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专项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全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一级馆达标率力争实现100%,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2000万册;全市影院总量达到130家以上、银幕接近800块,基本实现多厅影院在城市中心城区、郊区城关地区的全面覆盖;划定并公布第五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使全市地下文物埋藏区总数达到60处以上;博物馆总数达到160座。

  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推动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突出绿色消费的引领作用,将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体系,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确保6类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在98.5%以上。更加突出政府机构率先垂范,推动实施无纸化办公,加强公务车用油日常管理。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逐步构建“2+7”回收网络,实现社区物资回收站点100%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比“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

社会民生

《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北京中医药服务万人口中医床位数由7增至8张(新增1700张),服务量每年上升8-10%。保证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医师达到25%、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5%;100%的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建设目标。“十二五”中药产业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5%,行业占比达到13.2%。

青少年事业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结合《____工业园区产城互动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建成生态型、现代型工业园区为最终目标,生态及保护与建设开发并举,以“产业链条化、企业规模化、生产洁净化”为方向,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积聚”的要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良好;体现高科技、生态环保;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新技术转变,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科学管理,建设成为工业展示、科研、信息、仓储物流、贸易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为促进__县、__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1)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要更具活力,基本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到2020年,____工业园区力争开发面积达到16.6平方公里, 工业总产值231.31亿元,工业增加值61.31亿元,园区就业人数2.85万人,居住人数1.5万人, 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之间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以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生态工业基地。到2020年,构建机械制造、健康食品饮料2个百亿产业,培育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形成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基本实现产业集约发展目标。

1.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积极融入__构建两核七园一带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县联接,融合互动一体发展。科学谋划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与全县土地总体规划、城镇规划、特别是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坚持高标准编制《____工业园区(扩园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以规划引领发展。积极配合县扩园征地指挥部,加快扩园范围内土地的征拆力度,加快土地收储。进一步加强与农垦部门合作,创新机制,深挖土地潜力,为大项目的进入创造条件。

2.大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借鉴__打造千亿元产业的思路,大力打造食品饮料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电子配套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依托__火车站打造仓储物流区,推动园区向加工、物流、商贸、居住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转变。要紧紧围绕金盟易拉罐这个龙头,充分发挥__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__最重要的水产品加工、月饼生产基地等优势,打造食品加工产业群。到2020年,力争建成产值50亿元企业3家、10亿元企业达到50家。

3.加快园区公共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利于产业和城镇同步发展的原则,优化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完善交通、物流、生产、生活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农民工创业园、小微企业园区;完善园区规划三号路、兴园路等扩园主干道的建设;建设62043.54㎡标准厂房。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深入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加快工业经济产业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市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根据省、绍兴市关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生态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粗放型、难循环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持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市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统筹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舆论引导,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生产和可循环利用原则。按照生态市建设要求,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使资源向低消耗、高产出领域转移,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全面确立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有效利用多种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使循环经济发展渗入到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坚持全面部署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原则。在全面推进生产、消费、技术、政策、舆论等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重点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互动发展。坚持典型带动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原则。通过典型带动,以点带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加大技术创新,积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实施减免相关规费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循环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三)主要目标。在全市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两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块的专项规划,指导重点企业补充循环经济部分以完善企业发展规划;落实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各类规划的实施。力争使全市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排放量显著减少,初步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造就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企业和园区(区块)。到2010年,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要达到以下目标指标:

1、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20*年下降20%以上。

2、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较20*年下降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重点行业达75%以上。

3、COD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5%以上。

4、重点污染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面达100%;20家以上企业成为省级清洁生产企业,10家以上企业成为省级绿色企业。

5、建成本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8家,争创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4家;争创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区块)1-2个。

6、全社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20*年下降20%。

三、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

(一)制定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将工业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研究和制定《*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我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基本目标、主要领域和对策措施;制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滚动实施。各乡镇(街道)也要结合实际,编制适合本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绿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三)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法》的要求,加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引导园区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入园企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禁止重污染企业入园;加强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积极开展精细化工园区循环经济试点,进一步提高园区发展档次。

(四)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抓紧编制《*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切实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做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继续抓好节水型城市各项工作。严格耕地保护,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科学围垦海涂,倡导使用荒坡地;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完善“双控”标准考核和奖惩办法。

(五)实行能源节约开发并举。健全能源预测预警机制,编制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制订节能实施方案和能耗定额、支出标准。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对高能耗企业实行限量限时供电。完善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织造、印染、化工等重点能耗大户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锅炉、风机、电动机、变压器和绿色照明、节能家电。大力推广节材技术,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推广应用混凝土多孔砖、加气混土外墙等新型墙体材料,限止粘土砖的使用数量。全面实施和应用节水、节能用具,合理利用太阳能等再生资源。

(六)鼓励循环利用废弃物。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抓好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废旧农膜和包装物等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扶持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

(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循环经济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进行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步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八)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要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起抓,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计量、物料平衡、统计、核算、考核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

