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档案数字化工作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建档案数字化不只是将城建档案信息从传统载体转化为数字化载体那么简单。数字化后形成的城建档案信息与传统载体的城建档案信息内容虽然相同,但毕竟载体形式完全不同,造成管理方式、保管模式和利用手段都不相同。数字化后的城建档案信息在计算机环境下,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数字信息管理手段进行管理,能够给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带来更高的管理效率和更大的利用价值。如果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功能缺乏清楚的认识;不能按照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要求进行规划,就会造成建设初期因缺乏规划,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事后还要进行再次建设,从而使投入资源严重浪费。
(二)基础条件限制,对城建档案数字化水平和质量产生根本的影响
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作为保证,如人员、技术、设备和经费等。由于受到单位幵展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基础条件的限制,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水平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城建档案数字化标准和规范有待细化
在城建档案工作中,建立城建档案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一直是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有关档案数字化的国家标准目前只有由国家档案局于2005年4月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和2009年11日的《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是直接针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这两个标准都属于行业标准,对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出了原则性规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依靠这两个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标准和规范。比如有关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实施的细则、有关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流程及工作要点和质量管理办法等。以便强化数字化工作中的技术要求和安全保障,这样才有助于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的控制。
(四)城建档案数字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中需要各类专业人员的参与,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建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其中主要的是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和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人员的素质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影响最大。
(五)安全问题直接影响
城建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着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工过程中对实体城建档案的安全问题,其二是计算机及网络安全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影响。在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很多环节都需要直接接触城建档案原件。安全工作不仅在于城建档案原件的物理安全,也包括城建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也就是不能泄密。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成果是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成果的管理和利用需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和网络环境下进行,这就涉及到计算机及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系统的安全、病毒的防范、非法入侵的预防等。
二、城建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中问题的对策
(一)采取措施保障
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基础条件城建档案数字化离不幵相关基础条件的保障。没有良好基础条件作保障,城建档案数字化的质量难以提高。基础条件提高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城建档案部门依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幵展城建档案工作,加强城建档案工作宣传,获得社会用户和各级领导部门支持。目前国家对城建档案工作十分重视,制定了大量有关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例如《重大建设项目城建档案验收办法》中规定,“项目城建档案验收是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城建档案验收或城建档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进行或通过项目竣工验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城建档案管理规范》规定“科技管理部门在下达科研计划时,同时向课题组下达建档任务。城建档案部门负责对建档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这些要求使得各级领导对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
(二)做好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前期调研与组织规划
1.开展馆藏城建档案情况调研
馆藏城建档案信息调查是开展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工作之一。主要是对实体馆藏城建档案的管理情况进行洋细调研。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加方面快捷、高质量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
2.正确选择数字化软件选择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是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之后,城建档案部门开展城建档案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因此,应当根据单位或部门对城建档案数字化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结合各个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开发部门开发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特性正确选择。一般应选择市场上较为成熟的管理软件。因为这些管理软件代表了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最新技术。适合于今后对城建档案数据资源的迁移和通过网络进行交换。另外,还应考虑到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规模。在选择城建档案管理系统时就应当选择功能各自独立,操作时只显示相关功能界面的软件。这样也符合在城建档案管理和利用时加强城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的要求。
3.正确确定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范围
