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卓越人才;通信工程;高等学校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工业化将产生巨大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是势在必行的。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早在十七大期间,我国就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急需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以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落实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任务,我校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要求各二级院、各专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通信行业作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革新十分迅速。要想培养出面向企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尽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2010级开始,我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拟定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行培养,拟实施以突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工程素质”为目标的立体化培养方案,拟建立“夯实基础、发展特长、面向工程”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行“3+1”、“订单式”、“项目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计划,建立“工程科学、科技竞赛、创业就业”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旨在造就一批10年或15年以后能站在学科、专业、业界最前沿的工程人才。其对东北石油大学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新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对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企业和学校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企业工程师那里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法,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2.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相对较长时间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从中挑选更优秀、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缩短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
3.企业的工程师和在校的教师接触和沟通,有可能产生创新的领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把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研究,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合作企业及制定企业学习计划。这将对通信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成果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为推进“十二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翔实的实践资料。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知识总量增长急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要掌握各种相关的核心技术,又要掌握新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学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由此所需的数理和工程基础知识及技能,拓宽口径,加强实践环节,强化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从近年来学生就业状况来看,普遍的现象是就业率不高。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日益显著,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通信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前进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严肃思考并认真探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应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进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设置工程项目的训练环节。
2.双导师制探索。通信工程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学生。学校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做讲座、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一名为本校教师,另一名为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和工程项目中,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3.课内外实践平台搭建。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建立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通信工程专业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采用交替式合作教育模式。
4.工程化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的比重,强化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环节,强化外语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信息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卓越人才。
5.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开展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拟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等相关的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做客座教师,并把本专业青年教师送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樱之.“卓越工程师”如何练成——浙工大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N].浙江日报,2010-07-01.
[2]教育部.2010年第三次通气会[Z].2010-04-27.
[3]高丙坤.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42-143.
【关键词】高职 通信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86-03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有效平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于2008年获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基地、2010年获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自立项建设以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对外积极寻求企业参与,充分引入企业力量参与基地的各个环节建设;对内通过引进人才、培养骨干等途径锻炼培养“双师”队伍,在不断地探索改革过程中切实改善实训环境,提高管理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一、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由学院牵头、在自治区和柳州市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依托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和现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政府、学校投入为主并会同企业共同建设,力争将基地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的资源共享型基地,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生产、科研和培训服务,建设成为集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服务于一体的通信类专业的综合实训基地。因此,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内涵上需要充分彰显以下方面:
(一)面向通信岗位群,夯实学生专业技能。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职业准备为目标,突出工作岗位需求,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通过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工作过程模拟模式,突出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类专业主要有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以及铁道通信信号等,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企业、铁路企业通信部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通信建设施工单位,以及其他从事通信设备的运营管理、通信机务和线务的维护、通信市场营销和通信设备的建设施工的企业。其岗位群主要有线务员、电信机务员、通信终端维修员、电信营销员以及铁路特有工种通信工、工程施工概预算等岗位。因此,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之初,即应充分考虑前述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
