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级发展规划

村级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级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村级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2010-2012年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省联社*办事处组织辖内联社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结合实际,现制定*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10-2012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强化信贷管理,优化资产质量为重点,以提高队伍素质,改进金融服务为手段,以金融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经营机制转换,大力拓展新业务和中间业务,积极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盈利水平,全面提高全辖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体系建设。

1.基本情况。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1996年8月-2003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2003年4月-2004年12月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4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承担着安徽省政府赋予的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事处于2005年3月28日正式成立,是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派出机构,根据安徽省联社授权承担着对*辖区谯城区联社、涡阳县联社、蒙城县联社、利辛县联社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能,*辖区联社共设有188个营业机构,其中113家农村信用社、45家信用分社、30家储蓄所。

2.搞好基层网点布局调整。为有效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切实为“三农”提供快捷高效服务,根据精简、效益的原则和保本点的要求,满足广大社员和客户需要,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经各联社研究初步拟定:(1)蒙城县联社西门口储蓄所空间狭小、所处位置偏僻,且属租赁用房,拟搬迁至商业网点多,存贷款规模较大的地域;唐集分社拟搬迁至漆园镇新开发区庄子大道西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涡阳联社计划在2010-2012年对城区三个营业网点进行重新布局,分别为城关信用社、信辛信用社、五里湾信用社。(3)谯城区联社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下,2009年9月底已到达组建合作银行的各项标准,计划2010年3月挂牌成立*药都农村合作银行。(4)利辛联社计划2011年对宏大、胡集信用社板集分社2家布局不合理的网点进行搬迁。

3.增设新的营业网点。蒙城县联社根据2008年该县人大76号提议,蒙城县白扬林场干群强烈呼吁蒙城联社在白杨林场开设网点,以满足当地群众金融服务需求,蒙城联社经多次调查论证,原则上决定在白杨林场增设网点,给当地群众提供存贷款等金融服务的便利,报请*银监分局批准后实施。

4.企业改制方面。蒙城县联社计划2012年完成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组建目标。但目前在不良贷款比例、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方面还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考虑到业务发展、增加盈利、贷款投放、增提拨备等因素后,仍存在差距,需要政府多方协调、支持。

(二)创新金融产品。

按照《*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辖区联社不断提升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水平。把创新作为应对竞争、拓展市场,巩固培育优质客户的核心手段,做到思想重视、措施到位,推广有力,推动业务发展再上新台阶。

1.基本情况。*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安徽银监局《安徽省县域银行业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和《*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积极增强自身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提高支持县域经济服务水平,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2009年9月底,除传统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商家乐”贷款等贷款品种外,先后又开办了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工资本”贷款、库存商品汽车抵押贷款、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担保及联保贷款、“夫妻证”贷款、巾帼科技致富贷款、生源等助学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

2.具体措施。

(1)优化主打业务品牌。不断完善优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和优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流程,实行贷款“金额、用途、期限、利率、对象”五公开及提高信用额度等措施,积极拓展贷款覆盖范围,不断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计划到2012年全市农户小额贷款发证面达65%,农户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5%;规范办理农户联保贷款。采取“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贷款方式,按照人民银行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实行3--5户联保,单户最高限额3万元。计划至2012年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联保贷款余额达8,000万元。

(2)根据银监会“六项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擦亮“商家乐”贷款品牌。整体提升“商家乐中小企业最高额循环贷款”、“商家乐微小企业担保贷款”和“商家乐工资本贷款”、等多个信贷品牌的市场份额。在商户信息、信贷调查、授信标准、贷款审查、贷后监督、风险控制、纠纷处理、责任认定以及奖惩机制等方面进行细化和优化,形成信息灵敏、情况准确、责任到位、资金安全的操作程序和管理标准。

(3)积极探索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扩大农户贷款担保范围,积极创新特色信贷产品;积极寻求分散农业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大力鼓励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种养大户和有资质的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投资“信贷+保险”,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如涡阳联社积极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计划开发出“安贷宝”等系列产品。计划至2012年末,发放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担保及联保贷款1亿元,发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5000万元。