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量大,投入资金多。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定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纸质城建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对象的确定原则是“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纸质城建档案文献才能进行数字化。”其中的原则包括: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价值性原则。价值原则主要指“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城建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制定合理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方案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开展之前应该制定合理的加工方案。使参与加工工作的人员了解整个加工工作有哪些阶段;明确每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完成每一项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和质量要求;以及达到要求应采取的措施。加工流程的制定应当根据前期调研所了解的馆藏城建档案情况、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方式、设备和人员等情况制定。
4.依据国家制定的标准
结合实际设定相应加工标准和参数依据国家制定的标准,结合实际设定符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标准和相应参数,建立规章制度是城建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的又一关键。目前,国家制定的档案数字化标准有《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和《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具体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应参数。标准和参数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到本单位工作情况、数字化管理软件的功能等。但是,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有了巨大发展,计算机存储容量发展到T时代;用户对数字化后的城建档案原件的利用要求也会有所提高。如果仍然按最低标准参数的设置进行扫描,有可能不利于今后的管理和利用。应当根据城建档案部门城建档案数字化基础条件,用户需求的情况,对具体城建档案扫描参数做适当调整。以满足管理和利用需求为基础。
5.加强城建档案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中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数字化建设的质量。为保证数字化工作能高质量完成。必须在开展工作之前对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参与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二是城建档案加工人员。针对不同人员应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对从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多年,特别是对于传统载体城建档案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加强应用新技术设备和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教育。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人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数据库应用能力。针对他们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相关参数和要求控制方法等。使他们能够依据制定好的数字化加工标准和参数开展工作,减少著录、分类、扫描等方面的错误。同时,加强城建档案工作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
6.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制定
工作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应重视安全问题。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城建档案信息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损害和泄密是做好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的重要环节。应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次,采取措施从技术手段上保证城建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例如使城建档案数字化系统服务器和客户端计算机与外网实现物理隔绝。防止网络入侵和黑客攻击;加强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对城建档案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另外,严格选拔数字化加工人员。要求参与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具有责任心和较强业务素质。对数字化城建档案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清楚的认识。
(三)做好城建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前期整理工作
城建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的首要工作是对传统载体城建档案的整理,这是顺利开展城建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前提条件。主要工作包括:城建档案鉴定、城建档案修复和城建档案规范化。城建档案鉴定主要是依据以确定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范围,对具体城建档案进行鉴定。将具有较高价值、有特色或利用率高、需求大的城建档案挑选出来,作为数字化加工的对象。
(四)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各环节的登记制度
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环节较多,每一环节的质量都对下一环节和整个加工成果具有重要影响,为保证每一环节工作质量。在加丁.的各环节都应该建立登记制度。例如在城建档案整理过程结束后填写《纸质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交接登记表》,详细记录城建档案整理后每份文件的起始页号和页数。在城建档案扫描工作结束后应填写《纸质城建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交接登记表》,登记扫描的页数,使实际扫描页数与城建档案整理时填写的文件页数一致。
(五)加强各个环节检查、监督、验收及评估
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幵展过程中,需要对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督、验收及评估。这是城建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城建档案数字化成果质量的关键手段。通过检查和监督可以保证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技术要求正常进行,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通过调整各项参数等方式加以解决。验收包括各环节的验收和总体验收。各环节的验收保证了交往下一环节的工作能正常开展。总体验收是保证加工成果能满足城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要求。评估工作是对整个数字化过程中,城建档案的扫描质量、城建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城建档案数字化成果等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进行综合测试和评价。
(六)注重城建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加工
