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宏观经济 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宏观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虽然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的质量却在不断提升。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宏观经济视角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相关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等,这都对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宏观经济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当前全球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这在我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融资市场很不完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以及自有资金等来筹集其发展所需的资金,其融资渠道相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对自身利益方面的考虑,为了降低信贷风险,不断对中小实施“惜贷”,而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并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政策倾斜。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实力有限,难题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因此其偿还贷款的能力显得相对有限,这是其难以获得融资的重要内部因素。在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进一步限制了发展能力,使其发展举步维艰。
2.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内部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宏观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开始从其内部出发,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以期取得高效发展。当前,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难以集中充足的精力对其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主要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存在诸多的欠缺,因此在内部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难以有充足的人才保障。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使得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发展力不从心,进而受到来自其内部的诸多限制。
3.政府相关扶持力度不足。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规模较小、对市场整体的把握能力有限,容易受到金融风险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政府及其相关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但是现有的政策还难以跟得上市场发展变化的步伐。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将主要的政策用于大型企业的发展方面,未能对中小企业实施政策方面的倾斜,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与大型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其难以参与有效的市场竞争,这不仅是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更是我国整个市场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4.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
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能够指导企业实施有效的生产、销售、管理等措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宏观经济视角下,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因此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其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时间普遍较短,其难以对未来的市场变动和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分析,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即使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之后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其二,大部分中小企业主要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其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需求方的订单,因此其战略发展规划难以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这些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宏观经济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宏观经济视角下,要想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必须要首先缓解其融资难题。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改革,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规范民间资本、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放宽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限制,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和抵押,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从商业银行中顺利获得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要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通过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提升其融资的资本条件,使其能够通过自身能力的增强来获得更多的融资。同时,要放宽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限制,使其能够像大型企业一样通过上市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
2.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能够顺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竞争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管理型人才,使其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宏观经济视角下实现高速健康发展。
3.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扶持。
鉴于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要在政策方面给予其一定的倾斜,比如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得中小企业能够降低自身的发展成本。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竞争体系,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与大型企业相同的市场地位,通过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的参与,进一步活跃我国市场经济。另外,政府还要积极发挥其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难题,通过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发展。
4.制定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如前所述,发展战略规划对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未来的市场变动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进而保证其发展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同时,要促使中小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保证其市场需求的稳定性,进而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大型企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宏观经济视角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等角度出发促进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长期发展,使其继续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云.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及我国中小企业对策[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04).
[2]吴静煌.基于宏观经济走向的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4(18).
[3]董子铭.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Z2).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措施
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市县域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它们发展迅速,吸纳就业多,市场拓展能力活,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化社会生产专业化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政策环境不完善,创业门槛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的政策尚缺乏相应有效的配套措施等等,而其中,融资难又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①金融市场不够健全,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②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③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特别是信用体系比较薄弱,信用担保机构商业化运作程度较低;④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客观效益相对较差,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服务产品的开拓,银行的制度安排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不相匹配;⑤相当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够活跃,管理水平较低,信用意识较弱,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等等,都使中小企业面临成长的困惑。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又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影响;既有外部环境不够宽松的因素,又有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多管齐下、加强引导,提升服务、综合推进。
