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欺凌,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及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欺凌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欺凌的品质。

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总人数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不计后果。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故事暗示、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欺凌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

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

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

1、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济宁邹城大律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图片一:

图片二: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

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

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

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欺凌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

(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后果。)

教师展示事先搜集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

图片展示危害:

图片一:

图片二:

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法、案例警示法让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产生警示效果:让施暴者停止侵害,让受害者不再沉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环节:析原因

结合看过的、听过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校园欺凌案例讨论分析(大屏幕展示):

1、为什么很多时候施暴者能屡屡得逞?

配上受害者一方在遭受暴力侵袭时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漫画,可以强烈刺激同学的自尊心,培养其勇敢面对欺凌的品质,突破难点。

2、校园欺凌案施暴一方都有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

、在哪些情况下我们最易遭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人归纳为什么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土壤:

受害者:

1、性格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

2、缺乏法律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施暴方:

1、强烈的好斗心理和过分要强。

2、性格严重内向,压力长期累积不得释放。

3、性格孤傲,不听意见,逆反心理强。

4、缺乏法律常识,做事不考虑后果。

本环节运用讨论归纳法,从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分析造成校园暴力的性格原因,分析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为下一环节“寻对策”作铺垫。

第四环节:寻对策

1、结合校园欺凌成因谈谈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受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教师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预防措施:不摆阔气;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同学间有矛盾及时化解;不结交不良朋友;与人相处,不能恣意妄为,要学会合作交流,又要讲原则,遇事不能一味退缩;在外不存贪婪之心;对不熟悉的人的邀请要心存警惕;发现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报告,否则就是在姑息养奸。

2、情境训练:一旦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教师提供以下几种情境,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应对方法并选派代表发言:

当发现有人背后跟踪时

当敌众我寡时

已被欺凌侵害后

当同学被欺凌侵害时

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评价恰当与不恰当的反应,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强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提供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讲述从网络上收集的智斗歹徒的故事,总结面对校园欺凌的原则:

一是冷静面对,斗智斗勇。

二是敌众我寡时,不妨委曲求全,但绝不忍气吞声。

4、大屏幕展示自我保护口诀,学生齐读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遭遇险境,紧急求援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第五环节:学习通知,发出倡议

1、学习学校的、国家的通知。

2、发出倡议,全体同学在倡议书上签字。(一式两份,一份张贴,一份上交存档)

最后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校园是我们一生中能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地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欺凌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产生摩擦,让我们和平解决;遭遇欺凌侵犯,让我们冷静面对,机智应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通过总结,呼吁大家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强化学生非欺凌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业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

校园欺凌事件ppt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欺凌,能与校园欺凌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欺凌做斗争。

3.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欺凌。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欺凌。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欺凌》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欺凌?你遭遇过校园欺凌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欺凌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欺凌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

校园欺凌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欺凌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欺凌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欺凌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欺凌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欺凌事件ppt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

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范文第2篇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现象的表现形式多以心理施压和身体攻击两种方式存在。心理施压主要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辱骂、蔑视、叫绰号、孤立、中伤等形式来实现。身体的攻击是指欺凌对被欺凌者直接进行身体攻击,一般地点选在校园中较偏僻的地方或上下学途中,宿舍,厕所等老师不易发现的场所。

二、校园欺凌现象多发的原因

1. 学校的评价机制是产生心理失衡的关键。目前,很多学校唯分数而论的评价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为了寻找心理平衡和自身的成就感而选择欺凌别人。

2. 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当是造成行为失当的必然。家庭是塑造孩子早期行为的关键场所。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

3. 现代媒体负面的影响是造就校园欺凌的根源。一些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模仿,促使他们组成团伙,形成所^的帮派。这种团伙规模或大或小,一旦形成就一定是校园欺凌产生的主要人群。

4.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校园欺凌的推手。农村甚至县城一级的学校中“留守儿童”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要么独立默默承受,成为被欺凌的一方,要么加入其他同伙成为欺凌人的一方。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应该以被欺凌这和欺凌者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被欺凌的角度分析:儿童少年时期长期处于被欺凌状态而又无力保护自己,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封闭、注意力分散、成绩下降、失眠呆滞、逃学辍学,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从欺凌者角度来看,其不良的习惯和个性特点会妨碍他和其他学生的正常交往,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一方面会对欺凌者的人格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会使这些有共同特征者结成团伙,进一步放纵其行为。

