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扶贫工作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考核对象
帮扶县领导,各乡镇、县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组、脱贫攻坚联合党总支。
二、考核时间
从2015年起,每年12月上旬开展干部驻村年度考核工作。
三、考核内容
根据考核内容,分类制定考评细则,详见附件1—6。
四、考核方法和程序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年终,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将会同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扶贫移民局等单位组成考核组,对“五个一”落实情况和干部驻村工作开展情况,采取自我鉴定、实地考评和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考核对象的工作实绩,并将涉及干部个人的考核评分反馈干部派出单位。
(一)自我鉴定。由考核对象根据履职情况、工作实绩等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认真填写《考核登记表》和《自查打分表》,与相关佐证资料一并报协调小组办公室。
(二)实地考评。查,即查阅工作台账、工作日志、会议记录、民情日记、相关表册和自查报告等资料;看,即实地查看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富民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听,即由考核组主持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和工作队成员参加的考评会议,县级联系部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联合总支书记代表分别进行述职;评,即考核组结合查、看、听的情况和分类考评细则对考核对象作出综合评价。
(三)综合评定。考核采取日常工作和年终实地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将结合考核对象自查自评、日常工作情况和年终实地考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评选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五、结果运用
(一)县级领导干部要把对口联系帮扶乡镇、贫困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发挥优势,立足实际,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其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进行述职,贫困村不脱贫,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不脱钩。
(二)县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年度考评结果纳入县委年度目标绩效考评的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中央、省、市驻兴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评结果,由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
(三)第一书记考核等次不占县年度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由县委组织部反馈选派单位,由选派单位登记完善《公务员(参公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或《四川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并记入贫困村第一书记人事档案,作为对第一书记进行表彰、奖励、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考核等次为“基本称职”或“基本合格”及其以下的,撤销贫困村第一书记职务,由原单位重新选派。
[关键词]班导师 管理制度 建设述论
班导师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其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关系重大。下面,我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就新形势下的班导师管理工作新思路作一探讨和分析。
一、深入分析班导师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而基础课教师侧重于课程的教学,他们所带学生人数多、专业情况复杂,所以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难度较大。因此,“班导师制”应运而生。“班导师制”有如下优点:
1.班导师进行思想导向的形式更加灵活,它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
2.由于管理人数较少,班导师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引导;
3.班导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的学习,起到“解惑”的作用;
4.班导师以自己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起到“传道”的作用。
二、准确认识学生群体特征,合理构建班导师工作目标
1.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一般来说,班导师应重点关注家庭背景优越和极差这两端的学生,特别是后者。家庭较差的学生极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学生不仅是“经济上弱者”,而且更是“心理上弱者”。因此,班导师,不仅要重视这些学生的经济扶贫工作,更要重视对他们心理上的“扶贫”。
2.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而进入大学后,社会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摆脱以往的应试学习,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在社交中,学生的个性在受到外界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他人。因此,班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周围环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一些学生的消极个性对群体或其他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规范班导师管理制度,有效实施重点教育工作
1.班导师的选择
(1)班导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
(2)班导师的选择要以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为主。
(3)班导师最好选择高学历的教师。
(4)班导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制定明确的班导师管理制度
制定明确的聘用标准及聘用条件、评优原则等,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班导师工作的准则,此文件的及时颁布与有效实施大大促进了我院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导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与班导师拉近情感,培养全员育人意识
辅导员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仅仅用权力和领导身份指挥导班导师工作是不可取的,利用有效的方式与各位班导师拉近感情交朋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应该抓住日常工作中与班导师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及时了解班导师的具体工作情况,灌输全员育人思想,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和分配工作任务。
4.实事求是,方法灵活,完成学院任务
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侯,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尽快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此时,辅导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为碍于班导师面子将问题置之不理。当然,在与班导师沟通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完成既定目标。
5.班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大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征往往会与年老的教师形成代沟,为了消除师生间沟通的障碍,班导师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担任,但年轻教师担任班导师不像年长教师那样富有经验。所以,年轻的班导师多向有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思维的碰撞也会有利于各班导师的工作的完善。
6.辅导员与班导师之间定期交流
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及时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学院任务的向下传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出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我院每学期会召开辅导员与班导师的交流会,以便调整学院整体发展方向。
7.兼顾全局,严抓重点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班导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大一期间,帮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整个班级的学风的建立,需要班级每个同学都要将学习重视起来。班导师不仅要及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思想,也必须严抓个别学生的成绩,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8.提前计划,及时沟通,适时总结
每名班导师每学期初有一份工作计划,期末有一份工作总结;每个月与所指导的学生至少见面2次;每学期同所指导每一个学生有一次以上单独谈话,并作记录。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每学期期末上交谈话记录和工作总结。
9.树立班导师人格魅力
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而作为班导师而言,他的权力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这就要求班导师注重培养和发挥自己的非权力影响作用。在非权力影响中,班导师的人格影响力是巨大的。为此,要求班导师应当作到以下几点:(1)形成良好的心态。(2)培育高尚的情操。(3)培养探索的精神。
10.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活动,有利于言传身教
如果班导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太少了,就很难达到管理的效果。所以,学院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的活动,增进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班导师的信任。
11.班导师的考核
学院依据发展目标对教师进行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班导师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条件。考核的项目包括:班导师责任心、班级进步幅度、班级学习成绩排名、班级活动组织效果、班级凝聚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对班导师打分、各授课教师对班级评价等。
参考文献:
[1]王宜勤.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86-88.
