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疾病预防的措施

疾病预防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疾病预防的措施

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鸡养殖 常见疾病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52-01

在鸡饲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疾病。因为不同的环境、季节或者湿度和温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疾病的原因就会很复杂。

一、鸡养殖过程中常见几种疾病

1.禽流感

禽流感是一种在鸟类中存在的流行性感冒,其主要对鸟类产生危害,同时禽流感又存在很多的亚型,这些亚型对鸡造成也会造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H5亚型禽流感,其发病率为100%,鸡感染该种疾病之后,其死亡率高达98%。鸡感染禽流感之后,潜伏期在几小时到几天不等,感染之后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体温持续升高,精神萎靡,进食量下降或者停止进食,羽毛杂乱不堪,母鸡的产蛋量会明显下降,有的鸡还会伴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出现咳嗽,喷嚏,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之后,在此基础上会出现流泪,头部和面部水肿,供给失调。病程稍长的鸡会患有继发性的感染症状。

2.鸡瘟

鸡瘟主要是由于鸡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其中在春季和秋季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时期。患病之后鸡的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出现张口呼吸的现象,同时从咽喉中发出奇怪的声响,病症较长的鸡会出现动作失调等现象。

3.鸡的球虫病

鸡的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在鸡肠道上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主要集中发生于出生三个月以内的雏鸡,其中出生半个月到一个半月之间的雏鸡最容易感染该种疾病。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主要的表现为鸡怕冷,经常会拥挤在一起,无精神,经常会排除带血的粪便,出现贫血,等到发病的后期会出现运用失调,最后痉挛而死。

二、预防对策

1.鸡禽流感疾病的防治对策

首先,加强免疫接种,可以采用三价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养殖场的鸡应该在每三个月接种一次,每只鸡接种0.3ml,对于已经发生禽流感的养殖场应该立即进行接种,同时应该连续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控制鸡出现继发性感染的药物,治疗方法是在鸡的饲料中每公斤添加病毒唑100~200mg,连续使用一周,或者使用金刚烷胺按照鸡每公斤10~15m注入饮用水中,连续使用一周。此外也可以使用中成药制剂例如黄芪、板蓝根以及大青叶进行治疗。当鸡出现了继发性感染之后,应该及时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以向鸡的饲料中每公斤加入土霉素5g减缓病情,同时还需要向鸡的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增加鸡的抵抗能力;其次,加强饲养管理。在发病的集中区域,每天可以使用过氧乙酸或者次氯酸钠对圈舍以及圈舍的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在平常时期每三天消毒一次。尽量减少鸡的应激反应,必要时还可以向其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提高鸡的应激能力。同时还要为鸡提供一个适应生长和发育的必须饲料,保持饲料不存在霉变,提高鸡的体质。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为鸡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圈舍内空气新鲜,保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

2.鸡瘟的预防对策

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地药物治疗鸡瘟。在发病的初期可以使用抗鸡的新城疫血清进行治疗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鸡瘟对养殖户的危害十分大,由于没有特效药治疗,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必须采用综合防治对策,才有可能会控制其发生和流行。一般采取的综合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了,首先在雏鸡出生一周之后接种二联疫苗,对于出生一个月的鸡应该及时的接种一系疫苗,当鸡生长到两个月以后在接种一次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其次,对于新购进的鸡必须单独饲养一个月之后,保证其健康无病才能将其混入到饲养的鸡群中;最后,在平时饲养过程中,应该做好鸡舍的卫生清洁工作,鸡舍用具一定要经过消毒之后才能使用,同时还要做好鸡舍,养殖场门口的消毒,设立专门的消毒池。

3.鸡球虫病的防治对策

球虫病的防治首先应该保证养殖场的干净卫生,对鸡的粪便及时的进行处理,雏鸡在出生一周之后应该及时的注射免疫药物,连续使用一个月左右,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更换药物,避免鸡出现耐药性。对球虫病的治疗可以在鸡的饲料中加入0.02%~0.04%的痢特灵或者0.003%的氯苯胍和0.005%~0.01%的土霉素进行治疗。

结语

总之,鸡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疾病,所有要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疾病的防控,禁止其他没有经过检疫的家禽或者鸟类进入养殖场,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好饮用水和饲料的安全,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各种病害,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作洲,张新. 水在家禽养殖中的重要性[J].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01)

