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级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2010-2012年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省联社*办事处组织辖内联社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结合实际,现制定*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10-2012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强化信贷管理,优化资产质量为重点,以提高队伍素质,改进金融服务为手段,以金融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经营机制转换,大力拓展新业务和中间业务,积极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盈利水平,全面提高全辖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体系建设。
1.基本情况。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1996年8月-2003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2003年4月-2004年12月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4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承担着安徽省政府赋予的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事处于2005年3月28日正式成立,是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派出机构,根据安徽省联社授权承担着对*辖区谯城区联社、涡阳县联社、蒙城县联社、利辛县联社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能,*辖区联社共设有188个营业机构,其中113家农村信用社、45家信用分社、30家储蓄所。
2.搞好基层网点布局调整。为有效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切实为“三农”提供快捷高效服务,根据精简、效益的原则和保本点的要求,满足广大社员和客户需要,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经各联社研究初步拟定:(1)蒙城县联社西门口储蓄所空间狭小、所处位置偏僻,且属租赁用房,拟搬迁至商业网点多,存贷款规模较大的地域;唐集分社拟搬迁至漆园镇新开发区庄子大道西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涡阳联社计划在2010-2012年对城区三个营业网点进行重新布局,分别为城关信用社、信辛信用社、五里湾信用社。(3)谯城区联社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下,2009年9月底已到达组建合作银行的各项标准,计划2010年3月挂牌成立*药都农村合作银行。(4)利辛联社计划2011年对宏大、胡集信用社板集分社2家布局不合理的网点进行搬迁。
3.增设新的营业网点。蒙城县联社根据2008年该县人大76号提议,蒙城县白扬林场干群强烈呼吁蒙城联社在白杨林场开设网点,以满足当地群众金融服务需求,蒙城联社经多次调查论证,原则上决定在白杨林场增设网点,给当地群众提供存贷款等金融服务的便利,报请*银监分局批准后实施。
4.企业改制方面。蒙城县联社计划2012年完成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组建目标。但目前在不良贷款比例、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方面还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考虑到业务发展、增加盈利、贷款投放、增提拨备等因素后,仍存在差距,需要政府多方协调、支持。
(二)创新金融产品。
按照《*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辖区联社不断提升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水平。把创新作为应对竞争、拓展市场,巩固培育优质客户的核心手段,做到思想重视、措施到位,推广有力,推动业务发展再上新台阶。
1.基本情况。*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安徽银监局《安徽省县域银行业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和《*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积极增强自身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提高支持县域经济服务水平,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2009年9月底,除传统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商家乐”贷款等贷款品种外,先后又开办了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工资本”贷款、库存商品汽车抵押贷款、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担保及联保贷款、“夫妻证”贷款、巾帼科技致富贷款、生源等助学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
2.具体措施。
(1)优化主打业务品牌。不断完善优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和优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流程,实行贷款“金额、用途、期限、利率、对象”五公开及提高信用额度等措施,积极拓展贷款覆盖范围,不断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计划到2012年全市农户小额贷款发证面达65%,农户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5%;规范办理农户联保贷款。采取“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贷款方式,按照人民银行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实行3--5户联保,单户最高限额3万元。计划至2012年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联保贷款余额达8,000万元。
(2)根据银监会“六项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擦亮“商家乐”贷款品牌。整体提升“商家乐中小企业最高额循环贷款”、“商家乐微小企业担保贷款”和“商家乐工资本贷款”、等多个信贷品牌的市场份额。在商户信息、信贷调查、授信标准、贷款审查、贷后监督、风险控制、纠纷处理、责任认定以及奖惩机制等方面进行细化和优化,形成信息灵敏、情况准确、责任到位、资金安全的操作程序和管理标准。
(3)积极探索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扩大农户贷款担保范围,积极创新特色信贷产品;积极寻求分散农业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大力鼓励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种养大户和有资质的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投资“信贷+保险”,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如涡阳联社积极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计划开发出“安贷宝”等系列产品。计划至2012年末,发放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担保及联保贷款1亿元,发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5000万元。
3.信贷产品整合提升。2010至2012年,各联社将扩大新型贷款业务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探索新的贷款方式,提高业务的发展速度。重点发展如下贷款业务:
(1)巾帼科技致富贷款。深入调查、手续从简、利率优惠,为妇女科技致富提供资金支持。满足涉及养殖、种植、服装、农资、建材、家电、办学等领域的农村妇女发展生产、扩大规模、脱贫致富。
(2)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为优秀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信贷支持。扶持农村青年自主创业。
(3)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汽车按揭贷款。利用蒙城县汽车销售市场资源优势,发展汽车按揭贷款,争取在2012年汽车按揭贷款规模突破亿元大关。
