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苗雨君(1970-),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重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类型,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1998年4月份印发)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高[2012]4号)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从理论上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人才“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的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2]。应用型人才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符合“理论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把成熟的工商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解决专业人才“怎么样培养”的知识结构架构和运行组织方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技术和理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强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应用和科学创造能力;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开发[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学者对美国、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校企合作的内涵、模式、优势以及必然性等方面:《对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引导的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形式出发,分析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等等。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技术教育的大学和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工程教育,这些已构成了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上,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系统分析的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结合科技发展要求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自主权,并结合科技发展、企业现场应用技术和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整,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适用、最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技能;在学生实习实践方面,使高校注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力求使学生熟悉工商企业发展进程,掌握职业技能要求[4]。目前,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刘东江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中心,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要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潘琦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理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一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自我定位;二是将高智商、高情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三是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四是建设与完善大学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徐辉认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注重培养技能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5]。
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特点,已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逐渐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专业的发展建设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2.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缺乏特色
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依据地方需求、自身优势和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大学还没形成与高职院校“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6]。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特色。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但是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方面没有清晰的设计和表述,整体上感觉目标空泛。各级各类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式重于实质,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一般按照“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3+1”或“3.5+0.5”模式,在具体实施方面受困于传统的、僵化的教育理念的限制。如“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对原有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形式调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而校企合作的“3+1”或“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因为培养方案中缺少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相应学分的设定,或者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办法,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评定学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往往对学生的培养考核也束手无策,目前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一些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践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出现因人设课或者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程的现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2.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关键是造材的平台、流程和工具需要把关。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忽视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应用导向和实践导向,但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注重系统性知识的传授,教师成了教书匠,而不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另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普遍缺乏运用理论的机会和能力,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被动学习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2.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薄弱,考核方式不科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胜任将来从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工作。然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数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是该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过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现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来评定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缺乏对实践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实践途径
3.1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人才的需求特征,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二是职业层次带性,即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带;三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对人才有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的要求,对人才培养具有驱动作用[7]。因此科学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3.2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制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就难以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趋向、从业特点,学生在求职过程和就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3)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注重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紧密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按照“厚理论基础、强应用能力、高综合素质、广适应工作”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等五级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和“实践”课程可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要做动态调整。4)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纳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旨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3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首先,打破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壁垒”,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把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或理论与实务关联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重组,使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其次,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本着“以教学为中心”理念,科学设计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要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要努力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虚拟游戏法、社会调查法、学生“小讲课”、模拟实训、创新创业训练、企业参观考察等方法与手段,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 培养 应用能力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教育目标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学生的就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都是培养企业的实用性人才,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要注重对企业实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能否胜任这样重要的岗位工作,其应用能力是关键。
2.市场就业的要求
高效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很多企业都要求应聘者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专业特点的需要
企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多,而且偏向于抽象化,同时其专业本身的应用性和市场性非常强,因此,决定了在具体专业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强化学生专业的应用能力,进而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要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建立以提高学生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传授给学生新的方法与技能,使学生的执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以学生为本。
2.坚持系统性原则
这是指通过落实整体优化思想来进行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构建。首先,要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体系中各个培养方式之间的配合与分工,尽可能实现优势互补;其次,要能够从整个专业培养的总体规划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3.坚持灵活性原则
各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或者将各种培养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
三、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通常被定义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笼统定性没有将企业理论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别开来,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日益矛盾。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合,严重影响力现代企业发展。
2.课程体系存有缺陷
企业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核心力;其次,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脱节,尽管有一定的实习活动,但是系统设计与操作还不够,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先天性不足。第三,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往往只注重传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够。
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理论传授,对于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很容易被忽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是非常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最终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须要将企业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细分成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需要哪种类型人才,进而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首先,如果是理论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创新理念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其次,如果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设置出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根据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需要,以及创新需求等进行目标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没有必要的学科做适当的删减,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其次,要建立一些交叉性学科,着眼于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可以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建立起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须要将学科与专业进行划分,所以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模块化教学才能使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
五、总结
现代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献计献策,使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优秀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高超的应用能力。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企业发展的现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海滨.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2(13).