一、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城市、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管理诸多方面处于劣势。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体系,积极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从行业准入、风险控制、补偿机制、信贷投向、网点布局等等方面,向县域中小企业倾斜,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经过十余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现代金融体系,然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服务主要面向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信贷仅为其“副业”。依托大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在理论上意味着较高的融资费用与成本,因而适用的中小企业极为有限。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有必要创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银行,专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之责。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较为可能的途径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区域性银行基础上改制创建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充分发挥其“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特色服务”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支持。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与信用社发展战略与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市场定位模糊,极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大城市、大企业客户。从其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细分的观念来看,城市商业银行与信用社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市场,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隐性成本高的特点,国家应加强引导,给予适当补贴,调动中小企业信贷机构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改革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把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包括资金、税收、融资方面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二、主动作为,全面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目前,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产业选择、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法律保护、金融支持以及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这对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作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在当前国有银行的改革中需要重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①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观念创新。应辩证地对待大、中、小企业关系,真正做到贷款行为准则以效益为中心,步出以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作为贷款依据的误区。对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应一视同仁,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比例。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投向,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修订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贷款环境。②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从企业创办、生产经营、贷款回收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包括投资分析、项目选择、融资担保、财务管理、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内容。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将极大地增强了客户市场竞争力,保证了贷款的回收,降低了信贷的风险。③主动参与中小企业改制与重组。中小企业改制与重组是盘活沉淀在中小企业中的银行债权的重要途径。通过资产换置及变现,部分银行贷款得以回收。要积极对照国家产业政策,运用金融产品支持中小企业转变粗放式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中小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银行对中小企业改制的同时培育稳定的中小企业客户群,实现银企“双赢”。当前,特别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导向,下力气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运用金融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引进新技术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累自己的技术力量和经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工作调研,切实更广泛更深入地掌握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金融业务的拓展,在政策扶持、改善环境、破除垄断、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意见、主动作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更好有成效的金融服务。
三、积极引导,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是导致其融资难问题而制约其发展的突出因素。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着眼于诚信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诚信文化、诚信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夯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同时,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当前,特别要注意联系县乡实际,扎实抓好创评“文明信用企业”、“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的推广,组织县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诚信档次、信用等级评定和欠贷情况及时掌握,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信用环境的改善。一方面,要着眼于营造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面向县域、面向农村的各种金融组织,更新经营理念,改革机制体制,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小额信贷、联保贷款以及林地、资产担保等多种模式,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信用担保评估和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特别是信用担保行业发展。实践证明,我市将乐等地采取“典当、担保、咨询、评估、拍卖、投资”六位一体的新型担保模式,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
四、精心运作,促进更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股市中小企业板设立以来,为中小企业专设了一个新的融资平台,对中小企业的培育、规范、引导和示范作用日益显现。我市不少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特别是生物医药行业一些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通过上市融资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要采取切实措施,组织专门班子,对列入全市重点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分类指导,推进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效益和质量,支持和力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企业上市不仅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由于有现代资本市场一整套严格的监管和风险保障措施,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进入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营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新兴企业的经营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五、形成合力,营造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组织引导,通过牵线搭桥、协调引导、精心组织银企供需见面会等,不断扩大中小企业项目融资、社团贷款和农业龙头企业小额贷款,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小企业要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注重品牌创建,通过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同时,要坚持诚实守信,提升自身融资授信的信用等级、信用程度,依靠良好的业绩、诚实的信用,赢得银行和财政资金的信任和支持。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要提升服务,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浙江经验;淮安;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2-0072-02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淮安市委党校领导、老师、学员一起带着问题去浙江学习调研。通过调研,师生们普遍认为,浙江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淮安市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截至2009年9月底,淮安现有各类中小企业约16.8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比重达99%以上,其中:中小工业企业6.4万户,私营企业2.9万户,列统中小工业企业1050户。
