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园区 产业集聚 集聚效应

“十二五”期间,同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既为全省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其中还着重指明要有序发展产业园区,制定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全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总体布局、产业导向、功能区块,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示范工业园区。由此可见,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所以为了促进产业同区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产业集聚与产业同区的关系,使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带动贵州省的经济发展。

一、产业园区与产业集聚的含义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同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产业集聚是指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韦伯是第一位提出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家,他指出,产业集聚是源于各种因素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带来的经济收益、成本节约动机下的产业集中。Krugman(1991)认为产业集聚就是大量的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产业园区与产业集聚的关联分析

产业园区以其特有的政策优势和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加上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形成产业集聚能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园区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

产业集聚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因而,产业集聚形成和产业集聚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产业园区就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这一有效的平台。目前,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成为繁荣区域经济、推动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二)构建产业集聚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目标定位

建立产业同区的主要目的是引进资金与技术,集约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发展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显然,产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聚的形成,仅仅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未必能形成产业集聚。因此,基于产业集聚平台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是产业同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波特认为,当共享行为对成本状况与差异化驱动因素产生影响时,共享能带来竞争优势。但是,协同效应是在一定支撑条件下产生的,它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技术或企业规模决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产业同区发展必须从产业组织形式着手,去寻找途径。产业集聚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工业同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贵州省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贵州省产业园区建设于1992年起步,已发展了十多年,随着管理上不断加强,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同区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已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同区,如: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福泉市新型工业化(磷化工)基地、新添高新技术工业同等。截止2010年10月,全省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260.1亿元,31个产业园区组建了投资建设开发公司,搭建了产业园区的市场化开发建设、经营和投融资平台。贵州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产业同区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吸引一大批企业落户产业园区,促进了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11月底,全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认定批准的各类产业园区有64个,在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建设、发展了一些以核心企业为主体,产业特色鲜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园区,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工业聚集效应,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虽然,贵州省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要坚持产业集聚的原则,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产生集聚效应还存在一些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

产业同区的建设为产业集聚的形成提供了有效载体,但并不表示产业园区内能自动形成产业集聚,只是说在产业同区这个平台及政府的推动作用下,产业园区有利于向产业集聚的方向发展。贵州在超常规推进园区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同区内产业走向集聚。

1、园区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园区能否健康快速的成长,形成产业集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区的规划,园区的规划为园区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贵州省有些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时间较早,没有及时更新调整,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全省在建和拟建的100个产业园区中,目前有39个未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一半以上未编制控制性详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园区的发展,制约园区内产业的发展,束缚产业集聚的形成。

2、对优惠政策依赖性较强

贵州省为推行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园区的建设提供很多优惠政策,大多数园区主要通过依靠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以形成产业空间集聚,由于这种模式过分重视企业在数量上的集中而不强调形成集聚内在机制的建立,导致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集聚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于产业园区的倾向。一旦政策有所变动,或其他同区在优惠政策上有更明显的优势,企业很容易发生迁移。

3、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不高

贵州省目前有一些正在形成产业集聚的园区,作为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小孟工业园,已有詹阳重工、中煤盘江、凯沃重工、贵州险峰、奇瑞汽车等一批优势企业入驻建设,正在形成强势产业聚集。但是贵州省由于发展的欠缺性和地理、资源等优势不明显,不少产业园区

在招商引资时,很少考虑企业的关联度,只要进来投资就行。导致进区企业在业务关联度上并不高,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

4、园区规模小,聚集效应不明显

贵州省由于各种原因,产业园区发展普遍存在起步晚、推进慢、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导致产业园区建设规模较小、产业规模不够,集聚效应不明显。2010年,贵州省64个产业园区中,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园区仅3个,50亿元到100亿元的园区仅7个,30亿元到50亿元的园区仅9个,其余为30亿元以下的园区。

5、企业的研发能力不够强,技术创新不足

从贵州省实际情况来看,科技投入长期严重不足,高等院校与研发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2009年,贵州省R&D经费支出为177654万元,在西部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五,仅高于云南、青海、宁夏和新疆;贵州省R&D比重仅为0.78%,低于全国0.92个百分点。且大多数产业同区都是在城市周圍的农村地区批出一块空间作为工业园区,与大学、研究机构相距较远,关联不密切,“产学研”合作机制比较欠缺。有些园区即使临近大学或研究机构,且这些高校或研究机构也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但也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

