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教育

电视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视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视教育

电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体事业;广播电视;教育类节目;发展方向

近年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各个电视台争先恐后地推出教育类节目,以便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过数量并不代表质量,就算有再多的节目,如果做得一塌糊涂,也是毫无意义的。如何创作好广播电视教育类节目,本文具体探究这一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一、教育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宗旨

从广义上看,教育类电视节目是用来普及知识、提高大众文化水平的,这也是它的宗旨。与其他广播电视类节目不同的是,教育类节目更重视学术性、实用性。要想让教育电视事业蓬勃发展、不断进步,就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方向。要秉承树人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不能为了加快速度,就忘记了初心。有一些节目效仿综艺节目的做法,虽然得到了一时的利益,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样的例子就是深刻的教训。精准的节目定位会带领节目脚踏实地地走向成功。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把“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作为核心理念,拒绝低俗化娱乐节目,提升频道整体形象,充分满足观众获取知识、获取观点、获取思想的需要,形成鲜明特色。发展中,科教频道没有因为坚守“三品”定位而“曲高和寡”,反而凭借优质的节目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形成了《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等许多独具特色的品牌栏目,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科教类专业频道,收视份额不断增长。

二、教育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

教师、学生和家长是教育类电视节目的主要收视群体,另外还有一些教育管理人员以及教育研究者。这里的学生范围是广义的,不仅是在校学生,也指需要学习的各阶层人员。像农民、工人都可以是学生,他们也需要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工作技术,也在节目的受众范围中。广播电视相比其他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声音、画面来传递情感。节目中不仅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还要插入恰当的背景音乐来锦上添花、烘托节目气氛,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这样才能稳定收视群体,保证收视率。教育题材的广泛性并不等于教育类节目定位的宽泛性。栏目化并不是教育类节目的最佳形式,教育类节目应以系列化节目为主,节目生产专题化、项目化,通过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经费预算、观众定位、收视预期、节目回报等之后,再投入制作,确保节目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教育类节目如果定位过于宽泛,会失去固定的受众群,越专业的教育类节目越能吸引目标受众和广告客户的眼光。

三、教育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作

广播电视媒体是一个利润极高的产业,通过与教育事业的结合,使其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市场范围、更加美好的前景。教育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很多产业的进步,消费市场也逐渐扩大。教育类广播电视节目也不例外,同样拥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如何将广播电视节目做得更好,就要求播音员及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在教育学方面掌握更专业的知识。调查发现,专业性越强的教育类节目收视率越高,受众群体越广泛。

四、教育类广播电视节目当前的困境

在明确了教育节目的宗旨、受众群体范围以及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后,还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教育类节目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做到精益求精,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要全面发展,使节目有更长的寿命。1.采访内容、对象、角度的局限性一些学校为了宣传会邀请媒体来为学校作报道。大部分的教育节目内容围绕学校和教育局展开。但是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看群体的需求。节目面向的观众,不仅是学生、老师、家长,还有其他人。要想拓展收看群体范围,就要围绕教育来进行,在节目中呈现多样的资讯。节目要重视社会上各界人士的不同看法,集思广益,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探讨教育方面的热点问题,丰富采访的内容,让电视节目更加精彩。2.节目内容形式单一性目前很多教育类节目比较枯燥,原因就是形式太单一,让受众产生了视觉疲劳。把受众当作受教育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传播信息,教导味浓重,节目乏味、无趣。无论是节目创意、采访内容、播出形式,都需要不断创新。不要总是囿于专题讲座、嘉宾访谈等形式,要不断开拓新形式。3.成人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得不承认的是,教育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观众大部分都是中小学生。但是由于节目制作组都是成年人,所以惯用成年人的思维来设计节目,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心理。为了更好地贴近他们,制作人员应该学习儿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主持人也要适当改变主持风格。

五、教育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思考

教育类节目发展迟迟得不到新的突破,其中的制约因素有许多,像硬件设施、内容题材等都存在着不足。主持人一定要增强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能够巧妙地解决节目中发生的问题,避免在直播节目中犯错。节目播出后,也要时常和观众互动。教育过程应该是双向的,但目前的教育类节目缺乏互动性,仅仅是“我播你看”,没有及时的反馈,即使有所反馈,也存在滞后性,影响受众的收视热情。

