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课程管理制度

高校课程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课程管理制度

高校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单位为达成管理目标而制定的,对单位组织、协调、控制、反馈等活动具有规范化的指导作用。良好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校完成教学育人的基础,是管理与教学、管理与师生和谐发展的必要因素,是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迈进的媒介,是高校教育改革成效的直接表现。过去,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规行矩步,主要通过加强规章制度的管制进行约束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日益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也就成了高校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

一、浅析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缺失

1、学生专业选择受到限制

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分数等因素影响,如为了达成父母的期盼、解决就业难题及未达到分数线而服从调配,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以致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因非己所爱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高校转专业的门槛较高,只有成绩排名靠前的极少数学生才具备转专业的条件,大多数学生只能学习原专业,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因兴趣原因出现厌学、逃课、补考、重修等状况。

2、学生学习自由受到限制

当前,很多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都是老生常谈,缺乏创新思维。学校教学方针有较强的约束力,学生自由选择权短缺,教学方法缺乏个性化。如课程选择、教师选择没有开放,在选修专业方面,有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必修课,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致学生在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中,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目的仅为了期末考试过关,没有真正掌握和运用课程知识,未起到良好教学效果。

3、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

当前的教育还是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漩涡,学习成绩成为高校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从而抑制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今社会,只有身心得到全方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融入社会,在校堪称“学霸”的学生可能在走出校园后难以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适当的以成绩论优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片面追求高分数,会滋生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

信息技术成就了高校管理对教师评价系统,按照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新学期选课时都要先对教师做出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反馈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质量。但实际评价系统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情况,一成不变的评价问题成了走过场。而学生为了加快选课进度,在对教师评价环节不重视,应付了事的态度使评价失真。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比较死板,有较强的监控性,学校对教师的量化教评容易容易造成教师较大的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教学的创新思维,阻碍新科研成果的产生。

二、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构建举措

1、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学校的根本职责是教师向学生教授知识,培育学生成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管理中人是管理最基本的要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在对个体人格的尊重上,高校教育“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性化管理制度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融洽和睦的教学平台,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对学生而言,人性化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教师而言,人性化管理应重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身份,通过责权利对等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如“责”即为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权”则是拥有制定高校基本教育政策的权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可以树立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归属感,使教学起到真正育人的作用。

2、推动自主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综合学生个性化需求,推动自主创新教育管理制度,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适当放宽人员额度、成绩排名等限制政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部分院校大一大二时会有分专业的情况,学校应具有指导学生科学选科的义务,并尊重学生选择意愿,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应合理调整必修课及选修课的分配比例,让学生有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改变固有本专业、本年级的选修模式,提倡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选修,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

3、提高学生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参与及知情权

高校教育的中心主体是学生,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不断变革创新,在管理制度上,逐渐趋与人性化管理,学生参与构建教学管理制度成为改革的主流。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修编,能够从学生的立场真实反映教学存在的漏洞,从而调整、完善管理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成果。

4、完善教师及学生的考评机制

一层不变的评教机制容易导致“走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沟通习惯,通过交流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利弊,再取长补短加以改进,师生间切合实际的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时,要结合学习成绩、个人特长、技能表现等情况进行评价,既要肯定共性的进步,也要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在对教师考评方面,学生评价要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创新思维展开评价,学校在考核评价上充分考虑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思维。构建人性化教学考评机制,可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使教学管理及教学实际得到充分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结束语

良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维持学校教学发展的基础,人性化管理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加强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力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事业的进步。

作者:任萌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维.构建高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文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3):15-16.

高校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制度改革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根本,对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开展进行科学的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现代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而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实现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须要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1.1教学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1.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对高校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针对教师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增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3教学管理方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活动中,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成为了新时期教学方式的代表,尤其是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对教学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并没有完全改变高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而且很多管理者不具有管理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经验,大多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开展教学管理活动,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在现代高校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充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效率。

2.2教学管理体制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活动都是以学生的服从作为管理实施的标准,将培养听话的学生作为其管理目标;而且教学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缺少与外界环境的良好沟通,所以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造成了一定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无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教学管理方法过于僵硬

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在于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际的效果是,过于僵硬的教学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垂直性,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往往以教学效果、就业率作为教学管理方法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同时,有的高校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管理,却忽略了学术管理,缺少针对学术管理的有效途径,也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制改革的策略