[2]韩锟.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
[3]李岩,王中兴,黄影.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295-297.
一、严格目标管理和奖惩兑现
强化目标管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是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措施,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年初即与9个村(居)委会、4个相关部门、26个座落单位主要责任人签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了考核奖惩方法,使责任单位有了目标,有了压力,增加了动力。今年3月份,街道召开了各村(居)委会座落单位2010年度工作总结会,对20个先进单位、19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市中医院、大学还被评为市先进单位。
二、继续开展全员信息去重补漏工作
三、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的管理是城区街道计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街道计生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以经常性工作为主。特别是临街铺面、市场及流动人口聚集地,如红湖塘步行街、鸿运数码广场、衡西市场、衡西花鸟市场以及学院路、冶金流入人口都比较多的地方,工作人员根据各自所包的村(社区)随时到现场进行抽查,将抽查结果作为平时工作成绩纳入年度考核,及时对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并在网上进行递交及反馈。对流动人口“三查”进行B超试纸检查,而检查结果将进入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联合村“三查”以常住人口为主,必须用B超检查,坚决杜绝试纸检查,“三查”到位不了,可以按照村规民约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按程序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对联合村,“四术”以经常性工作为主,对于计外怀孕的,坚决实行流引产。
四、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加强与工商、公安等综合治理相关部门联系,互相支持,互通信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五、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
历年违法生育的,征收不到位的,坚决实行继续征收。另外,加强对党员干部违法生育的清查力度。
六、落实优惠政策
各座落单位每年组织本单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查治,落实晚婚、晚育奖,按时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以及落实放弃再生育奖。街道对纯居民独生子女保健费全部发放到位,对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独生子女(伤残)扶助及时上报发放,做好优生遗传的检测工作,减少出生缺陷带来的家庭痛苦以及社会压力,使计划生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让群众切实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带来的优惠。
七、切实推行村(居)民自治
村(居)民自治是计生工作新机制的一部分,要切实推行村(居)民自治,形成计生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新格局。
八、加强计生协会的建设
通过加强建设,发挥计生协会在新时期计生工作的重要地位,真正做到广大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发挥计生协会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扶贫帮困作用及宣传效果。开展“关爱女孩和救助贫困母亲”活动。2013年我们较好的完成了各级交给的任务,但目前计生工作还有许多不足,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还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另外,出生性别比不协调,计生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
2012年计生工作打算:
1、加强对流动人口清查力度;
2、加强对违法生育的清查力度;
一、延伸帮扶触角,拓展帮扶领域
我们在认真总结借鉴第一轮万名贫困妇女解困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帮扶主体,延伸帮扶触角,提高帮扶标准,努力构建广角度、立体式扶贫解困工作新格局,促进贫困妇女尽快脱贫致富。
⒈把帮扶主体由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向社会各界延伸。帮扶贫困妇女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打破单纯以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为帮扶主体的传统模式,在确定县直机关部门及驻××单位、党员干部帮扶任务的基础上,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富裕家庭等有条件、有能力的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形成了各级领导带头帮、单位部门主动帮、党员干部全员帮、社会各界主动帮的工作格局。一年来,参与到帮扶贫困妇女工作中的社会各界人士共有名,与贫困妇女结成帮扶对子个,为贫困妇女捐助物资、资金折合人民币万元。版权所有
⒉把帮扶对象由贫困妇女向贫困妇女家属和子女延伸。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贫困妇女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区域性、资源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家庭性因素,单纯地帮助贫困妇女不能从根本上使其摆脱贫困。因此,我们在帮扶的过程中,改变以往只帮助贫困妇女本人的单一做法,努力扩大帮扶范围,在帮扶贫困妇女的同时,对其家属和子女实行同步帮扶,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研究致富项目,寻找致富门路。从而,增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整体实力,扩大帮扶效果。截止目前,有名贫困妇女的子女或家属得到帮助,加快了贫困妇女家庭的脱贫步伐。
⒊把帮扶目标由脱贫解困向告别贫困走向致富延伸。我们坚持摆脱贫困不是目的,更主要的是让她们不能返贫的工作原则,实行脱贫解困“吃上饭”、告别贫困“吃饱饭”,走向致富“吃好饭”的三步走战略,以打下致富基础、逐步走向富裕作为帮扶目标,提高帮扶标准。积极帮助贫困妇女开发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致富项目,挖掘增收潜力,促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脱贫妇女进行定期走访,尽可能消除容易导致返贫的各种不利因素,保证贫困妇女彻底摆脱贫困。
二、突出帮扶重点,硬化帮扶措施
我们在深入做好“六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帮扶解困工作的重点,通过采取规划、项目、资金、措施、目标“五到户”的办法,把治贫和治愚、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全力为贫困妇女解难事,做实事,办好事,有效加快了贫困妇女脱贫解困步伐。