六、结语

电视教育范文第2篇

一 教育电视的理念创新

教育电视的创新是立体型的创新,理念创新是其先导和重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电视的从业人员也需摒弃腐朽陈旧的观点、方法,确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首先,要确定教育电视的服务目标人群,打造有针对性的产品。传媒整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媒体的专业化分工。随着传媒产业链的形成,媒体只有专注内容生产,定位于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上,才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教育电视要立足教育、面向教育、关心教育、贴近教育、服务教育,竭力培育出有鲜明特色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于一体的教育电视节目,创造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和社会美誉度的品牌节目。其次,积极参与政府主导项目,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建立一体化教育平台。放眼世界,凡是教育电视办得较好的国家,其政府及教育相关社会组织间的协调合作是功不可没的。在政府支持下,各级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全媒体平台,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我国教育电视产业尚未形成,教育电视播出网络尚未建立。第三,加强教育立法,通过法律法规促进教育电视发展。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大力加强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教育电视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于那些题材新颖、制作精良、市场销路好的电视教育节目给予充分的保护,使得教育电视有利可图,才能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和产品的持续化生产。

二 教育电视的机制创新

机制是一个社会单位活动的基本准则,市场经济下,机制创新愈发重要。就教育电视来说,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电视机制,扫除教育电视发展中的机制羁绊。首先,要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投入。对高品质电视文化的追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教育电视是诸多教育手段中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教育电视的发展,有赖于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其次,要对现有的教育电视制作资源按照市场化经济规律整和,优胜劣汰。当前教育电视体制、机制已不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种松散状态必然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三,对教育电视的发展要允许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除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政府行政部门、教育电视台、广播电视大学、电教馆的投入外,应允许社会资金的进入。如果不能扩大投融资渠道,提高教育电视整个行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仍然以计划经济时代的效能应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是根本不能满足需要的。

三 教育电视的营销创新

当前电视传媒领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营销创新的时代,营销创新的核心是要形成传媒品牌。对于教育电视来说,同样也要依赖有效的营销创新实现口碑品牌的再造。首先,通过营销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电视的科普职能。教育电视的营销创新使得教育电视迎来了一个频道专业化、栏目专业化的契机,恰好可以形成与其他电视频道、电视栏目形成明显质素差异的异质化实体,使得观众在众多的频道和栏目中,从流动收看转变为定向收看。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电视观众“粉丝群”,将极大地促进教育电视的发展。其次,通过营销创新,使得教育电视深入基层,不断提高教育电视的品质。教育电视作为一种发展迅猛的文化产业,客观上要求传媒资源的开发应具有多效。我们可以看到,各级教育电视制作机构大都制作和播出了具有以上指向性意义的电视栏目,这些栏目定位准确、适销对路、尊重观众、健康向上、形式多样,收视率较高,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其三,通过品牌形象的建设,提高教育电视的社会服务功能。教育电视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媒体,其根本属性仍是党的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对于教育电视来说,经济效益始终是第二位的,赢得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认可和尊重才是首要的任务。

