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建筑法

古代建筑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建筑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建筑法

古代建筑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传统与现代;文化寓意

一、中国当代仿古建筑发展的背景

在近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体系能够保持长期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文明体系长期的持续性。中国史在秦汉的第一周期终结之后,接着便迎来了隋、唐以下的第二个周期,此后历代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长期认可,使君权神授这一主流价值观在民众中的根深蒂固。民间笃信皇权,接受并敬畏等级制度,继而谨守皇家所规定的各种礼制,这种对等级制度的效忠同时也反映在了建筑上,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也由于封建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往深度发展。

从1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多重内外因素的猛烈冲击下,很快走入解体,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殖民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也迅速在建筑样式中有所反映,在文化侵入严重的地区,这种建筑上的冲击尤为强烈,天津、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的传统建筑样式的传承根基开始动摇,建筑样式的发展方向分出多支。除沿袭旧制的建筑外,部分建筑样式明显西化,部分建筑样式则倾向于中西合璧,这些新的建筑样式在其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文化的传播逐渐向内陆渗透,并不断发展和变异。

当时建筑发展的种种无非都是当时文化的外化表现。张岱年认为“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1],那么在这一时期之前,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积累阶段,而由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文化进入了变革期。

除位于特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状况下的建筑(如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外,木元素逐渐从建筑的主角沦为配角。而木元素在过去三千多年间,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及封建等级观念的重要传递载体(如历代建筑营造法式中大木作与小木作的象征意义及营造规矩),但从19世纪晚期开始,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分歧,使得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而其在建筑中的依附面也相应急剧收缩,传统建筑由于大众在文化认同度上的分歧而渐入颓势。这也从侧面反证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日渐低靡和萎缩的状况。

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史的发展历经周折,时至今日,已被一些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把定位中国由“传统”步入“现代”的新阶段,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争论也日趋激烈,分歧加大,出于对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忧思以及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态度接纳性过高的反省,保护传统,重视“国学”文化之类的呼声也愈高。除继续跟进国际建筑发展潮流外,人们开始重视建筑样式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研究,因此,仿古建筑(注:此处所致仿古建筑不包括使用现代技术修复古建的情况——笔者)应运而生,它们通常取传统建筑之形,以现代技术和材料为实体媒介,来描绘历史意境,以再现历史,然参见仿古建筑样式时至今日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有把建筑的“传统”简单化回归的倾向。

二、中国当代仿古建筑发展的受限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罗伯·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提到一点:“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而也必须具有文化的这一特质,代表现实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倾向。仿古建筑的建筑样式,单就形式而言,只要符合美学观点,是毫无问题的。从价值观倾向角度而言,它的建造和出现,是为了藉一复古的建筑实体来复兴一种建筑文化,但这种良好愿望是过于一厢情愿的。在之前对中国建筑样式与文化的历史关系的探讨中可析出,文化与建筑样式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造成这种一厢情愿有四个原因:

首先,文化平台缺失。现今,中国社会各年龄段、各阶层之间,甚至是其内部,价值取向都已千差万别。当一个传统的价值观在几十年后重拾,对于学术界的整理、归纳以及重新传播而言,工作都是相当庞杂和漫长的。对于大众,这种再认识和重接纳的过程更是不易。

其二,而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在现代时阶段经历了两个时间断层。可以说这两个断层使中国建筑失去了很多继承传统建筑的观念连续点,并阻断了传统建筑样式发展的连续性。

其三,材料工艺和建造技术等硬件条件的遗失使得仿古建筑难成经典。

其四,环境对于仿古建筑的包容性减弱。在寸土寸金的时代,古建筑都尚且凭其历史和时间带来的精神印记,在高层建筑、现代建筑的夹缝中喘息生存,而作为缺乏精神意义的仿古建筑,若安置的环境不当,即使尺度、建制与传统无异,也会与周遭环境产生不谐调之感,成为异类。

当文化观念的发展进度与建筑实体的发展进度发生错位时,人们对于仿古建筑的接纳度,环境对于仿古建筑的认可度都将大幅降低。在古代,传统建筑因为承载了全民的文化共识,才具备了精神意义,使人景仰、敬畏,建筑样式也由此得到认可和发展。但在今天,传统建筑制式随着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和重新认识,还尚处于恢复阶段,对于大众精神共鸣的影响还尚未产生,所以还不能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同的文化观念的载体。但因传统文化的复兴仍前途未卜,而传统建筑制式中的很多装饰元素由于暗示的是封建集权的精神意义,也无法找回文化上的共鸣,所以缺乏精神力量支撑的仿古建筑在目前要想流行或是流传,仍是待解的难题。

