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的校本课程

学校的校本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的校本课程

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改变了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形成和体现一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们学校的特点:周边有化公司的三所强校,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硬件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学生比较特殊,百分之九十属于流动人口,生源少、不稳定,家庭困难。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不重视孩子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习惯不好,在学习、读书方面不感兴趣。这些复杂的条件制约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对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理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特色课程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只有通过特色课程建设这种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合理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资源,发掘并扩大优质资源,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好的生存、发展。我们知道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灵魂,有了灵魂就有了方向。所以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本校实际,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发展学生各方面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学校从实际出发,考虑到生源的特殊性,开发了《言语交际》《葫芦丝》《呼啦圈运动》《英语日常用语》《创意DIY》几门校本课程,目前初步形成了教学模式。

言语交际课程是我校在综合课程研究中产生的一门校本课程,是我校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交际合作素质,培养学生学会言语交际的方法和习惯,使学生达到能介绍清楚提问明,答语得体能采访,接待慰问能交流,辩论演讲作主持,能说会道胆子大,谦和诚恳讲礼仪。《言语交际》的开发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表达、写作能力。葫芦丝器乐课程是在原来普及竖笛吹奏的基础上走进课堂的,此课程的开发不仅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愉悦性与有效性统一的功能,而且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使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愉悦的课堂教学中树立了信心,从中陶冶情操,得到道德和心灵的净化。呼啦圈运动是大众比较喜欢的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我们把此项活动列为开发对象,考虑到,一是学生喜爱;二是资金投入少;三是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呼啦圈运动是我校体育特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异彩纷呈,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现在学生已掌握了玩的技巧,有的同学不但个数达标,还创造出多种花样玩法。

《英语日常用语》校本教材的设计,通过创设情境,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交流以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教材充分本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教学”中陶冶情操,养成读英语、说英语、听英语的好习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创意DIY》课程里,学生会看到那些平常的物品,经过简单的拼接和粘贴等,变成另外一个崭新的东西:废旧的可乐瓶做的小动物,碎布条做成的书签,纸盒做成的收纳盒……学生会在这里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要准备一把剪刀、一些胶水、一双手,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觉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特点,还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展现自我和发掘潜能的机会,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赋予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性,缩短了城乡的差距,在生存和发展上找到了支撑点。学校的这项举措,在社会上、在群众中的反响很好,都说,把孩子放到东城小学一百个放心,生活和学习都不用愁了,孩子不用花钱就能学到一技之长……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研究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在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开发者,更是课程的执行者。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让每个教师尽快适应和掌握开发校本课程这一个新课题,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分管校长外出学习,并专门编写了校本课程培训材料,同时还聘请专家和学者来校讲课,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使更多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技能。此外,还进行了探究型课程的培训研讨活动。通过对教师的专题培训,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激发热情。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智慧型”的教师,在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了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例如,《创意DIY》课程的开发,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充分进行技能培养、思维训练等。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从而使校本课程能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编辑提示:汇文一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把学校文化整合为课程,把文化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伴随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师梳理了学校的百年校史,编写了《文香集粹》校本课程。《文香集粹》校本课程,以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活动文化和生活文化等为载体,以体验、实践的教育思想为蓝本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历史、文化、制度、学风等的过程中,更加热爱学校,进而建设学校。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近140年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锻造出一批批历史名人,著名的教育家——“故事爷爷”孙敬修,不仅曾经是这所学校的校友,更是在这里任教长达35年之久的教师。为了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学校开发了以了解学校历史、创新学校未来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校本课程“文香集萃”,并编写了校本教材。

《文香集粹》校本课程,以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活动文化和生活文化等为载体,以体验、实践的教育思想为蓝本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历史、文化、制度、学风等的过程中,更加热爱学校,进而产生为建设学校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认识学校》共13课(一二年级);第二部《热爱学校》共12课(三四年级);第三部《建设学校》共13课(五六年级)。