4.创新审批机制。贷款审批充分体现“机制活、手续简、速度快”的特点。一是根据信用社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计划信贷员的贷款审查与贷款调查同步展开,并深入实地,由原先的间接审查改为直接审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办贷效率;二是落实限时服务制,对手续齐全的贷款从受理申请到贷款审批不超过15个工作日,其中联社审批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三是全辖信用社柜面放贷业务不超过7分钟,柜面还款业务不超过10分钟;四是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对申请贷款的客户所需资料、手续等实行一次性告知,减少客户不必要的麻烦;五是简化贷款操作程序,实行贷款合同不公证、不要求财产保险和人身安全保险,大大简化操作程序。
5.内部管理方面。各联社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完善内控制度,防范新增风险。计划2010年对信用社各项内控制度全部补充修订并汇编成册,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和操作流程办理每笔业务,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堵塞一切漏洞,防范经营风险,使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
(2)完善法人治理,建立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实行重要岗位竞聘、轮换,计划对任职三年以上的信用社主任、主管会计、信贷会计进行轮岗,对总部部门经理进行公开竞聘,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使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金融联动机制的建立。
1.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政府要正确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减少企业税收等行政性收费项目;政府应进一步帮助信用社化解不良贷款,尤其是化解村级债务;对于县域种养殖大户,可以通过财政部门贴息方式,让信用社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为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动力;对财政性资金存放要向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倾向,特别要向支持地方经济信贷投放较多或者按照信贷增量份额,存放财政资金。
2.着力建设信用环境,打造诚信。针对部分抵押贷款诉讼执行难的问题,应帮助督促法院加强执法力度,促进信用社与房产局的合作,确保抵押贷款债务不悬空,为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保障。
3.促进金融改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高度关注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如采用优质资产置换、资金或土地等优质资产注入资金,切实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
4.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密切配合,搞好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引导,制定有力的防范、监控措施,做到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建立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控制、化解,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水平,确保我市金融秩序良好运转。
三、对市政府金融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金融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区域经济竞争的态势,国内金融业竞相发展的势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分析比较,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与不足,特建议如下:
(一)建议市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建议市政府尽快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企业放款奖励机制、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壮大担保公司资金实力,真正发挥担保作用,彻底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关键词:规划设计;保护发展;古村落
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遗产,比如传统村落。我国的大江南北都遍布了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形成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独具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地域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的形态都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保护好古村落,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本文分析了古村落的保护内容和保护原则,并对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和规划设计措施进行探讨。
1古村落的保护内容
1.1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的年代久远,其建筑的历史较为悠久,大多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具有极强的研究性,对于地方性的历史文化研究有很大的作用。除去建筑技术之外,地区性的民风、民俗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文化保护时,必须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精神。1.2村落格局。传统村落的格局主要由村落的水系流向、街巷方向、村落的框架以及布局形式组成。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民俗文化、村落居民和周边环境融合沉淀的结果,因此,必须保护好古村落的骨架,保护古村落的根本,保住了古村落的格局,就是保住了古村落中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根本。1.3传统民居和宗祠建筑。传统村落的主体主要是民居建筑和宗祠建筑。这些宗祠建筑和民居建筑丰富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反映了传统村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是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极具特色,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大多数传统村落的建筑的历史都比较悠久,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邻里之间距离较近;其次,传统的建筑都比较优美和细腻,灰瓦黄墙,隔扇花板,其工艺精细,独具特点。所有的特征和价值都集中在建筑的结构、形体、材料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4自然环境。大多数的传统村落都是天人合一、山清水秀的景象,质朴而典雅,似是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一般超脱质朴。古村落的命脉成于山水,因此在对古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时,必须对古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保护[1]。1.5民俗风情。传统村落多数历史比较悠久,期间流传这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故事、名人事迹、神话传说等代表村落特征的事迹。规划应该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觉出村落的历史事迹、民俗风情,在保护与发展一体的前提下,通过规划的手段给予推广,将村落的文化发扬光大,通过新老故事的打造,吸引游客的到来。1.6环境要素。传统村落有很多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街巷、古树、古桥、溪流、古道等等。这些要素承载着了村落的起源,对村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设计的时候需要适当的保护梳理,进行传承延续。
