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长沙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1991 年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开了长沙开发区建设的序幕。截止2013年底,全市形成了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四区八园”(含工业集中区)的骨干园区格局,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园区8个,每个区县(市)都有1~2个省级以上园区。“四区八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4个,完成产值5772.8亿元,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

(一)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发展速度快于全市水平,积极引领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772.8亿元,是2006年的8.2倍,年均增长31.9%;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是2006年的7.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6.5%,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

(二)总量占比较高,增长贡献不断扩大

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8.4%,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07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4.6%,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67家,占全市的55.6%;200亿元以上企业4家,占全市的80%;规模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83家。

(三)科技投入较强,创新程度不断提升

园区企业对创新能力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研发经费投入较高,推动效果良好。2013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9.9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9%,比全市规模工业的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科研投入推动了产品、工艺的创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874.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6.1%;新产品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达3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9个百分点。园区企业高技术产品增加值达281.7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发展看,第二梯队力量加大,多点支撑逐步形成。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园区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园区33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占比超过5%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5大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34.2%,比2012年减少8.7个百分点;其余4大行业占比为30.3%,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长沙园区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一业独大”难改,影响平稳发展

近十年来,长沙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中联、三一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业高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一业独大”的局面,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长沙经济的走势,过度依赖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业的问题比较突出,为长沙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埋下了隐忧。2013年,园区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4.2%,是第二大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近3倍,比占比超过5%的其他4个行业合计占比(30.3%)还高出3.9个百分点。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下降4.5%,影响园区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速为13.9%,近10年来第一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目标定位不清,影响长远发展

对于单一园区来说,由于资本、土地、管理等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太多的产业,应明确目标,集中力量抓住1-2个重点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但是,长沙大部分园区,特别是小园区,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显的龙头行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散乱,带动作用不强。2013年,除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外,其他园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50%。从前两大行业看,天心经开区占比为51.0%,雨花经开区、暮云开发区、浏阳集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开发区均低于50%,金洲集中区低于40%,反映出主导行业不明,产业集中度低。

(三)投资招商偏低,影响持续发展

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在25%~30%之间,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长沙工业投资占比为32.0%,低于全省水平10.6个百分点。“四区八园”工业投资虽然比上年增长26.5%,但比园区全部投资增速低1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2%,比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低4.2个百分点。同时,长沙工业投资产业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轻工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在全省确定的12大优势产业中,长沙的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9.7%。

(四)人力资源缺乏,影响科学发展

从园区管理看,缺少专家型领导和管理人才,园区的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领导干部的“安置区”,园区管理人员懂经济的不多,缺乏工业发展思维,加之园区考核成果没有完全与干部运用挂钩,考核体系中对工业发展指标有所弱化,园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工作激情。从企业发展看,企业高素质人才紧缺,用工有效供给不足。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比上年增长4.4%,低于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增速1.0个百分点。2013年企业景气调查情况显示,22.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或技能欠缺”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仅次于“订单不足”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三、加快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工业发展“首位”思想

工业是社会物质的主要创造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推动长沙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没有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没有第二产业创造的利润作支撑,第三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长沙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三期叠加”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动工业经济这个“引擎”,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二)统筹规划园区发展战略

要立足全市的宏观发展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确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各园区的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整合发展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加大空间统筹力度,出台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布局园区发展空间。加大产业统筹力度,根据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各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园区的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二是明确产业重点。围绕园区五大主导行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调整,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与生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合理控制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稳妥推进两型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努力稳住生产,有效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三是提升产业层次。以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优先发展,抢占产业链高端,新推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推动产业高端化。

(三)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

各园区要根据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坚持工业立园、特色兴园,科学确定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一是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目标,本着错位布局和优势发展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既考虑单个园区的资源、能力局限,又考虑可持续发展,每个园区基本确定三个主导产业。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前三个行业的聚集度已达到60%以上外,其他园区产业聚集度低,规模较小,必须重新进行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加大项目引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立园兴园,特别是对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经济总量较小的园区,要加强主导产业项目的引进,以一个大的项目实现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加强招商部门、产业部门、建设部门和各园区之间的沟通协作,针对园区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引进谋划和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投资规模大、生态环保的新项目、大项目,全力提速项目储备和开工。三是促进集群发展。以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园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动园区产业由单纯的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产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配套产业为依托的园区工业集群体系。

