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分配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计算系统的局限以及作业基础成本会计对此的改善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业基础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为此,本文将对成本基础作业会计的理论、计算程序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0 引言
作业基础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九十年代以来率先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在中国,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在具体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1 作业成本的核算
1.1 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在每个作业中心要汇集其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计算出该项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后分配给每种产品负担。这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某一个生产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而作业成本法是将某一项作业作为一个成本中心。
1.2 成本费用汇集和分配的程序
1.2.1 设立作业中心 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时,首先应找出成本驱动因素,建立成本中心。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较多,发生的费用也较多,若将每一个作业活动的费用都作为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虽然比较准确,但却比较复杂。所以,可对作业活动进行分类,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1.2.2 将间接费用按作业进行汇集,然后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上。应正确确定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便将作业成本分配于各种产品的成本上去。在进行成本的分配时,应注意其相关性原则,以某项作业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分配。
2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使成本计算所提供的资料更加准确可靠。不是所有间接费用都可以归属于不同的作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在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只适用于由于生产作业所引起的成本费用,而与作业活动关系不大的间接费用则不能采用此方法。从成本的构成来看,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但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且它的构成也大大复杂化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优点是能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间接费用的来源,并且提出新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且通过该系统,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作业,借以降低成本。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基础,其计算工作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全过程。由此实现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进行动态反映,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决策、计划和控制中的作用,促进作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成本计算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它也实现了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3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基础
尽管ABC的优越已是众所周知,但在实务中其成功运用率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不是方法本身,而是该方法的运行基础——环境和条件不到位或不合理所致。在未能成功实施ABC的原因调查中位居榜首的是:很多公司过分强调ABC系统的结构及软件设计,而未能对行为和组织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如下几方面:
3.1 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如果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
3.2 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前提。
3.3 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常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惩,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
3.4 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赖于会计部门。
3.5 培训:对管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4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程序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以下简称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作业完成,而对作业的需求所耗用的资源导致了成本。资源被分配给作业,及其后作业被分配给成本对象均基于它们的耗用。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①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②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③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成本并进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成本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作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为了便于成本分配和计算,通常将制造过程的作业区分为四类:①单位级作业(unit-level activity):是因每一产品单位而发生的作业。单位级作业发生于完成一个单位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运用,部件的插入,每一项检验等均是单位级作业。②批别级作业(batch-level 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组产品而非每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作业。批别作业发生于生产一批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机器调整、采购订单、生产计划、每一批的检验等都是批别级作业。③产品级作业(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是为支撑各不同产品的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产品设计、部件管理、工程变更指令的发出、紧急事务处理等。④设备级作业(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y):是在总体上为支撑所有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险、维修、工厂管理、工厂折旧、支付财产税等。
