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一、课程素养

语文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是制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帮助教师掌握课程开发技术,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课程元素是:

1.语文校本课程目标

语文校本课程目标首先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总目标,在这个大方向之下,分阶段、分项目列出细化的、阶段性的目标。可以把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

(1)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提升。充分挖掘语文教师潜在的课程资源,使教师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在课程的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拓展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体现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看,“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可以具体确定为:编写“儿童诗”校本教材,总结“儿童诗”教学的方法,探索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促进学生诗词素养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2.语文校本课程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定后,要根据课程目标对课程材料进行筛选和组织,形成不同类型的语文校本课程。

第一类是教材性语文校本课程。如编写《各年级读写目标指导纲要》,采用纵横坐标式:横坐标有阅读目标、阅读范围、阅读数量、读写指导、读书笔记、写作(口语交际)数量等,纵坐标有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

也可以将名篇名著、时文、同龄人的习作等,分门别类编辑成小本子,作为校本课程的阅读教材,供学生课内外阅读。“名篇名著”类宜让备课组依照课标要求研制开发;“时文”类宜师生合作共同开发;“同龄人的习作”类宜让学生参与开发,习作可选自报纸杂志,也可以向全校同学征集。这类校本课程各年级都可以开发,便于形成系列校本课程。

第二类是主题性语文课程。主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取针对某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深层次的课程开发,以满足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深入学习与发展。如识字、写字、演讲、诵读、习作等。北京市崇文区回民小学将民间文学“藏头诗”引入学校课程,在欣赏与学写藏头诗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三类是活动性语文课程。如开展文学讲习班、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电视演播、电脑小报、笔会、辩论会、新闻会、读书报告会、时文赏析会、经典诗文诵读等。

第四类是环境性语文课程。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以熏陶学生的语文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里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读书阶梯伴我成长》,确定了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序列。一年级上:认识学校图书馆;一年级下:整理我的书;二年级上:认识一本书;二年级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年级上:学做文摘卡;三年级下:走进上海图书馆;四年级上:学会上网查资料;四年级下:读书要关注作者;五年级上:学会批注;五年级下:学写读后感。

要注意的是:选修课、活动课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不应局限于选修课、活动课。语文校本课程不是“加课”,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合理上课,科学施教。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倡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强调的是课型、样式的灵活多样、各不相同。

3.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从功能角度来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有两类:一是条件性资源,它们决定着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二是素材性资源,它们是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因素。

从年级看,《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内容可以作如下设计:一年级儿歌,二年级诗歌,三年级诗词,四年级《三字经》,五年级《弟子规》,六年级《千字文》。具体实施可作如下安排:(1)背一背。以《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为主,辅以背诵名言谚语、歇后语、成语、对联、诗词佳句等。(2)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3)读一读。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课本等,培养朗读能力。(4)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5)评一评。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当前应特别关注网络资料。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此,浙江省教育厅作了积极探索,从2012年11月启动了五年内为浙江省在校中小学生建立个人“数字书房”,每人一个登录号码,向学生提供更大、更便利的阅读平台,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4.语文校本课程流程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大致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工作流程:(1)成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建立组织保证。(2)通过调查、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3)培训教师,特别要重视教研组和教师同伴间的案例分析、相互交流和启发,多渠道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4)进行资源调查,对蕴藏在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做到心中有数。(5)通过课程纲要的审议、答辩、推介等方式,建立教师之间开发校本课程的竞争性合作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建设。(6)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评价,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的开设效果,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7)了解、研究和引导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8)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9)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研究。

二、学校为本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方面资源的条件,开发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义:

1.为了学校

一是要把本校的实际情况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充分考虑本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考虑本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水平,考虑本校学生的语文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模式、学生来源、发展基础以及学校特色等各不相同,所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也不一样。基于学校,强调个性化,才能够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

二是要把改进本校的语文教学问题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本校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本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语文教学理论问题,而是本校语文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会囿于语文教学的某一种理论识见,而会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2.在学校中

学校特别是校长,享有在课程政策范围内决定校本课程的主要权力和责任。但是在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语文校本课程不应该只是校长或其他领导者个别人或少数人来做,而应该让师生,特别是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同时还是学生需要和喜欢的,学生要能够对语文校本课程进行自主选择。

语文校本课程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本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由本校的语文教师来解决,要经由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本校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效实施。真正对本校语文教学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本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对本校语文教学实际问题有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他们是学校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

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校园环境等是语文课程资源中直接、显现的资源。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应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校本资源活起来。

3.基于学校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落实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一般说来,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之间,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

由于校本课程是指直接由学校决定的课程,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校本课程的实施也不统一规定具体的课程形态,像学术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以及其他更综合、灵活的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根据不同学情、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酌情处理。例如,一所小学关于书法校本课程开发,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管理网络:校级管理(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定练习时间、内容,统一进度、用本;教研组负责教学辅助资源的开发;年级组负责兴趣小组的管理,由年级组内有特长的教师进行辅导。班级鼓励学生“人人学书法”,做到班班有特色、项项有成果。