2古村落的规划保护原则
(1)延续与原真性保护原则。由《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相关原则可知,古村落的保护必须遵循其延续和原真性的原则。原真性是指传统村落的文物古迹本身的设计、工艺、材料及其所处环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信息的真实性。古村落的保护价值在于它是历史艺术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其街巷空间是重要的历史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对古村落进行规划保护时,应注意保护古村落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另外,对于和古村落文物古迹相关的一些文化传统的真实性也应予保护。首先是保护为主,其次才是规划,否则古村落就失去了它的保存价值。然而,大多数人对原真性的保护方法的认知非常浅显,表面的认为原真性保护就是“冷冻”保护,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使用价值。因此,应在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出古村落的使用价值,展现出古村落的延续性,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采用“保鲜”保护法保护好传统村落。(2)分层次原则。以2013年试行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为依据,对我国传统村落进行严格的分层次的保护。应根据古村落的艺术、科学以及历史价值等因素来综合评估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分清古村落保护的先后顺序和保护的力度大小。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古村落的保护一般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传统村落的历史环境和文物古迹。其中文物古迹分为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2]。
3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措施
3.1传统村落保护措施
现如今,我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现代化的道路和建筑与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不相符,不利于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发展,这些行为正一步步的侵吞我国传统村落的民风、民俗文化。笔者到目前为止对很多个古村落进行了调研,例如我国广东省梅县的茶山村(见图1)、浙江乌镇、南浔、安徽西递宏村以及我国著名的“印刷术活化石”之村———东源村(见图2)以及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石门村等。从整体上来说,很少存在传统村落保护非常完整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从古村落的保护和控制层面来看,应尽量恢复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对和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比如一些平屋顶、瓷砖贴面、砖混结构和一些新建房,应控制在核心保护地带之外。这些建筑影响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降低了传统村落的欣赏性,改变了传统村落的文化韵味。因此,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时,第一步是要恢复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一般可采取屋顶改建或墙面粉刷等措施,对新建建筑的高度和美化形式进行调整。比如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的河西村,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进行古村落建筑的保护。(2)对传统村落的民居古建筑进行整修。由于历史悠久的原因,我国传统村落的大多数古建筑已坍塌或是破损,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整修或重建。笔者在进行现场调研时,发现大多数明清时代的传统建筑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早已无人使用,少部分有人使用的也经常发生墙面渗水、屋顶漏雨等情况,满眼残垣断壁之景。必须注意的是,传统村落的居民建筑大多位于村落的核心区域内,对这些坍塌或破损的古民居进行整修,能改善古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恢复古村落的原有风貌,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3.2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
对于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笔者参考了河西村、茶山村、东源村、浙江石门村以及山西师家沟等十几个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情况,总结出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建筑物规划设计。首先对古村落进行范围划定,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协调区。在核心保护区内只能进行修缮。我国现存的传统村落大约有5000个左右,村庄类的物品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物品,因此,可将传统村落的部分建筑改造成古博物馆。比如民国时期的一些学校可以改建为历史博物馆,村落中的一些宗祠建筑或是独具特色的民居也可改建为民俗博物馆等。在保护好传统建筑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也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打好了基础。风貌协调区可结合乡村旅游增加旅游设施,根据村庄发展适当可以新增房屋,但是应制定协调区建筑设计导则,不能对核心区风貌产生影响。(2)自然绿化设计。针对古村落保护的原真和延续性,采用自然绿化的方法营造传统村落的特色景观。①在一些特色景观旁边配置植物;②为求层次鲜明,应多种植一些灌木、花草、乔木等植物,对整个传统村落进行绿化设计;③在种植植物时,应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的生态功能和种植条件,多种植本地植物。归纳总结主要有四点,分别是传统村落的滨水区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以及主要节点绿化。(3)主题式旅游发展设计。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出古村落的价值,因地制宜进行旅游开发设计,对不同区域的村落设计不同的主题,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传统村落的吸引力,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经济,实现保护和发展共同促进[3]。(4)古村落旅游业态的选择,古村落要发展,一味的进行保护并不能给村庄带来造血机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经详细规划和论证,有重点的采取村落空间展示,文化建筑展示,民俗文化活动展示、耕地农业观光相结合的展示,向公众展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以达到村落文物宣传,在保护修复的基础上面,引入知名的品牌,对村落古民居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以文化度假为特色,同时增加乡村美食、购物休闲、特色居住等功能,构建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文化传统村落。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调研了十几个传统村落,并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和规划设计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措施,分别是建筑物规划设计、村落自然绿化设计以及主题式旅游发展设计和旅游业态的选择。
作者:肖丽萍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赵鸿炜.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以东源村为例[J].装饰,2014(02).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村镇 规划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城乡统筹发展做为我国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它的全面实施将会给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论是生活中基础设施还是现实所需的公共服务都会实现一体化的发展。那么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的建设方面,都有哪些方面的规划呢,本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即对此项规划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同时提出几项可供参考的规划。
