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们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环境资源优势来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现在以挖掘客家文化为例,谈谈怎样让乡土文化登上校本课程资源的殿堂。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南迁时从北方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千百年来,客家文化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客家后代。客家文化内容丰富,品种多样。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等,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遍布民间,内容通俗易懂,用作德育教材,易于就地搜集整理,方便使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客家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等,是新时期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充分利用的德育资源。

一、正确取舍,精心挑选

客家文化内容丰富,流传民间。许多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广为流传,就连一字不识的老人也能说出一大串。但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的统治,封建文化的延续,客家文化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因此,同任何思想文化教育资源一样,客家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也应正确取舍,精心挑选。

1.人物传说

客家人素来勤劳勇敢、淳朴厚道、爱国爱家,曾涌现出无数英雄和各类典型人物,民间有着他们许多动人的传说。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这些传说,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积累语感,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各地开基建业的祖辈中勤劳俭朴、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拓荒典型,可用以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共和国的建立出生入死抛头洒血的英烈,可用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思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祖国建设埋头苦干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和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典型,可用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长大建功立业;当地孝敬老人、和邻友里、乐善好施的模范,可用以教育学生养成尊老敬长团结友善的美德,等。从人物传记中选择诸如这些正面典型教育学生,能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效仿正确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民间故事

客家人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天热的夜晚在庭院里、家门口一边纳凉一边听,寒冷的夜晚在厅堂内灶房里一边烤火一边听。客家民间故事大多扬善鞭恶,具有积极向上的道德意义。因此,完全可以挑选给学生,让他们从中受教育。

3.格言谚语

民间流传的客家格言谚语内容丰富,涉及农事耕作、爱情婚姻、人情风俗、为人处世、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有消极处世起负面教育作用的,有积极向上引人正确为人处世的。从中挑选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给学生,让他们诵记、理解、积累、运用,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爱国守法的:“国家国家,没国就没家”“国富民强,国破家亡”“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心正唔怕人讲讲,脚稳唔怕路滑”;明礼诚信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智者怪自己,愚者怨别人”“玩弄秤星,断子绝孙”“便宜莫想,浪荡莫收”;团结友善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有钱施功德,无钱捡开剌”“有意引错路,来年白目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勤俭自强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天晴防雨,积谷防饥”“要同人家比勤俭,莫同人家比过年”;敬业奉献的:“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怕山高,只怕脚软”“不怕路远,只怕志短”;等等。

4.歌谣楹联

客家人喜欢唱民歌,喜欢对联,通过民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对联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怀,于是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和对联。从中挑选出具有健康道德价值的,让学生赏析,有助于学生语感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如歌谣:“为人处世要忠诚,莫学歪人起起恶心。忠厚廉洁守本份,敬老爱幼惜贤人,清白一世留美名。”“见人贫苦要施舍,见人富贵莫心邪。施德积德为君子,爱富嫌贫小人家。”“日日起床天朦朦,扛把锄头去田中。分分妙妙要抓紧,早起三朝当一工。”这些歌谣教育人们从善勿恶,勤劳惜时,值得推崇。

二、改进方法,灵活运用

1.与学科教学结合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客家文化精品,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如进行“待人宽厚”的教育时,可让学生读一读“欺人是祸,饶人是福”“不忍不耐,小事成大”“骂人的不高,挨骂的不矮”“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宁可负我,切莫负人”等;进行“自立自强”教育时,可让学生读一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山高高不过脚掌,石硬硬不过铁心”“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有志不在年高”等。又如语文教学,可让学生收集、整理、背诵、运用有益的客家格言谚语、歌谣楹联,讲人物传说和民间故事。从而既积累语言,又受到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我校语文教研组非常重视会宁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的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这些都成为我们弘扬本土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我们遵循这一基本理念与导向,结合我校的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的探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初步的成绩。两年来,我校在充分结合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对此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那么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呢?本文就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做初步的探索。

