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业协会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还能节约管理费用,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客观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可以说基本上一样多,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中小企业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具有品种多、规模小、计划性弱的特点,企业哪怕是为了不多的一点出口业务,也同样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门,盖很多章,过去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挂靠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外贸易或跨国经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影响。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等。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第二,职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第三,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上种种制约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发展。
3.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许多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开始盛行。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对进口产品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致使出口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信息了解不准确,因此在应对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以致频频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对消费者,使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创新更具有适应性,大多数经营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管理层少,技术效益高。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1)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3)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体制,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1]罗鹏,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2007,8.
关键词: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家素质;集群企业文化;协调机制;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053-05
县域产业集群是指县级行政区划内,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群体。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际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波特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从实践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世界性经济现象。目前,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渤海湾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东部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十多年来,陕西县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业、种植养殖业、石材加工业、能源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等行业。典型的如某县纸箱产业集群、果品产业集群、石材产业集群、花椒产业集群和花炮产业集群等。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底,陕西省已有县域产业集群103个,其中50个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过亿元,38个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15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全年总销售收入530.73亿元,为51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可见无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县域产业集群均已不可小视。不仅如此,陕西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工业、农业的发展,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乡镇企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带动催生小企业发展、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诸多方面贡献突出。然而,经过近20年的发展,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在对部分产业集群的调查中发现,制约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仍在集群企业内部。因此,分析研究如何清除这些不利因素成为促进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
1.当前陕西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集群企业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县域产业集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纵向看,经过20年的发展和扩张,已形成一定数量的县域产业集群。从横向看,不论是同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的县域产业集群相比,还是同中部六省区的县域产业集群相比,目前,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总体依然处于发展的成长阶段,很多集群产品正处于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陕西县域产业集群的总数较少,整体规模偏小,支撑体系不健全,优势企业或龙头企业不强,产业配套和园区化水平不高,发展依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加之受地域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总体发展较慢。调查中发现,陕西县域产业集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同时我们也看到县域产业集群都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制约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当前,陕西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如下:
1.1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陕西省县域产业集群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大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改造滞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人才缺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所加工生产的产品多数是初级产品,有些产品还属于资源性产品,资源利用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如发展较早的果品产业,花椒产业、奶牛产业、石材产业等,目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又如纸箱集群的工业纸箱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但由于集群内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目前只能在果品纸箱市场竞争,阻碍了集群企业的快速发展。
1.2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落后,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
