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第1篇

一、引言

19世纪末,工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铁公机”基础设施建设催生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体系,包括大生产、大零售、大品牌和大物流。如今,信息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云计算、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其平台、服务业和商业生态等,正在催生和改造出属于信息时代的新经济体系。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进入了DT(Data Technology)时代。新的基础设施、要素与结构,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旅游服务的迅猛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推动分不开。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信息传播和信息技术具有根本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也是旅游业的基础性资源,更是支撑整个旅游产业正常运转的“血脉”。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这造成旅游市场流通领域的对象不是商品,而是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旅行社企业为旅游者提品服务的过程,全都依赖于信息或信息渠道。充分依托或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和新服务方式,使现代旅游业区别于传统旅游服务的界限性标志,更是使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根本性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旅行社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业务拓展也将进入智慧化时代。对于现代旅游业来讲,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二、智慧旅游的内涵与应用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

智慧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它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信息资源共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以更加准确、及时和智能的方式为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智慧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服务泛在化、业务管理职能化和产业发展集约化四个方面。具体来讲,智慧旅游是基于高科技的基础设施,通过数据统计与智能分析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旅游管理的科学决策,为旅游者提供任何时间、地点和人的泛在化服务,提高旅游产业链效率,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1]。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者已经由过去的追求旅游目的地数量转向追求旅游体验的品质,在旅游资讯获取、旅游产品选择、旅游产品购买、旅游在途服务、旅游经历分享等领域产生了更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智慧旅游建设在旅游企业层面上的应用

服务是智慧旅游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旅游借助无处不在的感知网络,以统一的旅游线系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各种应用系统向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智慧服务。更确切地讲,在旅游企业层面上的智慧旅游应该是智能旅游服务平台。它借助云计算平台,实现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集约建设和按需服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型旅游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更有助于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推动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催生出OTS(Online Travel Service),即在线资源型旅行社,就是具备互联网思维、融在线旅游与传统旅游及旅途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

三、我国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OTS模式的实施与运行需要良好的运营基础环境,也就是需要较好的旅行社信息化基础。旅行社信息化是旅行社企业利用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旅行社的运行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一)重新定位在价值链中角色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旅行社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采购相关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旅游者,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形成了以旅行社为核心、服务于旅游者的综合性系统[2]。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一度被边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旅游业分配其产品和服务的方式,部分旅游产品供应商撇开旅行社直接为消费群体提供服务。信息技术赋能改变了消费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削弱了旅行社的信息垄断,而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面对市场变化,旅行社企业必须通过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服务来重新定位自己在旅游业价值链中的角色,以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和市场需求。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旅游产业信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原有的分工模式已经变成了以共享和消费者为主导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消费者的旅游观念日益成熟,传统旅行社企业的电话咨询、店面定购、团体旅游的运作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旅游市场需求,更不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因此,旅行社企业必须实施转型升级,改变才能发展。研究表明,旅行社企业未来的业务应该着重于凭借自身的专业化优势,通过旅游信息搜集与加工,为旅游者提供高知识含量的信息咨询,并不断提供个性化旅游产品与服务。

(三)争夺在线旅游市场

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在线旅游行业快速成长,在线旅游市场已经正式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参与模式日益多元化和差异化[3]。根据艾瑞网的监测数据,2014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为30779亿元,在线渗透率达92%。到2015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已达42372亿元,同比增长3767%,在线渗透率突破10%。2015携程与去哪“联姻”更加强了在线旅游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和成熟度。激烈的市场争夺要求传统旅行社企业不断加快与时俱进的脚步。信息化无疑是旅行社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我国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在线旅游市场的透明度高、购买便捷、价格低廉等特性始终冲击着整个旅游行业,传统旅行社企业由此受到一定挤压。市场需求变化要求旅行社企业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尽快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而传统旅行社向OTS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是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旅行社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发利用,从而拓展销售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信息化建设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企业领导者要将信息化管理等科学方法与成果应用于旅行社的业务管理中,结合企业文化与思维方式,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等方面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旅行社企业应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加大投入力度,保持软硬件投资比例协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4]。

