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结构;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一、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概述

在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许多理论都对其研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古典管家理论、委托理论、现代管家理论。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要解决因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问题。它是规范委托―各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由这种制度安排形成的具有分权制衡关系的企业组织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约束下,通过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和规划交易事项等手段调节或控制企业的会计盈余,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而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就目前来看,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渊源,主要是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委托理论。前者说明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后者则为盈余管理的可能提供了解释。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形成调节所有者、法人代表、经营者和职工集体之间关系的制衡和约束机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复杂性源自于中国上市公司建立的特殊性。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体制下发展而来,上市公司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国有股一股独大,而且股权结构非常复杂,进而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效率。虽然上市公司己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但其中大部分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具体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间权、责、利的制度安排和制衡关系。股东会作为所有者行使法人财产权和战略决策权;董事会受全体股东委托行使执行权和治理权;经理层执行董事会的决策行使日常经营管理权;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行使监督权。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为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为委托关系,监事会对经理层实行监督。可见,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理人产生主要影响的是董事会和监事会。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着很多缺陷,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公司盈余管理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股独大”格局

在我国,一股独大问题较为严重,第一大股东有能力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与财务决策。而我国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又几乎全是非流通股股东。其中,非流通股可分为国家股和非国家股。非国家股除了少数的职工股外,绝大多数为法人股。在不完善的证券市场环境下,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暂时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股权的流通价值无法体现,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实现其股权的价值。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提高新股发行和配股的价格、免除摘牌或特别处理的威胁、达到盈利预测的目标、为其侵吞占用上市公司的资产做掩饰等多种多样的目的,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有强烈的盈余管理的动机。高比例的国家股、法人股股份使上市公司更容易受到国有股东或法人股东的控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在流通股比例较高的公司中,管理人员会更多地考虑到流通股东的利益,而不愿意失去流通股股东的信任,进而在进行会计行为时开展过度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减小。我国机构投资者在高业绩期望的驱动下,可以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对上市公司实施有力监督,如加入公司的董事会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通过团结散户对上市公司管理阶层施加压力等。其在资本市场上已经达到的比例已使其成为我国股权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支主流力量。

(二)董事会内部人控制问题

在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国有股投资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董事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控制一方面表现为董事会被公司经理层控制;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事会被大股东控制。

董事会的主要功能本应是接受股东会的委托监督经理层的行为、提供企业运营的指导方针和决策,并对全体股东负责。但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由经理层控制或大股东操纵,没有健全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失去了对经理人的监督约束功能,演变成内部人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机构,国有股作为第一大股东,其投资主体的缺位进一步加大了委托问题的解决难度。一方面,经理层作为公司经营运作的中心,直接管理着公司,控制着上市公司的信息系统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因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当现实情况与契约存在冲突时,经理层有选择会计政策调节盈余以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主观动机:另一方面,由于股权过分集中,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东完全支配着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等,使经理层的经营行为直接贯彻其意志。并通过关联交易或担保等方式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掏空从而侵蚀公司利益、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经理层为了掩饰大股东的行为就要不断地进行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泡沫成分很高甚至成为数字游戏。这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并进而使其可靠性和相关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内部人控制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避免由内部人控制的失控所导致的对股东利益的损害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所寻求的目标。