[2]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J]. 畜牧市场. 2010(12)

[3]罗德霞.家禽养殖中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02)

[4]何冬梅.扶持家禽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出台[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0(10)

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群发性癔病 原因 处理对策

疾病预防是控制预防消灭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但在社区、学校、接种门诊,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时偶尔发生的群发性癔病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为总结经验教训,探讨预防群发性癔病的对策,现分析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与注意事项,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对我县近年来疾病预防工作发生的群发性癔病案例调查分析来看,发生2起,共发病735例,其中7~9岁发病发病率为9.84%,10~12岁发病为66.55%,13~14岁发病为16.61%,以10~12岁儿童发病居多,男362例,女646例。男女之比为1:1.78,女性多于男性。发病诱因均为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而引起,在学校以班为单位集体发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以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多见,以自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腹胀,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肢体麻木为主,严重者出现癔病晕厥,视觉障碍等症状,与外地文献报告基本一致。

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

在大规模群体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集中接种时,由于个别学生处于特定的病理生理状态如饥饿、低血糖、传染病的潜伏期等,往往易发生晕针等突发现象,如处理不当,就会成了整个群体反应的导火索,如同枪支扣动了“扳机”,一发而不可收,造成群体性癔病发生流行。其根本原因是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全面发育阶段,生长发育未成熟,心理还不够稳定,对外界事物承受能力较差,精神脆弱,缺乏应急能力。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易发生心理性反应。同时,学生们普遍具有求同心理,看见别人难受,便觉得自己也难受,从而导致感应性癔病的发生。加之农村的基层防疫医生、临床医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绝大多数不了解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和正确处理措施,学校老师和周围学生对预防接种、服药时出现的一般性反应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进行不恰当的提示或暗示,使学生“触景生情”,相互影响,诱发症状。使一般预防接种的反应被夸大化、复杂化,导致事件难以处理。

讨 论

群发性癔病为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症状的癔病,其特点是临床表现及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检查不出任何阳性体征,亦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群体性癔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为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或潮红,胃内不适或轻度恶心、头痛、头晕、手足发凉和发麻。重者阵发性腹痛、阵发性抽搐,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哭闹、嗜睡。如有些患者主诉有肢体麻木或视觉障碍,但检查与神经分布范围不符,发病与神经因素在时间上紧密联系,尤其受各种心理暗示的影响。在良好的影响下,症状可迅速好转,反之症状可加重。一般癔病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病情易反复。轻者不需要特殊处理,短时间内休息可恢复正常,如晕厥一旦发生,应立刻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可饮热开水或热糖水,可以自然恢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少商、合谷,数分钟仍不恢复者,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一般患者经治疗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随着卫生防疫工作的深入,经济的发展,预防接种或预防人数增多,免疫接覆盖率的提高,预防对象有相当数量的是农村7~14岁儿童,这就增加这部分人群发生群发性癔病的几率;其次是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全面发育阶段,生长发育未成熟,心理还不够稳定,对外界事物承受能力较差,精神脆弱,缺乏应急能力,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易发生心理性反应。群发性癔病发生后,与某些急性传染病和变态反应疾病早期症状鉴别困难。因此,遇到首例发生反应后,基层防疫医生和学校老师都没有经验,没能正确处理,从而导致大批不良反应发生,有的医务人员误认为是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反应,赶快入院输液抢救治疗、做CT、脑电图检查等;还有些医生口头或书面上的不良暗示,从治疗上夸大了病情,增加了患者家长的恐慌情绪,加速了事件的扩大和发展;部分儿童家长也想借此事得到高额赔偿,造成事件难以处理;还有个别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安定和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处理及对策

在开展各项卫生防病工作之前,要充分向领导、向社会、向群众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发动、组织工作。特别要做好基层防保医生接种或服药前的逐级培训,严格控制接种或服药范围及对象,熟练掌握反应及其处理原则,避免出现反应后的紧张和恐惧。实行预防接种或服药应分散进行,防止在空腹、疲劳恐惧等情况下预防接种或服药。接种门诊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如果反应轻微,可平卧休息,反应较重者可送往医院治疗。一旦发生群体性癔病,尤其对首例病人要及时正确处理,避免发生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当病人发生较多时应及时疏散病人,隔离分散治疗。群发性癔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以暗示对症、治疗、疏导为主,必要时可给一些针刺对症等治疗,医护人员搞好心理治疗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稳定学生的情绪。对群体性癔病的发生和处理,应尽快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卫生疾控中心报告。

