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管理的实质

课程管理的实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管理的实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管理的实质

课程管理的实质范文第1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weak for the course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liability, the experience typ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hich simulates the occupation role of quality management for modern enterprises is proposed. This experience typ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ried to put the students in the scene of the real quality management work process of enterprises, and mad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ork of compilation and examin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be done in modern enterprises, makd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correct using proces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nd tools such as quality inspection, quality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 result in improving their engineering qualities and occupation service ability.

关键词: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

Key words: course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liability;experience type;practice teaching system;occupation servi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60-03

0 引言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核心课程[1],它从质量哲学、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系统地讨论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活动中质量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3,4]。因此,构建与现代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进行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保障[5]。

1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1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遵循着“质量管理工程师的工作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业务操作和行动-业务操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学习”这样一条逻辑主线。首先从质量管理工程师服务的工作岗位入手,调研质量管理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工程师的岗位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质量工作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能力要求,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不同的业务操作和行动领域,最后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设计,实现操作和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知识结构的转换,从而构成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

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应充分利用工业工程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有资源,采用整合、充实、提升的方法,基于体验平台,着力营造真实的现代企业工作情景,让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单项角色、各项角色和综合职业角色的训练,从而具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完成工作技能和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质量工程师的职业能力。

1.2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环节,分质量管理认知、质量控制工具和方法的技能训练、质量管理工作过程综合实践三个层次。

课内实践环节包括仿真实际操作实验和基于真实项目的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将课程中的质量检验、质量分析和改进工具运用于职业岗位的能力。开设的实验包括minitab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工序过程能力实验、过程质量控制实验等;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课程设计则是教师从现代企业提炼的质量管理项目作为设计题目,基于项目工作过程,将学生按岗位职责分工,分别设计质量解决方案。

课外实践环节以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或工业工程实施较好的企业为背景,通过现代企业的认知和生产实习、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全真企业项目实训,训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质量控制方案和灵活运用质量方法和工具进行质量控制的工作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

质量管理认知实践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主要对企业生产质量的概念、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有个初步认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质量工具和方法的技能训练通过课程实验与课外实训共同完成。如学生首先通过对具体产品加工工艺过程的企业实习,了解影响工序质量的主要因素、测量手段和方法造成的样本数据误差、控制图的表现形式等,然后在实验室通过对产品的数据采集、分析,利用计算机软件,学习和掌握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具。质量管理工作过程综合实践则是企业与学校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通过课外项目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整个产品的质量控制过程,掌握质量管理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的灵活运用及质量方案的改进和优化设计等职业技能。

2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2.1 课内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和过程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课内实践环节,通过课堂实验的方式和课程结束后课程设计的形式实施。

课堂实验时,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通过对实验零件的加工、抽样方案设计、抽样、测量、数据收集,使学生深刻理解测量系统分析中的重复性、再现性等概念,强化学生对测量系统能力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将学生收集的数据,利用minitab软件,通过绘制直方图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判断工序是否存在系统变异,确认影响工序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获得的数据设计和绘制控制图,如果数据超出上下控制限,让学生返回查看零件的加工过程、检查数据测量过程,确定造成数据超界的原因,从而判断是否将数据修正、删除或保留;进行过程能力计算,判断工序过程的能力是否充足,并根据得到的结论验证其正确性。这种模拟情景式的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将质量管理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贯通,掌握质量管理知识在企业的应用过程,训练学生的质量管理岗位能力。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时,把从现代企业提炼出的质量管理项目作为设计题目,将学生按岗位职责进行分工,如从原辅材料、生产过程和成品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从质量管理体系规划和设计、质量控制方案的设计到质量控制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全部过程,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2.2 课内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和过程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课外实践环节通过实习基地实习、模拟仿真实训和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实训的方式实施。

