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策略

1.前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使国内的城市规划事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从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形势来看,由于我国城市规划事业上取得的进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为城市规划学科带来十分关键的发展机遇,但是就目前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中存在问题来说,给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城市规划建设最初是为解决城市问题,但传统的城市规划,不仅没有解决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还将城市规划问题扩大。如何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成为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2.现阶段国内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以及城市规划专业建设

2.1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状况

国内早期城市规划专业是从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中发展出来的,只有个别的高等院校开设城市规划建设专业,但没有受到学院的重视。近几来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对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人才的需求增加,是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目前的数据统计分析,国内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50所,遍布国内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高等学院城市化规划学科的教学体系已取得初步发展,由于受到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限制,导致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较低,国家应加强对城市化规划的重视。

2.2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发展

我国第一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是在1956年,距今50 多年,发展期间经过很多变故,在1978年正式恢复城市规划学科,距今也已30多年,设置城市规划学科的高校,已经由原来 30 多所发展到如今的 180 多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现阶段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主要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理工科建筑学基础上,建设城市规划专业高校,如清华大学;一类是在文科地理专业基础上,建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如北京大学;另一类是在农业风景园林专业基础上,建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如东北林业大学,各个院校之间的办学时间、与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制度培养模式都大不相同。

3.城市规划学科与城市规划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3.1城市规划学科认知不全面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受多方面知识的影响,有一定的复杂性,导致学生对城市规划主体认识不全面,加大了学习城市规划学科的难度。学生对很多的学科理论知识吸收较少,对城市规划主体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城市规划的核心领域和职业定位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让人们对城市规划职业定位产生很大的困惑。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的认知难度。

3.2城市规划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学科大部分是从建筑、理工以及农林类专业发展而来,而在城市规划学科课程设计上,主要注重对技能在微观形态的设计以及重视城市规划在操作技能工作上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宏观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事实上,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大特点,表明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相关人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工程技术、自然地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规划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比较单一,并没有科学的分析与规划教学课程体系[1]。

3.3城市规划实践教学问题

传统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主要注重理论问题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问题。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但很多学校在开设城市规划课程时,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少,再加上学校缺乏实验室教师、实验建设力度不到位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学生在校外进行实践的成本比较高,导致学校难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4.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与城市专业建设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城市规划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需要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推进学科改革,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4.1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学科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城市规划的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城市规划学科与其他专业融合起来,是高等学院改革重点。针对城市规划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各大高校应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树立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延伸城市规划的内涵,将城市空间和相关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扩大城市规划核心理念。例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适当的加入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城市规划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此外,还应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推动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4.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高校的老师应该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严格加强学生对城市规划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变得综合和系统化。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学习的教学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课程计划,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规划水平。相关的高等院校应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加优势学科,明确办学宗旨;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应树立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具体研究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老师还应设置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愿跟着老师的教学步伐认真学习,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主要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是城市规划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规划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加强建设学校实验室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应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的实验硬件设备,加大对多媒体室的建设,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做出相应的物质保证,让学生更多走进实践教学中,切实的感受到城市规划专业的实用性[2]。

5.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科学与专业建设的内容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城市规划事业也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结合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结合时代的发展状况,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提高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对城市规划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此外,学校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促进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专业建设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1)对职业发展认同度高。高职教师是一个高素质阶层,他们具有很强的成就欲望和明确的职业价值观,注重自身的价值实现和未来发展,他们对新事物、新理论的接受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很高的认同。

(2)各阶段发展规划差异性大。在各阶段高职教师生涯规划的重点不一样:适应期的规划的重点是如何“站上讲台”;发展期的规划的重点是如何“站稳讲台”;创造期的规划的重点是如何“站好讲台”。

(3)学科专业发展凸显重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更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专业技能职业化,要求高职教师更关注市场变化,专业技能要同步于现行的技术工艺,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1)自主性有限。多数高职教师反映,个人职业发展的主动权有限,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的发展脉络等都不十分了解,个人规划无从下手。即使有了规划,如果得不到学校和政策的支持,发展空间和机会也不多。