六年的主题设计,我们体现了学生认识学校文化、传承学校文化、创造学校文化的梯度。同时,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施课程。在这一校本课程中,每个年级都设计了对于文化认识的主题,教师不断挖掘校园文化,同时通过多种体验途径让学生感受文化、传递文化。

对于学校文化的开发与认识,我们为低中高年级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同时理解的内容深度也不同。

低年级:“悠久的历史”主题,通过讲故事、参观、小组讨论,使学生简要了解学校从“丁香小学”改为“汇文一小”的过程,并认识一些科学家校友,可简单讲述他们的故事。初步体会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建校之初的故事等;“历史的印记”主题,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学校今昔的照片或文字材料,在班内进行评比,最后参观对比学校今昔的巨大变化,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学校的沧桑巨变;“校友、学子”,通过对有关“丁香小学”的教育人物、对学校有重要影响的校友以及英才学子事迹的学习,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事例,从而使学生理解众多校友深厚的爱校情感。

中年级:“坎坷百年”主题,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整理,将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学校校名、校址的变迁及办学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交流。请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重要的纪念日;“寻访名人的足迹”主题,指导学生采用资料调查和访问调查的方式,了解优秀学子的成长过程和现在对国家的贡献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树立自己心目中的学习榜样。

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由于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经验有待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理论还不够完善,课程的实施可以借鉴的经验也不多,虽然浙江省已组织人员编写了《创新教程》和《创业教程》两本书,但由于地域差异、生源差异以及创业目标差异,其适用性和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形成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1.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重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性看成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其次培养学生的创业动机,动机是创业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动机越强烈,效果越显著;再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打破“校校相同,生生相同,所有学生齐步走”的局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中职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而改变了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单一角色,成为课程建设者、开发者和执行者多种角色。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专业特长和才能得以施展。

3.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每所学校既要规范化办学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特色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能使一个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1.用目标管理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我们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应该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出在工作中开创新事业的人才,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一般目标是:一种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掌握创业知识、理论,能够有效把握创业机会,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和交流能力。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两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构建相对独立、分层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分模块进行任务型设计:启发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知识课:促使学生掌握专业与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模拟课:通过创新创业模拟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意识实战课:校企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一种最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家精神。

2.用校本特色来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质量,应具有学校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必须考虑本校的创业文化、学生特质以及学生所就业的企业的层次和特点。注重利用本校的知识、技术、设备和教师的力量,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工作创业时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应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将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激发创业意识;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通用能力培养,提高开创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3.用学生参与来改进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要求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进行改进,应完全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启蒙阶段,采用“细节示范”方法,每项任务都以简单的操作步骤和图例方式来描述,学生跟着示范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成熟阶段,采用“模块串讲”方法,把所有内容集中起来,一揽子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即学即用,在用中强化、巩固;学习过程,采用“全程导航”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现场帮助。这样,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更为生动和有效。

4.用学生评价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建设

如同其它校本课程一样,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接受学生的评价,把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因此,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反馈调查,就教师教学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应重在开发的过程而不在结果。在这过程中,教师既要做课程的执行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应深入实践,努力创新,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和企业家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社会责任意识、首创意识、冒险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拥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具潜力,更具备成为未来新型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脱离专业课程教学之外,而应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以专业教学为基本载体,以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开创性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培智学校教育对象智障程度由轻度向中、重度的转变,一方面,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试用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对于培智教育的特点和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存在许多家庭教育误区,家庭教育不能更好地与学校教育接轨。因此,培智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模式亟须改变。

培智教育是一种建立于生活之上、为了生活的教育。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是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生活。要想使我们教育的学生最终回归主流,走向社会,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建立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生活需求和身心发展需要。

2002年,我校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内地与香港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及教学试验”,这一活动推动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需求为中心。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以每一位学生的语言发展为阶梯,以不同程度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活需求为中心,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生活化的教育主题编写教材内容。我们尝试选择了“各行各业”“小心用火”“常用的物品”“我们的学校”等主题编入我校语文校本课程。通过近十年的改革试验,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

