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晏玲菊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在上海市建立浦东新区20 年后,国务院提出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是适应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需要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定。与世界上主要自贸区不同,上海自贸区是在特定时期、担负改革实验任务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世界主要自贸区经验,为上海自贸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自贸区,自由港,单一自贸区,综合自贸区

一、              上海自贸区建设目标和思路

(一)   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的区域。上海自贸区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传统意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有时它也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指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自由贸易区是通过清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为解决成员间的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问题。世界上主要的自由贸易区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欧自由贸易区等。

(二)   建设目标和思路

上海自贸区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下建立的。一方面,随着2009年美国的加入,由新加坡、新西兰、智利与文莱创立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且该机制绕开中国,给中国的对外经贸发展带来日益突出的影响。此外,2013年年中,美欧双方在华盛顿举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这两项不包含中国的谈判和协议,将可能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产生重要决定性作用。当前,国际需求疲弱及劳动力成本升高,我国过去严重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需经改革来探索新出路。另一方面,国内面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压力,需要用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以促进新一轮改革。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中国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旨在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建立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达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的目标。目标主要包括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主要涉及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具体地,自贸区要能够起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1]管理模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和完善法制保障等九方面的示范作用。

二、              国际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设有自贸区,各国根据本国经济贸易发展需要,为促进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建设了各具特色的自贸区。[2]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3]根据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建设主要涉及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为此,国际上可供借鉴的自贸区有自由港型的香港、新加坡;保税仓库型自由贸易区的代表为美国对外贸易区。

(一)   香港自由港[4]

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自由港型自由贸易区通常是处于外贸货物吞吐量大、国际航线多、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腹地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港口,能够将国家或地区整体开发目标和功能与港口的货物集散中心作用相联起来。从环境条件来看,香港自由港不仅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如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能满足航运业的各种要求,而且运输条件优越。此外,香港自由港还拥有良好的软环境,如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和高效办事效率,以及聚集有适应外向型经济的专门人才。在经贸方面,香港队进出口贸易基本上没有管制,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符合惯例的贸易行为不设任何限制。在投资方面,香港不区分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对新投资项目不设任何管制。外汇市场完全开放,企业可以在香港银行开立多种货币账户,采用不同货币营运业务或进行投资。

(二)   新加坡自由港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然而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亚的中央部位,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欧、非、澳四大洲海、空航线交汇处,新加坡岛又拥有天然良港,水深6220 米,可以停泊任何类型的大海轮。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迅速成为世界上富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设在裕廊工业区的裕廊码头内,现已发展为高度开放的自由港,是国际级货物集散基地。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是提供一个免税区,方便商家把货物存放在区内,以重新分类、鉴别、包装和展示,然后再出口或转口。由于新加坡大部分商品不实行进口配额,可免税进口,且海关通关手续和程序简单便捷,因此吸引世界各地销往亚太地区的商品在此中转和运输。在自贸区法制建设方面,新加坡制定有《新加坡海关法》、《新加坡进出口商品管理法》和《自由贸易区法令》。新加坡政府允许外币自由兑换及出入。

(三)   美国综合自贸区

美国的自贸区约有几百个,是在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贬值、失业上升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美国的自贸区有两种,一是以保税来发展转口贸易;一是以优惠税率来发展出口加工业。前者是物流型单一自贸区;后者主要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的综合自贸区。物流型单一自贸区主要以保税为主,免除外国货物进出口手续,较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设立保税仓库的目的在于发展转口贸易,给与贸易商以经营上的便利,便于使保税货物待机出售。港口建立保税仓库区有如下好处:进入保税仓库区的货物不受数量、种类及配额限制,且免征关税,无须办理报关手续,因而使外国厂商或贸易商能够把握最有利的时机,将其仓储的货物转销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获得最佳利润。进入保税仓库区的货物,在保税仓库内处于保税状态的商品可允许进行再包装、分级、挑选、抽样、混合、处理等业务活动。外国厂商或贸易商可在保税仓库区内对当地或他国进口的零部件、中间产品等从事装配和加工活动。

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兼备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并允许和鼓励金融业、旅游业、交通电讯业和科教卫生事业获得发展。综合型自由贸易区由于其功能多样化,能够灵活适应经济调整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可以在各类自由贸易区彼此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和发展。它还可以尽可能大的对毗邻地区、甚至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广泛影响,因而建立和发展综合型自由贸易区往往被视为设区所在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德国汉堡港[5]和爱尔兰香农也属于此类自贸区。