(2)处于被动性。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使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很多高职院校重视科研,从政策导向上将职称晋升、津贴待遇等与科研挂钩,使得教师在这方面投入大量时间,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发展、教研教改等,主客观上都阻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使其处于被动状态。

(3)具有偏差性。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教师为了适应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新专业教学需要,必须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任务,无法就某一个专业深入钻研,忽视了专业能力的深入发展,使得教师的职业生发展出现偏差。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1)能促进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属性,又有职业教育属性,因此高职教师素质的构成更具复杂性,除了必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必须有实践经验,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潜在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理想,明确学科专业的优劣势,有效地发挥专长,不断地对专业发展进行纠正和更新。

(2)能帮助教师找准发展方向。一些年轻教师的知识面广、观念新、可塑性强,有上进心,学习工作热情高。但在面对矛盾和困惑时容易产生消极想法,在学校发展、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上不会权衡利弊,分不清主次。这就需要引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规划,教师可以发掘自我的潜能,理清各个阶段重点发展目标,找准发展方向,可以有计划地下企业锻炼,掌握前沿的工艺技能和实操能力。

(3)能有效地解决高职教师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而产生发展停滞或倒退的现象。解决此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计划。教师从职业生涯规划中可以更加清晰客观地评价自身的性格、兴趣、优势、不足,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使自己能在职业的不同阶段对职业保持新鲜感与活力。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河北省 新建本科院校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自身的基础与社会需要,以现有的学科为基础,开展的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和教学建设等的总和。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的水平往往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和质量的标尺[1]。因此,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一、河北省新建本科专业建设现状

表1 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概况

河北省现有新建本科院校十四所,这些学校由于办学背景、升本时间等方面不同,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大致来看,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和延续原有行业背景的专业类院校,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金融学院等5所;一类是由师范专科升格仍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有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等4所;一类是由师范专科升格为综合型院校,有石家庄学院、邢台学院等5所。三类院校基本呈现为“三足鼎立”的态势。概括来说,专业类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相对幅度小,专业数量较少,新专业设置与原有学科专业依托关系密切;师范类院校一方面保留了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另一方面积极开设非师范教育专业,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大;综合类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相较最大,大幅删减原有专业,增加新专业,转型任务最重。

二、河北省新建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专业建设思路不清晰。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教师对专业建设的认识不够,对专业建设的研究不足,对专业建设的任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认识模糊不清。

(二)师资团队建设落后。

专业类院校主要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除了缺乏高水平人才外,还存在教师转型、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青年教师比重较大,教学能力不能很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专业数量的扩张与教学质量的矛盾突出。

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升本后的短短3~5年内基本构建了新的专业布局,原有的专业基础和优势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弱化,新专业在教师队伍、设备条件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新专业设置同质化程度高。

由于工科类专业投入成本大、难度大,一些院校倾向于开设相对成本小、难度小的大文大理专业,师范、财经、政法、管理等专业所占比重过大,而工程类、技术类专业比重过小,这与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现实不相适应。

(五)专科教育对本科教育的冲击较大。

专科数量相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科教育的发展。

三、河北省新建本科专业建设发展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制订发展规划。

制订出与老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相区别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国家将专业设置自下放到高校后,省教育主管部门更应做好宏观调控,避免同质化倾向加重[2]。研究和制定校际间、校地间的合作教育相关制度与政策,并细化、出台实施细则。

(二)进行分类指导和资助。

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项目扶持和资助。

(三)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充分认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现有条件,梳理之间的实际支撑关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发展学科要选择有助于支撑专业结构调整的学科;重点发展专业要倾向于提升某一学科水平的专业,二者相辅相成,联动实施[3]。

(四)开拓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借助外部智力,开展合作教育;弹性引进企事业高级工程人才;打时间差,引进刚退休的学科带头人或事业刚起步的具备较大潜力的博士毕业生[4];创建高水平平台,提高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使高水平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上;以项目形式推动团队建设。

(五)开展内部专业评估工作。

通过学校内部专业评估可以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思路,为学校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和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学校资源合理化配置提供参考,促进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谭宏.发挥地方区域优势,培育学科专业[J].教育研究,2007,19(6):224-226.