城建档案从传统载体转化为数字载体的过程中,应注意城建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加工问题。不能将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简单化、形式化。城建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城建档案,并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利用条件。在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完善城建档案著录信息,是对城建档案深层次加工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城建档案著录主要内容包括:文件名称、责任者、文号、页号等。城建档案数字化中如果仅是将这些信息转化到数据库中,就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也不能完全体现出数字化后著录信息对城建档案工作带来的更多优势。城建档案数字化应充分体现计算机数字库管理系统对信息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城建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元数据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描述。可以表现城建档案文件的来源机构的层次关系,也可以通过主题标引实现城建档案文件事由方面的集中。因此,在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应该加强对城建档案著录信息的关注度。通过著录来描述城建档案文件之间的深层次的联系。提高城建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对主题标引信息描述,因为通过主题标引可以增加对城建档案信息背景的描述,对用户的检索具有特别的意义。
三、结束
随着水利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大量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图纸、声像、实物等资料,以桐乡市水利局为例,现拥有室藏六大门类传统档案,涉及文书、科技、行政执法、水资源、会计、特种载体等方面,是桐乡水利建设成果的历史记录,也是未来水利事业更大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和决策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对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和利用方式提出了挑战,转变水利档案传统工作理念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桐乡市水利局档案室紧跟数字化建设步伐,已完成室藏档案数字化案卷级、文件级全文扫描并挂接图像。现结合档案工作实际,谈谈水利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
一、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前期工作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保障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领导重视和支持,水利档案数字化也一样,局领导具备良好档案意识,建立档案领导小组,健全档案工作网络,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使档案数字化工作有章可循;在日常工作中,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与其他业务科室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把档案数字化工作纳入全局工作计划,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列入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
2.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前提
水利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发挥档案信息的快捷传递、方便利用等优势,由于水利工程档案数量大、形式多,只有推行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有效地保护传统载体档案原件。我们对室藏存量保管期限在永久、长期的档案摸底统计,约有19多万页需要数字化,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仅靠本局档案员是难以完成的。我们制定“自建与外包相结合”的方案:(1)目录数据库建设和新增档案全文数字化由局档案室负责;(2)存量档案数字化全文扫描采用外包方式;(3)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两方面同步建设;(4)为加强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要求外包方在数字化过程中严格遵守《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
3.加强投入,完善设施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后盾
水利档案数字化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档案数字化专项资金;引进了“龙宇”网络版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搭建了科室之间的网络应用平台,在档案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登记备份过程中实现同步数字化,在获得许可权限下还可通过网络查阅档案,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硬件方面:建成了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微机房,配置了档案专用服务器、更新了计算机、高性能双面打印机、高速扫描仪、数码相机、防磁柜等现代化档案办公设备,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顺利进行。
二、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施
1.建立统一规范体系
将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环节,对六大门类档案数字化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行统一,按照《桐乡市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桐乡市综合档案室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试行)》的要求,确定工作流程:各业务科室形成的数字档案由各科室按分类号在龙宇软件中录入案卷目录及卷内目录,以纸质档案目录数据库为依据,将每一份图像文件命名为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档号;设定扫描技术要求:永久或长期保存的采用彩色模式扫描、普通文件采用黑白二色,分辨率选择200dpi;一般纸质过薄或超厚的采用平板扫描,纸张状况好的采用高速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图像先扫成JPG格式,经过图像处理之后,采用多页tiff格式存储;用于批量挂接代替原件保存、利用及移交综合档案室。保证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
2.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
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准确完整的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一是按照局档案分类方案,按目录进行规范条目录入,共录入电子目录 2.6万条,基本实现室藏档案目录机检,满足快速检索利用的需要;二是对2001年以来室藏的永久、长期(30年)档案利用外包方式进行扫描和挂接,共完成全文扫描扫描19.7万幅,并全部在桐乡市档案局进行了登记备份;三是加强数字化工作质量控制,在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校对、数据挂接、整理还原、案卷入库时层层把关,确保扫描件符合桐乡市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范的要求,目录数据与全文数据挂接准确无误,使档案查询效率高、使用方便快捷,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
3.建立数字化后期保障机制
一、成立数字化工作小组
