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新课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进入到了全面实施推广的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之一,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因此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也越来越关注,各个学校都开始着手制定适合本学校及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开始从理想走向现实,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各种问题与困难也逐渐浮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校本课程开发政策引导不足、制度不完善
学校能够制定较为规范的组织制度,是保证校本课程能够成功开发的重要条件。但由于没有政策上的引导,与之相关的组织制度也就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导致了各项工作的混乱状态。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就在于它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然而由于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照本宣科的读一遍,并非建立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本地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1.2学校领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认识上存在局限性
理念是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顺利进行与学校领导所持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在校本课程向全国推进的时候,一些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观念认识不足,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认为校本课程是除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之外由学校自主决定开发的那部分课程。在课程的呈现形式上把校本课程限定在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其实校本课程的空间极为广阔,校本课程既有活动课程也有学科课程,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
1.3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一的国家统一课程,教师始终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他们从未幻想过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这种情况使教师养成了一种惰性,一种对国家和专家的依赖性。即使当国家给了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时,一些教师也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工作中去。另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教师从实践者转向研究者,由于我国的教师教育长期忽视师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教育科研方面的训练,致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难立即胜任研究性、探索性或创新性的工作。
1.4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的各个要素及课程所产生的效果作出有价值的判断过程。而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对自身的开发过程进行评价,这也是对其自身的开发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然而目前,国内在校本课程领域并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新生事物,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评价技术手段也缺乏创新性,课程评价的资源也很匮乏。结果导致很多学校就是简单地罗列或者借鉴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仅仅是处于简单的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学生和教师互评的阶段,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够及时总结经验,得不到发展和改进。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方面的新生事物,虽是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针对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1从政策、制度、上规范课程开发管理
首先要把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政策提到日程上来。全面提高教师开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使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政策上的引导,并进一步把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化,对校本课程做出整体规划,坚持分类指导,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导向。建构完备的组织与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摒弃原有不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制度;二是要建立起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的工作方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
2.2提升校长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水平
校长做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他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开发出课程的质量,所以,提高校长对校本课程的认知水平迫在眉睫。首先,打破传统的课程意识束缚,认识到自身除行政管理外所担负的领导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其次,多学习一些课程与教学的知识,为校本课程开发储备知识基础,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最后,要进行校本课程改革实践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并从培训中掌握更多实践经验,使其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课程有更高的认知,从而开发出更为全面、合理、有效的校本课程。
2.3更新教师课程观念,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任何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的思想、理念和能力,单靠行政命令无法完成改革,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关系着学校的发展特色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由于忠实国家课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思维,所以教师要能够打破这种思维习惯,树立起明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观念,另外应当不断地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课程观念,要多去学习有影响的、先进的课程理念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4建立有效的多元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督与评价,只有建立了健全的评价体系,才可以保证校本课程持续地得到开发,并克服校本课程开发中固有的缺陷和困难,保障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自觉自律,不断反思在课程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与现实中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但是同时也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起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审议制度,切实地为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专业与资源上的支持与服务,才能真正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3结语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不能因一时受阻就否认它,校本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从教育发展趋势来说以学校作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将成为主流。我们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需关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很好地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226.
[2] 吴刚平.校本课程要走出“校本教材”的误区[J].上海教育科研,2005(8).
关键词:高中政治;校本课程;行为;思想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普及法律与哲学基础知识的课程。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最重要的还是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出发,瞄准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动态的政治教学。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课程,成立相关的教学研究组织,增强校本课程的完善度与可行性。让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可以形成一个严谨且高效的流程。