(1)生产经营形势继续好转。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1050户(剔除省统计局认定的14户大型企业)中小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04.81亿元、增加值189.5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9.2%和40.5%。
(2)中小项目投入继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1-7月份,全市实施投资额500-3000万元的中小工业企业543个,实现固定资产投入48.5亿元,同比增长30.7%。这一批中小工业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已成为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双高型”中小企业效益趋好。1-8月份,列入监控的市级100户重点“双高型”中小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4.4亿元、利润总额8678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8%和42.5%,销售收入利润率达6%,比去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环比高0.1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率为38%,比去年同期下降8.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
(4)中小企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1-8月份,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1.3亿元,同比增长30.7%,占年度目标的71.9%;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1.6亿元,同比增长33.2%,占年度目标的72.6%;建成标准厂房69.5万平方米,占年度目标的69.5%。几项指标均超过“2626”工程项目的序时进度要求。
(5)私营个体企业发展良好。1-8月份,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5130户、个体工商户32886户,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1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3%、128.1和10.4%,均大幅超过了序时进度的要求。
二、淮安市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淮安中小企业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最突出的困难。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贷款数额的20%,这种严重不对称制约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缩小了中小企业在全社会经济的空间,妨碍了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融资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因为没有足够的担保抵押物,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外因为交易成本高,贷款风险大,信息不对称。二是中小企业用地少。三是中小企业人才缺。
淮安中小企业运行成本高。资金融通成本、劳动用工成本、外贸出口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节能减排成本,均居高不下。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产业结构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生产经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源和产品以“两头在外”为主。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指导与服务的思考
浙江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既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1)加强政策法规指导。一是要制定地方性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淮安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2008.189号)是政府如何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对政府如何扶持促进中小企业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二是要提升各级政府各类干部的执行力,引导中小企业科学发展。针对中小企业“三低”(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要求中小企业抓住宏观调控机遇,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各类干部对20条的执行力。
(2)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一要帮助中小企业明确未来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策略。二要帮助中小企业制定一、三、五年发展规划。三要帮助中小企业分析同行业的状况,劳动生产率水平、成本价格,百元资金利润率等重要经济指标,找出差距地方。四要实施精益生产,打造精品工程。按照“产品精致,外观精细,工艺精良,标志精美”的要求,积极跟踪前沿科技,加快工艺改进与革新,以过硬的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五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核心技术,以期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培育自己产品的用户群,不断扩大资金流。
(3)改善融资环境。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系列做法值得借鉴。第一,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形式有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互担保。政府引导与扶持的措施是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运作,加强监管;坚持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导,商业性担保为主体,互担保为补充的发展方针,实行多形式并举;对初创设立的担保机构给予资金扶持,对业绩突出的担保机构给予以奖代补;建立健全项目评审制度,项目责任制度,担保机构业务监管制度,担保机构业绩考评制度。第二,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主要是鼓励银行对规模的中小企业提供货款支持,政府每年根据银行新增贷款实绩,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在于,促进微小企业贷款的新增量,扶持小企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放大财政资金的扶持效应,使政府的政策导向与银行的市场化运行有机结合。第三,开拓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积极依靠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渠道。新的融资渠道之一,发展中小民营银行。这可使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获得活力。新的融资渠道之二,创建政策性金融服务平台。浙江省于2007年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联合优质担保机构共同搭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平台,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新的融资渠道之三,试办小额贷款公司,利用民间资金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条新的合法民间融资渠道。新的融资渠道之四,鼓励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鼓励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入信托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到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鼓励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引进战略合作者,进行创业风险投资,探索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组织集合发债,鼓励中长期投资。
为加快融资环境的改善,淮安市应借鉴浙江经验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为担保公司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深入推进政银企保合作,创新中小企业BCG专业融资服务市场,强化其服务功能。
(4)修订产业政策以引导中小企业投资方向。根据市场需要, 以人为本, 修订产业政策,以引导中小企业投资方向。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支农型中小企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节能型中小企业;环保型中小企业;服务型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跟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型服务业,创业产业、工业设计产业、科技新产品研发,信息服务)等,采用增量投资发展导向。存量调整途径有,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产品创新、更新换代),产业升级。
(5)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项目进工业园区,中项目进集中区,小项目进创业点,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标准厂房,出租或转让给初创型小企业使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降低小企业创业成本;建立小企业创业培育库,提高小企业创业成功率。对于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综合评估,优选出重点扶持对像,鼓励其创新发展,做强做大、做精做特、做优做尖。要通过开展银企合作,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育等方式予以扶持。
(6)各级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要用心、用情、用智服务中小企业。没有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发展,全市人民要想致富达小康,实现跨越式发展几乎不可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淮安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指导与扶持,政府与公务员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用心、用情、用智为中小企业服务,搭建服务体系,做好信息服务,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州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服务功能明显改善[BD],,2007-10-22;曹新平主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BD],中国徐州网,2009-12-04;文化产业成经济新亮点[N].徐州日报,2009-08-13.