【关键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不断加剧,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作为企业成本核算的一部分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关键,正确地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关系到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定价决策、成本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然而我国许多工业企业对辅助生产费用并不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了许多的理论研究。Tang.R.Hansen and Marianne.H.Mo(2003年)指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在西方成本分配核算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等。由于各种分配方法的分配思想、具体操作方法及复杂程度不同,对同种业务的分配结果也就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自主选用以上某一种或几种方法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分配。国内学者郁玉环(2001)指出:我国目前现行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除包括以上所指出的西方通用的几种方法外,由于在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成本核算中采用计划价格,故对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还包括了计划成本分配法;李玲(2006)对传统的代数分配法进行了模型改进,提高了成本核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彭广林(2007)认为顺序分配法下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费用按实物量排序不科学,应按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费用的多少排序。这些理论都很大程度上给企业辅助分配方法选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应当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且较为合理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企业谋福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正确选择也就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的比较分析,指出其适用情况,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2.辅助生产费用概述
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按其生产职能不同可以分为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是指从事商品产品生产的车间,如纺织厂的纺纱、织布车间,机器制造厂的铸造、锻压、金工、装配车间,钢铁联合企业的炼铁、炼钢和轧钢车间等。
辅助生产车间是指为保证企业商品产品生产正常进行而向基本生产提供服务的生产车间,如为基本生产车间提供修理作业,运输劳务,供水、供电、供气等服务,以及为基本生产提供工具、刀具、刃具、模具、夹具等的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称为辅助生产费用。
3.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原则
辅助生产费用由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的受益对象共同承担,应当由受益车间或部门根据消耗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多少承担,即“谁受益,谁承担”,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的成本当中。
辅助生产车间除为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部门提品或劳务外,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相互提品或劳务。但辅助生产费用最终都要由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对象来承担,即又涉及到了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费用分配。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等。其中交互分配法又包括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和代数分配法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分配方法:
1)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指把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成本,只在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间按其受益数量进行分配,对于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则不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适用于辅助生产费用较少的中小型企业。
2)一次交互分配法
一次交互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费用先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再将交互分配后重新调整的辅助生产费用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其他受益车间、部门进行分配的方法。一次交互分配法是分两次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3)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法又称内部结算价格法,它是先按提供劳务、作业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部门实际接收劳务、作业的受益量进行分配,然后再将计划分配额与实际费用的差额进行调整分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4)代数分配法
代数分配法是运用初等代数中解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组的原理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应先根据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服务的关系,以及各辅助生产车间已归集的费用和提供的劳务、作业总量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求得各辅助生产车间劳务、作业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该单位成本和各受益部门(包括辅助生产车间和外部的全部受益对象)耗用的数量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3)举例说明
某工业企业有供水和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本月发生辅助生产费用,劳务量及计划单位成本如下表所示(各部门的水电均为一般性消耗)。
1)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3)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4)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4)四中分配方法的比较分析
1)代数分配法的优缺点
代数分配法同时考虑了相互提品或服务的辅助生产部门之间的费用流向。其分配结果公平合理,是国际上公认的分配交互劳务费用最为准确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在辅助生产部门实行独立的成本核算,进行成本控制,促使各辅助生产部门努力降低使用其他辅助生产部门劳务的成本,而且对所有受益单位分配的分配率是一样的,不会产生部门之间的矛盾,因此采用代数分配法,比任何一种分配方法更合理,结果更为准确。
代数分配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目前实际应用中使用代数分配法时,辅助生产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管理部门提品或劳务时,只考虑了辅助生产车间对自身以外的部门的供应,而忽略了自身也会耗用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如供电车间在对外提供电力资源的情况下自身也消耗电力,运输车间在对外提供运输服务的情况下自身也需要运输服务等等);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是假设了一个辅助生产车间不消耗自身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这显然是与实际企业的运作不相符了,这样计算出来的分配结果也是不准确的。
第二,现实中企业应用代数分配法非常少,因为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未知数较多时,手工情况下,计算的工作量及复杂程度极大,甚至出现手工无法得到结果的困难,因而这种分配方法在实际企业中应用很少。
2)直接分配法的优缺点
因为互相提供的金额差不多,所以忽略了这一中间环节,不用对内(辅助生产车间之间)分配,直接全部对外(除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其他受益单位)分配,即分配一次。分配率的分子仅限于对外分配的数量,分配率=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相互提供劳务量),运用该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工作简便,但是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在金额上一旦出现显著差异时,会导致分配结果与实际结果严重偏离。
3)一次交互分配法的优缺点