四、校园欺凌行为的纠正

1. 通过情景再现来换位感知。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双向思考,让其在思想上认识到被欺凌者所受的伤害,从而在实际中控制自己的行为。

2. 通过素质教育来提升情感。部分高校高中已在尝试将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纳入到招生成绩当中,这无疑对学校在抓好学生成绩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3. 通过家庭关爱来影响性格养成。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婚姻关系美满融洽的父母能更加积极、敏感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会用一致的积极行为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过程触目惊心,性质十分恶劣,一些女生间的校园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残忍恶劣,侮辱性极强,多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广泛关注。其实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小学欺凌现象在我国就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频发,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菁菁校园,为何会欺凌事件频发,是什么让青少年变得如此暴戾?

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

欺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侮辱、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对被欺者采取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或勒索钱财等行为;间接欺凌指对被欺者进行排挤孤立或语言谩骂攻击等。[1]校园欺凌概括来说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该问题最早被挪威学者奥维斯所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对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校园欺凌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一种,欺凌者个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对受害人实施排斥孤立、言语侮辱、肢体暴力、威胁勒索等行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的欺凌者还将欺凌过程、欺凌照片到网上,对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难以平复的伤害,甚至促使自杀行为的发生。[2]有些被欺凌者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反抗欺压行为或成为新的欺凌者,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而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处事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把欺负人当成家常便饭。如果欺凌者始终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其行为也没有得到惩罚和矫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会增大,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

1.手段多种多样

常见的手段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直接的身体暴力攻击,如推搡、掌掴、拳打脚踢等,还包括对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如嘲笑、侮辱、恐吓、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敌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为的表现。

2.持续反复发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将受欺凌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的心理,欺凌行为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多次反复欺凌受害者,并以此为乐。

3.当前普遍存在

校园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与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再加上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把欺凌理解为同伴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中学校园成为欺凌的高发地带。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龄更大、身体更强壮,或者实施欺凌的学生由多人组成,形成实力或者势力上的优势,使被欺凌的学生在心理上惧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对等局面。

5.行为隐蔽较难察觉

欺凌行为通常会发生在一些隐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长和学校往往很难发现。而且间接欺凌往往不明显,家长和老师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孩子的异常。当前网络欺凌逐渐兴起,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广更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贴吧等发送恶意诋毁、侮辱、威胁他人的文字与图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与精神伤害。[3]

三、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精力和体力都比较旺盛,有时需要对外发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还不成熟,有时为了“面子”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学生本来就较为懦弱胆小,受欺负了也不敢吭声;还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这些人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跟男生顽皮好动、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相比,女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或达到某种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强,情绪变化大,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而心烦意乱乃至情绪失控,通过欺凌等方式将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早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些家长本身素质有限又忙于生计,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指导,更有甚者,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青少年而言,父母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野蛮粗暴。而对于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自身无法调节时,可能会通过欺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团体的影响

人都有合群性,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团体里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在团体里他们能建立自信、加强身份认同,也能对抗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和欺凌。但这种归属感并不稳定,当意识到自己在小团体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或明显感到自己地位较低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会通过欺凌他人的方式来向团体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众传媒的不良示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视、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会增强他们的攻击性。再加上他们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学校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四、国外解决校园欺凌的做法

为了解决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从2007年3月开始,韩国教育部就向中小学提供免费“警卫服务”,只要学生提出求助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在校园周边或特定地点暗中保护他们。[5]今年年初,韩国政府还颁布了《人性教育振兴法》,规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相关课程设为必修学科,全国中小学校必须提交人性教育计划,并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特别加强了学校教育和咨询服务,不仅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还扩充校园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学校咨询机构的规模,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采用“同伴调解”的方法,挑选若干性格开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调解员,一旦发现有同学被孤立,就会特意多和该同学接近,尽量消除他们的寂寞与孤独;还会找不团结的同学谈话,努力使他们消除偏见和分歧,重归于好。