陕西县域产业集群的大部分企业主管理理念落后,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现象很普遍。调查发现,目前,陕西县域集群企业中约70%以上企业仍是家族式或家长式管理,管理方式粗放。纵向来看,多数集群产业在当地已有一、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集群企业之间主要还是竞争关系,很少进行分工协作。虽然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工作,却很少共享信息,讨论问题。同时,由于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滞后,集群企业技术标准部分也是空白,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引导,企业之间信任程度低,集群企业市场开拓的成本和风险高,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差。加上少数企业的短视,容易在集群中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家族式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企业从管理者到员工选人用人都倾向于优先从亲朋好友中录用,致使企业家族化色彩浓厚,贤能之士难以被委以重任,违反制度者碍于情面难以得到应有的处罚,任人唯亲看似亲情浓厚实则为企业管理之大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内部管理固然重要,但是对外经营更是重中之重。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和现代企业比较,陕西县域产业集群的大部分企业主经营理念落后,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普遍抱着但求做稳不求做大的心态,满足于现状而不求进取。首先,缺乏进一步扩大投资,不会利用先进装备实现产品升级,不注意拓宽市场,大多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意识和魄力;其次,品牌意识差,多数企业依然受制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意识,不愿意在品牌创立中进行投资,严重影响集群企业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1.3集群企业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
落后的企业管理水平也是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之一。陕西县域产业集群的企业主大多为农民出身,其中多数人头脑灵活且具有顽强的创业精神。尽管如此,落后的人文环境致使他们基本没有机会接受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他们大都凭借自己的管理天分和管理中积累的经验经营企业,企业家人才奇缺。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普遍不高,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诸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成本控制、资金运用、生产安排、质量控制、销售管理、市场开发等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且有些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地解决和处理,积重难返,发展成为严重制约集群企业甚至集群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或隐患,影响企业或产业发展效益的提高。
1.4集群内企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不断减小,产品急需升级、转型
陕西县域产业集群的支柱产业大多是种植、养殖及对农产品的粗加工和精加工业,产品多以跟踪和模仿别人的产品为主,进入市场的门槛低。如纸箱产业集群,调查发现,在当地投资三、五万元就可建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瓦楞纸厂,且一般情况下,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初期,产品销路好、利润大,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企业主盲目跟进和仿制,造成技术低端企业泛滥,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之集群企业本身自主开发能力差,产品转型跟不上市场变化,致使纸箱产业利润空间不断缩水,导致果品纸箱产品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果品纸箱的利润每个从3年前的0.5元骤降到目前的 0.2元左右。此时,产品升级已迫在眉睫,假想如果一部分有能力的大企业能够放弃与中小企业在果品纸箱上的价格混战,转而进军目前在某县几乎处于空白区域的工业纸箱生产,那么既可以提升果品纸箱的利润空间,留给小企业生存的机会,又可以开辟新的工业纸箱市场,大企业可借此升级、转型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产品升级已成为当地纸箱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全面进军工业纸箱市场已成为纸箱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5产品质量意识薄弱,影响集群企业可持续发展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已成共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集群企业持续发展。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普遍以小企业为主,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低,对事务缺乏全盘考虑,更有甚者在生产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不能很好理解“再多的劣质产品也敌不过一件优质产品”对企业之重要的道理,在他们心里多多益善是永远的真理,结果导致员工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质量观念差;生产中不注重质量,出了质量问题往往采取敷衍了事、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提升产品质量,已成为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难题。
陕西县域产业集群行业分布范围广,虽然不同的产业间因产品特性不同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他们在其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则大同小异。因此,要推动陕西县域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归纳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导致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普遍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政策、环境、资金等外部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目前看来,在政府政策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陕西县域产业集群自身存在的诟病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因。
2.1企业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处于成长初期阶段的私人企业仍是经营者的私有财产,企业经营理念、内部管理制度甚至员工任命基本由经营者一人的意志决定。因此,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陕西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经营者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头脑灵活、有胆有谋、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年龄在40岁以上,当属农民中的佼佼者,这类人在管理者中占到半数以上;另一类是拥有初高中或以上学历水平,注重市场信息收集与研究的青年人。据调查,经营者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综合统计,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仅占全部员工的1%左右,他们共同的缺点是文化素养不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并且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点低、较狭隘,综合素质较差,导致企业主“小富即安”思想普遍存在,是造成集群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诟病根源。当这些经营者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以后,企业主便容易满足于现状,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并不强烈;另外,他们一般只是凭直觉和经验来经营管理企业,不很注重经营手段,更不用说谋划企业的发展战略了。因此,有限的知识和狭隘的价值观念制约着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制约着集群企业的发展壮大。