通过实习基地的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到实际生产质量管理岗位,对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企业运作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请企业相关人员就典型零件的生产组织形式、工艺装备、加工工艺和测量、现场管理、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企业需求角度去思考自己将来要承担什么岗位,应该怎样完善自己的质量管理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拟承担的岗位,培养学生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人的意识。如我校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外实习基地包括高踞世界驱动行业领先地位的SEW-传动设备(天津)有限公司和西门子机械传动(天津)有限公司、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赛闻(天津)工业有限公司。在西门子机械传动(天津)有限公司实习期间,从齿轮原材料(以硬齿面的棒材为例)的抽样检验开始,通过棒材的切断、齿轮毛坯和齿轮吊装孔的加工、齿轮毂孔的加工、齿轮毛坯和齿轮毂孔的检验、齿轮的成型软加工(滚齿加工)、齿形的测量、齿轮的热处理(淬硬)、齿轮的喷丸处理、热处理后齿轮的齿形测量、齿轮的硬加工、齿轮的齿形测量、齿轮的健槽加工、齿轮的成品测量等加工工序的实习,让学生仔细观察齿轮各加工工序所采用的加工设备、刀具、夹具、量具及质量控制方法。讨论和分析齿轮的成型原理和各工序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激发学生改进不合理工艺的创造欲望。

模拟仿真实训包括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和综合仿真性模拟实训。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的实践技能和用质量工具和方法解决企业质量问题的就业能力。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包括统计工具实训、质量检验实训和质量认证实训。如在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中我们首先让学生到某企业观察和了解液压缸缸筒的加工过程,并抽取了500件缸筒作为样本,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缸筒内径的测量并记录数据,最后,将测量的数据带回学校进行测量系统测量能力实训分析,利用minitab软件进行质量工具和方法的实训。如直方图工具实训、直方图的形状分析和工序能力能否满足质量标准要求判断实训,计量值控制图实训和控制图的稳定性和受控状态断定实训,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能力评价实训,根据过程能力指数寻找产生工序能力不足的因素和原因和因果图绘制实训等。

综合仿真性模拟实训包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训、质量管理流程实训、产品开发流程实训。启发学生从全局高度思考,提高自身的那些素质,才能在质量管理工作岗位上能提出优化运营流程的建议和措施,提出改进工序能力的方法和手段,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企业的质量文化、组织结构、企业运营、制造模式、加工流程、现场管理等各种因素对现代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真正体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编制、评定和审核,质量管理流程及企业经营运作方式等。如质量管理流程综合实训中,将模拟企业分成决策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物流部门、采购部门几个部门,与模拟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包括供应商、产品零件采购商。让学生充当不同部门的岗位人员,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训练学生建立、运行及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对质量检验职能和工作程序、检验方法、质量检验的分类等岗位意识,体会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在实际企业质量管理中的控制点。

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实训包括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训练、参与教师的科研训练、课外项目兴趣小组训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将学生置身于人、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中,训练学生根据实际质量问题灵活地设计质量控制方案、质量检验方案和运用综合质量控制工具,通过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跨部门作业实现质量控制的完整过程。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质量项目,在教师和企业质量工程师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实习、开题、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过程,并将毕业设计结果应用到企业的实际质量改进过程评估设计方案的优劣。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从自己的科研项目出提炼出适合学生进行项目工作训练的内容,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并负责子项目的完整实施过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根据学校提供的各企业质量问题解决需求信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专门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和质量方案设计。针对脱颖而出的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挑战杯项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和教务处组织的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申请、立项和实施。让学生完成申请书的撰写(包括立项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研究成果、研究计划等)、答辩、开题、中期检查、项目验收报告等完整过程。让学生掌握系统、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体验式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模拟实训、顶岗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等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分阶段、分层次地让学生理解现代企业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熟悉企业是如何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编制和审核,体会质量检验、质量分析和改进工具在解决企业质量问题时的灵活而正确的应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量管理能力和训练学生的质量管理工程师的岗位能力,努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质量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付英,郑辉,孟延红,薛强,马臣.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2):71-74.

[2]张根保,何桢,刘英.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3]郝,綦良群,孙凯.基于资源协同的质量管理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5(5):32-34.