三、中国当代仿古建筑设计的误区

除仿古建筑之外,一种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截取、变异和重组,并揉和了现代主义处理手法的新建筑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在处理手法上,此类新中式风格的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不谋而合,以“破”、“立”的姿态出现于人前。但在思想背景上,中西方基于此形式的落脚点却有相异之处——虽然二者对于历史皆有隐喻的态度,但前者更倾向与以现代主义为桥,将传统与现实连接;而后者,则更强调对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探讨。同前面提到的仿古建筑一样,单就形式而言,这类新建筑只要符合美学观点,是毫无问题的,运用得当或出奇者,甚至有可能被广泛跟风复制,但其更迭也十分频繁。这种现象又恰恰反映了中国在这个时代一个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快餐”式文化。该文化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刺激性也强、但更新率极快。

对于学术界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呼吁而言,快餐文化是极有缺陷的,而对于建筑而言,这样的建筑也是极易被淘汰的。但相比仿古建筑,由于具有了与现实的切入点和关联性,这类建筑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更有优势。但需要认清的是,在使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的同时,建筑在文化隐喻上的责任感更应胜过对设计元素炫耀性地摆弄。否则,这样的设计手法只能成为欣赏者眼中的趣味性符号,审美艺术中的新花样,没有精神指针,没有文化含义,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亦不会赢得崇敬和尊重,更无法在历史长河中占有地位。

参考文献:

古代建筑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结构类型;加固技术;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3 文献标识码:A

1现代建筑的常见结构类型

按建筑物以其结构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结构。

1.l砖头结构

用砖墙、砖柱、木屋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像大多数农村的屋舍、庙宇等。这种建筑结构不仅建造简单,材料容易准备,而且费用较低。

1.2砖混结构

用砖墙或砖柱、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屋顶承重构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这是目前在住宅建设中建造量最大、采用最普遍的结构类型。

1.3钢筋混凝土结构

主要承重构件包括梁、板、柱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类结构类型主要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高层住宅。钢筋混凝土建筑里又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等。目前25—30层左右的高层住宅通常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1.4钢结构

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材制作,它自重轻,能建超高摩天大楼,又能制成大跨度、高净高的空间,特别适合大型公共建筑。

2 现代建筑结构的常用加固技术

2.1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

(1)加大截面加固法。与置换混凝土加固方法相类似,通过加大截面积来进行加固应用已经十分的成熟,适应范围广且施工容易。但是与置换混凝土加固方法一样,需要较长时间的湿作业,从而对于建筑的使用造成影响。除此之外,经过这种加固方法之后,建筑物内部净空相对会缩小。该方法比较适合一般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2)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这种方法具有加固效果好,承载力大,施工环节相对较少的优点,但是这种加固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从而导致较高的造价和成本。因此不适合用在一般的加固场所,大多用于结构强度要求高且需要被加固的构件的面积不能扩大等场所。由于采用钢板,因此这种加固方法不适用在高温的场所的建筑结构的加固。

(3)粘贴钢板加固法。采用粘贴钢板来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加固的过程当中,不需要进行湿作业,且施工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于建筑中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且这种加固方法对于建筑外观不会造成破坏同样也不会造成空间减少。这种加固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胶粘的水平对于加固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固效果不容易进行控制。因此这种加固方法大多用于处于静力状态下的构件的加固。

(4)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这种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顾名思义和粘贴钢板加固法类似,只不过材料上有差异。此外,由于所使用的加固材料是塑料,因此相对于钢板来说不怕潮湿和腐蚀,材料自身的重量较轻,且成本也要比钢板低很多。但是塑料材料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不耐高温,且容易发生火灾。因此在使用这种加固方法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好相应结构的耐火处理。

2.2与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术

(1)托换技术。系托梁拆柱、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2)植筋技术。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中。

(3)裂缝修补技术。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形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3现代建筑结构加固的施工方法

3.1具体要求

加固施工管理主要是针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过程管理干头万绪,怎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管理人员最需要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的。根据加固工程实际通常分四部分进行。

(1)施工方案的制定。加固施工方案编制的基本思路应该建立在:①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构造物进行加固。②尽最大的可能避免拆除、敲打、撞击、振动损坏原构件。在具体编制时首先要熟悉图纸,吃透设计意图,并应去实地仔细地观察、实测,最终定出符合实际的可行的施工方案。切记不要凭经验,靠想象或照葫芦画瓢。这样的方案往往是不符实际甚至会造成返工的。

(2)在操作中严格按施工方案进行,不能想当然,或自行其是。尤其是工序不能减少,材料更不能少用。施工中有时也会遇到现场实际与图纸要求不相符或有出入的情况,这时应及时与设计、监理、甲方进行沟通,施工人员不得自行作业。

