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

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

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范文第2篇

一、周口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周口市在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一个成功的经验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确定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厚的鹿邑县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试点单位是具体的一种反应。抓好老子文化产业,积极论证建立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经营体制,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和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组建鹿邑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经营公司,改变以行政系统代替市场的旧格局。目前,鹿邑县组建了民营的老子文化艺术团,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每逢初一、十五在太清宫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4年,周口市利用姓氏起源地优势,举办了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吸引了海内外数千华人参加,签约招商引资合同51个,项目总投资达63.58亿元人民币。次年,在老子故里,该市的鹿邑县举办的国际老子文化研讨会,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使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升温,引进资金2亿元,顺利完成了老君台、太清宫景区的开发。节会活动直接带动了其他相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五一节期间,到周口寻根问祖的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300%左右。二、周口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大的层面上看,在文化体制改革和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等方面还有比较大的缺陷。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端;产业普遍档次不高、规模较小;存在资源闲置的问题;健全的市场化产业投资融资体制尚未建立;不熟悉市场运作的法制,缺乏营销文化产品的意识,致使文化产品得不到市场回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部分业态定位不准

宏观调控职能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职能。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要按照有限政府的思路,根据文化产业的运行规律,对文化产业实行经济、法律等管理,引导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规范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部分民俗艺术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或者用家庭作坊式的方式生产,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比如,传统工艺“泥泥狗”、“布老虎”,其研发、销售走的是“大众路线”,即散漫型发展道路。当然,仅仅从从业人员的绝对数字上看,这种发展是一种文化的繁荣,或者说是文化量的扩张。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盲目的、缺乏规范性的发展,可能会使一种民俗兴极一时,在极度繁荣的背后就可能是迅速的没落。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仅仅站在吃老本的基础上,只能导致产业化带来文化的末路化。形成合力、形成品牌,才能形成稳定的市场,才能吸引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员去发展,否则只能是在周口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自酌自饮、自弹自唱。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中,政府应该树立明确的管理和引导意识,既做到抓“大型节会”的大发展、大项目,同时也要正视一些小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否则,会造成周口民俗文化历史性品牌的遗失。

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也是周口民俗文化没有产生品牌效应的重要原因。周口民间有一种传统乐器“埙”,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中原大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但是这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民间文化。2008年的奥运会,让中外友人都深刻的铭记了这样一种乐器“缶”。其实,缶也不是一个能代表中国音乐水准的乐器,或者说也很难登大雅之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曾有“秦王与赵王击缶”的描述。秦地是蛮夷之处,文化是极度落后的。但是,出身于古秦地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使“秦缶”成为代表中国古代乐器的符号。这就是品牌效益。而周口的“埙”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所用乐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现在的产业发展中,仅仅沦落为精装“泥泥狗”的陪衬,没有独立的包装,没有独立的文字介绍,没有任何品牌效应。针对这种状况,政府特别是政府体制下的文化部门应给予指导,促使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进展良好。

2、缺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转变观念,强化民俗文化产业意识。政府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民俗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逐渐意识到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意义时,才开始从战略的高度去关注和推动看似平常的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扶植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只有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强化民俗文化产业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转变。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低水平运作的问题,缺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愿景。如“太昊陵担经挑”。“太昊陵担经挑”历史悠久,歌舞同源。《诗经•陈风》就有载歌载舞的记载。经历几千年沿传,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经挑舞是专门为祭祀太昊伏羲是而演,为周口市淮阳独有。经挑舞又称担花篮,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巫舞。每班四个老斋公,三人表演,一人打经板(竹制),在经板中以说明形式为表演者伴奏,三副经挑六种花篮,花篮竹制精巧,有龙、狮子、虎、宝瓶等式样,舞者全身饰黑色服装,偏大襟上衣,大腰祥均镶彩边。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下缀二寸长穗。舞者多为五十至八十岁的老斋公,淮阳全县20个乡镇中14个乡镇都有舞者,临近县市日太康县、西华县亦有。“担经挑”它是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祭祖形式,也是求子还愿的一种形式,如果求子成功,还要三年担花篮还愿。1987年,“担经挑”在全国民间舞蹈学术讨论会上,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是一种极富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俗,但是,在现在的发展中却处于停滞阶段,突出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引导。在每年的大型节会中,都会有群众自发的在羲皇广场(太昊陵午朝门前的群众文化广场)集会,表演“担经挑”。但是,这种表演和同在一个广场表演抬花轿、吹唢呐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缺乏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引导,仅仅停留在表演者替人还愿或者说自觉自愿的认识,甚至因其具有“巫舞”的特性,甚至被当地的青年人认为是封建迷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具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将会消失。