课程管理的实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 高职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构建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1-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意识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职业人的培养,又要注重社会人的培育;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素养的提升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文素质课程的构建及管理受制于单一中心治理的理念,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系统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性质,因此,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一、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阶段人文素质教育阶段性目标界定不清。我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接受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历经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每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应该是有区别的,并且应该体现顺序递进的特点。此外,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两者的人文教育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各有侧重点。近年来,中小学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通过制订课程标准对各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进行了比较明确的界定。然而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目标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高职的人文素质课程培养目标无法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区别开来,造成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上就存在问题,教学目标不清,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设置自然就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没有理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课挤占公共课的现象比较常见。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职业定向性相当强。但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绝不是纯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同样是培养社会人的教育。所以,高职教育既包含专业教育,也包含人文素质教育。在重新构建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文素质体系如何做到相对独立,又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仍然是一个难题。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渠道比较单一。高职院校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课程涵盖的范围相对狭窄,教育渠道比较单一。单一的教育渠道既难以体现人文素质课程丰富多彩的特性与魅力,又难以满足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要求。

(四)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师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十分短缺,尤其是人文素质课程的师资存在缺失。据相关调查,不少高职院校很少投入项目资金专门引进或培训人文素质类的教师,因此,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专业对口不多,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或者是兼职教师、外聘教师临时充任。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 其创立者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 incent Ostrom and E linor 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奥斯特罗姆对多中心的解释应是最权威完整的:大城市地区地方管辖单位的多样化就是一种“多中心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会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20世纪 90 年代后期多中心治理理论被社会科学家赋予了比较新的涵义和内容,并开始广泛应用于政治科学研究领域。多中心是相对于单中心提出的,它强调多主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其实质就是多个权力中心和对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责任目标提供服务。

将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理念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需要:一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价值观、人文行为能力。人文素养是依靠长期教学环境的“熏陶”,以各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教育、浸透,才能够“内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最终成为自觉的人文行为能力,其形成过程呈现为“熏陶―浸透―内化―自觉”。人文素质的形成相对专业技能来说影响素质更纷繁,环境更为复杂,周期更长,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和管理问题。二是人文素质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是相对于单中心而言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在过去习惯性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下,已经对其课程体系构建造成了阻碍,主要表现为低效率的资源配置、被压抑的创新发展意识、被边缘化的课程职能等问题。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曾进行过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但往往都是“拓展―缩小―再一轮不同范围拓展―再缩小”,伴随着这种反复,高职院校管理人文素质课程的部门分分合合,结果往往是“放乱收死”。多中心治理的分析单位不仅包括个人,而且包括商业企业、立法机关、政党、公共机构甚至民族国家。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程,其设置和管理需要新的管理模式。鉴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在高职整个课程体系中公共课程属性,我们可以将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的优势就在于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不仅可以把局限的但独立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权分配给无数的管辖单位,还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管辖单位的资源。

三、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多中心治理视角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必须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高职人才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细分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审美素质、学习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安全素质、创业素质等;专业素质主要有通用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应以上素质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一个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浸透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思想政治课程、体育选修项目课程、心理健康与安全意识课程、就业与创业课程、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等五个课程模块,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其人文视野,其中,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模块主要拓展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审美素质等;以提升学生人文价值与丰富学生人文情感为目的,设置学生素质工程、校园文化活动等两个实践课程模块;同时将学生人文行为能力培养浸透到专业拓展课程、通用技能课程、专业课程等三个课程模块中(见图1)。

图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成图

四、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管理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基本上包括了高职整个课程体系,其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内的活动,还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中。这时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管理如果还继续停留在单中心状态,显然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的理念要求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管理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负责制。重新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需要全员参与课程管理,包括产业、企业中参与教学的所有人员,院校方各部门、各单位的全体人员。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院校层面应该善于通过建章立制将人文素质课程管理的执行权分配给相关的管辖单位,比如根据图1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打破常规单中心治理思维方式,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每个部门的一项任务,列入绩效考评范围,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意味着决策主体的多元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再只由一个部门负责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及管理,几乎所有行政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都会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

