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的校本课程

特色的校本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的校本课程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的今天,我国课程结构日益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初见端倪。校本课程已日渐成为我国课程结构中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就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更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25%。”可见开发校本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基于此认识,我们将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足现行国家教材的基础上,以自编校本教材为主体,以文学社活动,诗文诵读活动为双翼,以其他综合性语文活动为补充,初步构建起了有我校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

一、 我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开发与实施语文校本课程,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有意识的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我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

我校语文校本课程的范围很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自主开发校本教材: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我们以学生需求为前提,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从我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兴趣特长出发,采取互补整合式合作开发模式,即根据每位教师的兴趣特长分配开发任务,然后对各自开发的结果进行整合补充,加以完善。文本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学生推荐,教师搜集。比如,我们开发的古诗词读本,内收从诗经到潭嗣同计200首诗词,其中有六十多首是学生推荐的,其余100多首是教师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本着与统编教材相关联,对统编教材做必要的补充与拓展的原则,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精心遴选的。我们开发的用于04级复习的《精短文言文选萃》,共收文言短章27篇,主要是教师根据当届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搜集整理而成的。在以上两种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我们不断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渠道搜集整理补充现代中外美文佳作,不断丰富和完善诗文诵读材料,用于初一年级的诗文诵读的校本教材-----《诗文精萃》读本,也已整理就绪,并印发到学生手中。我们计划到2006年出版一套专门用于我校学生的诗文诵读教材。2、诗文诵读活动:自2004级开始,每届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进行诗文诵读活动,要求学生诵读熟背校本教材中所选诗文,并通过诗词比赛等形式进行检查。此活动对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有着明显的作用。3、文学社团活动。以编辑校刊为主要依托,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如外出参观名胜古迹,采访名人,举办文学专题讲座,组织文学社员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活动等等。文学社团吸引了一批文学爱好者,培养了一批文学苗子,有力的促进了写作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4、日常学习生活类:这一类是每天必做的,如每日文化积累(名言、名句、俗语、对联),每日三分钟练字,阅览校阅览室的报刊,自编自制各种形式的报刊等。5、带有课外活动性质的综合性语文活动和比赛:这一类,我们力求使之规范化、系列化,避免随意性,使之课程化。每学期依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在初一学生中开展写字比赛,初二学生中开展诗词比赛,初三学生中开展读后感写作比赛,还通过诸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烈士陵园祭扫、参观博物馆、纪念观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收获与体会

三年多艰辛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收获多多,感慨多多。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我校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尊重和满足了我校语文教师与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实验年级涌现了一批语文综合素质高的学子。学生在各级各类刊发表习作五六十篇。有多名学生有过在报社电台当记者的生活体验,有六名学生有过采访贾平凹、余秋雨、叶永烈,赵熙等名家的经历。语文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也大面积的提高了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实验年级2004年中考语文总评成绩 91.3 ,一举夺得全区第一的桂冠。

2、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升了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使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课程试验,从而改变了教师仅把语文课程当作语文教科书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语文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语文教学视野得到了扩展。可以说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一实放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3、回顾校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之路,我深深感到: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体美;校本课程;专业化特色;均衡发展

校本课程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小学音体美校本教程的开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快乐校园”特色学校建设为基础,以音体美课堂教学为抓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展开。课程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整体艺体素质的利器。课程的开发利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缩小因地域、环境等不同造成的学生整体素养的差异,可以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进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音体美教学专业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是音体美教育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一、是国家基础教程必要的补充,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基础教程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教学安排合理科学,是在对音体美课程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适合绝大多数学校及学生的通用教程。但因为地域、环境及学生层次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及教学相对前沿学校,对教程内容完成情况良好,但相对落后地区教程完成情况明显滞后。尤其农村地区或专业教师相对匮乏、专业教育没有形成良好延续的地区和学校,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开发出适合本学校学生适用的校本教程,是对国家基础教程的必要补充,可以从根本上缩小因地域、环境等不同造成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方面的差距。