3.信贷产品整合提升。2010至2012年,各联社将扩大新型贷款业务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探索新的贷款方式,提高业务的发展速度。重点发展如下贷款业务:

(1)巾帼科技致富贷款。深入调查、手续从简、利率优惠,为妇女科技致富提供资金支持。满足涉及养殖、种植、服装、农资、建材、家电、办学等领域的农村妇女发展生产、扩大规模、脱贫致富。

(2)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为优秀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信贷支持。扶持农村青年自主创业。

(3)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汽车按揭贷款。利用蒙城县汽车销售市场资源优势,发展汽车按揭贷款,争取在2012年汽车按揭贷款规模突破亿元大关。

4.创新审批机制。贷款审批充分体现“机制活、手续简、速度快”的特点。一是根据信用社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计划信贷员的贷款审查与贷款调查同步展开,并深入实地,由原先的间接审查改为直接审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办贷效率;二是落实限时服务制,对手续齐全的贷款从受理申请到贷款审批不超过15个工作日,其中联社审批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三是全辖信用社柜面放贷业务不超过7分钟,柜面还款业务不超过10分钟;四是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对申请贷款的客户所需资料、手续等实行一次性告知,减少客户不必要的麻烦;五是简化贷款操作程序,实行贷款合同不公证、不要求财产保险和人身安全保险,大大简化操作程序。

5.内部管理方面。各联社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完善内控制度,防范新增风险。计划2010年对信用社各项内控制度全部补充修订并汇编成册,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和操作流程办理每笔业务,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堵塞一切漏洞,防范经营风险,使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

(2)完善法人治理,建立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实行重要岗位竞聘、轮换,计划对任职三年以上的信用社主任、主管会计、信贷会计进行轮岗,对总部部门经理进行公开竞聘,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使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金融联动机制的建立。

1.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政府要正确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减少企业税收等行政性收费项目;政府应进一步帮助信用社化解不良贷款,尤其是化解村级债务;对于县域种养殖大户,可以通过财政部门贴息方式,让信用社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为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动力;对财政性资金存放要向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倾向,特别要向支持地方经济信贷投放较多或者按照信贷增量份额,存放财政资金。

2.着力建设信用环境,打造诚信。针对部分抵押贷款诉讼执行难的问题,应帮助督促法院加强执法力度,促进信用社与房产局的合作,确保抵押贷款债务不悬空,为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保障。

3.促进金融改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高度关注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如采用优质资产置换、资金或土地等优质资产注入资金,切实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

4.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密切配合,搞好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引导,制定有力的防范、监控措施,做到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建立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控制、化解,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水平,确保我市金融秩序良好运转。

三、对市政府金融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金融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区域经济竞争的态势,国内金融业竞相发展的势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分析比较,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与不足,特建议如下:

(一)建议市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建议市政府尽快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企业放款奖励机制、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壮大担保公司资金实力,真正发挥担保作用,彻底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村级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保障利益公平分配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由来

在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已经有20多年历史,从最初的尝试性编制的《上海虹桥开发区详细规划》和《桂林市中心区详细规划》,到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再到1995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正式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纳入了我国规划编制体系中,自此,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成为了衔接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键性编制层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之一。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和相关研究

当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后,深圳市1998率先又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法定图则”的概念,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性和公共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另外上海、广东等地区也分别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各种法定程序等出台了地方性管理条例,充实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到2006年4月,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2008年《城乡规划法》开始实施,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强化。

近年,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主要分为几个方向:一是着眼于指标控制,主要集中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指标的控制深度,并与城市设计结合,引入国际案例比较,从技术角度出发对指标体系、指标控制范围、深度等做了大量研究;二是着眼于控制的手段和可操作性,为了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动引导性和控制的可实施性,主要通过引入“控规单元”等概念,多个城市通过实践,增加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体系的层次和内容。