3.1改革教学管理理念

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是保证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所以,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必须要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正确的认知,并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一切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都要以这个目标为基础,才能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3.2改革教学管理组织

以往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垂直型管理组织结构缺少灵活性,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所以要对教学管理组织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方面建立起高校管理层与教学实体之间的协作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不断加强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促进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3.3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要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协调教学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公平的学习环境,增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效性,使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效性,需要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开展必要的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从而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云鹏.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高校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学分制存在问题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学分制实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症结所在。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1978年开始在我国各高等院校逐步试行。三十多年来,学分制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推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所需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种种变迁,高校的学分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难以发挥其优势。基于这种现状的考虑,笔者从我国现阶段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出发,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和策略。一、高等院校的学分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也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为毕业标准。[1]而所谓的学分就是高等学校计算课业时间的单位,也是课程难易深浅的量化表示,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此外,与学分制有关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选修课。选修课是指高校为学生设置的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或有一定限制的选择的课程,它是学分制的基础,也是学分的载体。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1)设计以学分为基础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量,以学分为基础确定专业或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估和管理。(2)学生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并且达到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要求,才能准许毕业。(3)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学校可以相互承认某些课程的学分。(4)学生可以中途停学或修学,而学分可以保留和积累,这在学籍管理上充分体现了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

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分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完全摆脱学年制的影响。由于学分制实施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导致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分制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学分制的运行比较复杂,需要一系列的相应制度协调运作。比如,选课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等都应配套运作。然而有些高校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之成为学分制顺利实施的瓶颈所在。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最终导致教学管理秩序混乱。[2]

2.教学计划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必修课太多,选修课较少,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太小。实施学分制必须同时实施选课制,开设大量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美国高校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在高校开设选修课最多的国家,其选修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也居世界首位,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3.选修课质量不高。高校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质量不高,表现为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不到位,将其看成是获得学分的便捷手段。并且由于选修课考试不正规,容易及格,学生可以轻易拿到学分,因此,出现了不少逃课、替考、作弊等现象,最终导致选修课的实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4.相关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少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开设选修课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无法到位,导致选修课教学质量下降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因经费投入不足产生的相关问题都将严重影响到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学管理环节的有序进行。

三、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建议

1.改革现行的成绩管理与学籍管理制度。由于选修制的实施,原有的班级概念模糊,按照原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建立综合的成绩管理模式,科学系统地处理好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学分等各项档案记录,使选修制与学分制的实施井然有序。[3]此外,又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入学资格保留、修业年限、退学、修学、复学、毕业时间等都会随时变动,因此,要改革过去死板的管理制度,建立能够适应学分制下灵活多变的新的学籍管理制度。2.改革学位授予制度。鼓励及允许有能力的学生在校期间攻读双学位,为其自身发展开拓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个性化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

3.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得以贯彻的重要前提。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着必修课较多,选修课偏少的现象,这样的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美国为例,美国学生的学分主要由主修课、普通教育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的学分组成。主修课为学生的主修领域,约占29%。普通教育课程为学生主修系以外的某些系开设的入门性课程,约占29%。自由选修课是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约占42%。可见其选修课的比例是相当大的。[4]

4.加强师资力量与提高教师水平并重。在我国的高校中,师生比例极不协调,教师数量偏少而学生数量较多。因此,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扩充教师队伍是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原有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因为选修课的增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因此,要制定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师工作量的评定方法,对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价、教师聘任、奖惩制度等进行统筹规划。

5.进一步加强学分制下综合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学分制的实施对各项教学基本设施的需求量加大。因此,必须加大相应的设备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系统、选课中心、教学信息中心等方面。[5]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经费做后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设施服务和教学设备的提供、相应的师资配备、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师报酬的提高、重修条件的创造等,都需要加大经费投入。[6]

6.以美国为借鉴,发展“多校联合选修课制”,也就是要实现“学分”的多校互认机制。通过发展“多校联合选修课制”,可以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享。在我国发展学分的多校互认机制是有现实可能性的。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大学城”现象,这种由多个学校联合起来的“大学城”是进行试点的可能性选择。

四、总结

学分制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各个高等院校应当努力创新,积极探索,为建立起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又能符合我国高校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3-368.