数字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说有了人、设备和馆藏就可以顺利的开展数字化工作了,其中涉及到诸如数字化范围的确定、相关数字化标准的确立以及档案中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的界定、存储格式和长久保存等问题,因而必须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统筹规划数字化工作并解决数字化过程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小组的成员必须包括熟悉馆藏和利用情况的工作人员、相关技术人员和法律人才等等。
二、确定数字化的范围
由于归档范围制定的比较宽泛,同时各个档案馆对接收档案的数量也没有限制,因而在中国,档案的进馆率高达60%-70%,而在美国则仅有3%-5%。有此可以看出,中国档案馆馆藏量是很大很丰富的,同时也不排斥一些资源重复建设和没有进馆价值的档案的存在,因此,如果对所有的馆藏都进行数字化,不仅会使其工作量和投资规模在整个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占很大比重,同时也会使得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局限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这样数字化工作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和其大笔投入就会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档案数字化的目的不外乎两点:即保护和利用。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只需要进行有限范围的数字化工作。需要用数字化副本的方式加以特别保护的濒危档案只是少数,况且这种方式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档案的长久保管问题,受数字载体物理寿命和技术寿命的限制,这些濒危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可能比其原件更加脆弱;至于为建立数字档案馆、便于利用而进行数字化,则必须从实际利用率的角度对拟数字化档案进行投入效益分析,毕竟在数字档案的寿命期内其网络利用频度足以抵偿其不菲成本的也只是少数。由上可以看出,没有必要对所有非数字馆藏进行数字化。
笔者认为,数字化工作小组要根据馆藏特色和利用统计等本馆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字化的范围,可以把选择的角度确定在四个方面:一、对最能体现档案馆馆藏特色的档案进行数字化;二、对档案馆中最为珍贵的档案进行数字化;三、对馆藏档案中咨询和利用频率最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四、对濒危、经过鉴定确认具有极其重要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数字化。
确立数字化范围的工作,丝毫不比数字化转换存储和保管维护工作轻松,有时可能需要对每份文件进行再次鉴定,同时,在此过程中,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利用等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要在此阶段完成的。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随后开展的工作而言,是质量的保障,也是提高效率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
三、不能忽视档案数字化时涉及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数字档案馆在资源采集、加工、利用和网络传播等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比如公民的知情权、档案所有者和产权人的知识产权以及隐私权等。其实,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时也会涉及到著作权问题,这点人们通常在数字档案馆的利用阶段或是发生纠纷时才开始关注。笔者认为,在数字化工作开展之前,档案著作权问题就应当引起关注。
档案数字化权是档案著作权人专有的一项权利,在1999年12月国家版权局颁发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中规定:“将已有的作品制成数字化制品,不论已有作品以何种形式表现和固定,都属于复制行为”,而复制权是著作权人的专有权,由此可见数字化权的专有权地位已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确认,不容更改。在进行数字化工作之前,数字化工作小组需要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待数字化档案的著作权所有者进行界定,合法取得档案数字化权。
首先,要区分待数字化的档案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
一方面,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在档案馆中有大量具有著作权意义的作品档案,如立档单位的年鉴、产品工艺设计、工程项目设计文件、个人生活中的声像材料等等。这些都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但也是社会感兴趣、利用率较高的档案。档案馆不能因为著作权问题而剥夺了人们的利用权利,这就造成了著作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矛盾。另一方面,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法律法规等不享有著作权保护的、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著作权保护地域范围以外的档案资源不需要考虑著作权问题。因而,区分待数字化的档案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后,就可以集中力量解决那些受著作权保护的档案所涉及到的问题。
其次,在进行数字化时要区分哪些行为是“合理使用”,哪些不属于“合理使用”。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作品;这就说明如果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陈列或者保存档案,则属于合理使用。如果档案馆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不仅是为了保存版本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建立数字档案馆,便于网上利用,事实上就可能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这就要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三,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区分是直接转化行为还是二次加工的编研行为。
所谓直接转化,就是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将原始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行为。处理后的数字化档案无论从视觉感知还是信息内容都是与档案原件保持高度一致的,数字化工作者并没有进行创作性的智力劳动,所以这种数字化的行为,可认定为复制行为,因而可以按照有关复制行为的法律规定来保护相应的著作权。
所谓二次加工,就是将档案按照国家规定、社会需求、工作要求和一定的编排体例进行适当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工作。这时的数字化行为已经不是复制的行为,属于数字化手段下的档案编研的范畴。在此过程中,要同时注意两方面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一方面,对原始档案进行利用、删减、更改的过程,要按照《档案法》和《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同时要依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保护档案作者的有关权利;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的编撰活动也付出了自身的智力劳动,依据法律规定,对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应享有相应权利,也要对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予以确认。
数字化工作是建立数字档案馆的基础性工作,数字内容对数字档案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日后档案馆良好运行的一个保障,因而各级档案馆在建立数字档案馆时,应当将数字化工作作为数字档案馆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数字化之前应该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军:《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保护》,《档案与建设》,2002(4)。
