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为“十三五”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十三五”时期,既要看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商资本下乡、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等给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制约瓶颈。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两道“紧箍咒”日益趋紧,发展生产和优化生态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是农业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我县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弱、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突出。

三是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农机农艺融合较难,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大,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

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农业发展的软肋,品牌建设滞后,叫得响亮、拿得出手的农产品不多。

五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合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安全生态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设,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工作

(一)产业布局

1.优质粮油:通过建设高标准粮田,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以“双低”油菜、优质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油基地,带动全县优质粮油快速发展。依托产粮(油)大县等项目支撑,建设成为全县水稻、油菜生产优势镇乡。

2.优质水果。采取“大园区、小业主、多业主”的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建园、立体式发展、统一化管理,整体推进、连片发展,扩大甜橙、油桃、白柠檬种植规模,通过加强果树管理,抓好林下利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旦柚、荣仙柚,改良品种和提升品质,建成万亩优质名柚产业带。

3.绿色蔬菜。采取大棚生产与露地栽培相结合,滴灌、喷灌与集雨节灌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相结合,基地生产与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商品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示范带动全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4.现代畜禽。采取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连散户的模式,推行寄养制等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优质生猪、特色家禽。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肉兔、野鸡等特色畜禽和节粮型畜禽,改变“一猪独大”的现象,带动全县现代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5.道地中药材。引入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白芷、佛手、丹参、芍药等中药材产业。采取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方式,加快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

6.优质干果。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集中连线成片的要求,大力发展以优质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为主的优质干果产业,建成1个干果之乡、2个干果产业带、3个干果产业重点示范片。

7.特色水产。充分利用现有水域,着力打造标准鱼塘养殖园区。依托丰富的冬囤水田资源,结合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机米、生态鱼品牌,大力发展“亩产千斤粮、收入万元钱”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产业带。

8.休闲观光农业。以农家乐、庭院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建成3条以上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二)工作重点

一是强化基础配套。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对新增耕地的后续培肥加强指导和监管。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还田、有机质提升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从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田间机耕道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自主投资建设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每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业主)20个以上。通过奖励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管理、带市场参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要向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三是强化园区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引领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推进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干果、珍稀林木、畜禽、渔业及其他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扩大园区和基地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使园区和基地内主导产业聚集度达到80%以上。鼓励园区和基地推行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园区经营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县情,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结合各级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等政策,明确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优化政策激励导向。

(二)调整优化布局,促进产村相融。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统筹推进,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催生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把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衔接,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自然山水相融、庭园设计优化、田园风光尽显、农家情趣浓厚、农村特色鲜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续提质增效,筑牢发展基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扶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整合、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共同支持基地基础设施、标准化规模经营、农作物(畜禽)良种培育、设施农业、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通过项目跟进解决水、电、路等基本条件,实现项目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跟着土地流转走、跟着规模经营走。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进入优势农业产业,创新农业融资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优先组织专题报道,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博览会、招商会和展销会。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农业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广“果(蔬、粮)—沼—牧”等生态能源循环模式;坚持粮经复合发展,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历史教训

地方特色产业是地方经济竞争力之所在,是一个地方较之其他地方发展较快、资源秉赋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但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特色产业照样会退色甚至消亡。总结江山市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中的经验教训,可以充分说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离不开科技支撑。主要有二个例子。一是地弹簧产业的兴衰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江山市的地弹簧产业一度十分辉煌,大小企业达到百余家,生产的地弹簧占到了全国市场的70%以上。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便如芸花一现般迅速衰落,仅仅十年左右时间,地弹簧产业便销声匿迹。二是“一桃二白”产业的发展历史。“一桃二白”指猕猴桃、白鹅、白毛乌骨鸡。九十年代中后期,扶持“一桃二白”产业发展曾经是江山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一桃二白”产业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种养规模还逐年缩减。如猕猴桃种植面积从高峰时的5万亩左右到目前已不足2万亩(**年统计年鉴数为1297公顷,折合19455亩);白鹅饲养量从**年的502万只减少到**年的290万只;白毛乌骨鸡饲养量从**年的158万只减少到**年的90万只。