一、以收集整理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学习实践传统文化为目的,初步建构了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开发教材的质量,我们语文组成员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体例的编排、活动的设计等重点环节上多次修正,使得我们的校本教材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从采访中获取信息,我们带着相机从各个历史古迹去收集图片资料……总之,一切可能的办法都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使用。

课程开发组对“会宁风土人情”和“精神”等进行研究开发、收集和整理,终于开发出了具有会宁乡土文化特色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涵盖小学六个年级,初步构建了学校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我们经过探究以内容决定形式的理念确定了教材编排体例。

其中各年段的教材编排如下:

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以当地民间游戏和童谣为主,并从游戏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从而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三、四年级(中年级)以了解家乡为主,除了简单的乡土民间故事、传说及故事,还有一些传统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

五、六年级(高年级)从了解家乡深入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走近会宁历史,了解会师精神,聆听小故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二、整合各种乡土文化资源 ,构建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乡土德育校本课程”是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能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后而形成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从内容上我们将乡土文化分为三部分

1.低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学童谣,唱儿歌:童谣(如:小雨点、板凳谣……)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玩民间游戏:如“抢板凳” “踢毽子” “打陀螺”等。

2.中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听故事、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

(2)走进传统习俗:比如:过春节“接先人”,正月十五“闹社火”等,让学生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3)了解会宁特产:走进自己的家乡,认识会宁特产_小杂粮。

3.高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走近会宁历史:培养学生对的敬仰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走进革命遗址:牢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感悟会师精神:从身边大学生的实例中感知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

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德育校本教材为载体,打造乡土文化特色课堂,提高德育实效

学校把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乡土文化特色。我校体育组教师将踢毽子、跳绳、打陀螺等这些富有游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中,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是让学生了解了丰富的民间游戏的特色,又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挖掘乡土德育校本课程中的美术资源,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成立绣荷包、剪纸(剪窗花)、编花篮等手工制作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家乡的艺术美。

英语学科的“说英语、话家乡”独具特色。英语课堂上,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恰当选取家乡的各种风土人情为素材,并用英语进行介绍,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比如:端午节“插杨柳”,重阳节“登高山”等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语文组教师还利用练笔、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家乡风土人情,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学科活动紧贴乡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了乡土资源,教育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一、小学德育课程分析

据调查,学生对家乡了解甚少。家乡本是学生从小成长的地方,按理说我们的学生应该从小就了解家乡,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个传说,一句谚语中体会家乡的丰厚底蕴,从而萌生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他们生在自己所在的家乡,却说不清家乡的特产,不了解家乡迷人的传说、谚语、风俗习惯。对家乡的了解犹如一张白纸。