(二)面向专业教学需求,促进专业课程改革。近年来,为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乃至基于工作过程的各种课程改革建设模式层出不穷,各模式虽然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分析其共性最终都集中到了“教学做一体”或“理实一体”上,这类课程的实施对教学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采取课程内容导向模式,即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来确定实训基地的功能与装备配置标准,并且从教学环境或学习环境理论出发,结合通信行业和专业的特点,提出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人文环境这一“软环境”建设的要求。同时,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的不断完善,又反过来促进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更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就新的实训设备开发出新课程,即实训基地的建设又反过来带动专业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三)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开放互助合作共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继续深化“工学结合、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理念下展开。与广西通信管理局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将通信实训基地建设成区内首家符合通信鉴定场地要求的场所,满足行业开展技能鉴定的需要;与运营商和工程施工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为企业员工、社会下岗职工以及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
二、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与举措
(一)待解决的问题。与所有工科类实训基地一样,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投入问题。从前述分析可知,为有效地面向通信专业岗位群,需要提供整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即搭建完整的通信网络,而哪怕是最小规模的通信网络,其资金投入也是千万级的。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开辟多种基地建设模式,为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特别是在充分引入企业力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具体方式和途径体现在以下三种模式中:一是政府投入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获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地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以此获得建设资金150万,同时还得到了柳州市地方财政的支持。二是校企合作企业投入模式。本着“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思路,寻求企业设备支持或用冠名的方式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柳州电信公司签订校企联盟共建协议,合作共建通信技术实训基地;与柳州联通公司签订联合组建“联通沃精彩”通信教学实训室协议,由企业提供通信专业教学用传输、程控交换、基站、电源和数据等设备,仅近3年来企业累计投入教学用设备金额达400多万元。三是“筑巢引凤”模式。学校有偿或无偿提供场地,整合三大运营商在学院的生产性在网运营移动基站设备、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等,作为通信专业学生现场实践教学场地,将运营商最先进的在网运营设备引入通信专业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另外,利用学校的电信市场,与企业建设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参与经营管理的生产性电信营销实训营业厅等。
此外,建设贴近职场氛围的“软环境”、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熏陶其职业素养,成为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如下经验:其一,基地建设过程中,在引进企业设备和技术的同时,引进其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如在3G基站实训室、网络规划优化实训室、传输实训室、交换实训室、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室、电信营销实训营业厅等实训场所开展教学时,从工作任务的下发到执行到最后的评价考核,全程参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程序流程和管理机制展开,从而使得专业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并严格执行行业规范或职业标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养成。其二,依托实训基地、参照企业模式,与企业合作、定期开展以企业冠名的技能大比武。如“联通杯”营销技能大赛,大赛成绩评定的唯一标准是实际的营销业绩即参赛团队在赛程规定期限内所发展的手机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此种类型的技能大比武是一次完整的实战,较之模拟环境下的技能竞赛,彰显的是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效结合的综合势力,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技能与素养并举,更加贴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其三,拓展实训基地的技术服务输出能力,在专业教师的带来下承接实际工程项目,使专业学生提前接受工作中实际工程项目的洗礼与锤炼。其四,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进行职业道德和企业素质培养。
(二)举措。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映射到通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就是要求基地能实时同步于企业现场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用了以下举措以保持基地的先进性、保障其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
第一,在基地规划建设之初,即将其定位在高起点和高水平之上,以确保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同步于现行通信技术的发展。如铁路专业通信实训的建设,其起步就以现行主流的GSM-R(GSM for Railways,铁路专用GSM)为核心。再如,核心网拟采用目前比较超前的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技术架构。
第二,校企共建的各实训室,其设备本身就是企业运营用的在网设备,即其为实训基地的同时还是各电信运营商所运营网络的组成部分,其更新换代和升级将由电信运营商主导和负责,毫无疑问将与主体网络保持实时同步。
第三,各实训室在建设规划初期即考虑了技术上的后向兼容性,为系统的平滑升级提供了保障。如目前的传输实训室,就已经集成了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准同步数字体系)、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等各阶段传输技术的设备,现正准备进一步加入目前传输新技术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的设备。
三、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一)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通信专业综合实训基地。通过多年的积累以及在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已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基地中通信网络的组织结构、主要实训室的设置及其对考证培训的支撑如图1所示。依托基地,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全面铺开,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工作全面展开,以承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的技术输出取得突破性进展。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通信行业主管部门自治区通信管理局认定批准的区内唯一一所进行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高职院校。学院依托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的软硬件平台,已与区通信管理局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开展线务员、移动通信终端维修员、电信业务营销员和机务员等通信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同时,积极拓展职业资格(技能)证的种类以应对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多样性,与广西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开展与网络设备调试员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与中望公司合作开展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通信勘察设计师》专项技能证培训和认证。近年来,该专业学生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获证率保持在95%以上。另外,还积极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和行业的培训认证工作,充分发挥基地的服务输出功能。