(四)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服务

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建设力量,加快产业开发覆盖范围的配套服务,让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一是要推动提标提档。要追求高水准、高档次,以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注重园区发展的功能配套,要象打造城市新区一样建设和管理园区,全面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实施满园扩园。力求做到园区规划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覆盖到哪里,项目布局就延伸到哪里,标准厂房就建设到哪里,做到签约的项目抓紧开工、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实现高强度、高产出、高效益开发。三是要加强生产服务。要加快仓储、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提高园区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徐州;新城区;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原则

为了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徐州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徐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期徐州发展的战略规划,摒弃小农经济观和行政区经济观,确立以市场为中心、区域互补、跨行政区合作的现代经济观。

1.体现徐州都市圈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客观要求。徐州新城区建设是徐州都市圈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不仅就徐州的行政区域的范围而论,而应该有劳动和工商业地域分工的观点。徐州新城区产业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协调,同时区内与区外产业应具有互补性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的联系性,从而在多赢格局中求得健康和加快发展。

2.体现徐州新城区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既要立足于徐州都市圈和徐州城市“双核”的分工,同时要符合徐州新城区的整体发展规划,服务于新城区的整体战略目标。

3.体现徐州城市创新和动态发展需要。城市产业所依据的资源、市场、技术、资金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城市产业定位应坚持创新和动态发展,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城市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城市产业定位应结合城市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尤其是要着眼于为城市以外的区域提供服务功能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新城区的城市产业以城市群的崛起为基础,重点确定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城市产业趋向服务化和高端化,二是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晰。充分协调与老城以及北部的坝山片区和西部的徐州高新区的产业发展,错位竞争,互补互赢,形成以生产业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龙头企业,以特色商贸为亮点,总部经济、房地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作为商贸物流的补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徐州新城区产业发展的方向

1.加快创新科研转化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徐州新城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民营经济蓬勃兴起,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需求将不断攀升,必须建立独特的科研转化辅助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孵化器以培育企业而创造价值,以发现创业者的潜在价值,并培育企业的市场价值来实现孵化器本身的增值。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成为孵化器浮华的种子,使孵化器成为“生产企业的企业”,初期建议孵化器由政府部门组建,提供建设资金,组织孵化器管理团队。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进行新城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注重应用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抓好对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城区的科技发展具有地区丰富科教资源优势,但是从总体来看,仍面临着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外部环境的巨大竞争压力,在更深层次上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是徐州新城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主要任务。

2.发挥规划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作用,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改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功能,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商贸物流服务特色,塑造商贸物流产业形象,拓展商贸物流辐射范围。

加快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或品牌效应为纽带,以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以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第三方、工商合一、商商合一的新型物流业态,培育物流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兼并和集聚,构筑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加快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三大物流体系建设。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优化专业商品市场布局,提升档次,推动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商贸新兴业态发展;加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使其成为凸现徐州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窗口,打造“游憩购物天堂”。

3.协调产业园区与主城、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城市产业优化布局。在徐州都市圈中,新城区产业园区将成为区域性的商务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作为徐州新城的产业集聚地,应充分发挥新城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称为以生活业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龙头产业,以总部经济、房地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为补充的现代综合产业园区。以特色商务商贸为骨架,依次串联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生产服务园区、都市型加工业园区等各个功能片区,使城市功能由北向南延伸发展,在城市结构的衍生发展脉络上与新区起步区一脉相承。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东陇海产业带重要的生产基地。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新型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新城区教育科技园的优势,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关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和谐统一,力争创造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为城市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新城区居住,就业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悦等,著.产业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述英,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春节小长假刚刚结束,请你介绍一下我省春节黄金周期间的旅游情况。

傅迎春:这个春节黄金周由于各地及早部署谋划,旅游活动精彩纷呈,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全省旅游接待799.73万人次,同比增长24.57%;旅游总收入33.06亿元,同比增长30.51%,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 四统一目标。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节旅游市场有哪些特点?