谁都知道,一个对家乡都不了解的人,如何爱家乡,更何以谈爱祖国。于是,我们萌发了运用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念头。通过分析和调查实践。乌牛镇地处永嘉与乐清交界、瓯江口畔,位于温台甬高速公路温州大桥北侧,104国道临镇而行,温州绕城高速和甬台温铁路贯穿乌牛。乌牛市场繁荣,物产丰富,是著名的“中国乌牛早茶之乡”,有“乌牛早茶、乌牛米、乌牛酒、乌牛猪”这“四乌”土特产,形成了一批乌牛早茶、柑桔、姜黄、杨梅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拥有有机茶认证商标3枚,绿色品牌3个。同时东蒙山为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古迹。可以说我们开发农村德育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我们根据学校特定的环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本校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充分的论证,进而达到从本校的实际入手,以家乡的人、事、物为依据,围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主题确立本校乡土德育的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了德育校本课程——《可爱的乌牛》一书供乌牛镇10所小学学生使用。其内容包括我们的家乡——乌牛、景色秀丽的东蒙山、乌牛早茶、乌牛米、乌牛肉猪、乌牛酒等篇目,以家乡地理——家乡历史——家乡经济——家乡人物——家乡旅游——家乡文化——家乡特产为体系,介绍家乡的地貌风情,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做为农村小学,周边有许多工厂、农田、山等,这都是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然而农村小学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结合最新的体验教育和新课程理念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由第四次全国少代会首次提出的体验教育,它着重组织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这一教育思想,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以少年儿童为主体,以实践为重要途径,以少年儿童积极的内心体验为关键环节,通过集体体验、自我体验、换位体验和模拟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少年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体验教育是针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农村小学要充分结合农村实际,利用体验教育理论,开展以体验教育为主渠道,通过队员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以主人身份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把劳动和做人做事道理转化为内在品质,把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在道德实践与体验中,使自己的道德观念逐步成熟起来。这样校本德育可以从根本解决了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的不足,提高德育实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操作模式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为此,我们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及课程组织,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出农村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佳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注重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正在探索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上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很浓郁的地域内容,更有学校特色,因此,在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考察探究活动中去。我们给学生创造了适合的实践情境,使学生放心、放松地参与实践研究,他们的学习表现非同一般。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小课题的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先后确定了如下研究小课题:你知道乌牛地名的来历吗?乌牛早茶的种植、采摘、管理、制作研究;对乌牛优质米水稻的研究;对乌牛酒酿酒过程的参观考察等。我们在选题上针对本地的丰富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本地特色,教师在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进行有效的辅导。由于学生身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面对的是身边熟悉的研究材料,比以往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有了更多的合作空间,有了更多难得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自由研究,努力自助和适当寻求他助,伴随着探究过程感受挫折与失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强化。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乡土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中去,在与环境的相处相适中发挥了特长,优化了个性,提升了研究能力。

2、注重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当然开发者,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教师介入校本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着新的教育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心,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实践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效果更好。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逐步树立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及评价观念,认识到了教育必须从关注共性、关注社会性的要求中逐步走向满足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体会到了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文本,而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过程。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间改变了以往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3、注重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材料。它以其形象生物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校本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固有的,它必须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现代媒体是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利用乌牛乡土资源底蕴丰厚的优势,学校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整合学校、社区资源,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渗透的教育氛围,编写了一册乌牛风情浓、注重情感教育和潜能开发、教学体系相对完善的校本课程教材《可爱的乌牛》。

1、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整合学校、社区资源,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渗透的教育氛围,并注重把文本资料与非文本资料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个人学习与群体学习结合、学习与应用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体验与研究结合,使之更具科学化、系统化。

2、在课程设置上,划分为普及性、小组性、提高性三个活动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校本课程可以通过班会、队会、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等途径实施,有些活动也可作为学科课程的延伸,构建了“课、队融合,多向互动、协调发展”的教学形式。

3、我校结合地域优势,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德育校本课程与校会、班队会、学科教学相互渗透,教学形式采取生生、师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为学校德育社区化的延伸搭建了桥梁。

三、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的成效

1、通过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师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科学全面地分析了具有农村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并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自由研究,努力自助和适当寻求他助。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大力开展社区活动,全面了解具有农村特色的可爱家乡。强化学生的德育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渠道的体验,把做人做事道理转化为内在品质,提高德育实效。如发挥本镇人才辈出的优势,教育学生勇于进取,做有志少年;利用本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优势,激发学生爱乡情怀;了解本镇的今昔变化,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总之,通过挖掘家乡的德育资源,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2、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强了,对家乡的感情更深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有了亲身体验,产生了积极的情感,逐步形成了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张扬。一位学生的家里办乌牛早茶叶农场,他根据自己的有利条件,向同学们介绍了乌牛早茶的种植、管理、采摘、制作等方法。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技能,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也发生着质的转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引导居民热爱乡土、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树立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社区风尚。

2.充分展现家乡的风采,提高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程度,增强居民爱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促进区域内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

3.深层挖掘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快社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步伐,建设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

4.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区居民培训,又能为广大居民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基于此开展居民教育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创业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开展区域内乡土教育资源的调查研究。

