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级课程与三级课程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流仿真;课程教学;物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为迫切。目前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近年来也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历史较短,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因此大量的物流管理教学依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框架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其次是将理论能够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对专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同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两方面并重,在理性和感性层面加强学生对物流知识的认识,并能直观地感受到物流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感觉过于抽象,难以产生学习的动力[1]。因此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更应该掌握如何教的方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着理性分析的层面逐渐深入。一般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传统做法为带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到周边相关企业去参观并了解物流的设施设备、合理布局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受制于学时数、成本、组织难度等方面的考量,这种现场教学方式难以大面积的开展。
为了缓解这一需求和实际困难之间的矛盾,本文尝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先进成果,将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以及实际运行的状态以动态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并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通过自行动手调整设备以及参数,观察和研究其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物流系统优化的含义以及方法,这对于讲授物流系统组成以及系统优化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灌输式学习向着探讨式与研究式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一方法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嵌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推广与应用。
1 仿真理论与工具分析
仿真理论认为,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模拟,能够在可控的条件下抽取主要影响系统的要素,使其在接近实境条件下展现系统的功能。仿真最初是从流程仿真开始,逐渐进入二维仿真、三维仿真以及更为接近实境的体感仿真。这一演化过程可以让教学、培训等工作更易于组织,实现成本也更低。例如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作战中,美国士兵基本上是未曾经历过任何实战的新手,但是却轻易地战胜了伊拉克的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精锐部队。这一战争结果并不意外,因为美军士兵已经在本土进行过多次沙漠作战的仿真演练,而美军认为,这一场实战并不比仿真演习中的场景更困难[2]。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仿真系统的价值和重要性。
随着当代越来越多的系统操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操作者也只能通过计算机屏幕上的反馈得知真实系统的运行状况。那么如果仿真系统足够逼真,操作者在采用仿真训练和真实训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其成本和效率将发生较大变化,训练者可以轻易地调整一些现实中无法便捷调整的参数,并观察和体验其结果的不同,因此仿真这一方法成为系统开发与人员技能培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价值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
物流仿真作为一个新兴仿真领域,与工业仿真一样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当前市场上能够见到的仿真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流程性系统动力学仿真
这一类工具主要研究系统中的存量与流量的因果关系,其建模过程较为抽象,主要可用于物流系统中库存量决策等问题。
(2)二维平面仿真
此类工具将上一类仿真模型中的流程转化为了二维实体对象,通过设定对象之间的连接逻辑以及对象属性,建立了一个实体物流系统的映射关系,并通过加速系统的运行时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并得到系统分析结果。
(3)三维仿真系统
这是当前业界的热点,这一类仿真软件基于第二类软件基础上进行实体对象的三维模块化,并将物流系统中的各项作业流程采用实时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现,能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物流系统的运行,分析其运行结果。
(4)体感仿真
这是下一代的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体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可以真实“感触”的虚拟实体,而不是在计算机前用鼠标进行的操作,实验者可以利用体感手套以及VR眼镜操作虚拟环境中的设备与对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系统的各种状态。这需要软件与硬件系统的整合,当前硬件平台已经较为成熟,而软件方面尚且欠缺,系统的整合仍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阶段。但不可否认,这将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一种仿真形式。
2 物流管理仿真软件选择的基本原则
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仿真系统,既需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易用性、成本、适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经过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得出,在软件选择上应把握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易学易用性
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如果软件复杂度很高,学习起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需要较多的编程和其他背景知识的话,会带来较高的技术门槛,将仿真教学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无法对其产生兴趣的话,即便后期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也只是一种空谈而已。因此需要仿真系统强化人机界面,采取搭积木的方式将所需要的对象“拖拽”到工作空间中,并直观地在各个对象间建立逻辑关系,这样的系统才能够使学生迅速入门。
(2)模块标准化
在物流系统中同一类设备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型号。但是在仿真过程中不需要如此多的不同设备,而只需要将设备的共性部分加以呈现,对主要的功能输出加以描述。例如在实际中叉车有内燃机式和电瓶式之分,每一类下又有更多的指标参数。但是在仿真中并不关注这些差异,而只关注叉车的行驶速度、抬升高度、最大载重负荷等与性能相关的参数,这样就能够有更好的大局观视角,将精力集中于系统的仿真,而不是设备。
(3)接口开放性