(二)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同步

提高旅行社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旅行社的转型升级,必须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模式调整相结合。其中,旅行社业务流程改造是旅行社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陈旧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无法适应先进技术,并且会限制信息化发展进程。旅行社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和再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最终提高旅行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组织灵活性,增强对市场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增加对在线业务的投入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与不断成熟,在线旅游网站的竞争已经开始往深层次、差异化方向发展。目前,携程(Ctrip)正在谋求从OTA转型升级为OTP(一站式旅行服务平台),深入到采购和服务等环节,做全产业链,营造封闭生态系统。面对日益激烈的在线领域竞争,旅行社企业必须加大投资来发展在线业务。不仅包括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有对于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的投入。在线业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调整与维护。

(四)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

在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旅行社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时刻关注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并持续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是旅行社企业产品与服务开发的方向。旅行社企业必须充分关注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所需所想,关注市场变化,找到顾客所关心的,而不是旅行社企业自身认为重要的信息。旅行社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的采购优势,在网络上提供尽量准确而详尽的信息,包括与旅游行程相关的旅游吸引物、时间安排、住宿以及费用标准等各方面信息供旅游者选择。旅行社企业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产品原创性强的优势,利用企业网站与客户建立直接的交流机制,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在线咨询服务和出行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在线调查表以及旅游反馈意见表,及时获得旅游者的出行反馈信息,与旅游者保持售后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五)谋求多方合作与共赢

由于产业链的不断融合,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细分的层面上展开,旅游行业中各大企业均以各自利益为中心,将同行定位为直接竞争对手,采用“价格战”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无疑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在线旅游产业链中,旅游企业的经营优势既来源于其竞争实力,也来源于合作能力。通过企业间的横向关联或者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合作,可使得产业链的各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1+1>2”的整体效应。为实现在线旅游业务的不断拓展,旅行社企业必须加强与旅游服务企业,甚至是与不同行业企业的多方合作。通过跨区域合作使中小型旅行社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力及相互支撑的能力,最终实现共赢。跨行业合作包括旅行社企业与大型旅游景区、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由于在线旅游业务的安全问题,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有利于确保支付环境安全,维护旅游产品交易的正常秩序。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旅游;产品开发;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互联网+”视阈下的大学生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4日

一、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互联网+”在旅游服务中的具体运用。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523.8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互联网正在冲击传统旅游业,线上旅游如日中天,人们不再盲目跟随传统跟团游,而是选择线上极具个性主题的出游项目。

“互联网+旅游”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全媒体、病毒式营销、移动端报名、定制式线路、自助化行程等,互联网在游前、游中、游后随时发力,同时通过线上的信息展示、营销、互动、决策、预订、支付等反作用于线下旅游体验服务的加强,形成线上线下服务体验的闭环线路。游前,不再单是线上旅行服务商提供的简单的“酒店+机票”预订,而是更加注重信息咨询服务和旅游攻略展示功能,此阶段,丰富的资料和可信的评价是旅游服务的核心;途中则需要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效管理,景点周边的实时交通信息、购票排队状况、景区内游客密集程度等等,实现旅游过程智慧化;游后,回味无穷,提供交流平台分享旅游心得,形成旅游攻略扩散旅游产品信息,形成“互联网+旅游”的循环效应。节省旅游成本,提供超值、超方便、超愉悦旅游体验是互联网之于旅游的最大作用功能。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不少大学们主要通过在线旅游网站以及相关APP获取旅游信息,自制智慧化之旅,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特征。

1、信息搜集工具: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是名副其实的“拇指族”,因此其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是移动互联网及PC互联网,通过旅游APP、论坛或是交友软件(QQ、微信等)了解并认知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咨询、旅游营销活动等。

2、旅游产品偏好:重视产品价格和旅游体验。大学生作为较高学历者,知识及各方面的素养都较高,易接受新事物,旅游主观意愿十分强烈,虽然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但由于家庭的经济支持增加、参加勤工俭学、各种奖学金获得等原因,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资金,出游频率较高,但仍然重视旅游性价比,讲究经济实惠。在其旅游过程中,乐于学习并认知新鲜事物,吃、住、行等物质要求较低,享受的是游的体验,倾向于选择自然风景或是民俗风情旅游地。