分析以上产业从辉煌到衰落的原因,从市场层面分析:如地弹簧产业,在市场尚未饱和时,江山市显然占了当时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地弹簧需求大增的先机,但当市场趋向饱和,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相继进入地弹簧行业以后,竞争加剧,而江山市众多地弹簧生产企业,科技储备不足,缺人才、缺技术,基本没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因此只能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大家相继以牺牲质量和企业利润为代价,进行压价竞争,实行“低成本扩张”,最终遭致整个产业的覆灭。从政府引导方面分析,很显然,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政府引导的经验不足、手段不多、重点未找准。如对“一桃二白”产业,就没有从产业的产供销全过程、企业与种养植户的关系等全方位去考虑,更缺乏对培育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把引导、扶持的重点放在种养植环节上,片面强调种养植的规模目标和使用行政手段,这是导致引导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科技层面分析:可以看到,当时经济主体和政府均忽视了科技的作用,对科技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有效的措施。对科技的投入从企业到政府均非常微小,上世纪九十年代,江山市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不足20万元,具体投向上也没有明确的重点。因此,当产业发展遭遇科技瓶颈时,企业与政府均无能为力。地弹簧产业,几乎没有技术创新能力,10多年时间,产品、工艺、技术基本没有改进;猕猴桃产业,当时兴起了几家猕猴桃酒加工企业,但产品出来后,无一例外地存在猕猴桃酒酸涩度太高,口味不佳,市场难以接受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停产歇业,猕猴桃加工问题未解决,果农只能鲜销,市场受限,价格上不去,产业即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科技支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总结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江山市于2004年提出了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并将电光源、机电、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绿色食品、轻纺服装作为重点培育的六大特色产业,与以往不同,培育措施上有所创新,强调要组织实施“六六”产业工程,建立健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六大体系”。即:一是健全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通过制订产业规划,指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健全产业发展领导体系,实行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头联系产业制度,进一步集中领导精力促发展。三是健全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根据每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制订差别化产业政策,进一步集中扶持助发展。四是健全产业发展平台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引导集聚快发展。五是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来江与企业对接,建立研发中心。六是健全行业自律体系。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开展产业信息交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协作和有序竞争。由于在“六六”产业工程建设中,体现了系统思维,考虑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因此效果较为明显:实施2年多来,“六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年,“六大”产业实现总产值447689万元,比上年增长39.2%,比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增幅高出8.3个百分点,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幅高出4.3个百分点。

同时期,江山市还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以培育发展蜜蜂、精细化工等为主的省级星火示范县建设,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科技富民强县(市)计划--江山蜜蜂产业提升工程,通过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建立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使江山蜂业、精细化工业等地方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快培育。从2002年以来,星火科技示范县(市)建设共组织实施了18项重点项目,投入科技经费3784.92万元,通过实施,新增产值28689.46万元,税金2600万元,利润6527.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创建了浙西蜂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江山精细化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使蜂业和精细化工业的科技支撑得到加强,并带动了机电、食用菌等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当前依靠科技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江山市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到,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不能就产业而产业,单纯追求数量增长或只注重生产阶段,而要有系统思维,有产业全程观念,并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培育发展才有实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方特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技术需要积累、人才需要培养、制度需要逐步健全完善,各方面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如果不重视平时的培育积累,在市场竞争面前,仍会失去先机,败下阵来,以此审视目前依靠科技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确立。据不完全统计,**年,江山市已有各类企业2600余家,个体工商户15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0家。但近年来,每年申报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开发活动的企业不足100家,申报专利的企业仅有30家左右。近期,江山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科技项目储备月”活动,活动期间,尽管干部上门组织技术难题与科技项目,但作为重点培育的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由企业提出的难题与项目寥寥无几。这些情况表明江山市的很多企业还缺乏创新主体的意识,创新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由于地方特色产业往往是占了市场先机的产业,一方面,市场竞争还不充分,企业有销路、有利润,企业家尚未充分体验到竞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小,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缺乏资金、人才、项目等的支撑,企业家还看不清科技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效益,容易忽视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因此,企业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在科技上,满足于做一个生产型、销售形的企业,而不是致力于培育创新能力,向创新型企业迈进。表现在企业行为上,就是企业科技投入少,技术人才引进少,职工技术培训少,与科研院所联系少,新产品开发少,专利申报少;企业没有创新的团队,没有创新的机制,没有技术的积累。以上“六少三没有”的企业在江山市可以说随处可见,如目前江山市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等一些特色产业从根本上说还是生产型的脆弱的产业,经不起市场竞争的风浪。