3.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我国的法定规划环节,和其他空间规划一样,在预测未来、规划未来的基础上,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并且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是城市管理者进行土地审批的最直接的规划依据,是城市管理制度的一种体现,并且从控规的变化中可以直接反应一个地区、城市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在规划行业中,普遍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是比较容易的,这种认识完全是因为对控规研究的不深入,很多城市也因为赶任务,迅速进行控规的全覆盖,造成了一个月一个控规的情况常常出现,所以编制出来的控规问题频现,控规修编不断进行。

笔者认为控规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所谓的专业领域,控规所反应出来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和研究共同解决。

第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原则不清晰。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该控制什么?哪些指标应做为刚性控制,哪些指标可以弹性控制。为什么公共设施配套总是难以保障,大量地产项目迅速建设,城市配套却严重滞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控规所要控制的最大利益就是开发商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而我们现在编制的控规在不全面考虑土地经济的前提下,还优先布置居住、产业等与开发商利益息息相关的用地,最后根据这些用地数量,按照规范要求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另外,在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方面,也是对应该控制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要求不够严格,而对与市场衔接紧密的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过多,控制指标僵化,缺乏灵活性,与实际建设要求差距较大。从这种控规编制思路上,就可以反映出目前控规编制中控制原则不清晰,控制内容不明确。控规的控制应该是在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开发商的开发,保障利益公平分配,而目前控规编制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大量的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导致现在控规调整频繁、行政审批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等后果。

作为规划师应该从利益的公平分配角度重新认识控规编制的意义,盲目研究用地指标的技术性问题或者城市形象的引导等问题,多少有些舍本逐末的嫌疑。

第二,控规大量突破总规指标。

首先是控规的规划定位,每个设计人员与地区政府管理人员一样,对待自己规划的区域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展望未来都是美好的,并且信心十足,在充分挖掘该地区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坚定的认为在规划的有效引导下,该地区发展一定会超越周围地区,成为区域的领头羊。再加上近几年土地经济的大背景,地方政府都希望可出让用地越多越好,地方政府和规划设计人员一拍即合,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一个城市控规全覆盖后,发现人口、用地等指标远远超过总体规划。即便,这几年,理智的规划设计人员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回归研究,也拗不过政府的强势要求,最终造成控规全覆盖后,整合时的可笑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连市提出了编制分区规划的要求,就是为了将总规指标落实到各个分区,各个分区再将指标落实到各个控规编制单元,防止大规模的指标突破。但是笔者认为,这个过程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出现在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指标的突破,落实到控规,又有进一步突破,依然很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控规成果的科学性不足。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未来规划的一种,由于具有预测性等特点,也就是说预测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导致控规编制的科学与否。

在一些城市新区和开发区等地区,编制控规时,我们很难确定进入的产业对用地和规模的需求量,而这些区域为了发展,基本是引入产业需要什么就要求控规给调整成什么样子,以大连英特尔公司为例,当年进入大连时,由于所要求用地规模巨大,为了配合城市招商引资,所以控规相应的根据英特尔公司的需求做了较大调整导致很多路网被英特尔地块切断。

再有是在一些建成区和老区的控规编制中,规划部门的现状信息主要来自地形图和现场调研,地形图上我们很难清晰的看出各类用地的用地权属信息,以道路为例,通常根据地形图量出来的道路主要根据可以识别的人行道线或者路缘石界限,导致量出来的道路面积和规模均小于实际上的道路面积和规模。另外还有现有地籍信息的掌握,地籍信息归土地部门管理,规划部门对地籍信息不掌握,以往控规编制过程中,往往以土地使用性质作为地块划分的唯一标准,容易造成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出现与地块地籍的矛盾。

还有就是经济性分析,对经济相互现状认识的不足够专业,对经济发展把握的不足直接导致对建成区和老区的路网设计、用地性质调整的可实施性成为疑问,再加上对地籍信息的掌握不清晰,更是给控规的可实施性带来了很大的未知数,这就使我们的控规成果的科学性遭到质疑。如在“五线”控制方面,很多规划的路网对现状有一定调整,因缺少与用地权属、现状道路的对接,面临无法实施的困境;绿线控制的总量指标也由于经济型考虑不足,难以落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者研究了公众参与,想通过公众参与增强对地籍信息的了解,并且弥补控规经济性考虑不足,可是笔者认为,目前社会现状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对公众参与认知度不高,对公示的关心度也不高,导致虽然有座谈会和网上公示等手段,但都过于流程化,解决问题方面成效不显著。