[2]陈江波.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7.

[3]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6.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三元论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 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 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 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 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 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 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 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 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 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 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 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 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 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 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 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 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 动场地才适合,就 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 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转贴于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 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 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 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 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 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 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 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 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 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 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 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 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 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 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 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 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 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 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 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 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 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 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 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专业设置与“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发展适应性分析按照“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我校与之相契合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法学(海商法)等10多个等面向海洋的本科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的20%左右。

(二)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适应性分析按照《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我校与之契合的有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学类、计算机类等近30个专业,占我校现有专业的45%左右,从比例上看,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分布与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协调,但这些专业中,背靠产业支撑、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或不可替代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大规模多对象的协同合作,合作的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

(三)传统通用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根据厦门统计局的《2012年厦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2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5.21亿元、1374.01亿元和1417.85亿元,分别增长0.4%、12.6%和11.7%。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51.1:47.9调整为0.9:48.8:50.3,二产比例略有下降,三产比例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是不断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一区三中心”建设。突出发展金融商贸、航运物流、会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现代服务业。学校与之相对应的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数量不多,有些专业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部分专业的办学力量还不强,主要服务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学科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学科与专业是“源”与“流”的关系,新一轮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融合、优化、发展”的总原则,以理顺专业关系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将有利于做强一级学科的相关专业,以及服务对象相近、相互支撑的专业相对集中,使调整后学院的专业建设任务及服务面向更加明确,形成集中度较高的专业群体,推动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凝练特色,提高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契合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增设相关新专业,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推动专业与社会的对接,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做强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及相关学科,以适应福建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根据“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与优势,应当积极培育为海洋产业发展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培养适应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需要的海洋经济、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等人才。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调查研究预测,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设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机械装卸技术人才、航运经营与管理人才、航运金融保险人才、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经营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运网络经济人才及邮轮经营管理人才等11类复合型人才为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急需人才。学校可结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设新专业,如结合学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及地理信息科学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多年来的办学优势,增设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专业,结合学校海上专业及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及土木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增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二是强化特色,在现有专业中凝炼涉海方向。如结合厦门游艇基地建设,航海技术专业可增设游艇驾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可增设游艇设计制造方向;结合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经济学类专业可增设航运经济、航运金融保险方向等;按照厦门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邮轮母港发展规划以及海洋旅游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闲与海洋旅游方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可增设邮轮经营管理方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可结合学校海上专业优势,发展海上通导方向,培养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结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水产品加工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渔业机械方向和港口机械方向;结合福建省建设海洋强省的策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增设水上运动休闲方向等。三是加强对传统通用性专业的调整、融合,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对传统通用性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如结合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可增设涉外法律方向的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可增设增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结合英语专业毕业生全国总体大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可增设翻译方向等。此外,对于某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可进行撤销、归并或调整。

(二)整合资源,搭建专业平台,增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形成若干个优势学科专业群按照“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全校带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和平台统一集中,优化重组。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运行,面向各学科、各专业的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使用。各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的需要申请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加入各种项目,尤其是各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和项目的基础上应接受其他专业学生的使用申请。同时鼓励各平台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以增加平台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结合“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学院壁垒,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与动力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机械工程、海洋环境工程、电工电子”等学校层面的学科支撑平台,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带动专业群甚至整个学校实力的提高。

(三)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的基础上,更要强调专业内涵的建设,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学校要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同时,遴选建设一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形成三级建设体系,以专业内涵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强化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鼓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及时、大胆的吸收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鼓励创新和实践,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能够扬长避短,办出特色,以满足行业、产业集群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