一次交互分配法克服了直接分配法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分配的缺点,基本反应了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的关系,使得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更为准确。同时一次交互分配法易于理解和操作,能加强辅助生产车间的经济核算,促使其降低生产费用。但是,在实行厂部、车间两级成本核算的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时,各辅助生产车间只能在接到财务会计部门转来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转入的费用后,才能计算交互分配后调整的辅助生产费用,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得不到保证。此外,由于这种方法采用实际费用分配率进行分配,会将辅助生产车间的超支、节约差异一起转到基本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中,从而不利于对各个车间、部门的业绩考核和评价。
由一次交互分配还可以提出一种新的分配方法,即两次分配,指的是第一次全部分配,第二次追加分配。全部分配是指将辅助生产车间原始费用分配给全部的受益部门,即将原始费用在所有受益部门(包括辅助生产车间)中进行分配;追加分配指对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进费用,再次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其他各受益部门,也就是分配给辅助生产费用的最终承担部门。最后加总,指的是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等费用最终承担部门,将两次分配数据加总求和,就是该部门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
4)计划成本分配法的优缺点
计划成本分配法适用于计划制订较好的企业或部门。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有现成资料,只要有各受益部门耗用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便可进行分配,从而简化和加速了成本的计算工作。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各受益部门成本的影响,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部门的经济责任,还能够反映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差异。但是如果计划成本制定不准确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交互分配法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劳务比较多的企业,而计划成本分配法适用于成本计划工作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但是有的企业成本计划工作做的比较好,而且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交互劳务也比较多,若采用交互分配法,则成本计划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对于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交互服务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因此企业可以将计划成本分配法加以改进,兼顾计划成本分配法与交互分配法的优点,以更加适合于这样的企业。
4.工业企业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
由于以上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应当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且较为合理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参考文献
[1]侯晓红,林爱梅.成本会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赵晟.辅助生产成本核算之代数分配法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8.
[3]邓雪雅.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之代数分配法的改进思考[J].会计之友,2012(27).
[4]杨点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比较与优选[J].财会月刊,2009(33).
论文题目:论述重要性原则其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提纲)
论文摘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原则对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原则,成本会计,运用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 重要性的判定
(二)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 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的要求。
2. 运用重要性原则, 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抓住关键点。
3. 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账户设置
(二)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 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 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 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 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 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 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 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 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 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 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费伦苏.对重要性原则内涵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6(9).
〔2〕金未.重要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发展研究,2006(4).
〔3〕欧阳清,万寿义.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谢词:
相关推荐:
计算机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摘要:随着电网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控制作为成本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逐渐暴露出固有的弊端,致使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大大降低。本文以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及目前电网企业推行的作业成本管理为切入点,对ERP下的成本模块问题进行讨论,旨在推动和促进电网企业ERP的实施与健康发展,以对电网企业在节能降耗、控制成本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0 引言
电网企业是以终端销售电价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成本后作为电网企业的盈利空间。终端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都由国家统一制定,电网企业没有制定价格的权利,具有一定刚性。因此,电网企业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电网企业是以终端销售电价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成本后作为电网企业的盈利空间。终端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都由国家统一制定,电网企业没有制定价格的权利,具有一定刚性。因此,电网企业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1 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思路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受到企业各种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成本控制要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措施以及战略抉择等方面来进行。同时成本控制又是企业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决策的核心之一。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3点提示:
1.1 成本控制中的此消彼长 即对成本代偿性特征的含义加以引伸,成本和收入之间也存在代偿性,低成本可能支持低价格,而有意识的高成本投入则有可能因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维持高价格。收益则随成本、收入的变化而变动。