此外,一些地方也通过各种专题研究想要解这一问题,2006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将经济型分析纳入控规编制中的重要内容,2010年江苏省规划院还专门组织了控规经济型分析的课题研究,希望改变控规编制中指标确定脱离市场分析的状况,区分旧城区和新区的不同发展特性,从综合的分析角度去提高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类研究无疑促进了控规编制的研究,推动控规向越来越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比较困难,还需要各方专家的共同努力研究,献计献策。

4.小结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的规划法规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城乡规划法》对控规的审批和修改更是提出了“高位审批”“严控修改”的要求,就是为了严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性,但是如何减少控规的修改频率,需要从根本上研究控规编制体系的编制方法和内容。首先真正做到从保证利益公平分配的角度, 而不是受委托方利益影响。再次,严格遵守上位规划关于公共利益分配的原则,当然这也要求总规等上位规划在编制时更清晰的分配各项指标和公共设施布置的原则和规模。最后,深入提高控规的科学性,提高控规编制的可实施性。笔者简单总结了以上三个方面,认为是目前作为规划师的我们应该严肃对待,分层次解决的一些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M].2011

2.孙晖,梁江.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控制什么—美国地方规划法规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0(5):11-16

3.温军,文晓斐.浅述控规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方法[J].四川建筑,2012(06):11-13

4.汪杰.控规局部调整在规划管理中的困境和思考[J].山西建筑,2012(10):32-33

村级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村镇 规划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城乡统筹发展做为我国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它的全面实施将会给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论是生活中基础设施还是现实所需的公共服务都会实现一体化的发展。那么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的建设方面,都有哪些方面的规划呢,本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即对此项规划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同时提出几项可供参考的规划。

1.首先分析一下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新型村镇规划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1.1我国全国大多数的村镇房屋建设过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当前我国的城镇发展虽然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复杂,农村发展不平衡,新旧房屋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房屋建设情况相当得杂乱无序,有的村镇房屋建得甚至是连排都不成。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居住在我国不同乡镇、村庄的居民、农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村镇中一阵风似的揿起了一股建房热潮,农户自行建的新房,很难与村庄内的建筑相统一的。这种建设方法和过程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无序可言,也无章可循,因此这样杂乱的现状对于城乡统筹发展而言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2对房屋和院落的面积要求各不相同,无法统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城市清洁、宽敞而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了许多农村发展的方向,农民对于原来房屋的住宅面积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房屋的建设规划有了新的想法,以前落后的样式和不合理的居住空间布局已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起居等各个方面。另外,各个家庭因为人口数量的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同、经济收入的差异,导致人均居住面积也无法统一。这个问题也很普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里是很有代表性的话题。

1.3多数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虽然目前多数农村都配备了自来水管道,如包头市的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了97%,但是有的村庄管道老化,供水系统缺乏定期的合理维护。多数农村没有集中的化粪池,对于人畜粪便没有统一的处理设备和规划要求,严重影响了村庄的环境。村庄规划中没有主干路,道路交通设施落后。沿街堆放杂草现象严重,而又缺乏公共消防实施,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缺乏健身娱乐设施和场所,通常,在多数农村建有娱乐广场,配有少量的健身器材,但是场地和设施的维护严重落后,数量上也达不到村民的实际需求。

1.4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城乡统筹发展中新型村镇的建设工程相当巨大,需要的资金数额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们都知道,新型村镇的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离不开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与小部分的居民投资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几种投资来源目前阶段都有哪些困难:第一方面政府投资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资金总量无法广大农村建设的需要,无法保证日后的长足建设;第二方面,企业投资通过各个村镇的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以招商引资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那些处在交通发达、景色优美、环境较好的地理区域内的小村镇在吸引投资方面效果很好,然而,地理位置不好、也没有什么特色的村镇,对于招商引资来说是没有什么成效的;第三方面,居民投资更是资金规模极其有限了,在目前整个村镇的建设当中,居民个人付款购买住房的居民还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建设,只单纯依靠政府、企业或者居民个人哪一个方面都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的,工程建设资金的缺乏是一个极需要提前解决的难题。