三、              上海自贸区建设思考

上海是大陆地区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经济基础较好,且有长三角作为其经济腹地。此外,上海服务业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需要通过建设自贸区来推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提升。[6]因为,原有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区域布局、监管模式等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上海自贸区建设,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如2012年6月,洋山保税港区宣布率先启动“保税船舶登记”,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保税船舶登记”的试点区域;在外高桥保税区,货物可以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件,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自由出入;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建成了国内首家融资租赁展示馆和综合服务平台,是高附加值特点的空运产品分拨中心等。以往我国主要通过建立享受特殊政策优惠的特区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这种方式面临多重挑战,如政策依赖症、对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适应等。建立上海自贸区,意味着全方位、深层次、更大程度的开放。对此,要形成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应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接轨国际的外商投资管理机制

在投资管理方面,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改革投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创新外汇管理体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国际通行的投资管理模式,可通过制定负面清单并逐步减少负面清单长度的方式,逐步开放外资投资限制。通过创新外汇管理体制,逐步解决人民币可兑换项目下的资金的自由流出入,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创造条件。改变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由上海市负责备案管理的备案制,优化登记流程。通过对试点经验的总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原有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的改善,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和对直接投资产生吸引力。[7]

(二)   放松海关的货物贸易管控

“境内关外”是自由贸易区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因此,监管是上海自由贸易区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上海)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一线”即国境线,要建立和实施宽松自有的货物贸易管理体制,“二线”即与非试验区的连接线,要探索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管理部门和查验单位及相关部门监管模式、服务措施的创新,建立高效便捷的货物从自贸区进口内销或转口贸易的管理和通关体制。美国对于自贸区的监管主要通过立法和由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的自贸区委员会实现的,不仅监管货物进出,还对企业申请自贸区进行审批,高效的监管制度为企业自由经营活动提供空间。

(三)   优惠待遇制度化

形成制度化优惠代替政策性优惠。从目前其他国家的自贸区建设经验来看,尽管自贸区功能定位迥异,但区内享受更多优惠待遇是一个共同点,且这些优惠多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如美国的自贸区是根据《自贸区法案》建立的,对于自贸区内企业的设立、生产和经营做了规定,而优惠的税收也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如区内企业征收3%的企业增值税。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象屿保税区绿色供应链保税物流园区

一、象屿保税区的现状

厦门象屿保税区位于厦门岛市区西北厦门港,连接海天码头、象屿码头、国际机场、紧邻319国道和港区铁路,属于象屿保税物流园区的一个部分。虽然它的区域范围较小,但是不影响保税区功能定位。

象屿保税区作为第一个能够盈利的保税区,与其紧紧围绕着“特别能试验”、“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抗及经济风险”三个方向“先行先试”是密不可分的。保税区以思想解放带动活力释放,以观念更新推动工作创新,为全局的改革开放探索方向、积累经验。同时,各个中小企业在保税区内享受优惠的经济政策,这种优惠再附加象屿集团的服务平台吸引了更多企业的入驻。可以说,处于启动阶段的象屿保税区已显示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

二、象屿保税区的独特优势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保税区内的优惠政策的优势不再明显,在此基础之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区港联动的设想。“区港联动”的政策实行,在现实中体现为保税物流园区的建立和运行。象屿保税区是一个相对较年轻的园区,但是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展现出来其独特的优势。

(一)地理与政策优势

象屿保税区连接多个码头与铁路要道,具有海陆空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便于其对台贸易。国家赋予保税区政策优惠,使得保税区能够充分发挥其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

(二)紧紧围绕“三个特别”先行先试

象屿保税区在先行先试的政策带动下,发挥其“特别能试验,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抗击经济风险”的独特优势。上个世纪90年代末,象屿保税区就开始了开放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权的试验,将准入条件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和核准制,率先进行政企分开的改革试点。面对经济危机,象屿保税区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各种难题,在迎战危机中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通关模式创新

象屿保税区率先实行“区港无缝对接与一体化运作”,同时,还成功开拓了“多式联运”的运作模式,使得保税区的范围在有形和无形两方面不断扩大。由于其保税物流园区独特的“境内关外”政策,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移居到象屿境内。作为较早实行区港联动政策的保税区之一,它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程度最高、政策功能最优、经济形态最新、运作机制最活的经济区域之一。