1.首先分析一下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新型村镇规划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1.1我国全国大多数的村镇房屋建设过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当前我国的城镇发展虽然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复杂,农村发展不平衡,新旧房屋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房屋建设情况相当得杂乱无序,有的村镇房屋建得甚至是连排都不成。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居住在我国不同乡镇、村庄的居民、农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村镇中一阵风似的揿起了一股建房热潮,农户自行建的新房,很难与村庄内的建筑相统一的。这种建设方法和过程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无序可言,也无章可循,因此这样杂乱的现状对于城乡统筹发展而言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2对房屋和院落的面积要求各不相同,无法统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城市清洁、宽敞而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了许多农村发展的方向,农民对于原来房屋的住宅面积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房屋的建设规划有了新的想法,以前落后的样式和不合理的居住空间布局已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起居等各个方面。另外,各个家庭因为人口数量的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同、经济收入的差异,导致人均居住面积也无法统一。这个问题也很普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里是很有代表性的话题。
1.3多数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虽然目前多数农村都配备了自来水管道,如包头市的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了97%,但是有的村庄管道老化,供水系统缺乏定期的合理维护。多数农村没有集中的化粪池,对于人畜粪便没有统一的处理设备和规划要求,严重影响了村庄的环境。村庄规划中没有主干路,道路交通设施落后。沿街堆放杂草现象严重,而又缺乏公共消防实施,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缺乏健身娱乐设施和场所,通常,在多数农村建有娱乐广场,配有少量的健身器材,但是场地和设施的维护严重落后,数量上也达不到村民的实际需求。
1.4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城乡统筹发展中新型村镇的建设工程相当巨大,需要的资金数额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们都知道,新型村镇的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离不开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与小部分的居民投资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几种投资来源目前阶段都有哪些困难:第一方面政府投资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资金总量无法广大农村建设的需要,无法保证日后的长足建设;第二方面,企业投资通过各个村镇的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以招商引资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那些处在交通发达、景色优美、环境较好的地理区域内的小村镇在吸引投资方面效果很好,然而,地理位置不好、也没有什么特色的村镇,对于招商引资来说是没有什么成效的;第三方面,居民投资更是资金规模极其有限了,在目前整个村镇的建设当中,居民个人付款购买住房的居民还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建设,只单纯依靠政府、企业或者居民个人哪一个方面都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的,工程建设资金的缺乏是一个极需要提前解决的难题。
2.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的几个可参考的思路
2.1规划要保证质量、有特色、高起点
既然是新型的村镇规划,就要区别与以往的老式建设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要突出不同地域、不同村镇的特色和人文特点。
新型村镇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领导模式,因此,做好这些村镇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在进行新型村镇建设的规划时就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科学、全面有条理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设计。
2.2规划既要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又要重视农村的现实情况,在长远目标引领下逐级推进
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城乡的均衡统一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对城镇发展的战略指导,新型村镇建设的发展格局是个远期目标,是一个与传统观念决裂的长期过程,绝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但随着经济水平与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步实现。因此,在规划中应本着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分批开展建设活动,立足实际,逐步实现预想目标。
3.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的具体方面要考虑的内容
3.1规划的定性方面要考虑打造特色村镇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位置所跨越的经度与纬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村镇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理念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规划时既要保留村和镇的原来各自的不同性质,同时又要使二者在性质上实现完美地统一。新型村镇的定性,要突出新型的性质,在大区域上要有共同的主题,而一村一庄也要独具特色,比如依托本地、本村的传统文化来打造特色建筑,树立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品牌形象,如“桃园春色”“梅园春景” 等规划主题,突出地方特色。