(3)做好技术交底。技术交底是通过文字把图纸表示的要求或图纸不宜表示的方法,写成作业人员熟悉的“施工语言”表达清楚、具体,使操作人员明确自己干什么,如何干,并对不清楚的地方通过技术交底进一步明确。所以在开工前要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领会有关要求、规定并做好记录,双方履行签字手续。同时技术交底也是质量事故分析、工艺改进及技术总结的重要的原始资料,所以我们在进行加固作业时,对技术交底应高度重视,认真仔细做好这一工作。

(4)做好自查、自检工作。自查自检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对文字资料及记录的检查。主要是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有否漏签、漏写、漏报或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不符要求应及时纠正。②在现场通过目测或借助仪器、设备对实体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其达到要求。

3.2质量通病的控制

在结构补强施工中对混凝土置换,增大截面作业时要足够重视。原因是这两种方法在加固作业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同时,也是加固作业中质量事故多发的环节。这两种方法在作业时,都会受到工作面狭窄、模板几何尺寸较小及模板空间有限的影响。另外在进行混凝土置换、增大截面作业时一般混凝土用量不大,很少使用商品混凝土,通常采用人工搅拌混凝土。而人工搅拌混凝土往往受场地、环境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使浇注混凝土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尤其是目前施工现场大量使用商品混凝土,作业人员对人工拌和混凝土的要求基本不清楚。这种现象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所以保证混凝土质量是该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做好人工拌和混凝土,首先要做好“干三”、“湿三”的操作。所谓“干三”就是按照配合比完成称料后,将各种材料进行混合干拌三遍,将其混合均匀。判断效果的标准是观察混合材料的颜色是否相近。然后按比例加水再拌三遍,即“湿三”。这两个步骤按要求完成后可以满足混凝土的匀质性。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由于受模板空间小的限制不宜操作时,可在模板外,通过均匀适度地敲打、振动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形。

结语

建筑结构的科学加固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格遵循规范要求是建筑工程加固工作的前提。建筑结构加固的设备在日益发展,同时,结构的问题也经常表现出个性特征,因而加固方法也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灵活的运用加固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固施工重视施工监测,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古代建筑法范文第3篇

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两幢高417m的摩天大楼——纽约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 Towers,110层,1973年建成),被恐怖分子所劫持的飞机撞毁、倒塌,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曼哈顿地标不复存在了。恐怖分子选择以攻击标志性的超高层大楼来打击美国的做法,令全世界感到震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标天际的建筑物在人们的心目中,确实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从“9.11事件”后人们对高层大楼的关注态度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甚至,有些杂志还就此展开了有关高层建筑的讨论。实际上,高大建筑物从古至今就一直普遍受到人们关注,它不仅是人类财富和技术实力的表现,是社会物质文明的象征,而且还代表着人类精神的追求和创造的愿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或许也可以说,人类的建筑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新的建筑高度的历史。

一、古代的高大建筑

人类的建筑历史已经有数千年。在古代,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即已为建造更高高度的建筑而努力,从《圣经》中的通天塔(《旧约全书》)到秦二世“起云阁欲与南山齐”(《三辅黄图》),都表达了这一夙愿。从文献记载和建筑遗存来看,最早的高大建筑,当推埃及的金字塔①、巴比伦的观象台②、玛雅人的塔庙③和中国古代的高台建筑④。其中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Khufu,公元前2500年)的高度,已经达到了146.5 m,但是这些建筑虽高,却都不过是建筑形体的高大,并非使用空间的立体化,而真正靠楼层的叠加、向高层大楼发展的建筑演进,则很可能是起始于中国汉魏时期的楼和塔。

中国汉代时期楼阁建筑已大量出现,从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木构楼阁的高度都超出人们的想像。《汉书·郊祀志》中记载,汉武帝曾效仿黄帝建“井干楼,高五十丈”。《历代宅京记》中载:铜雀台“经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又于屋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等等。当然,这些文学性的描述往往会有些夸张,但是汉代出土的明器和画像石中的楼阁,却多是3~4层的多层建筑,其中最高的竟达到了7层。而且,出土的数量之丰富,分布的地域之广阔,也足以证明其时木构多层楼阁之发达。

至南北朝,楼阁建筑又与佛塔相结合,并影响到日本。按《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塔高9层,“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这就表明,在罗马人用砖石材料创造前所未有的高大建筑空间的时候,中国人开创了木构架叠层架屋的建造方式(框架结构),将建筑的使用空间推向高空。或许可以认为,中国人在约2000年前进行的这种建筑实践,就是后来建筑向高层发展之滥觞。

二、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塔楼

随着技术的进步,宗教建筑的发展,塔式建筑开始在世界各地控制着城市的天际线。中国的佛塔、伊斯兰建筑的光塔和哥特式教堂的塔楼,占据了世界各地人类聚集地的领空,人类开创的建筑文明,在中世纪又创造出了新的建筑高度记录。