3、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有媚俗化倾向

庙会文化在周口的民俗文化中占有很主要的份额。庙会是我国传统的民众节日形式之一。它是由宗教节日的宗教活动引起并包括这些内容在内的在寺庙内或其附近举行酬神、娱神、求神、娱乐、集市等活动的群众集会。在周口市三大庙会中,淮阳“三皇”之首伏羲庙会所在地太昊陵,占地870亩,十门相照,巍峨壮观;老子故里太清宫,仿长安皇宫建造;老子修道成仙、飘然升天老君台,高坛建筑,庄重古朴;周口市关帝庙,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美术、冶炼等工艺荟萃的古建筑群。但在周口市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中,在这些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则存在大众仅是烧香朝拜,而忽视对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内涵的吸收和采纳的弊端。在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规避低俗,提升民俗文化的格调,是产业化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从人才方面看,周口市文化产业的人才总量、人才质量、专业化程度以及人才分布都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差甚远。

旅游业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媚俗性突出表现在导游对文化景点和文化遗产解说时,往往忽视对其中蕴含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而是更多地介绍一些子虚乌有的民间传说、以迎合游人,增加所谓的趣味性,而对这个景点的文化内涵却不提及。而且,由于导游指示牌仅仅是对建筑的名字介绍,而忽视文化背景的解说,让不熟悉周口风土人情的游客有种仅此而已的偏见。特别是周口民间工艺品,没有规范、统一的介绍,全凭手工艺人的简单、肤浅的认识,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周口民俗文化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化。

三、加快周口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文化发展属于意识形态的进步,意识形态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繁荣稳定和社会的进步。除了发展周口当地经济社会这一传统观点外,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1、强化政府职能

在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是注重政府宏观主导作用。产业发展理论以及我国经济实践表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并能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作用举足轻重。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已经明朗化,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以来,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对于文化产业中最有代表性、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产业认识逐步明晰。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既要逐步地适度退出市场,又要培育市场、引导市场。从宏观上做好产业规划,制订和完善市场法规,整治市场秩序,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引导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周口成立了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制定和完善地方文化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政府宏观调控制度。同时,建立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形成满足社会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生产和服务体系,形成开放竞争、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2、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表现为政事合一、政企不分、公益型、福利型、事业型三位一体的旧的计划经济文化体制仍旧影响和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现行文化体制改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并因此而引起政府职能的错位。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在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对政府的要求更高、更宽泛,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更加明晰。针对周口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端和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现象,对文化建设采取多种管理模式,改变过去由政府包揽的现象。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己经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政府对文化的管理也从办文化的方式转变为管文化的相对间接的方式。由于周口经济的欠发达,文化产业在周口发展较晚,市场发育还不是很充分,产业链条和环境还不完善,那么作为调控市场经济主体的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该充分发挥好管理和调控的重要作用。针对周口民俗文化事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市政府应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成果,在管理中注重相关部门的重组、合并,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协调文化产业,全面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也可就具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立相应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以减少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本,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懂营销,并且有创意头脑的人才参与。美国在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吸收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也是因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只有实现文化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促进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特别缺乏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这是制约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瓶颈。周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媚俗性决定了提高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和关键所在。只有提升、规范从业人员素质,才能真正在发展文化产业化中不断地宣传地域文化,让民俗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取得更大的发展。

规范从业人员队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为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周口发展产业化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市场软环境的缺失。虽然周口市政府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为各种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空间。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文化产业这一新兴行业中,因为缺乏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很多方面都不规范,也缺乏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提升民俗文化产业化相关国家公职人员素质也是关键所在。

