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加速阶段,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城镇化水平低,2014年,河北城镇化率为49.3%,距离“十二五”初期目标54%,乃至中期调低后的目标51.5%仍然还有一定差距,更赶不上同期全国54.77%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与北京和天津的86.3%、83%存在较大差距。我省城镇化发展不仅滞后于工业化和全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二是河北省的小城镇建设规模小,缺乏城镇产业支撑,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发展水平低,聚集效应缺失;三是城镇化发展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我省小城镇建设基础较差,起点较低,在小城镇的发过程中,随着城镇的自我扩张、大中城市企业向小城镇的转移和村办企业向小城镇的集中,一些小城镇只注重近期效益,引进企业门槛过低,在产业筛选、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缺乏长期规划,甚至无条件的接纳大城市淘汰的污染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及对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十三五”时期将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无论是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还是打造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都要求河北必须加快发展、加速转型、补齐短板、实现跨越,都将极大地促进河北的城市化进程。,河北《河北省委关于制定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河北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加快,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一)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围绕河北功能定位,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中搞好规划。一是要顺应大势,紧贴协同大局,按照《河北省委关于制定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对11个地级市,以及定州、辛集等特色功能节点城市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的详细规定,重新审视提升现有规划;按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要立足长远,加强前瞻谋划,科学把握县城未来发展方向;要多规合一,体现全域覆盖,统一布局城乡各领域各节点;要严格规范,科学控制边界,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使中央规划的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的相关要求和对河北的四大功能定位,以及许多目标任务,都能落实到实处。二是要坚持小城镇大战略,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坚持规划引领,实施全域规划。在出台具体城镇区域规划时,要更好的我们要把各个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一镇一品的经济结构是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城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各干线公路沿线城镇要根据自然条 件和经济结构,加快开发建设,尽快成为各自的区域中心,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 、文明卫生、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要求。制定好的规划要有连续性。

(二)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产兴城、以业聚人,真正做到产城互动。同时,还要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着力提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层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污染企业与落后产能。完善产业布局规划,以城镇轴(带)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构建中心城市主城区与周边县(市)同城化、组团式发展格局。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城镇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海岸线、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三)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优化人口布局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多管齐下,做好“人”的文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首先应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产业支撑、保障基本”的原则,采取分地区、分阶段、多模式的多种路径,以全省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优化人口布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大户籍政策落实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扶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四)创新城镇建设和社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

争取金融支持,用好政府债券,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搭建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融资平台;二是进一步开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三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

(五)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创建品牌城市

充分发挥我省位居中国传统文化――燕赵文化主要发源地的优势,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精心构建城市规划与建筑特色。根据各市主导功能的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当代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依靠对新型文化城市的全面规划、设计、建构、经营,将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人文标志、地域特色以及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等要素共同塑造成自己的城市品牌,城市重要地段和建筑物应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根据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开展了本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专题调研,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为编制好本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建言献策。

围绕都市现代农业长远发展目标,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部门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农、林、水规划编制要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相匹配,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与各产业布局、专业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二是处理好“十二五”规划评估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思维,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转型的瓶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三是处理好农林水部门规划之间的关系。强化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求为核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确定森林覆盖率发展目标,提升本市生态水平。四是处理好“三农”工作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目标任务的有机结合,整体联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一是在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背景下,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聚焦种源农业,加快种源基地建设,培育现代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联合体。二是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与科研单位信息不对称、政策错位等问题。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对农业科研部门日常科研经费的财政保障比例。三是重视国家和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上海农业的影响力、辐射力。以农产品为单元,聚集不同部门、单位和学科的优势人才,攻克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四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各类农业专家系统研发、农业运用系统地方标准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成果推广运用,提升上海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五是整合本市农业类院校和科研资源,构筑农业职业人才教育体系。建立急需人才引进、培养的激励机制。

围绕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融合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突出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多功能融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掘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提升农业产业能级。三是创新农业补贴政策,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向重点污染源减排、污染源治理、生态文明创建等项目倾斜,对郊区尤其是农业比重大的区县倾斜。四是研究光明集团与郊区联手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光明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探索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五是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扶持,提高造林补贴标准和比例,研究适当放宽永久基本农田林网宽度,使新增林地成线、成带、成块,形成规模生态效应。六是出台畜禽养殖场退养补贴政策,推进畜禽养殖尿污水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围绕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深化本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农业经营者准入制度。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入分配制度。落实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三是统筹考虑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实现农村生活区、工业区和畜禽养殖区的科学布局,使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四是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推进以交通为核心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功能转移和功能分工,推进行政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农村“人、地、宅”配套改革,形成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五是加大农村社会保障、非农就业、养老服务、困难群体救助等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都对传统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带来了新动力新机遇。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正确分析粮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粮食行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促改革、谋创新、求突破,切实增强粮食流通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十三五”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从供求总量看,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连获丰收,消费疲软不振,供求整体宽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分别达到25.3亿吨、6.4亿吨。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近三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2015年达到12428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综合分析,“十三五”前期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仍将延续总体宽松的格局。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750亿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今年开始,国家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但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品种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国内市场已连续41个月呈现“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状态,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上述这些因素,与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交织叠加、相互影响,使得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走势更加错综复杂。

