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相关研究表明,要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以及支撑。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发展学生们的个性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这样一个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也要求我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要更加趋向于人性化。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以及开放性。基于此种情况,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也应该相应地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和开放性应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管理的方法应该逐步向系统性和权变性转变。第二,教学管理的主体应该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领导逐步向领导――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多元参与转变。第三,教学管理的内容应该逐步向全方位开放性以及全过程开放性转变。第四,教学管理的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单纯培养智育向促进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难免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免会有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职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去。例如,对于同学们的评价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既要考虑到本学科授课构想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又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以及调整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始终贯彻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

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论述清楚的。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认为上述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做到上述几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会更加有效。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2004(6).

[2]叶水湖.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探索[J].中小学管理,2003(2).

[3]王恩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J].江苏高教,2003(5).

[4]李金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办的必然优势

(1)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降低运作成本,体现“1+1

(2)有利于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产生更大办学效益,体现“1+1>2”效应。①它体现了教育规模集聚理论,教育规模集聚理论倡导重组教育资源,使内部各因素能较均衡地运行,达到较高效益。②它体现了教育一体化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体化理论体现在学制设置上,使教育功能主要定位在发展而不在选拔上,这符合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③有助于实施一以贯之的德育系列活动。学校可根据“三段一体”的特点,系统编制从小学直至中学的德育目标、要求及内容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牢固奠定其思想、信念、理想、行为习惯的形成和转变的基础。④有利于中小学的教学衔接。如组建四至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贯通始终的教研组,可以长期把中小学的教学研讨全面融为一体,有利于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整合。⑤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学生特长的培养。对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风格、学习策略、校园文化建设等可以从四到九年级作通盘考虑。⑥有利于降低行政人员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精简下来的人员,可深入教学第一线,使师资队伍得以充实。⑦有利于教师的群体成长。九年一贯制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专业及特长,统一调配,使学科教师专业化,同时也给青年教师的“一专多能”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策略

(1)明确目标,旗帜鲜明。学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建家长满意学校,做学生满意教师”为办学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彻“学校规范加特色,教师优化加特点,学生合格加特长”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和健体。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实行校长统筹、班子集体领导、学校行政值周负责的制度,把学校人为地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中学和小学在学生意识上分开,相对独立又通力合作。实现“远教”资源、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等资源共享。

(3)内分外合,立体分层。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一定要分清层次,形成制度。第一层,保证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领导层,初中部和小学部合为一体,形成学校的集体领导,制定学校工作章程与评价办法;第二层,保证学校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分管层,中小学分部运作,行政领导分层管理,明确领导干部管理岗位职责,形成实用性强、可操作的管理细则和评价机制等;第三层,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班级层,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具体开展好安全、德育、教学、科研工作及文体、社会实践活动等。

(4)精细管理,责任到人。①学校实行条块结合,在“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原则下,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确立中小学一体的统一管理岗位,并赋予管理职责,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所谓“条”管理,就是不分初中、小学,把具有共性的工作放到一起统一管理,促使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能集中精力抓好某一方面的工作,更具专业化。所谓“块”管理,就是分初中部和小学部这两大块管理,把不具有共性、差距较大的工作分开管理,便于操作与评价。②突出管理重点,落实“一岗双责”制,突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辅导”等日常工作的管理。

(5)结合实际,办出特色。湖南省安化县羊角塘镇金鸡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充分利用校园面积宽达2.7公顷的优势,积极申报“省级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示范校”,通过一年多艰苦努力,2011年6月已顺利通过省检,年底接受了挂牌。学校乘开发校本课程的东风,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田间地头,培养了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这样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6)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我校的门卫兼保安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武把式”,家长纷纷自发来学校请他教教自己的孩子。学校因此办起了业余武术班,并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教学 质量管理 教学工作

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中心,是学校的生命线。现在很多小学的教学质量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的要求。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不到位,缺乏严谨、科学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等是导致小学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小学管理者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一、当前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现状

1.小学教学管理层和教师教育思想相对落后,对教学质量管理不够重视。目前很多小学的教学管理层和教师教育思想还是相对落后的,没有能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而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思想。普遍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在教育教学上仍然还是采用过去陈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法,这是导致目前很多小学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可能和绝大部分小学教育管理层及教师因为地域限制或经费制约的原因没有机会走出接受新思维和新观点有关,也可能和很多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是非常稳定有关,这都会严重影响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很多小学的部分教师工作不扎实,教学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目前部分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工作不扎实,教学过程简单,没有认真按照要求进行备课,基本不能从所执教的班级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导致课堂针对性不强。部分小学教师存在年龄偏大,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较为缓慢,层次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教育观念也十分落后,这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很多小学的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有极少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很没有责任心,教学不认真,经常不写备课教案,也不批改学生的作业。