(二)构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多中心治理,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形成相对的课程管理制度,并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部门,必然会存在各自利益的追逐与竞争,应通过这种竞争形成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机制。例如,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在课程管理中谁参与哪些层面的决策,以什么方式参与?形成怎样的合作制度?在这些合作活动中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得到什么?对合作中的违规行为如何监督、惩罚?如何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冲突行为?这个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要让参与治理的各方尝到甜头,以长久地吸引高职院校内部及外部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中。

(三) 灵活整合利用社会各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范围将会被不断扩大,通过课程体系设置与管理课程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资源整合巨手将会从院校内部延伸到其他高校乃至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例如,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都引入了北京超星集团旗下的尔雅公司开发的尔雅通识网络课程,尔雅依托功能强大的在线教育技术平台,与国内外100多家教育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名师合作,整合了大量国内外优质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推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整合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资源。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体现了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整合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之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东盟合唱团,以音乐艺术课程教育为基础,除围绕着校园文化艺术节、节庆晚会、名家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新年音乐会、音乐沙龙等为主要表演形式,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同时,也注重对接社会实践,如以“东盟合唱团”为主要引导载体,通过参与东盟民歌节、南国周末音乐沙龙、亚洲声乐(合唱)节等对外交流演出,把艺术教育实践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各行业组织演出单位的重要资源,同时校内教师也将这种活动过程整合为本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肖贻杰,梁德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探讨――基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1(10上)

[2]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下)

[3]龚虹波.地方性高校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

[4]龙献忠.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内涵、必要性与意义[J].江苏高教,2006(6)

课程管理的实质范文第3篇

酒店管理公司,相信大家不会陌生,管理公司管理着众多情况各不相同的单体酒店。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管理的?是否存在着一种行之有效,可以复制的管理模式?本期,让我们听颐合酒店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穗生为我们解密酒店管理模式。

TIPS

现代酒店管理集团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欧美国家,酒店管理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是以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进入内地市场开始的。1982年香港半岛集团接管北京建国饭店,标志着我国单体酒店正式进入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之路。20世纪90年代,国际酒店集团加快了登陆中国市场的步伐。

进入21世纪初期,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呈现网络化、两极化、本土化的特征,不仅酒店数量大幅增长,而且以全球化战略为前提,追求地区分布,经营格局更加合理化。

酒店业迅猛发展也为本土酒店管理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一些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在吸收国外先进管理产品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实践经验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管理模式,逐渐在酒店市场开辟出了自己的天地。

管理公司做的事情,就是对酒店管理模式进行解密,把它变成可以复制的,让酒店管理由原来对个人的依赖转变为对模式的依赖,把酒店管理的技术含量降低。这样,你即使聘用的管理人员能力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强,也能将酒店管理得有声有色。落实到具体的单体酒店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十个方面。如果在这十个方面花大力气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能做到不同酒店经营管理游刃有余。

1 市场营销

接手一家酒店,首先要对酒店的整个市场进行详细调研,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弄清楚自己要靠什么吸引客人来这里消费。针对这个定位,再对价格、客源等细节进行定位。等产品定位准确了再向市场进行推广。

2 成本控制

酒店经营成本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成本。将每个月的直接成本是多少计算出来,告诉底下的人员。直接成本是比较很容易进行监控的。例如,每个月100万的成本里面,直接成本是50万,每天进一万五千多的货物,然后每天查看进的是不是这么多就可以了。

另一部分是营运费用,例如,我目前管理的钓鱼台山庄,几十项的开支,每个月每个部门花多少钱都要进行预算化管理。人员工资、人员费用、办公费用每个月是多少,不能超过营业额的多少,这些都要提前预算,并在实际中进行监管监控。

3 对客服务

我以前学习的时候,一位外国老师曾经送给我这么一句话,要像对待你的初恋情人一样对待你的客人。意思就是体贴入微,处处为顾客着想。对客服务的标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该“预知客人的需要”,这就是高星级服务和普通服务的区别。