2.2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低,是影响县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的执行者是生产活动的直接操作者,其综合素质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则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集群内企业员工主要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加大了企业主对产品质量管理的难度,根据对某县石材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调查显示: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职工总数约2%,高中学历者约占20%,而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则占到了78%;另外,企业员工大都是农民,没有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大都在农闲季节进厂做工,农忙季节回家务农,虽然这种情况对于季节性较强的纸箱产业没有较大影响,但相对于其他需要连续性生产的产业集群来说,将难以保证生产活动的连续性的需要;并且,员工一般只把企业的工作当作业余事情去做,缺乏职业意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且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较差,缺少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参与意识。企业一旦遇到困难,员工很难做到与企业主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生命力没有了构成主体,往往难以经受风浪。
某县调查显示:某乡共有农业人口28 700多人,其中劳动力13 000余人,每年仅投入纸箱生产的劳动力就达7 000多人,这些农闲季节的农民转眼便变成了工厂中的职工,虽然每一季度都有大量人员涌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岗前职业培训,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有限,组织纪律性差,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应有的效益。不仅如此,由于他们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企业操作规范缺乏应有的认识,疲劳作业、带病作业时有发生,导致工伤事故频发,给员工和企业都造成伤害,使企业生产效率下降,产品质量不稳定、档次难以提高。
2.3企业文化缺失是制约陕西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所谓企业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的共有价值观,也是激励和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总体正处于扩张初期的发展阶段,管理还比较粗放,集群内企业大多既缺乏现代企业职业精神,又少有适合先进企业发展的思维方式,也不具备现代管理理念,这样导致企业发展的文化底蕴严重不足。某县调查显示:90%的企业主说不清楚企业文化的含义也意识不到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少数企业主虽然从理论上懂得企业文化知识,但缺少创造和建设自身企业文化的意识和胆略,企业主尚且如此,员工就更不关心企业文化了,因此,企业文化在产业集群中所蕴含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推动力尚待开发。
2.4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不健全是制约企业稳步发展的制度原因
陕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较慢,导致集群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相对落后。在集群企业中,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的发展缓慢。某县的调查显示:当地花椒企业集群中75%以上的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企业治理结构、设备使用和保养制度、原材料及产成品的库存管理制度、企业用工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奖惩制度、工伤事故处理制度等。特别是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多数集群内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管理重视不够;有的企业虽专设了质量管理机构,但缺乏规范的质量管理标准,特别是缺乏行业质量标准,由于集群内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之间的质量标准制定缺乏系统性,各企业对产品质量把关缺乏统一标准,使得管理机构形同虚设,产品质量难以有效保证;尽管有些企业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质量监管机制,但配套的奖惩措施执行不力,使质量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在企业协调机制方面,也存在不小的问题。调查所涉及企业内部的协调机构如工会、职代会等组织基本空缺,若劳资双方发生利益等方面的纠纷,则会面临既缺乏纠纷处理机构,又缺少纠纷处理的标准和依据的艰难局面,矛盾难以化解,轻则影响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的提高,重则矛盾激化,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成为制约陕西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
3.加快陕西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内部问题解决对策
3.1发挥行业协会对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引导作用
所谓行业协会即为非政府性质的、由产业集群企业作为会员参与组成的行业自律性管理机构。它的职能包括:代表会员及行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就影响行业的有关事宜进行沟通和指导;作为行业咨询机构,行业协会负有有关行业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宣传行业运作的责任,维持行业运作秩序,在行业的稳步发展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调查看,陕西多数县域产业集群如石材产业、果品产业、纸箱产业和花炮产业等,产业集群内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畅,企业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和交流,同类信息资源利用率极低,已成为集群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行业协会的组织建立成为必然。行业协会的建设应由县级政府具体组织和安排,同时与乡镇政府和集群企业协商而筹建。
行业协会的建立是其他解决对策提出的前提,它的存在保证了以下对策的可实现性。
3.2以人为本,综合开发人力资源是推动陕西县域集群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针对产业集群企业中出现的企业经营者及员工文化素养较低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完善企业经营者培训机制。目的在于使产业集群的企业主接受正规培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建议在他们的组织和指导下,可在当地经济类大专院校开设适合企业经营者的企业管理进修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企业主能够掌握国际国内同行在经营原理和管理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同行业的发展动态及典型案例,开阔视野,与时俱进,从而充实企业主的经营管理知识,树立大发展、高起步、上台阶的勇于开拓的现代经营理念,进而转变当前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止步不前、安于现状的经营思想,使企业改变作坊式、店铺式的经营方式转而以一种新的更具活力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下去。在这方面,江苏等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已经取得丰富的经验,陕西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应补上这一课。