3、旅游时空特征:高度季节性+近程旅游。学生自由时间多,周末、小长假、寒暑假等,因此其出游时间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节假日,在学生旅游市场中,春游特征尤为明显。自由时间虽多,但每次集中的时间不长,加之学生消费能力有限及出游顾虑较多,一般表现为以省内近程旅游为主。

4、出游方式:团体出游,从众心理强。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在校群体,校园内班集体、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等团体较多,大学生出游不仅仅是为了认知的提升,也是为了满足社交的需求,因此以团体出游为主,宿舍团体、班内团体、组织内团体等,注重的是团体出游时热烈、青春、活跃的气氛。

5、出游心理:注重认知学习,喜爱晒图分享。大学生学习思维更为灵活,更为注重的是眼界的开阔以及为人处世的技巧,其社会认知需求强烈,通过旅游不仅仅是单纯地见识那山那水,也是在见证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形形人与事的演绎,有助于培养校园内大学生全面的社会认知能力。教育提倡知识交流与经验分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晒,晒图、晒心情、晒动态,通过晒去分享所见与所得,旅游也不例外,游前、游中、游后都会晒,通过分享增加交流,也扩大了旅游信息的受众面,无形之中实现了旅游信息的传播与旅游形象的营销。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在线营销策略

结合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以及互联网的优势,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线上旅游产品并制定线上旅游营销策略。

(一)开发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线上特色旅游产品。推出多种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大学生旅游的体验性、社交性、近郊性、优质低价性等需求,这是从根本上有效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途径。具体可以开发以下适合网上销售的旅游产品:

1、高校互通游:新生入学时,为加强新生之间的交流,并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组织新生游自己校园,游本市其他校园。

2、自行车自驾游: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可以作为一个自行车租赁平台将其他学生的自行车统一集中起来在周末时进行对外出租,赚取中介费;为增加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设计近郊自驾旅游线路,在适合的季节推出。

3、徒步旅行:符合大学生的环保需求,围绕市内或近郊旅游景区展开,既节俭成本,又提升了愉悦度。

4、花样毕业旅行:结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符合其专业特征的线路旅游产品。

5、毕业生母校追忆游:毕业生毕业后都会组织毕业周年聚会,这个时候他们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更愿意选择与旅行社合作制定追忆旅游线路,一般追忆旅游线路要包括校园游和校园外精品游。

6、特定节日游:比如情人节、重阳节、中国旅游日等特定节日,大学生的出游意愿更为强烈,这个时候围绕节日特征设计节日化的旅游产品将更受学生欢迎。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渠道制定多元化线上营销策略

1、充分利用微营销。微时代大学生已离不开微信、微博等微通讯工具,微营销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特征,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网站微信号,从而将旅游产品信息及时更新传播到关注者的微信空间,利用已关注者微信空间的信息分享实现二次传播。通过微信、微博关注,旅游信息,让大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旅游产品的更新和活动动态,而且大学生群体之间微信链条长,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微信好友关注实现旅游信息的二次乃至多次推广。

2、加强网络资源合作。网站通过交换链接、交换广告、内容合作、用户资源合作等方式,在具有类似目标网站之间实现互相推广的目的,其中最常用的资源合作方式为网站链接策略。旅游产品供给方网站积极与高校官方网站或学生论坛交换链接,一方面为高校教育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线上旅游产品的认知度。

3、挖掘网络影视营销资源。网络影视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活动,此处的网络影视营销不是在网络影视中插播宣传片,而是找出网络影视中对大学生引起轰动效应的场景或活动的实景营销。如当前很多真人秀综艺节目均选择在旅游景区拍摄,不仅展现了景区的风景特色,也开发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项目,这些都是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经常观看并向往能够亲身体验的场景和活动,因此可以挖掘这些网络影视场景和旅游娱乐资源,将其置身于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并用微营销或网页营销传递给大学生,吸引大学生团体游或是团体素质拓展训练。