⒈立足扶贫先扶志,抓思想观念帮扶。在实施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工作中,我们坚持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的工作思路,从转变贫困妇女的思想观念入手,通过注入创业思想推进转变,明晰发展思路促进转变,组织妇女致富典型现身说法引导转变,使广大贫困妇女树立起了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实现了由被动帮扶向主动脱贫的大跨越。年初以来,我们坚持做到了“三个必保”,即所有包扶主体,特别是广大干部每周必保走访贫困户次,每月必保组织召开座谈会次,每年必保开展妇女致富典型现身说法次。同时,我们有针对性地在广大贫困妇女中开展了脱贫致富“大宣传、大讨论、大总结”活动,全面总结广大妇女与脱贫抗争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激发了她们的脱贫干劲,坚定了致富信心。从而为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⒉着眼优化收入结构,抓项目开发帮扶。我们把帮助广大贫困妇女开发扶贫项目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包扶对象的现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全力帮助贫困妇女挖掘致富门路,寻找致富项目,不断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走开发式扶贫之路。重点是围绕肉羊产业、鹅经济往发展畜牧业上引。通过实行包资金、包技术、包销售的“三包”服务,完善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联结机制,全县贫困妇女养羊达万只,养鹅万只,创经济效益万元,人均增收元。围绕经商贩运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带。引导和鼓励一批有文化、有经营头脑的贫困妇女发展小服装店、小食杂店、小饭店等个体私营经济,并在贷款投放、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全年共为名贫困妇女协调小额贷款万元,开发经营项目个,实现经济效益万元,人均增收万元。围绕家政、餐饮服务往发展劳务经济上引。积极辟建外埠劳务输出基地,组织广大贫困妇女走出去从事家政、餐饮等劳务服务,进一步拓宽了贫困妇女增收渠道。全年共组织输出贫困妇女达人次,创收万元。
⒊注重提高致富技能,抓科技投入帮扶。针对部分贫困妇女文化素质低、技术单一、致富能力差的实际问题,我们充分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培训方式上,我们采取“请进来”培训与“走出去”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举办电视专栏辅导与印发技术资料推广相结合。培训内容上,突出了种、养、加以及生产、运输、管理等方面实用技术。全年,我们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场次,印发技术资料万份,举办电视专栏期,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次,总培训贫困妇女近万人次,培训面达以上。从而确保了每名贫困妇女都能掌握一项以上实用技术,有效加快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步伐。
⒋致力解决现实难题,抓资金物资帮扶。我们尽最大努力帮助贫困妇女解决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现实难题,保证她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解决住房问题上,我们坚持以翻修为主,以翻盖为辅,要求帮扶部门尽量发挥职能作用,尽其所能帮助解决建筑用料。在解决就医问题上,全面开展了义诊、义查活动,并且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照顾。在解决子女就学问题上,进一步加大了救助春蕾女童的工作力度,投入主要精力、物力、财力,关注贫困女童,资助贫困女童,切实改善贫困女童生存发展环境,确保其受教育的权利。全年,我们共为贫困妇女家庭维修、翻盖住房间,解决医疗费用万元,帮扶就学资金万元,解决生产物资折合人民币万元,总计帮扶资金万元。
三、落实帮扶机制,确保帮扶效果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落实是做好贫困妇女脱贫解困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把推进贫困妇女脱贫解困难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作为一项德政工程和亲民工程来抓,切实负起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⒈落实责任机制驱动。我们对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都下达了帮扶任务,确定了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被帮扶单位及被帮扶对象。实行了责任部门全力以赴抓、帮扶干部脚踏实抓的帮扶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及每个领导干部的帮扶任务,细化、量化帮扶指标,严格、严明验收标准,做到了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从而使各包扶主体都能够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主动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了解真实情况,研究可行措施,解决实际问题,收到了良好的帮扶效果。
⒉落实检查机制推动。我们建立健全了立项督办、跟踪查办等一系列督查检查机制,对帮扶主体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的次数、时间及帮扶对象的认可程度、帮扶的具体情况、协调解决的具体问题等都进行了严格检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健全了结对帮扶档案,完善了《结对帮扶登记表》、《跟踪问效登记表》,并且实行微机化管理,做到了全面掌握,动态监控。做到了每项具体帮扶工作都有部署、有检查,切实保证了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既对未脱贫妇女进行跟踪了解,也对已脱贫妇女进行不定期回访,返贫的及时重新纳入帮扶范畴,已脱贫致富的树立典型广泛宣传,使帮扶工作有序推进。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支农机制,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如下贯彻意见。
一、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1、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下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今年,省财政在年初预算支农资金较高增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再增加安排财政支农资金3000万元,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规模化养殖计划”、“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扶贫开发创新计划”的实施,尽快形成有效的
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专项资金l亿元,并加大力度,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提高和质量提升,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同时,对农业投入的增幅按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安排,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
2、坚持多渠道增加支农投入。坚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的税收主要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确保用于农业。土地出让金要实行分账核算、专项管理,确保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及时足额到位。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有效途径,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信贷担保、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领域。
3、建立市县财政增加支农投入的激励机制。市县政府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做到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考核激励机制,对各市县落实投入政策、增加支农投入情况进行考核,对支农政策落实到位、投入增幅较大的市县,省上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支持,并在全省予以通报,督促和激励市、县增加农业投入。具体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4、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农项目投入。省级发改、财政及农口部门积极对国家扶持政策进行研究,按照国家财政支农投入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围绕《实施意见》确定的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做好规划,搞好论证,建立全省支农项目储备库,并及时将符合国家扶持方向和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机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农项目筛选上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农项目投入。
