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第1篇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落脚点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自编教材,或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教师本位课程等等。针对以上情况,须开展校本课程理论学习,确立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素材的来源

1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能动性,积累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素材

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形式,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寻求教师与学生和谐交流的最佳结合点,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同时积极探究如何切实地完成语文教师角色不断转换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地总结成文字资料,把这些“土专家”的自编教材提升为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的素材,并用这些成果去培训其他语文教师,以帮助其他教师的提升。

2 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补充,积累教辅资料类校本课程素材

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学校中大多数课程决策是由教师个人做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对中央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改,形成教师本位课程,将之加以利导,使其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师生互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较易被人理解与接受的,而师生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则很少听说。所以笔者特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这里以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为例:

1 在借鉴抄读法、剪报法基础上。通过“师生评说”开发校本图书资源

首先让学生把读物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抄写、剪裁下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料。学生在“抄剪”之后,对其所收集的材料进行评说,或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原材料。分析学生评说中的得失,反馈给学生以后,学生针对教师的评语再对原材料加以评说。

这样,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每个学生都收集到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并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有关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资料,把它们组织起来,作为班内小图书室的资料,再次在学生中传阅,让他们精选、评说,去粗存精,从而形成学校校本图书资源。

2 通过学生成长日记和作文情况考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开发校本作文教学资源

学生以写成长日记等方式,随时记录下自己写作素养变化的情况,教师凭借这些日记和在评改学生作文过程中发现的情况,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清楚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所有情况,然后与学生一起定期地对不同个案进行分析归纳,寻找出有价值的规律,最后形成文献资料。方法一:教师直接改写学生失败的习作。方法二:以学生失败的习作为起点,调动全班同学将之改为成功的习作。

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模式;教师课程观念;语文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44-03

在新课程改革中,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往往集中在所谓的“副科”上,原因是这些科目一向被认为是次要科目,利用这些科目从事校本课程开发,不会对学生主科和考试成绩有多大影响。如何在所谓的“主科”上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上开发校本课程,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都普遍得到了提高,但课程意识往往还有待加强。而课程意识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方向,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关键。

一、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理论”介绍

(一)课程生态系统

施瓦布(Joseph.J.Schwab)认为课程的基本要素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他们构成了一种“课程生态系统”。首先,教材主要是指以教材形式呈现的学科内容,它不同于学科的学术内容,它包括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资料等。其次,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这种交互作用是最生动、深刻、微妙而复杂的,是课程意义的源泉。再次,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赖以发生并使学习结果得以产生的那种情境,它包括由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教与学在其中发生的课堂与学校环境,以及相关的家庭、社区、特定的阶级或种族群体等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等构成的环境。

(二)集体审议

集体审议是施瓦布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开发运作方式,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做出的行动决策。它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通常首先明确特定情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就各种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形成暂时的共识,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途径来拟定各种备选的解决方案,再对各种备选方案反复权衡,选择最佳方案,最后还要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局部的“预演”,反思已确定的目标,做出最终的一致性意见。施瓦布认为集体审议是“自上而下”的,要求确认全部参与者所体验到的或所理解的问题,审议最后应由集体共同做好行动决定。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施瓦布对课程开发方法论的思考,指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该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性认识而从事的自我反思性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即研究者,二者是直接同一的;实践过程即研究过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研究过程也是合二为一的。同时,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行动研究的关键所在。实践模式将课程实践与课程研究统一起来,做到了课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与课程研究过程,课程实践人员与课程研究人员的统一。因此,可以说行动研究的理念在实践模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实践模式是以行动研究为方法论的。实践模式贯彻了行动研究的方法论,树立了“课程开发研究”的典范,并为其确立了理论基础。

二、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现状扫描

“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当前中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词。各地学校均不约而同地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抓手和切入口。但是,普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比较模糊,似乎就是根据学校实际研制和编写教材的活动。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单纯地设计教育活动的计划和编写教案,而是指通过该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并且评价实施结果,再将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用于改进最初的计划的一连串活动。对教师来说,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他们主动去对许多事情作出决策,比如:要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等等。综观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最为突出的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缺乏多维度的思考

许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校本课程内容时,撇开语文课程标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学校环境,一味地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去建构教学内容,如有的教师在设置校本课程内容时,加入了对语法、修辞等新课程标准淡化或删掉的知识点,把校本课程当作课堂知识的加深拓展,目的是生怕考试中学生碰到不放心。这样做,不但违反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团队合作开发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在课程管理和教学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靠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教师之间的教学处于相互隔离和独立的状态。教师的这种专业主义惯性成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与他人合作的阻障,导致教师在与他人、尤其校外合作上存在情感和技能上的障碍,他们不愿、也不会与他人合作去完成复杂的工作。而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通力合作,单靠一个语文老师个人是很难成功的。此外,有些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内容涉及到学科间的知识,如《语文课本中的历史问题》、《旅游文化与语文》等等,都需要相关学科的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三)走入盲目模仿的误区