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中国留学生欺负同伴事件,涉事学生面临着美国司法部门的绑架、虐待等指控,可能会被处以终身监禁或驱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国对未成年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力度还有待商榷。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影响,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如果惩罚过重可能会让其自暴自弃毁其一生,太轻的话又可能达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园欺凌的对策建议

1.政府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制定实施了《校园安全法》,时至今日,共有48个州实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网络欺凌或电子骚扰。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也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我国的《校园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台。我国应该尽快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从法律的高度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健全惩戒机制,让欺凌者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对欺凌者实施应有的惩罚和处置,才能鼓励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来反抗。

2.学校

目前学校教育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与分数的提高、升学一样不可或缺。学校教育应两手齐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始,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团结友爱、社会公德、爱护弱小等教育。学校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改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

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应当在校园内一些偏僻、不易察觉的地带建全监控网络,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应当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伤害的发生。[6]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给予青少年科学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律常识宣传栏、法制教育栏目、案例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给他们基本的防范知识,学会找老师帮忙,而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时,不要武断批评或者当众训斥,应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学生这么做的原因,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矛盾,让他们认识到欺凌的后果和严重性。教师还应该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对班级和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学到应对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尊重孩子,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既不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过分专制。平时处理事情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养。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子女的异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当得知孩子欺凌别人时,不要一味过分指责孩子,要耐心开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欺凌别人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若孩子被欺凌时,多给孩子爱、包容与理解,让孩子不要恐惧,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长与学校要保持联络,加强合作,一起出谋划策,制止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4.青少年学生

面对校园欺凌,青少年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打破沉默,及时与父母或老师沟通,取得帮助和支持。青少年学生要学会与人为善,接受他人的缺点,不孤立他人,学会宽容、体谅、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多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学会控制情绪。同时,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对考试的不如意、老师的批评、遭同学欺凌等,不应自卑退缩、自暴自弃,应当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对解决问题。

总之,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一起关注欺凌现象,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2] 贺岚.看不见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3] 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实践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 李茂.遏制“校园欺凌”外国如何出招[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5).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欺凌行为;德育有效性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多起校园欺凌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也对我国学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在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当事人中,初中生占有很大的比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学生自身密不可分,同时也说明我国初中德育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有效性,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没能进行良好的引导。本文从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对于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入手,对德育在初中生培养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叛逆阶段,同时,相比小学,初中阶段面临更加沉重的学习负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懂得调整自己的心理,而学校又过于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将导致部分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发生扭曲,甚至养成语言和行为暴力的习惯。这部分初中生在日常学校生活中会对同学有一些欺凌行为,对同学的身体及心灵造成伤害。我们在加强初中阶段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的有效性,确保初中生能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品德素养。

一、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对于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有所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对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然而,在传统教育当中,学校及家长对学生文化知识课程倾注了更多的心力,却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多起初中生欺凌事件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德育有效性不足的一面。学生道德素质水平较低,同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克己的思维品质紧密相连,也与学校忽视德育实效性有重要关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初中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初中德育,促使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即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及行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良好的行为和心理为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新时期,在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学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智育的培养,同时重视道德教育,并且学校还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紧跟时展潮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

二、初中生欺凌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情感体验。

经调查发现,在多起初中生欺凌案件当中,双方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情感体验,这是导致其思想状态异常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缺乏同情心。据有效调查显示,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实施欺凌或被欺凌的学生,更习惯以沉默的态度来面对此事件,但那些未接触这些事件的学生却拥有相对积极的态度,同时,女生的态度要比男生积极。尽管拥有积极的态度,但在事实面前,这些学生仅有少于65%的人愿意出来制止。这充分说明学生消极对待欺凌事件的比例较大。其次,较大的情绪波动[2]。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没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负面情绪和思想的影响,自身又无法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思想和情绪变化会很大,在面对某种逼迫的情形时,很容易因激动的情形造成行为失控。