傅迎春:第一,旅游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各地重点推出了自驾游、乡村生态游、民俗体验游、康体养身游、温泉体验游等主题旅游文化系列活动,提升了假日文化气息,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激活了假日旅游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消费需求。第二,中短程自驾自助游成为主流,自助游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春节七天,全省累计有131.3万辆7座以下(含)小型客车从收费站免费通道行驶通过。第三,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多元。近年来,通过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强化设施建设、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我省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格局逐步形成,重点景区游人如织,乡村旅游持续火爆,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康体养生体验成“热宠”,春节黄金周呈现出冬季旅游“休闲、康体、疗养、健身”的特色。第四,省内外媒体更加关注我省假日旅游。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间多次连线直播铜仁石阡推出的旅游文化活动,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网站对我省黄金周假日旅游进行报道。省旅游局官方微博网友访问覆盖量超过162万,旅游宣传推介效应凸显。

:纵观近年来我省春节假日期间的旅游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更是出现了较大增幅,取得了“开门红”。

傅迎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当前各种机遇、发展动力和工作举措叠加催生的结果。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们正处于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旅游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全省上下营造了支持旅游、参与旅游、助推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加上交通、航空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可进入条件大为改善,为旅游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提供了强力支撑。由于今年春节继续执行“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惠民措施,自驾车游客已成为来黔旅游主体,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周边省(区市)大量自驾车涌入我省,成为我省长假旅游一大“亮点”。假日前期,我们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创新旅游营销方式,“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旅游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贵州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假日旅游协调部署上,省政府召开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传递正能量,创造舒适便捷的旅游条件,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为广大游客市民献上节日“盛宴”,吸引游客深度参与体验。

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

:2月18日,国务院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而从我省旅游市场来看,休闲游正逐渐成为主流,你怎样看待《纲要》的颁布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傅迎春:《纲要》,意味着大众旅游和休闲旅游时代的真正开启,对于旅游休闲资源禀赋绝佳的贵州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为推动和加快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贵州的山地度假、乡村度假、气候度假资源优势彰显;随着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贵州的后发优势充分展露,这必将促进全省保健康体、休闲养生、度假体验、娱乐购物、文化审美、运动健身等旅游新业态的迅速崛起,带动住宿、会展、特色餐饮、旅游地产、旅游装备制造等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全面繁荣。

:结合《纲要》的要求,贵州旅游发展之路将怎样走?

傅迎春: 对接国发2号文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定位,去年我省组织编制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8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统筹考虑、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结合大众休闲旅游的产业发展趋势,“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的目标,贵州旅游市场供给将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多姿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点线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原生态的整体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旅游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真正把贵州建设成为“国家公园省·国民休闲地”。

:除了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要求外,贵州省委省政府还明确提出要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

傅迎春:目前,省旅游局牵头制定的《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2013年推进工作方案》已报省政府审定,相关工作正抓紧推进落实。

100个旅游景区总体要求是,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做新做实现代服务业”要求,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加快建设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努力把旅游业做特、做优、做强,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深度体验。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将10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其中进入全国一流旅游景区达到20%,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80%,力求打造出一批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遗产性项目。

力争旅游发展势头如虹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园区;投融资规划;参数估计

一、引言

自2011年贵州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战略以来,产业园区一直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关键,近几年,贵州省产业园区一直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并作为社会经济的推动引擎,也越来越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产业园区的开发投融资以土地开发、土地经营和土地融资为重点的传统模式受到诸多限制,如何有效推进产业投融资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的亮点。然而,国内产业投融资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化描述和相关评价为主,定量化体系不完整。严金海(2012)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其中重点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着手,研究提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融资体系应做好金融支持体系、投融资环境等方面的工作。郭兴平、王一鸣(2011)借鉴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经验,美国市政债券持续为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加拿大长期有效的政府管理降低了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由此作者提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风险管理措施和透明政府债务管理。本文将依从融资结构理论,结合参数估计的方法,搭建园区产业的融资结构测算体系框架,并以贵阳高新区为实例分析,从而增强园区产业投融资的量化程度,为园区产业投融资规划提供参考。

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看,可以划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进一步细分为融资渠道,首先从股权融资的风险投资持股比例,风险投资阶段分布可以划分为股票融资,种子基金,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和企业自筹。其次从债券融资的贷款债券比可以划分为银行与债券融资。梳理渠道关系、构建产业投融资结构,可得到如下投融资结构图(见图1所示)。