4、做好公共服务

民俗文化资源是属于人民的,民俗文化的管理责任在政府。地方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的高低。政府在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履行社会职责。首先是政府必须保障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和历史传承性,把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发挥它们的作用。第二应该鼓励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保障其完整性,其实就是通过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重视民俗文化抢救性保护,因为民俗文化多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加强规范、管理的责任和意义都非常重大。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市级政府负责组织、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口市政府应在全面收集民俗文化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第二,提供更加丰富的民俗文化产品,就是在做好第一点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本地民俗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走产业化、链条式发展道路。除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外,还要针对我市民俗文化产业普遍档次不高、规模较小,没有成熟的、有特色文化产品的问题,进行科学规划,有目的的引导,主动策划,不断扶持,加以改进。第三,加大民俗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力度。保障民俗文化保护、发展预算资金的到位和正常发放,并通过招商引资,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民俗文化产业的投资。在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民俗文化产业项目库,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第四,以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拓宽民俗文化产业链条建设。周口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集群式”和“零散式”相融合的特征,在扩大“集群式”产业发展规模、保障“集群式”质量的同时,加大对“零散式”发展的统一规范,借助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周口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一条多类别、分层次的产业发展链。

5、提升认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自由交流,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刺激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的全球流动和文化形态的对撞,使一些固有的、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发展受到极大地冲击。发展周口这一偏僻城市的民俗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化认识水平极其关键。

(1)正视产业化在发展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周口市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实,决定了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的民俗文化产业化水平还不高、步子还不大,甚至是有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民俗就是周口人的民俗的想法和认识。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周口市政府应从“抓大活小”出发,除做好大型节会的宣传、整合资源外,还应更多的关注濒危的、独特的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可以结合周口成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鼓励自主研发,鼓励扩大影响。同时,注重融资也是重要的方向。周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招商引资力度很大,并且非常注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所唱“戏曲”以基础性、民生性项目较多,应该注重引导,用周口民俗文化这棵梧桐树,引来外商投资的金凤凰,实现周口民俗文化发展的双赢。

(2)增强文化产业化的市场保护意识。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政府相关文化事业部门和民间文化机构没有形成自主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概念,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导致中国古典名著甚至传统节日都成为他国的产权。如美国畅销动画片《木兰》、《功夫熊猫》都是中国元素,而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则被日本动画抢注。周口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化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周口民俗文化是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古代文化的灿烂,是与伏羲、老子、二程等人的文化创造分不开的,中原民俗文化的辉煌灿烂更是其中的融会贯通。也就是说,周口民俗文化有着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和痕迹,那么在加快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如何跟其他相似文化产品竞争,保护固有市场、开拓未来发展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保护周口民俗文化产品市场,除了从外部环境加以改善之外,最关键的是提升民俗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可以做很多文章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做到产品内涵的提升与产品形象塑造的统一,丰富文化内涵的展示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统一。

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范文第3篇

民俗是一种综合多学科理论的文化现象,民俗学科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均有融合,民俗学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俗文化无处不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土、世世代代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众所周知,生活和艺术一直都是不分家的,从远古时代的石器文化和陶器文化的装饰图案艺术上就可窥一斑,那时的人们就知道在制造出来的生活所需的器皿上加入喜爱的、吉祥的图案,再到历朝历代的老百姓服装的变迁、宅院建造样式及装饰的变化都可以看出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艺术,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和实践,创做出无数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总结出一系列适合应用在艺术设计中带有民间风俗、民间信仰、俗民习惯的图案或文字或语言表达等的事项,这些事项就叫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这些民俗元素经过先民加工,成功添加并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往往能给艺术设计带来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甚至能直接决定艺术设计作品的好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应用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许多艺术设计实践中不可缺乏民俗元素的应用,如果没有民俗元素应用,该艺术设计作品就会在实用性和民众接受程度上大打折扣,不易在民众中广泛流传,相反,如果民俗元素应用到位,就能起到很好的衬托和修饰作用,也能在民众中广泛流传。比如年画,剪纸设计中就很注重民俗元素的应用,比如很多年画和剪纸中都有持鞭门神、放鞭炮、福禽瑞兽、年年有鱼这些民俗元素,这些元素能更好的贴近百姓生活,使得艺术作品也变得生动起来。

