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发展;语言规划;重要性;路径
基金项目:榆林市产学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012cxy3-31)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8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在其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对语言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系统研究还较为缺乏,还很不成熟,公众对此问题也缺乏明晰而深入的认识。在城市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与语言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对城市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例如,城市中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公示语的不规范使用,广告牌匾语言的不规范等),一些政府窗口行业以及服务行业人员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较差,广大市民在文明使用语言方面也有较大的不足。类似这些语言使用方面的问题损害了城市形象,影响了招商引资和吸引投资的软环境,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对城市发展中语言的作用以及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予以更大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城市发展中的语言规划问题就摆在了城市管理者以及普通民众的面前。
一、城市层面语言规划的重要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家层面上的语言规划相对比较成熟,相关研究也比较充分。语言规划这个术语来源于英语,也称为“语文规划”或“语文建设”,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在我国学术界通行开来。它指“国家或其行政区域的权力机构按照一定的目标(一般是为了解决语言纠纷、改善语言环境)对共同体内部使用的语言、语言变体及其使用方式,有组织地、人为地加以统一管理”。语言规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和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语言规划的目标是为政府决策和语言政策的制定而服务的,在推广普通话、保护民族语言和挽救濒危语言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宏观的、全局性的语言规划研究已趋于成熟。然而,着眼于一个城市及局部地区的语言规划正在兴起,如香港、澳门语言规划,西部地区语言规划,这些研究成果对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综合看来,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国家层面语言规划的研究较多,绝大多数研究都围绕着这个层面展开,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由于在实践上城市层面语言规划的开展本身较少或开展的时间较短,所以相应地,学术界对于城市层面的语言规划的研究也较为欠缺和薄弱。
(二)语言及语言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意义。语言是包括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语言在城市发展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语言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语言软环境的建设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城市发展中,无论是政府层面的语言使用,还是普通市民日常语言的使用,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都能说明一个城市的软环境状况。例如,一个城市的公共标识语出现错别字或不规范语言,抑或市民的日常语言粗俗不堪,都可能给投资者或游客留下不良印象,可能会损害这个城市的对外形象,进而影响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的发展中不能轻视语言使用的问题。
鉴于语言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语言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得到凸显。要使城市中各个方面的语言使用能规范化和文明化,就需要进行语言规划,使语言的规范使用真正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层面的语言规划对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相对于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我国城市层面尤其是偏远中小城市的语言规划相对比较薄弱。在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语言规划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系统的语言规划大多还处于空白。这就需要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制定出本地方语言规划,同时要利用必要的宣传手段强化本地居民规范语言和文明语言的使用意识。
二、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的主要路径――以榆林市为例
榆林作为能源的富集区和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榆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是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榆林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但是,在榆林城市发展中对语言的作用以及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例如,在榆林市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公示语的不规范使用,广告牌匾语言的不规范),一些政府窗口行业以及服务行业人员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较差,广大市民在文明使用语言方面也有较大的不足,在对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关系等方面人们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些现象损害了榆林市作为文化大市和经济强市的城市形象,影响了榆林市的招商引资和吸引投资的软环境,对榆林市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在榆林城市发展中要对语言规划问题予以重视。
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是一项综合工程,既要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又要涉及到普通市民的积极参与,但语言规划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的具体实施会涉及许多方面,但要重点突出。具体而言,笔者认为需要按照以下几个路径来进行:
(一)相关职能部门总体上对榆林市的语言状况进行调研,摸清本地有关语言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建立本地语言及语言使用状况信息库,从而有助于总体上制定本地的语言规划。
(二)规范榆林市存在的语言使用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公示语公共标识语),进行全面的调查、梳理,进行必要的整改。
(三)要加强榆林市窗口单位及服务行业普通话的使用。总体而言,榆林市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和运用水平还比较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榆林的对外交流。因此,在这个方面要给予重视并强化指导和管理。
(四)调研并厘清榆林市的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要协调好本地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既能展示榆林方言的魅力,配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本土特色,又不影响交际,树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良好形象。
(五)要规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榆林丰富的方言资源,把榆林的方言资源应用于榆林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中。方言也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是地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榆林市方言众多,在榆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方言资源对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要利用宣传媒介,引导和动员榆林市民的口头文明语言的使用,使广大市民自觉地使用文明语言,从而树立榆林市及榆林市民的良好形象。
三、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语言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认识。语言规划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的一部分,但必须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条件、经济、文化背景,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使语言规划、语言政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样,处于快速发展的榆林市也要借鉴其他城市在语言规划方面的先进经验,把语言规划和榆林市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积极有效地的改善榆林发展的语言软环境,改善榆林市的整体投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日]真田信治等著.王素梅,彭国跃译.社会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关键词: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矿产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和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对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作出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矿产资源规划是落实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加强和改善矿产资源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重要依据。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设备与技术条件的限制,矿产资源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偏低。除优势矿种外,多数矿产地均为初步调查,资源储量级别低,家底不清,对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矿产资源储量情况以及开发利用前景未做详细研究,对重点矿种专题研究不够。