6、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区域文化

从贵州省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很多园区都是后期政府政策大力推动建设的,发展的还不够成熟。产业园区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有赖于一种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的异质文化的发扬。而贵州目前绝大多数园区,都缺乏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

四、基于产业集聚导向的贵州产业园区发展战略

对贵州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的了解与分析,基于产业集聚导向,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贵州产业园区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

制定的产业规划应具有前瞻性、时效性。能根据环境或政策等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除了保证制定的规划能切实可行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可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集聚的政策,将优惠政策向技术和产业倾斜。其次,政府应严格规范产业园区的编制,明确园区建设的各项标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保障产业同区的健康发展。

(二)大力培育核心企业,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许多企业人驻园区,主要是由于对土地等优惠政策的依赖,导致企业植根性弱。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应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对工业园区的建设首先是要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一个主导产业,然后根据产业链环节,有选择地吸引各环节的企业加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在贵州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应当重点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核心企业,发挥产业同区内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从而解决了由于企业过分依赖优惠政策导致的植根性弱的问题。

(三)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质量

贵州省南于各种原因,产业园区的发展起步较晚,同区规模也相对较小,要想发展好园区,必须把握好“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我省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时机,大力吸引外商投资建设。由于目前我省64个产业园区中仅有31个组建了投资建设开发公司,所以,应该在形成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总体思路下,搭建投融资平台,设计吸引外资的政策。但是在加强开发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根据产业园规划的发展,注重入园企业的关联性。逐渐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解决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的问题。可以把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与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按照产业集聚的发展规划,建立筛选机制,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产业园区内落户。并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减少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因低层次企业盲目进入而导致的过度竞争所造成的拥挤效应。

(四)发挥产业存量资源优势,加快园区建设

贵州产业园区的发展在资源上有很大的优势。在招商引资时应该瞄准优势资源,突出资源招商。具体说来,就是圍绕我省优势资源禀赋,开展资源招商,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达到“七通一平”(给水、排水、电力、道路、通信、供气、雨污管网、场地平整)。通过发挥本省的资源优势,吸引投资,建设园区,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促进集聚发展。同时也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同区。

(五)注重创新,加大研发投资

创新与研发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强后盾,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大政府、企业、社会对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其次,制定有关政策,建立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最后,在园区内加快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建立长远的科研研发机制。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积极主动通过产业转移拓展空间布局

产业转移是国家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企业自身发挥主体作用难以完成,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扶持作用。

行政区域划分,是产业转移的最大障碍。为了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壁垒,必须由国家牵头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单位。区域政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国家有关区域协同发展(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产业转移政策(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环境优先、结构优化、自愿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为前提,以产业转移升级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区域融合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集中布局,逐步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结构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联合制定区域规划和转移有关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集团化,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严格产业准入、突出节能环保,制定产业转移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区域协作领导机构,制定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并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支持企业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项目产业转移。

二、政府助力企业发力共同推进产业园区对接协作,延伸区域产业发展链条

2014年2月2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这一重要指示,为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指明了方向,为延伸产业链条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是产业转移生命线的新鲜血液,机制是园区产业升级,解决要素市场滞后问题的制度保障。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产业转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势必功倍事半。承接产业转移的当地政府,要以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产业聚集区为支撑,建立产业转移有激励、落地协作有优惠、产业对接有扶持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倒逼机制,为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生根提供保障。

二是企业自主对接园区融合。产业转移,除了需要政府搭台之外,必须由企业自主对接才能唱大戏。企业要结合区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在实践中总结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生产链对接、技术无缝对接、员工技能对接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努力通过产业对接提高自身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三、园区产业集群进行机构兼并优化重组,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确保产业转移落地生根

产业转移至园区后,如同栽树一样,必须挖好坑、填好土、浇满水,才能落地发新芽、长新根。基于此,区域内承接地政府要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大投资力度,严格行业监管、产业准入,改善基础设施,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营造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主要内容

