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运行电站技术服务;核电EPC;战略

作者简介:滕惠平(1974-),女,山东日照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商务部,工程师;李治国(1976-),男,湖南常德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商务部,工程师。(北京 10084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131-02

一、我国核能行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

1.我国核能行业的中长期规划

中国在2007年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2020年核电装机发展目标为4000万千瓦。但为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15%的目标,2010年有关部门对《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进行了调整,目标定在8600万千瓦,比2007年规划目标提高一倍以上。

2.核能行业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和关东首都圈发生里氏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事故等级达到7级,对日本及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利影响。

日本福岛核事故使核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给国际核能行业带来巨大震撼,国际社会出现了“反核”和“挺核”两大阵营。德国政府2011年5月30日宣布,将于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且不会恢复在3月日本福岛核危机后关闭的7座反应炉运转。紧接着,瑞士宣布在2034年以前全面放弃核能,2011年6月12日意大利全民公投否决恢复使用核能。2012年5月6日,日本全部54个商用核反应堆全部停运,进入核电暂停状态。但是与此同时,俄罗斯也表示不仅将继续发展核电产业,还要加快发展步伐,将核电在电力领域的占比提高到20-25%。韩国声明未来将继续蓄力发展核电能源,沙特、土耳其、印尼、越南也依旧推进核电发展计划。

日本核泄漏危机引发了中国对核电的深刻审视。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一是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通过全面细致的安全评估,切实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二是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核设施所在单位要健全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运行管理。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三是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要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四是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依据我国现行的核电中长期规划及当前形势的变化,我国发展核电的方针从中长期来看应该是坚定不移的,这是根据我国能源战略、供给需求分析以及我国整个核能行业发展的实际国情确定的。由于全球出现巨大的核危机,所以短期之内我国在把握核能行业发展节奏上肯定更加突出安全,把夯实安全基础放在首位,为我国核能行业今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所以,当前对我国核能行业而言,是一个自我反思并进行经验反馈的时机。我国核能行业一定要深刻反思,吸取别国的经验和教训,改进安全状况,力求核能行业既能得到发展又能保证安全。

二、当前国内核电EPC企业面临的困境

2011年福岛事件后,国务院核电“国四条”,核电新建和在建项目一律进行自检和国检,拟建项目停止建设批复,全面推进的核电发展戛然暂停。“暂停”对核电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内核电EPC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由于核电项目巨大,项目停一停、工期缓一缓,立即对国内核电EPC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波动:多个核电项目整体暂停,导致核电EPC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各在建核电业主的工程项目贷款也遇到较大阻力,多数核电业主的实际支付时间比正常支付推迟数月。这些因素增大了核电EPC企业现金流的压力。

核电停滞的这一年,已经造成核电EPC企业的巨大损失。但是,核电重启之路还有不小的障碍等待清除。新版《核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被普遍认为是核电行业重启的两个重要条件,目前尚未审批通过,这也就意味着核电领域一些核心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核电重启仍需等待。

总之,福岛事件后核电EPC企业的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核电EPC企业的业务面临着必须进行战略调整的挑战,进入了业务调整期。

三、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简介及意义

1.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简介

(1)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特点和类型。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是指在役核电站运行涉及的技术服务,是在正在运行的电站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与新建项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原有资产和资源,以增量调动存量,以较小的新增投入取得较大的新增效益。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的目标不同,实施方法各异,其效益可能表现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提升安全级别等。

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既有例行的、周期性的、应急性的维护技术服务,也有伴随新技术发展而进行的技术改造服务,还有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审查升级而产生的技术服务。

(2)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发展历程。核能行业需要安全和效益的统一,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核能行业改造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把核能行业做大做强,提高核能行业工业化水平。所以核能行业必须改变只重视数量扩张的倾向,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支持运行电站新技术、新理论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需要不失时机地将新技术转变为预防性技术,这样通过多次对技术的提升和使用,才能确保核能的安全高效。

因此,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在核电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不仅是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营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提高核电站的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加强运行电站技术服务有利于帮助核能行业摆脱当前困难,增强核能行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对核危机的能力;加强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也是增强我国核能行业的发展后劲,实现我国核能行业变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的发展是由核电存在和发展的需求所推动的,由于核电存在的历史不长,所以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事实上,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运行电站技术服务理论已由先前的应急抢修演变为预防维修,但目前只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体系。中国核电从无到有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在核电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核能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体系。