针对各地区及学校音体美教学的明显不均衡现象,小学阶段的音体美教学,需要依托家教程,根据不同地域及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开发适合本学校学生能力实际的校本教程,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缩小差距,避免学生因为知识技能系统化的差异造成的两级分化。在教学中也需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根本问题,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推动本地区、学校音体美教育的整体发展,缩小地域间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动学校特色化建设进程,利于校际间音体美教育发展的均衡。

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因为音体美课程教学要求及师资力量的差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明@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各地区、学校的应试教育弱化了音体美课程。认识层次的不同也造成了音体美教育发展的明显不均衡,导致学校间的差别明显。部分学校倡导进行特色教育,充分意识到音体美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投入,提高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就明显提升,学生艺体素质整体较高。而部分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或对音体美教育的认识不够,使得音体美教育缺乏连续性,给教学带来明显的阻碍。

小学音体美校本教程的开发,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学校特色化发展,选择适合学校特色化教育实际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以学校为本”“从学校中来”的思想主旨。立足课堂,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完善,探究课程实施的积极意义,并对学校各类艺体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推进音体美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积极提升学校教育层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侧面推动学校特色化教育进程,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校际间音体美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缩小因地域、环境等不同造成的个体差异,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且处于求知欲旺盛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动的他们更愿意每天都有不同的能够刺激大脑的新知识、新模式。但对于国家课程这一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载体来讲,固化、模式化是其不可避免的特征,且强调统一性,对学生个性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适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具有明显针对性,模式相对自由,适于“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发展。

四、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一、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首先,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要看是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想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为此,需要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们把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快乐求知,幸福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引领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善学、不断进取、成长本领的人,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把学习内化为每个学生生命生活的必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进行,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利用我县特殊的人文历史资源、山川自然资源、社会风情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选择开发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爱我家乡》,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为弥补学生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实际,我们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经典诵读》课程等。学科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和调节,而且对于重新构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在全面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求、场地设施等课程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课报名的情况,我们把全校学生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了七大类型34个校本课程项目教学班,每周星期三下午同时安排所有校本选修课,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走班式”教学的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关照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班额有限,以及场地设施等的限制,且与学生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校本课程设置方案,提升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使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转贴于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促进校本课程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为研发工作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培训,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等,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

其次,组织由教师为主体,课程专家指导、家长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各自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论证、申报、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课程目标、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负责课程教学和过程管理;建立本课程的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对本课程进行反思、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等。

第三,建立了以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审议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和《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制度》,审议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案及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的可行性,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参与课程评优,提出课程改进意见等,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持续地发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头脑奥林匹克(简称OMER或OM)创新教育是一项培养青少年科技与艺术创造力的活动。它通过整个团队的集体参与,使队员学会团体努力,团结协作,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被誉为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围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无法突显自己的特色。特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为本校学生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宏观上看,它既可以推进教育民主化、多样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推进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还可以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从微观上看,它在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的同时,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蓬勃发展的态势。

课程开发的背景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把头脑奥林匹克作为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头脑奥林匹克(简称OMER或OM)创新教育是一项培养青少年科技与艺术创造力的活动。它通过整个团队的集体参与,使队员学会团体努力,团结协作,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被誉为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活动。

学校是地处城市化的农村中学,生源参差不齐,如果按传统的办学理念来培养学生,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能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结合起来,能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

特色发展既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近年来坚持“弘扬传统,崇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坚持“改革活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在创建科技教育特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优异成绩。如何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做强做大,创建富有个性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特色品牌,能进一步凸显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

课程目标的设置

学生学习目标 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学习目标如表一所示。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教育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科研水平。

学校发展目标 建设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管理模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擦亮学校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特色。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硬件保证 开展头脑奥林匹克训练活动通常要有三间训练场室,包括科技制作室、艺术创新与排演室、即兴题训练室,才能满足开展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训练的需要。当然在场地紧张时也可由一间场室多用。

学生选拔与组织 在选拔学生方面的原则是:第一,有利于挖掘学生创造力。对于创造力有天赋的学生,优先考虑成为培养对象。第二,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对愿意参加本项活动的要表扬和鼓励,使其即使不能参加比赛,也可成为学校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成员,做本项目的支持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发动各班学生报名参加学校头脑奥林匹克协会,然后在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下,在各班具有科技和艺术创新天赋的同学自愿报名基础上,选拔20名至 30名组建学校的头脑奥林匹克协会。协会成员分两三个小组,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训练。