2.行为习惯不良。

在最初发生初中生欺凌事件时,由于被欺凌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教师对这方面问题预防的疏忽,部分欺凌行为实施者会避免被追究责任,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尽管做了伤害别人的事也没有受到惩罚,同时,那些被欺凌的学生也会更加害怕自己,这种现象将导致他们欲望膨胀,会继续实施欺凌行为,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不良行为的恶习。言语欺凌是整个欺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表现,言语中的欺凌最初都不会受到欺凌事件双方的重视[3]。这样一来,实施欺凌行为的初中生就能感受到欺凌过程中自尊心和欲望的膨胀,同时,这种行为并没有被家长或教师进行严格的惩罚,因此,他们开始尝试更加严重的欺凌行为,如殴打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二)学校原因

1.不健全的德育管理。

新时期,初中学校在进行正常学习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落实德育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的初级中学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不健全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没有有效监管隐蔽地点。在对多起初中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事件普遍发生在校园内学生和教师很少出入的隐蔽场所,而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这些位置设置监控或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巡逻监视。不严格的监管是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初中学校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4]。近年来,多起初中欺凌行为存在二度伤害发生,这指的是校方和教师在掌握了相关事件的情况后,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教,促使欺凌行为实施者再次更严重地实施欺凌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及教师不希望事情扩大影响自己事业等。

2.德育体制存在缺陷。

在总结欺凌行为的具体原因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德育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教学,教师和家长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有效面对强大的升学压力。尽管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入,但部分初中学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模式,以学生成绩为重点教学目标,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5]。其次,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基础上,我国初中教学开始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比例,但却没有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并没有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同时也没有遵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只一味地将传统的道德观念传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无法发挥德育的有效性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也无法得到确立。

三、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对策

(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在充分发挥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首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证自身的行为同自身信仰的准则保持一致。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让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并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素养,从而提升自己判断和处理恶性事件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反思[6]。反思的过程是发现自身问题的过程,是提醒自己以更好的状态和行为面对明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应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从而消除实施欺凌行为的欲望。

(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首先,教师在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道德发展进行严格的遵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以举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人在面对道德考验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的。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还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遵守相关道德准则。其次,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还有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7]。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引导学生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实现自我控制。这样一来,未来在面对多种诱惑时,学生就能拥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这是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的有效对策。

(三)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首先,完善德育管理体制。初中学校在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过程中,应构建起完善的德育管理体制,积极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在对校园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使道德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是基础。在民主精神下,保证全体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德育制度。学校方面应加强这方面工作的落实,学校领导应在严格控制自身行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尝试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乐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享受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去维护它,从而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例如,在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比赛当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对生活也就更加热爱,道德教育就能更加顺利地实施。其次,转变德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初中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时期应积极转变这一观念,实施文化与道德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8]。因此,新时期我国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完善德育教学体制,转变传统的教师考核标准,增加德育教学效果评估,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了多起欺凌事件,这些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视。尽管我国始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对德育教学的具体实施有所忽视。因此,在新时期中,我国初级中学应充分发挥道德教育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促使德育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成荣,袁志文.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凌行为比较与社群福祉观辅导应对[J].青年探索,2010(6):22-29.

[2]曾琬雅,张高宾.现实治疗团体对受霸凌青少年忧郁之辅导效果:以台湾某初中为例[J].青年探索,2011(3):23-29.

[3]朱家安.学校德育矛盾的调查与研究:以广西5所中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1(12):142-144.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立项研究课题名单[J].浙江教育科学,2008(1):59-64.

[5]徐永胜,张克新.传承与创新: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4):23-45.

[6]凌绍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德育配合的研究报告[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S2):1-6.

[7]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目录[J].浙江教育科学,2013(1):53-59.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范文第5篇

一、校园欺凌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在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受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变得浮躁、虚荣、功利和世俗。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孩子是家长的事,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孩子吃住在学校,责任应该由学校承担,他们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学校,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学生一个学段8天或9天在学校,出现问题打电话让家长来校了解情况,部分家长,满口粗话,家庭暴力不断,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不用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理和习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庭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上重点学校而采取显性的“棍棒式”教育,成绩不好轻则讽刺挖苦,重则打骂或者是百般溺爱孩子,全权孩子选择学校、兴趣和爱好,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什么家务都可以不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家长会借口不去参见,觉得孩子在寄宿制学校上学,至少吃饭不掏钱,住宿不付费,还要发车补,寄宿学校学习挺实惠,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学生教育了。