仿真系统需要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实际环境,例如在设备的三维模型中或者物流设施的平面布置中,三维仿真系统可能并不擅长于具体设备的建模或者平面布局,但是可以方便地从外部系统中导入AUTOCAD、3DMAX等专门化软件所形成的布局或者对象,便于协作与共享。
(4)可控制性
在仿真系统中,可对于任意实体对象有更多的参数控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修改其中的一部分参数,这可以满足一些高端用户对仿真系统的要求,具有更强的仿真能力。
3 物流管理课程仿真教学应用阶段
在物流课程中引入仿真,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三维实体设备的仿真
在物流课程中讲授不同物流设备及其应用,传统上介绍设备的功能、参数,以及图片视频等,但是学生并无对设备的直观印象。运输车辆这些常见设备还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得到,但是对于AGV、ASRS等平时看不到的设备,则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三维矢量建模,将设备的三维模型根据实体尺寸进行再现,学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用鼠标查看设备的各个不同细节,对其尺寸、部件功能等都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矢量模型还可以支持无损缩放,因此,可将设备的细节进行放大,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这使学生在了解设备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可参与性,效果较好。
(2)物流设备在系统中作用分析
物流系统中的设备需要通过链接来形成一个整体需要说明设备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那么需要将设备嵌入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让其工作,表现出设备的功能特征。例如,在一个典型的物流仓库中,由货架、叉车等设备组成了一个仓储系统,那么在给定了输入输出接口的时候,货物的流动构成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可以通过建模将此过程描述出来,如何接货、叉车设备如何实现托盘上架、如何出货等过程均可实现三维动画方式表达,使学生能够了解设备在系统中的作用。
(3)模块化仿真系统运行与优化
作为物流管理,更多地是需要学生在了解系统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这一目标,所谓管理,即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实现系统效率的最大化,避免闲置、浪费以及资源配置不足等不经济现象。例如在上一步完成的条件下,对系统中货物的到达进行描述,可以给定一个真实的货物到达时间数量表,或者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给定货物到达,在系统中给出货架的存放最大容量,叉车设备的作业时间等参数,那么通过让系统在计算机中快速运行,并得出系统的使用率,使学生对系统瓶颈、优化等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暂存区货物出现了大量的堆积,而货架利用率尚且不足,叉车却是满负荷工作,此时,学生便易于找到系统的瓶颈,并且尝试着提出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强地参与和动手的积极性。
(4)模块整合,综合研究
将各个独立的物流系统模块进行整合,从而掌握更为复杂的大系统运行的仿真模拟,对物流有更为成熟的大系统观。物流课程的讲授一般是从系统的七大功能要素展开的,并最终要对其各个功能模块有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因此,给出各个子系统的接口,并将子系统定义为若干个子模块,这样可以方便地形成一个可运行的大系统,分析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实现物流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些仿真的手段,使学生能够实现“做中学”,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结 论
通过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软件Flexsim,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布置实际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答案,学生能够在课后自觉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开始对优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尝试解决系统瓶颈问题时,开始由问题驱动学习理论方法,对课本上所描述的大量抽象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且通过这一工具的掌握,为后续的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以及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将前后所学的内容进行贯通,逐步提高解决更为复杂的物流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比参加企业认识实习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能够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问题引入到三维建模过程中来,而不仅仅采用一个假设的场景,这样更易于使学生理解物流系统仿真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一、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发展到今天,本科、高职、高专、电大等院校中都没置有该专业,20多年的时间里,学生人数激增。然而,这种过快的增长趋势背后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大批学生设计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大不如前。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向地域性和区域性发展和服务的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求,突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使我院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地方和区域就业实力。
二、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
对于国内大部分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了设计入门做引导;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把学生带进专业设计领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则是加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四年级的课程主要训练综合设计、表达和应用能力,为职业设计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进入专业学习领域,但是他们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相对零散,不能够有机地将各门课程进行联系和交融。我们通过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尽快了解到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论和应用体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并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融会贯通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实际工作。
1.课程体系的建构
