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两个基本的课程理念,即“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正是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基本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和学生家族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用的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2.地理学科的性质以及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目前作为国家地理课程具体体现的地理教科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从整体出发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获得地理技能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国家统一地理教科书对地理概念、原理和各种规律等理性知识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叙述表达,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文字及其所表述的内容很抽象,使学生觉得学地理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对地理课不感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立足学校、立足周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周边的一些“对生活有用”“对学生分组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国家统一地理教科书的注解,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从内心深处激起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
3.现代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人文思想为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显然,“重知识传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当代社会“关注人学及人化”的教育思想的严峻挑战,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为核心,为学生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地理大课堂,以及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应成为地理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基本功能
1.教育功能。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具备教育功能。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和当地地理事物,其内容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与当地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课程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是让学生更了解家乡风貌、风土民情、风俗习惯,感受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关注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及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尽管目前我们使用的地理教科书在结构、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确实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条件,但是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的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上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但这正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它是以本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在学校现有主客观条件下开设的课程。它真正可以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擎的一面大旗。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在这方面更能够发挥优势,它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的地理、联系学生发展的地理、联系家乡有用的地理、联系社会时代的地理、联系现实鲜活的地理和具有探究性、启智性和挑战性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各取所需,自主选择,通过参与、合作、探究,在课程和小组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开放式的活动中大胆地改革和创新。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功能。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但同时也为研究型的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让教师认识到,学生不但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程要应学生需要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组织实施者,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中国教育报,
2001-7-27.
[2]夏志芳,陈海霞.自习式特征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研究[M].北京:地质出
关键词:校本课程;高中语文;利与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81-02
新课改要求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描述是:“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学挂图、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电影、报刊,广播、电视、报告会、网络,演讲会、研讨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国内外的重要事件、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资源。”
为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开发高中语文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发的优势
深刻认识并理解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功能将对于改变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诸多的优势。
1.有利于发挥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着眼点在于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育人功能是校本课程最根本的功能。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培育上,而且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校长等的塑造上。校本课程本质上是体现了主体性以及差异性、人本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现代课程观,同时因为课程本身就具有育人的功能,因而校本课程自然具有其特有的育人功能。这种“特有”表现为校本课程具有培养富有主体性和个性,具有塑造研究型教师的功能;全面发展且主动发展的学生的功能;具有造就专家型校长的功能。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并力促其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是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核心教育理念,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建设和整个课程活动,强调校本课程要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强调学生在整个课程活动中的创新和实践。学生和老师一样成了课程的主动的开发设计者和实施者,成了课程的主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特别强调充分地赋权给教师,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地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要针对学生成长的模式,要注意并把这些需要和模式同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和目标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脱离育人的功能,不能背离教育的目的,要结合地域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特色。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提高教师的参与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都有帮助,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激发高中语文教师的士气,对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形象有事倍功半的作用。另外,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职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是“以校为本”,而它背后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天赋。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应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这条主线,既要注重全面性、主动性、全体性,又要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异性,真正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关注的热点,以选修课(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很大的自主选择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强调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参与进去是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追求的目标,扩大学生的视野,减轻学生压力,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能力,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发展特长,陶冶情操意义重大。