(三)监事会缺乏独立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监事会是对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机构,法律不仅应赋予其必要的职权,还应赋予其行使职权的手段和措施。然而,遗憾的是监事开展监督活动的方法措施有时难以找到法律依据。在监事会发挥监督职能时,我国《公司法》(第126条)规定其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然而,《公司法》(第126条)规定股东会的召集是由董事会进行的,这样就出现了董事会很可能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同意召开股东会,监事会就无法实现其监督职能。另外,我国监事会的独立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监事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非职工股东出任监事,由于其对公司情况了解较少难以发挥作用,而职工代表大部分是由各部门负责人或工会的负责人兼任,这种状况下监事会是在董事会的控制之下,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行使监督权。可见,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和监事会独立性的缺乏,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也就无法为治理盈余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缺乏对经理人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公司与经理人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理人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的按照经理人所作贡献来对其进行对等的激励。激励机制的不足使得经理人在决策时难以真正考虑公司的利益,要么较多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要么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对称,工作积极性不断降低,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或者另谋高就。同时,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投资主体缺位,加上目前政企并未完全分开,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一方面是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另一方面是产权上的超弱控制,使得来自股东的约束有限;监事会和董事会由于内部人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外部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不健全也难以约束经理人。因此,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理人的目标函数、调动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约束经理人。这样,经理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这就使得经理人有了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理性依据,从而造成了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

综合上述,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鱼待完善,对以国有股权为主体的上市公司来说,国有股一股独大以及投资主体的缺位导致了内部人控制问题非常严重。同时,公司中对经理人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些都使得公司内既无制衡的动因也无制衡的机制安排,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难以体现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容易导致盈余管理的发生。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盈余管理治理是一个难题。会计准则本身就具有不完全性、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因此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另外盈余管理的治理不仅需要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制衡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前文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更好的掌握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本部分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对策。

(一)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在董事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公司法》也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董事会制度,明确了董事会召集和议事程序等规定,但是董事会运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还远远达不到公司治理的实践要求。为了使董事会能够真正起到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的功能,本文认为应该强化其有效性和独立性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董事会规模不能太大

我国上市公司中较小规模的董事会对于盈余管理的控制要比较大规模的董事会好。董事会规模相对较小,监督效率相对就越高,因为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过程损耗也会增加,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可能更容易应对飞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治理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效率也越高。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

上市公司应该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使其充分代表广大股东利益。在我国扩大独立董事比例,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我们应该严格独立董事的入选条件,规范独立董事产生的途径和选聘机制,通过信息披露及程序性规定等使董事会更独立。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

3.完善股东选举董事制度,使董事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新《公司法》虽然明文规定了董事会可以有职工代表。但是对于流通股股东来说,由于当前我国流通股股东长期出于弱势地位,信息严重不对称,根本就不能履行股东应有的监督职能,因此应该强制实行董事会中必须有经流通股股东提名代表的措施;降低少数股东的行权条件,完善投票权制度等,从而使得董事会更具有代表性,抑制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局部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

(二)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监事会规模较小的现状,必须先对监事会进行改革,适当增大监事会规模,如增加监事数量、设立监事会办公室、监事会秘书等,从组织上保证监事会正常履行其职能。要保证监事会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制于任何人,可以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并对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制止权利。进一步的说,在增大规模上,首先应该增加外部独立监事。因为当前监事会成员主要来自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虽然职工代表有助于监事会掌握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股东代表可以代表股东的利益,这样的设置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两种身份却都受制于控股股东。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监事会中的内部职工代表,也应当把与其相关的待遇及职位变动的管理独立出来,与其相关的处理应该在管理层与监事会协商后才能做出决定,以保证职工监事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提高监事会的地位,从而对经理人产生监督作用,限制他们的盈余管理,提高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三)建立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盈余管理的相机治理机制

失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代表单方面主体的利益,必然会对其他利益方进行机会主义行为。只有在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条件下,才能调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同时要动态地看待企业的运营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管理当局的决策是不断发生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时机和具体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必须是灵活多变的,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

盈余管理是在一定的治理结构下运行的,必然要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成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形成盈余管理的具体因素。这样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制约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胡际莲.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行为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4(11).