4、制造旅游网络热点事件。网络热点事件具有瞬间聚集眼球、形成舆论话题的效应,适时策划旅游热点事件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在大学生市场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如选取旅游目的地文明旅游使者、大学生旅游志愿者等,通过选拔赛扩大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大学生市场中的受众范围与文化认可,从而刺激大学生的旅游欲望。

三、小结

大学生往往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愿意选择与旅行社合作,而自身又缺乏对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目的地的了解,也就导致了其很难规划和设计旅游行程,“互联网+旅游”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大学生市场难以拓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大学生“智旅”的需求。这个“智旅”智慧,一方面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计算机、手机实行智慧化旅游;另一方面也是指帮助大学生明智地旅游,即在实践旅行中交流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在社会深度认知提升自我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第3篇

和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一样,智慧旅游也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和业态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智慧旅游的前世基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科技),那么它的今生则主要基于“DT”(Data Technology数据科技),可以说“互联网+”赋予智慧旅游这个老词以新生机、新意义和新活力。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旅游,我们则必须首先把它放在“互联网+旅游”、线上旅游、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等元素所构成的大框架中去探讨。

“智慧旅游”的概念界定

2014年,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智慧旅游是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面向旅游业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丰富旅游者体验,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工程。”

智慧旅游概念中的关键词除了“技术”,还有“体验”、“管理”和“服务”,这反映出智慧旅游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智慧,还要有管理和服务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能让游客体验到这种智慧,而不是旅游服务提供者自以为“很智慧”。旅游业本身是一种体验经济,可以说为游客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是发展智慧旅游的基石。

“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旅游”

当下“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旅游”都是旅游行业的高频词汇,至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本报告认为相比“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是个更大的概念,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的。“互联网+”是当前实现“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发展“互联网+旅游”与发展“智慧旅游”并不矛盾,可以说“互联网+旅游”赋予了“智慧旅游”更丰富的内涵、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目前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通过“互联网+”来推动智慧旅游发展。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18年,我国旅游业各个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的重要动力,成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的重要平台;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0%,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15%。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国家智慧旅游公平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5%,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20%。”

智慧旅游与线上旅游

由于当前线上旅游的概念比较热,而且线上旅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所以很容易把“线上旅游”等同于“智慧旅游”。本报告认为线上旅游只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智慧旅游不仅包括线上的智慧,也包括线下的智慧。线上旅游的概念是“依托互联网,以满足旅游消费者信息查询、产品预定及服务评价为核心目的,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租车公司、海内外旅游局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及搜索引擎、OTA (Online Travel Agent)、电信运营商、旅游资讯及社区网站等”。由此可见,线上旅游关注的主要还是互联网,而提升旅游体验只做好互联网是不够的,还有景区生态保护、基础设置建设等很多方面。举个具体例子,当下我国各大旅游区的“厕所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一大批设施先进、卫生舒适的旅游厕所正在建设或改造的过程中。厕所显然不属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线上旅游的范畴,然而厕所革命则是发展智慧旅游的重要方面。

如果本报告着太多笔墨来梳理“智慧旅游”与“线上旅游”的区别和联系,那就显得太过书生气,而且也没多大意义。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很多新兴事物的内涵和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没必要在理论层面探讨太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要给游客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线上与线下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零和关系,而是要相辅相成、互补发展、良性互动,让线下用户能够享受得到线上渠道的快捷与便利,让线上用户感受线下服务的安全保障与贴心舒适。无论线上旅游怎么发展,游客最终的旅游活动主要还是在线下完成的(网络虚拟旅游除外)。所以说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来在线旅游服务商纷纷加强对线下旅游资源的整合,而一些线下的传统旅游社也在发力线上渠道,比如中青旅的遨游网、众信旅游的悠哉、港中旅的芒果网等。

线上旅游发展现状与特点

线上旅游虽然不是智慧旅游的全部,但它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领域。那么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077.9亿元,比去年增长38.9%,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为9.2%,比去年提升1.7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占整体休闲游市场的比重为10%,未来几年会持续上升,预计2017年将达到15.6%。