3.有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
从本质上讲,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就是一种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致力于发展更切合社区、学校与学生需要的课程,致力于应答课程实践中的各种课程议题。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地统合了学校水平的学科领域课程与垂直的各学年学习经验,提升了课程的统整性和衔接性,也打破了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分离的现象,减少了课程意图与课程实施的落差。学校课程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每个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他学校无法照搬,也不能照搬。因为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学校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况出发开发的校本课程,拉开了校际之间校本课程的差异。所以我们说,校本课程开发有创设学校的特色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的功能。
其实,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助于创新特色高中语文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其彰显特色的功能更在于创设特色学校,每一所特色学校的形成都包含了其特有的艰辛的创造性的校本化的探索历程,而其核心的主体的特色大多是其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一所特色学校,就等于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积累了一些宝贵的不可重复的教育财富。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发存在的弊端
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它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保证教师有足够工作时间,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准备好各种基本条件。
目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如何,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否实现了理想的效果,是否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开发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分强调对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核心,偏离了学科领域的轨道。课程开发如果一味地追求学生兴趣,容易走向兴趣主义。课程规划组织的权力赋予学校和教师以后,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的扩大化,学校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平衡原则、共同原则,国家对校本课程的质量控制难度加大,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不利于学生的流转,也会导致教育的差异化。校本课程强调学校之间较少可比性,要求注重内部评价,这样就容易导致评价标准不统一、不严密,会极大伤害教师开发的积极性。由于受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学校无暇顾及校本开发的评价问题,即使顾及了也会导致不重视内部评价。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以及时间、信息等,消耗了过多的教育资源,未必能达到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也会给人一种劳师兴众未见实效之感,这样就失去了校本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的效能也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受益者——学生对学校正在进行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有时是一无所知,课程开发的目的不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高中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是指向高中语文高考,校本课程开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孤军奋战的活动,高中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由热到冷,导致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迟迟完不成等等。
探究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产生尴尬的原因,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高中语文教师、高中语文高考以及校内环境等三对关系没有处理好,校长、高中语文教师、评价制度对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失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些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变成高中语文高考备战课程开发,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些问题主要在于学校管理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以学生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
三、完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发的对策
要改变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这种现状,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素质,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且在开发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最前沿的工作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所以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教师最具有发言权。而在学生层面,他们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形成之前,作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发展的趋势。同时要收集整合相关资料,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以资开发备用。按照课程方案开发出来课程后,如何把开发好的语文课程按照开发的目标,来落实课程的具体内容,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主体。课程研发成功后要及时应用到教学中,接受学生们的检验,以便日后完善。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给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有效的帮助,使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走上正确的轨道,学校要建立新的与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机制,这是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成功开展的保障,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横向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旭东等.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臧已相.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发高中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曹茂才.论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4).
【关键词】 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建设;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12-03
作为基础教育新课改产物的校本课程,近年来,在以生为本、特色发展的旗帜下,可谓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毋庸置疑,那些基于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校本课程,迎合了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的确确也存在着不少的乱象和误区,背离了开设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扰乱了课程执行过程中的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未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反而加重了师生的教学负担。
谈到校本课程,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两者的关系。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看,课程可以分为共性的国家课程以及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也有人认为应该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课程。但地方课程如果课程使用的范围较广,就明显具备了共性特征,其实施的路径也与国家课程相似,如果地方课程使用的范围较窄,那就可以与独具个性的校本课程为伍。所以总体上讲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层级。然而具备共性特点的国家课程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呈现许多不同的特质,并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出许多新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个拓展和延伸,这一部分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可以将其划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在课程体系中,还有一部是纯校本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并非基于国家课程,而是完全基于学生兴趣爱好、未来发展需要、社区及学校自身资源等因数,这些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的一个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校本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纯校本课程两大块。