中国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是建于10世纪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塔高9 层、67.3 m.最高的砖塔也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河北定县开元寺塔,13层、83.7m高。印度德里的库特普塔(Qutb Minar)建于12世纪,塔高72.5m.埃及开罗的苏丹哈桑礼拜寺(Madrasso Sulten Hassan)的光塔高达81.6 m.而其时,欧洲一些教堂的塔楼高度,已经接近或是超过了100m.如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钟塔(Piazza San Marco Bell Tower)高98m,法国沙特尔教堂(Chartre,12 世纪)的塔楼高107 m,英国索尔兹伯里教堂(Salisbury,12世纪)的主塔楼高124m.而在中世纪,建筑高度达到了顶峰的,是德国的乌尔姆教堂(Ulm,14~16世纪),它始建于1337年,建筑高度161m,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的高度,而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塔。欧洲教堂塔楼的这种高度竞赛,直到19世纪都没有停止,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意大利的The Mole Antonelliana (始建于1863年)更以164m的高度,打破了乌尔姆教堂保持了200多年的高度记录,而成为迄今为止最高的砖石结构建筑。

超过100m的砖石结构建筑,已将材料特性和当时的建造技术推向了极致。与古代高大建筑物服务于王权不同,中世纪的这些宗教建筑则维系着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寄托。这些巍巍壮观的塔楼,后来又被广泛地运用于市政厅建筑,其象征性力量始终震撼人心,并对文艺复兴建筑和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工业革命和高层建筑

18世纪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促使建筑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新的施工方法,使建筑物可以被建造得更高。钢铁被大量生产并应用于建筑业。早期钢铁结构建造的建筑多为植物园中的温室,第一座铸铁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是美国纽约的哈帕兄弟大楼(Harper and Brothers Building,1854年建成),虽然它只有5层高,却为钢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1889年,一座空前高大的钢铁建筑出现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埃菲尔铁塔。铁塔全部以钢铁建造,高达328m,在当时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得最高的建筑。以当时的经济情况、现实需求和建筑技术而论,要建造这样高大的建筑物还只能选择“塔”这种形式。但是,由于它采用了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这便预示了今后建造具有实用价值的摩天大楼的可能性,而埃菲尔铁塔本身,也成为古代象征性高塔和现代实用性高层建筑之间的分水岭。

19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和资本经济的形成,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的出现,又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拉开了人类建筑高度竞争的序幕,这种新的建筑类型就是“高层建筑”(high-rise building)。众所周知高层建筑的出现,主要得益于钢铁、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进步和电梯的发明。至此,人类建筑高度的竞赛热点,便也很快由非实用性的高塔转向实用性的高层建筑。

第一座高层建筑,是1885年在美国芝加哥兴建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Home Life Insurance Company Building,10层,55m)。这座大楼首次采用了钢框架结构,在结构体系、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创了历史新纪元。此后,美国的芝加哥等地又陆续兴建了一大批高层建筑,并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至19世纪末,美国最高的两幢大楼“卡比托大楼”(The Capitol,22层,1892年建成)和“公园街大楼”(Park Row,29层,1894年建成)的高度,已经分别达到了91.5m和118m.

四、20世纪初的摩天楼

20世纪初,由于美国经济中心的转变,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心,也从芝加哥转移到了纽约。社会经济实力的发展、人口的集中、攀比心理和商业广告效应的作祟,促使美国的高层建筑竞赛大大加快,建筑高度大幅攀升。纽约的“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大楼”(Metropolitan Life Tower,50 层,206m,1909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幢高度超过200m的摩天大楼,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座超过古代埃及金字塔和中世纪乌尔姆教堂塔楼的实用性建筑物。

但是,好景不长,这一记录只保持了4年,便又被“渥尔华斯大楼”(Woolworth Building,52层,241m,1913年建成)打破。接着,1929年建成的“克莱斯勒大楼”(Chrysler Building,77层,319m)又再破建筑的高度记录,成为超过300m的建筑,此时高层建筑的出现才仅仅半个世纪,而建筑高度的升幅却超过了已往。至1931年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120层)建成,建筑高度更达到了381m,超过了埃菲尔铁塔成为世界第一高楼,这一世界记录一直保持了40余年,这也使美国成为继欧洲之后的世界建筑高度记录保持者。

与美国相对,这段时间世界其他地区高层建筑的建设却少得多,甚至一些国家还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对高层建筑多少存在一些抵触情绪。

欧洲由于城市建设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建筑理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们对传统城市风貌的保护意识十分强烈,从而导致了许多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都用“建筑法规”来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也使得整个欧洲缺少发展高层建筑的经济刺激。直至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的汉堡和杜塞尔多夫,才出现了一些体量较为高大的多层建筑,然而最高的也不过9层,而且还建在远离传统建筑的地方。