(3)运行电站技术服务业务市场整体预测。目前我国国内现有15台运行核电机组,其中秦山一期运行时间已经超过20年,大亚湾核电站运行时间已经接近19年,秦山二期运行时间已经满10年,田湾核电站也已运行了5年多(运行电站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公司”)董事长王炳华昨天在“2013年全球公用事业与能源大会”演讲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王炳华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燃机车中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装机容量为1250万千瓦,按照此前出台的核电发展规划,到2015年,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到2020年,核电的规划装机容量则将进一步提高至5800万千瓦,并且在建3000万千瓦。

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中国的核电建设曾停滞了一年多,根据电监会此前的数据,2012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为1257万千瓦,同比“零增长”。但随着《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中国核电建设已经于去年年底正式重启。

“我国现在已经全面恢复了核电站的建设,同时也提高了准入门槛,下一步新建的核电站都将按照世界最高标准来建设,技术路线的选择将以第三代非能动型核电技术为主。”王炳华说,“2012年,全国的核电发电量只占全部发电量的1.2%,到2020年,我们争取使核电发电量比重达到5%。”

王炳华表示,未来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核电市场,还将成为核电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国核技公司主推的是第三代非能动型压水堆核电技术AP1000,该技术拥有“非能动安全系统”,可以不依赖外部电源来驱动系统,只需要依靠重力、温差等自然力来进行驱动,不会出现日本福岛核电站类似的事故影响。

据王炳华介绍,全球首批第三代非能动压水堆AP1000核电站正在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建设之中,目前进展顺利,预计三门核电站一号机组将在明年10月并网发电,海阳核电站一号机组将在明年12月并网发电。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源低碳化能源效率碳捕集与封存

一、我国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能源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能源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国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消费结构引发了多种问题。能源的低碳化对于我国解决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源低碳化有利于解决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

本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过快,能源弹性系数出现反弹。与此同时,能源高碳化现象依然严重。从2001年到2009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降反增,由2001年的68.3%增长到2009年的70.4%;天然气与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的比重略有上升,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仍然很低。

煤炭等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引起大量的烟尘、SO2、NOx和CO2排放,以及水资源破坏、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未来,我国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这一承诺是大国责任的体现,必须确保完成。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初步预测,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将超过40亿tce。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是未来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能源低碳化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落实国家能源战略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资源约束性强、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十二五”时期政府要推动经济更快发展,就必须以“好”字优先,下更大力气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技术含量的低耗能产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节约优先”一直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国家仍将坚持GDP能耗下降目标。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除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外,需要增加优质能源的消费比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达到提高能效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二、我国能源低碳化发展途径

能源低碳化就是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在不涉及生产和消费模式转换的前提下,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技术措施可归结为四类:

(一)合理控制煤炭需求

控制煤炭需求总量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长期以煤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约占70%,电源装机结构中煤电的比例也长期高居70%以上,而世界平均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仅占29.2%。近5年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70%左右来自煤炭,新增装机的70%左右来自煤电。因此,煤炭消费规模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

根据《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在电力行业中,燃烧1吨煤炭,比消费同样热值的燃料油多排放二氧化碳23―31%,比消费天然气高70―80%。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越高,能源活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越大,降低煤炭比例对我国实现能源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已经突破32亿吨,而研究表明,我国中长期满足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条件的煤炭科学产能不能超过30亿吨。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笔者建议,在2010―2015年期间,煤炭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不超过2.5%,到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不超过36亿吨。

(二)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1、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燃烧过程中也会排放污染物,但相对煤炭,其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少,尤其是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热值高、燃烧效率高、碳排放量小等特点。1m3天然气与相应可替代的煤炭相比,可节约能源11―73%,相应减少排放CO247―84%,NOx44―95%,SO2和烟尘近100%(孙慧等,2009)。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加大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对实施节能环保战略是一种重要的选择。同时,天然气也具备大规模利用的资源基础、管网设施和市场需求。从中长期来看,天然气将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成为我国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水电