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院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年级课程进行了体系的建构,见表1。这个体系把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课程进行有序的交叉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以景观设计Ⅱ、景观设计Ⅲ以及园林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把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课程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里面去,加强学生在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的工程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制图基础课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设计、表现技法、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继续作为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实践与应用
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来说明体系建构的过程和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是景观设计Ⅱ,以这门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学期。景观设计Ⅱ的主要设计内容是针对我院的一块空地做规划和景观设计,学习成果以图纸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建构的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内容和以往该课程设计内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设计课程总是模拟课题,教师给出原图纸,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而课程体系中经过几番教学改革,我们选用的是真实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并且场地基地图需要学生运用低年级学过的建筑测量学来进行场地测量,然后绘制出场地基地图,再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第二,在景观设计Ⅱ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设置了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进行交叉教学。对于学生在景观设计Ⅱ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地面铺装材料和构造,景观设施和小品材料和构造等实际问题时,都要求他们运用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中所学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市场调查和实地实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内容将成为解决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构造等方面的问题的支撑材料,并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材料和构造,确定设计图纸中各种景观要素的材料和构造的选择。
此外,在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实地实例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把对材料和构造的认识应用到景观设计Ⅱ的模型设计和制作中去,并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时,对学生再次强调各类材料的特性、各种胶结材料的选择、细部连接构造、模型制作工艺等,让他们在做模型时体验材料和工艺的知识应用过程。学生从市场考察、材料采购到按照景观设计Ⅱ成果图纸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较整体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 实验教学;CDIO;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114-03
0 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1,2]。基于此,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展了CDIO项目式教学,增设了以项目为主线的实验课程――三级项目。三级项目,即教师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分配项目内容,小组成员共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项目,最终汇报验收。
传统实验课程是文化课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而开设的课程。三级项目与传统实验课程在立足点和培养模式上有着较大不同,三级项目能够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传统实验课程应从三级项目中吸取有利因素,做出适当调整,让学生从传统实验课程中既能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又能打好实践基础,为更为复杂的三级项目学习做好铺垫。
从三级项目教学中寻找传统实验课程的改革之路,同时要求实验教师加深对广泛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个人素质品质,更加耐心的帮助学生解答疑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学生解答在实验课程中碰到的高水平学术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传统实验课程与三级项目在立足点和培养模式上的区别。从二者的优劣中,提出传统实验课程在课程项目、上课思路、指导实验的方式和评分依据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并提出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教学在知识点掌握、个人素质和学术水平上对实验教师的要求。对改进之前与改进之后的传统实验课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为三级项目做铺垫的效果上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
1 传统实验课程与三级项目的区别
1)立足点。传统实验课程立足于课本的某一个知识点,相对孤立。因此,传统实验课程的每堂实验课操作量相对较少,加之实验教师对操作方法会有简单讲解,无法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完成实验的兴趣,使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下,对教师依赖性强。但传统实验课程知识点明确,学习过程目的性强,学生学习速度快。
三级项目立足于某一个具体问题(项目),具体问题包含一系列相关知识点。在完成三级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可针对其中不熟悉的知识点,主动翻阅课本,查阅资料[3]。三级项目能够:(1)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2)通过自我主动学习的方式,将所学知识相互关联,灵活运用。但由于目标开始不明确,会造成学习周期长的问题。
2)培养模式。传统实验课程需要在规定的上课时间,由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并带领学生根据实验所要求的内容,动手实践。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教师所讲的操作步骤,照葫芦画瓢,并不独立思考。另外,传统实验课程中,不同小组同步进行同一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操作方法的问题,易出现“一人干活,多人偷懒”的现象[4]。但传统实验课程预习方便,学生间针对实验知识点易于交流。
三级项目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同任务,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终以PPT汇报的方式答辩验收。使用这种方式,可以较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依靠实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求知路上摆脱了依赖老师的心理[5]。三级项目并不能仅仅依靠小组某一个成员的力量就能完成,杜绝了“一人干活,多人偷懒”的现象。三级项目的这种培养方式对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PT汇报方式也锻炼了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三级项目接近实际,可以锻炼团队能力,但不同组的实验方式不同,不利于学生课后交流。