[2]邓文金.关于学分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3:80-85.

[3]董宇艳.浅析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6:60-61.

[4]钟阳春,赵正.美国大学学分制概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265-267.

高校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教学档案 管理

近年来,随着教学形式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档案的种类不断增加,档案内容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从而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也应按照高校教学规律的要求,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一些高校的教学和教辅人员,对教学档案工作缺乏充分认识,甚至于对教学档案的归档持抵触态度。有些人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是他们自己心血的结晶,自我保存得相当好,没必要归档;有的教师认为,材料放在自己手中,用起来方便等。有些院(系)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中,不按照教务处要求整理材料,造成了教学档案收集不够齐全完整,归档材料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档案的建设和利用效率,从而也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其基本原则,进行科学分类集中统一管理。近年来,随着国家《档案法》、《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办法》等一系列档案法规的出台,各高校的档案法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目前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尤其是基层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些高校没有建立规范的部门立卷制度;有些高校各基层部门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有些高校频繁更换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等。

(三)档案工作队伍不稳定

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一支比较稳定且业务能力较强的专、兼职档案工作队伍。教学档案产生于教学及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有既懂档案业务、又有责任心的人员来管理。但目前许多高校都没有给这些部门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其教学档案的管理基本是由各部门的教务、教学管理人员兼任,而且这些人员更换非常频繁。

二.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把它纳入教学计划、规划、教学管理制度及其各级人员的管理责任制中,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首先,学校有关领导应该经常过问教学档案工作,把教学档案管理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在经费、人员、用房、办公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定期检查和研究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学校档案部门必须督促、指导和检查全校教学档案工作,验收各部门移交的教学档案,按照《教学类档案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教学档案的整理、分类、保管。

(二)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由于认识不到位,致使档案管理部门缺少相对完善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例如一些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借阅等都没有明文规定。因此,要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明确登记制度(目的是及时掌握收集工作情况,避免应归档材料的遗失、散落),执行时限制度(强调及时收集,目的是确保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履行查对制度、移交制度、索要制度和督察制度等。

(三)打造高素质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

要建设优质高效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首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要大力做好档案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以人才资源推动档案工作前进的步伐。比如,选拔优秀的高校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生,给教学档案管理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召开交流会议、教育培训、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以及现代管理能力,改善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发展提供高优质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

高校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要求,也要体现对师生个体价值及人格尊严的尊重,也是对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对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视。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要建立在人性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在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民主管理的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和实施科学的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

论文关键词:人性化需求;人性化管理缺失;人性化管理塑建

一、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需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传统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记录和复制。这种模板式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否定了学习的过程是受教育的“人”全方位成长的过程,从而失去了教育为育人的真正价值…。近些年。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关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关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关于“学会关心”的研究等,都表明了教育“人性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这种理论研究导向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就是在“人性化”的理念指导下,建立、健全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改进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说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目前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的模式和内容格式化、单一化。很少有学生可以选择的弹性空间。现行的课程表与高校培养计划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同一性,教学大纲和教材整齐划一,学生没有选择教师、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的权利。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很少,尤其是水平比较高的选修课程资源比较匮乏,由此造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余地非常之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得不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而自己喜欢的课程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则根本没有开设。虽然有部分高等院校尝试施行学分制并开设了一些选课制以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增加选修课的门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但自主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还没有达到普遍化。

(二)绝大多数的教学管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目前情况下,大多数的高校都实行比较严格的学生课堂出勤考察制度,要求高校学生上课时必须到课,不能无故旷课。但是与严格的出勤考核制度相对比而言,高校则对学生上课的实际效果并不关注。有的学校还规定学生如果旷课的课时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就取消该生参考期末考试的权利等等。这种僵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他们被牢牢束缚于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失去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的自主权,

三、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一)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学校是教育管理的中心,学校管理要做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在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之下,学生是学习管理的目标,可以说是被推到了学校管理的对立面上,

(二)受到客体管理理念的不良影响。过去大学教育的管理理念注重硬性的规范和制度,强调量化管理的科学管理。在这种僵化的管理理念的支配指下,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地概括为对立的关系。在我国高校刚性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下,高校的管理者在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如果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不会努力学习,教师也不会安心工作。