服务的标准,以往我们一般惯常照搬西方的方式,很程序化,比如,坐下来60秒上热毛巾,温度不能低于七十度,点菜头盘十分钟要上来;烟灰缸里不能有两个烟头,毛巾服务至少三道等,这样固然好,但是会使经营成本大大增加。

我比较赞成国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对流程的注意度相对淡弱一些,更多地发挥我国待客的礼节,如主动

热情,微笑等,这样一方面让人觉得很人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最后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想将对客服务彻底落到实处,就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一次次的培训来强化,让他们养成习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1:

做好对客服务,是吸引客人的法宝。很多酒店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冷冰冰,装修得很豪华,大堂富丽堂皇,但是没有人情味。比如现在酒店一般都会有晚安卡,那种很机械地印刷品,虽然名字叫做晚安卡,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客人有温暖的感觉。其实可以采取一种更加人性的做法,用一张小纸条,由服务人员自己来写。可能服务人员写得不好看,歪歪斜斜的,但是,这样会让客人感觉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祝自己晚安,就会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案例2:

钓鱼台山庄现在经营的官府养生菜,我觉得就缺乏包装,器皿配搭不对,环境和养生菜也不太对称。官府养生菜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可以设立春夏秋冬四个包间,每个包间按照春夏秋冬不同的风格进行设计,春天的时候,坐在“春”的包间里,包间里的电视里向客人介绍菜品的烹饪过程,营养功效等。

案例3:

广东人喜欢喝茶,我们一般的惯例是客人发现没水了,把盖揭开放在旁边的时候就该添水了。但是实际上,当客人倒水的时候,手抬得很高就说明水已经快没有了,看到客人手里有这个动作就应该添水了。

案例4:

近年来,商务女性入住比冽越来越多,为给女性客人提供更多便利,武汉一家酒店三八前夕将3间高级大床房升级为女士房,仅限女士入住,不接受男性客人。30多平米的房内床帏、靠垫等全部装饰成温馨的粉红色。房间内还备有躺椅、瑜伽垫,玩偶,饰品盒,浴室内放置着香薰用品等女性用品也一应俱全,受到女性顾客热捧,在推出一周来,入住的女性客户未曾间断。

4 内部管理

怎样才算管得好,要制定很具体的标准。说我们要做五星级服务,那究竟怎样才算是五星级服务呢,这就需要制定很多量化的指标。

举例来说,评估一个人力经理做得好不好,人员流失率就是一个很重要又可量化的指标,人员流失率过高,自然就说明人力经理没有做好,你要给他订立很多量化的标准,这样他才能知道怎样去做好。

案例:

我们现在的管理人员采取现场督导,每天把十八个事情过一次。比如员工考勤,管理人员的第一件事,是找来签到本,看底下员工有没有打卡,今天有没有人请假,请假的话是否按照规定办好了手续,下班有没有人早退。管理人员过问了这个事情,考勤就不会出现问题。再比如仪容仪表,班前小会都会检查一遍,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到了现场,发现有跟标准不同的随时提醒。

5 硬件完善

几乎任何个企业都存在硬件问题,硬件不完善怎么去生产,所以要将硬件落实到位。比如我刚来钓鱼台山庄的时候,统一的标识系统、雨伞服务等都还没有,现在我正在一步步做。

6 企业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留住人才,有两种办法,一是给他足够的钱,但是这个一般都无法完全做到。另外一个就是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要满足员工精神上的需求,即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前景等。管理员工,最后达到的目标是让员工尊重你并不是尊重你的职位,而是尊重你这个人。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角色做事,本色做人。角色定了,有些职责必须履行,但是下了班和员工就是朋友。当有一天员工既把你当领导,又把你当朋友,就算一个管理人员做成功了。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真诚相待,严格要求,善待员工。