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大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都未接触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多教师的日常工作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虽然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校本课程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足以使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此时,有些学校为了跟上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就盲目模仿实施语文校本课程较早的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笔者调查,很多学校借鉴了无锡的锡山高级中学和武进高级中学的语文校本课程的模式和内容。以上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早、成效明显,确实在全国都属于前列。但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必须以自身的教学实际背景出发;盲目借用他校的开发理论,只能事倍功半。

三、基于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理论的反思

(一)应该从多维度开发校本课程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正如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所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课程生态系统”的开发观念,把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编写校本课程。对于中学语文课程,仍应以课程标准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发挥能动性,努力从日常生活、学生的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从教材的角度,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本语文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应用或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如整合历史学的知识,可开设《阿Q价值观与中的历史问题》;关注学生们平时感兴趣的各地方风景名胜,开设《语文课本中旅游文化》等等,让学生懂得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应该提高课程领域合作和课程协作开发的意识

根据施瓦布提出的“集体审议”的思想,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加强整个学校内部在课程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消除课程与课程间的界线,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把单独一门课程放在广大的课程整体中去考察,并逐步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集体协作配合的事业,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合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两位语文教师的事情,而应该经过整个语文教研组每个成员的共同开发,相关学科教研组共同商议最后确定课程内容。

(三)应该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有些学校为了走捷径盲目套用其他学校的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率低。原因是教师在编写教学内容的时候脱离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以学校和课堂里每天发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教学水平出发,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本校、本班的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应该在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研究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特殊需要,特别是学生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有关他们身心发展的那些合理需求;并对本校本班的学生做校本课程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后编写课程内容。只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自身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反馈机制,才能提高教师的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水平和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教师提高课程开发意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挖掘的空间。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至今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努力开发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Schwab The Practi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J].School Review,1969.

[2]【美】施瓦布.学科结构的意义和重要性[A].杨爱程译.//马骥雄.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何晓文.华东师大二附中学校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6]陈惠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

[7]王建军,黄显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wareness and Chinese School-Based Exploitation

LI Xiao-yu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僵化,人文关怀缺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低,缺少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学校不但是新课程的执行者,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学校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开发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依托。”[1]开展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完善课程结构,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实施校本课程学分制,形成学校特色,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前期准备

制作师生调查表,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师生意见,合理开设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需求,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兴趣出发,开设各种语文活动课程。

2.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1)开发的目标

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文学名著对话,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2)开发的原则

追求文学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互补性。学生有课程选择的权利,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3.开发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同时,“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的报刊投稿。”[2]学校可以文学社为实验平台,实施活动社团化,社团课程化,开发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建立健全社团组织机构,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活,了解社会。

学校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五级:听、说、读、写、研。

听:聆听名家讲座。邀请文学名家到校为学生开设讲座。我校有一批热爱文学并进行文学创作的教师开展写作知识讲座。开设名著导读讲座,观赏名著影视作品。语文学科内容的拓展,如开设语法知识讲堂,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常识,弥补教科书知识的缺陷。开设风土人情讲座,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从文化的角度关注身边的生活,寻找文化归属感。我县是汉高祖刘邦出生地,两汉文化资源丰富,邀帝城、斩蛇沟、龙雾桥等遗迹尚存,金刘寨有汉皇祖陵,学校据此开发有校本教材《印象大沙河》。

说:举办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举办优秀成员作品鉴赏交流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等举办演讲比赛,如我看“杜甫很忙”,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2]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中的操作思维训练,包括思维的眼神表达、手势表达、表情表达、体态表达、默语表达等体态语的训练。”[3]在活动中养成尊重他人人格的良好习惯,学会尊重各自对事物的理解,欣赏别人,发展宽容的态度和关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智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学会交流的方式和技巧,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读:举办校园读书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开设讲座,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根据阅读需要进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比较阅读”[4]。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积极组织活动,适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引导中学生热爱读书,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新文学读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人生。

《新文学读本》分为八章,超越梦想、叩问人生、青春榜样、心灵拔节、穿越人海、思想的光泽、仰望星空、我的社团。每章分为三个板块,名家名篇、乡土乡音、花季雨季。名家名篇选自名家之作,引领学生阅读经典。乡土乡音选自我县名家发表之作,花季雨季选自我校学生作文。

写:语文教师从文学的视角开发作文教学教材,实现作文教学的新序列,激发学生创作潜力,“鼓励学生有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2]专题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书法与文学等,每一专题分为体裁知识、写作方法、名家名篇、学生佳作。从文学的角度,以兴趣为主,开展作文训练,避免作文训练的模式化。

