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2015年,各行各业都在整装待发、绞尽脑汁地迎接“新常态”。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经过近五年的“热度”发展,业内人士都在呼吁其应该进入更加回归市场、尊重规律的“常态”速度。笔者作为一名规划工作者,在参与宏观涉及国家层面、微观具体到通航园区的系列工作中,也有几个方面的思考如下。一个问题:规划诉求何来?

“新常态”下,传统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经济稳增长和产业转型需求让各界对新兴产业更加青睐。通用航空作为民航事业的两翼之一,具备产业链关联和挖掘空中资源的双重价值,又在“互联网+”的时代迎合了更多的消费体验,因此成为了业内外关注与投资的热点。基于以上形势,几类规划需求孕育而生。

一是国家相关部门从促进行业发展、支撑相关立法以及提升政府应急事件处置与救援能力等角度出发,组织专业单位开展专题规划工作。

二是地方政府从综合交通规划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角度出发,开展区域性通用航空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区域性通用机场布局方案和重点机场所在地的相关产业发展方案。

三是地方政府为了盘活已有机场资源,如闲置通用机场,或民用机场,或运量不饱满的运输机场,希望围绕跑道建设航空园区或基地,规划当地通航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

四是一些实力企业为了引进航空制造项目或发展通航运营,希望地方政府提供项目落地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为此推动地方政府规划本地通航产业发展。

五是通航制造或运营企业从明确细分市场、分析竞争态势、制定战略行动以及投融资需要,展开中长期发展规划。

可以说,经过近几年的行业交流与学习、国际经验借鉴以及中国发展实际的研究,笔者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通用航空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是规避资源重置,理性应对“一窝蜂”发展现象,为政府和企业选择合理、高效、集约的发展路径,用数据告知发展目标与规模。规划工作不是助推“幻想”,中国的通用航空事业发展既需要系统、前瞻的规划,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

一个重点:区域性通用航空发展规划

一般认为,美国通用航空的发达主要源于其先天条件,如二战后的机队与人员资源、优越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实际上,在美国通用航空发展史上,也有一系列专项发展规划起到关键作用。例如被称为“国家通用航空蓝图”的通用航空运输实验计划(AGATE) (AdvancedGeneral Aviation TransportExperiments)将公务飞行、包机飞行、私人飞行统一纳入了国家运输系统规划,有效促进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而目前在我国,尽管各界都在努力,但尚未形成顶层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规划或立法,相反,以省市为单位的区域通用航空发展规划反而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规划重点。

这类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要解决区域通用机场布局问题。我国各省市现有通用机场数量与通航发达国家美国相比,差距巨大,面积或人口级别相同的行政区域所拥有的通用机场数量仅为美国的1/10至1/8。机场数量及服务能力与人口密度、城镇分布以及消费水平均难以匹配。因此,我国亟需解决通用机场的布局问题,方法主要是从地理人口分布、民生发展与公共服务需求、经济发展以及特色旅游等多元因素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机场资源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通用航空产业链中,整机及相关制造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内容,具有较高的关联带动作用,科技含量较高,生产工艺相对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的运营与服务保障处于产业链的下端,作为现代服务业能够满足时下追求虚拟价值的新型消费需求,同时可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新兴价值。因此,各地如何选择通航产业链条,需从各地的产业基础与能力出发,规划与之相匹配的通航产业内容,以龙头项目为带动,制定合理的促进政策,才能有的放矢,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当地的发展诉求、想法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行业发展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尤其是与区域经济三大战略、国家通用机场布局总体方案、国家应急救援总体规划、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申请等重要内容紧密结合,真正体现规划的宏观指导与决策支持作用。

一个理念:整合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层次分析法;雷达图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06603

1区域规划的系统结构

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系统是采用C/S结构。整个系统分为几个逻辑层次,从上而下依次是用户层(注册用户、普通用户、系统用户等)、表示层(区域现状、分析评价、技术路线图等)、功能层(评价决策、查询、系统维护等)、业务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决策模型等)和知识库层(模型库、规则库、案例库等),如图1。

其中,知识库层是整个决策系统的数据存取的仓库,模型库是供选择处理决策的方法和模型,规则库和案例库是分别可以用数学模型定量处理和基于范例推理的定性处理的知识库;业务层是连接功能层与数据库层的桥梁,通过调用知识库中知识处理决策问题;功能层是整个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核心,供决策者评价决策、查询、系统维护等;表示层是将系统功能层数据处理的结果以文字、图表、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给用户。本系统采用的主要关键技术有:数据库技术、决策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VC程序设计技术等。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2.1层次分析法的层次模型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层次分析法的定义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定义,结合区域规划的方案,本系统的层次分析法主要的分析过程如下:

(1)建立层次模型。根据区域规划方案,将区域规划中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准则因素,再将这些准则因素分解成更加简单的指标因素,这样就形成了从目标到准则因素,再到指标因素的逐次分解的层次结构。

(2)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将选择的评价指标因素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

(3)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中数学模型,从指标因素到目标值,构造各层的因素与上一层的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成的相对权重和判断矩阵、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4)指标层的综合评分和准则层的综合评分。

(5)各评价对象的目标值及排序。

(6)根据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评分值和各因素的权,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各因素得分和综合得分值。

(7)根据各评价因素的综合得分以及国际和国内评价标准,绘出相应的雷达图。

由此得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的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

2.2层次分析法的数据结构

对应评价目标,建立类AnalyObj有关数据结构如图3。

对应评价准则,建立类AnalyRule有关数据结构如图4。

对应评价指标,建立AnalyIndex类有关数据结构如图5。

3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3.1建立系统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根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相应的层次评价体系结构。本系统的区域规划需要建立三层指标系统,即是目标层(决策目标)、准则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和指标层(投资、产值、利润等),层次结构如图6所示。

①确立目标层:建立一个评价目标,一个评价系统只有一个评价目标;②建立准则层:准则层可以建一个或者多个准则;③确定指标层:指标层是既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指标,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指标,然后保存到数据库中,以扩展数据库。

3.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实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其效果如图7。

对2010年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综合评价为例,通过对2010年整个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指标数据用层次分析法来定量分析各准则因素对目标的影响,进而用雷达图直观地显示准则因素影响目标的一系列评价的实现过程。

2010年,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的准则因素(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资源产出率指标)对潜江转型发展的影响分析如下:

(1)层次分析法的定量分析评价。从如图8得到2010年准则因素的数值,可以得知:准则层因素中的“经济发展指标”处在“较好”水平以上,“资源产出率指标”正好在“较好”水平上,“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处在“较好”水平以下。通过这个数据表格比较得出2010年准则指标处于一个什么样水平,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数据依据。

(2)雷达图的定性分析评价。将从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准则因素的数据绘出图9,更加形象地刻画准则因素所处的水平。

总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软件的实现,既可以显示各区域中指标因素的实际值与规划值、表、图等因素,还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各评价指标对该区域的各准则因素的影响,从而通过雷达图直观地比较各评价因素的水平,从而方便决策者进行决策。

4结语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可视化软件,既可以以文本、表格、图像、视频等动态形式表示区域中各种指标变化,又可以实现对区域发展中规划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将评价结果以数据、表格、雷达图的形式呈现给决策者,供决策者实时监测区域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和调整,从而提高了区域规划决策的效率,方便了用户管理,是决策者的一个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徐优丽.基于知识的目标规划模型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5(6).

[2]王祖和,李冲,王小静.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执行力综合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2010(6).

[3]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5).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大电力用户的负荷变化对电网规划有直接影响,电网规划对大用户的供电方案也同样有着直接影响。电网是一个地区供电的各级电压网络的总称,是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在《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明确指出:“各城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编制城网规划,并纳入相应的城市规划。”同时提出:“城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的各项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由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的发展累积而形成的。要使这个行业、这个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由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其中电力工业的发展是否能适应这个地区的用电发展需要是一个重要因素。2003年美国、加拿大重要城市大面积停电,给城市的经济运营和人们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内缺电,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本可经济发展更快的步伐,受到制约。以上两个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例子,纠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电力规划与大电力用户发展不协调所至。不协调的电力规划,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一个不完善的电力系统,这个不完善的电力系统是一个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电力系统。这也充分说明了《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提出的“城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的各项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的重要性。