一、从“行”的角度教学,在课程设计阶段进行创新
思想政治课在高中课堂中并不是很受欢迎,就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其次就是书本编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是一门教育培养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对政治有一定的了解,并不是纯粹的文字罗列,也不是大量理论知识的堆砌,但是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大量枯燥且繁琐的文字难以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此外,作为传统教学重要的载体,纸质书本在教学设计中,也有着巨大的缺陷,由于一本书的编辑与成稿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时代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书本的更新换代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很容易造成知识的滞后。而校本课程最注重的就是实际需求,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是其最为主要的核心。因此,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教师就要从课程设计方面入手,努力规避现有教材枯燥乏味的劣势。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主题环境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自主的思考。除此之外,课程的主体还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课程,最好还是以专题或者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效果较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让学生可以在听课的同时,进行自主思考,培养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外面寻访店面,通过和店员的沟通了解书本中的问题,如,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都有那些?商品价格和供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自己亲身走到市场中,才能更好地了解书本中所描述的知识。
二、对授课环节多“思”,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阶段的侧重点往往都是形式上的,而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思维,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即便如此,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是遵循形式主义的模式,进行灌输式教学,布置一些意义不大的作业,学生在经过学习后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这种教学正是校本课程模式所要摒弃的,在校本课程的模式中,思想政治课程更为侧重的是人的品质与实际的教学效果。通过扩张课程的范围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将课程的局限性改为开放性,使讨论与调查成为课程的主要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到的知识,是很多常规课程无法学到的。此外,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之后,学生手中所收集的信息与资料一定会非常多,但是想要最终完成课程目标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发现并找出其中的重点与实质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定然会经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以及逐渐克服的过程,这也就是学生逐渐成长的过程。这种教学将大量的实际思想融入学生的思维中,令他们在行为与思想方面变得更加务实、理性。
三、“行”“思”结合,定期进行成果展示
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的课程设计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他们往往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进行教材设计与课堂流程的设计。这就导致了课程设计的局限性与封闭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的构架之下,并没有什么创新的趋势,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课堂,如果学生缺乏积极自主的学习热情与渴望,这个课堂就会沉浸在教师死气沉沉讲课的旋律下。有多少学生在这种模式中蹉跎了时光,又有多少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虚度了年华。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脱节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根源,课程的设计不是为了教育而设计,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误。因此,为了弥补这种问题,在校本课程的制订中,应当参考传统课本将其作为目标大纲,进行适当的与教学接轨的课程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避免课程与教学形成较大的脱节。通过校本课程改革创造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环境,避免陷入课程设计与教学之间的漩涡,引领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明确、积极的策略进行支撑与推进。通过分析学校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订出满足当下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只有经过这样整体与系统的规划,才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可行的空间,并且通过教师的积极努力与推广,让校本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七平.“双预备教育”模式下聋人综合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刍议[J].现代特殊教育,2009(6):15-17.
[2]林琳.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09(11).
一、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首先,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要看是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想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为此,需要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们把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快乐求知,幸福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引领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善学、不断进取、成长本领的人,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把学习内化为每个学生生命生活的必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进行,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利用我县特殊的人文历史资源、山川自然资源、社会风情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选择开发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爱我家乡》,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为弥补学生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实际,我们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经典诵读》课程等。学科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和调节,而且对于重新构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在全面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求、场地设施等课程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课报名的情况,我们把全校学生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了七大类型34个校本课程项目教学班,每周星期三下午同时安排所有校本选修课,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走班式”教学的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关照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班额有限,以及场地设施等的限制,且与学生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校本课程设置方案,提升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使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转贴于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促进校本课程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为研发工作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培训,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等,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