3.疏于监管致使很多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很少有创新。教学管理层对教师的教学常规检查有疏漏,直接导致了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质量提不上去。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学校,如果教师的堂课教学质量上不去,那么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部分教师由于对课标把握不准,对学科性质把握出现了偏差,使自己的课非常呆板,没有什么新意和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但浪费了老师的精力,而且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4.课堂监控体制基本是流于形式,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也没有能坚定执行。目前多数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制非常薄弱,很少学校独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大多数小学只是把教学质量监控作为有关部门工作中的一部分来做。这样就会经常受到其他事务性工作的冲击,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监控功能不能有效发挥,那么教学质量监控也就流于形式了。另外,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也没有能坚定的执行,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时不能按章行事,很难果断处理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这样的现状致使小学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成为一种虚设。

5.课堂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不完善,基本是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的使用监控非常有限。另外,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也不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监控只是一味的研究评价标准,而对反馈信息的落实解决和跟踪研究不够,这样就导致了不能准确的处理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反馈信息,也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当前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学校必须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不断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小学要想稳定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必须要不断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可以实行领导负责制,专人负责管理教育教学业务,平时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监控和考核。还要定期组织教育教研活动,不断加强对教师教学业务的指导,通过培训和教研活动等形式来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要同时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具体组织实施学校的教学工作检查和考核,从而努力营造出全校园抓教学质量的氛围。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最基础性的教育,如果最基础的小学教育质量都无法保证,那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初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的教育。所以各学校一定要提高认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让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要让他们知道掌握从事教学、教研需要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能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很多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名师,学校就必须要大量地引进优秀教师来加强教师队伍。随着当前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狠抓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培训中提高,使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自我和超越自我,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最终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3.切实加强学校的课程管理和优化课堂整体教学。学校必须要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计划安排,必须把各种应该开设的课程开全开足。同时,学校负责教学质量的负责人要对每天的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和巡视动态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校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必须要依赖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尽力驱除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不利因素,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完成对学生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等多项教学任务。

4.加强教学监管制度建设,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根据小学课程设计要求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修订和完善教学与教务管理的有关制度,从而做到管理有章可循,以保障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顺利进行。学校要通过健全教学督导来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通过督导收集汇总和反馈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情况,然后有关负责人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评价,这可以为教学管理改革和教学监控提供依据。学校必须要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但要制定有效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评估制度,而且还应该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运作机制,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及时整改,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阿芳.小学教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尝试与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7,(7).

[2]陈立春.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9,(9).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接受的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素质教育吗

1.民办学校的艺术教育。一般来说以招收农民工随迁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来源以个人或企业投资办学为主,小学教育为主要办学层次,学校多设立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城乡结合地区。上海的转制民办学校都是在教育局的统一管理、管辖下,它按教学要求设置了音、体、美、劳等素质发展课程。以美术学科为例,一至三年级每周两课时,四五年级每周1课时,这与公办学校一致。但是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艺术教育资源缺乏,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学校没有固定的艺术教室,没有钢琴,没有画架等等,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因为缺少了这些配套设施,许多课程无法进行,老师只能凭借一张嘴,一只笔,没有硬件保障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软件方面: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人为的把所开设的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从一学期课程的设置和时间的分配上来看,主科远远大于副科,那么人的主观意识强迫人们不得不承认艺术教育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主科老师拼命的“抓成绩”而占用大量的副科时间,艺术课程的开设也变得形而上学了。另一方面,很多学校没有专业艺术老师,艺术课程就由语、数、英老师兼任,由于他们缺少专业知识,课堂上谈不上艺术的指导了,放任学生随便画。

2.民工家庭里的艺术教育。曾在几个班做过一个对家长的学历、职业、工作时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是本科的凤毛麟角,高中学历的占1/3,初中学历的1/3,有1/3的是没有念过书的;他们的职业也受学历的影响,有一部分是给别人打工的,一部分是自主创业的。他们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固定的,比如说一些家长是卖菜的,他们晚上7点多睡觉,早上3点多要起来进货,有的家长是晚上10点多才回来。由于民工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工作比较繁忙,思想比较封闭,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认为艺术学不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三科成绩。有的家长连画笔这样的基本绘画工具都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的配合度决定了学生的艺术成绩。另一方面,很多民工的家庭居住环境恶劣,生活都不安定,更何谈艺术的熏陶。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她很有艺术天赋,也很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每次发给她的画纸,第二天带给我看时都会弄得皱巴巴的,我心想:一个女孩子怎么会这么脏呢?我试着问问她怎么弄的?她说在菜摊上弄脏的。原来她的父母是卖肉的,她每次都在肉摊上画画和写作业。所以这样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审美。