水能能源是我国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的非化石能源资源。全国水力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水能蕴藏量为6.76亿kW,年电量可达5.92万亿kWh,其中可开发水能资源为3.78亿kW,相当于年发电1.92万亿kWh,占全世界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为16.7%。截止2009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7亿kW,水电占发电总装机比重达到22.5%。为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15%的目标,预计水电装机规模届时将达3.4亿kW。

3、核电

与传统煤电相比,核电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以及其他废气、废物方面是最清洁的,因为核燃料发电过程中本身并不排放温室气体,核能源链中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各种材料的制造过程。

为了加大核电在能源电力中的作用,我国核电能源发展政策,先后经历了从“适度”到“积极”,再到“大力发展”的递进式过程。预计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规模可能突破8000万kW,核电将与天然气、水电成为推动我国能源低碳化发展的“三驾马车”。

4、非水可再生能源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提出了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总体来看,除了水能、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之外,大多数新兴技术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发展水平相对薄弱,投入大,成本高,并网发电、远距离输电和储能技术等问题还有待突破。可见,从中长期来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近期规模化发展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三)节能和提高能效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一五”期间通过开展节能重大行动及重点节能工程、采用节能新机制和强有力的节能激励政策措施,我国节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未来,节能和提高能效仍然是我国能源低碳化发展的主要抓手。我国节能工作要不断完善节能降耗长效机制,进一步挖掘淘汰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并在工业、交通、居民、建筑、发电等重点行业内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改进来提高用能效率。

(四)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当前,包括IEA在内的全球主要能源研究机构和主要碳减排积极倡导组织和国家已经一致将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作为未来碳减排的主要技术手段。根据澳大利亚全球CCS研究所的统计,目前全世界实际运行的商业化项目不超过10个,主要集中在油气生产领域。然而,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研究建设CCS示范项目。

目前,CCS技术难以应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能耗水平较高、成本高昂、缺乏统一示范项目、适合碳封存的地质构造有限等。短时期内,CCS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与不确定性,不宜将CCS技术作为我国能源低碳化的主要措施来实施。但是我国应重视CCS的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不断跟踪最新CCS技术进展,积极应对。

三、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一)合理发展清洁煤炭产业

认真研究,合理确定和调控未来煤炭消费规模,要坚决避免出现类似“十五”期间煤炭比例回升的现象。进一步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型燃煤发电机组。在继续推进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加强管理创新,改变电力行业粗放型的节能减排方式,降低节能降耗成本。在科学有序、稳妥合理的基础上规划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

(二)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的同时,加大常规天然气和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储量产量快速增长,稳步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及早制定资源进口战略,继续强化与非洲、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合作,提高我国油气工程技术服务和装备的国际竞争力。

搞好核电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核电发展规模,明确建设重点,优化项目布局。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核电工业体系。合理开发国内资源,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建立稳定的核电燃料供给保障体系。

按照流域梯级滚动开发方式,建设大型水电基地。重点开发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及其干支流、澜沧江、红水河和乌江等流域。在水能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站。

加快风电发展步伐,科学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积极且稳妥地发展液体燃料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和燃气技术,着力解决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结合问题,推广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重视支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尽早开展电网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和建设,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提供支撑。

(三)注重节能和提高能效

一是继续实施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实施更多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效率。三是加快落实节能法中提出的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四是继续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工作,推动结构调整。五是强化节能管理,引导企业形成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六是继续实施严格的建筑物节能设计标准,建立合理高效交通服务系统,减缓建筑物、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增长速度。

(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借第三次能源革命之机,把握好关键性重大能源技术问题的突破和研发、示范、商业化进程,提高煤炭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突破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技术的国产化,增强以智能电网为导向的电力系统整体效率和安全性,加快先进核电技术、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碳捕集与封存的研发。在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①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②韩文科等.“十二五”能源发展重大问题研究[R].内部报告,2009

③朱成章.天然气的利用与中国的节能减排[J].国际石油经济,2007(6):31-36

④孙慧,李伟.天然气如何在节能减排中发挥作用[J].石油规划设计,2009,20(5):7-9

⑤包庆德,何煜元.环境与发展:水电能源开发的生态哲学审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89-94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沿河核电站;区域经济;影响

一、红沿河核电站项目简介

红沿河核电站项目地处渤海辽东湾东海岸,于2007年开始在辽宁省大连市红沿河镇兴建,总投资600亿人民币,是东北地区兴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首个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1号机组于2007年8月正式开工,至2012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采用中广核集团经过自主创新形成的第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CPR1000。到2014年,一期工程4台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营时,红沿河核电站年发电量将达到约290亿千瓦时。