四 教育电视的硬件创新

电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传播;文化教育;思想文化;电视媒体

1电视文化传播起源简述

1925年10月2日早晨,英国伦敦。薄雾蒙蒙,市声隐隐。在英国人贝尔德寒酸的实验室里,一项即将改变人类命运的奇迹已经酝酿到了最后的关头。一束昏暗的晨光,一堆杂乱的电线,一双贫困而显得粗糙、此时又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手。一个清晰的口技表演者头像的模型,出现在贝尔德自己制作的简陋的电子屏幕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幅以电磁信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清晰图像。1927年4月7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向公众展示了贝尔实验室研制的电视。在展示活动进行期间,美国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在华盛顿做了一次简短的发言,他的声音和图像被传递到了纽约。等待在那里的企业界人士、编辑、记者和银行家都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胡佛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在屏幕上露面的美国政治家。这一活动成了次日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醒目的大标题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电视缩短了空间距离,远方人的音容笑貌近在咫尺。从此,一个有关“千里眼”的古老神话变成了现实.那么人们对于初生的电视反应如何呢?实际上,电视在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文化潜力,是当时任何一个人也难以想象的,电视的出现并不是人类的玩具新添一样的玩意儿,而是启动了一根巨大的文化链条。20世纪此后数十年的文化走向发生了转折。直到目前,电视仍然是受众最多、普及率最高的传媒手段之一。它视野无限,包罗万象。在今天,简单的一个电视机就能看到一百多个频道,电视节目的细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台收看。那么怎样看待电视,怎样看待电视的文化传播功能?电视到底是一个娱乐工具,还是一种观照现实的信息传媒?它让我们看到真善美的同时,是不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能量?1923年,俄国人佐里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电显像管。在电视的发明过程中,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据说,佐里金在晚年时曾感叹:对于电视机而言我最想做的就是关掉开关,我曾期望电视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但不幸的是,当我打开电视机时,十有八九,都是嘭!嘭!嘭!40年代,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开办的著名晨间新闻栏目《今日》,起用了两名主持人,一名是戴夫•加罗韦,另一名是雷德•马格斯。其中马格斯是一只黑猩猩。[1]在今天看来,把电视新闻的娱乐性强调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匪夷所思。但就是在今天,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类似“嘭!嘭!嘭!”这样的声画场景还是时常刺激着我们的耳膜、眼睛和神经。可见电视从诞生起,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引导就有正反两个方向,它传递了信息,交流了文化,但同时,“娱乐至死”也成了它的一个终生标签,而不仅仅是当今时代的发明。

2收视率对当今电视传播的影响

在今天,收视率依然是影响电视节目最重要的因素,对于某些电视节目而言,甚至走上了收视率至上的歧路。由于电视广告的影响,收视率成了评判电视节目几乎唯一的标准,它决定了节目形式与内容,也决定着节目的生死,正因为这样,它带来了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后果。电视文化教育节目是电视文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在我国,此类节目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但在今天,收视率对它造成了极大的困扰。2.1由于收视率因素的影响,精品电视文化节目虽有一些,但数量太少。近两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火爆,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从电视荧屏到网络视频,掀起了一阵观众追捧的热潮。社会上对这些节目的评论都很高。《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人灿若繁星,好诗瀚如烟海,《中国诗词大会》选取这样一个传统文化题材,用竞赛的方式打造出一档既古典又现代、既充满诗意又贴近生活接地气的节目。这样一档雅俗共赏的好节目,让我们在审美之余还能涤荡心灵。而《见字如面》和《朗读者》都是选取文化当中的某个节点,用书、用信作为载体,带领大家走进那并不如烟的往事,重温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据说,这些文化节目被网友誉为在“娱乐至死”的节目中的“一股清流”。[2]但是这样的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太少,尤其对于现在100多个频道的节目总量而言,我们的优秀文化教育节目实在是太少。阳春白雪的作品必然曲高和寡,但不能因此就粗制滥造,一味庸俗。2.2收视率至上的观念,导致电视文化教育节目泛娱乐化倾向严重。电视节目需要做的生动好看,对观众才有足够的吸引力。但不能因此,所有的文化教育节目都被泛娱乐化,而且沿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像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节目从创办一开始,就坚持学术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制作思路。邀请的嘉宾也都是世界范围内的华人学术大家:周汝昌、丁肇中、杨振宁和李政道等等。虽然话题略显高深,但观众在其讲述的过程中往往能体会到科学、文化、艺术当中的美感,常常被讲述人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但由于收视群体定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观众,收视率自然无法保障。因此在2004年,节目调整了收视人群,降低了学术水准,将学术讲座改造成学术评书。节目被娱乐化了,但从收视率角度来说,节目成功了。阎崇年先生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悬疑迭起,精彩纷呈,再加上阎先生是一位极其会讲故事的人,节目一炮而红。[3]但是,节目的文化价值大大降低了。我并不完全反对文化节目当中加入一些娱乐性的方式和元素,但泛娱乐化把一切文化都停留在肤浅而表面的层次解读,会使我们大家生活的文化环境变得更加浮躁。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没有积极、正面的文化导向是悲哀的。2.3收视率至上的观念,导致电视文化教育节目中的文化信息呈现破碎化现象。据某些机构统计,中国观众看电视时,换台的间隔时间大概是十几秒∕次,也就是说大部分节目都很难吸引到观众停下目光,不再寻找。所以不管什么节目必须不断制造兴奋点,制造刺激,争取留住观众,包括文化节目。就像我们听一段相声,你的上一次笑声与下一次笑声之间不能间隔太长,必须连续不断地制造笑点,否则很多人可能不愿听完,或者听完了下回也不想听了。同理,我们许多文化教育节目受此影响导致文化信息传播的破碎化。无论何时,你打开那个频道,电视都在为你传达一种信息,对你进行一种教育,而你既不会觉得生涩,也不会觉得没有缘由,要做到这样,电视教育就必须是碎片式的内容,这样无论何时何地,观众都会因为获得学习的机会且感到满足[4]。早年央视的《开心辞典》就是最好的例子,看节目的时候觉得信息量很大,学了很多知识。但仔细想想,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大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能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懒惰,从而不会联系地看待各种文化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各种文化背后所蕴藏的美。这很像今天我们所有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甚至两部,每天都在低头刷屏,但几乎不能获得什么文化信息,只是刺激人的感官,打发了无聊时光。