组织参加教育部门批准的作文比赛,如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学生的作文获奖,写作的积极性提高。积极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创办文学校刊,编辑学生作文集,让学生自己“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2]。建立与报刊社的联系,用编辑好的文学校刊投稿,扩大对外交流。

研: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真正实现学生阅读个性化。教师对学生培训,传授科研方法、调查问卷设计原则、选题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课题。教师根据课题情况,筛选、整合相近内容划分课题小组。课题小组选出小组长,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成立调查研究小组,写出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课题小组实施研究活动,填写课题活动记录表,形成研究成果,课题小组交流成果,师生共同评定优秀研究成果。在活动中,接触社会,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三、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语文教师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特色。

1.语文教师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在课堂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的差异,构建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互补结构。”[5]做好活动成员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

2.语文教师要提升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

开发课程资源要经过三个筛子,“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6]。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整合自身资源、网络资源、地方资源等,使课程资源成为校本课程内容。做好活动型校本课程的规划、活动计划、活动方案,做好成员的评价工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策略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发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体验感悟,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活动中,改变只重结果的定量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体验,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有效激励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

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学校鼓励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交一次《课程纲要》,学校课程委员会中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学期末评选精品课程。

五、结语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有利于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发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进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冯为民.文化自觉:语文教学之命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3).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严桂根.构建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新体系.语文教学通讯,2004(3).

[4] 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中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语文课程建设也应服务于这一培养任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和实施语文校本课程,既是贯彻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校园文化的特色构建创造了条件

目前中职校园中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行为品质,在就业工作中,缺乏沟通的意识与艺术,自信心不足,缺乏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发展的动力。解决这些中职学生的行为问题,加强行为方式引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中职学校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下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面向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需要,建构系统的评价方式和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活动、体验、对话等实践方式学习语文课程。在课程的整合中,突出就业与创业教育,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实践实习,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服务观念、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

充分体现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直接的一个重要区别,这一区别使得中职语文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特色创建,尤其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方面创造了良好条件。实施中职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意图,就是要全面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以企业文化为主要突破口,拓展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创造奠定更良好的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中职校企文化对接提供了重要抓手

现代企业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而这些并非一般课堂教学全部能能够实现的。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可以依托特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分析语文学科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对课程资源积极筛选、加工、整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深层价值和学科价值,通过改编、补充或拓展,在校本课程的整合中突出企业文化教育,尤其是将地方人文、经济知识、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方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渐感受和了解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创新、创业、创优精神。

中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基本点。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抓实不足,务虚有余”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用的抓手。而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能够将企业文化在课程学习中进行长期的渗透、吸收、融合,让学生在中职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将职业素养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素质。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丰富了校企文化对接的内涵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相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也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也促进了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的升华。教师可以在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形成有内在联系的多元化的模块组合,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

毫无疑问,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当地的自然和经济、企业界的成功人士、企业经营之道,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人文精神、企业的优良传统、员工的优秀事迹、老板的创业经历等等均能够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课程的教学活动本身也成为企业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学习渠道,通过不同的选课,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来构建自身的体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与企业,并能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在进入企业时更容易地融入企业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第5篇

在校本课程资源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包括的范围是最广泛的。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学校特色、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那么,高中学校该怎样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本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家乡自然和人文的观察了解活动充满着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使他们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美感经验。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大有可为的。

本文作者所在的林甸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县内有静态储量达1810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地热资源。林甸县依托地热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着力建设“国际温泉名城”。在温泉城建设的带动下,林甸县形成了以丰富的人文知识、高雅的人文精神为主体的一系列人文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在实际教学中,作者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在课程中有意地融入温泉文化等本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温泉城内涵,使他们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并日益增强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进而养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比如,作者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校参与编写的县域温泉城教材《求索中的林甸》的基础上,进入林甸县人民政府官网,详细了解林甸县地热温泉的发现、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围绕其所出现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让他们充分领略家乡的优美景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理解建设温泉之城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由此,作者借助县域资源这一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语文营养,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依托本校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文营养,都是一部活的课本。因此,巧用本校资源,让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学校生活都成为课程资源。只要教师能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本校的特色资源,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视野,给语文课带来丰富多彩的素材。

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建校历史长达60余年,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林甸地域文化和林甸独特精神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作者巧妙利用本校的历史现状,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作者指导学生到林甸一中图书馆、档案室,查找林甸一中的历史档案资料,翻阅《母校,在霞光中飞翔》等资料图书,搜集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照片,借鉴《晴空一鹤排云上》《飞翔,奋起鸿鹄九天的翅膀》《金秋盛典——庆祝林甸一中建校五十五周年纪实》等专题片,认真研读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高中生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使学生全面、真切、清晰、直观地了解母校辉煌的历史、可喜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准确把握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受到一次深刻的校园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林甸一中的情愫,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能力,从而实现了有效的语文教育。

三、结合各项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语文效率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应将学生的课程资源角色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中来,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一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