三、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一)服装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现代服装设计离不开传统服装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说它是传统民族服装文化的延伸,将传统文化添加到到服装设计工艺中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民俗文化不仅仅可以给服装设计带来灵感,带来丰富多彩的创意,更是贴近百姓生活和心里诉求的创新变革,服装设计中融入民俗元素不仅仅在中国,在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以韩国为例,韩国现代服饰中很多图案,形状都来源于韩国民俗和传统韩服。如今国内很多服装企业生产服装都要融入些日韩最流行,新潮的服装图案和款型来迎合消费者的心里需求,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民俗学》书中介绍服饰习俗是民俗消费习俗中的一个类别,服饰习俗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特点,比如民国时代人们喜欢穿中山装,八九十年代流行牛仔裤,21世纪初流行西服、西裤,最近几年流行英伦风格服装、日韩潮流服装、带有民族装饰的服装等,但不同时期的服装设计往往脱离不了一个时代和当地的民俗元素,比如现在很多西服、运动服、休闲服、裤子、等都添加了龙、凤、祥云等传统民俗吉祥物,比如有些服饰上的文字也很有寓意,比如福禄寿、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属于语言民俗里的范畴,也体现了民俗元素的应用;再比如应对某些民俗习惯生产的服装,比如家有喜事、本命年、老人做寿、过年过节的服装,这些都是民俗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的一些很好例子。

(二)建筑设计作品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古代社会,不论是贵族宫廷还是百姓庭院,都很注重装饰图案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虽然现代都市高楼大厦林立,但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民俗元素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建筑设计中添加民俗元素,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能使建筑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学习过建筑专业的师生都知道,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是建筑学科的必修课程,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些各地不同的建筑特色和风格,这些古代的建筑特色和风格经过学习和传播,经过世代的保留和传承,成了一种优秀的民间建造文化,成了生产民俗系列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比如建筑选址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看风水,风水学的很多相关理论都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古代建筑中的雕塑石狮、门神、左青龙右白虎等这些传统民间文化,本身也就是民俗元素;比如浙江泰顺地区建有很多廊桥,其结构保持飞檐式外形编梁式构造的传统民间建筑形式,但其间运用有很多民俗元素,比如龙凤、悬鱼、寿桃、蝙蝠、喜鹊上枝头等,既有民间文化寓意,又对廊桥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比如安徽,江西一带都有很多徽派建筑的民居,大多采用黑白色基调,这些建筑的特点是:居住舒适,外形美观,但由于安徽,江西分居两省和两地民风民俗的区别,导致两地徽派建筑在应用民俗元素上有所不同,比如安徽的横梁形状就与江西的不同,安徽的门槛高度也与江西的不同。现在建筑中的很多园林设计,雕塑设计都应用了各式各样的民俗元素,比如斗鱼,有传统文化寓意的福禄寿、求财求子、风水排列设计等民俗元素,与老百姓的审美及需求相吻合。

(三)工艺品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在许多工艺品中民俗元素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泥塑,剪纸,木雕,石雕,陶艺等,民俗文化可以很好的结合到工艺品设计中,使得工艺品不断推陈出新,既有很好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又能包含幸福,平安,覆盖等美好寓意,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喜爱。这些工艺品也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比如很多陕西民间工艺品厂生产的泥塑,剪纸、山西的刺绣等都卖到了很多国家,产品供不应求。近几年民俗旅游越来越热,在各个民俗旅游景区,各类民俗商品、传统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都卖得火热,这也反映了一个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虽然如今经济和城市建设、居民收入都在不断高速发展,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俗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也许,在压力大,节奏快的当今社会,民俗文化能给民众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四)其它艺术设计形式中的民俗元素应用及相关思考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艺术设计形式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艺术设计形式,比如:商标设计,园林设计,图标设计,展示设计等等,这些艺术设计也似乎能寻觅到民俗元素的影子,比如商标里的元宝,如意,展示设计里的祥云等天象元素,麒麟,龙凤等动物元素等,此外,在许多工业产品中,民俗元素应用也不可或缺,生产从一定程度反映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因此,工业产品中的民俗元 素和人们的需求相关联,在工业生产中民俗元素也得到了普遍应用。比如家居用品和日常用品等,笔者认为,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和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民俗元素能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也许更多民俗元素将走进千家万户。

四、小结

民俗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于人民的总结和继承,被运用到生活生产中,艺术设计作为生活生产的组成部分,民俗元素自然贯穿在艺术设计的每个领域。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浅析并例证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并指出民俗元素的不可或缺性,并提议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做有效结合,达到更好的艺术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张士闪.艺术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姜今.设计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百度百科:艺术http://baike.baidu.com/view/576.htm

百度百科:艺术设计http://baike.baidu.com/view/206721.htm

汪芳.在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间聚焦.装饰,2001(1).