四、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政策,强化扶持。市级财政设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和开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活动。工业循环经济项目,主要包括机电、化工、建材、热电、医药、纺织、印染等行业工业产业循环链的培育,以及企业开发生产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等环保技术及设备。对这些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循环经济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优先争取省重点项目。对企业进行工业循环经济改造的设备投入,按照国家有关税法规定享受加速折旧政策。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市政府每年对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二)规范标准,认真执行。结合实际,制定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等标准。完善企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重点研制工业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中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我市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快制订我市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高耗能(耗电)、耗水最高限额和定额、能效标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达不到能效标准的用能(用电)、用水产品。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耗电)、高耗水等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三)加强监管,严格考核。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计划,采取“治旧”和“控新”双管齐下,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企业,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厉打击环境犯罪行为,严肃惩处环境违规事件。加强对有序用电、定额用水、集约用地和企业节能、节水、节地情况监督检查,强化对能效标准、高耗电产品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及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考核。对违反资源节约法规和有关节能、节水、节地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你知道吗?原液着色纤维制成的面料比通过染整制成的面料每吨节约成本30%~50%,如果是中等深度的颜色,每吨可节电1.1万度,节水100吨,节省染化料150kg。这就是原液着色纤维的价值。

生物基纤维就更不用赘述,本身取自天然可再生资源,彻底摆脱了化学纤维长期以来依赖石油的被动局面,“绿色”名副其实。

以上只是“绿色纤维”大家庭目前的主要成员,而“绿色纤维”囊括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所有原料来源于生物质和可循环再生材料,生产过程低碳环保,制成品弃后对环境无污染或可再生循环再利用的化学纤维。”这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对于“绿色纤维”给出的定义。

“形”已完备:标志+体系 科学认证有保障

关于“绿色纤维”标志的认证工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已经筹划了很多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告诉记者:“2014年,我们就着手开始研究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申请,2015年8月商标申请下来。2016年3月的上海展会绿色纤维标识正式对外,2016年9月在北京又召开了‘绿色纤维标志认证新闻会’,宣告由协会主导的绿色纤维认证体系工作全面开启。”

端小平说:“绿色纤维的认证实际是对企业进行的全面绿色健康体检,而不仅仅是单一产品检测。” 目前,绿色纤维认证经多方面的努力工作,已形成了由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等组成的认证体系。

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绿宇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广东新会美达股份有限公司、优彩环保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金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首批通过认证的8家企业。

端小平告诉记者:“目前第二批申请认证企业的形式审查及下游现场核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明年将启动绿色纤维在下游各个环节产品的吊牌工作,将设立绿色纤维标志下游用户使用管理规则。下游涉及纱线、面料、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同时,第三批申请绿色纤维认证企业的形式审查及下游现场核查工作启动。”

在端小平看来,与绿色食品不同,绿色纤维不仅局限于个体健康,更是一项关乎公众健康、资源环境、以及整个地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是一种社会责任。端小平举例说:“比如使用生物资源、产品可循环再生等,能够减少对石油等化石资源的依赖,同时生物可降解产品对土壤和水质无害;加工过程节能减排,能够降低对能源、环境的消耗等。当然,绿色纤维产品本身也是无害、安全的。”

“势”在必行:必然要求+内生动因 绿色纤维 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发展绿色纤维和绿色制造是化纤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俞建勇用诸多权威文件来诠释了这一观点:“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把绿色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工信部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结合工业绿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都提出了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要形成纺织行业绿色制造体系,突破一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循环利用纺织纤维量占全部纤维加工量比重要继续增加。”

几大纲领性文件中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视表明了未来经济发展中“绿色”只会越来越重要。

而对于中国化纤工业来说,十二五”期间,化纤产量达4831万吨,占全球比重达到70%,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70%提高到了84.1%,化纤已经成为纺织工业最主要的原料,总体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但是,目前化纤工业进入了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依然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常规化纤产能结构过剩,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问题,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如果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作为强大的动力,曾经把工业文明推向鼎盛时期,那么它们现在又把工业文明推向了尽头。化石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大量排放废气废渣,污染环境。一次性化石能源在把工业文明推向尽头的时候,自己也快走向枯竭。预计到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增加到153亿吨以上标准油。到2050年前后如果没有新探明的石油资源,就需要采用非常规石油资源或其他替代燃料。

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绿色经济雏形,首先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集的国家环境部长会议正式提出绿色经济倡议,随后得到20国峰会的支持。绿色经济的本质规定性在于无污染、生态化,表征为能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不仅主要体现在生产(产业),也体现在流通(贸易)、消费(生活)、分配等经济环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呈现绿色发展的新趋势,不仅是在产业领域,而且是向消费和贸易领域延伸,全面发展和提升。我国已形成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产业基础。核电设备生产能力达到年产6~8台,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2008年全球市场占有量达30%,居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产能在2009年底达到3万吨,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到3500万平方米(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

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形成推进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全方位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贸易方式,从而确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绿色路径。

具体来看,首先发展的是体制健全之路。

新能源具有与传统能源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面临传统体制的诸多制约,如新能源项目审批与电网规划脱节,以至于新能源发电上网困难;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采用标准电价和特许权招标电价两种定价机制,造成上网电价混乱,等等。因而,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理顺和健全新能源管理体制,如统筹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使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协调统一;统一新能源发电定价机制,如一律采用特许权招标的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