1.2 电网企业的成本管理领域 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可以扩展到基建、生产、经营各个领域。第一是电网建设的规划设计,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设计的节约是最直接的节约;第二是严控基建工程造价,从资产的源头控制成本;第三是做好优化调度工作,减少无功电量;第四是做好生产管理,降低管理费用;第五是做好税收策划,争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第六是作好资金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资金成本;第七是做好线损管理,提高有功电量。
1.3 电网企业的成本控制需要 重要的是,我们应通过变降低成本为尽量避免成本发生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如TQC则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他成本。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避免思想其实质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其价值链活动中哪些是成本费用的重点,哪些是根本不带来价值,只耗费成本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活动,应该仔细分析和选择,以求降低或消除这些活动的成本。那就是现在推行的作业成本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些信息。
2 电网企业推行作业成本的必要性
2.1 电网企业传统成本计算方法 大多数电网企业采用两步程序分配制造费用。首先将归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门(如维修车间等)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将归集的生产部门的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去。许多企业在第一步分配上做得很好,但是在把生产部门的费用追踪到单个产品上去做得很简单,多数电网企业是用直接人工作为分配基础一次分配到位。少量的制造费用构成产品成本主体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微小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比较准确的。
2.2 电网企业所处的管理环境的变化 现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加剧,电网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电网企业目前正逐步摆脱工业时代的企业色彩,大步迈进国际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电网企业的生产环境,制造工艺以及管理方式应进行快速根本地转变,比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网企业的自动化设备等等,这些变化使传统成本分摊方法遇到了两大挑战:第一,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第二,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不具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传统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成本控制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这种控制方式在现在生产经营环境下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陷入困境,由此可见,电网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就要运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和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改善电网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3 作业成本法
3.1 作业成本法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又称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3.2 作业成本法下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利用单项成本改进基础上的作业成本核算信息,将“作业”作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然后将间接费用按作业量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选择间接费用归集对象,确认作业成本库;第二、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4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现行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有以下优点:
4.1 作业成本法分配成本不是单纯根据生产产品数量,而是根据生产产品的作业来分配产品的成本。更为突出的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归集对象还可以是顾客或市场。
4.2 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遵循“资源——作业——产品”主线,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为沟通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正好同理论上“成本”概念相吻合。
4.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计算方法的主要差别在制造费用的分摊。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明显优越于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较精确,较现行方法有较高的相关决策性。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法还能提供有哪些是成本费用的重点,哪些是根本不带来价值,只耗费成本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活动。
总之,ABC框架下成本控制与ERP的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电网企业整体成本控制的能力,是在千头万绪的成本控制中,为管理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二者结合运用的成本很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软件开发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将持续下降,作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块化管理工具,二者系统的结合应用将会为电网企业管理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侯彦温.试论如何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构建成本控制系统[J].经济师.2004.(5):70-72.
[2]Kim Kyoung J, Han Ingo. Application of a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in activity-based cost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3. (8):73-77.
一、构建企业实时成本系统的前提条件
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实时技术的使用。这些实时技术为实时成本系统所需要的实时成本采集、分配,实时成本的控制提供了技术性保障。也为新成本管理方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这些实时技术主要有:
用技术从头到尾把整个流程武装起来,没有死角,消灭边界,减少重复,压缩延迟。ERP系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企业流程的工具,在实施了ERP之后,企业可以改善自己的库存,提高响应速度,压缩了各种业务活动的延迟。
据集中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这个分析才可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主要是从财务角度对经济业务反映,往往不能反映经济业务全貌,不能反映业务在各业务子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集中管理技术,企业可以实现成本信息的综合管理,生成的成本信息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资源耗费情况,最终在企业整体价值链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事先制定好的规则,我们可以实现对企业成本信息的实时反应。运用信息技术中事件触发技术,只要相关的成本业务发生了,成本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生成成本信息,即使发生的业务是以前未曾发生过的,我们也可以通过成本生成规则的交互系统,及时制定新规则,保障系统的实时性。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实时成本系统的一种模式——基于作业的成本管理模式