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关键是要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既要引导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又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同时还要防止调整过度导致个别品种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打破粮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历史怪圈,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十三五”是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自然灾害多发,及时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始终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粮食区域之间、季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更趋突出,保证军需民食、应急救灾和市场稳定的难度将继续加大。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快速反应、科学调度、精准调控,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当前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突出表现为物流成本高,信息化发展滞后,流通效率较低;粮食质量快速检验能力不足,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粮食应急保障水平不高,全天候快速响应能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是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亟待突破的瓶颈障碍,也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实施“粮安工程”,尽快适应粮食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长距离、大规模、高效率流通的新要求,加快打通粮食物流主通道,加强粮食物流重要节点建设,大力提升粮食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粮食应急能力,纵深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

“十三五”是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粮食的公共物品和一般商品双重属性,决定了粮食行业客观地肩负着配置资源保安全、发展产业活经济两大使命。一方面,我们肩负着保供应、惠民生、兜底线的职责,必须抓好收储、管住储备、稳定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肩负着活流通、扩内需、稳增长的重任,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两个方面构成粮食行业发展并行推进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长期以来,受发展阶段、政策体制、外部环境影响,粮食流通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抓收购、保供应、稳市场上,粮食加工转化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导致收储与加工脱节,产业发展不协调,初级加工产能过剩,优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滞后。另一方面,新一轮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求生存谋发展。当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基础较为牢固,加之农业经营方式深刻变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粮油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从粮食流通环节看,粮食加工转化一头连着收储,一头连着销售,是整个流通链条的枢纽,不仅是粮食供求的“调节器”,更是粮食企业提质增效的“推进器”。因此,必须在切实抓好粮食收储、管住管好政府储备的同时,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路径,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加速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是全面促进国内与国际粮食市场深度融合的机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纵深推进,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强,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粮食形势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加速融合已成必然。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关系,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与现实考验,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既要着眼于遵循粮食供求自身规律,保护好国内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又要放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履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大国使命,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开放的视野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既要积极研究“引进来”,又要着力推进“走出去”,找准融入全球粮食市场的结合点,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时期的粮食流通工作,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统领,总体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粮食流通各项改革,着力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要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加快完善粮食收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防止过度干预市场;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管理体制,确保政府粮食储备安全可靠;加快粮食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改革创新,激发行业内外“双创”活力;大力加强法治粮食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粮。

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激发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着力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要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把粮食产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谋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淘汰落后加工产能,发展优质精深加工产能;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粮食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速资源、资金、资产集聚,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要以“粮安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通粮食物流通道,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配套建设一批综合性粮食加工物流园区,实现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有机衔接;推广生态节能技术应用,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储粮和节粮减损;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秸秆、稻壳等资源,培育与粮食副产物、行业设施资源密切关联的新兴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粮食行业,全力提升粮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粮食部门调控监管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粮食行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粮食流通产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粮深加工产品和粮食仓储设施、机械设备、储粮技术“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标准和贸易规则制定,增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话语权。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国家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来,湖南省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重点开展了4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严格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出台省内配套政策。一是出台实施方案。结合省“十三五”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实施了《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提出了湖南省全面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二是开展专题研究。开展省内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产业集群、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环境保护等6大专项规划研究,提出建设重点。三是修订专项规划。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新要求新任务,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进行了修编,调整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定位、总体思路、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

(二)强化区域合作

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省际合作。一是推进省级层面合作,先后签署湘赣、湘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湘鄂赣皖四省合作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次区域合作。二是推动省会城市合作,长沙会同武汉、南昌、合肥等兄弟城市共同发起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南昌行动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公路发展合作备忘录》。目前,已在跨省电子评标、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看病就医异地医保即时结算等多个合作领域取得突破。

(三)增强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长株潭示范带动,重点推进长株潭区域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市场体系等6个一体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规划体系(包括1个总体改革方案和10个专项改革方案,1个区域规划和18个专项规划、18个示范片区规划)。二是激发湘江新区建设活力,加快将湘江新区打造成为城市群发展高地,管理权限方面,在省级层面实行计划单列管理,赋予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新区事新区办。三是培育多元发展平台,积极申报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等特殊功能区,在岳阳等地依托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试点,推动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株洲高新区申报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开放发展。