3电视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问题

电视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体自身常常出现“失德”现象,这不仅仅是某个节目组、某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电视媒体的整体行为所导致的。1983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台湾逝世。当他病危的时候,一大群新闻记者围在大师的病房前,每逢有人进出,闪光灯此起彼落,摄像机前呼后拥,并急切地问:怎么样?情况如何?还要等多久?快了吗?……说穿了,大家都在等大千先生去世,好及时发消息。这是新闻界常见的一幕,然而细想之下,这一幕又未免令人不寒而栗。为什么新闻界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这么厉害的冲突?这样的事情,与其说是电视人的个人行为,毋宁说是媒介的整体行为所导致的偏差。这正如资本普遍性的贪婪和资本所有者的个人道德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一样。同理,针对从业人员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不一定能消除媒介的行为误区。新闻业自认为背负着启迪民众的责任,承担着社会良心的角色,但仅仅依靠其自律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期待着管理层拿出更有智慧的方法。

4当今中国文化教育节目亟待完善之处

4.1建立新的电视文化节目评判标准,打破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现象。电视节目评价体系要兼顾电视节目的思想文化属性和电视媒体的社会经济属性。评价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有说服力的评价体系很不容易。从2012年起,央视终结了以收视率为唯一指标的节目末位淘汰制。虽然现有的许多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但我相信,越来越科学的评价体系离我们越来越近。4.2提高创造人员素质,千方百计提升节目质量。重视对电视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培训,建立科学长效的文化学习制度。创造人员的水平提高了,节目质量才能上台阶。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节目文化水准。从制度上创新,比如说我们可以引导民间力量,加入文化传媒行业竞争。电视台自己要做出好节目,但也可以买来好节目,只要是优秀的作品都可以收入囊中,这方面,应该有一些具体制度来保证运行。4.3电视文化节目要有创新,要展现民族文化原创的魅力。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我们许多电视节目一直在学习和模仿国外的成功模板。今天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创新与发展都拉开了新的序幕和篇章,一大批展现原创文化的作品源源不断地问世,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荣誉。而我们的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却进步缓慢,我们需要在不断引进国外流行节目模板的同时,着力推出具有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的原创电视节目。就像做一道文化大餐,材料足够丰富,足够新鲜,甚至还有精彩的故事,那就看大厨的手艺了。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就很好地展示了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5中国电视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展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应使我们怀有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而在今天,在这么合适的时间,我们应该用最合适的方法,利用电视,让中华文化发出智慧之光。如此悠久丰富而绚烂多彩的文化理应通过电视传播得到全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电视人拥有虽然路程艰辛但前途广阔的无限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政,罗振宇.理解电视的一个角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文化类综艺节目火爆:文化回归,依赖娱乐就糟了[N].深圳特区报,2017-04-13.