[2]赵增耀.董事会的构成与其职能发抨[J].管理世界,2002(3).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CFO,盈余管理,高管变更

一、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及提出假设

关于盈余管理的涵义,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理解的盈余管理是企业高管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允许范围内,按照某种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相关盈余信息进行规划和编制,其目的是影响以阅读财务报告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企业行为。

Watts(1997)及Watts and Zimmerman(1978)假设经理报酬计划会使企业经理人员有动机为扩大自身报酬的现值而选择会计程序及应计利润来达到目的。Healy(l985)的论文对此提出了-个更有说服力而且全面的理论——为了提高自身报酬而引发经理人员管理盈余。他的这篇论文自发表后一直到现在都被视为是盈余管理领域内的经典。

Murphy and Zimmerman(1993)、DeAngelo(1988)、 Deloitte and Touche LLP(1993)研究表明新任 CEO任职的第一年,他们倾向于减少报告收益,以使未来的绩效成绩表现得更强。Geiger and North(2006)的研究显示在继任CFO 带来公司的操作性应计利润降低显著。

王倩(2009)对薪酬动机是否导致高管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为了薪酬而导致上市公司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确实存在。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及财富最大化,无论是即将离任还是退休的CFO都有动机使公司绩效最大化;而在公司业绩不佳或股票市场表现不好时,CFO为了保住工作,也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形成一个有利于公司股价变动的财务报告。

所以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在变更前一年,CFO会调高盈余管理。而对于继任的CFO,在就任前期倾向于使盈余管理下降,不仅由于继任者对公司运作尚在熟悉,还可以通过前低后高的对比,以示公司日后的财务报告质量有所改善,将治理不善的后果推给前任;但随着任期的延长,新任CFO会因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而导致盈余管理动机会越来越强烈。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CFO发生变更前一年,CFO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CFO未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

假设2:在CFO发生变更当年,CFO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CFO未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

假设3:在CFO变更后一年,CFO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CFO未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

二、计量模型及变量定义

(1)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在模型选用上,本文采用Bartov等(2001)和夏立军等(2002)学者较推崇的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中的变量解释如下:TAit:第i个样本在第t年的应计利润总额,用第i个样本在t年的净利润减去该样本同年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计算而来;Ait-1:第i个样本在第t-1年的总资产;REVit:第i个样本在第t年与第i个样本在第t-1年的营业收入之差;RECit:第i个样本在第t年与第i个样本在第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PPEit:为企业i在t年的固定资产;?孜it:随机项。

本文采用以下3个步骤来计算各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

其中:TAit为第i个公司第t年总应计利润;Eit为第i个公司第t年净利润;CFit为第i个公司第t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②计算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分行业将所收集到的未发生CFO变更的所有公司的数据分年度地用方程1-1进行回归,并将方程1-1的回归系数和发生CFO公司的相关数据代入方程1-3得到各发生CFO变更公司的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NDA。

③最后按公式1-4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

DAit/Ait-1是经过总资产调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用来衡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2)CFO变更与盈余管理的检验模型

为了检验CFO变更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本文使用以下多元线性模型进行检验,并将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TR=a0+a1CFO+a2SIZE+a3MB+a4TAR+a5CFFO+a6GROW+a7ROA+?孜 1-5TR=a0+a1CFO+a2SIZE+a3MB+a4TAR+a5CFFO+a6GROW+a7 ROA+?孜 1-6

模型中的变量解释如下:CFO:发生CFO变更取1,反之则取0;SIZE:公司规模,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MB: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表示企业未来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前景;TAR: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用来衡量企业的债务约束状况;CFFO: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GROW:公司的销售增长率,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增长率表示;ROA: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可以集中反映经营业绩的总体变化情况;:为各指标与上一年相比的变化额。

三、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在样本的选取中,考虑到在2001年和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本研究又需要CFO变更前后一年和当年连续3年的数据,因此选择2007-2009年为研究期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非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相关数据分析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处理。

为研究方便,本文执行了以下筛选标准:

1)从巨潮资讯、证券之星网站和“金融街”证券网站收集样本公司各年报或各种类型的临时性公告, 通过阅读每份年度报告中“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的文字和“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情况”一栏可以确认在2007-2009年发生CFO1变动的情况;