2、戴定丽:《试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版权问题》,《档案》,2002(3)。
3、贾妹:《数字档案馆与著作权问题初探》,中国期刊网。
4、邹悦:《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中国期刊网。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安全控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81-02
1 档案信息化安全控制工作的意义
档案信息化安全控制是通过对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潜在风险进行预先分析,从技术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根据工作中人、物、环境等因素的运动规律,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行为过程。
2 档案信息化工作存在的潜在风险
(1)保密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在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一些单位保密安全责任意识薄弱,对做好保密安全工作不够重视,相关保密安全制度缺位或者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也存在对保密安全制度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一些单位对工作人员做好保密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力度不够,检查监督工作弱化,部分工作人员存在“见密不知密、知密不保密”的现象。
(2)工作中造成对实体档案或档案信息资源的损害。在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会出现丢失、污染、破损、断裂档案原件,删除、篡改档案信息等问题,尤其是馆藏年代久远的部分珍贵历史档案在工作中更容易遭受破坏,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3)网络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单位在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初期考虑不周,使用时也没有将保密安全放在首位。信息系统本身的计算机及网络等有关设备、部件、软件在技术上的某些不完善也存在不安全因素。比如没有按照保密要求建设档案信息系统,没有将存储、处理、传递档案信息的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按照保密要求进行物理隔离和管理,造成泄密隐患等。另外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中的不安全漏洞,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在工作中产生的电磁泄露,对存储过秘密信息的计算机及介质没有按照保密规定进行管理等都是存在的潜在风险。
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如何保障档案原件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如何科学设置数字化工作流程,采用怎样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使用怎样的技术作为支撑就成为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
3 如何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的安全控制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保密安全规章制度是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档案数字化中的档案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规章制度。同时,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各工作岗位的责任制,细化数字化工作过程中各工序间的档案交接手续,建立安全检查档案,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案可查,达到明确责任分工,规范程序运作的目的,从制度上保障各项工作环节的绝对安全。
(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
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对档案信息化保密安全工作的教育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切实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档案安全的规章制度,使这些制度变成数字化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增强安全意识。要教育工作人员悉心爱护每一份、每一页实体档案,使其充分认识到档案的不可复制性。三是增强保密意识。要严格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培训,签订《岗位保密责任书》,特别对部分未开放档案和档案资料,要重点做好保密教育工作,加强管理和检查力度。
(3)选择安全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场所。
数字化加工场所是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安全的重要条件。数字化加工要在档案馆指定的安全场所内进行,加工场所的选择首先要考虑便于档案实体的保管,即加工场所尽量选择距离档案实体保管位置近的地方,减少档案实体的运行时间和运输距离。其次,要在加工场所配备先进的数字化加工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大幅度减少差错率。莱山区档案馆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数字化工作设备的资金投入,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及高速扫描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档案信息化工作快速进展。第三,加工场所应安装高强度的安防与保密设施,整个加工场所的监控要不留死角,重要部位的安防要有所侧重。比如档案扫描软件、操作显示器等要有特写,要能记录下操作人员每一步操作过程,以备以后查考。要安装防磁泄漏功能或加装干扰设备,消除通过磁泄漏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同时,数字化加工场所要配备消防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并严格加工场所人员的出入。另外,严禁在工作场所使用与工作无关的任何电器设备,禁止在加工场所内吸烟,在加工工作台饮水、就餐等,防止各类档案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对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安全管理。
形成质量高、效果好、安全稳定的数字档案信息是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核心,要实现档案原件与经过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信息完全相符,就必须抓好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质量安全管理。由于档案实体在载体形态、馆藏时间、内容质量等方面不尽相同,就要求我们在认真执行档案数字化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搞好区别对待。近几年来,莱山区档案馆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数字化加工标准。工作中我们对纸质档案数字化一般采用二值模式扫描,扫描分辨率要求一般在300dpi。扫描结束后,我们拿出专门时间对扫描图像进行去污、拼接、纠偏等后期处理。对于个别纸张幅度太大或实物等无法扫描的档案实体,我们采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方法生成图像,最大限度地保证图像信息的高质量。数字化后形成的图像文件,一般采用TIFF格式存储,存储时的压缩率的选择,在保证图像清晰可读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存储容量为准则。
照片档案数字化时,彩色照片宜采用“RGB”模式。黑白照片采用“灰度”模式。分辨率一般应不低于600dpi。数字化后所形成的图像文件,一般采用TIFF格式存储,采用LZW格式压缩。录音带数字化时选用44.1kHz,16bit来进行立体声采样,数字化后存储格式应为wav或mp3。录像带数字化时数据传输率应不低于4Mb/s,采用MPEG2压缩存储标准。