2 对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上文中对传统实验方法与三级项目的比较,得到两种方法的优劣,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实验方法与三级项目的优劣
传统实验方法 三级项目
① 知识点明确,易上手, ① 教师干预少,充分发挥学
优点 适合初学者;②由浅入 生学习的自主性;② 可充分
深,条理清晰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① 教师干预多,阻碍学生 ① 实验实施困难多,易陷
不足 积极性;② 课程内容少, 入僵局;② 不同组学生间
师生交流少;③ 易造成雷同 交流范围窄
从结果而言,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相对于三级项目有较大不足,但仍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急待改变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形成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此,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液压实验室对目前所承担的实验教学工作,从三级项目上借鉴优势方法,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进。
1)对实验开设项目进行调整。从学生角度,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易清晰掌握的实验原理、只机械重复几个操作动作的枯燥实验去掉,替换成学生感兴趣的,且能够从中学到更多动手实践知识的实验项目。例如,在液压实验室开设的16学时综合实验中,将泵和马达的形式实验去掉,替换成利用PLC控制气缸的往复动作实验(如图1所示,图1(a)为泵和马达的形式实验台,图1(b)为PLC控制气缸往复动作实验台)。
2)改变以实验教师讲述为主的实验课程的上课思路。(1)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多创造机会给学生展示,多提问题,让问题贯穿在整个实验讲解过程中,增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6];(2)授课过程中将实验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展,与工程应用的案例相关联,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3)将实验内容分成小单元,各组以不同顺序完成各小单元。保证同一时间各组所做内容不相同,解决相互借鉴操作方法的问题,并根据各组各小单元的表现情况,记录下各小组平时操作得分。
4)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教师以引导为主,不替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多动脑,能对知识点理解性的接受。
5)成绩给定不单取决于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还要将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平时出勤、实验操作得分)计入成绩中。学生成绩将参考平时成绩与报告成绩。
3 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结果
2013年春季学期,燕山大学液压实验室对10门传统实验课程开始试点,这10门传统实验课程包括工程流体力学、液压元件、液力传动与流体机械、液压流体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传动系统、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控制工程基础、气压传动与控制、专业综合性实验。在每门传统实验课程上课班级中,随机抽取一半的班级采用改进前的教学方式教学,另一半班级采用改进后的教学方式教学。分别统计这10门课学生平均成绩,学生成绩依然采用平时成绩加报告成绩,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中采用改进后教学方法的试点班级,其学生实验成绩明显高于未采用改进后教学方法的班级。说明,对传统实验课程的改进是行之有效的。
传统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改进后,学生动手操作更加熟练,基础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直接体现在传统实验课程之后开展的三级项目上,如图3所示。图3(a)为学生在传统实验课程改进前,在三级项目中完成的气动压弯成型机,图3(b)为学生在传统实验课程改进后,在三级项目中完成的气动压弯成型机,后者较之前者具有更多的功能。
4 改进后传统实验课程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传统实验课程改进后,对于实验教师也有着新的要求。
1)加深对广泛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对于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有较多不在当前课程内。创新前并不要求实验教师对教授课程外的知识点进行掌握,这就导致在改进后的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上造成方向少、思路窄和命题难等问题[7]。为了使学生能在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中更大的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就要求实验教师做到对相关知识点面面俱到。
2)加强个人素质品质。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摸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速度慢、问题多,但这正是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师的任务量会比改进前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实验教师能更耐心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肯花费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敷衍了
(下转第122页)
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深刻理解课程内容[8]。
3)提高学术水平。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中,学生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可能都会超出预期,出现课程要求中不会达到的高度。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师应仍能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在平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解答学生在实验课程上所碰到的高水平学术问题,让学生能深刻的学习课程内容。
5 结束语
在积极倡导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体制下,实验课程的开展是提高学生这一能力的主要途径。在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于三级项目,作为基础实验的传统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体现在调整部分实验项目、改变上课思路、优化实验操作环节和改变评分制度方面。同时对实验教师在知识点掌握、个人素质和学术水平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后的传统实验课程,无论从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还是为三级项目作铺垫的效果上都有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4-16.
[2]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7-119.
[3]梁桂英,刘俊景.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63-64.
[4]陈爱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54-55.
[5]苏瑛,曹五七,黄冠庆,等.高校多元化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1(1):1-4.
[6]孙盾,姚缨英,范承志.实验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8-30.