[3]赵勇.从“学术电视”到“电视娱乐”———《百家讲坛》的流播小史与变脸方术[J].艺术广角,2008(1).

电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影视教育;启示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业界竞争的加剧,影视业对影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形中对影视院校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影视院校数量激增的情形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是摆在影视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例,阐述美国影视教育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期对国内的影视教育有所启示。

一、哥伦比亚大学影视教育的现状及课程特点

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影与广播电视专业并不在同一学院,电影专业在艺术学院,而电视专业在新闻学院。

(一)电影专业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School of Arts)有电影、戏剧、视觉艺术和写作四个专业。电影专业侧重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超强写作能力的学生。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从技术到文化内涵上了解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而且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通常,本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年学期末的时候,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决定自己未来2年的方向;并且选择与专业相关的12门主修课以及3门专业以外的选修课。①

可以说,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电影专业坚持精英教育为主。本科阶段学生可获得文科学士学位(BA),研究生阶段分文学硕士(MA)和艺术硕士(MFA)两个方向,文学硕士(MA)多为一年到两年的Film studies(电影学)方向,主要学习和研究电影理论知识。而艺术硕士(MFA)专业为 MFA film production(电影制作),此学位主要从事电影制作、写作、导演和后期工作。

由于坚持精英化的办学指导思想,因此,学院设置了严格的入学条件。在课程安排上,学院力求将职业训练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学艺术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标。这对专业教师是一个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有丰富的电影从业经验,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院与业界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到电影公司实习,还可以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大学生电影公司(CUFP)――一个学生自己运营的供学生实践的公司。通过这些措施,学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电视专业

哥伦比亚大学电视专业隶属于新闻学院,由普利策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于1912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被公认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新闻学院之一。由其评选的普利策奖,是与“诺贝尔奖”“奥斯卡奖”齐名的奖项,在全球新闻界拥有崇高的地位。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电视专业课程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理学硕士(M.S.)为主,也就是说学院只有研究生教育而没有本科教育,而且硕士学位教育仅用10个月时间完成。学院“每年录取大约200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刚从大学毕业,很年轻,21到22岁;还有三分之一作为专业记者工作了大约5年,他们年纪大些;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打算改变自己原有的职业,他们过去当过商务律师、医生、教师、士兵、职业厨师等。”[1]电视专业的全日制学生必须修完秋季学期的8个学分的广电方向的《报道与写作I》《广电新闻写作》和春季学期的《广电业务》。②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把课程分为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综观其课程,我们发现,“除了核心的专业精神方面的课程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实际能力的培养。”[2]在秋季学期中,有《商业和金融新闻》《国际报道》《环境报道》等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春季学期的媒体工作室(Media Workshop),则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平台。广播电视工作室为《电视晚间新闻》《电视叙述与广播》。③此工作室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办的电视台,学生通过在工作室的锻炼,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而且对于将来所从事的行业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提高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可以说,哥大新闻学院电视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业务性课程在课程总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拥有全职教师35人,此外还从各大媒体聘请了100多名兼职教授,有人曾对学院的教师构成做了统计,对其中25名教师分析发现,拥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20%;有硕士学位的13人,占52%;其余是拥有学士学位。同时这些教师都有媒体从业经历,有1~3次媒体工作经验的5人,占20%;有4~6次媒体从业经验的13人,占52%,有7到10次媒体从业经验的7人,占28%。[3]有些教师甚至获得过普利策奖,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深厚的电视业从业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以后的电视业界工作中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更有一些人成为美国电视业骨干。

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电视专业的课程改革

实际上,哥大新闻学院电视专业的教育模式在前几年就引起了争议:短短十个月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吗?电视业的发展对电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培养模式能否适应这样需要?哥伦比亚大学首先对这样教育模式进行了反思,并在2002年末到2003年初掀起了一场针对电视教育的大讨论,最终新闻学院又推出了为期一年的文学硕士项目(M.A.)。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博林格(Lee C.Bollinger)解释了设置此项目的初衷:“这个新的学位是为了符合新闻学院创建者普利策的设想,因为普利策认为,新闻业必须适应其在社会中的变化角色,科技飞速发展,必须用专业知识武装记者,这样他们才能准确、清晰、深刻地进行报道。”④