二、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投融资基本参数估计

通过投融资测算体系结构对产业发展投融资进行测算的前提是对相关进行测算,因此本节重点依据各种数据来源对其中的参数进行相应的测算。

(一)资产产值率的测算

产业园区通过产业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由此形成产值,资产是产业园区的基础。产业园区的资产和产值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因此本文用园区内工业总产值比上园区企业总资产来衡量产业园区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产业园区做相应的规划,一般都会预定其产值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算的资产产值率来测定产业园区资产的总需求。

根据2007~2011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数据测算(见表1所示),全国高新区的每年资产产值率基本稳定、波动幅度较小,资产产值率在0.71~0.78之间,五年平均值为0.75。纵观资产产值率,2009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资产产值率较2008年下降了7%,比平均值也低4个百分点,这明显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内高新区的资产产值率的冲击在2010、2011年逐渐有所恢复。

(二)资产负债率的核算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因行业、企业性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但是从产业园区整体来看,总体的资产负债率相对稳定,根据企业融资结构均衡理论显示,企业负债的节税效应和负债的风险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点。产业园区的资产负债率测算基础数据用的是全国高新区2007~2011年企业负债和企业资产总额作为基础进行核算,在本文投融资测算体系用于估测产业园区融资需求中债券和股权的比例。根据测算结果(见表1所示),2007~2011年全国高新区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稳定,在0.52~0.55之间,波动范围有限,这是银行信贷审核资产负债率的结果,也是金融监管一致性的体现,这样比例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风险投资占净资产比的估算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本文用以估算风险机构在产业园区企业股权融资中的投资占比。估算风险投资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高新区企业的统计资料和国内风险投资规模数据。

根据全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比例测算表(表2所示)发现,国内产业园区净资产中风险投资的比例不高,在1~3%之间。假如是用全部募集的风险投资资金进行估测,即假设募集的风险资本全部用于产业园区的投资,这样现有风险投资规模与产业园区企业净资产的比例较小,约在2%上下浮动,即便是以全部的风险投资募集额进行测算,这样形成的风险投资募集比也不超过4%。鉴于“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政策影响,创新创业对经济的贡献、风险投资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风险投资的比重会增加。据此,取实际风险投资占比和风险投资募集占比之间的中间值2.5%作为测算产业园区的风险投资的指标。

(四)股票融资、风险投资之间关系核算

根据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律,目标企业上市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因此我们比较风险投资和企业上市融资,用两者之比来估算风险投资和股票融资合适比例。核算这一比例的基础数据来自清科数据研究中心。

从表3所示的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比例关系看出,2008~2012年我国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之间关系极其不稳定,这可能是由于上市融资经常随着股市行情变化而变化,其中2008年与2011年的比值基本一致,2009、2010两年值超过4,是平均值的两倍左右,最差的是2012年仅为0.97,不足平均值的一半。综上,我们选用这五年的平均值作为估计值。

(五)债权融资结构估算

债权融资有效途径有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两种形式,我国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过于偏重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发育不全。因此,我们把银行贷款与企业债权之比当作债权融资结构的指标,并引用2008~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从表4所示对照分析贷款余额和企业债权发行额之间关系看出,我国确实存在偏重间接融资,债券融资的比重基本微不足道,企业债券仅为银行贷款的3.3%,这种情况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重关系。

三、产业园区投融资规划案例分析

通过本文第二节的参数估算,为了进一步验证所设计的产业园区投融资测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选用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贵阳高新区的产业园区的具体情况和基本数据,进行实例分析,为其他类似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参考,有助于相应的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其投融资方案。

(一)案例背景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全国52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市场的主力、产业提升的基本动力和区域竞争力增强的基础力量,不断强化措施,加强引导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使民营经济走上“快车道”。先后获批“国家大数据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十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增比进位中由62位跃升到43位。立足于金阳科技园,贵阳高新区近年来全力建设和打造沙文生态科技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有效的引导产业的发展,成为贵阳高新区投融资规划的关键之一。