3.社会对民工子女的艺术教育。教育公平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所有的人都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是落在实处,是否是平等的呢?每学期,社会各种组织的美术活动很多,但是被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校很多都是公办学校的,民办学校往往变成了弱势群体,常常被忽略。这也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正如前面说的,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相对薄弱,社会上也就不会重视,正是因为减少了参观、参与的机会,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也减少了,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教育公平与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和完善用工制度。孩子的艺术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期就能转变的。当我们努力的在改变落后的艺术教育的同时,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转学了,又有一些新的学生转来,我们的教学计划不得不相应的调整,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孩子的艺术水平,另一方也要兼顾基础薄弱孩子的水平,所以想要达到所有孩子的均衡发展,困难重重。改革户籍制度和完善用工制度是先让一切都稳定下来,一切都不稳定,让人无心谈教育,我们的硬件软件设施都是为孩子服务的,孩子的流动性大,我们的努力转瞬即逝。

2.加大对学校软硬件投资力度。为了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各个学校的举措有所不同,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我所在的学校在软硬件投资力度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现将经验总结如下:(1)将三十多个教室全部配有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学设施现代化,并配有学生电脑房,做到一人一机。(2)配有专门的艺术教室和展览室。(3)学校聘请上海市认定的一级校长主持工作。(4)学校招聘音体美专业专职教师。(5)学校引进华师大熊川武教授提出的“自然分材教育法,”有专家团的指导帮助,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提高。

3.配有专业的教师加以指导。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民办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耐心辅导。可以说老师的教是从零基础上开始的。这样就要求美术老师的课程要不断的拓展,向课前延展,向艺术前沿延展,向课后及生活延展,向其他学科的延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要求教师对小学课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配合度会提升教育的效果。多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观念,让素质教育的观念落在实处。不断的用学校宣传橱窗展示孩子们的作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家长的认可度,家长认可了,才能配合。家校联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校长 角色转变

随着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校长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如何引导教师投身课程改革?面对诸如此类的系列问题,校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以及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关系到小学阶段课程是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宽,关系到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校长应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1.建立和完善“以培训为本”的考评机制。扎实抓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落实考评管理,使全体教师通过培训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意义,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2.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建立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课堂教学目标,校长要以“首席教师”和“首席学习者”的身份与广大教师一起构建共同愿景,坦诚交流,在浓厚的学习与进取的氛围中,使教师职业生命力得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心理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个体价值得到不断显现。校长应该努力促使教师成为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自我教育者,为教师的发展构筑可操作的平台、可施展的舞台。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课改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人的发展。因此,校长一个更重要的职责就是以自己的努力去为教师的发展开发资源、创造条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校长应成为课改研讨活动的组织者与研讨者

作为小学校长,应根据新课改的实际,对课改研讨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积极组织研讨活动,积极参加新课改研讨活动,把课改研讨的“立足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入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不断完善学校课改研讨活动制度,保证研讨活动时间,落实研讨活动内容,以教师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研讨为重点,通过扎实的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课改主题月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以及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活动,保证课改研讨活动的质量。

三、小学校长应成为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与开发者

1.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要舍得花精力、财力和物力把信息资源建设好,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经建设起来,就可以多次重复利用。校长要重视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小学教育发展的走向是逐步实现校本管理。这既为校长确立具有自己学校办学理念和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校长应该抓住这次学校发展的机遇,积极建设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

2.塑造“个性化课程”。校长应积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突破课程中的各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

3.唤醒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就课程的动态生成而言,校长应主动建构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努力开发各学科颇具特色的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事实与既有教材同化为课程统一体。为此,校长要有眼光和胆识撤除无形的课程栅栏,使教师走向广阔的课程创造空间。

四、小学校长应成为教师素质工程的指导者与引导者

1.要培养一批具有现念的教师。今后的教师不是单凭教材来讲课,而要凭科研、凭自己对学科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来教学。校长必须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关注教师的研究型素质的培养。校长要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设置了综合课程和安排了实践活动,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必将涉及多门学科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足科学、艺术等其他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开放式课堂和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2.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好学校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靠领导方式、创业型文化发展起来的。可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管理制度和措施本身却成了目标,为了制度和措施的实现而管理,本未倒置。要让师生意识到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是他们展示风采的场所。校长要解放师生的手脚,把尊严和自主还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