(镇江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1)
摘 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各个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从建设资金、部门定位、建设均衡等三个分析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江苏省的中小企业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以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来提高对中小企业服务水平为突破口,提出从行政机构、政策牵引、资金扶持和舆论导向等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 :政府;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79-05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裴胜(1969-),男,江苏金坛人,高级经济师,副主任,从事经济学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下发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全国工商登记注册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其数量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以上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8.9%的销售额,46.2%的税收,62.3%的出口总额,65%的专利技术,75%的技术创新,85%的新产品,以及90%以上的就业机会,90%以上的全国零售网点都来自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巨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同时也是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是确保经济运行稳定、维护市场竞争活力、保障充分就业、改善民生的前提和条件。但中小企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处于非常明显的弱势地位(相对大企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阻力,有自身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原因,正如赫瑞格尔指出,小企业自身不可能同时承担起提高技术水平,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培训具备高级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筹集发展基金等多项任务。
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短命,一直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切肤之痛,也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008年花旗报告指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之后民建中央的研究报告显示平均寿命为3.7年,2011年永安信基金再次把平均寿命锁定至2.9年,而欧洲和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为8.2年,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年限实在是太短了。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融资担保难;二是用工难,用工贵;三是用地难;四是中小企业税负沉重;五是企业及老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漠,思维陈旧,小富即安思想比较突出。造成中小企业陷入困局的原因绝对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结果,许多不利因素都是互为因果,负面效应滚雪球般被放大,从而形成阻碍企业成长的“连环扣”。
这些不利因素仅仅依靠市场和中小企业自身,是无法克服的,必须要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的扶持和服务,完善和优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明确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导向,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企业服务模式落后、服务模块缺乏针对性,服务效果还不能令广大中小企业满意。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至今,通过顶层设计和大力扶持,中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手段不断创新。从国家到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虽然成绩卓著,但还存在着很多的欠缺和不足,网络覆盖不完整、结构欠合理,服务机构“散、小、弱”,服务手段过于简单,服务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现实需要,更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1.各级政府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落后
在中央层面,虽然设立了专项建设扶持资金,但其占比较低。在地方层面,很多地区还未真正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未将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经营性的服务收入,一般难以保障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营,进而制约了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服务质量提升。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风险补偿以及省辖市以下中小企业核心服务机构上的投入明显不足。根据2013年最新调研资料显示,在全省13家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中,开办资金(注册资本)最多的3亿元(泰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最少的仅5万元(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开办资金(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8家,占全部的61.5%;其中3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3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中盐城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经费上相当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中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还没有人员编制),5家民办非企业。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服务机构仅占全部服务机构的46.2%;办公场地面积最大的3600M2(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无独立办公场地2家(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泰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在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上,第三方评价(监督)体系不健全,无法保证政策资源配置合理,“四两拨千斤”的扶持作用不断弱化,一些服务机构利用这些漏洞多头套取政府资金。
2.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失位、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政策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机制,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监督机制缺失。例如:中小企业综合管理部门设置上,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司是最高的管理机关;一般来说,在省一级都是省经信委(中小局);在省辖市一级,都是市经信委(中小局),单独设立中小局的很少;到了辖市区一级,发改和经信合并成一个部门,中小企业局则几乎完全退出了政府部门序列。无论是省还是市级的经信委承担的各级各项考核指标都很多,如市一级的经信委承担了工业投资、工业用电、单位能耗占GDP比重、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软件服务业销售收入等等指标才是领导首先考虑的。因此,这样的设置,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只能是作为“鸡肋”。
各级中小局作为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非常有限,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这也是各级和各种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一般都是由中小司(局)制定,涵盖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和涉及中小企业的各个方面〕可操作性差,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尽管国务院已经再三发文,提出要求,但各级统计部门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工作机制,尤其是规模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状况都是凭感觉、靠估计。主要原因还是经费和人员都严重不足。统计体系不健全,对目前中小微企业的整体状况了解不深、不透,使政府部门对中小微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存在盲区,无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一些国家和省的政策无法落实和实施到位,这恰巧也是中小企业“诟病”政府的主要原因。必要的监督机制长期缺失,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服务的效果,国家、省、市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的去向等等,都还只是各部门总结描述,各级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都还是停留在文件上的监管。