其次,提升员工技能。旨在拓展其知识面,培育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的企业将是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旺、业绩最佳,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企业,因此,企业应加强人才培训,开发员工智力,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业务素质,以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要求。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和协调现有职业技术学校,改善其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调整教学计划,扩展教学内容,使陕西相应的职业教育学校能满足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员工技能再提升的培训需要。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员工爱岗敬业意识的培养,克服农民工固有的缺陷,实现由体力型劳动者向体力与技术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劳动者的转轨,从而以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再次,挖掘人力资源,适时引进专业人才,解决集群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调查发现,随着陕西县域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以及市场对集群企业产品的不断升级与转型的客观要求,集群企业的分工不断细化,因而对集群企业内部的经营人员及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进一步提高,为满足这一要求,可以由行业协会出面在人才市场直接招聘适用的人才,也可以与大专院校和技工学校联系,直接从在校学生当中选任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还可由政府牵头,聘请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担任集群企业的经营顾问和技术指导,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3.3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文化,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对于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企业文化严重缺失的现状,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注重提炼统一的县域产业集群文化。根据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涵,陕西省的各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应通过召开企业文化交流会、企业文化促进会以及印发企业文化宣传手册等方式,树立企业文化观念,学习企业文化知识。通过企业领导和员工的集思广益,设计适用于不同产业集群企业内统一的企业文化方案,并公布于整个集群内企业,该方案应该对企业意愿、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员工行为规范以及企业形象标识等进行总结和明确,从而加快集群企业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
其次,树立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家的文化,而且是根植于广大职工生产经营实践的文化,职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而职工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先进模范人物和群体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是企业文化的生动体现与象征,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与传承作用。先进模范人物和群体所蕴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是对企业共有价值观的极大丰富和最好诠释,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把典型树立起来,推广开来,就是人格化、典型化了的产业集群文化。在树立和推广企业文化的具体过程中,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中的领导应首先成为企业文化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力求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诚实、尽责、团结、创新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作风,率先垂范,为广大员工做出表率。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培育企业中反映企业文化的各种先进人物和群体,总结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写该集群企业的企业文化人格化代表的文化故事集,并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宣传,使人格化代表的文化故事深入人心,进而转变为广大职工的共同行动。以上仅是适用于陕西各产业集群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阐述,要使它逐渐地向集群企业的经营理念、规章制度、员工素质等多个层面渗透和延伸,还需要企业领导和员工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多姿多彩、和谐共生的集群企业文化。
3.4完善集群企业的管理制度、健全内部协调机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能力、素质和创业精神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力的强弱。当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快速成长或做大后,应在企业高层决策者、管理者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结构即产权治理结构,它可以科学的处理企业决策层以及管理执行层的职责权利关系,解决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其目的在于运用市场机制灵活调节企业家的自身价值,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合理的产权治理制度的建立也是核心问题,只有在合理的产权治理制度的运行下,其他各项制度的可实施性才能得到保障。首先,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要在建立健全产权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以此为保障将产品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其次,还应不断完善企业定额管理制度、企业用工制度、奖惩制度等多种管理规章和制度,使企业在人、财、物各资源的管理中有章可循,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完成产品的升级或转型,最终实现集群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在建设企业内部协调机制方面,集群企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认真落实各项规定,提高企业员工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工伤事故发生率。再次,行业协会要指导集群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党、团、工会等组织,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为化解企业内部矛盾、提高企业凝聚力提供组织保障,在工作环境、待遇、劳动福利等方面使劳资双方达到共荣共惠的目的。
良好的内部协调机制是调节企业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尊敬则是企业管理制度得以实施的前提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进步。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3.5着力打造企业品牌,提高县域产业集群优势和竞争能力
我国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证明,优势产业集群要靠品牌效应扩大影响,没有品牌的影响力也就没有产业的凝聚力,也就很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和竞争能力。因此,应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集中力量全力扶持和培育陕西县域不同产业集群中的优势或龙头企业,使其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围绕优势企业或龙头企业,实施集群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培育名牌产品的力度,发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品空间和提高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打下基础,有效带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总之,制约陕西县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中,内部因素是决定性的。陕西县域产业集群应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剖析并解决经营管理中自身的问题;借鉴广东、浙江等地县域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积极利用外部各种资源,完善自我,把握好市场机遇,跃上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希琼.中国水电:全面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9-05-10.