其次,组织由教师为主体,课程专家指导、家长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各自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论证、申报、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课程目标、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负责课程教学和过程管理;建立本课程的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对本课程进行反思、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等。
第三,建立了以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审议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和《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制度》,审议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案及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的可行性,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参与课程评优,提出课程改进意见等,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持续地发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开发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1.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不同,对同一化学原理的验证不同书的验证具体实验方法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方法实验,但是使用的溶液浓度不同,使得教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降低。
例如:“溶胶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关于“Fe(OH)3溶胶的制备”,刁凤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1mol/l的FeCL3溶液;庞茂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用化学》中使用0.18mol/l的FeCL3溶液;黄南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1mol/l的FeCL3溶液;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2mol/l的FeCL3溶液。如此以来,实验教师就要准备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溶液,而最终达到的实验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化学凝聚法制备溶胶,加深对溶胶的感性认识,明显不同书实验编排的差异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准备时间,可对于实验效果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验证“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刘斌、李培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实验》中用0.1mol/lNa2S2O3和0.1mol/lH2SO4混合进行验证;冯务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用0.01mol/lNa2S2O3、0.2mol/lKI、0.2mol/l淀粉、0.2mol/lKNO3、0.2mol/l(NH)4S2O8混合进行验证;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实验结论完全相同。
2.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编写过程中没有针对专业学习的需要,也就是说应该编入的实验内容没有编入,不该编入的内容却又编入了。
例如:丁秋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检验专业、药剂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竟然没有“沉淀的生成、溶解、分步沉淀”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后续《分析化学》时,因为没有建立对分步沉淀的感性认识,那么有关配位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学生接受知识的能量和速度就显得很慢。
再如: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药学、化学制药等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中没有化学实验室须知、常用仪器简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数据记录和报告书写的规范的内容,学生在实验前只能预习到实验内容和步骤,对于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和操作要领不能预习,造成实验中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不重视,规范操作也无法顾及,可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对于操作的规范要求比较严格,如果不能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实验中严格操作,就无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势必影响未来的工作。
又如: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的《医学化学》,关于“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实验,就没有必要编入。因为这本书的使用对象是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专业而言,《医学化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补充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不足,重点是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和内容,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实验测定醋酸解离常数,对于后续课程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不应该编入教材中。
3.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经常变动,致使今年购买的实验试剂,明年可能教材变化而不再使用,造成试剂闲置,实验资金浪费。
例如: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无机化学》中,为了验证“介质对电极电势的影响”选用了“介质对氯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可是其他化学书均未采用此法,而是用“介质对高锰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致使实验室氯酸钾闲置,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有时候甚至会在日光照射下自爆,实验室学生流量大,保管还要特别注意,因此给老师的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也造成实验经费的浪费。
4.由于我们学院学习化学课程的专业、层次多,无论医学类、生物工程类的哪个专业都有开设不同的化学课程,而且无机化学实验都是这些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内容,所以编写校本教材显得很有价值和必要。
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化学课程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设想
1.针对不同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不同学习层次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综合考虑合理编写不同实验内容,最终达到教学培养要求。
在我院化学课程主要是在护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开设,既有中职学生又有高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都有关于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但是专业、教育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实验操作技能要求不同,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也应该不同。
例如:“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作为护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熟练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只需要了解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但是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应该学会一般精确度浓度溶液配制与精确浓度溶液配制在操作和仪器使用上的区别。
又如:在高职药学、医学检验专业应该开设一些测定性实验,增加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认识,知道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学会处理实验数据,为今后学习《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奠定数据意识,初步让学生建立在工作中保留重要工作数据的意义认识。在高职阶段的无机化学实验中开展一些设计性实验,当然针对专业不同设计性实验的难易程度可以不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今后的毕业论文书写培养一点意识。
再如:对中职的学生多增加趣味性实验和实用性实验,如“消字灵的配制和使用”、“自制冰箱除臭剂”等,既验证了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了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整合现有化学实验资料,对同一化学原理和理论的不同实验验证方法,经过筛选,选择出既适合培养目标又实验现象明显,还要试剂便宜,试剂用样量少,经济实用的实验内容。