7 人力资源管理

这一方面主要是人事工作,如员工考评、员工福利等。

8 培训建立

培训方式方法包括很多,要主推实操性很强的那种。

酒店行业大多数人的学历很低,靠经验做起来的占了从业人员的绝大部分,整体人群素质相对较低,所以个性化的东西不能太多,需要用行政指令。

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打造学习型的团队,通过培训,慢慢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要这样去做,只有给予员工足够的培训,才能让团队真正有执行力。

培训的时候,培训师是非常关键的,要先对培训师进行严格培训,才能让他们去培养自己的员工。

9 有效监控

体制是最重要的,良好的体制才能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对于餐饮,酒店来说,想做到有效监控比较困难,虽然每个酒店都有监察部门,但是真正做得好的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东西没有量化的标准。餐饮类从业人员众多,作为管理者,不可能所有工作都懂。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察体系。

钓鱼台山庄现在实行的监察体系是按照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了一千三百多项指标,管理人员挨项进行检查,符合指标的就打勾,不符合指标的就打叉,最后的差错率不能高于4%。

案例:

在管理中有这么一个很经典的案例,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阉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但是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后来,大家又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这七个人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会尽量分得平均。这个故事说明,一个好的体制,能达到比个人自发自觉好得多的监察效果。

10 风险防范

中国人喜欢跟风,一个好的东西出来了,就会出现很多人来模仿,因此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定期对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我会每三个月对钓鱼台山庄的整个核心竞争力进行重新评估,看看战略是否有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防范于未然。

课程管理的实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科学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目标就是保证质量,这是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好的施工质量,可以使施工顺利完成,如果施工质量不达标,工程难以通过最终的质量检测,对工期影响巨大,也会给建筑功能的发挥带来诸多的不变,让建筑的安全性、使用年限受到严重的影响。也以这样理解,建筑项目施工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施工的各个节点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以此让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筑管理法规执行力度差

建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落实率较低,而施工企业又没有对自身进行能很好的监管,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国内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国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设计等在市场经济在实践中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2、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建设工程市场没有形成较高的规范程度,专业的施工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目前中国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员有几千万人,但是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这些人员技能低,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重偏低等,这些都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施工单位为了降低资金投入,现场配备的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难以满足施工质量的要求。

3、建筑工程设计中各专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

设计建筑工程的专业有很多,在设计的过程中各专业的默契程度较低,设计冲突经常出现,在建设的过程中设计方案要不断地变更。同时参与到建筑行业的行业很多,如建筑、电气、管道、设备、给水排水、建筑材料、装修、消防、钢材等,项目工程质量受到各种行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如今,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建筑业不断的出现新型的材料,但是由于新型材料还没有被大范围的推广,使用的时间又不长,对他们的使用范围、性能特点相关人员知道的并不多,导致在使用新材料的时候没有选择最佳的使用方法和技术,从而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影响。因为只有很少的设计师有现场施工的经验,绝大部分的设计师对施工的合理性考虑不周,对于设计图纸中出现的不足或者错误不能及时的修改,这都严重的威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4、建设单位标价低、工期短、资金得不到保证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下,施工企业为了让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投标价格在不断地降低,减少施工时间,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润,造成施工单位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施工的过程中私自减少或改变施工程序,在合同期限的压力下,正常、合理的施工周期得不到保证,赶工期、上进度,无法“顾及”工程的施工质量。由于建筑单位工程款项拨付的不及时,使施工进度不平衡,前松后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都严重的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

5、建筑材料、设备的质量管理不过关

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原材料和设备较多,但是如今建材市场、设备市场还不是太正规,产品质量高低不等,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下,供应公司经常不顾施工质量而提供质量低下和不符合建筑标准的商品,再加上检查人员没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也就置施工质量于危险的境地。所以,施工企业对材料、设备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只有保证建材和设备的质量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是最科学的管理方式