三、语文意识

语文校本课程要有语文意识,要进行“语文地”思考和设计,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然而时下的语文校本课程常常出现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目前有的语文校本课程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但是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有一句话说得好: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校本课程也是如此。对此,笔者提出一种语文观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校本课程中的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校本课程的效果。

1.语文意识是一种滋味

从本质来看,语文校本课程姓“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姓“校本”。语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来进行。编写的语文校本教材,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要有语言文字的练习题和思考题。根据单元主题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和习作训练。如学习了家乡的特产,就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夸夸家乡的特产,培养喜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查阅等形式,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倍感亲近。以此来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这就有浓浓的“语文味”。

2.语文意识是一种向导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千人一面”的局限,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是极具人文性的课程,各地各学校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通过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突出自身的特色。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开发校本课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激活和丰富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它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不少学校对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重视不够。不少学校领导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导致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对学生要求较高的科目却无人问津。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他们看来,和开发校本课程比起来,高考和竞赛要重要得多。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广大语文教师,但是多数语文教师更适应以前的角色,即被动地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甘愿当一个“教书匠”。竞赛辅导和高考的压力使多数语文教师从来不想、也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甚至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或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学校无关。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同时,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而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相应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第三,保障机制尚待改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重重现实困难面前举步维艰。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所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笔者通过参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取得预期的目的,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领导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教研的各项活动要有专人负责,时间地点要有保障,教研内容和主题要切合实际。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注意减轻承担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过重的负担,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积极进行资料建设,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第二,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要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还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使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按照自身的条件与兴趣在某些方面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实现由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同时,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打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环境,切实为教师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畅所欲言,相互激励,破除学科界限,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第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校本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渠道地开设校本课程。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设置相应的活动课程,努力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同时,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中,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始终具有本校特色,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总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争取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一个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可是孔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却说:“闻斯行之。”可见,孔子对两个个性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中国之大,纵横万里,在这广袤土地上遍布的学校,又岂能以固定的章法来约束?前不久,《江西教育》编辑部举办了关于“高中多样化办学”的峰会论坛,讨论了关于学校如何在办学中突出特色的问题。而学校办学要多样化,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有一本契合自身条件的经。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出现的一种课程策略,是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合理利用学校整体和社区环境中的教育资源的一种开放式课程管理模式,为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重要途径。

校本课程:办学品位的核心要素 沙华中2013年11月4―7日,笔者有幸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校长培训。在学习过程中,深切地感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确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

一、校本课程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有权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调、改、换,以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但事实上,教师长期过于迷信教材,雷打不动地教授课程内容,致使课程实施趋同现象严重,校本化实施非常不够。因此,有必要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1.学科间整合。在各门学科间总有些内容是相连的,分科教学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影响了效果,三是知识与能力培养零碎化。如在教学《天火之谜》时,就可以将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既学到雷电知识,又培养了科学素养和语文素养。

2.教学方式的整合。大数据时代已经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我们的教学方式却过于单一,手段过于陈旧,与时展不合拍,显得较为滞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现象应该有较大改变。当然,教学方式的整合,还呼吁突破课堂的时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社会,将教与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3.教学人员的整合。学科间的教学人员应该加强往来,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学科,不能与他人不交往。将教学人员整合起来的有效方法,是使每个教师都参与班本课程的建设,参与到完美教室的建设之中。班本课程与完美教室的建设不应该也不能成为班主任的专利。各教学人员都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围绕班级愿景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谋划策,各展其长,使班本课程成为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二、校本课程要对学校文化以充分的体现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不是空洞的口号,学校文化应充盈在校园的方方面面。学校文化可以是可视的,更多的则是可感的。而课程,是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能够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与文化应是统一的。课程是学校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

1.校本课程应基于学校及周边资源。学校是社区的一部分,是地域中的一个实体,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大。教师及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已成为无形的积淀保存在身心。因此,校本课程一定受到学校及周边资源的影响,脱离周边资源而另起炉灶建设校本课程,一是使校本课程成为无源之水,缺少根基。二是增加了实施难度,久而久之就会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它对有效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由于农村小学受师资质量、教育资源的制约以及“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困难更多,需付出的更大努力。我校通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开发出了校本课程《可爱昭化》。现将工作体会赘述于后供同行指正。

一、立足本土,找准课程开发方向

我校地处有着2300多年建县史的昭化古城,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奇特的自然风光、古色古香的建筑、闻名全国的特产……。2006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着力打造这座“三国古城”,全力发展昭化旅游,“川北明珠”昭化已享誉海内外,如今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昭化的历史文化缺少了解和宣传,就连生活在昭化的“本地人”对昭化的历史也知之甚少,这样就形成了人与文化的强烈不对等,制约了昭化旅游发展。挖掘昭化特色资源,以其为载体传承和弘扬昭化文化,是每一个昭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育引导每一个昭化人从我做起,弘扬地方文化,促进昭化的发展已刻不容缓。作为昭化的教育基地,理当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让昭化人从小了解昭化、宣传昭化、热爱昭化。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弘扬昭化文化,创办特色教育——《可爱昭化》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就应运而生了。