师资配备 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决定本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学校认真选拔头脑奥林匹克指导教练,从教师爱好特长、责任心、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为了提高教练水平,学校还外聘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主席及技术教练来指导,以促进本项目的高水平发展。如项目启动前邀请专家指导我们如何开展活动,训练过程邀请专家指导我们如何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研究改正措施。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是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头脑奥林匹克课程教练,大家深深体会到:必须重视头脑奥林匹克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在初期阶段,指导教师遇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此,开展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开发头脑奥林匹克课程资源,通过广泛采集、立体开发,形成头脑奥林匹克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采用“改编、新编”二种方式开发“头脑奥林匹克”校本课程。“改编”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当地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教材内容进行局部的修改或结构调整;“新编”就是教师根据需要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内容。

二是课时安排。由于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大部分时间被繁重的课后作业、各种辅导所占据。因此,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应该考虑如何不占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学校的头脑奥林匹克校本课程总课时数为每学年三四个课时,再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将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去,与学校所有课程有所联系。

三是教育内容。根据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头脑奥林匹克”校本课程,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学习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努力提高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其中,部分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要求举例如表二。

四是教育形式。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形式是:交叉进行长期题和即兴题的训练。学校力求体现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现“群体协作能力、人才优化组合”的竞争,强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努力创设有利于创造思维的环境。在即兴动手训练中,以“制作一个能承受一只网球的支撑架”为例,说明如下:

提供材料:1张A4纸、4根吸管、6张标签纸、10根牙签、2根橡皮筋、2支铅笔。

训练或比赛要求:10分钟内完成制作(当时间剩下1分钟时教练会提醒)。支撑架必须立在桌面上规定的方框内,网球必须在支撑架的顶端。

评分标准:①在支撑架能支撑起网球的基础上,以网球最下端到桌面的距离计算成绩;②制作的创新说明(包括说明项目的创新点、不足或改进之处)加1厘米至5厘米长度作为成绩;③团队合作加1厘米至5厘米长度作为成绩。

五是教育程序。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制订方案――探索解决――互动交流――展现评价。以即兴题“用一张A4纸叠高”的教学训练程序为例说明如下:

①创设问题: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用一张A4纸叠高”的活动时,提出的问题可有:怎样才能使一张A4纸叠得更高?

②制订方案:大家围绕问题献言献策,然后制订一个以上的解决方案。

③探索解决:围绕解决方案,大家分工合作,尝试完成第一个解决方案。不行或不理想就改进,真的不行就用第二个或备用方案。

④互动交流:先进行小组内交流,再在小组之间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⑤展现评价:展现和介绍创作成果,介绍项目创新,包括说明项目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六是教育过程。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整个活动过程,把它划分为五个步骤:启动和准备――成员选拔――探索和训练――比赛和展示――总结和评价,也可称为“五步曲”。具体介绍如下:第一步,启动和准备。主要任务是:组建学校头脑奥林匹克领导小组和教练团队。主要内容有:确定项目的行政主管,选拔教练和任务分工。然后集中师生进行长期题和即兴题的解题和训练。第二步,成员选拔。主要任务是:从各班级优秀分子中选拔科技精英组建头脑奥林匹克校队。主要内容有:在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下,把各班具有科技和艺术创新天赋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拔进入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校队。第三步,探索和训练。主要任务是:对校队进行训练。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学习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努力提高科学素质、艺术素质和创新精神。主要内容有:交叉进行长期题和即兴题的训练,使动脑、动手得到均衡发展,科技与艺术创新相结合,个人创新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第四步,比赛和展示。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比赛和成果展示。主要内容为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比赛,我国比赛每年在上海举行,世界比赛每年在美国举行。第五步,总结和评价。主要任务是:分析本次活动和比赛情况,总结评价活动过程和结果。主要内容有:寻找作品的最佳创新点和艺术展现方式,找到训练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研究改正措施和策略。