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保护青山绿水,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三大产业,实现突破发展。发展目标是:产业更大发展,生态更好保护,民生更加改善。在此基础上,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应重点抓好装备制造产业、有色冶金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和油气化工产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生态与环境相和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坚持资源整合、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以山水为基础、文化为灵魂、生态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循环再利用为重点的有色冶金、新型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在全省有重要地位、在陕南独具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的现代物流产业。《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明确以“六基地一中心”为基本载体,即建立以钢铁、锌冶炼为主的冶金产业基地;以航空、数控机床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天然气、石油开采加工为主的油气石化产业基地;以“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全面构建以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服务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体系。

从空间布局上,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分为中心区和辐射区。中心区为汉台区(含经济开发区)、南郑县、勉县、城固县。中心区总面积为8076km,总人口204.15万人,生产总值为185.28亿元,占规划区比重分别为29.64%、53.81%和63.36%。单位面积生产总值产出为229.42万元/平方千米。辐射区包括西乡县、洋县、略阳县、宁强县、镇巴县、留坝县和佛坪县。区域总面积19170km,总人口175.22万人,生产总值为107.13亿元,占规划区比重分别为70.36%、46.19%和36.4%,单位面积生产总值产出为55.88万元/平方千米。从产业分布上,中心区的汉台区要建好铺镇工业园、褒河工业园、现代物流中心、汉文化旅游示范景区;中心区的开发区要建好汉中装备制造工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心区的南郑县要建好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湖•红寺湖旅游区;中心区的勉县要建好勉略宁工业园、有机农业产业园、三国文化旅游示范景区;中心区的城固县要建好汉中航空工业园、五郎工业园区、有机农业产业园。辐射区的洋县要建好有机农业产业园、长青野生珍稀动物植物循环经济型旅游示范区;西乡县要建好新型建材产业园和有机农业产业园;镇巴县要建好油气开采工业园;佛坪县、留坝县、宁强县、略阳县要分别建好佛坪野生珍稀动物植物循环经济型旅游景区、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青木川古镇、同心羌寨和五龙洞旅游区。汉中产业集聚区共规划类重点产业267个项目,总投资4705.64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160.71亿元,利润约337.91亿元,税金258.87亿元。

(二)建设现状

至目前,全市都在认真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狠抓实施,如火如荼的建设园区。汉台区、开发区、南郑县、勉县、西乡县、城固县、宁强县、镇巴县已编制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并有部分项目入区建成。勉县冶金循环经济科技工业园已聚集汉中钢铁、汉中锌业等规模以上企业10家,年产值达60亿元,被列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重点园区;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园聚集建兴油脂、春光油脂、中宝绿色农业等企业11户,年产值达6.8亿元,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西乡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材工业园,目前已有总投资4亿多元的尧柏水泥入住建设;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已有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上市公司江苏雨润公司和西乡鹏翔茶叶公司入住建设。镇巴绿色产业园区,采取县上出资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资金向入区企业倾斜等方法,鼓励吸引项目企业入园,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目前,已有镇巴腊肉、秦茗茶业等5户企业入园建设。总体来说,全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都能严格坚持突出循环、服从总规、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长远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区热情高涨,发展势头良好,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三年来,在省政府、县委县政府及各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园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很大的发挥,并且在农科院和县科技局的帮助下,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及产品,发展了一批外向型企业,同时形成两个产业园区,即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园区内新兴的如义兴铁塔、日新光伏等科技企业日益壮大。园区的区域性经济得到很大提高。从税收的100多万提高到的1200多万元,工业产值实现5亿元,比建区前增长10倍,

今天,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不断集聚着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回顾与总结过去的实践,为园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结验,为未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与保障体系

建立园区之初,县委、县政府就将园区列为本地区发展重点,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这里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和科技人才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兴经济区。同时,决定组建园区党组、管委会、开发公司,形成党、政、企三位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三年来,这个组织机构很好地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统一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

二、制定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目标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市科委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园区先后制定了-2020年发展规划、“九五”计划及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经县政府同意实施后,有力调控了生产力布局,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目标。目前,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建设起步区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建成以电力电器为主的产业基地和健康产业基地。截止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1家,

在建项目5个,即将动工兴建项目9个。规划的实施不仅对生产力要素起到调控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环境效果和生态效应。

三、促进科技、经济与金融结合

建区伊始,园区就提出科技、经济与金融要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园区取得规模效益的有效出路。

科技与经济结合尤为典型。园区积极与渤海大学、农科院、畜牧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这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使园区科技贡献份额由建区初期的54%,提高到目前的64%。