(二)案例估算

结合第二节的参数估计结果,依据贵阳国家高新区十二五规划的工业总产值的目标对投融资测算体系进行估算。十二五期以600亿为工业产值的发展目标,在2010年66.5亿元的基数上,按照固定增长率进行等比测算,产值年均需要增长55.3%,由此可以估测规划期各年的产值目标,运用投融资测算体系的参数估计结果,计算出各年度的产业融资需求,结果见表5所示。

(三)案例结果分析

从产业园区投融资体系估算应用案例结果来看,我们将讨论其中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

一是,融资规模分析。从演算过程来看,贵阳高新区的融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产值目标,所测算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风险投资、股票、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资金,这些结果能够帮助产业园区管委会更加便捷地开展财政预算,同时在掌握地区融资渠道的金融机构服务规模情况下,还能进一步估计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这利于产业园区规划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在2007~2012年之间,我国债权发行的平均规模为17.3亿元左右,结合贵阳高新区2015年72.4亿元的债权融资需求,我们可以估算所需企业债权发行次数,大约为72.4/17.3≈4次。

二是,融资结构分析。从不同融资渠道对照来看,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比重较大,股票、债券、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渠道相对较小,但是这些融资渠道仍然需要关注,它们是融资结构的主要构成之一。根据融资体系测算方法,我们大致估计出贵阳高新区的产业投融资需求极其结构,虽然仅仅考虑其作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征,未考虑其地域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但是这种方法测算的融资结构体系至少能够吻合国内经济的基本趋势,至于地域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可以在进一步研究中对相应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修正。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过搭建投融资估算体系、参数估计和案例分析,本文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产业园区的投融资规划核心是资金统筹。本文以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资金形成资产作为切入点,重点对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进行探析,主要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规划服务,利于确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

第二,产业投融资测算有利于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有机结合,产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投融资规划,两者互为依托,基础设施投融资是基础,产业投融资是目的。对此,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参数估计的测算体系对产业发展中资金需求渠道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为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和夯实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区域宏观性指导。

第三,产业投融资测算体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贵阳高新区的案例演示,本文清晰直观地估算出各融资渠道的资金规模,并对相应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充分吻合国内各融资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潜力,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第四,产业投融资测算可以根据应用适当调整相应的参数和事项。在具体应用本文所演示的产业投融资测算体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比如结合地域金融发展特征,修正各种融资渠道的结构和比例,结合测算对象的发展阶段特征因素结构变化因子,为了应用本文所用的测算体系还可以进一步考虑结构性变化。

参考文献:

[1]郭朝先,刘艳红,杨晓琰,王宏霞.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问题与机制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8).

[2]綦鲁明,张亮.美、英、日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管理,2009(07).

[3]赵丽娅.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比较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4]李正雄,杜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07).

[5]严金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融资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3).

[6]黎春燕,李伟铭,刘骋.后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建设研究――以海南省投融资、财税、人才和产学研政策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7]邹晓峰.基于产业特征的民族地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方向――结合国内的制度演变和成功经验[J].贵州民族研究,2012(06).

[8]邹晓峰,许悟.基于政府视角的高新区园区开发投融资规划线性规划[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9]赵玉林,危平,魏龙,李晓霞,吕晓蔚. 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05).

[10]顾婧,田晓丽.基于熵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18).

[11]王丽莎,马登雨.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理论学刊,2001(01).

[12]高正平,李炜光.完善我国投融资体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7(06).

[13]郭兴平,王一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县域城镇化的启示[J]. 上海金融,2011(05).

[14]许悟.开发区建设与产业投融资规划的应用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高新区;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李光劭。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广西 北海 53600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7―0078―04

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公告审核同意,对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实施两园合并整合成立的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是北海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北海高新区必须抢抓广西北部湾发展规划实施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北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产业集聚的新型园区。本文主要对园区的发展环境进行研究,提出高新区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园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园区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1991年10月和2001年11月组建以来,经过多年的引资开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项目建设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园区规划。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用地均符合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其中:

1.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东至四川路、贵州路、云南路,南至金海岸大道,西至路,北至新世纪大道,规划面积共2663亩。该区包括四个功能小区,分别为:工业区(629亩)、配套区(695亩)、研发区(480亩)和管理区(857亩)。