在亚太地区,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开始对高层建设加以限制,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由于当时结构抗震理论尚未成熟,所以政府部门只有通过控制高度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日本1920年颁布的法规规定建筑物的高度最高不得超过31 m,这项法规在日本一直沿用了45年。澳大利亚曾在20世纪初尝试过兴建高层建筑,当时最高的建筑是“澳大利亚财产和投资公司大楼”(Australia Property and Investment Company Building),高45.7m、12层。但是由于消防和日照等原因,澳大利亚很快便又对建筑物的高度加以限制。1912年悉尼率先实施45.7m的限高,此后墨尔本也实行了40.2m的限高制度,到1920年,澳大利亚的其他地区也都相继实施了对建筑高度的限制。

就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高层建筑加以限制的时候,亚洲另一个经济发展得最快的国家——中国,却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又一个积极探索高层建筑建设的地区。当时,中国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利用西方的技术、材料,甚至直接聘请欧美建筑师进行设计,建造了一批接近当时世界水准的高层建筑。特别是上海,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已建有 10层以上的建筑 28 座。1929年第一座超过 10 层的高层建筑“沙逊大厦”落成,高77 m、13层,由公和洋行设计。1934年“四行储蓄会大厦”(现上海国际饭店)建成,高86m、23层,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最高的建筑。另外,除了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高层建筑之外,中国的建筑师也设计了一些很有影响的高层建筑,如76m高的“中国银行大楼”(陆谦受设计,17层,1937年建成⑤和68.4 、m高的“广州爱群大厦”(陈荣技设计,14层,1937年建成)。

五、二战以后世界性建设热潮中的高层建筑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高层建筑的建设,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兴盛时期。世界各地的许多主要城市都建起了摩天大楼,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建筑高度都达到了100m,至70年代中期又突破了200m.美国在此次世界性的高层建筑建设热潮中,仍然处于统领地位。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在高度竞赛中又再次打破了人类建筑的高度记录,突破了400m(纽约世界贸易中心110层,417m,1973年建成),而且,高层建筑的建造数量也大大增加,从几个主要城市发展到遍及美国各地。在高层建筑设计理论、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方面,美国也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1974年在芝加哥建成的“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110层),以443m的高度成为世界最高的建筑,并称雄世界22年。

在欧洲,高层建筑主要出现在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法兰克福和意大利的米兰等地。高层建筑在保守派的反对声中,突破了教堂的尖塔,成为控制城市天际线的新型标志。1952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建成的“塞森·阿德姆大楼”(Thyssen Adm Building,30层,160m),是欧洲第一座高度超过100m的现代高层建筑,而法国的“梅因·穆特帕萨斯大楼”(Maine Montparnasse,64层,229m,1973年建成),则是欧洲第一幢高度突破200m的建筑。与此同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修改了建筑法规,成为高层建筑建设的热点地区之一;而南美的巴西在1940年就已经建造出 30层、120m高的高层建筑。

日本在解决了结构抗震这一最为棘手的问题之后,也开始大力兴建高层建筑。建筑法规一经废除高度限制,第一座高层建筑——“霞关大楼”(Kasumigaseki,36层,1968年建成)的高度就达到了147m,而仅仅6 年之后,建筑高度便超过了200m,建筑高度发展的速度之快,超过了欧洲各国。至1978,“阳光大厦”(Sunshine 60,60 层)又以其226.3m的高度成为亚洲第一高楼。就100m以上高楼的建设数量而论,到70年代末,日本已建成40 余座,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六、20世纪80年代至今崛起的亚洲高层建筑

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经济持续萧条,建筑业发展缓慢,高层建筑的建设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建设的侧重点也从数量的增多、高度的增加,转化为质量上的提高。而此时,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领先于世界,加上该地区的人口密度极大,这就促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高层建筑建设的热点地区。随着亚洲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建筑高度的竞赛也开始由美国转向亚太地区。

继日本之后,新加坡、香港、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台湾等亚洲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出现了大规模的高层建筑建设热潮。在短短的20~30年间,新加坡、日本的东京和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等城市便已成为高层建筑的密集之地,不但建设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美,而且建筑高度也急起直追。

1985年建于槟城的Kompleles Tun Abdul Razak大厦以245 m的高度,打破了日本保持7年的亚洲第一记录。仅仅相隔 1 年,新加坡的“海外联合银行中心”(Overseas Union Bank Center,66层),又以280m的高度再破亚洲记录,而1989年在香港建成的“中银大厦”(Bank of China,70层)更成为亚洲首次超过300m的建筑。至1996年吉隆坡建成“佩重那斯大楼”(Petronas Towers,88层,452m),高度突破450m,超过了美国的“西尔斯大厦”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这就说明,自高层建筑出现以来,一直由美国保持了100多年的高度记录,已于20世纪末转由亚洲国家所取代。据世界“高层建筑与城居委员会”1999年统计,世界上超过400m的高层建筑共有6座,其中3座位于亚洲,超过300m的高层建筑共有20 座,也有10座位于亚洲,而20年前,亚洲却没有一幢超过300m高的大楼。可以明显地看出,亚洲地区高层建筑发展的速度之快,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所以有人曾预言,21世纪的亚洲,将会成为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和高度记录竞争的热点地区。