教育评价 此处的教育评价分三方面来谈,一是总结评价活动过程和结果,二是对教师的评价,三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中伴随着一些量化的评价,但主要还是比较关注质性的评价。我们每周和每月评比一次,评比以自评、小组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过程的创新性、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活动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社会支持 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必须有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保障。学校此项活动得到了当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建设头脑奥林匹克特色课程,并且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处理好硬件保证、学生选拔和组织、师资配备、课程设计与实施、教育评价和社会支持六个方面,见表三。当然,特色课程建设也要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不能因为建设特色课程而影响和削弱其他课程。

取得成效

学校通过近8年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如下成效。

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头脑奥林匹克这种新颖的、开发创造力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学校培养了一批批有个性、有特长、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69项作品获国家专利,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获得4个冠军、1个亚军和2个最佳创造力,成为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史上获世界冠军最多的学校,也创造了获世界最佳创造力最多的学校纪录,还创造了没有教练到场(教练因签证遇到问题没有到美国赛场)而取得冠军的世界纪录。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学校一批头脑奥林匹克教练的课程开发能力、创新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共产生11位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冠军教练。学校头脑奥林匹克(OM)世界冠军教练纷纷应邀在省内外作专题经验介绍,其中笔者曾在中央电视台上科技教育示范课,在世界首届创意节作经验介绍和上示范课,叶耀词老师在全国中学物理创新教学研讨会作“物理教学与头脑奥林匹克创新相结合”的专题经验介绍。

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通过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促进了学校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特色的形成,也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学校科技教育成绩显著,获省级以上荣誉超过十项,其中主要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先进组织单位、中国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中国创新型学校、中国当代特色学校、世界创意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先进组织单位。现在学校头脑奥林匹克作为一个特色品牌吸引着海内外兄弟学校纷纷慕名前来参观交流。

参考文献

[1]米克卢斯.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丛书-创新无止境[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陈伟新.挑战创造力――中国头脑奥林匹克活动20年[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 特色规避 通识教育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必须对“新办本科院校”加以界定。目前,我国新办本科院校,一种是“强强联合”新组建的国内超大型本科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这些超大型本科大学本身不仅有比较成熟的特色专业及其课程体系,而且有特色学科群和重点学科群,因此这这种联合组建的新办本科大学不在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之内;另一种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在原来几所专科院校的基础之上,采取“专专合并”的形式升格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是一种完全初生的本科院校,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点。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生命线开展工作必须深思:是首先创办特色学科呢,还是先创办特色专业。我们认为作为一所新兴的普通本科院校,应该首先考虑特设专业的建设问题,创办特色学科要以特色专业的建设为基础,特色专业真正办出了特色,为特色学科的创办奠定了师资结构、实验室条件、学术带头人、社会人才评价需求等各种教育资源之后,特设学科的创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创立之初,各院系最多只有一两个本科专业,而且各省市在审批新兴本科专业时总要综合考虑该校、该院系申办新本科专业的各种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各种变量。专业是学科的二级学科,以二级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是形成特色学科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授予学位的学科分为11大门类,64个一级学科,625个二级学科(专业)。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专业配置大体上相当于二级学科(专科专业还不能算是二级学科专业),所以只能称为为专业。而学科建设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确定院、系专业的学科的宽度问题,即学校根据学科群体划分的院(系、部)结构。确定学科既要考虑与国家教育层次的口径,还要从自己的培养目标,即现在和将来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及学位目标等,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学科特色的形成。教育部明文规定:新办普通本科院校至少要有两届本科(学士学位)毕业生才能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设置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学科内部门类要齐全和形成特色,并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引进”。由于本科大学课程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阐述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作。对此,本课题组拟借鉴国外本科大学课程设置的一般模式提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设专业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一、国外著名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简介

(一)美国杜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

杜克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大学之一,他的本科教育是通过知识分类要求,以达到学校对学生通识教育的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六个知识领域中至少学习涉及到五个知识领域的知识:艺术与文学(AL)、文明社会(CZ)、外语(FL)、自然科学(NS)、定量推理(QR)、社会科学(SS);每个学生必须在这些知识领域中的4个领域修读3门课程,另外两个领域中必须修读2门课程;本科专业主修课程分三类:系设主修课、特殊培养计划的主修专业和跨系的主修课。