2)为满足计算企业连续3年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回归分析的需要,所选样本的相关数据在CSMAR和CCER数据库中可以全部获得;

3)剔除了无法确认CFO人选或变更年度的样本;

4)剔除了CFO变更两次以上的样本,如07、08年均发生CFO变更的样本;

5)剔除了数据缺失的样本,以保证所有的样本都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被合适运算;

6)考虑到异常值对统计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剔除了一些极端数据的样本。

按照以上标准,在阅读了沪深两市1057间上市公司07-09年的3171份年度报告,最终得到5个行业共749个样本。

四、实证分析

在进行控制变量和盈余管理程度(TR值)的差异性检验时,均值用的是参数T检验,中位数用的是非参数Wilcoxon检验。

1、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及差异性分析

从表1-2来看,CFO变更组的TR平均值波动幅度要比非变更组的波动幅度要大。具体而言,在变更前一年,CFO变更组和非变更组的TR平均值均为负,表明CFO变更公司和非变更公司在变更前一年,都在进行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变更组的调减幅度要比非变更组的大;在变更当年,CFO变更组的TR平均值显著上升,表明CFO变更公司都在进行调高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从t-1和t年的平均值来看,说明CFO变更前一年,盈余管理并没有上升,变更当年,盈余管理也没有下降,反而是升高,但这两年的平均值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变更后一年,CFO变更组的TR平均值(0.0223)不仅显著高于比非变更组的TR平均值(0.0000),同时也比变更当年的TR平均值(0.0021)高,并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

2、回归分析

为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本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并对企业规模、成长性、债务约束等因素进行了控制,见表1-4。其中Panel.A以CFO是否变更和相关控制变量为自变量,以盈余管理程度TR为因变量,;Panel. B以CFO是否变更以及控制变量的变化值为自变量,以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值TR为因变量。

从表1-3可见,模型1的CFO回归系数大于零(0.016)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变更的前一年,即将发生CFO变更公司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从而假设1得到了实证支持。

模型2的CFO回归系数小于零(-0.015)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变更的当年,发生CFO变更公司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这一点同时也从模型4的CFO系数小于零(-0.037)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得到确认,表明CFO变更当年,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上一年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从而验证了假设2。

模型3的CFO回归系数小于零(-0.003),说明CFO变更的后一年,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于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模型5的CFO回归系数大于零(0.006),说明CFO变更后一年,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上一年相比是有稍微上升的,但模型3和模型5的CFO回归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支持。这可能与新上任CFO尚在熟悉企业的决策和运作,继任CFO与CEO还在磨合的阶段,董事会对其激励还没使其产生很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模型尚待完善等因素有关,导致实证结果无法对假设给予支持。

五、结论

通过实证,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变更前一年,与未发生CFO变更的公司相比,即将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在变更当年,与未发生CFO变更的公司相比,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在变更后一年,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的结果并不明显。这说明CFO的变更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urphy and Zimmerman,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33(3):375-400

[2] Healy P M.1985.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85-107

[3]Geiger and North. On the choice and replacement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60(1):143-175

[4]苏文兵,施建军,杨惠.CFO变更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绩效

上市公司需要制定完备的薪酬激励契约,以约束和激励高管人员以最大化全体股东利益为目标而努力工作,避免其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股东的利益。本文根据目前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的特点,实证研究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的设计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试图为上市公司设计合理的管理层激励模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这对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和投资者回报,从而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1.1 实证研究设计

1.1.1 实证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可以分为基于公司盈余的现金薪酬激励和基于股权激励的薪酬激励。以盈余为基础的管理者给予薪酬,从形式上可能更方便股东对管理者的行为作出评价,因为管理者是否能对公司盈余作出改善更容易被观察,但实质上公司盈余的改善也可能是利润操纵的结果。同时公司的盈余反映的是管理者过去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基于盈余的现金薪酬会激励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当盈余结果没有达到公司既定的要求时,管理者有动机通过操纵利润以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股票价格反映了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因此,股权激励在管理者薪酬和股东价值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使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未来价值成长连接在一起,从而会激励管理者考虑其当前的行为对公司未来价值的影响,促使其采取富有远见的行为。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一个实证研究假设,即:

H:高管人员现金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绩效存在不同的影响,相比与现金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

1.1.2 实证研究方法

为对研究假设进行有效的实证检验,本文尝试以EVA作为上市公司绩效的评价变量,通过对高管人员现金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设定变量,采用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现金薪酬变量与股权激励变量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1.1.3 研究变量设定

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思路,本文设定了以下研究变量用于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

(1)上市公司继续的评价变量。本文选择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作为上市公司绩效的变量。EVA根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即剩余收益(residual,income),在西方国家企业中被广泛采用,成为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评价体系所考察的核心指标之一。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计算研究样本的EVA,将EVA大于0的样本界定为实现了价值增值的公司,将EVA小于0的样本界定为未实现价值增值的公司。研究中因此设定一个虚拟变量Y,如果研究样本的EVA大于0,则Y值为1,否则Y值为0。如此设定变量的理由是,本文使用统计软件SPSSl 1.5中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块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而SPSS软件默认对观测数量较多样本赋值为1,而在本文的研究中,EVA大于0的样本居多,因此设定EVA大于0时,Y值为1。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资本成本

=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由损益表调整得到,资本总额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由股权资本成本和债权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计算得到。

(2)高管人员现金薪酬激励(CASH)。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以报告期间上市公司中薪酬最高的前3名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为基数,取自然对数计算确定。取自然对数的目的在于消除样本观测数据量纲的差异。

(3)高管人员股权激励(STOCK)。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普遍是以现金薪酬激励为主。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1月4日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同年1月和9月国务院国资委先后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使得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了法律依据,但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尚在试行之中,股权激励数据尚无法取得,因此。本文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高管在管理层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股权激励的变量,即以管理层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高管人数除以高管总人数作得到的比例作为该变量的赋值。本文中高管人员指上市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运营总监,即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高管人员构成。

(4)控制变量。同时为了控制年度系统性差异,本文以2004年度样本公司为参照系,设置两个虚拟变量YEAR05,YEAR06,当观测样本属于2005年度时,YEAR05为1,否则为0;当观测样本属于2006年度时,YEAR06为1,否则为0。

1.1.4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择2004年-2006年期间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然后对初选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①剔除掉了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因为同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经营特征和会计制度具有特殊性;②剔除掉当年新上市的公司,由于上市融资,公司规模和股本结构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使得对上市前后财务数据的比较的实际意义减弱;③剔除掉全部ST及*ST上市公司。经过以上程序,本文最终确定了836个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CCER)和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

1.1.5 回归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文设定的研究变量,本文构建以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Logit(Y)β0+β1×CASH+β2×STOCK+β3×YEAR_05+β4×YEAR_06+ε

式中:Y:根据研究样本EVA是否大于0对研究样本的分组赋值;

β0,β1,β2,β2,β4:待估计的回归系数;

ε:残差项。

1.2 实证研究的结果

表1列示了本文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从中可以发现,在全部3年观测样本中有60.1%的观测样本的EVA>0;而管理层中高管持股比例最高达到了100%,最少的为0,平均接近20%。

表2列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变量STOCK的回归系数为正,且用于显著性检验的Wald2统计量的值为5.194,P值为0.045,即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股权激励变量STOCK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上市公司管理层中持有公司股份的高管人数所占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实现价值增值的可能性越高;现金激励变量CASH的回归系数为主,但是用于显著性检验的Wald 2统计量的值为0.982,P值为0.530,即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研究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获的现金激励的大小与上市公司价值增值情况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此外,控制变量YEAR_05和YEAR_06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回归分析中不存在限制的年度系统性差异。