(二)政府引导与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市场是拉手的话,政府就是推手,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科技工作日益重视,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当前科技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企业科技进步的推进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一是组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究的大项目较少。江山市的科技项目囿于科技经费、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不足,只能搞一些小打小闹的项目,规模小、科技含量小,产生的效果小,对特色产业的推进作用小。如江山市近年来对六大地方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研究,除蜂产业等极少数受到各级科技部门重点扶持外,其他产业的科技项目、资金扶持均很少,也没有突破性的成果。二是组织市内外科技资源合力攻关的能力还不强。主要是科技投入不足,江山市政府财政科技三项经费名义上已达财政支出的1.5%以上,但总数还仅有1000多万元,并分散到近百个项目上,形不成研究开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资金带动能力。三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政府引导与推进作用的发挥。

(三)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科技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主要表现为对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全过程缺乏通盘考虑,如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一般包含项目支持与创新能力培育二个方面,在项目支持方面,一般的过程为:特色产业技术进步状况调研—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出—项目编制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实施—成果评审—知识产权保护—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一是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科研攻关重点比较模糊。主要是对特色产业还缺乏深入的调研,对产业现状、技术层次、发展前景、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进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但不知道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哪里,这些难题解决后市场前景如何,可预期的经济效益如何,当前是否有能力攻关研究解决,需要投入多少资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创新等等问题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科技发展规划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由于调研不够,科技发展规划细化落实不到位,规划制定管制定,落实管落实,形成两张皮,实际工作中仍习惯于常规的报项目、立项目,缺乏在规划指导下的明确的工作路线图。三是科技计划管理仍存在重申报、重立项、轻过程、轻结果的“猴子掰苞米”现象。四是对成果管理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甚至搞不清自己立项的项目到底产生了多少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到底产生了什么效益,达到了什么水平,对特色产业的推进产生了多大作用。五是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措施。特别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创新机制建立、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机构成立等方面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四、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能力培育。产业科技进步离不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没有企业特别是产业骨干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培育,要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是一句空话。为此,要树立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的思想观念,从企业领导的创新意识培养、人才引进培养、职工技术培训、创新机构设立、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形成等基础工作做起,把引导、鼓励企业主体开展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工作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研究团队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职工技术培训工作,加强企业创新成果奖励制度、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制度建设工作,使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更好、更快培育,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调研,扎实开展产业科研开发工作。推进产业科技进步,重点是要抓好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一是要找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要加强产业科技进步状况调查,进行国内外先进技术状况与市场前景等与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搞清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找准制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以增强科研开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二是要制定好产业科技攻关规划。在找准制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对照国内外先进技术,确立追赶或超越目标,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创新,制定明确的攻关研究规划。三是加强实施工作。规划确定之后,关键就是抓好实施,在实施中还要注意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第一条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战略部署及相关政策精神,为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推进我县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按照户有特色产品、村有增收项目、乡(镇)有板块基地、县有支柱产业的要求,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持续稳步扩大全县优势特色板块基地规模。

第三条纳入本办法考评范围的产业为茶叶、烟叶、魔芋、药材、设施蔬菜和畜禽养殖等。

第二章考评原则

第四条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奖励评选活动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第一原则。纳入奖励范围的各产业只设一个特色乡镇,专业村、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名额要严格控制,达到凸显特色的目的。

突出新发展原则。原有基础只作参考,在百分制考核中分值不超过20%,着重鼓励当年新增规模。

突出大户原则。要突出做好对各类大户的培植工作,推进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把大户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突出专业原则。特色产业基地必须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系列化服务,坚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之路。