注释

①埃及的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3000 多年以前,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萨金字塔群,其中最大的一座胡夫金字塔高146.5m,是古代建筑遗构中最为高大的建筑物。

②古代西亚地区文化十分发达,巴比伦王朝时期的城市中曾建造过很多高大的观象台,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也是建于一系列高大的建筑平台之上。

③玛雅人常把庙宇建在阶梯形的金字塔之上,提卡尔城的一座塔庙高约70m.

④中国上古时期以高台建筑为最高,《诗经》中就有关于著名的“灵台”的记载。《陵贾新语》中曾载:“楚灵王作乾豀之台,百仞之高。”《史记》中说西汉的神明台,高五十丈。

⑤ “中国银行大楼”的原设计为34层,约100m,计划要建成中国当时最高的建筑,但是由于的影响,被迫改为17层,76m.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量的摩天楼由于地产的因素,得以在城市里实现。他们中大多数是由一些经营良好的私人事务所设计。

1917年,建于美国旧金山的Willis Polks Hallidie Building首先实现了完全玻璃和钢框架体系。

1921到1922年,Mies设计了两个玻璃摩天楼方案,一个是多边形,另一个带有古怪的外墙。

20年代,处于经济的原因,在高层建筑上没能有突出的表现, 美国在此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期美国高层建筑界所表现的倒退和复古和22年的芝加哥竞赛一致。

1922年的芝加哥透平机塔楼的世界竞赛, 是20世纪前半期最大的摩天楼的集合展。本次竞赛的获胜者是John Mead Howells 和Raymond Hood,他们的方案是一个哥特式建筑,没有任何创新和改革。

而第二名Eliel Sarrinen的设计却被认为对后来的高层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闪烁着美学上的新理念的光辉。(下左一:Eliel Sarrinen;下中:Geropius)

但是整个20年代,高层建筑在技术方面却没有什么改进,还是钢框架上垒砖石结构。芝加哥竞赛之后的20年代被认为是高层建筑史上最可怕的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Hugh Ferriss 绘制了4-5张高层草图,强调面的运用在视觉上的效果,他认为,对于建筑石墙面雕塑感的重视要远比一些历史细节或是所谓的历史形式重要的多。

古代建筑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风格,高层住宅,地域特征

1.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形成的因素

可以理解为群体、平面、立面等特征的集合。建筑群体特征如行列式、院落式、对称式、自由式布局。美国高层住宅的高度、样式都曾经领导世界潮流。芝加哥、纽约分别成为高层办

公楼和高层住宅的发源地。细高、退台与尖顶一直是纽约高层住宅的主要特征。芝加哥高层住宅仍然带有沙利文机能主义遗风,形体方正、檐口平直、极少装饰。与纽约芝加哥强烈反差,迈阿密高层住宅形态丰富,色彩热烈,与其海滨风光和休闲城市氛围非常吻合。如果说美国高层住宅阳刚气十足,那么加拿大高层住宅则尽显阴柔之美。多伦多、温哥华的高层住宅常用柔美曲线、丰富色彩和生动细节,形成生动、典雅的外观。建筑平面特征(户型、楼型)如板式、塔式,一字形、十字形等,如美国住宅平面方正、香港住宅凸凹、荷兰住宅几何化、澳大利亚住宅自由。建筑立面特征反映在体形、表面、细部等方面,如美国住宅多为三段式板楼、退台式尖塔,香港住宅大量采用凸窗,澳大利亚住宅喜用波浪形阳台。高层住宅之所以呈现不同的地域风格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因素包括自然、城市、社会等环境条件;主观因素包括建筑师、开发商、政府官员、大众的喜好与追求等。

1)地理位置

温度、湿度、日照、台风、地震等自然环境条件对高层住宅的地域特征产生直接影响。如寒冷地区住宅,大间距行列式布局以利获得充足阳光,封闭的外观有利防风保温,深色外墙有利于吸收热量; 热带地区住宅则间距小、外观开敞、色调浅淡。日本住宅形体简单、敦实有利于抗震;马来西亚地处热带,杨经文设计槟榔市MBf 大厦(1993 年建成,31 层,办公住宅综合体)内部设置多个两层高的空中庭院,遮阳和通风效果好(图10)。印度气候干热,柯里亚设计的高层住宅立面厚重,遮阳而保湿作用。