文学硕士项目是在理学硕士项目基础上推出的,申请人必须获得了新闻学硕士学位或者在电视业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说在理学硕士项目阶段,学生只是以一个普通电视记者的身份了解所要报道的领域,而在文学硕士阶段,学校则将向学生提供更有专业深度的知识,比如,经济、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院将邀请其他院系的教师参加到这个项目中来,这些教师负责讲授专业知识。学生做硕士论文时,将有两名导师,一位是来自于新闻学院,另一位则是学生所选修专业方面的教师。看来,文学硕士项目把电视报道技巧与所报道领域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使电视教育达到了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以及工作以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哥伦比亚大学影视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哥大培养的学生在进入影视界后,获得了各种奖项,更有一些人成长为影视界的领军人物。结合我们的基本国情,借鉴哥大的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影视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影视教育必须进行定位,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美国高校影视教育有着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清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以培养专家型记者为目标,他们在学生的选择、课程的设置上,都按照这一定位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给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定位不准,培养目标模糊,可以说是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一大弊端。那么,高校影视教育如何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有独特的培养措施和培养目标。各高校可结合市场需求,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要抓住六个环节来实施,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4]

(二)改革课程设置,突出影视专业特色

高速发展的我国影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坚持通才教育的观念,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课程占据很大比重,使影视专业丧失了专业特色。我们在哥大新闻学院理学硕士项目的课程设置中发现,大部分是新闻学专业课程,还有一部分是有关新闻专业职业精神的课程。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通过学习影视专业职业精神的相关课程,不仅仅能把影视工作当做一种谋生手段,更能深刻地了解影视从业人员所肩负的巨大社会责任,指引他们为影视业奋斗终生。

除了影视专业课程外,其他课程也需要开设。因此,我们应像哥大新闻学院推出的文学硕士项目一样,让学生选修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经济、法律等,以使学生在进入影视业后不但上手快,而且后劲足,当然这需要与其他院系合作才能完成这一工作。

(三)加强教师影视实践技能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哥大新闻学院所有教师都有在媒体工作的经历,可以说,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我国影视教育式的扩张,使许多不具备设置此专业的高校纷纷上马,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师资不足。有些教师没有影视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影视从业背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根据所教课程,院校应安排教师到相应影视单位挂职锻炼,这样可以了解影视制作流程,更能洞悉此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于教学和科研将大有裨益;第二,可以把教师送到重点院校进行进修。

(四)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就业竞争力,影视院校必须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当然,学校可联系当地影视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这不可避免地拥有诸多弊端:比如实习时间过短、实习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等。因此,学校应挖掘自身资源,在学校内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像哥大新闻学院、艺术学院一样,我国影视院校也应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使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融合起来。

总之,我国影视业飞速发展,高校影视教育只有适应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发达国家影视院校的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让社会和影视界满意的影视人才。

注释:

① From the web: arts.columbia.edu。

②③ From the web: journalism.columbia.edu。

④ Scott Jaschik:Columbia Rethinks Journalism Education,from the web:。

[参考文献]

[1] 蔡雯.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记者,2005(07).

[2] 吴信训.美国新闻教育扫描及启示[J].新闻记者,2006(07).

[3] 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46.

电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重点大学;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78-03

近期,我们赴美培训,访问考察了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圣约翰大学、皇后学院、史蒂文森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并参观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我们这次培训、访问考察活动所接触到的大学多是重点大学,具有一定的名气。教育教学管理及运行有其独特之处,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下面根据我们的培训、考察和了解,谈谈美国重点大学的一些主要特点及感想:

一、美国重点大学主要特点

(一)美国重点大学多数是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美国的教育比较发达,其高等教育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美国的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以教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和社区学院,上述三种类型学校是各自有所侧重,而又互相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合理的宝塔形的结构。这种高等教育结构反映了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的高等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体现了高等教育服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也是其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点大学多数是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一般都是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规模很大,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拥有一批知名的专家教授,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科研条件,教学手段先进。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各个教学层次,但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要任务。科学研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又称之为研究型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便属于这种类型的大学。在研究型的综合大学中,私立大学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类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和私人、企业、财团的赞助。