四、吸纳了一批科技队伍

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在园区悄然崛起,如义兴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船泊大学合作开发电力钢管铁塔,这项技术在国内属先进水平,并且由于南方雪灾和国家电网大改造之际,对于这种钢管铁塔的需求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借助于这项新技术拓展了发展空间和企业生命力。截止末园区吸纳了近300名技术人才,其中高级人才近10%,有近90%的人是外聘来的,为这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园区内各类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

为了确保密集区的发展,我们还将在建立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体系。

五、壮大产业化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辐射和示范作用

园区发展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取竞争的优势能力,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化规模。并且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使工业步入高科技、大规模、外向型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建成两个产业园,一个是电力电器产业园,重点培育电力电器产业和多种名优系列产品,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和一批有相当规模的企业集团。

虽然园区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处在刚刚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提升自已,在今后园区将继续以科学技术为企业发展动力,努力构建四个平台:

1、自主创新平台

以园区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电力电器产业集群和健康产业集群,拉长激活产业链,促进产业上下游进一步融合,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新产品领域科技成果中试转化,提升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以企业为主导,联合行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在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和技术扩展的机制。

2、市场开拓平台

帮助基地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市场开拓平台,在各类重点展会展位分配上适当倾斜。在一些重要经贸活动中设立出口基地专区集中宣传与展示,提高产业基地知名度。有效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展会信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专业展会、洽谈会。

3、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电力电器等设备制造业的科研与生产单位的网络互动服务平台,包括投融资服务、法律咨询、园区企业信息与产品信息、人才与招聘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网上交易、科技文献查询等特色互动服务。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是策划的____•____跨省经济合作产业园项目,今年5月4日《____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左右江革命老区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__政办发﹝2015﹞29号已将该项目列入左右江革命老区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沿边开放基础设施工程跨省合作园区基础设施项目。6月10日《__市人民政府关于启动__•______水__经济合作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__政函﹝2015﹞104号)批准启动该项目前期工作,我县工业集中区发展已上升为自治区发展战略。

二是完成碳酸钙产业园规划。我县编写完成了《__县碳酸钙产业园总体规划》,我县碳酸钙产业已纳入《__市新型碳酸钙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

三是纳罗竹木加工园二级路、3.5万千伏变电站、供水管扩容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使园区承载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园区共有企业38家,预计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亿元,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工业项目实际投资0.1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0.05亿元。

一是__竹木制品厂建成投产,生产竹席、竹篮、工艺品等产品,开启了我县竹业加工新步伐,推动竹业种植发展。

二是__永明软木制品有限公司引进北京客商合作生产葡萄酒瓶塞,软木产品系列又添新成员。

三是引进上海理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木糠综合利用技术对源明能源公司木炭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对烟尘排放进行技术处理,解决了烟尘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难题,并成功提炼木焦油出口外销,变废为宝,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

一是碳酸钙产业強势堀起。钟亿科技、__方矿业等项目建我投产,钟亿矿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精细碳酸钙加工等项目已于2014年5月份正式投产,目前已成为__碳酸钙产业的龙头。

二是天然饮用水开发项目进展顺利。通过招商和做好服务,已成功引进重庆客商在六排镇索法村创建__县__泉食品有限公司开发“__”牌天然山泉水。该项目将建成集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为一体的新型经济实体。目前“三通一平”已完成,已建成了18亩生态养鱼场,主体厂房也基本建成,相关机械设备已经订购,预计年底可以试产。

三是食品加工业起步发展。丽康食品有限公司核桃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一是完成了《__县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实行依规建园。二是制定了《__县工业集中区企业(项目)入园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管园。三是出台了《促进工业跨越发展有关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为规范园区管理和做大工业提供了政策支撑。四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紧抓不懈,确保园区平稳安全运行。

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园区道路的建设,__永明软木、__竹木有限公司、钟亿科技、__碳酸钙等一批企业标准厂房的建成,我县工业厂区开始告别破旧杂乱的历史。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十、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讲话,在新型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平台,壮大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生态养生新兴产业,全力建设绿色环保新园区,打造我县工业发展新引擎,工业给力精准扶贫。

全力建设____•____经济合作产业园项目,适时启动建设碳酸钙产业园,继续完善竹木加工园基础设施,做大园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5亿元,工业项目实际投资1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