周边游呈上升趋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度假类型仍以国内游为主,但比例同比有所下降,周边游和出境游用户比例均上升,尤其是周边游增幅显著。

价格并不是游客选择在线旅游最重要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网购”和“廉价”这个词很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其实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图便宜。艾瑞咨询对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调研就反映了这一点。调研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渠道,“品类丰富、选择多”是用户选择通过网络购买度假产品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在线支付便利”、“提供目的地游记/攻略”和“提品点评以供参考”,“更低的价格”位列最后。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端下单购买旅游产品。根据艾瑞咨询对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调查,比较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下单方式,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通过PC端登录相关旅游网站下单,而是热衷于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下单,这与整个互联网行业移动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这启示在“互联网+”时代,旅游行业面向消费者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移动端的产品和平台做好。

购物和旅行社团费是最主要的消费类别。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出游时最主要的消费类别是购物、旅行社团费和交通,这三项的比例远远高于住宿、娱乐和餐饮。“吃、住、行、娱、购”是旅游行业的五大主要因素,而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在“购”上的花费最多,这显示出进一步规范指引旅游购物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影响到多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的具体种类包括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每种旅游类型都和一个行业紧密相关。比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而养老旅游就是养老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此外,旅游业包含因素众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等。旅游业涉及因素众多,包含很多子行业,需要各子行业进行协调配合,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易与合作关系。

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达程度本身就是其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越高,居民旅游的行为也就越普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的时代。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名从业者,可增加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影响、带动和促进的相关行业多达110个。根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的报告,全球2014年旅游和旅行对GDP直接贡献2.3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3.1%。2014年旅游和旅行对GDP的综合贡献达7.5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9.8%。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未来5年,我国“旅游+互联网”将在软硬件设施建设、在线旅游交易以及所催生的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有望创造“3个1万亿红利”,成为新常态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我国旅游人群的特征分析

当前在线旅游移动化和出境游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当下发展的两大趋势。那么我国在线旅游移动端的游客和出境游的游客有什么特征?

在线旅游移动端人群特征: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用户从性别来看,男性占66.4%,女性占33.6%;从年龄状况来看,以25-35岁青年人群为主。其中25-30岁区间人群占比最高,达整体比例的31.8%,其次是31-35岁年龄段,占比28.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用户占比最高,达65.5%。其次是大学专科学历,占比19.2%;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已育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0.5%,其次是未婚人群,占比27.4%;从职业状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中级管理人员(27.8%)与普通公司职员(25.8%);在收入状况上,月收入主要分布在30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用户占比最高,为28.2%。

出境游人群的特征:2015年9月7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14-2015)》。报告显示,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最大的消费国。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达到1.09亿人次,同比增长11%,在国际游客中的比重达到9.58%。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出境旅游消费在国际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1%。从性别上看,中国女性出境游客占58.5%,比男性的41.5%高出17个百分点。按年龄划分,中国出境游客中,占比最大的是80后,比例高达44.89%;70后位居其次,占25.72%。90后的出境游客比例为11.39%,超过了60后的9.97%、50后的8.04%。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国内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大众化、产业化、散客化、个性化,以及分享经济方兴未艾。

大众化、产业化: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众化与产业化是相伴相生的。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5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2005年至2014年,我国国内接待游客人次持续增长,国内接待游客人次由12.12亿人次增长到36.11亿人次,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2.9%;国内旅游总收入由5286亿元增长到30312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1.4%。我国入境旅游收入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第4篇

在斯密和马克思那里,劳动分工是作为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来看待的。“在亚当·斯密那里它(劳动分工)几乎是作为经济进步的唯一因素。”斯密在著名的制针工场的例子里,详细阐述了被后世经济学家称为斯密定理的内容:“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

20世纪以前的经济学家对斯密关于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做了整理与修订后简要地归结为三点: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分工使人们的工作单一化、简单化,从而使人们的精力和智慧得到了集中使用。第二,节省了劳动时间。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泰勒发明了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以减少工作中的不必要的重复动作,使生产效率得以数倍的提高,并在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则》中确定了工厂管理要完成的四个目标。第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机器生产用相对少量的工人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工具等等的数量日益增加了,……,(机器生产)使它所占领的待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