2)城市历史、形态、规划等对高层住宅特征影响深远。

住宅地域特征的思想根源。道、儒、释思想相互融合。如道家崇尚自然,表现为建筑与自然共生,儒家强调伦理,表现为建筑的等级层次,佛教主张节制修行,表现为建筑上朴素、空灵。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也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常见对称中轴线,现代城市多为自由形态。伦敦、巴黎等欧洲城市,历史建筑众多,高层建筑发展受到一定约束,而荷兰鹿特丹在二战中城市被炸为平地,高层建筑设计反倒没有了历史的羁绊。阿联酋首都迪拜位于沙漠和大海边缘,高层住宅呈现了人造绿洲和岛屿奇观。

3) 借鉴历史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可作为凸显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表现手段。中式建筑院落空间布局、木结构材料、斗拱飞檐样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此外,不同时期的风格逐渐演变,如唐宋大气、明清的华丽;不同地区建筑样式差异明显:如北京合院、客家土楼、徽州民居、庙宇等;皇家与私家级别分明,如皇家宫殿别院、私家民宅园林等。

4)尊重自然环境

由于城市土地的缺乏,在一些大中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变化大,东南西北各地建筑外观也应表现出气候上的差别。北方寒冷,板式楼更合理;南方闷热,塔式楼更适宜;西部高原日照强烈,住宅宜小窗厚墙;东部沿海多雨潮湿,住宅宜大窗透空。

5) 大胆创新

建筑地域特征具有稳定性,但不等于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当社会经济、文化等地域特征形成的基础发生变化时,建筑特征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无法延续。简单照搬传统可能造成虚假和经济浪费后果。此外,对于众多新兴城市而言,高层住宅的地域特征可能尚未形成,更需要创新。应该鼓励建筑师在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建筑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创造新的地域建筑特色。

6) 关心居民需求

近20年来,中国高层住宅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当下中国高层住宅外观相似,地域特征模糊,由此削弱了城市特色,加剧了“千城一面”状况。更有甚者,许多楼盘钟情异国情调,照搬港式、美式、欧式样式风格,出现了虚假与错位的地

域特征。此外,由于城市大规模拆旧建新,高层住宅切断了城市发展脉络,造成居民对城市记忆的缺失。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整体上处在现代化初期,中低收入家庭占最大比例,高层住宅的主体应该是中小户型、经济实用型住宅。建筑外观设计应该满足内部的自然通风、采光、节能要求,避免繁琐装饰;增加阳台或露台改善居住品质;精心布置园林绿化营造良好的公共居住氛围。

2.在高层住宅的这种发展中,延伸到建筑风格的传统与创新的框架中加以判断,似乎高层住宅乃西方泊来的“现代”品,大众的喜好决定住宅市场的发展方向。大众往往无意识地选择洋风而轻视传统。此外,中国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浮躁,建筑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讨地域特色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为中国高层住宅的地域特色抛砖引玉。

1) 道、儒、释思想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作为凸显中国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思想根源。

2) 生活习惯

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引导住宅户型、楼型、外观的设计取向。如为满足中餐烹饪要求,中国住宅厨房需要自然通风采光;而欧美的西餐制作对厨房的采光通风要求不高。内廊式和中庭式住宅对管理和公共秩序要求较高,在日本比较常见,而在其它地区很难被接受。

3)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尽管继承传统是个充满争议和困难的问题,但还是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建筑师李祖原坚持“中国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他设计的等高层住宅,从总体布局、户型到外观细部,力图表达建筑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4)建筑施工方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欧美高层建筑以钢结构为主,而香港和中国高层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前者外观轻巧、光洁,后者厚重、坚实。各国建筑法规不尽相同,高层住宅设计受到的限制也不一样。美国1916 年颁布的分区规划法对街道的开放率作了限定,因而高层建筑多为退台式塔楼。香港建筑法就规定住宅厨房、卫生间必须自然通风采光,从而划清了港式与美式住宅的界线。依据我国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国高层住宅出现了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不同样式和概念。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凸窗实用而不计入建筑面积,因而十分流行。

5)设计师因素

古代建筑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周易;八卦图式;传统建筑模式;故宫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exagram schema in zhouyi and discusse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 and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the hexagram scheme to the imperial palace architecture layout,which provided a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s:zhouyi;the hexagram schema;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The imperial palace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典籍,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种建筑形式,一个建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必有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的传统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周易》中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周易》的简述

《周易》成书于西周,是中国最早的经典文献,堪称“众经之首”。最初是一本占筮用书,占筮就是依据卦爻和卦象的变化来推测人事的吉凶命运。《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包括卦象、卦辞和爻辞等内容,“传”则是对“经”的解说。《周易》其中“易”字,有说为“简易”之义;也有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有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