[2]党玉.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
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一、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
一、引言
独立学院,也常被称作为独立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范后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所谓“新机制、新模式”即民办机制、独立办学、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也常被称为工商企业管理,该专业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其社会实践性和企业应用性。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侧重于研究企业内部的行为管理以及较高层次的经营战略决策。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工商管理类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独立学院目前的培养体系与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侧重于培养理论知识型人才,对于社会应用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比重并不大,所以,根据社会、企业的具体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的重点。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国家考虑到当时的情况,鼓励本科院校和社会上的资金相结合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独立学院的特征是:引入社会资金,有独立的设施和管理,培养模式上自主性更多。独立学院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典型阶段。独立学院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有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普遍高校雷同。这是第一阶段独立学院的遗留特征,由于独立学院通常是在母体学校的资源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与母体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设置都较为接近。像这种依托于母体学校成长起来的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参考一本或二本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结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设置符合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独立学院的应用型特点并未得到突出。
(二)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通常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独立学院,走上了教师的岗位。独立学院的教师通常都是硕士以上的学历,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其它职业的工作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因此,既能够为学生讲解理论基础,又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企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极为欠缺,这种师资的现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得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更关注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
(三)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未能完全建立。普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这些环节联系紧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都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独立学院将重点放在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对于实践和实习环节关注得很少,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缺乏相对合理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策划和内容。虽然我国的独立学院越来越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性。独立学院目前正在探索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学生实习方式等举措,但是对于实践环节的具体策划和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的安排,仍处于摸索阶段。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一)鼓励学生创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后,需要融入实践,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后,学院可以邀请社会上的部分成功创业者来学校与学生一起交流,学院也可通过学生会使得学生与各类商业机构广泛接触并实践,这些鼓励措施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各界的创业人士并能在与其接触过程中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二)独立学院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估机制。通过在独立学院设置专门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估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在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从侧面促使教师补足自身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三)独立学院应与部分企业建立真正的工商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许多独立学院并没有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或是形成固定的实习关系,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缺少真正的实习单位或是实践机会。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只能将实践教学停留在案例教学,无法使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问题。只有建立真正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才能使得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处理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特点,培养的学生应侧重于应用型,更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应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改变传统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从教学方式方法、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推动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杨旻.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践行[J].电子制作,2014,12:251~252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定位;发展前景
工商管理专业是经济类学科中管理学的一条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具备基本专业素质,适应知识经济要求,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人才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而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是学习的主动者与思想的践行者,科学的课程定位和专业的就业指导不可缺少。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目的
目前,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数增多便无形加大了学校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难度,企业挑三拣四的情况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困难。在众多的地方院校还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化,课程定位的不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重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性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旨在于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管理知识又能统一大局、管理公司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不知创新,那么地方院校将丧失自己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深入研究当地院校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是保持自身优势的明智之举。
2.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改革计划,明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层”“业务层”“职能层”和“战略层”四大层次。在“基础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可分别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基本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最高端即“战略层”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这门主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力,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战略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领导和创新的三大能力以及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三大职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与过去的对比
过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要求却越来越高,自然,当地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毕业生被排斥。而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敞开大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营销人才从而使管理类专业主体逐渐向销售集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营销这个岗位,少之又少的管理类岗位只留给了工作经验多或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可否认,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2.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好就业形势,很多就业准备生不禁要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生的“早餐”在哪里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主要可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二是国内外的大小型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三大方向也可分别归类为常规型工作岗位、实际型工作岗位和研究型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在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出国深造也都是不错的毕业打算。
3.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并开设了其他分支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谓是全能型经济人才。自然,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不胜枚举。目前,各企业人力资源部仍然对高学历青睐有加,不免挑肥拣瘦。所以地方商校的毕业生亦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社会环境选择非管理类岗位或者自主创业,拓宽自己的就业范围,如会计出纳人员、市场营销策划人员、金融分析专家等,甚至广告策划类领域也能有所涉及。正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该专业发展前景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