家长素质不高和陈旧的教育传统观念。寄宿在校的学生在学校的言行,无不带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不难发现,凡是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小偷小摸的父母,其子女长大后也有偷东西的行为习惯;凡是动m打骂孩子的父母,其子女长大后也有暴力倾向。多数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他们耳濡目染了家长的暴力和敌对行为,在无形中形成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与习惯。在家庭中,学生目睹父母之间的冲突或者暴力行为,其不良的影响渗透在学生整个生命历程及人生各种不同的领域。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温暖,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创伤,甚至是畸形的心理,也是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

2.学校因素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还处于“以看管为主,以不出事为原则”的低水平,学校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心理状况往往缺乏关注和引导。另一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24小时都在一起生活,这就为校园欺凌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

农村寄宿制学校轻德育重智育。当下,轻德育重智育的应试教育依然在寄宿制学校占主导地位。考试成绩是家长和社会评价学校好坏的主要指标,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学校不惜付出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寄宿制学校取消了与考试无关的各种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时连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也被所谓的正课所抢占,让学生沉溺单一的学习和考试中,造成身心疲惫,产生厌学情绪、紧张、压抑,学生不能轻松愉快的求知,产生畏惧和畏难心理;一部分“边缘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自卑和失望心理等,这些“无望之辈”,就会“无望生非”被欺凌的事情往往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

3.社会因素

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影响和干扰。有些寄宿制学校处在郊区,周围有不少小卖部,店员偷偷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有些移动商贩隔着校园围墙给里面的学生兜售食品或其他物件,学校值班教师、领导驱赶干预效果甚微;有的寄宿制学校校门口(不足10米)就是农贸集市,每月逢1逢5在这摆摊设点,市场商贩的吆喝声,买家卖家发生口角的谩骂甚至打架的情况,也司空见惯,商业性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下,青少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一部分青少年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没有敬畏,灵魂没有寄托之所。因此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为校园欺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还有受社会帮派的“哥们”义气影响,使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产生盲目崇拜,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二、校园欺凌解决对策

1.家长重视

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既要教导孩子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处理问题和珍爱生命,又需让学生明白,必须为自己欺凌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视“仁爱”为基本养料,重视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讲“仁”与“爱”思想作为培育学生优秀品德的基本精神养料,提倡同伴之间的相互爱护,“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必从而利之”。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友善教育,这粒友善的种子就会逐渐在孩子心灵开花结果,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全的个性。自然而然,这些孩子将来能在学校以友好的方式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愉快地学习与生活,避免攻击与暴力行为。

教育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家长通过教育改变孩子错误的认知与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法制纪律观念,使其在面对冲突时,能沉着冷静对付而不至于盲目冲动。父母要教育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而不是肆意地虐待生命,让孩子在冲突中避免伤害他人。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有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会给他人带来危害。

2.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依赖的场所,学校应该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欺凌,以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阵地做好宣传教育。如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室等,做好宣传辅导工作,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说服人;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育学生学会基本的防范本领和运用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权利的技能,学会找教师或班主任帮忙,而不是以武力来解决。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相应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化教育行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减轻学习压力,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多开展校园活动,重视心理引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针对极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如离异家庭子女等,向他们传授克服困难的策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对那些中等甚至严重心理失调的学生进行个别的监控和心理矫正。要加强管理,制定措施。课余时间团委、政教处和班主任要进行检查,在欺凌发生时,学校和教师对这一行为反对的态度要坚决,批评要严肃,切不可有半点的迁就。营造全员育人的浓郁氛围。要营造关怀、尊重、包容和支持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并有效地执行反欺凌制度,以及明确清晰而又有力的惩戒措施;加强操场、寝室、走廊等地的监管,对学生进行反欺凌教育及应对方式的教育;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以提高教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在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其余同伴(互助小组、朋友圈等)敢于面对欺凌者,支持被欺凌者,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调节与干预。

3.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呼吁全社会重视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构建全社会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要让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各级政府应加强留守儿童保护工作,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民政、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共同做好留守儿童保护工作。

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定期核实、更新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对留守儿童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工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