徐建超.浙西南廊桥文化艺术.装饰,2006(1).

王唯茵.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江南,2004(4).

何勇;曹英;罗高生.浅议地域性民俗艺术设计的形态.大视野,2009(2).

仇国梁.双赢的结合——论民俗美术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本土化.艺术百家,2008(2).

黄永利.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提取和运用方法研究.大视野,2010(15).

虢海燕.民间美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大视野,2010(15).

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民间剪纸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剪纸是民众的生活艺术,生长在民间,吸取民间文化艺术精髓,传播民间风俗习惯。剪纸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纯观赏性的,大多时候是要借助剪纸图案突出寓意,如春节剪窗花、元宵剪灯花、男女婚嫁剪喜花等烘托喜庆气氛,寓意吉祥。中国剪纸动画取材于民间剪纸与皮影等艺术,加上各种工艺的融合,使得剪纸动画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猪八戒吃西瓜》,造型采用民间剪纸风格,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影片采用雕、镂、刻、剪的工艺手段,色彩采用民间传统的红、黄暖色调,人物形象活泼,还将传统戏曲服饰设计融入其中,极具民族特色。所塑造的猪八戒形象稚拙可爱,使审美和娱乐性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剪纸艺术同中国其他绘画方式和造型手段相结合,还逐渐形成了画像砖风格、装饰画风格和水墨拉毛风格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动画,代表作品如《渔童》《猴子捞月》《人参娃娃》《狐狸打猎人》《济公斗蟋蟀》等。

二、水墨画风格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水墨画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画派,其对笔墨的运用、对意境的表达和追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将水墨画风格融合到影视动画的创作中,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水墨动画中虚虚实实的画面所展现出来的轻灵、优雅意境使动画片的表现风格较其他动画种类有很大的区别,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1960年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水墨风格动画,其中的小蝌蚪形象取自齐白石大师作品,该动画一经便轰动世界。与一般的动画片存在的显著差异是,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的约束,水与墨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场景就是一幅别具一格的水墨画卷。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优美而有灵气,配合豪放壮丽的泼墨山水背景,充满诗意的柔和笔调。充分展示出中国画“神似”的传统美学观念,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同样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再次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有待挖掘的深度。比较水墨动画和欧美动画的艺术表现风格,可以看出两者迥然不同。欧美影视动画在艺术表现上多使用具象的、色彩绚丽的角色和背景,而中国水墨动画更倾向于抽象的表现,色彩只有黑白,即使是发展到后来的水墨动画也只是使用少量的淡彩。

三、武侠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体现

武侠,是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一个典型符号。武侠作为东方神秘文化的一个代表,同好莱坞影视中的侠有本质的区别。武侠在中国不再单单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介于正反两面之间的,更多地体现出正义感的精神化身。武侠与动画两者之间有天然的契合点,都是以动作为本体语言。我国最早的长篇动画,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中都有大段精彩的武打戏,可被称为武侠动画的前身,它们已经包含了武侠动画所具有的娱乐元素。后来的《哪吒闹海》《金猴降妖》《葫芦兄弟》也属于同类作品。进入21世纪以来,武侠重新回归动画的舞台,经历了《神雕侠侣》和《勇闯天下》等一些尝试之作以后,国产动画《虹猫蓝兔七侠传》《秦时明月》一跃而起,红透大江南北。《中华小子》《功夫熊猫》同样借助中国文化元素,向全球散播着中国的武侠功夫。