(二)大学管理实施董事会制

学校管理实施董事会制。以南加州大学为例。南加州大学最高权力在董事会,由50人组成,每年换1/5,学校管理层实施聘任制。校长抓大事、抓方针、抓定位,最大的责任是拉经费赞助,校长不再从事一线教学、科研,不与教师争教学、科研资源,主要为别人服务。学校的真正的管理者是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其下面还有一些副校长、校长助理,在这些管理者中,有的不是教授,如管理后勤的,专心从事后勤管理工作,不再从事教学。

系级管理——系主任负责的教授委员会管理制。系主任权力不大,基本属于教师轮流做系主任。系里设有各种教授委员会:主要负责考核,这方面基本与我国趋同;并决定教职工工资涨幅,一般不减薪。行政辅助人员比较少,一般仅占教职员工的1/3强。一般在系一级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教授是很独立的,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基本不受校长、院长的制约,自己在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方面有很大的自和自由度。

(三)教师管理比较科学、合理

我们主要了解到美国高校的教师聘任、兼职教师和教师评价情况。

教授聘任有比较严格的程序。一般是当教职空缺时,刊登广告面向全球招聘。将应聘人分为若干档,形成一个第一档的短名单,然后征求推荐信,经过综合考核后,确定面试的前5名,接下来就是开展交涉,为同意来校工作的下发聘书。聘用一般从终身预备职务(助理教授)开始,再经过6年左右,考核合格,可以晋升终身教授(包括副教授和教授),不符合要求者则辞退。

美国大学普遍聘请很高比例的兼职教师。例如,南加州大学工学院的环境系有20个正式教师,30多个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附近企业的博士或知名人士。大量聘请兼职人员有三个优点:一是可以节约运营经费,一门课程六七千美元,远远低于正式教师所需要费用;二是兼职人员也是一个很好的缓冲,当学生少时,可以削减兼职教师;三是兼职教师可以维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对就业等有很大帮助。

教师评价。美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也借助于教师评价。在教师获得终身教授职称前,高校每年都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主要由学生打分。不合格者不能晋升终身教授。

(四)学生服务比较发达

美国的各大学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谓视学生为“上帝”,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类便利服务措施。例如,圣约翰大学设有新生中心,为学生选课、选专业服务等;设有写作中心,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英文及专业写作;各校(包括学校下设的学院)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说,美国的学生就业特色鲜明。在美国,学生被视为独立的成年人,学校没有学生就业的责任,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但学校会提供必需的指导。例如,学校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就业,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以下服务:为学生提供就业信心,辅导学生怎样写简历、面试等,经常组织研讨会,经常邀请企业到学校举办招聘会,开展网上就业信息服务,给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打交道,而不是与人才中介机构的机会,学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企业需要交费但极为低廉。学生就业主要渠道比较多,包括通过学校、学院生涯和就业指导中心;短期实习和联合培养计划;勤工俭学;校友活动;学生团体;教授推荐等。

(五)教学质量控制比较严格

1.在班级规模上,美国的重点高校大都是小班授课,一般每班有20-25人,个别课程是50人左右。所以,我们看到的美国重点大学的教室的座位数都在20个左右。并且师生比比较低,一般为1:13左右。这很好地保障了教学质量。

2.美国重点大学一贯坚持严格考核。即使是开展网络教育,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也采用与校内学生一样的考试方式和内容,并委托当地有考试资格的机构承担监考工作。教学质量不打折扣。

(六)重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各学校都非常重视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例如,南加州大学积极鼓励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请学生吃饭、聊天,所需费用由学校报销。并鼓励年轻教师到学生宿舍区居住,属于免费的,并提供免费餐饮,旨在加强师生交流。圣约翰大学也鼓励教授与学生交流联系,形成良好关系,帮助学生发展和就业等。

(七)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美国的许多重点大学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公民责任、权利及义务的教育,重视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个人素质、修养、领导才能、挑战精神、团队精神、社交能力的培养。当前,工科都开设1/4左右的人文类课程,而原先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而且,各专业课中也要体现素质培养要求。