突出科技贡献原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必须按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把基地当作加工的第一车间,广泛运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

突出经济效益原则。投入产出率高,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明显。

第三章奖项设置及入选条件

第五条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奖励分特色乡镇、专业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先进服务单位、先进龙头企业和先进工作者七个类型。

第六条入选条件:

(一)特色乡镇条件。

1、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挂帅,有专班主抓。

2、注重发展规划,发展思路清晰。

3、重视市场化运作。建立产销对接机制,与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签订了产销合同。

4、生产水平高。普及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认证。

5、组织化程度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村和种养大户实行登记造册,档案完善。建立健全了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

6、产业发展任务落实。完成县委、县政府及相关产业领导小组下达的年度生产计划,并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7、经济效益好。特色产业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增长分别达到10%以上,特色产业在农民人平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二)专业村条件。

1、突出“一村一品建设”,制定有发展规划,并将规划细化到组、到户。

2、产业基地规模占村耕地面积的比重不少于30%。

3、主导产业占全村农、林、牧、渔总产值的70%以上,从业农户占60%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高于县、乡平均水平20%。

(三)种养大户条件。

1、种养规模较大,在当地具有示范带动能力。

2、生产管理科学,积极发展现代有机生产。

3、经济效益明显,主导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60%以上。

(四)营销大户条件。年营销额100万元以上,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中作出突出贡献,得到当地干部群众认可。

(五)先进服务单位条件。积极为产业发展服务,并取得实际效果,得到相关产业单位认可。

(六)先进龙头企业条件。带动能力强,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作出了较大贡献,并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

(七)先进工作者条件。积极为产业发展献计出力,有实际效果并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公认。

第四章考评程序及奖励

第七条考评工作由县农办牵头,相关产业办公室参与,县政府综合审定。具体实施步骤是:年初由相关产业办公室制定出考评细则,各乡镇对照考评细则就特色乡镇、专业村、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设制定争创方案报县农办备案,年终由各产业办向县农办提出先进服务单位、先进龙头企业和产业建设先进工作者建议名单,县农办根据乡镇申报和产业办推荐情况制定考评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牵头组成考评验收专班逐项考评验收,综合考评结果提出表彰方案报县政府审定。乡镇不申报不予验收,不纳入考评奖励范畴。

第八条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特色产业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对符合条件的表彰对象进行表彰奖励。奖励资金由县政府从财政、发改、扶贫、科技、农业、林业、畜牧、烟叶等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中统筹,每年不少于150万元。

第五章附则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5

1 自然概况

和庄镇总面积86km2,辖31个行政村,现有9412户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8人,占90.3%。和庄镇有耕地面积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经济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0.061hm2,主要种植红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35hm2。

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和庄镇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扩大红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1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和庄为中心;走好2条路:促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设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优质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实施4大战略:产业兴镇、工业强镇、生态建镇、农业富民战略。

2.1 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

和庄镇初步形成了以横顶村和南麻峪村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区、以上佛羊村为主的有机绿茶产业区、以青石关村齐长城为基地的生态旅游区、以205国道为主线依托的奇石产业区。

2.2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打牢红冠蜜桃种植基础。全镇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沙石土壤为主,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和庄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成为红冠蜜桃生产基地。

狠抓七彩花生产业发展。和庄镇四季气候明显,属半沙半土地质,水源丰富,适宜彩仁花冠、彩仁红冠、白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长。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绿色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够达到零农残无公害标准。麻峪村成立注册资金900万元的金来粮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10余个村,入社社员600余户,固定生产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盖本乡镇20余村,拓展发展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高庄镇、牛泉镇、口镇、里辛镇等10余个镇268hm2。

狠抓有机绿茶产业发展。和庄镇上佛羊村,作为淄河、汶河支流源头,水源充足,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区位。

3 主要措施

3.1 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和庄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5项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3.2 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扩推规模;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为精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3.3 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按照和庄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4 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

5 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和庄镇“三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大力培植组建各类专业农业团体机构,提升农技推广站服务水平。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