2、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采矿权人变更、开采规模、土地权属纠纷、开采年限等原因,部分露天矿的台阶未达到开采设计方案要求,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不利于今后复绿工作的开展。
(2)部分小型矿山滥采滥挖甚至越界超层开采,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导致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某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二、矿产资源规划布局工作的意义
为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布局工作。
(一)提供依据,明确重点
政府出资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必须依据规划确定的方向和区域进行部署和安排,对纳入规划的项目和区域优先安排,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引导规范,指明方向
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内容。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废弃土地,鼓励调动多渠道资金投入恢复治理和复垦。严格限制探矿权、采矿权的数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限制开采高硫煤、高灰煤,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矿产和下游产业发展过快、产能过剩、耗能大、污染重的矿产。禁止在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区域开展不符合其功能定位的勘查、开采活动;禁止将优质水泥用灰岩作为普通建筑碎石开采;新建矿山不得采用国家限制和淘汰的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禁止开采可耕地的砖瓦用黏土等矿产。
(三)宏观调控,合理布局
在矿产资源规划布局中划定重点调查评价区,作为部署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工作的重点区域;圈定重点勘查区,推进整体勘查;划定重点开采区,重点规划和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引导和支持各类生产要素集聚,促进大中型矿产地整装开发;加强对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监督管理和保护;划定土地复垦重点治理区,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合理设置矿业权,推进矿产资源的整体勘查和整装开发,避免将大中型矿产地化大为小、分割开采。在新发现的矿产地申请开展勘查开采活动的,也必须纳入规划统筹安排。
三、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严格矿业权审批管理
1、完善规划审查制度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按照规划,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保护项目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项目,对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置、申请审批、招拍挂和处置,对矿山变更或延续等,认真做好规划审查,提出规划意见。对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项目发放符合规划的相关文件,对不符合的项目,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
2、建立矿业权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矿业权实行总量控制,采矿许可证到期、原矿区范围内储量已开采完毕而矿区周边具有储量规模的矿业权,实行招拍挂出让;建立矿业权宏观调控机制,进行需求预测,在矿业权总量控制范围内,政府有计划地向市场投入矿业权,进行宏观调控。
3、严格审查矿业权人准入条件
严格审查矿山开采准入条件、矿山企业准入条件。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由政府组织实施。原则上不鼓励商业勘查,可由地方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勘查,少数地区和矿种,确有需要可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勘查。
(二)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分区制度
对规划划出的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矿产资源储备保护区,经政府批准后,严格执行分区开采。
1、禁止开采区内禁止固体矿产开采,现有矿山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措施限期关闭。
2、限制开采区内原有的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原矿区范围储量已开采完毕,而矿区周边具备储量规模,依法完善用地手续和历史遗留问题,拟出让的采矿权实行招拍挂;对于部分资源储量不足、难以理顺土地使用关系或历史遗留问题的,为充分利用残留资源和维护社会稳定,规划近期可根据客观条件适当延期协议出让采矿权。
3、限制开采区中,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开采区块,合理设置矿山。严格新办矿山企业准入条件,通过招拍挂公开出让采矿权;鼓励有实力的矿山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联合、兼并中小型矿山,实现规模化开采。
4、加大矿产资源储备保护区保护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确保在矿产资源储备保护区范围内的资源,在资源储备保护期内不受建设项目压覆和破坏。
(三)实行扶持政策,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1、分区分类实行扶持政策,恢复治理矿山环境
对目前正处于生产阶段的矿山,以延长经营期限等优惠政策,吸引其投入资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对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目前处于开发后期阶段、经济效益较差的国有矿山企业,采取政府补贴和企业分担的资金投入形式进行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历史上废弃、已闭坑、无明确责任人和环境问题严重的矿区,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治理。
重视矿山复垦,可供开发用地的应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
2、严格实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和完善“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
1)对新办的矿山以及正在开采的矿山,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制度,通过科学预算,足额缴纳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落实治理责任。
2)采矿权人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手续时,必须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新签订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重新核定应缴纳的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
3)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对保证金进行监督管理,企业按规定将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缴入同级财政,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按规定使用资金。保证金专项用于因开采矿产资源引发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治理和被破坏的矿山环境的恢复。
(四)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责任考核体系
1、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制度
明确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责,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矿产资源规划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将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列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重要内容,对违反规划以及在规划确定的禁止勘查区、禁止开采区内审批和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要及时予以纠正、查处。
2、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建立规划管理公开制度,接受公众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并建立健全探矿权、采矿权查询系统,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探矿权、采矿权前,可以查询申请项目是否符合要求,增加办事透明度,减少规划管理审批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健全矿产资源执法监察体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监察队伍,全面实行矿产资源动态巡查制度,严厉查处矿业活动中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开采、严重破坏矿山生态环境和不依法履行复垦责任等违法案件。
四、结束语
通过整顿、规范矿业秩序,矿产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结构优化等方式对矿产资源进行有效规划,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运行良好的矿业权市场,实现矿产资源有序开发、有偿开发、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善峰,张进德.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法探讨[J].地质通报,2004,(11).