2.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开展特色培训项目教材的研究。具体包括依托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开发茶文化教材;贴近街道中心工作,开发乡村旅游服务教材;研发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3.开展诸如以《红楼梦》艺术赏析为主的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的研究,探索将当地文化现象与特色培训相结合的有效渠道。

研究的过程与举措

1.社校联动,聚焦乡土挖资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加强与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学校的联动,在各校中聘请“乡土教育资源开发”联络员,每月定期集中交流汇总。

我们从了解社区内教育资源现状出发,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资源分布图,标明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的具置,使研究者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

为了准确了解陆人民的抗日历史,我们还走访抗日见证人,询问知情者与当地农民;到区档案馆、街道党史馆查阅资料和地方志,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

2.走进社区,开展活动炼资源

带领学员实地调查,了解“娘娘坟”的由来和花塘一带关于“红楼遗迹”的传说;以家乡名人为榜样,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

走访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家乡美食、尝家乡名茶、听地方名曲,体会古老民族的传统风情。

牵手相关部门建立了以“神山头古文化遗址”、“陆郎后阳烈士墓”、“江宁滨江敬老院”为核心的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和黄龙岘、朱门人家、南山湖等新型农村旅游基地。

3.立足本土,定位课程编资源

我们将搜集来的大量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风景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名人成长类、抗日史实类、经济发展类等类别。我们对各种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对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研究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力求使编写的教材符合历史事实。

根据居民学校教学实际,我们提炼出了“抗日文化、茶竹文化、红楼梦文化、农家乐文化”四大重点乡土主题,编撰了青少年教育读本《乡韵》(茶韵、竹韵、气韵)、《红楼梦与花塘文刊集锦》、《朱门农家》、《茶经》等系列读本。

4.点面结合,开展教学传资源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采用“选点实验与全面推广”相结合的实验方式,从街道22所居民学校中挑选了15所办学基础较好、志愿者教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校作为“试点校”参与乡土教材教学实验工作。

我们除对参加实验活动的志愿者进行了三次集中培训外,还从2013年1月开始,与街道老年协会联合举办基层学习型组织负责人(志愿者)培训辅导活动、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并组织经验交流。

5.跟踪管理,保课程有效实施

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并给予必要的人财物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课程实施考评机制,既保证检测过程、考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又促使参与课程的学员有活力、有动力、长见识。

邀请课程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不断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时充实课程内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本校的教育特色。

多次召开座谈会、交流会,了解实验工作进展情况,为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翔实的数据。

研究的成果与效益

1.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服务型教师队伍

经过课题研究,教师激起了教科研的热情,一批教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的教师有多篇研究性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

2.教育在乡土资源上生根发芽,居民在乡土教育中茁壮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学员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操。通过开发社区乡土资源,丰富了学习内涵,达到了传承乡土、熏陶情感、提升能力、塑造形象、发展经济的目的。

(1)优化乡土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教育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应该说,当前青少年甚至成人确实存在着对乡土资源的淡忘或者漠视的情况。无论是从实验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员的角度来看,挖掘、整理乡土资源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的过程。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开掘就必须注重优化,优化的就要加以利用,利用就是热爱,就是传承。

(2)推动乡风文明,激活真挚情感。

推动新农村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搜集整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乡风文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文明的节拍吻合。课题研究的过程对于社区居民进一步认识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宣传乡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3)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居民素质。

乡土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就是在丰富德育形式,就是德育形式的极大创新。居民在学习、开掘、整理、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锻造了品格,培养了交际能力、礼仪素养和心理品质,培育了乡土文化的传承精神、热爱意识、责任意识。

3.明确了开发基本原则,形成了校本教材体系

我们在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我们感觉到: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课程实施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乡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4.激活了学校办学潜能,凸显了社区教育特色

开放性、体验性、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重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让学员乐于实践;强调实践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性,让学员善于实践;尊重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让学员敢于实践。

(1)解决了居民学校“缺教材”的办学难题。

我们结合本地区传统与特色,自己动手编写乡土教材,开辟了一条解决居民学校“缺教材”难题的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居民学校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制订了编写乡土教材的规范制度,为今后继续编写教材打下了基础。