3.服务体系建设不均衡,没有凸显出服务的作用和效果
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现象。相比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许多欠发达地区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以信用担保为例,受地方政府财力(政府出资和控股的担保机构)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担保机构也相对集中,仅浙江、江苏两省担保机构数量占全国的12%以上,其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均户数和担保额也远高于欠发达地区的担保机构。
目前省和市两级网络已经基本健全,但从辖市区开始,在机构设置上尚不完善,大多为几块牌子、一套班子,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对于服务体系所需要的上下贯通、各级联动、扩大覆盖产生了很大的制约。省级、市级、辖市区级直到乡镇服务(发展)中心均为平行机构设置,缺少上下关联。
我市7个辖市区中设立服务中心的6个(还有一个因为人员和编制一直没有独立,所以二个职能部门兴趣都不大),均在职能部门里挂牌,人员全部由行政人员兼任;乡镇一级则全部在经服中心挂牌,人员也由经服中心人员兼任。(组织机构设置如下图所示)
根据2013年的调研资料显示,全省13个市均成立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中,成立时间最早的是徐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995年),时间最短的是南通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2008年6月);真正独立运作的仅6家,其他都是依附于政府部门,配合行使行政职能。工作人员最多的23人(常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中心,独立运作),最少的1人(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在连云港经信委挂牌)。这样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服务作用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了。四是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缺少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的抓手,服务桥梁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各级核心服务机构未真正起到核心的作用,核心服务能力欠缺。政府扶持的社会机构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非营利性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工作人员来自政府机构,并沿用行政机构的方法进行运作,行政色彩较浓,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效果欠缺。
4.中小企业服务市场准入,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
目前,国家、省、市对各类政策资源(扶持资金)使用效果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绩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绩效考评机制。金融、担保以及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市场由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建立了准入和考核机制,同时也有一些服务项目如培训等在服务市场准入、考核未建立相关体系,缺少统一的准入和考核管理机制是造成目前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混乱,服务机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主要因素。目前,一般由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来引导和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职能所限,无法统一评价标准,难以甄别服务质量,导致一些机构服务不规范、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的状况在服务市场中长期存在,无法有效地支撑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又缺少制约这些不规范服务机构的职能和手段。
5.服务机构缺少长远发展规划,服务模式落后,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效果较差
国有服务机构一般都是由上级政府来制定发展规划,而社会化服务机构尤其是以盈利为主的服务机构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目前的服务依然是以点对点的实体服务为主,服务效果无法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服务机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息化手段运用有限,对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严重不足。根据2013年最新调研资料显示,在全省13家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中,服务网站独立的4家,依托政府网的8家,无网站1家。以行政服务为主还是目前服务机构网站的主流,线上和线下服务有机融合,互为补充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以中小企业接触最多的融资担保为例,目前我市所有的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均未能实现在线申请和答复(接受或者拒绝),中小微企业每次融资担保都需要来回很多趟,很多最后还是被拒绝了。
6.国有服务机构仍然是高高在上,服务信息严重不对称
虽然从2007年开始,外资银行涌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大都进行了改制,但对中小企业“嫌贫爱富”的价值取向一直未作根本改变,对于核心竞争力之一的服务质量,始终不见明显提升。因为体制的原因,中小企业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因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掌握政策信息源的政府部门还没有能够真正转变职能,国有服务机构依然仰着“高傲”的头颅,处于被动接受的中小企业还是习惯性的“低声下气”。“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这样的中小企业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中小企业无法接受到来自政府和国有服务机构的信息。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而服务机构数量偏少,尤其是一些提供特殊服务(如上市咨询,投资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更少,也是造成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因素。
二、国内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经验比较分析
1.国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首先是机构设置比较完善,美国专门设立小企业局,并由小企业局、州政府、私人机构、教育界共同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并设立了57个州中心、960个分中心和地区办公室,组成一个“全方位”服务网络体系;德国在经济技术部下设立了中小企业局,并在各州设有分局,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相关事务,德国的联邦卡特尔局、国家托拉斯局承担限制垄断及保护中小企业的职责;意大利政府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中小企业,各地都设有中小企业的相关管理组织,为了增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意大利政府还成立了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和劳务出口的服务机构;韩国专门成立中小企业厅,并由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国中小企业振兴财团(非营利性政府机构)等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其次是政策扶持针对性强,加拿大政府紧紧围绕解决资金问题,在鼓励民间投资创办中小企业、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出口等方面采取了政府资助、免费服务、政策担保、税收减让等扶持政策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英国工党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刺激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作为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基点,在公司税和所得税、商业债务支付、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向小企业提供各种具体的、实际的财政扶持;德国联邦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中小企业培训、咨询、参展和提供创业贷款担保。
2.国内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机构设置方面,国有服务机构自上而下的设置已经基本到位,但定位不明确。除部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外,还有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机构等。由于缺乏对于该类机构(除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定位标准,导致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纳税责任均不明确。这些机构在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自己还需承担工作人员的工资并或多或少地缴纳各种税赋。社会化服务机构几乎已经覆盖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