1、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所谓的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指建筑项目还没有动工之前对施工质量开展的管理,一般建筑企业对这项工作不是太重视。但是事实上,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非产重要的,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该项工作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来讲发挥的是基础性的工作。详细的讲,施工前的施工质量管理涉及的工作比较多也、比较繁杂,主要包括:场地清洁、设备入驻、采购材料、对人员进行培训等各种各样的内容,管理人员对各项工作都要严格、认真的对待。同时,对于建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进行预测,同时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措施,这样可以以避免由于缺乏应对措施或者没有充足的准备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是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是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的详细的制定管理的内容,并在管理的过程中付诸实践,我们必须重视影响施工质量的隐形因素的管理工作,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出于较高的水平。详细的讲,涉及到建设中施工质量管理的内容有:会审设计图纸、交接工序、检查和检验施工材料、检点施工环节的质量,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等。对质量管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要协调好各个部门,同时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也要认真负责。除此之外,要是有必要,对从事施工质量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落实管理责任制,确保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的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执行度。

3、建筑工程施工后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后的质量管理是一个辅的工作,主要内容是开发商竣工后的验收检验,对建筑工程实际的施工质量按照合同书的标准以及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实际的检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开发商的验收工作。在验收之前,建筑企业要对自己建造的建筑物按照合同以及国家的要求进行质量自检,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要是自检合格后才能按照流程进行交工,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同时这也是本着对建筑物的使用者负责人的态度开展的后续工作。

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存在于建筑的整个过程。为了让施工质量管理的效果得到加强,除了在施工前、中、后对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排查之外,还需要组建一个具有足够的质量管理能力、素质、责任心的管理团队,在企业中慢慢的形成一个适合本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以便于科学、有效、连续的开展施工质量管理,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给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建筑物,在提高企业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声誉,并不断的提高竞争力。

课程管理的实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效果,教学方式,竞争机制

为了扩大中职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宽学生的就业岗位,我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学科,比如: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等,从而迎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由于这些课程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学生对这些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常常是传统的讲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近几年的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出发,就《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有较深刻的体会,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变,效果显著。

一、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意识上不够重视课程。

《管理学基础》这门学科既非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又非公共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非专业课程在心理上有难免的“小视”,其表现可以在课程上体现。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节课下来要不是鸦雀无声,要不就是一问三不知。从学生那毫无神采的眼神中不难推测他们的思绪已经神游了。除每周的课堂外,没有其他的空余时间用到这门课程上,平时作业也大量出现雷同现象。

2、学生对其在认识上有偏差,并对自我缺乏信心。

普遍学生认为这门学科是对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但是对学生自己却没有用处;并且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能达到管理者的水平,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就这样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厌烦上课。

《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理论教学多,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大多数是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虽然有案例作为补充,丰富课程,但是往往这些教学案例是企业公司的例子,学生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从而使得真实的案例变的空洞了。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学习便产生障碍,引发对课程的厌倦。

2、缺乏实践基础,教学欠深刻。

从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有着高学历、重点大学毕业,但往往这些教师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的经验,从而教学过程缺少生动鲜活的例子。甚至有些中职学校任课教师非专业课教师,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只能讲个大概,却缺乏深刻。

二、教学方式的新尝试

(一)课程内容以简单易懂方式讲授,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相交点。

任何一门学科最好的教学方式无非是简单易懂,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学基础》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是只要留心的发现,生活处处都是其体现。比如在讲授“管理者及管理者的类型”时,最简单最形象的例子就是班级里的管理者及其类型。教材中管理者可以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和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分类。这时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将班级的管理者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划分,分别为高层管理者:班长;中层管理者: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等;基层管理者:各科课代表及小组长;这例子也可以让学生按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划分。课后的练习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管理者进而划分。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较易理解,从而融会贯通。

(二)开放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场所。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程中,允许学生采用自由组合、自主调动位置;可以围成圈坐,可以一字摊开坐;对坐姿不做过多强求,舒适得体即可。这种课堂方式能很好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对课程的讨论,小团体中相互学习,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思维方式。教学场所丰富,以课室为基础,外加校园各处,积极争取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

(三)项目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兴趣高,掌握程度深。“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制定企业工作计划”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种策划一个节日的活动,写出一份计划书,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计划书涉及的各要素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