一、科学评估,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儿童语言发展阶梯”把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分为“聆听、表达、阅读、写作、符号理解”五个范畴,并且以语言结构(单词、双词、三词和三词以上阶段)进行纵向发展,把儿童的语龄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横向发展,形成系统的发展体系。我们在使用语言发展阶梯对学生进行评估时结合了当地的语言习惯进行了修改,使得评估的结果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准确地找到了每一位学生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和相应的语言能力,以此为基线,来确立涵盖五个范畴的纵向和横向的语言发展目标。

此外,每一个小教学阶段结束后,我们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修改、设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科学的评估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线,尤其是每一位学生的语言发展都一目了然,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实用性,以学生的生活需求为中心

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时我们所选择的课题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我们爱学校”“健康过冬”“厨具的认识”“过年”等。在“健康过冬”这一课题中,针对学生体质差、冬天易患感冒等实际情况设计了“认识感冒”“健康过冬天”“冬爷爷”“锻炼”等几个子课题,帮助学生认识感冒的症状,了解一些有关感冒的保健常识,懂得科学调节饮食,加强户外锻炼,合理添加衣物,健康地渡过冬天。由于学习的知识浅显易懂,又为学生提供了生活指导,因而他们的学习兴致很高。有的孩子学习课文后能马上联系实际生活,为生病的爷爷奶奶提供保健建议,并悉心照料老人,赢得了家长对我们课程改革的肯定和支持。

三、新课程改革向生活延伸,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推动我们合理选用身边的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结合传统节日习俗和当地民俗,拓展社会实践,组织设计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程。

我们编写设计的教学活动和作业训练中的大部分图片都来源于网上搜集和情景拍摄,我们利用摄像机的回放功能把许多生活情景在课堂上再现。如在“各行各业”这一教学活动中,储蓄、上医院等情景的演示都采用了这一方法。生活中的药品盒、食品包装盒等都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就连超市的宣传报也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教学资源的丰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语文教学进一步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在每周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去公园郊游,去超市购物,去银行为乘车卡充值,去医院了解就医程序,与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联欢,等等。我们的课堂也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学校周边的环境,了解了交通规则,发展了学生购物、就医、与人沟通等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学会生存,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四、新课程改革教法灵活,教学策略丰富,因材施教,发掘出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1.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构筑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

教师在编写教学活动建议时,应力求多样化。如将故事、谜语、儿歌串联的主题教学法、形象直观的演示法、寓教于乐的游戏法、操作性强的实验法、提供模拟的情景法、强化记忆的巩固练习法等各种教法优势互补,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第二课堂,开展智障学生的康复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开放,构筑以学生语言发展为基线,以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学生生活为主线的全新的生活语文教学体系。

2.由易到难的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融合了听、说、读、写、符号理解五方面内容,将练习的难度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进行编排,便于教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

如“我会听”“我来说”“我会读”“我会写”“情景再现”“走进生活”等主题活动,练习难度层层递进,适用于各层次学生。例如,围绕“待客”这一主题,“我来说”这一活动由易到难的阶段练习设计是这样的:阶段一:学会根据客人的身份给予相应的称呼;阶段二:学习待客语言如“阿姨,您请喝茶”等;阶段三:根据待客情景,主动沟通问候,周到地招待客人。引导学生配合情景表演,通过练习,由简单的待客进入到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从而掌握周到主动的待客之道。这种练习设计既给予基础活动以补 充,又向更高阶段的活动发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各取所需,真正体现出由基础活动、现阶段活动向更高阶段活动发展的趋势。结合课堂上分组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多元教学策略的运用,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最大学习潜能的激发。

