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小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01-04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生应当享有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话语权。但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不少学校忽视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感受和建议,话语权的丧失使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未能有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促使我们思考:校本课程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改进措施?本文以常州市L小学为例,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对小学校本课程现状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二、理论框架

1. 顾客满意度理论

顾客满意度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Cardozo发表的《顾客的投入、期望和满意的实验研究》。顾客满意度是对顾客满意程度的量化描述,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比较的程度,是一个变动的目标。

近年来,学者开始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学生满意度的概念,作为学生消费者参与教育过程、评估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本文将校本课程视为学校提供的一项教育服务,而学生是这项服务的直接消费者,探讨和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程度。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此外,还要从学生正在产生或未满足的需求着手,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设计

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便宜抽样的方式,选取常州市L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08份,剔除答案呈明显规律、空白、填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为74.6%。调查对象情况如表1所示。

2. 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在文献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关于学生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合校本课程的特点,笔者自编了“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顺序量表,每题均采用正向记分。

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数据的整体克朗巴赫α系数值是0.818,KMO值为0.708,信效度良好。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1.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1)对样本学校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分析。本研究采用频次统计来观察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的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94.97%的学生选择一般及以上,大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2)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各指标及具体满意度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学生对于校本课程建设质量各个维度的满意度以及各项具体指标的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课程设置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课程设置维度满意度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在校本课程设置这一维度中,“征求学生意见”这一题项得分偏低(M=2.94),“自主选择”(M=3.02)、“与兴趣相符的科目数量”(M=3.13)、“选课制度”(M=3.14)这几个题项得分显示出明显的低分倾向。

教师能力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教师能力维度的学生满意度情况如表4所示,不难看出学生对教师能力维度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高分倾向,但是“师生互动”这一题项得分偏低(M=2.91)。

课堂教学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如表5所示,通过描述性分析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维度总体较为满意,呈现明显的高分倾向,但是在教学内容需求满足程度这一题项上得分偏低(M=3.13),表明教学内容仍然有待改进。

课程评价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课程评价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如表6所示,学生对评价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日常作业的满意度均表现出低分倾向,均值都为2.90。与此同时,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意向(M=3.94)。

综合以上各维度的分析可见,在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满意度的38个题项中,平均分低于3分的项目只有4个,其中有两个集中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能力、以及课堂教学3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基本都呈现较明显的高分特征,课程评价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对课程评价的总体满意度也相对较低。

2.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指标差异性分析

(1)学生满意度在年级上的差异。选择年级为自变量,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探究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在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表7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检验变量Levene统计量的F值等于3.463,p=0.033

对于满足方差齐性的变量,即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两个维度,由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可知(如表8),“课堂教学”的F值为2.448,p=0.089>0.05;“课堂评价”的F值为1.142,p=0.322>0.05,所以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两个维度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对于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变量进行Welch检验。由表9可知,课程设置满意度的P值为0.429,大于0.05;满意度总分的P值为0.066>0.05,所以无法证明对于不同年级,课程设置满意度和小学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差异。教师能力满意度的P值为0.009

(2)学生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选择性别为自变量,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的总分为依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具体的统计分析数据如表10所示。

如表10所示,在课堂教学这一维度上,相伴概率P=0.014,P0.05,表明在小学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上不因性别差异而存在显著性差异。

3.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对学生总体满意度与其4个维度的满意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1)学生满意度与教师能力维度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623,这表明教师因素对小学生的校本课程满意度影响最大。

(2)学生满意度与课程评价的相关系数相对最低,为0.287,说明在这4个维度中,学生满意度与课程评价的相关性相对较弱,课程评价维度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学生总体满意与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课程评价这4个维度之间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均处于较显著的水平,表明在校本课程深化的过程中,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满意度水平。

五、基于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满意度测评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之中,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与不满意之处,找到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优势与不足,对于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

1.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结论

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的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现状以及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自编问卷对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由此获得以下结论:

(1)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整体比较满意,选择一般及以上的共有17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4.97%,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2)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3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呈现较明显的高分特征。但是这几个维度中,学生参与题项的得分普遍偏低,表明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无法做到“乐学”,满意度自然呈现低分趋势。

(3)学生对校本课程评价的满意度表现出明显的低分趋势,而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意向。说明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老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缺乏平等地交流,学生仍然是校本课程评价的客体。

(4)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女生的满意度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维度上。

(5)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满意度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维度上。