[2]李国印.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分析[J].特区经济,2006,(03):97.
[3]胡艳春.基于质量管理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界,2009,(04):95.
一 、存在问题
知识产权,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存在着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3、知识产权屡被侵犯。国内盗版音响制品、印刷品屡禁不止;许多”国家驰名商标”在国外被人抢注。
二、原 因
1、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对国际规则了解还相当贫乏,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
2、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严重影响。这既不利于改善引进外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也不利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匹配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3、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与服务还不能适应中国经济、贸易、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
4、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执行的力度也不够。
三、解决办法
1、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2、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各类行业协会以及专门的知识产权社会团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大力加强其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对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工作。
3、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完善国内的法律,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关键词: 社会组织 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67-01
一、当前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社会组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一是数量不多。与国内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二是结构不合理,公益性社会组织数量偏少;三是规模偏小、资金短缺、活力不足,缺乏有全国影响的龙头性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一是定位难。许多社会组织由各级党政机关创办,工作人员为党政干部兼职,行政化色彩浓厚;部分社会组织忙于拉赞助、跑项目,商业化倾向明显。部分社会组织不完全具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基本特征。二是注册难。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组织寻找主管部门麻烦、注册门槛高、,准入成本高,致使一些社会组织未经注册就开展活动。三是参与难。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没有形成明确和规范的制度,社会组织的参与既没有明确的空间,也没有成熟的平台,影响了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四是资金难。目前我国大多数社会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数量极其有限,难以满足日常活动需要,少数社会组织甚至采取乱收费、乱评比等手段维持生计。五是人才难。管理力量薄弱,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分类管理工作开展困难,管理力量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很不适应。社会组织人才偏少、专职工作人员年龄老化、流失严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相当突出,部分社会组织主要依靠离退休干部或兼职人员开展活动,专业人才比例偏低。
二、切实解决好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1.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 要加快实施政社分开,特别是要厘清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行政机关要将适合行业协会商会行使的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行业协会商会要去除行政色彩,真正回归民间。另外,我国不少社会组织具备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基本能力,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结合实际制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目录。编制政府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目录以及具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录,明确服务项目,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建立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保证购买服务的经费供给。
2.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 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取消社会组织的双重登记管理,由登记管理机关直接为其登记注册;简化登记手续,取消社会组织筹备批准程序,符合法定条件的直接办理正式成立登记;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以扶持发展为原则,实行备案制和降低登记门槛相结合的方式,由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备案管理。
3.建立协调联动监管机制 建立民政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宏观指导,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监管体制。登记管理机关加强以年度检查为主要内容的监督管理,加大日常执法检查力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进行业务指导;财政、审计、公安、安全、税务等职能部门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组织依法、规范开展各项活动;建立各级预警机制,制定处置社会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维护社会稳定。
Abstract: Recently,anti-dumping aiming at China has made great loss to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has become big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this situation, how the government, concerning associations and especially some enterprises improve self-quality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dealing with anti-dumping have become a burning question.