(二)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畅通校企合作渠道,形成“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如前所述,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引入了企业的设备、技术以及管理和文化以充实其基地建设;然而,该举措更大的收获在于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畅通了校企合作渠道,促使校企“开放互助、合作共赢”良好局面的形成,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企业协助建设某个实训室特别是共同建设某个实训室时,企业的惯性思维是生产过程的需要,学校的惯性思维则是教学环节的需要,这种差异之间的碰撞正是专业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将企业力量引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乃至课程教学的实施均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和介入。这对学校和企业而言是“双赢”,该机制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贴合企业的要求与需求,近年来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广东怡创公司、广西润建公司、多地铁路局以及青岛地铁公司等合作企业均提前录取毕业生入“订单班”以抢占先机,很大程度缘于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高贴合度。
其次,密切了校企联系,在校企共同承接实际工程项目、解决现场应用型技术问题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全面展开。近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迈联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学生宿舍楼网络工程测试项目、柳州市政大楼网络系统尾纤熔接项目;与广西中汇通信工程公司等公司合作,主持参与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州公司、中国移动柳州公司等企业的网络改造施工项目10余项;同时专业教师还与桂林铁通公司合作改造电话机、与柳州联通公司合作研发基站告警信息管理系统。这对企业而言解决的是生产实际中的难题,对学校而言,锻炼师资队伍的同时,使专业学生提前接受了实际工程项目的培养和锻炼。
(三)推动专业优化、促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如前所述,以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类专业加紧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通过将通信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构建出“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依托基地软硬件环境的支撑,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始终坚持“教学做一体”,现已在交换技术与设备、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基站技术与设备、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电信市场营销与业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了基于行动导向、项目和任务驱动等模式的“教学做一体”改革与实践;2011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入围广西第一批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充分彰显了其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成果和效果。
同时,专业学生成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最直观的指标就是专业学生的专业功底深厚、专业技能过硬,自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先后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已有12人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参加工信部和自治区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刚毕业不久的3位2011届毕业生,在2012年度广铁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比武通信光缆竞赛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七名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简婕,解月光.试论学习环境及其数字化水——一种教学论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可视化
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发现人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的活动轨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科学建模与深度挖掘分析,可以预测判断某个个体或群体的思维动态、学习状态、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对高校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精确的依据和参考[1][2]。
一、大数据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1.依据未来趋势分析社会需求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区别于传统意义中高等教育管理的最核心之一是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3][4],高校在针对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需要能够高度匹配社会需求,社会需求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而发生变化,高校的培养计划更需要基于社会需求进行规划,更好地模拟和预测社会未来的的发展。现在高校培养计划的制订是基于既定的目标、结合学校的资源配置,进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则需要更广泛地分析历史、行业、全球、地区的数据,并结合政策信息、人口信息、环境信息等各种数据,模拟未来的社会需求、发展、演变以及与之配套人员结构、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储备、发展计划等。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不再是单纯的计划,而更多的是立足于长远的规划和演进,进而避免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对学生的未来做出精准规划。当然,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囿于高校中的大数据规模效应尚未形成,社会发展及需求分析的大数据仍然需要更广泛的数据源补充。2.深入了解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习惯性认为,学生完成培养计划中的任务便已经具备胜任某种工作的能力,同样习惯性认为已经为学生制定比较正确的职业规划,其实不尽然,事实上,社会环境及商业环境的变化、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决定在能力评估方面的严重误判风险,以及高校和学生对发展方向的盲目乐观,以大学四年的学习为例,新兴岗位培养体系的无法借鉴性,加之知识更新换代频率的加速,决定传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动因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更合理地安排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目标、学习发展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及适应发展的能力,成为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巨大挑战和重大契机。3.通过考核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管理中考核的核心价值在于将高校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高效、准确地传递给每名学生,完善的考核体系能够帮助高校有效地执行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而大数据时代的考核体系,则进一步需要对一系列高素质学生“画像”,并以此“画像”培养学生、发掘学生、塑造学生,通俗而言,即是透过大数据分析,将各种高素质学生的特征进行量化描述,进而基于此可视化描述形成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帮助高校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以高素质学生的特征为基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通过洞察微末盘点社会人才需求在高校所设置的各个专业中,未来分别有哪些专业的需求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在目前各专业所设置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哪些知识或技能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帮助更大[5]?对于这些问题,高等教育管理者一般无从回答或仅能凭感觉回应。以大数据的人才盘点为基础,可以将基于样本的分析模型,应用于足够丰富的大数据,进而更清晰地盘点隐藏在社会需求人才结构下的能力和潜质分析,同时,反过来优化分析模型,可更好地对社会未来的人才进行盘点,包括人才结构的盘点、发展趋势的盘点,这是对传统的智能分析“以结构和因果为主进而发现问题为原则”的跨越式升级,形成洞察微末,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
二、大数据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