(6)小学校本课程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与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均呈显著相关。其中,学生总体满意度与教师能力维度的相关系数最高,与课程评价维度的相关性最小。

2. 思考与建议

学生满意度作为一种态度和情感体验,是动态的,会随着人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升级,它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此次对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可以从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提升教师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具体建议如下:

(1)深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不少学生反映应当扩充校本课程体系,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应“走下神坛”,走向开放化、多元化,选取教师、学生拥有的课程资源,听取学生的建议,从个别化开发到有规模的开发,使课程体系逐渐从零散走向系统化。此外,刘世民、苑大勇提出利用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分别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根据民族特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学校借鉴的,校本课程要从学生本位出发,但也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特色的打造。

(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能力与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质量。首先,教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不断吸纳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课程教学设计的能力、表达能力、教学媒体应用的能力等。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男生与女生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应当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要学习课程理论知识,更应当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李臣之指出,一切课程人,均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心向“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更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学生的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一报告中指出: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与,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从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校本课程参与意识,而且有能力提出比较客观的建议。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倾听学生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校本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2] 刘寒梅.大学生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南沙;地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G633.51

一、开发南沙地域文化中的校本课程资源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长期生活的人们,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物环境以及历史变迁所造成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岁月的沉淀而逐渐发展以及形成的地方人所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家乡情感和精神文化环境,以及反映这些精神文化的历史遗迹、博物院、标志性建筑物和杰出人物。在南沙地域文化中开发校本课程,既能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体现南沙地域文化的特色,二者的珠联璧合,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它是拓展学校文化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举措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地域文化才能枝繁叶茂。纵观现代社会,在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地域文化备受冲击,面临失传乃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弘扬和继承本区地域文化,激发学生从小热爱家乡,为眼前迫切的任务。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理念,把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中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南沙区地域文化有利于丰富中学德育内容

从南沙地域文化中挖掘德育资源,既能丰富德育内容,又易于本地学生接受。这种方式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产生认同,使新课程提倡“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真正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传承南沙区文化,正确学会理解、对待外来文化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南沙区地域文化面临消亡。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南沙区地域文化资源能使南沙区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在培养学生热爱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对待其他外来风俗和文化。

二、在南沙地域文化中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南沙区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城市,蕴藏丰富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领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极具价值的素材。

1.南沙炮台文化课程资源

广州市南沙区被誉为中国的南大门,曾经是中国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场所。林则徐、关天培等在这修建炮台,抗击外来侵略。南沙区炮台文物资源比较丰富。在探究南沙炮台文化校本课程时,要求学生了解南沙在近代爱国抗争的基本情况,调查南沙仅存炮台遗址群落的保护情况。学生参与问卷的设计、访谈相关的知情人士、拍照、走访相关部门等大量的活动,由此生成调查报告《抢救南沙炮台遗址群落》。

2.咸水歌课程资源

咸水歌是南沙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咸水歌”名字来自于渔民长期与大海咸水打交道之故,亦称咸水叹,内容多为生活琐事、男女爱情、家庭亲情及社会见闻。咸水歌有多种唱法,如担伞调、大缯歌、叹情、莲港渔歌等。南沙咸水歌以姑妹腔和高棠歌为主。过去在嫁、聚喜庆的日、耕作打渔时,织网绞缆时、休闲欢聚时都喜欢高歌一曲,其中《海底珍珠吾易h》《抢农时》《钓鱼仔》等歌曲为民众广为传唱。近年咸水歌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每年的南沙旅游文化节,咸水歌便是所有节目中的重头戏。广州南沙区许多中小学也开设咸水歌校本课程。

3.文化课程资源

南沙百姓几乎有着共同的信仰风俗----南沙天后宫的天后诞。天后林默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民间称之妈祖。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为营救遭遇海难与渔民而升天,人们把她奉之为神,顶礼膜拜。南沙天后宫在1996年天后诞辰落成,由香港爱国商人霍英东先生捐资重建。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诞,吸引众多妈祖的信众前来拜祭。直到今天,南沙的渔民每当出海打渔前,都会前往天后宫拜祭天后,祈求出海顺利,平安归来。

4.沙田水乡文化课程资源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的南沙人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沙田水乡文化。赛龙舟,麒麟舞、传统水乡婚礼习俗等习俗是南沙民众生活重要组成。