论文摘要: 师资培养是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教育行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师资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同于普通院校的特点。本文从高职教师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及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从教育发展规划、职业能力发展规划、终身学习发展规划三方面阐述了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管理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文中指出必须把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师资培养的角度谈谈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院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能力,即除了要具有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而这正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某系为例,38名专业教师中直接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的教师33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6.8%,只有13.2%的教师来源于企业,而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这显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职校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
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决定,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应当从“双师素质”角度出发,既要包括学科技能专业性,又要包括教育教学专业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完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人格,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执著的事业心、顽强的工作精神、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科技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人文教育知识,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使教师除了传授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外,更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要向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训练操作的“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生涯是与教师本人在学校教书育人等一系列活动相关联的职业经历的模式,它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教师本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它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
二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组织从本组织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成员职业上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帮助、支持成员职业生涯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课题组曾对江苏省33所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所学校中75.8%的学校曾经要求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仅有9.1%的学校对一些关键性的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130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118张有效卷中认为学校提供关于教师职业发展信息的占37.3%;学校对青年教师有一套有效的指导措施的占33.1%;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机会的占31.3%。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校均对教师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但是能够根据高职校发展和学校人才需求制订相应职业发展规划,并对教师进行倾向性引导培训的并不占多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如果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摸爬滚打,势必造成教师对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和所取得职业目标满意度的低水平。因此高职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学校中制订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使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组织生涯规划管理和谐发展,将会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师资培养的建设,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从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进行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应当在职校教师的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方面出发进行规划。
(一)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能力包含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知、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学科教学的各项能力等五项内容。在教师发展初级阶段,尤其对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的是让年轻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岗前培训机制,使青年教师有培训渠道;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压力、有动力,以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自觉性。
我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使青年教师在相关机制的引导下很快地完成从职业准备期到职业适应期的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职业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个职业,教师在学习传统的教育方法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两门职业教育关键学科的学习。学校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时要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学习内容进行培训。
(二)职业能力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对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职教教师的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学校在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的暂时不够完善,我们无法完全借鉴德国职教教师的定期企业顶岗制度,以全面获取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和社会状况。但是学校在进行师资培养时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行业的指导作用,建立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将企业顶岗制度化。
我校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企业顶岗制度,近几年一直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职责和需求等进行培训,同时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岗位顶岗,与企业亲密接触,采用“培训归来话感受”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所获取的企业文化、实践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对教师的培训培养方法让职教教师逐步向“双师素质”转换。
(三)终身学习发展规划
对教师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是对教师学术性的培养,职教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教育者。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是一名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终身学习发展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五、结语
师资培养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校师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激励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欲望,使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依托,有助于推进学校人力资源层次提升,加强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做到“职得其人,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蒋旋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职教论坛,2006,VOL20.