二、完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财政政策
5、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原则,以马铃薯、果蔬、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行“一村一品”、“一地一业”战略,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检测、认证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省财政通过新增和整合资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6、支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大力支持畜禽产业发展,重点从品种改良推广、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以及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环节入手,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逐步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省财政通过新增和整合资金,围绕“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大力支持“规模化养殖计划”的实施,以加快发展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为着力点,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7、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支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培训、营销、加工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支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和增收创造条件。省财政通过新增和整合资金,围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8、支持农民技能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基点和支撑,加大对培训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生产、就业和创业能力。建立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在不断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将农业、劳动保障、扶贫等部门现有资金统筹安排,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养殖、种植、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务农技能,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省财政通过新增和整合资金,围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9、支持扶贫开发。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围绕“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支持实施“扶贫开发创新计划”,探索建立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同特色产业提升、革食畜牧业发展、二三产业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加大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三、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10、稳定和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制度。
认真落实好有关粮食生产的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2008年省上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2.55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也从2007年的5.5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l2.9亿元,把农资涨价等因素给农民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在资金安排上向粮食产区倾斜、向种粮大户倾斜,并于春耕前一次性全部到位。
11、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加大小麦良种补贴力度,将补贴面积由2007年的l50万亩增加到2008年的800万亩。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小麦良种补贴实施范围,并探索改革发放管理办法,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实施水稻良种补贴,从2008年开始,对全省水稻全部纳入良种补贴范围。省级财政不断增加投入,探索建立覆盖全省的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大力支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马铃薯种薯质量,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进程。
12、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使补贴政策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将马铃薯、玉米、油菜收获机械和奶业生产机械纳入补贴范围,同时,对于63个山区丘陵县区,放开手扶拖拉机的购置补贴。结合我省农机化发展的实际.增加5种机具,纳入农机具补贴产品目录,扩大机具选型范围。对14个部列保护性耕作县和9个马铃薯机具补贴重点县,安排省级补贴资金予以累加补贴,进一步提高补贴比例和补贴标准。
13、加大生猪生产补贴力度。提高能繁母猪饲养补贴标准,由2007年的每头50元提高到l00元。继续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对生猪生产大县的母猪开展人工受精给予补贴。
14、加大奶业生产补贴璃度。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将全部能繁荷斯坦奶牛纳入补贴范围。继续实行后备母牛饲养补贴,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改良后的优质自繁荷斯坦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将因患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而强制扑杀的奶牛纳入畜禽疫病扑杀补贴范围。
15、落实完善退耕还林补贴政策。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生活费补助政策,及时下达拨付资金,足额兑现到退耕农户手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对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的退耕农户,继续安排资金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同时,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迸一步创新财政支农机制