麒麟舞。南沙区麒麟舞以黄阁镇麒麟舞最具本土特色,距今约有一百余年历史。它集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极具美学欣赏价值,具较强的民俗、历史的研究价值。麒麟舞表演多选在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行,以表迎春接福、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来年好景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之说。由于麒麟舞有较强的娱乐性、广泛群众的参与性,对团队合作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传统水乡婚礼。在过去南沙的水上居民,俗称“D民”,婚礼嫁娶有以艇为迎亲并唱咸水歌的习俗。水乡婚礼的举行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是新郎将礼金、礼饼、酒席送到到女家,俗称“搬晚礼”。第二天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到女家时必须带上“大舅椰”(椰子)和“大舅鹅”“迎亲鸡”、两支“大舅酒”和一块猪肉。婚礼的整个过程称“接新抱”。新娘离家时,长辈就会唱起有祝福寓意的咸水歌。当“新抱艇”回到男家时,男家会燃放鞭炮,然后是拜神仪式。礼仪式结束后,男家在河涌边大排延席向敬酒答谢。第三天是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新人向长辈敬茶和敬酒,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南沙地域文化中还有民间歇后语、河涌文化、湿地生态旅游文化等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丰富的南沙地域文化使校本课程开发锦上添花,让校本课程具有浓厚的地方味道。致力于南沙地域文化的开发,要求教育者有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更要求教育者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通过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爱上本土文化,学会正确理解、对待其他外来风俗和文化,树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⒖嘉南祝

[1]黄光炜.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7):44-47.

[2]孔锴.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6,(2):98-100.

[3]蒋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本;课程改革;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1-0063-04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下,基于对如何“面向每一个”的思考,选择校本和生本的中间点――“班本”为核心词,进行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探索,是一项新的课题。“班本”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课程改革以班级为研究单位,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从“班级”的视角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努力优化课程,推进课程改革,促使教育教学更明确地指向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认识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从而更好地贴近“生本”,努力实现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思深益远――班本的目的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因每一个孩子鲜活的独特性而形成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集体,它是承接学校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以班为本是一个新的视角,它以班级为课程改革研究的载体,课程的优化以班为平台,在学校课程的管理、实施、评价三个方面,将权利下放到班级。一方面,我们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在班级中的实施进行合理改造,有效监控,保证课程开齐,上足,教好,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开发方面,以班级为平台,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实际需要为宗旨,充分挖掘班级各方资源,形成特色班本化课程。以此实现班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班级管理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和课程体系的变革。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适应性”是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的着眼点。“班本”正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其核心目标是“活力每一班、精进每一个”。“活力每一班”就是激发每一个班的活力,使每个班级呈现出勃勃生机,体现出班级的自主、开放、创新、愉悦。“精进每一个”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班级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精进的教育。每一个班的活力都被激发出来,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能更加接近理想中的“生本”。

二、另辟蹊径――班本的独特性

近年来,“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的班级授课制以及传统班级管理的缺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小班化教学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等不断开展,如何对于班级授课制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实现班级管理的人文转换,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尝试便应运而生。“班本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是作为校本化向生本化的过渡提出的,是校本研究、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班级管理研究的深入与优化。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思路遵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国内“班本”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班本的现有文献较少,知网上不足40篇,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已有的研究成果涉及班级教研、班级课程、班级管理与班级教材,而理论探究严重不足,大多为教师自身的教学案例。

李兆文、王浩龙的论文《班本教育: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是为数不多较为系统地从班本教育、班本课程以及班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策略等角度介绍班本化的文章。论文对“以班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内涵作了界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班本”是“校本”的深入与继续,是介于校本和“生本”之间的纽带;二是“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就是要重新认识班级,厘清其对儿童成长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作用,从而达到在非小班化学校中,教育教学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目标;三是“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班级资源,由班级教师和学生、家长和社区(社会)代表共同开发班本化的课程,实现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关注到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

现有的“校本”与“班本”的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应特别加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学习与锻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方面相关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成果相对丰富;“班本”遵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部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关于“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就其内涵、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等持续深入探究。

三、三位一体――班本的综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需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成立课程管理办公室,以此统筹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即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班本化的实施、德育课程班本化的实施,促进课程改革,全面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引领教师更新课程理念,树立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管理者、开发者、创新者的观念,保证课程的开齐、上足、教好。继而,在实践中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过上有品质的班级生活。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实施