马克思把劳动分工划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前者受制于后者,即上述提高生产率的三种因素之所以发挥作用,取决于社会分工作为整体为它提供的可能性。企业内分工在其基本意义上不取决于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它们是外在于企业的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而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市场范围的扩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在劳动的社会分工程度很低的自然经济中,各个村落是相互独立的。市场中的产品运输费用高昂,每个村庄只需要一个铁匠甚至兼职铁匠的服务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斯密的专业化的制针工场是需要的。如果有的话,其生产费用也不会比没有采取企业内分工的家庭手工业为低,甚至更高。也正是基于此,贾根良博士追随着阿林·杨发挥庞巴维克迂回生产的经济思想——阿林·杨指出:“劳动分工在它最重要的现代形式上等同于迂回生产的经济。”——把劳动分工看作是经济活动中的专业化。进而从分工发展的动态理论出发解释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基本原因。

扩大的社会分工体系,或者说企业市场的探索,扩大了生产的迂回程序。而迂回生产程度的扩大又引起交易费用的指数化增长。产业变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降低社会分工扩大进程中随之增长的交易费用,从而促进分工的扩大。分工的扩大同时又增加了企业获利的潜在机会。在这一动态的产业变迁理论中,标准化是连接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不可或缺的链条。

现代世界越来越集中于发展标准化商品和更节约的生产过程。而标准化基本上又是与机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机器的采用程度是分工水平发展的体现,它反映了迂回生产过程的拉长以及知识生产的重要性。这是产业变迁的基本力量之一。标准化是采用机器和大批量生产的产物。它既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又是扩大市场规模的基本因素。一种产品或服务如不能实现标准化,就不能大量生产,市场就会很有限。标准化因为是机器生产和大批量生产的结果,所以在降低质量测量费用,增加消费者的可预知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产业效率可以看作是标准化程度和机器生产的函数。而机器生产和标准化首先在工业领域中得到采用。这是因为工业具有“用机器生产机器”、扩大生产迂回程度、分工自我繁殖的技术特征。标准化和机器生产在农业上的运用是在工业领域取得成功以后的事了。与工业领域不同的是,很大程度上,这一进程不是农业产业内生的,而是通过工业对其加以改造完成的。在产业变迁的后期,工业对农业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接着转入对服务业的改造,而且这一有序改造的进程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

二、饭店产品标准化是对产业变迁的滞后回应

对饭店业这一国民经济中服务业的子部门而言,完全可以把产业变迁中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和非饭店业的机器采用及标准化作为外生变量,来考察饭店业内部的劳动分工细化与产品标准化的互动影响。

在制造业内部,不仅仅社会分工制约着企业内部分工,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支配下,甲企业内部的分工、机器采用与标准化也会对乙企业的分工与标准化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查尔斯·巴贝奇明确指出过:“当有利的工作步骤划分和每一步骤所需要的工人人数被确知时,所有的不按照这一方式进行生产的工厂,就会以较高的成本进行生产”。

企业之间的这种传递机制被置于产业之间来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当甲产业按照符合分工趋势、使用机器和标准化生产时,它通过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而在市场上形成一个潜在的获利机会;乙产业在竞争的威胁下,就会以企业组织形态的变迁来对此做出反应。

在旅游市场上,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性的餐饮、住宿、商务、娱乐等项综合服务饭店产品,历史地一开始就只能由工场手工业而非家庭手工业的饭店企业提供。也就是说,服务产品的产生前提是建立在饭店企业内部分工基础上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张和前一节所述的旅游者需求的影响,饭店业企业内部分工愈加细化。