3.2规划的定位方面要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倾听农民的意愿,不能因为发展而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赶农民上楼”的做法是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也不符合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规划中对村镇的定位一定要结合村镇实际,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交通优势,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建设提出明确目标,使其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长期而渐变的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村镇居民的心理变化过程,提高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规划的定量方面要有准确数字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建设之前,我们要对村镇的现实情况进行摸底和考察,尤其是村镇的数量以及每个村镇的整体规模与他们的发展水平,这些情况都要调查清楚。如果村庄道路情况较差,在规划就应该从修路入手,来改善居住环境,而不是单纯盯着房子的改造。如果村镇的土地面积非常紧张,就要在规划中注意保护耕地,尽量减少住房挤占耕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更无法做出规划与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必需得首先搞清楚工程建设的量的方面的问题才能使规划顺利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新型村镇建设也将按步就搬地展开,虽然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必然将耗费难以估计的财力、物力,但是村镇规划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农业用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城乡的共同发展在符合“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翌娜, 张建伟.邓州市王寨村新农村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3):39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本县域具有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人工状况,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以及所属较大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本县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等做好统筹规划。县域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城乡差距不但加大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带动农村发展的举措。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依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水文地质,人口资料,历史改革等),以及社会条件(包括土地利用及分布,村民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农村产业特色,人口,发展方向和规模,古建筑保护等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一般以5~10年为发展规划期限,若发生重大环境变化或规划期满时应该及时调整规划。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两者相互协调,互为一体。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合理的新农村规划能够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下文首先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背景下对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优势经济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的同时又是一种区域经济,在具备国民经济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又兼具区域特色。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该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做大市场,不能也不应该搞全线出击,面面做大。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与其他地区结构雷同,产业趋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和特色。
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本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对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保持地区经济优势具有显著作用,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的特色必须与符合市场需求才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须以市场为根本性导向。县域经济发展不能目光短浅,考虑经济发展只从自身资源出发,而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参与资源利用竞争,不能局限于区域经济格局,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充分利用,这样才能通过联合与合作等市场桥梁和纽带促成经济的持续深化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须将县域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循环中,实行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摆脱行政区域局限,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循环交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任何自给自足,保守的,封闭的潜意识和经济观念势必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经济落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县域经济持续高效率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开放性,只有以开放观念作为主导,才能有效地发展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提高县域经济开放度。
县域经济发展须依托城镇,使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达到聚集规模。要以发展城镇为载体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聚集。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重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步性,重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度相关性。在此过程中还应该秉承规模经济原则,生产专业化原则,比较利益原则,才能引领企业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城镇,进而大大加快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产业互动,提高产业协调性。产业间的连锁互动依赖于产业间的关联度,如果产业间的关联度过低,将导致产业链条伸展困难,严重制约欠发达县城的经济发展。在引导和规划县域经济发展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注重产业关联性,清除制约产业互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微观的角度应该主动适应产业互动,展开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沟通,寻求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新农村规划的具体内容
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须形成合理村庄规模,对旧村进行改造,合村并点。我国当前大部分县域农村居住分散,农房占地多,村庄规模小,数量多等状况尤为突出,如何在这种状况中配套基础设施,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村景观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集中处理垃圾,污水,方便上下水道,供暖,道路等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在地域上实现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因此,县域新农村规划必须按照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强村并弱村,大村并小村,合并相邻村等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通过实行有关优惠政策,对现有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对村内闲置宅基地要进行妥善清理,利用村庄原有用地治理“空心村”,改造旧村,在减少村庄数量的同时扩大村庄规模,撤并人口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引导农村人口向居住社区集聚,社区的选择必须秉承有利生产且方便生活的原则,有限考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社区。要合理控制中心村的居住人口规模。中心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改造旧农村,对农房进行集中布置,合理配套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二是以富村带动穷村,以发展快的村庄兼并过于落后的村庄,通过发展快的富村带动较落后的村庄聚集成中心村。