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各学科有针对性地精选班本化实施切入口,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验班级中,以班为本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以班为本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案例研究、以班为本提高小学生英语单词拼写能力的研究、以班为本优化地方课程的案例研究和国家课程班本化实施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等,形成各学科课程班本化实施的操作模式,从而整合国家、地方课程的课程资源,提高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水平,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着力开展以班为本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案例研究。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数学学科以此为切入口,从各班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对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的计算错误进行剖析,从计算课的教学设计、计算练习的设计、计算训练的形式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及素养。我们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计算教学案例的设计、实践、分析、归纳,实现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提高的目标。

(二)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一方面结合本校及各学科特色,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音乐学科《明明合唱》、体育学科《触式橄榄球》、美术学科《儿童布贴画》、语文学科《世界河流文化》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材。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努力探索班本化的可行路径。比如在美术学科《儿童布贴画》的实施过程,教师首先进行前期调研,做到知己知彼。在课程具体实施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学生的构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制作原料搜集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做好班级学生学情的分析和家长基本情况的分析,结合班级学生、家长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详细的班级实施方案。方案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以班本推动生本,让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班本化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目标重设,做到因材施教。依据前期调研情况,在校本课程班本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班级课程实施目标,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课程目标重设,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及时对课程实施进行合理的变动。比如校本课程《儿童布贴画》在三(4)班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前期的调查与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构图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及时重设目标,调整教学方案设计,让课程实施更贴近班级实际情况,贴合学生实际需求。

(三)德育课程班本化实施

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多管齐下,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生。

1.建立班务委员会与班级心理教育联盟,积极开发班级德育课程,形成以班为本的晨会、班会课程。“班务委员会”旨在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让学校与家长携手,扩充教育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班会课程。班级心理教育联盟是为了联合全国一万个班级,积累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课例,研制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创编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故事,培育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品牌,以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而建立的组织。学校在上好每周三的心育晨会课,形成系列心育微型课程的同时,积极与市、区兄弟学校开展班级心理教育联盟活动,比如,学校二(8)班的孩子们与区内“手拉手”学校星甸小学二(1)班的孩子们,通过系列心育活动的开展,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解决烦恼。

2.开展班级“13579”系列活动,形成班级德育活动课程。学校按照“新三好”(读好书、写好字、走好路)学生的培养要求,全面开展“13579”系列活动。“1”是班级中“我最喜欢的同学”评比,以班级为单位,努力让孩子们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使每个孩子都努力让人喜欢。“3”是以班为本的“三小―小记者、小当家、小主持”活动。“5”是班级中五星(读书星、写字星、礼仪星、希望星、快乐星)评比,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7”是各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七大俱乐部活动(读书俱乐部、写字俱乐部、礼仪俱乐部、小能人俱乐部、小星星俱乐部、小明星俱乐部、明明冰冰俱乐部)。“9”代表“九十个兴趣小组”,指各班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开设特色课程,着力打造合唱、布贴画、橄榄球、机器人、书画等特色项目。如学校着力打造体育品牌项目――橄榄球,每个班都成立了班级队,成为南京市首批橄榄球推广试点学校,承办了南京市首届小学触式橄榄球比赛,先后获得第二届南京国际触式橄榄球比赛U13组最高级“杯级”冠军、上海国际触式橄榄球比赛冠军。学校橄榄球队队员们受邀分别在亚青和青奥的橄榄球赛场上进行展示表演,并有幸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和加拿大世界冠军进行交流。突尼斯国家青年橄榄球女队、日本国家青年橄榄球男队与学校橄榄球队员们进行了零距离交流。校本活动班本化,班本活动岗位化,如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轮班制,晨会、班队会由学生轮流主持,“六一儿童节”让班级每个孩子都登台表演,让每一个孩子都闪耀光芒。

3.进行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探索。以“最美班级”建设为抓手,旨在美化班级育人环境,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扎实开展。学校层面制定建设方案,对各班“最美班级”建设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各班根据班级特点,做好物质环境的布置。通过班级“个性化班风”的打造,努力挖掘班级育人因素,设置好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方方面面体现班级文化精髓。如在各班教室门口统一制作“大脚丫”形班级名片,意为“立足做人”。名片上要求各班以班名、班风、班级口号、班主任、全家福照片等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班级中设有个性化班风牌,让学生在班级中日日可见,牢记于心,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向着共同约定的方向努力。

走向班本,在新视角的探究和引领下,学校坚持“常规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常规化”的工作思路,坚持“四个促进”(以研究促进学习、以学习促进反思、以反思促进实践、以实践促进研究),建校七年多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跨江发展和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快车道上,学校正朝着“南京教育跨江发展名校过江第一品牌”努力迈进。可以说,坚持以班为本的探索,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兆文,王浩龙.班本教育: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2(12A).