关键词: 贸易保护;反倾销;企业
Key words: trade protection;anti-dumping;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11-03
0 引言
中国入世以来,一些国家虽然逐步取消了对中国的高关税壁垒,但是他们不断通过反倾销手段来打击中国产品,行贸易保护之实,使我国成为该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因此,加强应对反倾销的策略和措施对我国当今的国际贸易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主要涉及到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个方面。在简单介绍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外,笔者将重点分析企业自身应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素质,从而进一步加强应对反倾销的能力和策略。
1 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
反倾销大多是是某些国家或地区实行保护主义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我国政府应引导企业认清反倾销的本质,并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及应诉机制,加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反倾销应诉能力。其次,政府应为企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如对外贸易发展动态,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幅度,引导国内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打开国际市场。此外,政府还应尽快建立健全预警监控机制。一方面主要是观察、捕捉国际市场信息,使我国企业在外国提起反倾销诉讼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做好相应的准备,及时调整出口策略,或者快速组织应诉;另一方面是打击企业竞相低价出口,杜绝恶性竞争,规范出口市场秩序。
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在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和国内法律法规传达工作方面、在建立和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方面,在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桥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企业协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加强与商检、海关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发挥商会的协调作用,管理好行业的经营秩序,有效地避免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混乱。另一方面,当我国出口产品遭到外国反倾销诉讼时,行业协会可以向企业提供国外市场信息;介绍国外法律环境及交易规则;调查国外竞争对手情况;培养专业人才,积极组织行业协会内的企业应诉;加强内部沟通,团结国内企业从而引导国内企业有条不紊的应诉。另外,行业协会还可以采取一定的保证金制度,在公平的基础上对违规企业和行业间对外协调作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处罚,以保证其有力的约束制度,从而推动我国企业能够形成一股合力去应对反倾销,进而争取到更好的发展。
3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
企业是反倾销的主体,在应对反倾销的问题上,企业的表现至关重要。从短期来看,应直面反倾销,积极应诉,加强预防措施。从长远来看,企业应本着“以质取胜”、“以优取胜”的方针,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形象,实现外贸增长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3.1 从眼下来看,企业应:
3.1.1 顺应市场要求,做到“以销定产”。不管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企业都应遵循一个规律:先有需求,后有供给。预防反倾销的产生,必先要研究国际市场的需求容量情况。通过市场调研收集当地消费变化的有关资料,企业制定出口计划,及时调整对产品的供给,做到先有市场后有产品,以迎合国外市场的需求,减少国外反倾销的投诉。
3.1.2 加强自身保护意识,防止对方“诡计多端”。企业应熟悉WTO规则防止某些外国企业的“倾销引诱”。所谓倾销引诱,就是用非正常的低价购买中国产品,甚至用降低质量标准或者提供其他补偿的方法来压低收购中国产品,然后将它们投放其本国市场,最后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一举将中国产品逐出该国市场。2000年8月,欧盟对中国数百家节能灯企业的反倾销调查,此宗反倾销案,率先发难的是鼎鼎有名的荷兰菲利浦集团。1999年,菲利浦在中国各地大量低价收购节能灯。国内企业的低价售出成了菲利浦进行倾销投诉的“证据”。
3.1.3 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会计保障制度,健全商务档案。一旦遭受国外反倾销诉讼,是否存在倾销行为的证明主要掌握在应诉方手里。应诉反倾销案件的关键是证明产品出口价格未低于“正常价值”。这需要企业多方收集数据和证据,因此,出口企业应该按照国际标准加强管理制度,健全商务档案,包括公司的各种协议合同、商务信函、收支票据等。这样一旦发生诉讼,就可在较短时间内备齐资料。
3.1.4 加强与外国企业的联系和合作,说服方撤诉。在反倾销案件中,方的利益往往也是多元化和多层面的,进口商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在其国反倾销应诉中提供有利于我方的证据;②可以说服其国内的广大产品用户向反倾销主管机构施加压力;③可以协助寻找相对低的替代国价格。在面对反倾销投诉时,进口商意识到一旦倾销幅度上升,他们将直接承担高额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诉的积极性非常高,甚至愿意高价聘请律师参加诉讼,或分担一部分出口商应诉的律师费用。我国企业应充分借助国外进口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联手参加应诉,不仅增加了胜诉的机会,而且会进一步密切双方之间固有的合作关系,增强应诉企业出口竞争优势。
3.1.5 配合反倾销调查,积极应诉。国内有些企业的遭遇反倾销诉讼时,由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不配合或不积极配合往往力不从心,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这是片面、狭隘和短视的。一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成功,我国的同种产品以及同类产品在该市场将受重创,甚至可能从该市场完全退出。这对我国该产业的对外贸易将是巨大冲击。因此,国内企业应团结起来,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一致对外,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此点上,为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应诉,外经贸部明确规定了“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即在国外对我国产品裁定“统一税率”,或应诉取得全胜时,参加应诉的企业有权继续出口或获得较多的出口数量份额,未参加应诉企业则不能继续出口或限制其出口数量。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此项原则存在着落实不够、贯彻不力等问题,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制定较为详实的实施办法法,并会同各商会加强监督,对应诉不力者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取消其生产经营许可权、外贸经营权等。