(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为了完成通识教育的要求,从1996年开始,本科生必须在四个知识领域中修读至少9门课程,这四个领域是:知识领域Ⅰ:1.文化、思想和价值的发展史;2.人文基础课程;知识领域Ⅱ: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数学;知识领域Ⅲ: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领域Ⅳ: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

(三)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本科课程设置

学生在本科四年培养计划中,必须从下列各类课程中获得约124学分,才能从理工学部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些课程是:各类综合学科的教育(16学分)、外语(12学分)、数学(6—12学分)、自然科学(4-8学分)、实验课程(6-9学分)、专业课程(56-62学分)、其他课程(4学分)。

(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该校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要求学生每学期修读5门课程;除工程学科专业外,其他9个工程专业的第一学年的教学计划是相同的,共10门课,包括应用科学课程(3门)、数学课程(3门)、专业基础课(4门中任选2门)、基础课程(2门);第二、三、四学年主要是专业课,同时兼有选修课。

二、课程设计的内涵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curriculum development),有人翻译为课程开发、课程编制、课程编订,其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设计即为对学校总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制订活动,狭义的课程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编写。这种编排或计划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并需要一定的方法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课程设计是课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最早的课程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课程编制(狭义课程设计)展开的。而且自19世纪末课程理论诞生以来,主要围绕中小学教育的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课程编制模式:(1)功效模式(efficiency model)。一些教育家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重新审定学校课程,以剔除多余的学科,以及各门学科中多余的内容。最令人瞩目的是博比特(F.Bobbit)和查特斯(w.w.Charters)提出的用“活动分析”、“职业分析”的方法来确定课程及内容。(2)目标模式(objective:model),这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编制模式,其代表人物有泰勒(R.w.Tyler)和布卢姆(B.s.Bloom)等人。

三、新办普通本院校特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一)特色地缘

所谓特色地缘,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要围绕所在区域的社会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来论证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开发理念。我国目前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城市院校”、“地方院校”,其办学经费来源的主体是学院(或大学)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地市级政府,从办学定位上主要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同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地缘特色、民族特色,甚至还有文化特色,这自然决定地方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质量的特色,进而就要求这些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必须突出地缘特色,否则,毕业生的就业将是制约这类院校发展的瓶颈。人所共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普通院校要在学生择校的大环境中立足、发展,就只有走地域特色之路,而走地域特色之路的首要条件就是课程设计的凸显地缘特色。

(二)特色突变

所谓特色突变,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在遵循国家有关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结合地方院校的地缘特色设计大量其他本科院校,甚至是本地其他老牌大学或学院没有的课程。这种特色突变,一方面是培养特色教师、特色学科带头人的必要要件;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新办普通院校的“新”字(学校新、领导新、教师新、教学资源新、地方政府支持新等)作动力源,设计特色课程,甚至是设置特色专业,例如,贵阳学院的软件分院的课程设计,这在我国所有的本科院校中就是首创——与微软公司共建培养IT人才、软件架构师等人才,其课程的85%的内容是微软公司专用课程。这种特色突变既培养了该课程施教的教师,也促进了全校其他老师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特色课程下的特色学生。转贴于

(三)特色规避

所谓特色规避,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要规避学校所在地区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已有的课程设置,甚至是专业设置也要规避。因为这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专业和课程体系所要考量的问题,而且由于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地方学校”和“新院校”等的特点,所有的教学资源将无法与老牌院校(或大学)相抗衡,尤其是学生生源与就业的文化限制更是要求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必须规避本地其他老牌高校。但是不是规避全国所有的其他高校,其他省高校有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是完全可以借鉴与竞争的;当然要尽可能地规避,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基本规避了全同与雷同。