16、认真落实能繁母猪保险和奶牛保险政策。根据财政部《关于2008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在2007年全省开展能繁母猪保险的基础上,2008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继续做好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工作。同时,实施奶牛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按照中央承担保费30%,省财政承担20%、市县财政l0%,养殖户承担40%的比例,对全省存栏良种及改良奶牛实行保险保费补贴,具体保险金额按照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的标准分档次确定。在具体实施保险补贴政策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积极参与。
17、积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和直接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玉米制种、啤酒大麦和设施农业等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促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规范农业灾害救助机制。各市(州)也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将农业保险与其他惠农政策和农业信贷政策有机结合,引导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稳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保证保费补贴资金发挥积极作用。
18、积极开展农业信用担保试点。为了进一步支持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08年,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信用担保资金的投入力度,整合建立财政支农信用担保资金,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信用担保奖励机制,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逐步缓解融资难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9、扩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民办公助”范围。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民办公助、加强建设”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落实省级配套资金,进一步扩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民办公助”范围,建立以政府补助为引导、群众自愿投劳为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支持全省实施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水灌溉、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其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20、积极推行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方式。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和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行财政贴息的支持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对地方投资建设的农业产业化加工项目,经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财政厅共同考核后,按照实际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以奖代补”资金奖励。对旱作农业专项资金,按照县(区)超额完成面积、技术规范程度等指标,在认真考核的基础上,拿出一定数额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予以奖励。建立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在对试点县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按考核评价结果给予“以奖代补”资金奖励,积极引导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
21、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制定出台《甘肃省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方案》,不断拓宽支农资金整合渠道,逐步扩大资金整合范围。积极探索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有效途径,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整合支农资金的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对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性质相近、使用范围一致的各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七项计划”以及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积极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应。积极研究、探索支农资金
整合的体制机制性措施,进一步扩大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的试点规模和范围。坚持通过项目带动市县支农资金整合,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为平台,探索建立市县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2008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在2007年19个的基础上力争达到40个以上,2009年达到60个以上,从2010年起,全省各县(区、市)全面推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22、探索建立责权明确的支农项目审批权下发机制。积极探索下放项目管理和资金审批权限的改革,实行项目备案制度,充分发挥基层财政的支农决策作用,建立支农权利和责任对等的工作机制。
五、强化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
23、推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方式。在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秦安等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逐步推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办法,即对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村干部报酬、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各项惠农补贴,在不改变主管部门各自管理财政补贴的政策宣传解释权、补贴对象认定权、补贴金额确定权和补贴程序核定权的前提下,由财政部门将各类补贴的项目、标准、金额、领取时间、地点和方式以“一册明”通知到户,以“一折统”发放到户,减少中问环节,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24、积极推行支农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支农专项资金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将资金由市、县财政局直接支付到供应商或农户。参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付管理办法,县级财政(国库)部门选择一家银行,开设支农专项资金特设专户,专门用于中央、省、市下达支农专项资金的直接支付管理。
25、积极推行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和政府采购制度。在没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地方,比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并由县财政局直接支付项目实施单位,减少中间环节,杜绝部门、乡镇截留挪用。对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中,用于物资采购的支出,统一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支农资金的专款专用。