2.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的几个可参考的思路

2.1规划要保证质量、有特色、高起点

既然是新型的村镇规划,就要区别与以往的老式建设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要突出不同地域、不同村镇的特色和人文特点。

新型村镇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领导模式,因此,做好这些村镇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在进行新型村镇建设的规划时就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科学、全面有条理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设计。

2.2规划既要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又要重视农村的现实情况,在长远目标引领下逐级推进

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城乡的均衡统一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对城镇发展的战略指导,新型村镇建设的发展格局是个远期目标,是一个与传统观念决裂的长期过程,绝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但随着经济水平与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步实现。因此,在规划中应本着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分批开展建设活动,立足实际,逐步实现预想目标。

3.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的具体方面要考虑的内容

3.1规划的定性方面要考虑打造特色村镇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位置所跨越的经度与纬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村镇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理念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规划时既要保留村和镇的原来各自的不同性质,同时又要使二者在性质上实现完美地统一。新型村镇的定性,要突出新型的性质,在大区域上要有共同的主题,而一村一庄也要独具特色,比如依托本地、本村的传统文化来打造特色建筑,树立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品牌形象,如“桃园春色”“梅园春景” 等规划主题,突出地方特色。

3.2规划的定位方面要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倾听农民的意愿,不能因为发展而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赶农民上楼”的做法是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也不符合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规划中对村镇的定位一定要结合村镇实际,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交通优势,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建设提出明确目标,使其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长期而渐变的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村镇居民的心理变化过程,提高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规划的定量方面要有准确数字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建设之前,我们要对村镇的现实情况进行摸底和考察,尤其是村镇的数量以及每个村镇的整体规模与他们的发展水平,这些情况都要调查清楚。如果村庄道路情况较差,在规划就应该从修路入手,来改善居住环境,而不是单纯盯着房子的改造。如果村镇的土地面积非常紧张,就要在规划中注意保护耕地,尽量减少住房挤占耕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更无法做出规划与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必需得首先搞清楚工程建设的量的方面的问题才能使规划顺利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新型村镇建设也将按步就搬地展开,虽然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必然将耗费难以估计的财力、物力,但是村镇规划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农业用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城乡的共同发展在符合“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翌娜, 张建伟.邓州市王寨村新农村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3):39

村级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文章以价值V为纵坐标,以需求量或供给量Q为横坐标,可以得到需求价值、供给价值和价值供给三条曲线。将需求价值、供给价值和价值供给三条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考察,就可以描绘需求―供给―价值的趋衡状态。

关键词:生存发展 价值 需求 供给趋衡状态

价值是实现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

主体学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概括出了生存发展需求定律和效率定律。人类现实活动中追求的价值,受到生存发展需求定律和效率定律的制约。

所谓需求定律,是说人类生存发展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增长是质无限与量有限的统一。质无限,即生存发展需求在质地层级或效用上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量有限,即每一具体质地层级或效用的需求在数量上具有有限性,少了不宜,多了无用甚至有害。需求定律反映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需求本身的规定性,当某一质地层级或效用的需求在数量上得到满足后,人类就会追求更高质地层级或效用的生存发展需求。所谓效率定律,是说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得大于失,实现增值,即:

得的价值=增值+失的价值

得的价值是生存发展需求实现后的价值;失的价值是在实现需求过程中的耗费,即供给成本。效率定律反映的是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规定性,只有得大于失,实现增值,人类才能够发展。