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校课程执行与开发过程中,国家课程无疑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课程,国家之所以要规定学校必须统一开设的国家课程,而且规定所占据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绝对多数比分(一般占到三分之二左右),都是经过周密而科学的考虑与论证的,所以对于国家课程,我们必须开齐开足,不折不扣加以执行。在国家课程开设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满足学生对规定知识内容学习的共性化需求之外,想方设法去进一步满足学生在这些国家规定知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要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比如有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相当感兴趣,而且也有志于未来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物理学方面的拓展课程,对国家课程物理学进行校本化的二度开发。因此,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做好做精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两篇大文章的前提下,才是去考虑那些对学生发展尤其是未来发展的确有好处的所谓纯校本化的课程开设。
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部分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在国家课程的执行方面往往丢三落四,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也鲜有多大作为,反而在那些纯校本化课程上下足了工夫、动足了脑筋。往往整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十多门国家规定课程加上好几十门甚至上百门纯校本课程。这些名目繁多的纯校本课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似乎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校本课程群,不少学生反而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因为对学生来说,那些国家规定的课程有中高考的刚性要求,所以必须去学,但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学生而言,校本课程的价值功能必须首先定位于有助于国家课程的学习,因为学生只有学好这些国家课程,才能拿到进入名校、高校大门的入场券,其次才是有助于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及可持续发展,更何况那些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也必须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要在如何真正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这篇大文章方面花足工夫、下大力气。事实上中学生首选的校本课程往往也是那些校本化的国家课程。至于那些只是纯粹与学生兴趣爱好等相关的纯校本课程,可以有一些,但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负担,必须在数量上加以严格控制,而且还必须认真考量其实际的功能价值,确保对学生的成长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比如有学校开设的“沟通力的培养”、“礼仪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纯校本课程,就是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而开设的,是许多学生本身所十分欠缺的且是对其未来发展十分必须的。学校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精品化的课程,将其打造成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品牌。曾看到有一所学校,开设了一门《三字经》选修课,老师除了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外,别无其它作为。《三字经》中所宣扬的东西在现在社会全都适用吗?其中内容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显然,如此开设《三字经》选修课程肯定是有后患的,显然是不妥当的。学校在开设课程时要分清主次,要学会“弹钢琴”,千万不能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名义下把校本课程盲目扩大,一味贪大求全,甚至认为多多益善,尤其不能不知轻重缓急,甚至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好坏不辨,良莠不分的现象。
论及校本课程的开设,不得不提一下与此相关联的学校特色建设和走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关于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可以概括:学校有什么样的校本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不少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颇有建树的学校,如北京的SY学校、上海的JP中学等,都把自己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办学的特色亮点予以渲染。必须承认,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群的确是展示其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刚性评价与学校特色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下,校本课程尤其是那些纯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特色建设的一个方面能否与中高考评价体制相融相生,如何避免它们之间的相抵相克,这还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们去剖析一些先进典型学校所谓的办学经验,实际上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破解之策。所以有学者有些过分地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尚未真正改变的情形下,所谓学校特色建设都是作秀而已。这里,我不敢评价那些全国名校的校本课程开设究竟有没有或者有多少作秀成分,但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设有没有作秀成分,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有而且真的还不小。所以,如何把校本课程的开设真正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抓出特色,抓出实效,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校本课程的课堂组织形态,就是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走班制。北京SY学校的走班制引来了无数基础教育人关注的目光,到实地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但回到自己学校依葫芦画瓢的结果往往只能是东施效颦,怎一个“乱”字了得!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在于不少学校不具备实行走班制的一些硬件条件,比如各具特色的功能场馆和教室。具备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往往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对教室及场馆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其对场馆教室的要求就有明显区别。而且这些特色教室场馆与原来的行政班级教室是分开的,一般不要兼用,也不适合兼用。再有,投资一个功能化的特色教室与场馆所需的经费一般也不菲。试问目前有几个学校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在不具备相关硬件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推行走班制,这必然会破坏原来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和麻烦。我们看到,许多学校每到选修课开设的时候,学生的逃课旷课现象十分严重,整个学校乱成了一锅粥。所以,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同时,学校必须要加快与校本课程开设相匹配的有关硬件建设,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地、甚至一刀切地搞所谓的走班制,其带来的教学低效率完全可以想见。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优势
思想政治课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和哲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由于它涉及面广、联系社会生活密切,所以就决定了它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上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优势。如果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思想政治课这一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既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也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拓宽资源领域。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文本资源优势
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所涉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选材料生动,运用了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等表现主题;联系社会生活紧密,许多案例和问题探究都来自于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这些丰富、活泼的教材文本上获取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因和资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经济生活》中有关货币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货币收藏”之类校本课程;通过《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有关民俗文化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世界民俗、风俗”之类校本课程;通过《参与政治生活》有关政府职能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了解我们的政府”之类校本课程等。