(四)特色提升

所谓特色提升,就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利用原来专科段的某些特色资源,把原来的特色专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提升为特色本科专业并加以深化、提升其课程设计。尤其是许多老牌专科学校有许多省级示范专业、国家级示范专业或省级、国家级示范课程等是完全利用,并可以深化和提升的,而且许多示范专科专业或课程在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前几年还在继续兴办着,这就需要学校尽快利用已有教育资源把这些专科专业或课程提升为本科专业,并深化其课程设计。比如贵阳学院原来的服装设计专业和档案管理专业都是省级或国家级示范专科专业,但是除了服装设计专科专业还在继续兴办外,档案专业在学校合并和系部整合之初就停办了,而且据课题组所知,目前整个贵州省都没有档案管理本科专业,档案局的领导还多次问我们有没有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急需该专业的人才,我们只好建议他们到四川大学去招聘,而且本校该专业的几位专业课教师只好改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课程设计的建议性方案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课程究竟怎么设计呢?我们认为在遵循国家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建议采用下述方案:

(一)课程设置理念上可借鉴美国本科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把通识教育课程引入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之中

虽然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是立足地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工作、学习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不完全是本专业行业内的,再说,没有通识教育的基础,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就业发展都是狭隘的。

(二)课程设置形式上我们建议开发本科多元文化课程,相应淡化专业课程

因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性的本科生,能成为研究型学术型的本科生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比较同意“普通本科层次不能培养专门化的人才,而只能培养人才的‘毛胚’,养成一个人的现代性价值取向。‘毛胚’具有多样发展可能性,具有广泛的选择性;这就需要给‘毛胚’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多样性的视觉和思维方式”的观点。因此课程设计要具有多元文化性、宽广性,而且这与实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致的。当然,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设计不仅仅是提供几十门选修课,更不可能提供几千门选修课,因为仅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数量就没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师资数相比,例如,美国杜克大学虽然也只有在校生一万余人,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三千多门选修课,可是其专任教师就有一千六百多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也是要紧扣特色专业的特色来开发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的主体必须是多元参与论证主体

特色专业要真正办出特色,在课程设计的主体上必须实行多元参与论证主体,即必须符合课程论规定的课程设计主体的完整性,也就是说:课程设计的参与主体必须包括学科专家、任课教师、学生、社会人才需求行业的专业人士、家庭、学校等,只有这些主体对具体课程的需求达到了优化组合,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特色竞争力。据课题组调查,传统本科课程的设计很多都是在某一专业申报之初,仅仅是各个教研室或某个学科院系的部分专业人员进行的编制,甚至于就是一两个领导参考其它大学的课程设计初略调整一下就上报教育主管部门,一旦教育部门审批之后,该课程体系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忠实地执行着,这是严重不符合课程论的课程开发原理的,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些课程及其培养的学生根本不具备特色,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与就业、家长、社会怨声载道。特色专业的课程开发只能充分利用各个主体:充分考虑现在与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与趋势、借鉴学生及其家长的有效性建议、采纳任课教师对具体课程的实践经验、遵循学科专家的前沿性建议、分析具体学校及其专业的教育资源等来进行课程设计。要办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就不能是闭门造车和行政大于一切的模式来开发课程。

(四)课程设计内容上凸现专业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专业兴办和发展的支撑基础。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突出特色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很多种操作方法,例如:工程技术类特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技术类本科课程的设计方式——三分之一的课程内容完全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具体工程技术公司完成,而且教师也就是公司的工程师;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特色专业可以借鉴美国本科课程设计模式——学生一进大学就实行“导师制”,既实行通识课程教育,又使每个导师能为具体学生指导设计具有长远发展的学习、科研计划,并付诸实践;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类的特色专业的课程要凸显特色,我们认为,首先就要打破毕业前集中实习的课程设计模式,必须每个学期前两周都要安排实习、见习,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专业学习与探索;美术、地理、史学、旅游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两三周里带起学生走出学校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开发模式,……也许有些领导会认为这将使教育成本增大,其实按照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学校课堂教学的时数完全可以大大减少,而且美国本科大学的课程计划中三分之一的课时数完全是学生在进行自修;可是国内的本科课程设计的绝大部分还是教师的“一言堂”,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发展。……

(五)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课程设计一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