从需求定律来看,由于生存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同的质地层级或效用,所以,生产、交换的事物必须能够实现特定质地层级或效用的生存发展需求,才具有价值。由于生存发展需求具有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所以,特定质地层级,需求量越大,这意味着越不易满足,价值就越大;供给量越大,意味着越容易满足,价值就越小。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来说,事物的价值与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市场上的价格是由生存发展价值决定的,生存发展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所以,当房地产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供不应求,价格较高;当供不应求加剧时,价格就会上涨;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供过于求,价格较低;当供过于求加剧时,价格就会下降。

明确了生存发展价值与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之后,还需要解决“当需求供给相对均衡时,生存发展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效率定律决定着某种事物的供给量,当得大于失,即能够实现增值时,供给量就会增加。在经济活动中,当某一事物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达到需求供给相对均衡,这时事物的价值,就是社会主体生存发展得的价值,即增值加上失的价值。失的价值就是成本,它是由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关系及其增值与成本决定的。增值越大,成本越高,得的价值也就越高;增值越小,成本越低,得的价值也就越低。

将需求定律与效率定律对价值的影响综合起来,不难看出,生存发展的价值其实是质无限量有限的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矛盾运动的一种反映,是事物满足社会主体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如果将供需相对均衡时获得的价值称为价值基数,则事物对社会主体生存发展的价值就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

价值=价值基数•需求量/供给量

也就是说,社会主体生存发展过程中追求的价值,蕴涵于社会主体生存发展与事物的关系之中,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供给量成反比。

需求价值曲线、供给价值曲线和价值供给曲线

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体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供给量成反比,这说明价值是具体的,变动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与特定主体生存发展状态紧密关联的,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而变化。原来是财富,现在可能是废物;原来是废物,现在可能是财富。是财富,还是废物,它们的性质往往是在科技进步条件下改变的,但根本的原因是生存发展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所以,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必须从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出发,把握事物价值变动的趋势。

生存发展价值论认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首先受到人类总是要生存发展的及其需求质无限量有限的制约,事物对社会主体生存发展的价值是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在生存发展需求量与价值的关系中,生存发展的需求量Q是自变量,价值V是因变量,价值V决定着市场价格P。用横坐标表示生存发展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值,生存发展需求量与价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描绘成如图1所示的从左下到右上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同理,以生存发展供给量Q为横坐标(自变量),以价值V为纵坐标(因变量),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自左上向右下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的供给价值曲线。

在供给量增加引起价值下降的同时,依据效率定律,价值下降会引起增值下降,增值下降又会引起供给量的减少。在生存发展供给量与价值悖向变动的关系中:

增值=得的价值-失的价值=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

如果得的价值高于成本,增值大于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能超越原有状态,向着更高更复杂更有序的状态跨越;如果得的价值等于成本,增值为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只能保持原有状态;如果得的价值低于成本,增值小于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不能维系原有状态,会走向衰败。这样看来,得的价值等于成本,增值为零,社会主体系统保持原有状态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最低要求,这样可知:

需求量•单位产品实现的价值-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0

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

供给量=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单位产品成本

也就是说,供给量与需求量及其产品价值成正比,与产品成本成反比。需求量越大、价值越高、成本越低,会导致供给量增加;需求量越小、产品价值越低、成本越高,会导致供给量减少。

如果设定需求量、成本一定,以价值V为纵坐标(自变量),以供给量Q为横坐标(因变量),就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自左下向右上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的价值供给曲线。

生存发展的需求价值曲线,反映的是价值基数和供给量不变条件下,价值随需求量变化的规律;供给价值曲线,反映的是价值基数和需求量不变条件下,价值随供给量变化的规律;价值供给曲线,反映的是需求量和成本不变条件下,供给量随价值变化的规律。生存发展的需求价值、供给价值、价值供给三条曲线,充分说明价值是实现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由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所决定,受到生存发展需求不断增长且质无限量有限需求定律和得大于失效率定律的制约。

需求―供给―价值的趋衡状态

上面分别探讨了价值随生存发展需求量、供给量变化的规律,得到了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和供给价值曲线;还探讨了供给量所价值变化的规律,得到了价值供给曲线。那么,如果将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供给价值曲线和价值供给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考察,会发现这三条曲线可以如图4所示相交于一点。三条曲线这个交点意味着什么呢?这个交点应该意味着其对应的状态是需求―供给―价值的均衡状态,其对应的价值量是价值基数。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称这个交点为均衡点。