(三)教学资源比较匮乏。高校如果想进行改革,无论是实行主辅修制、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要求高校开设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供高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我国高校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这样多元的选择。

四、人性化教学管理的改革模式

(一)以“人性化”为中,心统一硬性管理和弹性管理

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科学、重教、严肃、民主的人才培养氛围。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学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将学生放在教育的首位是肯定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作用。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观点,是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创新管理模式。传统在教学管理中,人们往往将教学的管理者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将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进行主观意见的批评教育,不仅呆板压抑,而且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教育管理想行为取决于管理者的经验和思维模式。难免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决断,以人为本就是将学生和教师在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大力开发人的能量资源,强化民主管理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尊重师生意见、提升管理的学术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为了确保高校教师可以安心地展开教学工作,需要制定比较灵活的管理制度。传统上高校采用硬性管理的模式,即高校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校方制定的各项教学规章,例如: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备课组确保教学进程的一致性,使用同一的辅导资料、进行同一的考核并据此确定考核标准,没有教务处的同意不能调课,禁止占用活动课和自习课等等。而灵活的管理制度呼吁弹性管理。弹性管理是指在不违背校方各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教师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个别学生进行义务辅导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可以按照自己上课的进度来安排适量的课外作业;为优秀学生的发展着想允许他们在教师同意后少做些作业,将时间与精力调配到比较弱的科目上来实现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的作业质量,也可以恰当地减少布置作业的数量。总而言之硬性管理模式对学校的量化管理和教学秩序的维护有利,但是弹性管理才能推动推动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在建立者两种制度的时候要本着“人性化”的思路进行,既要控制人的惰性,也要发挥人的能动性,两者和谐统一,教学管理才能得以完善。

(二)建立“放师还教”和“规范施教”的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体现出教师为主的管理理念,确保教师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为了保障教师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自由,还应当赋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利。尊师重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更要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其他的教育者,都应充分尊重其智慧和思想,不要过分的纠结在科学化管理、严禁量化考评中。严格的制度和呆板的数字制约了教师的自我的展示和发展,制约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使教师的发挥受到了限制也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其实大学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相比更加需要尊重和理解,学校管理要使得教师的才智和思想得以施展,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的个人才能被激发出来也有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在尊重教师的同时也应严格、规范和科学的进行管理,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去挖掘教师的潜能,这种方式不仅是学生教育中有力的措施,在教师的管理中也颇为重要。 为教师的发展和创新营造出有力的条件,在根本的管理措施中坚持以人为本,在行为规范上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又要保证为教师的自我施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为教师也创造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和学术环境。对教师的一切考核评价,要以“人性化”的角度管理,应当努力实现教师治校,体现出教师作为学校主人的地位,把教师当做学校发展的根基。高校要通过组织测评前、测评中以及测评后的全面考核与管理,为教师教学提供周到的服务,让教师在这种氛围之中自觉地去纠正自己在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一来。教师队伍就会形成一种力争上游、认真研究的融洽氛围,而这才是实现教师解放的诀窍,也是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依法治教,针对各项工作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以教学工作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进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它们各自的管理职责,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㈣。

(三)综合科学、信息、人性三方面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改革

首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尝试建立动态系统管理,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等。其次,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结构是教学决策系统,教学决策系统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统计做出综合的科学化决策,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教学改革中可以建立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和评学评教网络系统以及教务管理网络系统,从而对师资队伍、学生学籍、教学计划、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和教室资源等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高效管理和监控,然后对这些教学环节的信息进行信息化数据存储和科学化分析。同时进行网络共享,这都无不体现出科学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综合利用的动态管理手段。另外,在人才培养上要使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高校的教育教学必须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能力,提高应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为此,无论是在育人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以及课程设计上都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要有市场化的办学理念。所以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也要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尤其是人性化管理素质的增强。高校的教育管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和保证,但是发展离不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素质、技能的提升,从根本上说,高校的进步必须依靠学校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同时在实际的高校管理中发现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良好学术氛围、学生的进步离不开学校的严谨治学态度、管理者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人性化的措施。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掌握最新动态,了解科学成就,利用最先进的措施治学,开创最人性的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高校与世界接轨的从而实现和谐管理唯一途径。

(四)创造人性化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