四、民间传说在动画创作中的广泛应用

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客家民俗文化;现代设计艺术;应用

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学会如何在艺术的世界里梳理情感,在艺术的殿堂里聆听世界的美妙、感叹生命所赋予我们的神奇、体会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快乐或是悲伤。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的认识能力和积累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应该发挥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多方面去营造学习的氛围,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艺术设计的创造者[1]。为此,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教学调控。

1客家民俗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国家或民族或地区通常会形成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文化现象,它以口耳相传深刻影响到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民俗在文化系统中一旦成熟,它就会成为规范人们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潜在的基本力量。同时民俗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掌握。客家民风古朴、敦厚、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2客家民俗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策略

2.1客家民间工艺自爱现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1.1体现其艺术价值

客家民间工艺反映客家民系的勤劳和心灵手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再现了客家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场景和用劳动创造财富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2]。同时,这些独特设计的工艺在图案上,多以山水、花鸟、瑞兽或是人物为主,象征喜庆和欢腾的美好寄托。且不同的图案还具有不同的故事,有的口口相传至今已成为了书本上的典故。在当今与国际接轨的社会,艺术设计不仅是追求使用价值,也追求艺术文化的展现,客家传统工艺势必可以给如今的设计师们以灵感,设计出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的完美设计[3]。

2.1.2体现其文化价值

客家工艺品的品种繁多决定了其文化价值的丰富多彩。客家器具寓意深远并且具有实用价值,其制作的指导思想一直流传至今。竹制品是中国国人政治品质的象征,其大小品种多样,广泛用于日常起居及建筑中。剪纸彩灯工艺源远流长,并且流传至今。剪纸艺术更是形式多样,图案丰富,样式新颖,折法剪法多样,广泛粘贴于窗户,门面,铺子等显著之处表示喜庆欢乐之意。客家建筑上的雕刻并不少见,其精湛的技艺,精细的刀工活灵活现了客家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寄予。例如:陶瓷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作用是为传播文化、促进经济合作提供舞台[4]。

2.1.3体现其社会价值

客家工艺艺术形式多样,造型寓意经典并且融入了客家民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把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可以为传统民间工艺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机会。客家民间工艺技巧虽有流失,但传承下来的多数还是十分有价值的。近几年来,散居世界各地的客家民间组织和各地政府一道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其构建的传播孔可佳文化的平台供大家交流。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提高了国人社会地位。同时精湛的客家技艺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也因为文化的感染得以加强。

2.2客家传统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在现代艺术设计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以充分将现代文明呈现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理念的作品。传统元素有利于人们接受和创新相关文化理念。中国传统元素包含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目前,从国内的设计多半结合西方设计概念。引用西方设计理念缺乏国内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现代一些设计师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从而不再盲目崇尚西方设计,在运用国内传统元素的同时设计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现代艺术设计为现代品质的代名词,不但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而且还能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现代艺术设计转化模式多种多样,传统文化因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能够拓宽现代设计理念。

2.3客家民俗在建筑结构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在中国大众的审美视野里显得单调。现代艺术设计要满足现代大众的审美需要。我国古代建筑呈现出古朴厚重的特点,让人有安全感。利用现代的梁板式结构不仅可以满足结构的要求,而且还能提高建筑的艺术品位。如梅州的某些建筑,其综合利用了传统元素,采用了现代装饰元素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元素,同时造型周围以典型的围龙屋的造型进行衬托。

2.4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同时中式与西式结合的设计理念体现在服装设计行业。苏绣在中国的刺绣行业中非常有名,传统中式服装烦琐的设计被现代人抛弃。苏州旗袍得到了大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

2.5客家民俗的多元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从不同学科角度要给其下一个不同的定义可以达到上百种。客家民间工艺多元一体,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客家民间工艺品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从精神层面,客家民间工艺贯穿了客家民系的发展和壮大。因起都以手工制作生产,同时也是客家人审美标准的体现,精湛的客家工艺品更是宝贵的物质文明财富。总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客家民俗是现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体现了文化层面的协调统一。现代艺术设计要充分运用我国客家民俗文化,并在继承中求创新,从而展现出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振清.试论现代设计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的再创造.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8):45-46.

[2]石慧.浅析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创意运用[J].作家,2013,(12X):291-293.

[3]华天睿,王菁.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百家,2010,26(S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