Class-Based Curriculum and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LI Zhao-wen & LIANG Yi

(Nanjing Langya Road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31, China)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第4篇

(1)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武术教学班人数较多,高二年选项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分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我安排了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里的两个套路进行教学,采用一套拳,一套器械的方式配合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永春白鹤拳”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本“永春白鹤拳”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永春白鹤拳”的基本套路,加强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的开发与教学;提出“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的课题进行研究。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利用了三个内容:“永春白鹤拳”、跆拳道、街头篮球。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特别是利用《晋江课改》在我校主办的平台上撰写论文,宣扬“平山体育”的品牌文化建设。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教育局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校际组成员,协助教育局、进修学校开展好教研活动,履行职责;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着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二届校园趣味体育活动节”,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实,建立“平山体育”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加强师生的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初三的体育中考、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学校加强毕业班体育考试的训练,协助体育中考的组织与参考的各项过程活动。

4、上好校本课程的一堂课(星期五第七节)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第5篇

一、人员组成情况:

本次学习考察组计18人,其中教研室领导2人,教办人员5人,各中心完小教导主任5人,各中心完小骨干教师6人。

二、赴贵定学习情况:

(一)学习情况简介:

本次学习得到贵定县教育局的热情接待,同时正值贵定县教研室组织的全县课改研讨课——语文、数学、科学等三门学科的竞赛。我们先听课(共计听课144节,平均人均听课8节),后听经验介绍(由贵定县教育局副局长金士文、教研室主任贾琦和教研室数学教研员赵大芬作了“课改”经验介绍)。

(二)贵定县“课改”情况:

1、基本情况:贵定县地属黔南州,总人口28万人,所辖20个乡镇,年总产值1亿5千多万元,教师3000多人,村级以上106所,中学14所。2001年参加的学校、教师、学生见下表:

学科

起始

年级

学校数

班级数

学生数

教师数

相关学科教研员人数

校长数

品德与生活

30

50

2458

40

5

30

语文

30

50

2458

48

8

30

数学

30

50

2458

48

6

30

体育

30

50

2458

35

4

30

艺术

30

50

2458

35

3

30

品德与社会

11

21

1071

20

5

11

科学

11

21

1071

20

5

11

综合实践

11

21

1071

20

5

11

外语

11

21

1071

8

2

3

2、课程设置:1—3年级开设课程有: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外语(三年级)、综合实践(三年级)、科学(三年级)、校本课程。语文、数学使用“北师大”教材,其它学科使用“北京科学出版社”教材。课时设置、安排以学校、班级实际,以单元确定课时,主要由学校安排。如: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参书建议6—8课时,教师安排时,根据学生情况可安排4课时,也可以安排10课时,其机动性、灵活性较大。周课时弹性大,根据学校实际可安排28课时、29课时不等。

3、实验步骤:启动阶段(2001年3月—2001年8月),实验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总结阶段(2004年7月—2004年8月)。

启动阶段主要工作有:提出课改实验县申报,选定实验项目,确定实验规模与范围,修订呈报实验方案;成立课改领导机构;加强动员、学习、宣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设计实验队伍的培训方案,制定启动阶段培训计划;组建实验区培训队伍,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和实验年级教师进行新课程体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研究实验课的基本操作模式,完成实验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

实验阶段工作主要有:实验前期主要采取培训、示范等形式迅速将全县起始年级教师送入实验课轨道;起始年级各学科全面开展新课程标准试用和新课程试教;按照“计划—调整—实验”的基本环节,逐年扩大小学的实验规模;在2003年9月启动七年级实验工作;开展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开发,指导构建科学的5﹪的校本课程;调整、测试、记录、收集、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总结阶段的工作有:对三年实验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验证分析报告和修订教材;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构建在国家新课标下具有县级特色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和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撰写实验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经验总结。

4、实验的主要措施:

(1)作好实验的各项准备

①将“课改”实验区工作列入县政府议事日程,争取必需政策、经费投入及其它物质条件。2001年贵定县财政拨款1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

②成立县、乡镇、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培训小组。县级机构主要以教研室人员和各学校校长组成。