(5)加强对网络服务器、终端电脑的安全管理。
一是确保电脑服务器机房的安全保密。机房中存有内部局域网、地方政务网、外部互联网及信息数据库服务器等核心硬件设备,因此确保机房的安全尤为重要。要严格执行有关机房规章制度,严格进出机房登记手续,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机房。要加强设备管理,精心维护保养,对各类服务器适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服务器的高效运行。二是档案数字化工作要确保安全,所有的操作必须在一个封闭的网络中进行,与所有的外网要实现物理隔断。三是加强对终端计算机的管理。要设置使用者密码、配备杀毒软件,及时升级病毒库。要给计算机加装显示器干扰器、电磁辐射干扰器、安装行为管理软件、保密系统等高级别的安全控制设备和手段。要封闭电脑usb接口,拆除光驱设备,对外来移动存储介质必须进行病毒查杀。各终端电脑禁止使用个人的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数据迁移、临时备份等工作统一采用具有安全功能的专用介质。
(6) 数字化数据库的维护、整理及数据备份。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技术;必要性;数字化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步入了快速通道。管理微机化、馆藏数字化、信息共享化,已成为当今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档案管理部门新的任务和使命,是档案资料管理向档案信息的一种转化,是由单一的管理工作向为社会服务性工作转化的一个具体过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档案调取、档案共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更符合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新发展方向。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形势发展需要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档案也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档案馆是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是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就要求档案工作在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等方面做出调整,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式。
(二)档案安全保障
传统载体档案在数字化后,将来的整理、编目、统计、查阅、编研、开发等各项工作,都可不再动用档案,并可对档案进行封存管理,从而大大减少了对档案的各种人为损害或自然侵害,大大提高档案的安全系数,从而保障档案实体的安全。
(三)社会需求强烈
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如土地、婚姻、工龄等民生档案。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档案数字化
(一)数字化工作为档案信息化提供数据生命
对于档案信息化来说,数据就是一切,就是档案信息化的生命,而档案数字化工作就是产生档案数据的必要手段。以市档案馆为例,早在2009年底就启动了数字档案馆项目,陆续通过数字档案馆软件、硬件项目以及档案数字化扫描项目的建设,建立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并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严格按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三原则:规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严把质量关对馆藏档案进行全文信息的数字化扫描工作,为档案的保存和开发利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档案数字化是传统档案的一次变革
传统载体档案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将会对档案原件进行相应的整理、编目、统计、修复裱糊等各项工作,等于说把原始档案通过技术手段再重新修整了一次,并且在完成数字化以后,可以对原始档案进行封存管理,从而减少对档案的各种人为损害或自然侵害,大大提高档案的安全系数,保障档案的安全。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实质上是向数字化要安全、要效率,用数字化保安全。
三、档案信息化^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档案数字化的标准不统一
档案信息化过程是一个由传统手工操作管理向计算机自动管理转变的一个过程,然而档案的整理、分类、编目等工作仍旧按原本纸质档案手工管理的思维在进行,用这个思维来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是有差别的,会造成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混乱,尤其是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上更为明显。有非常多的部门和单位都有本行业的业务系统,产生档案的门类也非常多,比如国土、民政等等,档案整理以及数据库的建设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这就造成综合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系统难以很好地兼融这些数据,或者修改、返工,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二)档案人员队伍急待提高
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档案人员队伍的现状:一是从事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队伍参差不齐、极不稳定;二是各立档单位的档案员队伍中的基层档案员基本都是兼职状态。
(三)信息安全技术不够完善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脚步已清晰可闻,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计算机的云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等在档案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档案信息安全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各地区安全策略及措施都各自为政,这些都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安全。
四、对档案信息化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转变观念
把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思考角度应该由纸质档案手工整理的方向过渡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模式,并加强标准建设,由国家或者省市一级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国家级标准的数字库,建设时把按大档案的概念来考虑档号的设置、字段设置、档案的分类等等,把所有档案都纳入到这个标准中来,然后再按专业的档案门类进行细分,这样所有的档案数据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导入导出,那么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大档案中心可以一挥而就。
(二)着重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建设、素质培养、安全意识的教育,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要有针对性地对档案数字化加工企业和基层立档单位档案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不仅要做好档案实体整理的工作,更要了解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了解各种档案新载体的物理性能,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策略和知识;建立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度,培养融档案知识、计算机管理知识、信息安全等知识于一体的高端人才,来引领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加强档案新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