(四)保税区产业经济独具特色

保税区形成了机电产品配送、进出口石材分拨、国际集装箱运输三大特色物流,成为以现代物流为主要特色的保税区。虽然保税区的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在经济发展上成为了第一个盈利的保税区。

总之,厦门象屿保税区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其发展的优势,促进了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在象屿保税区和其他保税区的联系交流中,也带动了其他园区的同步发展,多个保税区的共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本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

三、象屿保税区的发展对策与目标分析

象屿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在确立保税区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目前,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模式有三种:一是以自由港为核心的综合自由贸易区;二是以贸易与出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工型自由贸易区;三是功能比较专一的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向自贸区的转变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在建立自贸区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据厦门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正确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改革创新,实现保税区的成功转型。

首先,扩大保税区的规模。目前象屿保税区是所有保税区中规模最小的一个,不仅区域规模较小,而且企业规模也较小。针对这种现象,保税区可以加大土地开发的力度,扩大器区域规模。保税区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与经营能力。

其次,继续发挥“区港联动”的政策优势。推进“三区合一”,使得象屿保税区和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以及厦门港东渡港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保税区需要更加加强与台湾的贸易联系,积极争取在保税区内开展对台离岸金融业务试点。

再次,加强多功能综合性自由港的建设。在自由港内全面实行国际自由港通行的政策,并制定政策推动厦门经济特区的自由口岸功能、出口加工功能、特别关税区功能的发展。提高保税区内的自由度,实现自由港内的自由浮动汇率政策,推进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实现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

第四,完善保税区的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为了使保税区良好发展并且成功实现想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就必须在各种体制建设上打好基础。当前保税区的理发还不够完善,保税区内的企业规模小且缺乏稳定性,部分政策还没得到落实,这就需要保税区积极加强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最后,保税区要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实现功能创新。增强保税区内产业的优势。象屿保税区已经实现了国际多式联运的“门对门”运输,则可通过提高运输速度,降级成本等方面巩固期枢纽港地位。同时,保税区应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运用到自身的建设中。

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需要立足实际,选择对应的目标模式,坚持系统性、国际性、动态性原则、独特性和可行性原则。当然,象屿保税区也需要做好带头与示范作用,发挥其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象屿保税区在象屿集团的建设与维持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发展上拥有强大的实力。保税区继续推进“区港联动”政策的实施,促进其先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同时扩大对台贸易规模,促进两岸的交流合作。

象屿这个“小大人”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态势不断成长,我们也都期待着看到它长成“大巨人”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岗.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监管模式创新及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12(7):53.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上海;制度创新

经济全球化浪潮进程中,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于一国(地区)融入世界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各国促进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方式。自由贸易区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受阻背景下区域间各国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而采取的折中选择。当前,根据功能和形式,全球主要自由贸易区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是不同国家(地区)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连接成自由贸易区(FTA),目的是减少联盟中的贸易壁垒,相互放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通,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二是自由贸易园区(FTZ)设立在某一个国家境内,自由贸易区内部不设立常规的关税制度,对不流入国内市场的进口商品免除关税,如德国的汉堡港自由港区、阿联酋的迪拜港自由港区等。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我国境内第一个自贸区正式运营,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政府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探索新的贸易管理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和投资全球化、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积累新经验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基本背景

(一)为了遵循全球经济贸易游戏规制提前谋划设计

目前,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在贸易领域方面正积极与主要合作国家通过签订贸易协议,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其用意在于主导并制定全球贸易标准和规制,同时也悄然改变全球贸易格局。中国并不在这两个自由贸易区内,如果不及时做出战略调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贸易考验,甚至被驱逐出全球贸易体系;在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过程中,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外来的限制和压力,中国国际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削弱。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目标就是要先行先试,逐步积累参与国际多边和区域合作的经验,按照国际新的贸易标准规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贸易谈判与合作,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经济提供必要的前提准备。

(二)加快中国转型升级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能保7%的增速实属不易。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很大成程度上依赖于出口贸易,在国内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企业举步维艰和资源瓶颈的压力下,中国经济不可能长期依赖于国际外部环境。因此,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探寻新的增长渠道是未来中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将牵涉到诸如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价格体制、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应该适度推进,选择部分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开展实验,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因此,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不仅能够加快生产要素流动,推进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能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上海自贸区设立的主要初衷和目的