电力规划也可称为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规划又分为电源(发电厂)规划和电网规划。造成美国和加拿大城市大面积停电的原因,应当归为电网规划问题。美国这样的世界一流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电网的可靠性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电网建设规划标准落后于大电力用户对用电可靠性的要求,最终导致电网供电水平与用户用电水平不协调,以致于当电网安全受到侵害时,不能依靠电网的抗事故能力抵御外来侵害,从而化解或减小电网事故。造成我国全国缺电的原因,应当归为电源规划问题。几年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国际原因是受东南亚经济风波影响,国内原因是受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全国经济调整影响,当时电力市场一度显得饱和,有的地区还出现电力过剩的情况。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许多地区的电源规划做了调整,放慢了发电厂的建设速度,没有充分认识到电源规划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没有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电源建设的关系,使得电源规划与经济发展的规律脱节。所以当全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后,并保持多年持续增长时,而电源建设在电源规划的指导下,建设速度跟不上用电速度的增长,必将出现供电与用电的缺口。电力系统和电力用户都饱尝了电力规划与用电负荷发展不协调所带来的苦果。

电网规划是一个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电网规划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国内外电网的发展实际情况看,因电网规划的不完善,必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也看出了电网规划与用电户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电力用户的供电方案应当建立在电网规划的基础之上。

城市电网的规划,着重研究的是电网的整体。城市电网规划的编制,在充分分析现有城网状况的基础上,一般从改造和加强现有网络入手;在研究用电负荷增长规律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电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扩大城网的供电能力,加强城网的结构布局和设施标准化,同时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做到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紧密结合,新建电网与改造电网相结合,最终实现整体规划经济、技术合理。

大电力用户的供电方案,是供电设计的依据,主要包括8个方面:

1.编制依据。说明为什么要编制本方案,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的审核意见,项目的审批单位,建设规模等。

2.企业用电现状及项目概况。如果是扩建项目应介绍企业的现有用电规模、供电方式;如果是新建项目需着重介绍项目的地理位置,主要产品和主要产品规模、用电性质、供电要求、分期建设情况等。

3.本项目区域电网现状和发展概况。说明新上用电项目所在区域电网的变电站情况,包括站内负荷情况,各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容量,电压等级,各级电压的主接线方式,各电压等级的出线规模,可使用间隔数量,并简要介绍本区域电网的发展规划等。

4.负荷预测。预测区域电网内各变电站5-10年的电力、电量增长情况,电网的供电能力发展情况。

5.供电方案。在分析区域供电网现状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3-5个供电方案,明确供电变电站、电压等级、供电容量、主接线方式等。

6.投资估算。计算采用不同方案时的估算投资。

7.经济技术比较及推荐方案。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阐述各方案的优缺点。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既技术先进又投资较少,即供可靠性高又经济合理的方案,做为推荐方案。

8.继电保护、计量及通讯、远动自动化装置。按照电网规划要求,提出继电保护、计量及通讯、远动自动化装置的设置要求。

在有一个经济技术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大电力用户的方案时,要紧密结合规划发展原则,在电网规划的指导下发展电力用户,制定供电方案,保证供电方案与电网规划协调发展。编制大电力用户的供电方案时,为与电网规划协调一致,还应从电网规划的角度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分析用电项目所在区域的电网布局现状,当地供电能力是否满足现有负荷的要求,是否满足负荷增长的要求。

2.供电可靠性如何,用电项目对电网有何要求,电网能否满足用电项目要求。

3.电能损耗和电压损耗情况。

4.预测5-10年电力、电量发展情况。

5.分析分期电网结构的发展趋势,既满足近期电网规划发展,又满足远期电网规划要求。

6.为使大电力用户的用电方案与电网规划协调发展,还要慎重考虑线路的架设路径,以及线路敷设方式。不应因大用户的供电方案而与电网规划产生矛盾,影响电网规划的落实。

7.明确电网调度、通讯、自动化的方式和要求。

8.确定主要设备的规模和型号,估算各方案的投资。

9.进行各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推荐既满足用电需求又技术先进,即供电可靠性高又投资少的方案。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加强百里工业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宋文任组长的百里工业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详见附件1)。

二、外聘专家学者

一是从国家级宏观经济研究部门,聘请5-7名专家组成我市百里工业经济带发展规划专家组,参与我市百里工业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并提供指导咨询服务。二是在规划的论证阶段,分别聘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市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讨论论证,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召开启动会议

会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召集,参会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大中型企业。会议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认识国家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进行项目建设的宏观政策下,丘陵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认识建设百里工业经济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二是共同研究探讨制定百里工业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远景目标、框架设计、资本运作、鼓励发展政策等。三是安排部署工作,分派具体任务,启动百里工业经济带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四、科学编制规划