《周易》卦象有两类:一是八卦,一是六十四卦。前者是单卦,后者为重卦。六十四卦是从八卦演变而来。所谓八卦,就是由阴爻“D”和阳爻“DD”两种符号,按三个一组排列组合而成的八组符号的集合。八个符号组分别象征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种自然事物,相应赋予乾、坤、离、坎、巽、震、艮、兑八个卦名。(图一)

《易经•系辞传》中讲“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阐明了八卦的由来和运用。文中的太极指元气;两仪即天地阴阳;四象则表四时四方。

《周易》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使得历代学者对其潜心探究,从而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易学。《周易》在战国时期融汇了阴阳学说,两汉时又接纳了五行学说,但其核心则是儒家思想的传统。所以《周易》这种以儒学为核心思想的玄儒二重性,一方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以礼制制度作为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和建筑实践的主流;另一方面其唯心的玄学思想则成为以神学为基础的堪舆学、风水术的滥觞。

八卦包括了象,数,理几要素。象是指卦象的符号系统;数是指卦的运数系统;理是指易卦的原理与意蕴。以八卦的象,数,理体现为一个《易传》的世界图式(图二),是这个系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即像阴阳五行家那样把八卦分配于四方四时,而形成一种空间和时间一体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法天象地设计构思的理论依据;法天象地也因此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模式。

《周易》中的八卦图式对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以故宫为例

《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想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就表明八卦中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是四对矛盾对立体。这四对的阴阳对立,形成了自然界的两大范畴,于是,阴阳刚柔相荡,万物生机蓬勃,万千气象。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阴则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八卦所反映的阴阳论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他们用它来认识和阐释自然现象,并进一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乃至建筑领域。

故宫是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房间9千多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其中太和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依照《考工记》《礼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来规划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故宫这样布局是与阴阳论密切相关的。

经过乾清门的一条东西中轴线讲故宫分为前后阴阳两区,南为外朝属阳,北为内廷属阴。外朝的三大殿也按照阳气的多寡,具有三个层次。太和殿的建筑形式最尊贵,是皇帝登基等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可谓太阳。保和殿位于前三殿最后,是举行殿试和宴会的地方,可谓少阳。而中和殿位于前两殿之间,是供在太和殿行礼时皇帝休息之用,是阴阳之和,可谓中阳。内廷为阴区,进中路乾清门,便是后三宫。后三宫中,乾清宫和坤宁宫为内廷的正殿,是皇帝、皇后的正式起居场所。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和坤宁两宫法天象地。前者为厥阴,后者为太阴。两宫之间的交泰殿则意指天地交泰,阴阳平和,即少阴。这样命名与周易卦名卦义有关:乾清宫出自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宁宫出自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交泰殿出自泰卦,《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

经过午门和神武门的一条南北中轴线又将故宫分为东西阴阳二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为阳,五行中属木,为春,所以故宫的东部布置了与“阳”有关的建筑内容。如太子的宫室。西方为阴,所以故宫的西部布置了与“阴”有关的建筑内容,如皇后,宫妃居住的宫殿。如是古代建筑大师就是这样把阴阳宇宙观和宗法礼制巧妙的结合起来,规划设计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

故宫这种阴阳阴阳分区的规划思想与先天八卦的阴阳卦爻排列相一致的。先天八卦图初爻所组成的内圈,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从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初生,起于南方。八个初爻左边皆为阳爻,右边皆是阴爻。就三爻卦来说,从震卦左行至乾,是阳爻从少到多,自初阳到阳极的变化;而从巽卦右行至坤卦,则是阳爻逐渐减少,阴爻逐渐增多,自初阴到阴极的变化。这是一个左阳右阴,春秋交替的过程。先天八卦中爻的兑、乾、巽、坎四卦中的中爻均是阳爻;北半部艮、震、乾、坤四卦中的中爻均为阴爻。前者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落下;后者表示太阳从西方落入地平后的黑夜。从气候上说来,南方温热为阳,北方寒凉为阴。这是一个前阳后阴,暑寒交替的过程。

先天八卦所表征的天南地北,“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传》),日月运行,寒暑交替的阴阳世界观及图式构成,成为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一。因此在阴阳宇宙观的建筑设计思想指导下,必然产生一种建筑模式。这种模式是由阴阳所形成的,具有明确中心和明显中轴线的对称格局、有机有序的排列空间。对传统建筑的组群建筑规划或单体建筑设计都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镜池.《周易本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刘大钧.《大易集成》[M].前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3]《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工出版社,1986年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工出版社,1984年

[5]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M].第二卷,济南齐鲁书社,

1998年

[6]程建军.《中国建筑与周易》[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

1.李妍,山东建筑大学学生,硕士研究生,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