二、生活资源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大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对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升华。正是由于思想政治课源于生活且生动地再现了生活,所以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为校本课程开发服务。比如某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股票趣谈》、《我是公民我参与》、《民族节日趣谈》、《生活中的哲学小故事》等,其素材都是来自于思想政治课,都是从思想政治课中一些生活化素材中加以提炼而开发出来的,因而都是学生感兴趣和较为熟知的。
三、德育资源优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5-02
“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深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题旨是: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领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要真正成为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要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显然,这一命题,不仅具有校本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有高立意:以育人为总目标,探索并建构育人模式
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所有课程在学校汇集后就拥有了一个新概念:学校课程。不言而喻,学校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也包括地方课程,当然也包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的一种形态。因此,不能将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等同起来。所有学校课程都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也必然要从自身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当有高立意。立意,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定位,是一种愿景的召唤与境界的追求。有什么样的立意,就会有什么样的品质和品位,就会有什么样的视野和格局。课改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可以说是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它改变了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宽了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资源,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正在形成。但是,在立意上还有一些问题。
一是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上,总认为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这样的认识与定位不能说错,但是是不准确的。课程之所以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因为他们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严格说来,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服从谁、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都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它们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的表述绝不是降低国家课程的地位,而抬高校本课程的地位,只是强调各自把握好自己的任务,在育人总目标引领下形成教育的合力。核心素养正是引领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超越校本课程本身。
二是在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上,总认为校本课程是为了形成和彰显学校特色。同样,这样的认识不能说错,但立意是不高的。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校本性,即独特性,为形成与发展学校特色确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确实为学校特色建O作出了贡献。但是,必须追问的是,特色是为了谁的?如果在特色的背后或深处,不能发现学生,也就是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缺席了,这样的特色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能称之为真正的特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能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建设说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止于特色建设本身是很不够的。核心素养正是引领校本课程超越特色。
三是在校本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关系上,总认为这样的定位是无可非议的。当然,校本课程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形成学生的特长,但这样的立意是不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个方向的问题,有个道德价值判断问题;同时,孤立的兴趣、单纯的爱好等必须经过整合走向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能力,但还包括必备品格。如何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立意提升到核心素养的高度,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核心素养也正是引领校本课程建设要提升兴趣、爱好和特长,这是一种超越。
总之,校本课程的立意应当是立德树人,是从校本课程的角度去探索育人模式,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这才是高立意。
二、校本课程建设应当体现“高特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开展跨界学习
我们的共识是课程的整合,综合化的课程有利于课程打开自己的边界,向其他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世界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与世界发生联系,产生更为丰富的意义。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其实质是跨界学习,在跨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从某一个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么判断: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个性,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初心。我们应不忘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性这一特征正在逐步被淡化,有的学校甚至使之开始异化。主要表现是,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重分科,而不重综合。假若校本课程建设仍然围绕学科课程转,形成所谓的语文校本课程、数学校本课程……那么,校本课程就成了变相的学科课程,选择性特点被消逝了。这样,很有可能沦为为学科课程服务的地步,也极有可能沦为为应试服务的地步。校本课程不是不可以开发学科性的校本课程,但这绝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这是一。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实施重上课,而轻实践、轻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与第一种情况相关,还有与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形态没有准确地把握很有关系。综合的特点牵引着实践性、活动性的特点。假如仍以上课为主要实施形式,就破坏了校本课程的本意和初心。这是二。有的学校校本课程虽然重视了实践活动,但实际活动中的思维含量不够,尤其缺失思维的挑战性,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学生的可能性被抑制得不到充分地开发。这样的校本课程是平庸的。这是三。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我们不可小视。
三、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有高参与: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参与,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
自主性、参与性,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是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学生不仅要参与学习活动、评价活动,还应参与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开发不只是校长、教师的专利,学生和家长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从儿童的发展需求看,他们不仅有学习的需求,还有成为教学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的需求,在真正地参与中,学生才能更自主更积极地发展。从儿童的潜能看,学生不仅有参与开发的需求,而且有参与开发的能力。基于儿童参与,才会一切皆有可能。这种可能当然包括课程开发,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尊重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学生核心素养才可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校本课程就是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我们应关注,更应珍惜。
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参与的方式固然重要,参与的程度更重要。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广泛参与的要求是鼓励所有学生参与,不能因年级不同、原来的基础不同、成绩不同而把一部分学生排斥在参与之外。当然,不同的情况应当有不同的参与要求,只要全体学生参与,才能让所有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得到培育和发展。校本课程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深度参与的要求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要具有实质性的,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形态的设计、途径的开辟、考核评价的改进,都应让学生参与其中。广泛参与、深度参与,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校本课程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