1.由传统的随机样本预测到全体数据预测的转变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是全体数据,即“样本=全体”[6][7]。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是通过“样本”数据基于传统的统计学进行预测,而在大数据的思维中,既然是“样本”数据,那一定会存在误差,并会对预测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许对整体的偏差不大,但就个体而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对个别学生的一生产生误导。大数据是指不再采用随机分析法,而是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其实,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相比于随机抽取“样本”数据,准确率已不可同日而语。2.由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的转变现在的高校数字化管理系统所采用的都是关系型数据库,即结构化数据存储方法,并只能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8]-[11]。而在大数据思维中,处理结构化数据是信息缺乏和模拟时代的标志,在现在所获得的信息中,仅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数据,只有接受其余95%的混乱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才能全面地、完整地、立体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但现在,当我们试图扩大数据规模的时候,要学会兼容混乱,数据的混杂必然会牵扯到混杂数据的存储。大数据思维要求必须能够接受数据的混乱和非结构化。3.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转变在传统观念中找到一切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往往被认为是社会建立的基础。然而在大数据思维中,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即不必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通过数据来说明,其实上述前两个重大转变而导致第三个转变,这个转变可能会颠覆传统观念。而在更多的时候,寻找数据间的关联并利用这种关联就足够了。这种关联是决定预测的关键因素。相关关系的核心是量化两个数据值之间的数理关系。相关关系强调的是指当一个数据值变化时,另一个数据值很有可能随之变化。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使高等教育管理者通过大数据来关注什么因素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再关注为什么是这些因素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跳开追本溯源的探究,不再纠结于因果的论断,从而颠覆传统的理念,从关系入手,开启数据大数据的探索。
三、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
1.高校的一切教学和管理流程都需要数据化将高校的一切教学和管理流程数据化,是高等教育能够通过深入数据分析,实现自身优化的基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中,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数据,甚至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轨迹、消费、爱好、娱乐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与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从而通过管理手段或培养方案的微调来进行控制,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高校需要建立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能否对海量数据的充分利用。利用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多样的服务,但是大部分的服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基于用户的实时浏览、查询感兴趣的信息,高校充分地利用大数据,需要有意识地建立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面的技术,并具有高效地完成分类、聚类、预测、推荐等较复杂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3.高校需要制订相应的数据储备计划高校无论是否用数据做决策,数据都真实地产生并存在,只是分析的意识不够,数据里面有很多噪音,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有价值,每所高校不管多大规模,都能够或多或少地掌握学生信息,如果不能全面地获得学生的信息,就无法挖掘数据潜力,高校中的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指标来衡量专业的发展水平,这些指标是实现提升专业水平和学生素质最核心的因素,不能通过数据有效地抓住核心指标会浪费资源和时间。因此,高校必须对海量数据制订完整的存储更新计划。
四、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实现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据的基础架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而评判标准是价值观和社会认同度的反应,通过特定的技术形式和规则来量化评判标准,并由此形成政策来规范执行者的行为,并及时地反映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即评判标准决定执行的能力、过程和结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据的基础架构是在技术要素框架下,学生与企业、经济和政治背景的数据融合,这些数据通过算法描述并实现其功能,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逐渐成为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实践领域。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据的虚拟世界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呈几何级增长,以及硬件技术不断提高,使数据变得更具可视性、重现性和说服力。虚拟教育场景是数据表达的镜像及图形化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数据由图标、图形、表格或其他易于理解的形式表达,虚拟教育场景能够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得更加物化和可操作,这种虚拟教育场景将高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进步率、出勤率及其他相关因素形成数据仪表板,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成对不同用户易查询、易展现、易理解的表现方式,将其转换成可公开访问的形式,让更多的决策者、媒体和公众充分地了解,引导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用户做出合理、有依据的决策,并可扩展到常规的高等教育管理和检查中。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可视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据管理的一个关键技术是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数据展示和动态变化趋势的展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数据的可视化无论是在其展现能力上,还是在其表达方式上都如实反映数据,并放大数据的丰富程度和说服力,由此可以用来创建指标参数和对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解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可视化是界面,由各种软硬件创建,包含大量的程序代码和不同信息粒度的数据。这个可视化、图形化的描述构成一个复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涉及各种政策、操作者、执行者和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来使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学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以及最终实现的培养目标。
五、结论
一旦高等教育被数据化,并拥有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必需的设备,就可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领域更快、更大规模地进行数据处理,去揭示隐藏在数据中的价值,从一个从未有过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抛开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把未来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性准确地预测出来,帮助高等教育管理者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解决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
[2]葛琳琳,张威.数字化档案IP网网络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5(1):65.
[3]周湘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25.
[4]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2.
[5]喻长志.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可能转向[J].江淮论坛,2013(4):189.
[6]葛琳琳,等.高校党校数字化档案安全等级保护策略[J].兰台世界,2015(4):87.
[7]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2.
[8]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3.
[9]葛琳琳,钟俊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框架、特征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24.
[10]葛琳琳,张威.高校学生数字化档案的渗透入侵测试研究[J].兰台世界,2015(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