(一)加快改革步伐

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不同于以往的新区也不同于特区,其目的不是向国家争取更多资金投入或优惠政策,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规制制度,加快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提高贸易投资的效能管理。国际上投资贸易领域遵循适度自由的原则,只要不是法律禁止的均可自由实行,而我国投资贸易领域采取的是行政审批和许可制。按照国际通行贸易游戏规制行事会促进上海自贸区范围内外商企业管理的国际接轨。今后的改革方向是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过度。因此,自贸区的设立将发挥制度红利效应,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衡量一国(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目的是接轨国际投资贸易规制,通过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搭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平台。所以,自贸区设立后会逐步取消和更改原WTO下的各项限制措施,重点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尤其是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领域将适时开放,打破国有金融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降低金融准入门槛,让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另外,为了加快国际货物自由进出口,便利本地和转口贸易,上海自贸区还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特殊海关监管 (境内关外)政策等,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放松国际贸易管制将为金融、港口、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难得契机。

(三)创新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体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通过制度红利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度,尤其是在人民币自由兑换、金融市场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等方面实现突破。所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现代金融服务需要多样化和高端化,出现了大宗商品融资、供应链融资和国际贸易现金管理等新的需求。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上海自贸区设立总部,将会促使更多的资金和配套产业集聚上海,相应地会对融资租赁、全球现金管理、大宗商品融资提供更多的融资产品服务。其次,自贸区的设立将会催生更多的离岸金融需求。在上海自贸区内,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不同市场融资的自由化,也会加快人民币的国际流通和使用,进一步催生离岸融资、离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出。再次,加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规模。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和产品,将放开外资企业对商品期货的参与限制,加快人民币跨境再融资业务。最后,加快金融工具创新速度。上海自贸区内部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定价,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各种与人民币和汇率相关的金融创新产品,如衍生品交易、资产证券化套期保值等将更多推向市场。

(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将会产生多级全方位的辐射带动效应,从产业、区域和政策层面加快中国经济整体的改革进程。自贸区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保税区,而是拓展到在岸的离岸金融中心和自由港,作为经济贸易增长极,其产业辐射功能将拓展到高端制造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从区域带动来看,长三角地区将率先受益于自贸区的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外溢效应,将实现东部-中部-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区域辐射范围将逐步扩大。

三、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适度放权精简行政审批

以自贸区设立为契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自贸区应以改革对接开放,改革的重点是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监督管理。参考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做法,政府的角色应定为在市场环境的维护者而非市场决定者,重点是为国际贸易投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平台,这对于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精心设计规划,加快推进核心城市功能区划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上海双CBD中心布局。可以考虑在迪斯尼文化创意产业区与自贸区之间建设新CBD,因为自贸区的设立将极大释放了未来所带来的总部、商务经济对楼宇的需求;完善交通网络设施,打造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上海经济向周边地区拓展提供便利;在产业布局方面,在继续强化高端制造业集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以金融、港口、文化、商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贸易全球化战略,实现贸易的转型升级

上海在资源要素集聚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黄金、化工、大宗商品等要素市场,要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将生产资源要素向自贸区集聚,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并走出国门,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动态地获取更多的红利,通过掌握核心资源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培育电子信息等行业,通过自贸区平台让更多的国有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采取措施加大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建设的力度。

(四)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

进一步开发金融工具产品,尝试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人民币双向贷款业务,加快人民币的跨境交易和使用;简化外汇管理审批,提高银行结售汇的自,完善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体制;整合上海金融交易平台,搭建集融资、贷款、汇兑、理财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五)进一步对接全球贸易基本规制,完善经济法制建设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制领域保障,由于自贸区准入门槛低,因此强化市场竞争和推出机制建设尤为重要。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通行的规则制度,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领域建立与国际接轨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积极创新法制管理模式。

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又一个重大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困难,如如何协调国内现行法律法规与自贸区的规制问题、如何实现自贸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问题、如何处理浦东新区与自贸区的关系问题及如何防范相关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平.以上海自由贸易区撬动新一轮改革[J].中国外汇,2013(09).

[2]夏善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理念和功能定位[J].国际经济合作,2013(07).