在均衡点下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增加,价值会走高;随着供给量减少,价值也会走高;而随着价值走高,供给量会增加;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上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减少,价值会走低;随着供给量增加,价值也会走低;而随着价值走低,供给量会降低;三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左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增加,价值会走高;随着供给量增加,价值会走低;而随着价值走高,供给量会增加;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右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减少,价值会走低;随着供给量减少,价值会走高;而随着价值走低,供给量会减少;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生存发展需求、供给和价值的这种复杂关系,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在均衡状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只要与需求状况保持一致,即一定时期内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或者说供给量及其随时间变化与需求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相一致,价值就不会显著变化。

那么,怎样理解需求量随时间变化呢?就人类生存发展对某一具体事物需求量来说,总是有限度的,少了不够,多了没用。对整个社会而言,某一具体事物需求量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明显地区分为增量需求与存量需求两个阶段。前面已经提及,所谓增量需求,是增加的新质地层级需求,原来没有而现在增加了这一事物需求;所谓存量需求,是已经存在的质地层级需求,只是需要以新换旧。一般地说,整个社会对于某一终端产品,即直接用于生活的消费品,以时间T为横坐标,需求量Q为纵坐标,可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需求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生存发展需求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一是需求量(一般指增量需求刚出现时)随时间增加区域(又可分为显著增加区域和缓慢增加区域),二是需求量(一般指增量需求实现已过半后)随时间减小区域(又可分为显著减小区域和缓慢减小区域),三是需求量(一般指只有存量需求时)随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

用表示需求量随时间变化率,用表示供给量随时间变化率,所谓供给量随时间变化与需求量随时间变化相一致,就是:。

也就是说,只有,需求―供给―价值才可能趋向均衡,到达均衡状态。当需求―供给―价值到达均衡状态时,价值就等于增值加上耗费的成本,即价值基数。这种趋衡状态,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公平效率,而其中关键,就是供给跟随生存发展需求变化,与生存发展需求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村级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000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建成小型沼气工程10个,建立村级服务网点50个;新型能源得到普及推广,推广使用节柴灶1.5万台,太阳灶1.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5万m2;农村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建成畜―沼―果(菜、粮)模式示范户1.8万户,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100个,示范村达到“家居温暖洁净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截止目前,已完成户用沼气3500户,占任务的70%,小型沼气工程没有建设,建设村级服务网点9个,占任务的18%;推广推广使用节柴灶1万台,占任务的67%;太阳灶1.4万台,占任务的93%;太阳能热水器0.8万平方米,占任务的53%。建成畜―沼―果(菜、粮)模式示范户1.5万户,占任务的83%,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63个,占任务的63%。

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十二五”规划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措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每年批转下发全县农村能源工作安排意见,并制定下发了《泾川县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在沼气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各乡镇分别确定了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并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县农牧局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实行局领导和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包项目乡(镇),技术人员包项目村和项目户的“双包”责任制,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县能源站与每名职工签定了工作责任书,实行工程质量及任务完成情况与下乡差费挂钩,有力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县完成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总投资25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96万元,群众自筹963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能源短缺、改善用能结构、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资金项目,不断推广使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户用沼气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全县户用沼气累计达到2.1万户,占适宜建沼气农户总数2.65万户的79%,全县沼气普及率由“十一五”末的23%达到29%。

2、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全县累计推广太阳灶2.9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2万m2,太阳能路灯285盏,新型生物质节能炉853台,节能炕12.39万铺,省柴节煤灶7.63万台。

3、农村沼气综合效益日益凸现。全县2.1万口沼气池年可产沼气798万m3,折合节煤1.32万t,相当于保护林地7.35万亩,减少薪柴砍伐2.63万t。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3.5万t、二氧化硫296t,改善了大气质量。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明显加快。