学校应重视预防接种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卫生知识,开展适时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创造性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学会认知自己和环境,减轻学生在某种刺激下的心理应急反应。与此同时,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为班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稳定的性格特征及正常的心态。同时,要制定预防接种可能引发群体性癔病发生的应急预案。要尽量创造减少心理应激的氛围,把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同时,要有效、合理安排接种时间,防止学生过多、拥挤,导致气氛紧张。医护人员要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疫苗禁忌证,做好接种前的宣传解释工作。要向学生和老师讲清注射疫苗后,个别人可能会出现注射局部反应,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但也不能过分强调不良反应,以免产生暗示效应。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力度,研究突发事件处理技巧,尽量创造一种能减少心理应激的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群体性癔病发生后,最重要的是医务人员态度语言要统一,口径要一致,建立病人对医生的信心,防止相互矛盾的信息而引起病情反复,同时要注意接种的偶合病例。在各级医疗机构的诊断中,凡遇到相关病例的诊断应慎重,必要时请上级医生会诊讨论。如认为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服药的反应,应先和当地疾控中心联系,共同研究分析反应情况或通过预防接种诊断小组诊断后,再向家属说明,在未明确之前,不在口头上或病史上向家属说明是接种反应。要组织有关人员耐心细致对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要与学校及有关单位统一认识,密切配合,防止新闻误导以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应对那些以营利为目,损害群众的不法行为进行曝光和坚决打击;对以防治疾病为宗旨的防治措施而引起群发性癔病应科学客观公正报道,引导群众认识发病的偶然性,以便群众理解支持配合疾病控制工作的开展。各级卫生主管单位作为治理突发性的主体,首先必须树立现代治理理念,通过搭建制度沟通平台和建立预警评估体系,防止突发性的爆发,并以社会自组织为中介尽量减少突发性,最终建立高效完整的治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兴远.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中发生群发性癔病处理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72-3773.

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血液传播疾病;血液检验;医护人员;防护措施;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73-02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有十几种,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目前血站对采集的血液都进行严格的病毒筛查。但现在血液传播疾病呈蔓延趋势,而作为血液检验人员职业危险性也呈上升状态。为了减少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保证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从血液检验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给大家做为参考。1血液检验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性

1.1乙型肝炎(HBV)HB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估计全世界有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V携带者2亿人之多,其中1亿在我国。HBV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潜伏期较长(60-160天),不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患者的血清都有传染性。说明血液传播肝炎的职业危险性不容忽视。

1.2丙型肝炎(HCV)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变血清中抗HCV抗体的检出率为10.2%-80.8%,表明血液传播HCV的危险性也不容忽视。

1.3艾滋病(HIV)艾滋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而呈蔓延趋势,现在的艾滋病的传播已发展到一般人群,因此医护人员特别是实验室人员的职业感染危险也在明显增强。我国一直高度关注HIV的职业防护工作,因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方法。经相关研究显示,艾滋病有0.2%是通过皮肤感染的,据WHO统计,目前HIV经血液感染者为5%-10%。2血液检验医护人员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途径

2.1工作环境目前绝大多数血站实验室因消毒不严格,导致仪器和工作台经常与带有病原体的血液接触,从而引起感染。

2.2黏膜因为试管封闭不好,容易损坏而使血液溅出来,污染液溅入皮肤、黏膜、口中、眼睛、鼻子里引发感染。

2.3皮肤破损因为皮肤破损伤口、溃疡、擦伤等和带有HBV、HCV、HIV、TP等病原体的血液接触引发的感染。3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防护及补救措施

3.1严格筛选献血者对献血者严格筛查,在调查询问中应特别注意排除高危人群献血。

3.2健康检测做为医护人员特别是实验室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测,把健康情况存档。