[3]曹炜.以发展上海自由贸易区为契机促进贸易发展[J].上海企业,2013(09).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开放;自由贸易区;发展对策;经济建设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创新贸易发展方式,深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目前,随着国内外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有关部门在管理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科学地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筹建工作,促进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带动经济建设发展。

1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概况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现我国经济贸易的高效发展,我国国务院自2013年起陆续建设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国务院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7省市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公布了详细方案,至此中国的“自贸实验区”总数达到了11个,基本上已经覆盖了我国的东中西部。

1.1统筹周边开放型经济区域发展

通过对于我国建立的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实际调研分析可以得知,上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覆盖范围均在100平方公里左右,期间涵盖了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多种开放型经济区域。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该试验区的覆盖面积由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发展至如今的120.72平方公里,并囊括了陆家嘴金融区、金桥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区。而面积最小的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涵盖了各类经济区域,诸如广州南沙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等。重庆自贸试验实施范围119.98平方公里,涵盖两江片区、西永片区、果园港片区。

1.2功能定位各有特色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建设以及战略目标制定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作为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其发展定位为立足长江经济带,面向全球,而发展的重点则是金融业。而福建自贸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台湾地区,并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实现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而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该自由贸易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与深圳、港澳地区的合作,从而实现了对于高端服务业的转移以及承接,从而促进广东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广东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主要立足珠三角,依托港澳地区,促进服务业开放和发展。而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主要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并由此实现对于华北、东北等工业基地的发展。重庆自贸区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

1.3突出创新驱动发展

我国现行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有不同的发展、建设目标,但在运行的过程中都加强了对于经济发展制度以及体系的创新。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为例,该经济区域的划分、建设往往能够实现金融贸易、制造、科技等体系的创新,并由此加强同国外相关领域的合作,实现各项制度的创新、发展。而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粤港澳的深度合作,并由此实现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1.4开放政策趋同

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统一的负面清单,并依据“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投资管理模式进行相关的操作。不仅如此,各自由贸易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往往在安全审查范围、内容、机制、程序上具有统一性。此外,福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对台湾地区、港澳地区的开放政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需要分别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的框架之下采取各项措施,进而实现了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5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的原因

伴随着我国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等7个省市设立自贸试验区,从而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对于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并进一步实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优化改善,形成广领域、大范围、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此外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能够在最大程度实现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取得更高效益。

2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对策

2.1全面协调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

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定位不明显的状况,各自贸区的发展定位较为相似,故而容易导致各类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基于此,为实现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关单位协调确定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在当代背景下,上海自贸区需要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货币兑换区域,而广东自贸区则需要加强对于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建设。天津自贸区的构建则需要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并构建对外开放、全国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福建自贸区则需要实现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重庆自贸区要落实改革创新举措,出台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2.2统筹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

目前,我国的自由贸易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型城市,容易导致各区域开放落差的增强,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国在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布局其区域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实现自贸区辐射能力的增强。

2.3全面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为确保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生命力以及活力的进一步增强,有关部门在发展自贸区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我国各大发展战略的衔接,诸如“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广东、福建自贸区需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以及重要枢纽,而天津自贸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则需要加强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承接以及支持,从而由此实现了相关发展战略的实现,并由此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重庆自贸区协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一体推进,不仅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互联互通,在项目落地、平台搭建等方面均信息共享、项目共推,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等。

3结语

本文分析探讨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概况,并就实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措施进行了论述。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经济建设必将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钊.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策略研究——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城市,2016(11).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自由贸易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4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分工愈来愈明显,各种资源在国际间穿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给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目前全球总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政策性限制措施持续增加。面对此种情况,各国纷纷设立自由贸易区作为了重要的战略措施,2013年中国政府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经济政策不仅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同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正面辐射效应。之后相继在广东、天津、福建增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本文将外向型经济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结合起来,以寻求更好更快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自由贸易区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

自由贸易区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位于交通便利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它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外向型经济是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生产加工某种产品并出口到国外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它是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相对本国总产出的比例比较大的经济。两者的关系如下:

(一)自由贸易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初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被提出的,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加工原材料的再出口这都需要满通便利的这一基本要求。于是有了自由贸易区这一项经济政策,外向型经济依靠这把利剑使得进出口业务量不断再创历史高新。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传统的出口导向性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在区域经济上的一种表现,更是外向型经济政策的直接结果。

(二)自由贸易区与外向型经济彼此依存。一般来说,满足外部市场的经济活动和满足内部市场的经济活动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与内需型经济是相互统一的,通常内需规模较大的国家,其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国内企业门类齐全、企业发展能力好,能够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产业竞争力。此时,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大规模生产经常导致企业依赖外部资源,因此大量生产并加工并出口的经济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种初级资源的进口。)自由贸易区强调利用两种资金、两个市场的发展方针,符合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者利用生产要素在国内外的双向之间流动,从而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目标相吻合。由此来看,自由贸易区是外向型经济实现良好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基础,甚而可以说自由贸易区是外向型经济的载体。