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依托城镇,以县城为中心,形成村镇县城体系。众所周知,工业化始于城市化,县域经济工业化需要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规模经济,发展城镇载体。县域城市化发展通常不能跟上工业化进程,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县域尤为明显,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坚持规模经济,生产专业化,比较利益等原则,合理定位城镇功能和规划城镇布局,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县城作为县域中心,是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对县域发展起着带头作用,可以且应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点,一方面联系城市,接收城市辐射效应,另一方面联系广大农村,能够指导和协调本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且能通过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聚集生产生活资料为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规划应重点建设市场发达,经济繁荣的中心城镇,再通过其示范作用和辐射力带动欠发达村庄和城镇的发展。
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
县域新农村规划要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经济条件,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工作两者的协调统一。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城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以县域经济实际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大规模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规划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必须服务于特定发展目标,是一种详细的具体规划。而县域经济作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体,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农村经济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新农村规划必须服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新农村规划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农村规划通过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协调建设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用地,交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实现多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规划,它能通过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布局,统筹兼顾,逐步向农村引入县域规划建设项目,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转变农民生产经营思路,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搞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把新农村规划和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将新农村规划置于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之下,将两者融会贯通,使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两者协调统一,把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与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事业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惠娟.县域经济发展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J].江海纵横,2008(04).
[2] 赵秋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青海统计,2008(06).
[3] 李健,张建诚.五个文明目标的和谐统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新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 王爱萍,韩淑芬,王立红,等.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J].商业时代,2009(21).
[5] 王婉芳.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以长三角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9(12).
一、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000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建成小型沼气工程10个,建立村级服务网点50个;新型能源得到普及推广,推广使用节柴灶1.5万台,太阳灶1.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5万m2;农村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建成畜―沼―果(菜、粮)模式示范户1.8万户,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100个,示范村达到“家居温暖洁净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截止目前,已完成户用沼气3500户,占任务的70%,小型沼气工程没有建设,建设村级服务网点9个,占任务的18%;推广推广使用节柴灶1万台,占任务的67%;太阳灶1.4万台,占任务的93%;太阳能热水器0.8万平方米,占任务的53%。建成畜―沼―果(菜、粮)模式示范户1.5万户,占任务的83%,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63个,占任务的63%。
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十二五”规划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措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每年批转下发全县农村能源工作安排意见,并制定下发了《泾川县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在沼气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各乡镇分别确定了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并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县农牧局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实行局领导和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包项目乡(镇),技术人员包项目村和项目户的“双包”责任制,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县能源站与每名职工签定了工作责任书,实行工程质量及任务完成情况与下乡差费挂钩,有力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县完成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总投资25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96万元,群众自筹963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能源短缺、改善用能结构、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资金项目,不断推广使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户用沼气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全县户用沼气累计达到2.1万户,占适宜建沼气农户总数2.65万户的79%,全县沼气普及率由“十一五”末的23%达到29%。