3.3生物安全培训医院要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医护人员要做到带证上岗。从医护人员健康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3.3.1养成操作时穿防护衣,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的习惯,戴医用乳胶手套是有效的防护措施,即使被带血液的锐器刺伤,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的直接接触。戴口罩、护目镜预防带病原体的血液及污染液溅入口、眼、鼻中,与皮肤黏膜接触造成污染。

3.3.2洗手与手部消毒医护人员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这对预防感染性疾病也是经济有效的方法。水龙头应使用感应开关,肘动或足踏开关。在洗手的过程中要用消毒液浸泡双手5分钟,之后擦用肥皂,再用流水冲洗干净。

3.3.3污染器且物品的消毒在操作中如有意外使血液外溅的情况下,应用84消毒液浸泡仪器或工作台面30-60分钟后再擦干净,工作服被血液污染后要把工作服浸泡在消毒液中30分钟之后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3.3.4医疗废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如一次性吸头、微孔板、玻璃试管、试剂的阴阳性对照液、定性板、废弃的血液样本,吸管等应置于适当的密封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按感染性物品处理,并醒目标识。试验的废液用4%消毒液浸泡30分钟经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废弃物处理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2004)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3.4补救措施如在工作中发生损伤时,应及时处理,同时上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相关人员进行HBV、HCV、HIV的检测,如有意外发生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感染率降到最低。

3.4.1HBV当意外地有伤口接触阳性血液或皮肤被污染有阳性血液的针头刺入时,首先要把血液从破损处挤出来,同时要用大量的盐水或流水冲洗伤口,再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尽早注射含高效价的抗―HBs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HBslgG应至少每毫升含100-200IU的抗-HB才有效果。并定期进行乙肝血清型检测。

3.4.2HCV接触HCV阳性血液后,由于没有疫苗注射,只能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HCV感染的检测与监测,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3.4.3HIV意外接触HIV阳性血液后的伤口处理同HBV。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立即向主管领导和专家报告。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要定期检测,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应立即开始,最好在暴露后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预防性治疗应持续4周,以降低感染HIV的风险。

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脓杆菌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91

在养禽业发展中,很多不为人所熟悉的病原却总能带给我们巨大的伤害,绿脓杆菌病便是属于这样的一类疾病。本病又称绿脓杆菌感染,是由绿脓杆菌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病雏高度沉郁,严重腹泻,皮下水肿,衰竭,脱水,角膜混浊,很快死亡。

绿脓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细菌,空气、土壤、水、肠内容物、动物体表等处都有该菌存在,常从正常鸡的肠道、呼吸道和卵中分离出来,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应激是雏鸡暴发该病的主要原因。绿脓杆菌又叫铜绿假单孢菌,为革兰氏阴性杆状菌,单个存在或成双排列,偶见短链。菌体有一根短鞭毛,能运动。临床分离的菌株有菌毛,有时有荚膜,但不形成芽孢。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光滑、湿润、绿色闪光菌落,菌落周围培养基为蓝绿色,有芳香气味。菌落的颜色主要由细菌产生的2种色素组成,即绿脓菌素和荧光色素。在麦康凯培养基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绿色。

绿脓杆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很强,即便处于污染后的环境中也可以长期存活,而且对于很多化学消毒试剂和抗生素类药物都有比较强的抵抗力。

1 诊断方法

1.1 临床综合诊断

1.1.1 流行特点

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动物体表、肠道处都有本菌存在,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1~35日龄雏鸡对绿脓杆菌的易感性最高,尤其是1周龄内的雏鸡,随着日龄的增加,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病通常多见于伤口感染。鸡绿脓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集约化养鸡场,而且多为孵化室感染。孵化场消毒不严,孵化过程中的死胚、毛蛋、新生雏的体表和体内、出孵后的蛋壳等带有的绿脓杆菌污染了孵化室即可引起出壳雏鸡大批发病。卫生状况差、注射器污染以及育雏温度过低、通风不良、环境恶劣等应激因素是造成绿脓杆菌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出雏季节多发。