二、红沿河核电站项目的投入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缓解能源压力,推进能源结构升级。辽宁是中国的重化工业大省,一直以来有着较为丰富的能源储备,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有资源的枯竭,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自给率低,开发新型能源的需求非常迫切。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辽宁全省的用电量达到了1715.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了15.3%,且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若红沿河核电站的四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营,发电量可解决辽宁省全年17%的用电额度,大大缓解了辽宁的能源压力,也促使辽宁的能源结构由原来的高污染低效率向着绿色高效的方向不断转变,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带动核电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在红沿河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处处可以看见“大连制造”、“辽宁制造”的身影。在已签约的主要设备采购合同中,反应堆厂房环吊制造任务由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承担,1号机组核岛反应堆压力容器由一重(大连)制造,常规岛主给水泵组由大连苏尔寿分包,核岛止回阀、截止阀由大连大高阀门承担,主变压器则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承担制造任务。由于红沿河项目的很多关键设备都是首次进行自主制造,若该项目能够顺利投入运营,则标志着东北地区制造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品牌效益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注入一剂强心针。另外,核电站的进驻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的需求,随着红沿河项目的投入运营,当地的交通、卫生情况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3)发展循环经济。2010年7月,大连瓦房店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区正式成立,成为我国首家围绕核电产业成立的循环经济区。据新华网资料显示,红沿河核电站每日利用核电站的冷却水生产淡水达到1.7万吨,这些淡水一部分用于核电站的生产活动,余下的部分则用于核电站及其周边的生活消费,不会给水资源紧缺的大连带来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海水淡化留下的浓盐水也可用于制盐工业,该举措可进一步延长当地核电的产业链条。

(4)拉动当地就业,促进地区消费。核电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极大,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仅在核电站施工现场的约1.2万管理和施工人员中,来自辽宁省内的就超过3000人。另外,随着红沿河核电项目的日益成熟,核电站工作人员和家属的迁入会带来地区消费水平的提升,促进当地的城镇化建设,餐饮、娱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5)为地方政府贡献一定税收收入。大连市地税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开工当年实现地方税收2855万元,到2009年实现税收1亿1800万元,红沿河一期工程累计向地方税务部门缴纳各种税费3.25亿元。预计当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之后,红沿河核电项目可以实现每年10个亿的税收收入。尽管这些税收收入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归地方政府所有,但就其数额来说依然相当可观,对地方的财政收入贡献颇丰。

2.不利影响

(1)环境污染带来一定损失。尽管红沿河核电站一贯标榜实行最安全和严格的环保标准,但不可否认,核电站的运行注定会使当地付出一定的环境成本。首先,核电站的冷却水循环系统会改变海水的水温,对近海的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其次,官方宣布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放射性废物进行深地质处理,最终运向西北无人区,事实上,考虑到高放废料的半衰期之长(通常为数万年到十万年不等)和核危害的不可逆转性,这样的处置方式不仅要花费相当的经济成本,且从长期看来依然存在着相当的风险。

(2)公众恐核情绪的存在造成社会不稳定。由于核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和不可逆转性,恐核情绪在公众当中普遍存在。自日本福岛事故以来,这种消极感受已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促使德国、意大利等国做出了“弃核”的举动。诚然,官方也做出了设立公众开放日的举措,旨在消除人们的的恐慌,但短期内预计仍无法消除当地居民对于核电站的心理抵触,对于社会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恐核情绪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需要政府在长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R].2007.

[2]于志方 丁 薇 程永军:《简析辽宁能源开发与建设布局的思路》[J].当代经济,2009(7).

[3]丁 薇 于志方 程永军:《辽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与重点》[J].中国工程咨询,2009(7).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消息一出,举世皆惊。尽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各国纷纷表示将重新判断本国的核能发展政策,但核发电量占到本国发电总量22%的世界工业能够做出如此决定,却引发了另一场大讨论,难道核电真的到了应该寿终正寝的时候吗?