(2)增强了居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本地区的乡土教材讲的是家乡历史、自己“身边”的人物和故事(有些事件许多中老年人曾亲身经历过),传统特色文化艺术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内容,所以这些课程和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参加学习、坚持学习的兴趣。

(3)彰显了社区教育的特色与品位。

目前,我们开发编写的青少年教育读本《乡韵》正在街道各中小学中广泛使用;《茶经》读本正为广大茶叶种植户传经送宝;《朱门农家》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人发家致富的秘籍;而《红楼梦与花塘文刊集锦》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了“读红楼、探红楼、说红楼”的队伍中来。

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评价等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程开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县情、乡情和校情,对课程开发体系进行前期认证,以独特的视角,捕捉身边的课程资源,确定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思路,可从四个维度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1、根据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年龄差异。针对一、二年级小学生刚入学,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的现状,可以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使学生在青春萌动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在中高年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类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根据书香校园建设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要大量阅读,学会阅读,结合建设书香校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可开发名人名言类或名人传记类校本课程,通过让学生读名人名言,学习阅读名人故事,深刻理解名人博大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根据县域文化传承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为传承好县域文化,让学生接受乡土教育,学校可深挖县、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宣传境内的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自然资源、民间艺术,开发乡土教育类课程。通过学习本县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故事、风景名胜、民俗物产、民间艺术,让学生了解县情、乡情,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乡土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县域文化之花获得新的生命力。

4、根据特色学校发展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在特色校园建设时,都会选取不同的特色教育方向,为了达成特色校园建设的目标,学校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色项目,开发训练指导类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选修课。

二、课程建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要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探索、边提高的行动研究策略,确立以活动为契机,以课程为载体,让孩子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建成特色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思路。

1、健全机构,明确目标,规范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起校长统筹、课题组组长负责、教师落实的管理网络;成立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负责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等。还从学校实际出发完善各项工作章程和制度,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理清课程开发思路。

学校要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做好教师培训。通过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专题讲座,学习相关的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专题研讨会等活动,让全体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理清课程开发的思路。

3、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明确课程开发方向。

课程开发之初,要通过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发放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师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的结果,选择学生兴趣广泛,家长关注度高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可将焦点都集中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生活能力培养、个性特长培养等方面,这将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4.个性选择,双向互动,创新课程开发形式。

在研发初期,要研究制定《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和《课程开发指南》选择他们喜好的课程,撰写《课程纲要》,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审议后,方可实施。同时,要把开设的校本课程、教师简介、课程说明,印成《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下发给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这样学生就有了自由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5、动态管理,狠抓落实,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学校要实行课程动态管理。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把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在课程表上明确安排,并给选修课安排一定的时间,根据学生的选修分组,集中授课。这样教师既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分散使用课时,也可以集中使用课时。学校还要狠抓校本课程的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6、丰富载体,拓宽思路,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是校本课程的隐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多方位挖掘校园的途径,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适时组织一些活动。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校园特色教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三、课程评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实施校本课程初期,要避免采取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学期末给出分数的评价方法,这不但忽视了学生日常表现,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要建立了一套校本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课程元素对课程实施分级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依据选课学生人数、学生日常参与情况、领导听课的意见、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家长及社会的反馈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形成最终的评价。评选出星级课程,如五星级校本课程、四星级校本课程等。通过评价,学校客观公正审视课程的开设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确保课程质量。对于参与学生少且达不到三星级的校本课程,建议转型或取消。

2、对教师的评价。

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学校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一是要求校本课程教师必须做到“八个有”,即有开发方案、有课程实施纲要、有教材(自编、选编、选用)、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考评方案、有考勤记录、有作业成果。二是教师要按照学校整体实施方案达到规定学时,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明显。三是要通过听、查、访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最后学校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每位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记录,评选出星级校本课程教师,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总分,并作为评优的重要参考。

3、对学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