(八)课程安排及考核比较灵活

美国重点大学的课程安排比较灵活,充分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并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硕士课程多安排在晚间进行,很好地满足了白天工作的学生需求,一些学生在网上学习,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

美国重点大学的课程考核也比较灵活,成绩构成多样。例如,南加州大学有一门“课程设计”课程,成绩构成如下:30%家庭作业和课程设计;25%期中考试;15%编软件(大报告);30%期末考试。据介绍,学生分数差的,教师可以给其一些机会,由教师本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例如,让学生多提交一些作业等。

(九)重视学生实习、见习工作

实习、见习工作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有利于产学结合,还有利于学生就业,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例如,圣约翰大学的职业学习学院每年都要筹办几个见习会,邀请公司来学校,使学生找到见习机会。学校顾问团(校友)也经常回学校座谈,告诉学生外界需要什么,学长们告诉学生们的方向在哪里,对学生有帮助。鼓励教授与学生交流联系,形成好关系,对实习、见习有帮助。

(十)美国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

美国虽然倡导自由,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自由,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未降低。我们了解到,美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很少在课堂上制造噪音,都很尊重教师劳动,注意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即使有个别学习不好的学生,他们可以睡觉,但不故意去扰乱课堂教学秩序。

(十一)网络教育受到重视

各高校在重视开展日常教学基础上,都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相应地开展了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很好地补充了日常课堂教学难于满足距离学校较远或已工作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所访问的几所重点大学,都有比较发达的网络教育。美国的远距离教学,相当于我们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方式,但与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又有很大区别。有的高校以证书培训为主,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12年前开展远程教育,约50个证书课程,不直接颁发学位,只给有学位的人提供继续教育,但有些课程可以作为修学位课的分数。有的学校以硕士学位课程为主,例如,史蒂文森理工学院2008年招1725个硕士,其中有40%远离学校,从事远程学习。我国北京的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几十名学生参加了该学校的网上学习。这些网络教育是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美国的重点高校还有其他特点,例如,办学资金运营非常合理,师生来源国际化等。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启示

美国的重点大学历史比较悠久,办学经验丰富,有许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谈以下五点启示。

(一)大学体系要科学、合理

美国高校形成了层次分明、分工清楚、各负其责、互相沟通、互相衔接的体系,对我国高校的结构、职责及相互关系具有启发价值。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学体系重构的时期,重点大学如何突出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特色而早日达到一流大学水平,一般大学如何走应用型道路而不盲目攀比重点大学,高职院校如何安心培养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不盲目升格为本科院校,都可以从美国高校发展经验中学习借鉴和汲取力量。

(二)学生服务要到位

我们虽然也非常重视学生工作,有各种学生党团组织、各类社会团体,但我们的管理多于服务。而美国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设立各种服务中心,新生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写作中心等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重视远程网络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美国高校将远程教育作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并且重视质量控制,也值得我国高校及电视广播大学深入学习。我国现在一些高校也有网络教育,但大多等同于业余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我们的网络教育对在校学生的服务方面还不到位,利用率极低,还不能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大力学习借鉴美国网络教育的成功之处。

(四)应加大聘用兼职教师比例

美国高校大量聘用兼职教师的成功做法也值得我国高校学习。这不仅是一个教师“储水池”的作用,需要教师时多聘些兼职教师,生源不景气时则少聘用兼职教师,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与社会及生产一线的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我国高校现在也注意与社会及生产一线的联系,聘用一些兼职教师,但数量非常有限,作用也不大。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学习美国高校的成功做法。

(五)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仍要重视精英教育的质量

美国高校严格控制教育质量,尤其重点大学小班化教学值得我国重点高校学习。我们现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5%左右。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重点大学的班级规模也都越来越大,比起美国小班化教学的距离很大,学生学习质量难于保障。因此,对于我国重点大学而言,不管高等教育规模如何扩大,生源仍然是最好的,教育也应该还是最好的,也就是说还应继续坚持精英教育方向,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己任,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不能因盲目追求规模效益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