信息化实时技术的应用为成本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但是要实现成本信息的实时生成,间接费用的实时分配又成为了制约实时成本系统实施的一大主要障碍。这里我们引入作业成本法作为企业实时成本系统的主要管理方法。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种先进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基于“成本目标消耗作业,作业进而消耗组织成本”的原则,强调成本动因和结果关系,进而对产品、服务、客户等成本目标进行系统的成本分配(costassigning)。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有两点:1)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作业成本法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2)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管理人员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上,而不是仅仅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作业成本法把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成本动因)和后果(作业耗费)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控制,更好地发挥会计和规划决策、控制、业绩评价方面的作用。
络环境下实时成本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实时成本核算系统;另一个是实时成本分析系统。这两者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实时成本系统。
1、实时成本核算系统
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新成本核算方法,把分散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各个子系统中的成本信息加以归集分配,实时生成成本信息。它有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以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实时成本基础数据库;另一个是以作业成本链为基础构建的实时成本分配标准库。
数据库是运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在企业一体化整合系统基础上的一个实时成本数据采集系统。根据数据仓库主题不同,可以构建三个中心。这三个中心分别为:1)产品和服务中心库,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出能够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一系列成本的耗费都可以视为为完成产品和服务而发生的;2)企业资源库,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归类管理(如设备、原料、人力资源等),企业成本的消耗最终体现为这些资源的消耗;3)企业作业库,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中进行的各种作业(例如原料的耗费、人员的服务、设备的使用等等)进行归类整理,这些作业的实际发生是直接针对产品和服务的实现,并且成为企业资源消耗的直接动因,即成本动因。三个中心的建立要充分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对来自企业不同业务子系统的数据进行充分整合和动态反映,消除冗余的、无效的作业,优化增值作业。
实时成本分配标准数据库通过对各种作业链完成过程的分析,依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思想”,制定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分配标准,并最终确定某一产品耗费的成本。
2、实时成本控制系统
成本信息系统,除了本身能够为管理层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之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价值链分析方法(valuechain)、平衡记分卡(balance-scorecard)、经济增加值(EVA)等一系列管理方法的运用,建立作业管理系统(Activity-BasedManagement)以及作业预算系统(Activity-BasedBudgeting),从而优化组织的长期战略和短期决策的制定,同时改进业绩考核系统、预算系统等诸多管理活动。
主要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企业只在部分子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如财务、仓储、销售等系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结合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展开,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求不是很高,容易实施,缺点是系统整合性不高,企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种模式是应用了ERP系统,它的优点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再造,能够充分整合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但是缺点是投入成本高,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求很高。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没有现成的实时成本系统可用(ERP系统虽然在某些子系统中应用了一些作业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在企业原有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构建新的实时成本系统。
模式也分为两种模式。对应于企业部分实现信息化的模式,由于原有的系统集成度不高,需要依据作业成本法的要求,在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建立资源库、作业库,进行作业链的分析,进行作业成本的归集、分配和作业成本分析。由于这种模式下企业实时成本的相关信息几乎都是重新构建,在初始化时所需的投入较大,可以考虑选取重点产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
ERP模式,由于企业原有的流程就已经依据供应链重新设计,集成度高,实时成本法需要的相关信息在各子系统实际上都有所反映,我们需要做的主要就是设计出一个实时成本采集系统,把分散在各子系统的作业成本信息集成起来,进行归属与分配,进而开展相关作业成本分析。
三、企业实时成本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要实现实时成本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建立相关的数据标准。这类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首先是成本生成规则的标准化。实时成本实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间接费用的实时分配。所以成本生成规则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生成可以直接归集、分配到产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规则。这类规则完全可以事先设计好,依据信息技术事件驱动的模式,一旦触发了相关经济事项,就自动生成相关成本信息。另一类报告生成规则是关于不可以直接归集、分配到成本与服务的费用。对于这类规则需要成本信息的管理者依据作业成本链,自行确定费用分配标准。但是对于此类规则实现也要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成本信息管理者的参与成本生成机制的行为,在保证生成的成本信息决策相关性的前提下,也保证生成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2)其次要规范企业各业务子系统间以及与财务报告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现代企业信息系统是涉及多系统的集成体系,财务报告系统需要从各个业务子系统采集数据,因此必须要制定各子系统间的数据接口标准。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财务软件的接口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务各系统间数据传递、交换、处理的问题,但是业务子系统与财务报告系统间的数据接口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而在于消除无效作业,优化增值作业,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有必要依据作业成本法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在全部作业里面能够增加产品或顾客价值的作业,称为增值作业;反之,就是非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又可分为必要作业和非必要作业,必要作业是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行所必需的作业,即使企业实现信息化之后,也不能将其消除;反之,即为非必要作业。作业又直接与动因相关。动因就是驱使一种作业或一组作业的原因,即为什么要进行业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