3.1.6 加深对有关法律及案情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由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是成员国之间反倾销的主要依据,因此,企业必须尽快了解世贸组织的反倾销机制。此外,还应了解进口国关于反倾销的法律规定,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2 从长远利益出发,企业应:
3.2.1 转变企业经营观念,加强企业集团化建设。企业本身不存在倾销是反倾销应诉成功的首要条件,如果的确存在倾销,那么任何努力都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为了完全避免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打入国际市场,根本上应加快企业集团化建设。以规模大型化,功能综合化,资本股份化,经营集中化,管理科学化为特征的企业集团化经营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从而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从而实现统一对外。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3.2.2 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改变产品形象。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历来形象不佳,长期以“低质低价”取悦国际市场。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通过压低价格增强竞争力的低谷。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生产力的到很大提高,国内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产品的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越来越为消费者所重视。价格已不再是唯一的、重要的竞争手段。中国企业应考虑抓住机遇,变以价取胜为以质取胜,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从而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
3.2.3 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产品,实施差别化战略。从长期来看,应对反倾销最佳的措施就是要加大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不可复制性,增强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这样可加强出口产品市场的抗击打能力。
3.2.4 优化出口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我国现有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出口贸易大部分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市场,而这些国家又是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因此我国应实现贸易多元化战略。以多样化的市场替代单一市场的出口,以多样化商品出口替代少数几种主要商品出口数量的扩大,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国际市场的前提下加强对东欧、非洲、拉美等市场的开拓,这样可以避免短期内出口的增长速度与绝对数量增加造成倾销侵害。此外,在确定准备新进入的国际市场前,要了解该市场的产业结构与商品特点,尽量使我国出口产品与当地产品呈互补关系,从而有效地避免反倾销引起的麻烦。
3.2.5 出口企业应另辟蹊径,发展海外工业园区,绕开反倾销障碍,让利于人共同发展。有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布局,采取直接投资、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海外公司和生产基地,绕过种种障碍,实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供应链和制造链的国际化经营。这样就不容易被反倾销,或者即使反倾销,也增大了对方反倾销成本,并且涉及各方利益,从而使贸易利益难以协调而使反倾销动议流产。如家电行业在遭受美国反倾销厄运后,各大彩电企业采取“绕道”第三国生产出口方式,借此有效规避反倾销风险。
从目前来看,我国逐步演变为世界贸易强国,特别是加入WTO初期,反倾销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这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对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谈判;企业协会应调节企业间的经营管理秩序以及对外的应对策略;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理念。此外还应不断增进三者间的沟通与协调,进而增加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力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放眼于未来,中国走出反倾销的阴霾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陶涛.国际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4-202.
[2]薛荣久,赵玉焕.世界贸易组织(WTO)教程[M].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尚明.反倾销—WTO规测及中外法律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薛求知,沈伟家.国际市场营销[M].浙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林生,张汉林.反倾销热点剖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彭,徐文芳.倾销与反倾销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93-217
[7]于永达.2001中国反倾销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53-160.
[8]田忠法.关于反倾销的若干对策思考[J].上海经济,2000,(2):29-31.
[9]宾建成.简论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的特点和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4):16-19.
[10]李锋,章仁俊.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缺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68-74.
[11]陶景洲.再看反倾销—中国企业反倾销应诉的深层思考[J].中国律师,2001,(2):33-39.
[12]陶晶波.扯掉贸易保护的幌子[J].商业研究,2001,(6):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