26、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牢固树立“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新的理财观念,切实把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与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出台《甘肃省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逐步实现支农资金分配与绩效考评挂钩。充分利用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机构的力量,加大对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六、建立持续增加“三农”信贷投量的长效机制
27、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扩展信贷服务功能,全面推开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发挥地方金融优势,引荐省内外银行和外资银行投资参股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机构等其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推动邮政储蓄银行各级分支行构建信贷支农服务体系,促进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村信贷投放。
28、培育农村大客户集群。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培育优质骨干客户集群战略,立足县域,依托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吸纳信贷资金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大客户集群,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业务新的增长点。
29、监测考核涉农贷款增量。督促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落实扩增农村信贷目标规划并逐年进行跟踪监测,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2008年--2012年5年内,实现全省涉农贷款增幅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增幅,涉农贷款规模跨上千亿元台阶,涉农贷款占比达到32%以上的目标。
30、强化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把农业银行县域支行打造成支持“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的平台,适当扩大中小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权、授信和单笔信贷业务审批权。按照“稳定县域”原则尽快完成农村信用社以县(市)统一法人改革,加快向农村银行类机构过渡步伐,构建有利于增加“三农”信贷投放、有利于按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配置信贷资金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合理确定县级法人机构的信贷决策权。
31、进一步完善解决“贷款难”的信贷政策。突出支持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信贷工作目标,指导农村金融机构适应“三农”和县域客户特点,注重和强化用信人的个人品行和能力、信用记录、经营稳定性、发展前景等信息,最大限度简化“三农”和县域客户申请用信的资料和手续。在银行业机构全面推广小额信贷制度,放宽小额贷款对象、用途、期限,提高小额贷款额度和受益人群。在县域以下基层机构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公开信贷政策、条件和程序,简化小额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办贷效率。
3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推动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和基层网点采取多种有效服务模式向乡镇以下延伸信贷业务。继续深入开展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提高信贷服务进村入户覆盖面。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引导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自愿联合出资建立担保基金,发展互质的担保组织,发展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财政、担保公司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联保体,形成更为紧密的联保体系和模式,增大联保贷款额度。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银行卡业务,扩大农民工银行卡覆盖面,增加ATM等自助设备布放,方便农民办理金融业务。
33、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间开展银(社)团贷款,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合作,解决单一金融机构无力满足较大规模项目融资需要的问题,分散信贷风险;鼓励大银行向小金融机构批发资金,支持农村小金融机构利用大银行的产品和资金开拓业务。
七、统筹协调、构建信贷助推机制
34、建立财政、金融联动机制。配合财政资金主要使用方向和贴息政策,利用发展县域和农业担保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有利条件,调整、优化信贷投向,逐步形成各渠道资金投入的配置模式。
35、研究完善鼓励民间资本、城市资金投资农业的信贷助推机制。鼓励城市企业和个人采取联营、参股等形式带资投资农业企业和农业开发,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督促、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并完善城市企业、个人及回乡农民工投资农业企业和农业开发项目的信贷政策和办法,形成一套成熟的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运作机制和模式。
36、加强监管推动。各金融监管部门围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目标要求,对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优势产业、优势产区的信贷投量及效果、涉农贷款规模和增量进行监测分析,对信贷营销策略和风险管控措施进行总结评比,把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考核评价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推动。省政府金融办联合甘肃银监局,对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工作开展年度考核评价,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优化人力资源、信贷资金配置,完善内部考核办法,实现涉农贷款业务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指标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八、坚持并完善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管机制
37、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农资价格上涨。继续对主要化肥品种尿素、磷酸二铵出厂价按保本微利的原则实行最高限价控制管理,并对流通环节实行差率控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农用柴油出厂价格,同时采取有效的价格政策保障农用市场供应。进一步加强主要农资市场价格监测。
38、加强农资价格监督检查,落实扶持农资生产的价格优惠政策。每年春耕期间开展全省农资价格专项检查,开展惠农价格、收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严肃查处农资生产、流通企业不执行农资价格管理政策及哄抬价格的行为。监督供电、供气、运输等企业落实国家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化肥铁路运输的价格优惠政策,纠正不执行国家优惠价格政策的行为,促进农资生产和农民增收。
九、建立工作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