二、多方参与,营造课程开发氛围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校课程的开发,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家长的配合、社区的支持,才能有效展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缺乏学生的合作、参与,则开发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我们在“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启动前,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网络以及“可爱的昭化”系列主题报告会,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宣传昭化历史文化。在校园内播放关于昭化的宣传片(《昭化印象》、《昭化恋歌》、《昭化流韵》、《昭化古镇》等),张贴昭化古城的宣传图片,悬挂关于昭化的诗词等,激发学生的昭化情。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通过家长了解昭化的历史,邀请对昭化历史比较了解的家长代表、关心昭化发展的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座谈,听取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运作的意见。这些措施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师生、家长及热心人士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充分调动了校内外各种有利因素,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开发氛围。

三、团结协作,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它需要实验者既要有高度责任感,又要有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使用,一方面需要有统一的领导,有序的运作体系。同时还需要全体教师在开发过程中积极创新,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教材的开发之中。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领悟课改精神,明确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同时引导教师深入分析昭化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当好昭化的主人、做昭化教育人能做的事”。然后通过学校教代会、行政会确定把“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小组。学校先后制定了开发方案、活动计划、评价方法以及教育科研奖励办法等,切实保障了课程开发的有效实施。在学校课题组的组织下,发起以教学区为单位的众多教师参与的课标、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的编写工作。一是组织教师在学习国家课程改革理论的基础上编写了《课程标准》;二是动员全体教师查阅资料、调查走访,收集整理后编写了关于昭化地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人物、民俗文化、地方特产、民间传说等方面的文章79篇共计十余万字;三是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可爱的昭化》的教学建议一书,对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根据时间顺序设置编纂体系,我们兼顾不同年代、不同诗人风格,考虑山水、人情、言志、叙事等不同内容,精选历代名人关于昭化的诗词,编注了《昭化诗词选》作为阅读欣赏教材。编纂过程中,还组织美术教师绘插图、设计封面;语文教师给诗文标注了拼音,文后附上了作者生平简介,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总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老师们或推荐诗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搭配图片、或调查走访……主动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自己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并乐意为之竭尽所能。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类型;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306-02

1999年之前,国内对校本课程开发相关问题讨论还比较少;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校本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相关问题讨论的文章便如雨后春笋般频繁出现在教育杂志上;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均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全面推广,尤其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实施。时至今日,校本课程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教育界必然展开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校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因划分维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开发主体这个维度上讲,我们有教师个人、小组和全体以及与校外合作等形式;从开发范围这个维度上讲,我们有单门课程的开发,有某一类课程的开发,也有所有课程的开发等形式;最后从开发程序这个维度讲,我们有课程选择,课程改变,课程新编等类型。笔者以下所要重点探讨的是课程选择与课程新编这两种类型。

(一)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主要是指在已有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中选择一种最适合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就英语校本课程而言,教师可先在学生中展开实际需求调查,然后再调查其它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最后可以确定比如Britain and American Cultures,English Films,A Profile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等课程,这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新课程标准在对各年级各阶段的学习要求上明确提出英语文化等知识的掌握,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还应了解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常识。

(二)课程新编

课程新编是指教师对学生学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出的一种全新课程。现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为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各少数民族有权通过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保存和宣传本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字和文化。就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教师可以把学生最喜欢的民族文化写进教材中,比如四川藏区学校可以把锅庄这种舞蹈形式以最简单的英语语言写进教材,因为锅庄是藏舞最典型的代表,也是深受藏民喜爱的一种业余生活,从而编制出Kangba Culture等系列课程,这样,藏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对师生的促进作用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等对课程改革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而这种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最主要的。

(一)对英语教师的促进作用

1、让英语教师从一个普通教员转变成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来讲,教师的传统教学活动是与科学研究脱节的,二者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研究就被认为是“专家”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处于被动的,教学内容都由专家决定。而新课改的实施把这种观念彻底颠覆了,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被动者,而是课程的决策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还要研究学生,从而才能开发出更适合学生,更让学生感到有趣的课程。可以说,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正在从传统意义的“教书匠”逐渐转变成“教育家”,让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2、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求是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知识的发展,增强对课程实施的适应能力,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其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体表现为:

(1)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课程开发的意识。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舒尔曼认为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反思英语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环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离不开英语学科内容知识(比如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等方面),课程开发的程序离不开课程知识,课程教学更离不开英语学科教学法和相关的教心学知识。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包括研究教材、课程的能力,同教师、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和电脑应用能力等。

(二)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任何类型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都是基于“以生为本”,所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的最大促进作用。当然,英语校本课程也不例外,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学生英语知识面。通过对英语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强化英语五项基本技能,为大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

2、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开设多种英语校本课程,比如英语故事,英语文化,英语影视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了解英语,运用英语。

3、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比如在小组学习中,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与人合作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造意思,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车雪莲.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转换\[J\].武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1).

\[2\]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