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饭店产品的相当一部分环节无法采用机器生产来加以完全的物化。比如客人的洗衣服务、通讯服务可以用洗衣机、电讯设备等给予部分物化,但是诸如温情、关心、无微不至的照顾等服务环节还必须由饭店员工通过其自觉的行为加以体现,并只能以活劳动的形式存在。所以,相当一部分饭店产品的标准化只能通过服务理念的培训和服务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来实现。另外,由于饭店产品中的无形部分无法固化在一定的物质形态上,也就不能通过运输的方式向异地的旅游者提供。在饭店集团没有出现以前,由于受到市场范围或者说社会分工的限制,单独经营的饭店实行标准化所带来的生产率和收益的提高不会大于由此而来的成本的提高。所以,产业标准化的进程是缓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产品流通的市场扩大是饭店集团产生的先导,或者说饭店产品标准化及由此而来的饭店集体化生长是饭店业对产业变迁的滞后回应。

三、经营管理模式与饭店产品的标准化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机遇与挑战

我国的城镇化近几十年得以快速发展。在1978年至2013年的35年间,中国建制镇数量增加到20113个,比1978年翻了近十倍。相对广西城镇化起点低这一历史要素,广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全面提升和带动作用,引起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对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同时也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以城镇化为背景探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的优势与机遇

(一)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优势

广西民族风情浓郁,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在12个世居民族中,有少数民族11个。广西民族音乐旋律优美,素有“歌的海洋”之美誉。这些民歌广泛地分布在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既有单声部的独唱、对唱,也有二声部的重唱,更有多声部民歌(见于壮、侗、瑶、苗、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少数民族中壮族音乐分布最广。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绝对优势。①广西除了旋律优美、种类繁多的民歌,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民间乐器与器乐等。广西的乐器与器乐音色独特,别具民族个性;戏曲、歌舞和宗教音乐也独具地域特色。详见表1:

(二)传统文化优势

广西的传统文化项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包括各类艺术、技艺、民俗、医药等(详见表2)。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深厚的沉淀和精华,有不少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广西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各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结晶,被文化人类学称之为原生态的“文化空间”。近年来,广西特别注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传统节庆的抢救、保护、开发、应用和扶持,着力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三)区位优势

广西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地处中国华南地区,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毗邻港澳粤,沿边、沿江、沿海,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境内海航、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2008年广西编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期2006—2020年),规划要求提升国际大通道能力,构建开放合作的支撑体系。“十三五”期间,广西将新开工及续建百项重大综合交通项目,总投资规模超1万亿元。其中,“十三五”期内的公路投资预算就达2900亿元,形成“一中心、一枢纽、五网络、六通道”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四)市场机遇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广特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具有非常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具有面向东盟旅游发展的条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传统要素,是特色,也是吸引人们进行旅游的重要文化元素,对开拓旅游市场,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广西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2016年,广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旅游推介活动,着力提升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形象,《印象•刘三姐》、“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等一批知名品牌从中受惠。同年,广西侗族音乐的生态地三江侗族自治县也摘取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称号。面对这样的市场前景,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主线,大力推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的劣势与挑战

(一)资金短缺劣势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本身就具有资金消耗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广西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贫困、落后及基础薄弱。到目前为止,广西“后发展、欠发达”这一基本区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广西贫困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发展质量水平不高、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资金短缺劣势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发展。首先抑制着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挖掘、传统音乐文化设施设备建设及相关市场拓展等的速度;其次使得区内居民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文化消费能力较弱,从而抑制广西地方性音乐文化消费客源市场规模的扩大。

(二)基础服务设施劣势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广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群众行路难、用电难、用水难、住房难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在贫困和落后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开发的基础设施就难免简单或不足,具体表现在诸如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乐器与场所、民风民俗的细致程度与基础设施等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民族八省区减贫速度近两年慢于全国,进一步表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人才短缺挑战

“缺乏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尖人才,人才的行业、区域、城乡分布不平衡,人才差距较为明显”,是当下广西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人才的区域分布上,高层次人才中70%集中在桂林、南宁、柳州3个中心城市。大力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就要确立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以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围绕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四)城镇化质量不高挑战

广西的城镇化质量不高现状,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的建设处于引导集聚、扩大规模、增强辐射的带动层面,其主旨在于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其发展模式和城镇化所处的水平和阶段是一致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把城镇化快速增长与提高城镇化质量相结合,与完善设施配套和城镇体系相结合,凸显广西特色,以多元特色来实现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