三、主要措施

(一)规范管理提质量。

为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建设一座,成功一座,发挥效益一座,县能源站全站干部职工放弃双休日、节假日,负责调拨材料和技工调配,监督施工和质量把关,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坚持“六个统一”,严把“五个关口”, 落实“四项责任制,紧扣“三个环节”。即: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跟踪管理、统一由专业队施工、统一检查验收;严把技术关、开工关、技工关、质量关、验收关;落实目标责任制、合同管理制、资金专户制、安全管理制;紧扣沼气池坑开挖不规范不配料、沼气池气密性检查不合格不付技工工资、沼气池不产气不予验收。

(二)物资使用抓监管。

在项目物资采购工作中,坚持“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所需物资在网上招标公告,由县政府采购办负责牵头,县纪委、审计、财政等部门参与,召开了泾川县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所需物资招标会议,确定中标供货商,签订水泥、砂石料、pvc管材等物资购销合同4份,由中标供货商将所需物资直接供应到项目户,并凭驻村技术人员、村主任和建池户三方签收清单,到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领取供应物资款,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解决沼气项目投资大,群众自筹能力有限,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卫生改厕等项目紧密结合,确保了改厕、改圈配套落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三)典型带动求突破。

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培育的工作方法,吸引群众自愿参与项目建设。在新建项目村,首先动员科技意识较强、建池愿望迫切的农户建池,培育一些典型示范户,通过效益吸引、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四)健全服务促效益。

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实施办法》的要求,建成了65个村级服务网点,各网点由能源站统一购制招牌,固定了1-2名管护人员,配送安全检测工具、出渣车、沼气灶具配件等。对管护人员人员进行了集中统一培训,使他们学习了解了沼气基础知识,沼气池修建技术,沼气综合利用等业务知识,还参与了沼气器材维修,沼渣车操作和演练学习,这支技术队伍经常深入沼气户,解决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对沼气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指导沼气户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等综合利用模式,带动了家禽养殖、庭院经济、绿色食品的协调发展,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用能结构不尽合理。

太阳能开发利用、秸秆固化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节能新技术推广等发展步伐缓慢,清洁、环保、高效能源所占比例偏低,部分农户还停留在燃烧秸秆、薪柴用能阶段。

(二)农村沼气建设难度逐年增大,农村沼气使用率有逐年下滑趋势。

受分散养殖萎缩,户用沼气发酵原料缺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宅基地搬迁,沼气池停用;缺少保温措施;后续管理服务滞后等因素制约,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产气率逐年下降,群众对建沼气起于抵制情绪。

(三)后续管理服务不到位。

已建成的村级服务网点大部分处于停滞状态,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服务功能。

(四)“三沼”综合利用面还很窄。

沼液、沼肥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广面积小、集中连片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弱。

五、评估结论

多年来,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成为受益农民最多、群众得到实惠最广、最受农民欢迎的项目之一,得到了较好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功。项目适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必须解决项目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

六、需要调整的内容及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需要调整的内容

从国家农村能源发展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看,我县农村能源“十二五”中需要做一下调整:一是将建成10个小型沼气工程调整为2个;二是将建立50个村级服务网点调整为建设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1处。

(二)发展思路

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能源适度超前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方针,以科技为先导,发挥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替代功能多、社会效益好的优势,将清洁能源开发作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切入点,立足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秸秆气化、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为补充,积极鼓励种植能源作物,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扩大清洁能源受益面,全面提升能源供应水平,使农民逐步实现生活环境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农村发展和谐化。

(三)政策建议

1、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我县丰富的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变废为宝。建议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扶持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同时,给予现有户用沼气一定资金扶持,发展秸秆沼气,解决原料不足、沼气池停用的问题。

2、拓宽农村清洁能源使用领域。由于农村沼气建设的持续推进,适宜建池农户已基本普及,沼气池发展空间有限,建议国家在农村大力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其它清洁能源。

3、开展农村沼气改造提升工程。近年来,由于庄基搬迁、道路拓展,加上地震、水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部分沼气池停用,建议国家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已建沼气池的改造提升,解决建而不用的问题,使已建沼气池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