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核子专家格里姆斯顿就表示:“大多数国家都说。让我们暂缓一下,从福岛的教训中学习’,而不是‘让我们关闭核电站’。”

不过,决定停止发展核电站的并非只有德国,5月25日,瑞士联邦委员会宣布,在现存的核能设施到达其服役期之后,停止使用核能。日本首相菅直人也在5月10日发表声明,终止政府先前制定的以核电为主的能源发展计划,着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使它们成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支柱。

福岛核泄漏事件为全球核电的发展敲响了警钟。1980年代,由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等核事故的发生,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的核电计划,从而引发了“核电萧条”时代。进入21世纪,出于对能源的渴求及减少碳排放的需求,全世界掀起了一个核电复苏浪潮,而中国在这轮复苏中扮演了一个领头羊的角色。

按照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核电的装机容量将超过8000万千瓦和2亿千瓦。目前,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不到1080万千瓦,也就是说,在随后的10年中,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实现约740%的增长,中国也将成为美国之后,全球第二核电大国。

为了完成规划目标,目前除了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福建和广西已经通过审核,或者正在审核的厂址之外,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庆、四川、甘肃等内陆省(区、市)也准备开展核电厂前期选址工作。“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核电厂址,可在上述沿海和内陆省份的厂址中选择,陆续开工。

事实上,在2007年,曾有一份同名的规划出台,但当时提出的是,到2020年,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3年时间,这个目标就翻了一番。在如此政策的支持下,业内人士无不高呼:中国核电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到目前为止,仅江西、湖北、湖南3个省份就有6座核电站正在阶段性的开工建设或筹备之中。

在2007年的计划出台之时,国内外相关人士便对中国政府“激进”的核电政策提出过质疑,如何保证如此大规模核电站建设和使用的安全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绝非易事。但在巨大的电力保障诱惑和利益驱使之下,政府宁愿选择“与魔鬼同行”,甘冒风险。

而现在,日本地震有可能让这一切戛然而止。在福岛核电站出现危险后的第五天,3月16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三个重要决定:全面安全审查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暂停不等于停止,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事实上,早在2010年12月,为保障电力行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组织先后在电力企业担任监事会主席的路耀华、武保忠等11位专家成立了“电力行业共性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17家大型电力企业的监督与行业调研,提出了关于当前电力行业改革包括核电战略目标与技术路线该如何制定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他们认为,核电站建设要求非常专业,从选址到人员配备不能有一丝大意。1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新增400―500人的运行队伍,而其中约10%的人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培养。中国这方面的人员数量和专业技术水平都有欠缺,如果想保质保量地完成2020年的基本目标则需快速引进大量人才。

人员的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制度的不健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核安全管理的根本大法。在监管方面,国家核安全局目前仅有300人的安全监管队伍,而美国核管会目前拥有3981名员工,负责对104台核电机组的监管,平均到每台机组有近40人。

在各个省份,地方官员对核电的复杂性、特殊性的认识仍然不足。曾经有一位核电专家问地方政府官员,对于核电站的特殊性和问题是否有过研究?他们的回答是,我们觉得很好,核电站的设计、施工、运行都由专业的核电企业负责,我们提供地皮、资金,入股就可以了。这样的回答着实令人担忧,一旦出现纰漏,后患无穷。

从技术层面来看,用10年达到一个这样快的增长数量,必然会以牺牲自我研发为代价,盲目照搬国外技术。当下,中国大批量使用的是介于核电第二代和第三代技术之间的“二代加”技术,2007年至今,中核和中广核公司共开工了23台“二代加”机组,三代技术的只开工了4台。

一台核电机组的使用寿命在30-80年之间,这意味着如果短时间内大批量使用“二代加”技术就容易形成巨大核电投资的技术锁定,使得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核电很难大批量的使用三代或者更好地技术,这对本就不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核电技术研究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这轮核电发展的重新审视中,另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核电的发展与环保的要求。众所周知,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压力巨大。目前,中国每年碳排放量为70多亿吨,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2009年,中国提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届时中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5%,其中核电将贡献4%的比重。这也是中国大力推动核电建设的一个因素。

这种环保的压力并非中国所独有,但与国际做法不同的是,欧美等国家看中的是结果,即不论采用何种能源供给形式,只要达到碳排放标准即可:而中国则将“源”摆在了首位,即强调采用新型能源,即便它可能造成更多的碳排放,本末倒置之嫌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