我系按照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包括临床、药学、护理等专业),以及学生不同需求为目标,推行英语课程教学分层次进行:基准课程教学层次、学位英语教学层次、专业英语教学层次。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可自主选择任一层次的课程学习。
1.1基准课程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其课程属于基本阶段英语课程。
1.2学位英语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医学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在达到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及应试能力,顺利通过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并尽可能取得良好成绩。其课程属于提高阶段英语课程。
1.3专业英语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领域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将有利于其实际工作,也为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攻读硕士研究生打下基础。该课程属于拓展阶段英语课程。
2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英汉互译能力和初步的听力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是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熟练程度。这里重点讨论学位英语教学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实行传统的面授教学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即在校的面授课程和计算机上的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面授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学时,面授课程应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内容,综合语言功能,把讲解词句、结构难点以及英语三级学位辅导内容等语言形式放在面授课程的重要位置上,并把三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渗透在每次在学校里面授课的内容当中,以便让学生能够抓住并掌握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动因素,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分析,从他们的思想及语言表达中抓住信息反馈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薄弱点并做进一步的加强。在课堂上无论从课文的朗读到词语的讲解,尽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尽快提升他们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网络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操练,也是面授课堂学习的进一步延伸。每学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网络课程训练,其英语学习任务占英语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时。网络学习内容对应教学大纲中的单元内容和三级水平考试内容,学生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认真完成网上布置的单元作业,并且在网络上完成每一单元的测试题目,最终完成规定的网络学习任务。
3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3.1医学成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并制作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完整课件,包括大学英语1~4册每课授课要点、语法结构、词汇用法、难句分析及精彩、优美、实用的句式等。以确保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授课教师发生改变,但授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及学生的运用仍能得到不间断的贯彻落实和执行。针对推行的医学成人专升本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对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进行调整。保留已选定的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以及郭杰克主编的《大学英语快速阅读》。
3.2扩充学生学习资料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对教材及学位考试中所涉及到的全部语法要点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并配合以相关支撑的大量配套练习题目,如:词汇(介、副词,词组的固定搭配,三级必备词汇)选择、完形填空、挑错、阅读理解、翻译(中、英互译)。收集汇总了近十年的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真题,并配有相关分析讲解及参考答案,自行组卷整套三级题目或模拟试卷供学生学习练习使用。
3.3配套的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为了满足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三级英语学位考试,应用语言学系增加了校内教材,即《北京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位英语统一考试辅导用书》,作为配套的英语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书中涵盖了三级考试中所要求掌握的全部语法点并配有大量的对应练习题目,供学生复习时参考使用。其中包括名词与主谓一致;常用时态;被动语态;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虚拟语气;强调句;倒装句;附加疑问句;情态动词;各种从句(主、宾、表、定、状、同位语从句);介词搭配等。此教材先在学校课堂面授教学中进行使用,待使用成熟后再正式出版发行。
4结束语
20xx年广东教师职称评审细则
在职称评选标准中看到,符合担任班主任年限,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的小学老师,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满足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指导和引领学前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幼儿园老师,也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
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
《方案》规定,原中学正高级教师对应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含小学评聘的中学高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小学评聘的中学高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教师)五级、六级、七级岗位,对应高级教师五级、六级、七级岗位;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八级、九级、十级岗位对应一级教师八级、九级、十级岗位;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十一、十二级岗位对应二级教师十一、十二级岗位;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十三级岗位。
广东教师职称改革四个步骤
1.人员过渡。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过渡办法》完成现已取得中小学教师职称人员的职称过渡工作;对原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已聘用到相应岗位人员,直接过渡聘任到新的职称体系中对应岗位;对原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过渡聘任到新的职称体系中现聘任的对应岗位,其资格予以保留,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2.核定岗位。各市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有关规定,对中小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岗位数额、岗位层级等级重新核定。
3.组织评审。学校教师根据岗位空缺和工作需要,确定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推荐人数,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组织开展评审工作。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由省里统一组织,各市根据省正高级教师评聘要求进行申报推荐。
4.学校聘用。教师职称评审通过后,学校根据岗位聘用制度的有关规定及程序,办理聘用手续,并兑现相应工资待遇。
相关阅读
在职称评选标准中看到,符合担任班主任年限,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的小学老师,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满足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指导和引领学前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幼儿园老师,也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