政策扶植方面,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国家、省、市、辖市区几乎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补助资金,并要求获得专项扶持资金的的服务机构开展创业辅导、培训和信用等服务。各级财政对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公司制的)采用了免征营业税和补贴担保收入等扶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突出了重点服务领域的导向,推进了服务支持系统的初步形成。
中小企业发展及服务的理论方面,雍传正、梅强、刘晓松等专家学者不同的角度企业注重内部挖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信息化水平等解决方案;居占杰认为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在立法、管理、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中国国情(经济形势)、行政体制、地域(经济区域)等个性化因素的考虑不够,将中小企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机结合的研究极少。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案,有很多实务操作方案有待商榷,因为种种原因,许多方案创新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大,更有一批方案和文件根本没有实施到位的可能。
三、提高中小企业服务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我国的国情,并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政府的主导作用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政府必须将转变行政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把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采取强有力措施,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发展的压力和负担。
目前需要政府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提高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水平:
1.行政机构改革
像美、日等发达国家分别设立有中小企业管理局和中小企业厅,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专司机构,而我国目前仅在国家工信部内设置了中小企业司(职责:承担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方面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故建议将中小企业司升格为国家中小企业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地级市的中小企业局独立运作(目前大多数都挂牌设在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内),配备专人和经费。这样可以赋予中小企业局更大的协调和服务能力。建立国家、省、市和辖市区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体系(如能覆盖至乡镇、街道、园区则更佳),并形成上下级关系,上级机构具有管理、监督、考核和指导的职能;明确各级服务(发展)中心的责、权、利,进一步凸显政府服务机构的核心职能,丰富和完善整合服务资源的手段。因为行政体制的原因,乡镇、街道、园区的经济服务中心可能无法另设,但可以明确专人负责,并保障服务经费。通过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体系建设,并赋予各级服务(发展)中心一定的监管权,可以有效地建立服务体系的监督机制,弥补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短板。
2.政策牵引
首先各级政府需要创新手段加强对政策导向性的宣传,引导相关的中小企业和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政策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信息化和服务升级等。其次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已经很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导向也非常明确,但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多方协调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政策真正“落地”的不多,相当一批政策目前还是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先清理和归并整合原有政策,精炼出能够执行到位的政策,然后再进行补充完善,创新思路制定新的切实可行的政策,真正让政策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0〕90号),《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苏政发[2011]153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2009〕113号),这些文件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情况到底怎样,需要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静下心来调查研究,促进既有政策“落地生根”。再次,在中小企业进园区等系列具体问题上需要各级政府创新作为,放宽考核指标,降低门槛,从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出发,真正体现政府集聚发展的政策导向。
其次以政策为驱动,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核心服务能力,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核心服务项目,延伸服务链,逐步培育服务品牌。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扶持政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发共(产品),运用信息化手段向中小企业推送政务和商务信息,不断增大中小企业信息的覆盖范围,提高信息的时效性,改善目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应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由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牵头,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具体实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准入、评估、退出机制,改变目前鱼龙混杂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目前资源整合机制,国有服务机构与社会服务机构(含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加盟、合资等方式,广泛开展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实现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环境。
3.资金扶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几乎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投入,但是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再加上被各种名目挤占,真正用于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数量严重不足。所以,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的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创新投入方式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1)完善各地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促进各类服务业务的顺利开展。(2)建立完善财政补助和奖励机制,通过资金补助、资质认定、服务奖励、购买服务和产品等多种方式,推动优质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并引导和吸纳更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如加大对担保机构的补贴力度,完善政府资金投入,建立常态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信用担保的补偿机制,才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加大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补贴(政府向服务机构或行业协会等购买服务)的数额,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服务机构的服务获取信息,提升素质。(3)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资金申请、发放和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或者第三方中介机构发放并跟踪资金流向。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监察局和其他相关部门成立监督考评组,考核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对于骗取资金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尤其是对于服务机构(平台)骗取、截留扶持资金的行为,必须绳之以法。
4.舆论导向
强化正确宣传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中小企业服务的宣传报道,使广大中小企业能主动使用服务,为推动全民(二次)创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
[2] 厉无畏,王振.加快建立与健全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J].上海管理科学,2000,(4).