百里工业经济带发展规划是一个区域发展规划。百里工业经济带规划区域为**市区以及沙河市、**县、内邱县和临城县的海拔500米以下区域。应立足于打造一个招商引资的新平台、打造一张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带状展开、组团式开发的思路,充分利用西部丘陵区可利用土地,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产业状况和现实基础,编制一个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为搞好这一规划,一是各相关部门需立足自身职能,针对制订百里工业经济带规划开展、完成本方案规定的相关调研专题;二是桥西区、桥东区、高开区、沙河市、**县、内邱县、临城县三区四县(市)要对涉及本辖区的百里工业经济带规划区域进行规划,提出规划思路、重点和战略举措,为研究编制百里工业经济带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性资料和规划参考依据。

五、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百里工业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分5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工作阶段(**年9月)。主要是①成立领导小组,外聘专家学者,召开启动会议,安排布置任务;②各有关部门、三区四县(市)按照任务分解表(详见附件2)的要求,进行专题研究,形成文字和相关图表,按时限要求报市发改委(联系人:赵昌晶电话:3288011)。

第二阶段:集中研究起草阶段(**年10月)。起草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办公,研究起草出规划初稿。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讨论修改阶段(**年11月1日-15日)。初稿发外聘的各专家学者,并与专家学者见面,由每位专家学者对规划初稿进行修改。初稿发有关部门和三区四县(市)征求意见。之后,在不同层面上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学校发展规划不仅是学校发展规划方案本身,而且还是制订发展规划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过程。它起源和兴盛于英国,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陆续开始在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引入学校发展规划这一管理方式,进行相关实验和推广。目前,随着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希望借此提升远景规划意识,促进学校高水平、有特色发展。可以说,学校发展规划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改进管理、促进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校“轰轰烈烈地”经历了现状分析、问题排序以及发展规划文本撰写等程序,开展了学校发展规划文本论证,而这些文本一经评议通过就被“束之高阁”,并没有真正发挥引领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学校管理者被动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任务”,“按照上级要求”在学校内组织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自主地规划学校发展;学校现状分析不够深入,没能准确把握学校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定位不准确,发展规划的引领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多学校片面强调特色发展,没有将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总体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获得资金、人员和技术上的支持。[1]对这些问题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突出原因,即学校发展规划缺乏来自区域层面强有力的行政推动。

    中小学是区域内提供教育服务的基本单位。学校发展规划离不开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推动和支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地方政府要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的职责。只有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重视与加强行政推动,在制度、技术、资源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学校有动机、有能力、有条件扎实推进发展规划,才能切实提高学校自我诊断、自主规划与自主管理能力,改善学校领导与管理的水平,从而进一步从区域水平上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二、区域行政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关键路径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区域层面上整体推动学校发展规划,不能只是简单地下发文件和入校验收,而应系统设计,有针对性地探寻关键路径,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培训以及环境条件改善,为学校不断改进规划管理,做好学校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一)完善区域相关制度,强化校长责任和学校评估

    要激发学校管理者在规划实践中的主动性,增强其责任感及领导意识,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开展专题培训及参与式研讨,让他们认识到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学校发展规划视为战略管理和发挥领导力的工具。这种做法可以调动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但仅靠这种内在的激发是不够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同时通过制度设计,明确校长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责任,加强学校绩效评估。

    制度建设的第一个重点是推行与学校发展规划相联系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校长的任期与规划年限一致。校长在岗位竞聘前要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初步提出学校发展的规划目标及举措;在岗位竞聘成功之后,要通过进一步的现状分析及多方沟通,确定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与规划目标。这一规划目标只要稍加转化即可形成校长的任期目标责任书,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进行工作检查、民主评议与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校长既要明确任期责任,又要对任期内实现学校规划目标的结果承担责任。这种制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校长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热情与责任感,引导校长在有关实践中增加投入。

    制度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学校督导,实施基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外部评估制度。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好之后,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从多数地市的实践来看,实施阶段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在有些学校中,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安排实际工作时很少与学校发展规划联系起来,造成规划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现象,规划不能很好地指导学校的日常工作。要克服这种现象,引领学校不仅要根据发展规划安排有关工作,而且需经常性地结合发展规划进行自我评估与反思,区域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外部监测评估,实施基于规划的发展性学校督导。具体做法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多次、动态、持续地进行形成性评估,考察学校是否按照规划举措及行动计划表安排各项有关工作,评判阶段性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督促学校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规划周期结束时,从学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家校沟通与合作、领导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学校发展水平,尤其是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终结性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改进和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有效促进学校发展。