像前述的“Fe(OH)3溶胶的制备”,其实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都可以成功制备Fe(OH)3溶胶,那么就选用0.1mol/l的FeCL3溶液,可以避免高浓度溶液造成的试剂不必要的浪费。
3.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尽量使实验内容之间相互衔接,使试剂能够前后兼顾循环利用,实现“低碳环保”,节约实验经费。
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中,根据本学期开设化学实验的需求,在不同班级进行此次实验时采用不同的配制内容,刚好让学生配制的溶液在今后实验中能够用上,那么既省出了老师配制实验试剂的时间,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节省了实验经费。
4.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对于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尽量想办法用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实验代替,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室学生多,人员密集,而且学生不断地在实验室活动,做一些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可能对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有威胁,所以在编写时用无毒无害实验代替,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又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师生在实验时都能安心。例如:验证“低价盐的还原性”一些书上采用“亚锡盐的还原性”来验证,可是在实验中要用到HgCL2,生成物中还会有Hg,鉴于HgCL2、Hg都有一定毒性,所以在编写时就用“亚铁盐的还原性”代替,实验目标同样能够完成,也不会造成实验的不安全事故。
当然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希望能为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国镇.以STS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育,2006,(4)19-20.
关键词: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生命本性;知识观
1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展的课程设计、试验、评价、管理等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补充了国家课程的开发以及地方课程的开发,其优点是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老师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善学校的本性环境、提升学校所在地方的整体文化水平、更加突出学校的特色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校的独立自主及持续发展。
2 传统高职英语课程知识观及其局限性
2.1 课程知识本质观:客观化
高职英语传统的知识观是以传统的哲学知识体系为基础,秉持对知识认识的本体论立场、客观事实立场,其本质就是从人类宝库中“精选”知识[2]。高职英语和其他的知识一样,是通过长期的自然改造以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取的认识成果,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联系,具备了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确定性以及终极性等特性。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怀疑的结论,是放置任何地方都为准则的真理;是通过学习主体进行的外在表现,是被学生接受的,有待于他们接受和掌握的符号性的客体化存在。
2.2 课程知识来源观:法定化
传统的课本知识主要围绕“什么样的知识最具价值”,从而使知识选择的人的尺度和社会尺度的两种价值得以形成。实际上,由于知识选择尺度和价值取向及其具体导向一般由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专家共同商定,因此,教育机构所公开的选择标准被看作是课程知识的源泉。经官方认可进入课程领域的知识被视为唯一的、合法的正式课程知识。通过其他渠道或形式列入并呈现在课程领域的相关知识,例如地方课程知识、产权知识、理论知识还有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都被列为非课程知识,同时也被划分在课程知识之外。
2.3 课程知识形态观:文本化
课程知识一般而言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过文本化所呈现的课程知识被看作是其存在的独有形式,并且在官方制定的课程计划、安排以及教科书和相关教学参考资料中都有所体现。这些文本之外以其他形式存在于课程领域的知识,如缄默知识、体验性知识、探究性知识、交往中流动的知识、实践中生成的知识等作为课程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被消解。因此,课程知识渐而演化为唯一的书本知识的表现形式。
2.4 课程知识发展观:静止化
官方的课程知识被看作是固定的静止化表现形式。因此,它是固定的必将被学生所接受的文本,是无需修改的、至高无上的永恒性真理,其所包含的意义以及注释都是无需修改的,是需要学生去完全接受的一种客观性真理。所有人都要虔诚地接纳它、传承它,切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看待和注释它,更不能对其进行篡改和曲解。所有人都只能全盘接收权威的、一元化的、真理性的注释,而他们自己对知识的个人体悟、理解是没有多大教学价值的,甚至被拒斥于教学活动之外。
综上所述,以往的高职英语课程知识观具有主观性、针对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因此,以往的课程知识观很容易会把人的生活和知识拆散开来,并且认为人的成长旨在掌握更多知识。此类知识观不仅将人与知识分离开来,使得知识充满活力的意义被篡改,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对于课程知识的特殊性与一般知识难以揭示,人与课程知识的内在关联难以体现。更不能对知识价值意义与人的关系得以说明。传统课程知识观是把人的生活与知识相分离,致使人的发展与教育实践中课程知识愈走愈远,成为人发展的枷锁。
2 重建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知识观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主导是课程知识观的确立。课程知识有何价值,特性所在及生成等一系列问题与人的关联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会直接关系到课程知识观对课程实践的深度广度等系列的影响,对于人生意义实现程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课程知识观的确立是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石。课程知识的特性何在、有何价值、如何生成、转化和应用、与人的存在关系如何?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所形成的课程知识观会直接影响课程实践的样态、深度、广度和有效度,关涉课程知识于人生意义实现的程度。
2.1 课程知识的价值:不确定性和对主体的依赖性
人与课程知识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课程知识实践的存在,生命将失去原有的色彩,使生命暗淡无色,失去活力,不能实现价值与意义。永恒主义之所以不能被人所接受与承认,是因为它存在的单一性,只强调魅力的内容所在,忽视了人与经典主义存在的重要性。经典主义的存在需要人深入的去理解,如果没有做到将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对人的存在发展起不到长久影响的作用,对于论述课程知识本身价值,而和人的理解运用背道而驰,那么所做的一切将是徒劳无功的。不管是生成的课程知识还是假定的,如果没有被师生所关注运用,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将荡然无存。换句话说,它的价值与意义的体现只有在与人发生关联时才能得一体现,个体的体验理解,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知识价值与意义的诠释,即不确定性和对现实主义的依赖性。
2.2 课程知识的发展:动态生成性
课程知识是千变万化的,而不是停止不前的。从微变观上来说它会因师生的个人因素的不同而发生质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及课程的复杂程度变化而变化。从宏观来说,它会随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而变迁,随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丰富健全发展而变化。对于正式的课程,其主要成员在包括:教育行政人员、学科专家、教师、学生主题、以及相关社会人士等集体审议、共同协商的结果,此结果亦可随课程实践而修订与发展。对于非正式的课程来说,大部分被机械记忆,成为学生大军团成长的精神食粮。有的成为学生获得新生的资本,所以它的形成具备很大的偶然性,随机性等,它发展成长的道路离不开师生的领悟与关注。课程知识在课程实践中经由人知互动的对话与交流、体验、探究实践等多种方式得以发展。
2.3 课程知识与人的关系:关注生命本性
学生与课程知识相互影响的深度,体现了课程知识的发展价值与意义。人的成长历程离不开课程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所以,高职校本课程知识观发展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从传统的“生活与知识分离”走向“生活与知识融生互动”,以“人的成长”,即学生“成人的成长”为基本出发点,来深刻理解人的成长与课程知识相互存在的内在关联。
4 结语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发展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共存的过程。是通过批判与反思来实现知识上的超越。在知识的伦理观上,后现代知识对高职英语校本课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后现代语境下,不管是在其他知识领域还是科学领域,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对普遍性、一元性、同一性、确定性的追求已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对特殊性、多元性、差异性和变异性的肯定和崇尚。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在于如何使课程符合特定学校情境中人的需求与兴趣、如何处理这些人面临的特殊问题。所以,在进行课程的编修时要将对课程的研究、课程的编修以及对课程的评价结合到学校的自身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朱依萍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机械职业教育》 2008年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