(四)做实项目支撑

统筹长江经济带项目建设,优先实施两大战略融合项目。一是争取资金支持,积极抢抓国家发行专项建设基金的政策契机,重点申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点项目。二是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建立环长株潭城市群重大项目库,分年度确定重点推进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湖南省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方案去年刚,下一阶段重点是全面落实好实施方案,主要是做好3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领

一是抓紧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6大专项规划编制,尽快实施。二是按照国家部署,统筹抓好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抓紧起草《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制定《湖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二)加强任务落实

一是促进城镇联动发展。打造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加快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三是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共建。五是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六是深化开放合作。

(三)加强实施保障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根据青海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黄南州十二届八次会议和河南县委十四届第48次常委会议精神,依照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结合政府各部门提交的材料,形成如下发展思路。

一、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当前,城镇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并在一定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水平。目前,我县户籍人口为4万余人,城镇户籍人员5千余人,城镇化率还达不到13%。

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既有利于集聚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率,又有利于推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流转,将分散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或生态用地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口城市化转移方面,一是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县已全面推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二是积极推动建立居住证制度。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通过健全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参与居住地社会事务提供依据;建立与就业、住所、参保及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积分制度,完善居住登记,为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有利条件;三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住房保障机制。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住房保障政策;将有固定经营场所或稳定收入,且住房面积、收入水平符合政府公布的住房保障标准的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就业所在地住房保障范围;四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随迁子女接受教育保障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创造条件逐步满足随迁子女入园需求;五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城落户农民在城镇单位就业的,随同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当地的失业保险;灵活就业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随迁未就业的家庭成员,可参加迁入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县通过开展住房条件改善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先后建成集中供暖(一、二、三、四期),解决了县城的供暖问题,建成了河南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管网8.0公里,服务区域面积6.9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达到3.1万人;建设垃圾填埋场3座,对县城生活垃圾进行全覆盖的处理;县城范围内建成停车场7处,有效解决了县城停车难的问题。并先后建成了白螺湖、博物馆、腾格里赛马场等民俗旅游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建成了体育场、电影院、民族团结和党风廉政文化广场、党建广场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建成了蒙和主题公园、河曲生态公园等休闲绿地公园,改善了人居环境。通过一大批项目的实施,城镇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明显上升。

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了县域居民的生活需求,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城镇转移人口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势必要进行改扩建,因此,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方面,一是通过加快城镇重大工程建设,合理布局道路、排水、雨水、供热及环卫设施场站,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城镇区建设面积,提升人口聚集城镇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推进河南县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集中供暖二期煤改电项目,通过取缔10蒸吨以下锅炉,使用清洁能源供暖;二是完善县城的综合交通体系、供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建立科学高效的城镇规划设计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镇管理,积极推进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使城镇开发边界更加清晰;县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常住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城镇化率、县城垃圾集中处理处置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提升;逐步完善“街长制”“门前三包”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逐步把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提高城镇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持续加强对外交通联系,融入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良性户主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四是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服务延伸至村落,满足村民对外的出行需求。

三、提升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城市群建设。

一是按照河南县总体规划(2012-2030)、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县域村镇体系的规划进行编制调整,完成河南县“多规合一”等专项规划,使城乡发展规划体系日益健全;二是加快河南县蒙藏医药特色小镇、高原美丽城镇建设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托全国特色小镇打造计划的有力支撑,将蒙藏医药小镇做大做强,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坚持把产城融合作为推动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引导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全县累计开展危房改造2742户(2019年实施299户)、建设高原美丽乡村24个(2019年划实施4个)、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29个(2019年计划新建11个)、城乡公共厕所32座(2019年实施20座)、农牧区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00户;自2011年以来,共实施奖励性住房2000余套,有效解决了群众住房问题。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补齐短板,以县委“一心两镇三点”发展战略为抓手,结合高原美丽小镇建设,以优干宁镇蒙藏医药特色小镇建设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重心,将宁木特镇打造为“高原美丽城镇”、将赛尔龙乡作为茶马古道特色小镇建设;依托高铁过境的有力资源,强化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将柯生乡作为蒙藏文化特色小镇进行建设,在高铁路线周边设立大型宣传牌,加强对河南县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多松乡依托现有仙女洞、仙女湖、吉岗山等景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旅游景点,将多松乡打造成高原特色旅游小镇;托叶玛乡依托现有瀞度矿泉水厂,加大工业开发力度。依靠紧挨优干宁镇的有力地理位置,积极开发牧家乐、马背旅游等文化产业,将工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同时,积极创建河南县工业园区、文化园区、有机园区建设,大力推进河南县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草生态博物馆建设;推进县城主要街道风貌改造,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