1.1.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24h左右。临床上多呈急性。病雏精神极度沉郁,皮下水肿,腹部膨大,呈腹式呼吸。下痢,排出黄绿色水样稀便。有的眼睛潮湿,角膜或眼前方混浊,眼中常带有淡绿色脓性分泌物,时间长者常造成单侧眼球下陷眼失明。颈部水肿,严重病鸡胸腹部、两腿内侧皮下也见水肿。病鸡脱水、全身衰竭,很快死亡。本病病程较短,病鸡感染后少则1d多则3d即可发病,染病后3~5日龄为死亡高峰期。病鸡通常伴有奇怪的肢体表现,如站立困难,动作呆滞,头向后仰,最后死亡。如果在孵化过程中被绿脓杆菌侵染种蛋的话,则在孵化过程中就会导致鸡胚死亡,孵化率严重下降,还有的会出现爆蛋的情况。

1.1.3 病理变化

早期急性死亡病雏无明显肉眼变化。大多数死鸡在头颈部皮下特别是头周围有大量黄绿色胶冻样渗出物,脐部皮下亦有黄色胶冻样浸润。头颈部肌肉和胸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充血、出血。肝脏呈棕黄色,有淡色条纹,病程稍长的可见肝脏有坏死灶,脾淤血。有的雏鸡心包积胶冻状液,心外膜有出血点。气囊混浊,增厚。未吸收的卵黄呈黄绿色,内容物呈豆腐渣样。

1.2 实验室诊断

取死鸡心血、肝、肺及皮下水肿液,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于37℃恒温箱中培养18~24h,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光滑、湿润、绿色闪光菌落,菌落周围培养基为蓝绿色,有芳香气味。挑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单个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即可判断为本病。

取24h肉汤培养液,腹腔接种健康雏鸡,每只0.2mL,同时设立对照。从试验死鸡的心、肝、脾等器官能重新分离到该菌,亦可确诊。

2 防治措施

2.1 预防

要想预防该病的发生,重要的是搞好鸡舍、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场等环境和工作人员的消毒工作。种蛋在孵化之前可用福尔马林熏蒸(蛋壳消毒)后再入孵。同时还应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禽笼应尽量平整,以免刺伤皮肤,在禽舍空出后要做彻底消毒。另外还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预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雏鸡的马立克氏苗免疫时往往由于针头的重复使用会造成病菌的大范围传播,所以一定要注意消毒。

2.2 治疗

养鸡场一旦暴发本病,则应该在尽可能短时间内选用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常见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多粘菌素、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等都有比较好的效果,使用时可以通过拌料、紧急注射或饮水治疗等方式,通常能够迅速控制疫情。另外,也可用庆大霉素给雏鸡饮水作预防,并对发病鸡舍进行彻底消毒。

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路基;病害;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U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路基是公路主体,贯穿公路全线,与沿线的结构物相衔接,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当前我国公路行业高速发展,公路等级逐步提高,交通量迅猛增长,对路面的要求较高,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多方面掌握路基病害,施工时尽可能做好病害防治处理措施尤为重要。一、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特征及成因

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特征

整体或局部不均匀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

2. 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成因

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原地面比较软弱(如泥沼地段等)若填筑前未经换土或软基处理,易形成压缩下沉或挤压位移;工程地形条件复杂,当路堤穿过沟谷时,沟谷中心填土最大,向两端逐渐减低,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产生不均匀下沉;水文气候等因素,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都可能使高填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路堤填料,若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质土,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等,填石路石料规格不一,性质不匀,乱石中空隙很大,在一定期限(例如雨季)可能产生局部明显下沉。 施工时,填筑顺序不当,未在全宽范围内分层填筑,填筑厚度不符合规定,填料质量不符合要求,水稳定性差,原路边坡没有去除植被、树根,未做台阶处理,不同性质的填料混填,均易形成不均匀沉降;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无大型整平和碾压设备,使压实达不到要求;施工过程中未注意排水,遇雨天时,路基积水严重,无法自行排水,有的积水浸入路基内部,形成水囊,晴天施工时也未排除积水控制含水量就继续填筑,以致造成隐患。 二、预防处治措施 根据病害的成因分析,在施工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2.1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段的先后顺序,明确构造物和路基的衔接关系,对高填方段应优先安排施工,在施工中以施工组织设计为龙头,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人员、设备,是保证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2.2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开工前要认真审阅设计文件,详细了解各段的填、挖情况,地质情况,填、挖土质和调配情况,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进一步核对设计资料,发现设计文件中有误及时上报业主,妥善处理。