[2]王维婷.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的调研报告,江苏教育,2012(06).
关键词:电力;规则;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电力发展规则的重要性
为电力用户提供充足、优质、可靠的电力,是电力企业的首要责任,同时,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电力企业经营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同时,由于电力工业复杂的社会性,它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设备和一次能源供应、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管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电厂的建设和运行增加了废气、废水、灰渣的排放,产生噪音(火电),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可能造成居民的迁移(水电、核电),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电力规划进行统筹考虑,在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发展电力工业;输电线路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矛盾,需要彼此协调,将电力规划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中;电力系统的运行可能生产一定数量的电磁波、谐波等,对家用电器或电子产品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电力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一次能源供应、人力资源等,需要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
2电力发展规则的主要原则
电力发展规划必须进行近期、中期和远景规划,做到近细远粗、 远近结合。近期规划是解决问题, 远景规划是发展问题。
3.电力发展规则的内容
电力是系统性工程、牵涉面很广, 电力发展规划应在有关设计规程、导则的指导下,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经过论证比较, 形成多方案的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必须进行近、中、远期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现有电力系统概况。分析现有电力系统规模,电力市场构成、供需状况,电力系统的设备和运行状况,与周边地区电力系统的关系,系统存在的问题等。
电力需求预测。电力需求预测是电力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分析研究电力需求发展、组成及负荷的特性,进行广泛的社会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电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及电力消耗的各项主要指标,分析政府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找出与电力需求发展相关的因素和规律,从而得出电力需求预测各项指标。同时,必须预测所在系统的电力负荷特性,进行分区电力需求预测。电力需求预测必须有多方案的预测结果,以适应发展的不确定性。
电源规划。电源的种类、分布、特性及规划方案直接影响到电网规划方案、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是电力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源规划应根据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对规划的全区及分区进行电力电量平衡,在考虑满足电力需求发展需求和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能源状况进行电源规划。同时,根据相邻地区的资源状况,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论证区域间电力交换的可行性和数量,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电源规划必须进行多方案优化。以实现区域资源最大优化效益。
电网规划。合理、强大的电网是发电、输电、用电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电网规划必须根据电源分布、负荷分布、区域间功率交换、设备制度供应、技术条件、建设条件、资金供应的因素来规划网络结构,在进行多网络结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可行、满足需要的电网规划方案。电网规划必须进行配电网规划。
联网系统。考虑与周边系统联网的可能性和实施方案,通过不同地区负荷自然互补特性,降低系统整体备用容量,节约投资,以提高系统运行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效益。
一次能源和设备供应。电力生产需要大量一次能源,主要有煤炭、油、气、核原料等,根据电源结构及能源供应市场,对能源供应做出平衡、规划。同时,针对国内外电力设备供应状况、价格、资金市场,对设备供应做出评价。
环境评价。电力工业同样产生污染,必须对电力发展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做出研究和评价,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评价。估算电力发展所必须投入的资金以及筹措途径、方式,提出规划期内的资金流;对电力发展做出比较详细的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预测电价。
人力资源规划。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技术人才。根据电力规划方案,提出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结构、需求和配置方案,应考虑人才储备和培训。
4.电力发展规则管理
电力发展规划管理是保证电力规划得以完善和实施的重要手段, 是电力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电力企业必须制定一整套电力规划的人才、技术管理细则和管理机制,来保证电力规划的完善和实施。电力规划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导重视是电力规划管理的关键,各级电力企业公司应确定电力规划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实行领导负责制,负责本电力企业电力规划的编制、滚动,协调各种相关关系。负责规划编制工作或管理的部门,应配置足够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负责电力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而且,电力规划人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利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连续性。另外,必要时应对规划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加强人才储备。
其次是技术管理。电力公司应组织对规划的成果进行审查,形成最终规划方案后,上报有关政府部门,使电力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范畴,成为法律性文本,有利于电力工作的开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各级电力企业公司应根据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总体规划不变的前提下, 定期对电力规划进行短期滚动修改,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作为工程项目实施的依据,在社会因素或电力工业发展产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应及时对规划进行修编。规划与工程实际实施肯定存在差异,电力公司应要求规划者不断总结、比较,从而提高规划工作的水平和规划的质量。
第三是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对已通过审查的电力发展规划,应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主要依据,在新的电力发展规划出台之前, 电力系统的建设要严格按照通过审查的规划方案实施,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5 结束语