[3] 李庚寅,黄宁辉.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J].经济学家,2001,(3).
[4] 张雨萌,胡勇.国外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与服务体系比较与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9,(6).
[5] 马玉锐.中小企业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国际商务研究,2003,(4).
[6] 欧新黔.中小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BL/OL].人民网,2007-06-07.
[7] 陈乃醒主编.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
[8] 李子彬.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J].求是,2009,(8).
[9] 罗仲伟.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中国社科院学报,2005,(4).
[10] 居占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和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3.
[11] 刘晓松等.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2] 欧晓峰.中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
[13] 罗红波.中小企业直面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 刘乃全等.中小企业:意大利通往景荣之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5] 徐萍平.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1999,(2).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对策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1998年中央正式提出要“增加向中小企业贷款”。200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入制度和体系建设阶段,特别是我国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及融资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2007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成立近三年、截至目前拥有138位成员的中小企业,共有20家公司推出了21个再融资计划,计划融资120.36亿元,其中6家公司已通过非公开发行或发行可转债融资22.92亿元,仅占中小板IPO融资总额的5.67%。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小企业板的再融资能力亟待加强,而深交所拟推出小额再融资豁免制度,将有助于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严重。中小企业可以从政府资助、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租赁、产业资金、民间资本等渠道取得资金,这些构成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和内部融资渠道。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①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另外,现在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很多商业银行原来也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可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②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讲,固定资产较少,贷款受到限制和自身的信用度的问题,造成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减少。
③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在管理模式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与市场环境转换不同步。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以后,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而且近两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3)缺乏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制度和法律。有关的法律法规根本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所有制构成比较复杂,而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按照所有制的性质来制定,这使得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处在不同的竞争起跑线上;另一方面某些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也不适用。如《贷款通则》、《担保法》等法律规定的有关企业抵押担保的要求,是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的。
(4)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诚信缺失严重,金融市场的利率还未完全放开,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债券市场不是很发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都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宏观层面上的成因。
3对策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切规范化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作保证。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将其着眼点放在法规、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和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抓紧制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暂行办法,依法推进融资环境的改善。
(2)完善银行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贷款渠道和较为宽松的贷款政策。具体措施如下:①大力扶持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②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一些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同时,简化借贷手续,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③完善金融体系。一是为中小企业定期提供金融政策、利率和金融服务信息。二是预算服务,提高结算服务,提高结算速度,开放新的金融结算工具,加快中小企业资金流通。三是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社会形象,降低其经营管理风险。
(3)切实加快信用体制建设。①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体系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并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应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由政府出面组建产权清晰、职权分明、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的高效率担保机构,既能体现政府财力作为支撑的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发挥市场灵活运作优势。②鼓励发展信用中介体系。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服务、会计、律师、技术、培训等服务。应该以建立信用记录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为突破口,推进中小企业发展。③中小企业要加强信用管理。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所有企业间的信用制约关系,首先是依赖每个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起来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一是加紧制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政策,如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这是企业信用管理活动的保障基础;二是要建立信用管理组织或职能,信用管理的职能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于一体,从企业设立审批开始信用管理的职能要纳入公司章程;三是要有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尽量避免商业信用违约行为的发生,促进市场秩序运行。
(4)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①中小企业应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经营并按现代企业制度,挖掘内部潜力,按市场规律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完善财务管理,提高核算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争得银行对客户的广泛信赖和支持。②在用人机制上,设计合理的工资奖金分配办法,健全职工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吸引一些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同时,做好职工的后续教育工作,为企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③中小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就要建立自己长远的发展规划。长远的发展规划能够使中小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会因为近期的利润而裹足不前。同时,详细具体的长远发展规划能够使贷款机构对他们充满信心,改善贷款环境。
(5)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直接两方面同时着手。①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更大程度的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小企业通过多元化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②间接融资。政府应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融资提供信息支持。政府应转变观念,由“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开展“一站式”办公,提高政策和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办事的效率,彻底改变企业对政府部门“难、繁、慢”的印象,更好地为企业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