2.3 认真清除地表土不良土质,加强地基压实处理,地表植被、树根、垃圾、不良土质(盐渍土,膨胀土等)必须予以清除,同时应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特别是软基处理,根据目前在国内的实际应用情况来说,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换填法、加载预压排水固结法、深层搅拌法、加筋法等。

2.4 填筑路基前,首先,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避免路基受水浸泡。特别是地基土为黄土、粘土等细粒土,在干燥状态下(最佳含水量)结构比较强,有较强承载能力,一旦受水浸泡,将易形成翻浆或路基沉降,因此做好路基施工前排水畅通尤为重要,工程监理和施工质量自检人员应认真监督;其次,要严格选取路基填料用土。路基填料确定前,需进行土质分析、CBR值、标准击实等试验,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强膨胀土等劣质土和CBR值、最大粒径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如果出现填筑材料较差、含水量偏高,同时,工期紧凑等一系列因素时,可以通过使用石灰来改善填筑材料的性质,当用于填筑路基的土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比如说土的级配不好,可以掺加一些石灰调整一个级配,如果是含水量过高,掺加石灰可以减少它的含水量,还有就是其强度不够的时候,也就是CBR值达不到要求的时候也可以掺加石灰增加强度;倘若路基填筑施工现场出现地下水位偏高、土质液限偏高等情况,则可以通过在填筑时掺加一定量的炉渣、碎石进行改善处理。再则,路基填筑前还要根据设计做好施工放样,建立半永久性的临时水准点和坐标点并做好记录。路基坡脚放样一定要准确,确保路基宽度满足设计要求,路基坡角范围内,要求清除杂草、树根、淤泥等,并进行整形碾压,压实度须达到规范要求,旧路加宽、半填半挖段须开挖向内倾斜的台阶做好衔接处理。

2.5 填石路基与鸡爪形地段路基施工,可利用重型夯实设备进行强夯处理,或将土工隔栅(土布)水平分层布置在填石路堤内,防止或减缓细料在填料空隙中的流动,每填筑完一级后,应及时修坡防护。路床顶面以下80cm范围内填筑符合要求的土并分层压实,填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0cm,填石路堤边坡用粒径大于30cm的大块石码砌,石料强度不小于20Mpa。在雨季施工时,注意做排水工作,路基顶面做成2%-4%的双向横坡,防止雨水对整个坡面的冲刷。对于被雨水掏空、冲刷的边坡,雨后及时填土夯实。

2.6 路基施工必须分层填筑,分层碾压,严禁路改工程中滚填,如两段同时施工,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小于2m,一般路段压实厚度不得大于30cm,构造物两侧(桥涵头处理)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同一种土填筑厚度不能小于50cm(两层)。路基填筑须全幅填筑,一次到位,严禁帮宽。碾压过程中,试验控制要同步进行,要控制好含水量,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压实度检测应在每层填土每1000m2取样4处,不足200m2时,至少取样2处进行压实度试验,根据不同填土类型和压实厚度,选择好压实设备,对于砂砾土振动压路机具有滚压和振动双重作用效果较好。

2.7 路堑施工时,对上坡施工,应注意确保坡体的稳定性,避免欠挖或超挖现象发生。石方爆破尽量采用中小炮,光面爆破的方法,避免大规模爆破形成松散面积过大,坡体失稳,机械开挖时,边坡应配以平地机或人工修整。路床顶面如有超挖,应清除松方并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回填,并认真碾压,压实度按路床项目标准进行控制。

2.8 路基施工中,按照设计要求首先应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以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通常路基顶面做成2%-4%横坡,以便于表面水及时排出。

2.9由于路基的修筑,对该地层的自然平衡状态会有一定的破坏,暴露在外的路基又不断地经受着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蚀,所以,要对路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为了防止地表水的冲刷、坡面岩石因风化而剥落要进行坡面防护,可以采用植物防护、坡面处治、浆砌片及混凝土预制块和综合防护等,并与大自然乡协调。

总之,路基的质量对整条公路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路基病害的成因众多,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理预防措施,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从地区和具体路段的情况去分析研究,掌握各有关自然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才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工程技术措施,以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1]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2]公路工程招标文件范本(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