3.在学课程内容中设立“亲子园地”,让生活语文的教学真正步入生活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注重了家长的参与,使家长的生活指导活动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亲子园地”的设立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我们在每一个教学主题后都配有同步的家长活动指引,在“指引”中对家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了解教学主题的相关知识,了解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延续作用,家庭学校互动,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经历了近十年的生活化语文课改试验,笔者执教的两届实验班学生的生活用语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中,有两名学生顺利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名学生毕业后进入技校专修糕点制作,还有一名学生毕业后凭借她出色的沟通能力帮助自己和同学找到了工作。实践证明,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走生活化培智语文教改之路能为智障孩子架起成功步入社会的桥梁。我们将继续努力,将生活语文的课改之路进一步深化,在特教这块沃土上洒下更多的爱,帮助每一位智障孩子成功踏入社会。

参考文献

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课题探究;校本课程;实践

面对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我们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特色,提出了基于小课题探究的校本课程实践策略。即以校本资源为基础、以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为载体,实施校本课程学本化。经过近十年的大胆尝试、精心培育,在城市远郊小学平凡的土地上,初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校本课程实践路径。

一、以小课题探究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建设

远祖桥小学是一所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北部远郊的小学校,地处井口镇城乡结合部。学校周围树木、农田、池塘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丰富。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开始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持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1998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随着井口工业园区的建设,各种企业纷纷入驻,新建社区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和发展,校本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长期以来,学校以“亲近生活 激扬生命”为校训,崇尚“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秉承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后,结合学校实际,对校本课程建设做了大量探索。在深化课程改革,扎实稳妥地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分析学校课程资源,继承学校文化传统,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学校课程,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确立了依托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的课程建设校本化实践,努力构建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序列化、特色化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开发出生活技能、职业体验、科学创意三项校本课程,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小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具体策略。

二、以小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实践策略

为提高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创新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聚焦小课题探究,形成了以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一)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校本培训。

学生小课题探究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活动,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新产物,它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全员参与理论学习的培训。采用集中学习、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全校师生一起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学生小课题探究荟萃》、《小课题探究的设计与实施》等,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的本质,明确了基本理念和实施方法、途径,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的认识,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克服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展的畏难情绪,为开展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校本化作好了思想准备。

(二)开展调查研究,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我们将全校教师分为三组,分别调查学校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中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校本资源。第一组教师调查校园内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校本资源;第二组教师调查校园周边可服务于校本课程的社会资源(含社区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家长资源等);第三组教师调查校园周边可服务于校本课程的自然资源(含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地理资源等)。我们通过走访、问卷、咨询等形式,采用笔记、拍照、摄像、录音等手段,采集了我校内外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校本资源一百余项,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形成了校本课程资源数据库。

(三)建设小课题探究活动基地。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积累经验、扩大成果、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学校拨出专项资金,平整了校园内的一大块荒地,建立了远祖桥小学第一个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基地――“五彩路”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基地。该基地由小荷塘、百花园、百蔬园、百瓜园、百果园等五部分组成,其间一条小路横亘贯穿,故名“五彩路”。该学生活动基地一共分为十六块,分属我校的每个班级负责管理,由各班的班主任和学校聘请的校外辅导员落实日常维护和指导工作,由担任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四)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小课题探究活动管理。

针对小课题探究活动基地,学校在广泛征求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意见的基础上,陆续完善了《远祖桥小学“五彩路”实践活动基地管理制度》和《远祖桥小学校本课程日常管理制度》。在制度里面,我们明确提到“全校教师应当依托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到‘五彩路’活动基地开展小课题探究活动、实践活动和劳技活动,并作好活动记载。探究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倡导自主性原则,让学生合作自己发现问题、合作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合作搜集材料、合作设计方案、合作动手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小课题探究活动常态化、趣味化、科学化。

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基地建成后,为了切实推进我校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向课程化、常态化、规范化、趣味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我们先后制定了《远祖桥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活动记载表》、《远祖桥小学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记载表》(学生探究活动使用)。五年多来,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活动记载已多达500余次。开展了如:“睡莲开花的奥秘”、“鲫鱼喜欢哪些食物?”、“金鱼生了白点病怎么办?”、“红和白嫁接后开什么花?”等几十个依托于校本资源的小课题探究系列活动。

(六)推进小课题探究活动评价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