    (二)重视与加强培训,提升学校规划管理能力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在对过去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学校未来发展,在内容上涉及学校发展目标、领导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以及资源统筹等多个方面,在过程中各个环节要面对学生、家长、教师及社区人士等各种利益相关者,要协调和处理许多复杂的因素,这无疑对学校构成很大的挑战。为确保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和加强有关培训,促使规划参与者更新观念和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有能力做好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培训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校长和中层干部。学校发展规划在本质上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它把学校共同体中的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勾勒学校发展的使命、愿景和目的,并共同参与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如果有关培训没有覆盖到学校共同体中的学生、普通教师、家长或社区人士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没有在观念上深刻认识和领会规划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能在行动上掌握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途径、方法和要领,只是在学校管理者的指引下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比如填问卷或参加访谈),有关工作很可能会偏离预定轨道,致使学校发展规划不能有效整合各方利益,凝聚人心,不能有效引领学校的发展。区域在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过 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宣传,扩大培训对象,让利益相关者关心学校发展,积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切实推动学校民主管理和规划管理取得实效。

    学校发展规划培训还要注重针对性、持续性和实效性。作为一种过程的学校发展规划必须考虑以下五个步骤:检查学校目前状况,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育人目标,制订各部门具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确立衡量学校成功的标准,依据成功标准对规划实施监控和评价。[2]每一个步骤都有其运作的理念和技术操作要求,学校发展规划的参与者都应接受相应的培训,掌握有关技能。目前,之所以很多区域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培训不到位有关。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或委托研究机构采用规范的表现分析模式,识别学校发展规划实践在不同阶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基于实践需求设计有针对性、持续的课程,以增进培训的实效性,加强学校能力建设。

    (三)创造支持性环境,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和支持。在区域层面推动学校发展规划,要创造一种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使学校有条件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条件中,首当其冲的是办学资源。在有些已经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地区,校长们抱怨最多的就是有规划但是没条件,学校发展规划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但由于不能获得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必要支持,规划最终沦为“自说自话”的“抽屉文件”。学校在规划中提出的远期和近期发展目标,是在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予以设定的,要确保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这就需要学校在资源、投入上有所调整或补充。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策范围内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为规划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比如,为学校补充必要的师资;又如,为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供必要的经费。

    除了办学资源,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能为学校发展规划提供的支持还有很多,引入第三方评价,为学校现状分析提供常模参照数据,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现状分析,但深入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校对现状的SWOT分析停留在表浅层次上,学校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确认。之所以分析不够深入,除了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方法不科学、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等因素有关之外,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是学校自评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俗话说,“当局者迷”,学校对自身发展的评判通常缺乏敏感性,很难客观分析自我。为了增加现状分析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使学校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设计根植于学校的现实,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第三方对辖区内学校的现状进行一次整体评价。第三方成员的身份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增加分析的客观性。有了第三方评价数据,学校不仅能获得本校发展的客观分析结果,而且可以将本校情况与其他学校进行常模参照比较,从而对自我发展状况形成更为准确的评判,为后期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有关培训以及创造支持性环境是区域行政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关键路径。三个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推动中要加强系统性思考,注重各项制度、活动和策略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与动态性,使区域行政推动与来自学校方面自下而上的努力汇聚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并最终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以及学生健康成长。

    三、实现区域行政推动与学校自主发展的动态平衡

    区域行政推动与学校自主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既要加强区域行政推动,又要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结合起来,使两者在互动中实现动态的平衡,学校发展规划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的学校管理实践。

    (一)在规划实践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将管理决策权下放到学校,实施校本管理是当前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国际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对办学实际最熟悉,对问题的回应通常也最快捷和有效。同时,这种改革还凸显了学校的主体性,使学校摆脱对政府的依赖,由教育家和专业人士办学,增加办学的专业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不断“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 dylw.net]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这是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自身的权限与职责,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或“错位”,区域行政推动不能干涉、牺牲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理念的指导下,转变职能,从划桨者到掌舵者,再向服务者转变[3],加强服务意识。一方面,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将各项行政检查归口于学校督导,减少对学校事务的干扰,使学校和教师“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去育人”;另一方面,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制度设计与督导评估从宏观上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并在技术上提供必要的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区域推动必须通过学校主体来发挥作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的自主发展,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