二、自由贸易区拉动外向型经济的作用机理

(一)体制机制。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自由贸易区内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国际经济区中最自由的一种。因此,可以说自由贸易区下实行的市场政策是开放的、宽松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平台,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而有力的推动力量。自由贸易区大大降低了资金投入的准入门槛,能积极有效吸收外资;二是在改善外商投资管理机制等方面,除了对外商特别准入管理之外的区域,一律按照国内外平等原则对待,享有同等的优惠政策。持续完善整合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行外商投资全周期运营监督管理模式,并建立健全境外追偿保障机制。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允许符合相应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入;三是创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经济地位,并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展多元化的境外投资合作,同时在法律法规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项目。逐步减少个人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对外投资合作事后管理和服务,建设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

(二)税收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保税港是自由贸易区的原形,是保税区的基础,自由贸易区在税收方面却大有不同。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进出口产品税率骤降甚至实现零税率,这一优惠政策直接导致国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扩大,促进了对外出口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进口关税率平均水平不断下降,同一类产品在自由贸易区的进口税率相对下降,那么效果就是出口商纷纷加强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关系。由进口带动出口的经济也会随之不断扩大。除了在税率方面改革来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也同样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减少企业个人所得税,减少或取消对外商境内资产境外转移的限制,通过这些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引进靠科学技术及人才,拉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物流机制。自由贸易区一般都依托综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这些港口具备运输组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口岸商贸、保税加工及配送、航运及市场信息、综合服务等超多功能,并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现代综合性港口。凭借港口优势以及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国际中转业务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并带动境外其他资源,可推动内陆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扩大内陆加工贸易规模,进一步缩小了劳动成本、土地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从而为自由贸易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向型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综合起来就是通过自贸区自身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巨大潜能。

三、我国利用自由贸易区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正确实施国内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响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号召,从而达到迅速吸引国外资本、大力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目标,并且实现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力为目的经济战略措施。我国政府在当今社会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国内各大行业与各大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经济贸易沟通与双方合作创造了公平、透明、自由、稳定的良好环境,从而使中国的双边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并且对推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时期,笔者认为,要实现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突破,取得瞩目成就,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自身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国自由贸易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除上海以外,目前尚有三处刚于2014年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是广东、天津、福建。同发达国家的成功案列相比,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市场机制不健全、服务平台较少、出港口城市以外大多数城市运输条件有限、物流发展缓慢等。因此,我国自由贸易区应当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加入适合本区以发展经济、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的的新元素。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一边应当学习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重点打造其作为国际性中转港口物流中心功能。另外,天津滨海新区地广,不像上海拥挤狭隘,应当加快大型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自由贸易区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应当符合国情,符合地区形势,不可照搬复制。

(二)加大开放力度,引入外资和优秀人才。在当前国家政策下,我国市场仍然在政府的掌控中,市场机制依旧不健全。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国有企业背靠政府,享有许多的特权,这样违反了新型经济提倡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除了部分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能源型企业外,政府应当一视同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同时,加大开放力度,设立健全的对外服务平台和设施,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生产力。此外,我国优秀高层管理者资源匮乏,人才大量流失,因此积极引进、留住优秀人才,对于完善我国管理机制意义深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机制,给员工更多提升和学习的机制;考核人才的制度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为了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员工薪酬制度,企业应当合理建立员工绩效机制。

(三)优化企业结构,发展自身特色产业。企业结构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品种、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和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高技术含量的比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在总产出的比重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产业的意义和危机性,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应侧重发展高端制造业、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争取在金融租U、商业保理、资金结算等多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允许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推进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万物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才能持续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经道路。就我国而言,目前中国主要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来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直接的后果会导致劳动力价格飙升,中国最终将丧失劳动力廉价的竞争力。此时,只是简单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经济增长,必须要通过生产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应当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实现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其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吸引外资,打开国外市场的大门。简单的来说实现这种转型,首先是要找到国家或地区的优势产业,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人才,将产业由量向质升级,只有融入技术和创新的产业才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与对策思考[J].中国经济问题,2010.1.

[2]黄安.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