2.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的虚拟园区发展模式,规划面积1132亩。其中,(1)海洋科技园:位于北海大道和香港路交汇处,规划面积189亩,以核心企业国发公司为主体;(2)生物制药园:位于北海大道以南、湖北路以东的交汇处,规划面积340亩,以核心企业北生公司为主体;(3)软件与电子科技园:位于北海大道与路、昆明路交汇处,规划面积638亩,以核心企业银河公司为主体。

(二)产业基础。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计已投入工业项目资金22.6亿元,而且各园区均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培育产业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各区域和园区的主导产业,呈现出科学分工、竞相发展的态势。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1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2.99亿元,出口创汇1133万美元,利税4.18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6.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6.8%。其中:

1.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正五海产、安邦、加喜、大渔佬为主体的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聚发印刷公司的感光材料产业;辉煌朗洁公司“汽车三元催化转换器、摩托车尾气净化器及工业废气处理”项目的环保工程产业。随着源龙珍珠公司利用珍珠贝提取天然牛磺酸项目、正五绿色科技公司牡蛎精华素保健食品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助于形成海洋生物产业链;新未来公司的电子产业基地也将开始开发建设。

2.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软件与电子科技园:以核心企业银河公司为主体,以发展电子元器件和电力系统设备,开发和生产电力系统软件、住宅智能软件为重点,目前已构筑了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电气设备、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电子为支柱的产业格局。

(2)海洋科技园:以核心企业国发公司为主体,以发展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形成了海洋生物、生物制药产业链,并成为自治区海洋生物的龙头企业。

(3)生物制药园:以核心企业北生公司为主体,以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建有6条GMP生产线,目前已正式投产,主要有人血蛋白、胸腺肽、a干扰素、龙胆泻肝颗粒、格列美脲胶囊、清火片等产品。

(三)管理机构。北海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正式批准成立了高新园区工委、管委会,充实加强了领导班子力量,顺应园区管理服务需要,核定了人员编制,使北海高新区真正拥有了园区发展的机构和人员。管委会已具有相对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服务体系,能比较有效地运筹好园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要素不全。北海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密集的高校依托,科技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北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刚性瓶颈,也是北海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努力突破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产业基础薄弱。原华侨开发区房地产业项目偏多,园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业、主线不突出,缺乏大企业、大产业支撑,经济总量不高。原北海高新区属于虚拟园区,各核心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规模不够、后劲不足,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等问题,尚未达到规模效应。

(三)土地存量不足。两园区合计规划面积仅为1.96km2,规模非常小,发展空间过小。而且原华侨开发区土地开发遗留问题较多,目前工业用地存量较少,因此,要实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调整规划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已成为园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四)管理体制不顺。国内其他高新区所在地为了扶持高新区的发展,都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深圳、北京均以人大名义出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区内南宁等地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市一级的相应管理权限。相比而言,北海高新区目前未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优惠办法支持,管委会在规划、土地、财政等方面没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严重制约了园区产业的引导发展。同时,管委会和原高新区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使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五)基础设施仍显滞后。目前园区内基础设施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市政道路金海岸大道排污排水系统尚未建成对园区工业发展影响很大,区内主干道路很多存在坑坑洼洼,绿化程度不高,极大影响了园区形象和投资环境。

三、高新区总体发展目标和模式选择

综合以上的各方面基础条件,笔者提出,北海高新区的发展应抛开以往开发区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的发展思路,确定北海高新区的发展目标为:“以打造北部湾区域性总部聚集地和建设服务科技创新平台为突破口,以一区多园模式积极拓展服

务区域,以飞地经济实施对外扩张发展,努力把北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产业集聚的高新园区。”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北海高新区需采取“一实一虚一扩,虚实结合,着眼扩张”的发展模式。所谓“实”,即做实园区的物理空间区域,发挥其作为北海高新区核心区辐射作用;“虚”,即园区拓展服务区域,服务好区外各产业园的发展,与核心区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扩”,即园区积极实施飞地经济区域,使北海高新区拥有新的发展空间,扩大经济总量,逐步增强高新区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整体上以原华侨开发区(核心区)为依托,以原北海高新园区(拓展服务区域)为必要补充,以拓展园区地域范围(飞地经济区域)为发展保障,相互依存,共同促进,联动发展,膨胀和伸长高新园区发展体量。在具体的产业空间布局安排上:

(一)物理空间区域。1.研发区:位于贵阳路以东、四川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浙江路南北两边,面积约480亩。

该区域需引进专业的、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规划手段,在北部湾区域性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的框架下,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此设立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总部,建设包括“创业孵化服务中心”、“虚拟大学园”、“北部湾海洋技术研究中心”、“新工业孵化器”、“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基地”等项目以及为其配套的服务设施,形成集办公、科研、中试、产业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将这一基地的建设作为高新区发展的突破口和近3年发展的重点,树立高新区的形象,突出高新区的特色,使之成为北部湾区域性总部的聚集地、北海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北海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基地,北海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中心和提供各种类科技服务的平台。根据目前高新区的土地现状、资金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该区域建设区域性总部聚集地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工业区:位于路以东、新世纪大道以南、云南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小区面积629亩。

该小区将以正五海产、源龙、中科前方、生巴达、安邦、加喜、大渔佬等一批与海洋产业有关的企业为主体,通过依托海洋科研院所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力度,形成园区现代海洋生物贮存、保鲜、综合利用、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保健食品产业链;以广西新未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人园为契机,形成新的软件与电子产业集群。由于该区域土地已很少,重点在于利用好现有存量土地招商,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提升现有企业的科技含量。

3.配套区:位于云南路以东、江苏路以南、贵阳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小区面积695亩。 该小区将注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公共设施、景观绿化设计,突出居住、疗养、休闲、度假的主题,为高新园区特别是总部经济区提供比较完善的居住配套、社会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它既是高新区的配套服务区,也是一个生态功能区。

(二)拓展服务区域。借鉴深圳高新区以原有高新区为母体建设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北京中关村产业园以中关村为依托建设一村多园的发展模式,利用好现有的软件与电子科技园、海洋科技园、生物制药园,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产业扶持,使之与北海高新区母体形成一种有效的联系和发展纽带,拓展北海高新区的服务区域,形成以高新区母体为龙头、各产业园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扩区和飞地经济区域。高新园区未来发展空间,应规划面积5km2以上。根据北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优先考虑在北海新兴的工业区铁山港区内规划一个北海高新区铁山港产业分园。该区域将重点引导和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技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造纸及临港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开发,形成北海高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和理顺的问题

(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组织制订并争取政府颁布《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营的经验,理顺园区管委会与所在区、市级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到园区需要到市各部门单位办理的事项,在园区内基本能够办完;确需到市里办的事,有关部门单位要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园区负责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等经济方面的工作,园区的社会性事务由所在县区负责,确保园区管委会高质、高速、高效运转。

(二)争取政府赋予相应土地规划权力。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编制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在遵守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提下,为了把握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和促进项目推进,应明确管委会相应的土地、规划方面的权限,使园区项目实施的各项手续能实现快速办结。

(三)市场化运作建设创业中心。科技创业中心是高新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为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提供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咨询、物业管理、信息交流、培训会展、投融资中介等服务。科技创业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除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外,应争取市政府从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高新区管委会应运用现有的存量土地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加大处置土地工作力度。要实现高新区新的发展战略,理顺土地关系,盘整出成片的适合开发的土地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原华侨开发区土地被客户以各种方式占有,致使旧的项目不开发,新的项目不能进来,严重影响了园区土地的开发利用。据统计,核心区尚有34宗土地需处置。土地处置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园区工作的重点之一,需要得到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五)对园区控规进行修编。原华侨开发区项目用地零碎,产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容积率偏低,不利于集约用地,推进产业集聚。同时,2002年修订的控规在各项指标上以明显不符合土地集约利用和下一步总部经济发展的需要。管委会必须对园区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估,结合土地盘活整合工作,委托设计单位对园区控规做出调整方案,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特别是支持总部基地和创新公共平台的发展。

(六)加大园区拓园力度。北海高新园区物理区域过小,拓宽发展空间已成为事关高新园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管委会要根据北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全市构建“一带两湾”新格局的要求,着手做好规划选址工作。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高新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港口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政协

浦东开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