2、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全县累计推广太阳灶2.9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2万m2,太阳能路灯285盏,新型生物质节能炉853台,节能炕12.39万铺,省柴节煤灶7.63万台。
3、农村沼气综合效益日益凸现。全县2.1万口沼气池年可产沼气798万m3,折合节煤1.32万t,相当于保护林地7.35万亩,减少薪柴砍伐2.63万t。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3.5万t、二氧化硫296t,改善了大气质量。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明显加快。
三、主要措施
(一)规范管理提质量。
为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建设一座,成功一座,发挥效益一座,县能源站全站干部职工放弃双休日、节假日,负责调拨材料和技工调配,监督施工和质量把关,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坚持“六个统一”,严把“五个关口”, 落实“四项责任制,紧扣“三个环节”。即: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跟踪管理、统一由专业队施工、统一检查验收;严把技术关、开工关、技工关、质量关、验收关;落实目标责任制、合同管理制、资金专户制、安全管理制;紧扣沼气池坑开挖不规范不配料、沼气池气密性检查不合格不付技工工资、沼气池不产气不予验收。
(二)物资使用抓监管。
在项目物资采购工作中,坚持“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所需物资在网上招标公告,由县政府采购办负责牵头,县纪委、审计、财政等部门参与,召开了泾川县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所需物资招标会议,确定中标供货商,签订水泥、砂石料、pvc管材等物资购销合同4份,由中标供货商将所需物资直接供应到项目户,并凭驻村技术人员、村主任和建池户三方签收清单,到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领取供应物资款,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解决沼气项目投资大,群众自筹能力有限,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卫生改厕等项目紧密结合,确保了改厕、改圈配套落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三)典型带动求突破。
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培育的工作方法,吸引群众自愿参与项目建设。在新建项目村,首先动员科技意识较强、建池愿望迫切的农户建池,培育一些典型示范户,通过效益吸引、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四)健全服务促效益。
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实施办法》的要求,建成了65个村级服务网点,各网点由能源站统一购制招牌,固定了1-2名管护人员,配送安全检测工具、出渣车、沼气灶具配件等。对管护人员人员进行了集中统一培训,使他们学习了解了沼气基础知识,沼气池修建技术,沼气综合利用等业务知识,还参与了沼气器材维修,沼渣车操作和演练学习,这支技术队伍经常深入沼气户,解决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对沼气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指导沼气户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等综合利用模式,带动了家禽养殖、庭院经济、绿色食品的协调发展,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用能结构不尽合理。
太阳能开发利用、秸秆固化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节能新技术推广等发展步伐缓慢,清洁、环保、高效能源所占比例偏低,部分农户还停留在燃烧秸秆、薪柴用能阶段。
(二)农村沼气建设难度逐年增大,农村沼气使用率有逐年下滑趋势。
受分散养殖萎缩,户用沼气发酵原料缺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宅基地搬迁,沼气池停用;缺少保温措施;后续管理服务滞后等因素制约,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产气率逐年下降,群众对建沼气起于抵制情绪。
(三)后续管理服务不到位。
已建成的村级服务网点大部分处于停滞状态,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服务功能。
(四)“三沼”综合利用面还很窄。
沼液、沼肥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广面积小、集中连片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弱。
五、评估结论
多年来,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成为受益农民最多、群众得到实惠最广、最受农民欢迎的项目之一,得到了较好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功。项目适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必须解决项目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
六、需要调整的内容及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需要调整的内容
从国家农村能源发展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看,我县农村能源“十二五”中需要做一下调整:一是将建成10个小型沼气工程调整为2个;二是将建立50个村级服务网点调整为建设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1处。
(二)发展思路
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能源适度超前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方针,以科技为先导,发挥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替代功能多、社会效益好的优势,将清洁能源开发作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切入点,立足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秸秆气化、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为补充,积极鼓励种植能源作物,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扩大清洁能源受益面,全面提升能源供应水平,使农民逐步实现生活环境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农村发展和谐化。
(三)政策建议
1、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我县丰富的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变废为宝。建议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扶持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同时,给予现有户用沼气一定资金扶持,发展秸秆沼气,解决原料不足、沼气池停用的问题。
2、拓宽农村清洁能源使用领域。由于农村沼气建设的持续推进,适宜建池农户已基本普及,沼气池发展空间有限,建议国家在农村大力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其它清洁能源。
3、开展农村沼气改造提升工程。近年来,由于庄基搬迁、道路拓展,加上地震、水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部分沼气池停用,建议国家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已建沼气池的改造提升,解决建而不用的问题,使已建沼气池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