③确定实验样本校(班),落实实验教师。

(2)培训实验教师队伍。贵定县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

①通识培训:一是将全县实验教师代表或兼职教研员集中在教育局由教育部专家进行培训;二是片区培训。将全县20个乡镇划分为5个片区,由教研室人员分别到各片区进行培训。

②研究课培训。每学期在上学期末,由教育局下发研究课文件,确定科目、时间,开学初由各乡镇举行竞赛,以校选人参与,选拔一名教师参加县竞赛。县教研室在一周前将课题通知授课教师,竞赛结束后,授课教师集中进行总结,找出每位教师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再将好课“送课下乡”,进一步进行研讨,开展活动。

③校本培训。即在学校内营造教研氛围,教师相互讨论。在每年寒、署假期间,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期间进行研讨,总结自己在课程实验中成功与不足之处,再由各校推荐优秀教师上课,进行研讨,然后又上一课新的内容,这是教师培训的最佳方式。

④以《贵定教育》进行培训。要求教师注重“课堂反思”,鼓励教师多写稿子,用描述性语言写工作体会。教研室在审稿时,如觉得稿子可发表,但需修改,采取电话(因北师大对实验区学校安装了专线)或面对面交谈让教师修改后发表,对教师进行培训。

(3)制定并实施实验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

5、对学生、教师的评价。贵定县也在探讨、摸索阶段,教育局没有固定的评价方案,是以学校实际来测评。如:贵定县二小对教师的评价是:

(1)教案是否用新观念。

(2)稿子写多少。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一种亲切、不剌伤学生的话;不进行思想、品德、卫生等“模式”的评价,课堂上多鼓励。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其重点在选拔性评价。

6、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不一定硬是编排成一本书,规范地说,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据学校教师的素质,具备一定条件才编成一本书。贵定县也没有把校本教材编成书,而也是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如:贵定县二小的校本课程是“主题班队会”。

7、起始年级进入课改后,其它年级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考试情况。

(1)课程设置:贵定县2001年的起始年级(一年级)全部使用实验教材,三年级除语文、数学使用“人教版”教材外,其它学科使用实验教材。其它年级仍使用“人教版”教材,但排课打破“贵州省课时计划”,由学校自主安排。

(2)教学方式:实验年级和非实验年级都能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

(3)考试:贵定县单元测试近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在实施新课改后,单元测试卷由教研室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全县各年级学生实际出题。期末考试由教研室出两套试卷,一套是开卷考试,内容脱离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知识,在期末考试10天前让学生完成,做不起的可以问老师、家长、同学等;另一套是闭卷考试,试题内容按课改标准,根据实验内容出题,非实验年级也如此。

8、贵定县“课改”可借鉴之处:

(1)实验教材的选定。

(2)各级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制度的制定。

(3)实验教师的选定、培训及管理。

(4)因地制宜,注重实际,改革教法。

(5)教研室注重指导,讲求实效。

(6)大胆改革,遵循客观规律,不受课程、课时计划的约束。

(7)注重校本培训,起始年级由老师带老师。

(8)改革考试制度和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方式。

三、我镇学校与贵定县学校的对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抓新课改工作: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成立镇、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实验小组。

(2)确立实验样本校(班),落实实验教师。

(3)制定课改实验方案,搞好宣传、发动工作。

2、加强实验教师的指导,

(1)组织各校校长、教导主任及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及新课标,明确改革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各学科特点。

(2)对赴贵定县学习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共同探讨教法,直至达到改革教法为止。

(3)开展校本培训。由本次参加贵定县学习的教师为学校研究小组成员,与教导处共同承担培训,带动其他教师进行课改义务,并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4)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特别是对起始年级教师的培训。

(5)开展好以镇为单位的“研究课”活动。

3、把对学生、教师的评价还给学校,以学校为单位不断探索,让学校自主、因地制宜地进行评价。

4、加强学校管理。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业务人员要多深入课堂听课,促使教师运用新教法进行教学。

5、鼓励教师多写教改稿子,多进行教学反思。

四、对我县实施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1、要结合目前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机构及近、中、远期规划,忌盲目进行课改。

2、选定教材,明确教材编排意图,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新课标的培训。

3、搞好以乡镇为单位,由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对教师的培训。

4、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5、教研室选定实验样本(校)及实验教师,搞好研讨课,并做到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推开。

6、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案。

7、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实施“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制度。

8、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加大对校长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