电力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现况、电力需求预测、电源规划、电网规划、一次能源和设备供应、环境评价、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评价、人力资源规划等。多年来, 电力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管理理念, 努力夯实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也展现了许多管理亮点经验, 彰显了企业管理活力。
6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要求;编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71-0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编制大学发展规划已被提上我国大学的议事日程。大学制订与实施各种发展规划归根到底是为了大学能更为积极主动、目标明确地实现大学的发展愿景。众所周知,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管理与大学教育活动孜孜不断的追求,同样也是大学制订各种发展规划的出发点与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所应实现的重要目标。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乔治?凯勒认为,“规划的三要素主要是信息、质量与人员”[1]163。其中人员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第一要素,决定着大学相关信息的收集状况与规划文本的撰写水平;信息与人员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决定因素,决定着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的质量程度,最终影响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效果,而高质量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所应追求的目的。
由于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编制的发展战略规划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重规划轻战略,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实施机制不完善,文本语言问题[2]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某些大学并没有认识到高校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基本要求与原则。本文从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入手,提出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进而阐述提高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本质量的策略。
一、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文本形成过程,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从理念到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对大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缓解大学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从组织的视角来看,大学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的复杂组织,大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协调组织内外部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不同群体间相互斗争且使彼此间不断妥协发展的过程。大学组织内部系统是由不同等级的团队、不同层次的组织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资源所构成的,大学发展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发展理念以及人、财、物的合理分配与调控。在大学现实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层的知识、经历、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对大学的健康发展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发展战略规划形成文本的过程,规划文本的编制不仅包括大学的发展理念与使命、发展方向与目标、实现路径和方法,还包括对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目标,同时还包括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的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此之多的选择,不同的领导团队会有不同的决策结果。为了谋求学校的共同发展,大学组织内外部利益群体在编制规划的平台上集思广益,形成强大的大学发展思想库,各种思想交集的过程迫使不同的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比较与反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战略规划的最终决策应是经过多方验证、深思熟虑决定的结果,这也让更多的不同群体信服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的指引目标,并为规划目标的实现而统一思想、服从大局,无形中缓解或减少了大学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为调整学校资源分配的额度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为学校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到最大提供了一种可能。
2.有利于大学组织成员形成忧患意识
大学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组织自身发展的需求。从人的感知层面来看,外部的压力往往比组织自身需求更容易让人察觉与感知。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前期准备与信息收集分析阶段可以让大学组织的内部成员了解所属的大学组织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地位上,引起大学组织成员的关注与思考,激发不同群体的忧患意识。外部力量的冲击与压力的不断强化无形地促使大学内部形成以学校发展为中心的活力氛围与主动谋求大学发展的动力机制。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平台可以将个人的忧患意识传递给组织团队,进而引起大学组织内部成员的共鸣。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就是调动众人的热情与智慧参与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的凝聚力量谋求发展的过程。
总之,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组织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是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为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与评估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是战略规划从战略理念到战略规划实践的中心环节,对战略规划的实施起着文本引领作用。战略规划需要考虑与关注三个层面:谋划全局、谋划重点、谋划长远[3]。同时,战略规划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前瞻性,需要着眼于未来,凸显大学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二是有效性,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战略规划的实施。目前,大部分高校制订的发展战略规划前瞻性较为突出,但有效性稍有欠缺。为了达到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兼具前瞻性与有效性的目标,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