2 结论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财务困境

盈余管理现象在中国上市公司非常普遍,其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应计盈余管理,二是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是在现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粉饰或掩盖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通常采用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来实现。而改变公司实际经济活动的盈余管理称为真实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方式会对公司的现金流、未来经营业绩以及长期价值产生影响。

区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深入理解盈余管理行为和盈余管理经济后果意义重大。财务困境作为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利益相关者关系重大,而目前有关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是否会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就是在适当控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是否会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关于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未来业绩影响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并不罕见,但是直接研究盈余管理是否会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方面的研究却很是匮乏,而且研究方向多集中于已经陷入财务困境公司是否会进行盈余管理以帮助公司脱困,如张炳才、董宝根[1]研究证实相比于常态下的公司,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其公司管理层更可能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行为。

在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方面,成果非常丰富:如王福胜、古姗姗、程富[3]证实了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好的影响,且公司短期经营业绩受应计盈余管理影响更大一些,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受真实盈余管理影响更大。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4]同样也证实了应计盈余管理会导致融资之后公司业绩的短期下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导致公司业绩长期下滑。李彬和张俊瑞[5,6,7]得出盈余管理采用销售操控方式不利于未来股东获利能力以及公司投资水平;盈余管理采用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方式会削弱公司未来的经营能力,这些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经济后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考虑到委托契约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公司管理层会对业绩进行调控,粉饰报表以应对相关利益集团对其施加的盈余压力。盈余管理一旦发生将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债权人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这些结果将反作用于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例如造成上市公司融资困难,影响经营业绩,陷入财务困境。所以本文提出假设:

H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由于应计盈余管理改变了不同期间的盈余分配,因此会存在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反转现象,公司随后经营业绩下滑,导致公司财务困境。Roychowdury[9]将真实盈余管理分为三部分:销售操控(实行宽松的信用政策和提供异常的价格折扣)、生产操控(生产过度)和酌量性费用操控(削减合理的当期费用支出)。销售操控会使公司实际经营现金流量低于期望值,生产操控的结果是公司实际生产成本高于期望值,费用操控的结果是公司实际酌量性费用低于期望水平。所以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异常低的经营现金流量(CFO)、异常低的酌量性费用(DISEXP)和异常高的生产成本(PROD)。真实盈余管理通过构造交易活动会直接导致现金流量的改变,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实质性损害,所以本文提出假设:

H2a: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公司越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H2b: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公司越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三、研究设计

(一)盈余管理的度量

1.应计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选用修正琼斯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差额得出总应计利润(TA),总应计利润可进一步分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和操纵性应计利润(DA)。模型计算得出操控性应计利润(DA)来度量应计盈余管理。

2.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

①经营现金流量模型见模型(1):

②生产成本模型见模型(2):当期营业成本与当期存货变动之和为生产成本。

③酌量性费用模型见模型(3):

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bCFO)、异常生产成本(AbPROD)和异常的酌量性费用(AbDISEXP)分别用公司当年的实际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实际生产成本和实际酌量性费用减去估计出的期望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期望生产成本和期望酌量性费用计算所得,作为识别和度量上述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变量。考虑到公司可能同时使用这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而且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异常低的CFO,异常低的DISEXP和异常高的PROD,所以本文设定的用于度量真实盈余管理的总量指标如下:

REMt=AbPRODt-AbCFOt-AbDISEXPt

REM是度量真实盈余管理的总量指标,盈余操控的方向用REM正负反映。

(二)盈余管理与财务困境的模型设计

由于被解释变量,即公司是否被ST是二分类型变量,所以本文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和财务困境的关系展开研究。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Z=a+bixi(i=1,2,3…),a是截距,xi是变量DA、REM、SIZE、LEV、ROE,bi是回归系数,p(Yi=1)是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对于公司因财务困境异常而被ST的,取Y=1,否则Y=0。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14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公司中因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而被ST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如果将上市公司被ST的年份定义为t年,那么该公司就是t-1年陷入财务困境的,而且上市公司t-1、t-2连续两年的净利润都是负值,因此分析公司盈余管理与财务困境的相关性时选用的是t-3年的数据。剔除因其他非正常情况而被ST、上市两年内就被ST、数据缺失严重以及金融类的公司,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选择了2009-2014年因为财务异常而被ST的公司中的91家。并且按照1:1配对原则,以“同行业和相近的资产规模”为标准,选取配对的健康公司91家,共得到样本公司182家。数据来自CSMAR和RESSET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22.0对182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得到回归结果。DA与财务困境在1%的水平上显著,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H2a得到验证。回归结果还可以看出,ROE与财务困境在5%的水平上显著,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财务杠杆与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在5%水平上显著,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回归结果并没有得出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困境的显著相关关系,假设H2b没有得到验证,但是本文并不认为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困境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如同前文所述,真实盈余管理通常会造成对公司长期的实质性损害,公司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不会很快对其做出反映,但是长期来看,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持续发展造成的实质性损害,很有可能导致公司被ST。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表明:当管理层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平滑不同会计期间的报告盈余时,在短期内,操控性应计利润会有反转现象,致使公司业绩下滑,甚至导致公司财务困境。真实盈余管理是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管理层通过将公司实际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改变或者虚构,严重损害公司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真实盈余管理造成的短期经济后果可能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对公司损害必然是不容小觑的。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利益相关者深入理解财务报告做出合理决策以及相关监管机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丰富了对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炳才,董宝根.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财务困境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4(31):30-32.

[3]王福胜,古姗姗,程富.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2):95-106.

[4]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中国管理科学,2011(2):49-56.

[5]李彬,张俊瑞.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来自销售操控的证据[J].管理评论,2010(9):84-92.

[6]李彬,张俊瑞.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以费用操控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2):71-76.

[7]李彬,张俊瑞.生产操控与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08(9):94-96.

[8]Kevin,C.W.Chen,Hong-qi Yuan.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 C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 issue[J].Accounting Review,2004(3):645-665.

[9]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2):335-370.

[10]Cohen, D. A., Zarowin, P..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1):2-19.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生 创新能力 新形势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中高校具有十分重大的责任。我国大学培养的大学生常常创新能力不强,这个大学生自身以及大学自身的教育之间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是我国全面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关键,是提升工商管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导师制,研究生从事的科学研究和导师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生的学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外就是导致承担的一些课题。尽管导师对于本领域的研究具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导师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常常存在思维定势的问题,在对于许多新的问题解决上很难有新的突破。而对于研究生而言,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征,对于许多问题的研究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如果导师对于学生新的思想不能给予支持,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涉及的知识学科更为广泛,呈现出一种复合性发展的特点。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类经济活动的逐渐复杂,社会对于工商管理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工商管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国对于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走多学科较差的培养模式,为工商管理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尊重工商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工商管理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和潜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以社会上的各类管理和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因此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高校应该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媒介。高校应该积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高校为大学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研究需要的各项资金、技术,同时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为高校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是一种资源共享和优化社会资源的合作道路。

高校不仅仅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应该加强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外大学之间的合作。工商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不长,而在国外却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过程。为了培养工商管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开拓大学生的研究,拓展大学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急需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对于新的问题采用新的思路去快速解决的办法。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是培养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的重大改进。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高校的任课教师还是硕士生导师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对于学生的新的思想给予大力的支持,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敢于且勇于对于一些权威的观点进行挑战。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要仅仅只是局限于工商管理的知识,更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对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观点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开办学术辩论会,通过辩论去解决学术分歧问题。学校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特别是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快速发展的社会,学校应该建立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设施,使得全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受时间的限制,同时还应该和相关的兄弟院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

四、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对于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的形势下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指出了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同时在大学校园内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本文对于我国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pp:180-213

[2]欧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pp:45-49

[3]胡蝶.浅析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与培养[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2,(12)pp:261-263

[4]梁莱歆.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10,23(2)p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