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安全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安全既是医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中之重,又是医院落实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关键。目前相对滞后的医疗安全管理与飞速发展的医学科学技术以及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较高期望不相适应,不少医疗安全隐患和危害,有的已经产生了不良后果。
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系统的低能状态,医疗管理的过失或医务人员医疗不当等原因,给患者造成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被称之为医疗不安全。因此、医疗不安全的定义就是: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这里所说的允许范围是指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的医疗意外,以及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医疗意外。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允许范围以外的医疗不安全因素或称医疗安全隐患是客观存在的[1]。对此,认真分析医疗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及制定防范对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势在必行。
1 医疗安全隐患的成因分析
1.1 医疗理念陈旧 现在医疗模式早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前一模式下的医疗理念的严重缺陷是重病轻人,即见病不见人;后一模式下的医疗理念则强调重病更重人,看病先看人。如果我们见病不见人,就很容易忽视对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的了解,因而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其病情;也很容易忽略对患者的尊重,因而缺乏关注和热情,甚至变得冷漠。二是思想方法偏差。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往往追求完美的同时又过于自信,这样就很难发现或者承认自己在医疗过程中的缺陷或差错。
1.2 人员技术方面因素 一是医疗质量意识淡薄,职业风险和安全意识不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履行知情同意不到位,对患者有关诊疗措施的风险程度把握不足。二是医务人员在主观上过于依赖各种检查、检验的结果,而容易忽略对患者变化的直接、细致的观察。三是不断开展的新技术、新疗法在拓展疾病治疗空间的同时,在客观上也增加了疾病治疗中的风险。五是存在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滥用抗生素,以及注射、血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1.3 制度方面因素 一是医疗安全防范制度建设和医疗安全措施落实方面总体上不健全、不到位。二是医疗活动中各相关部门与临床之间以及科室和单元内部医、护、技、药、械人员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的制度和渠道。三是医疗流程不合理,每个环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医疗安全质量。四是各项应急预案不健全、执行差或遇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决策不果断,丧失良机,甚至出现错误行为。
1.4 患者因素 一是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知晓及理解程度和对进一步诊治措施的选择不当。二是患者和家属故意隐瞒有关病史、住院患者擅自离院、在院外可能突发疾病或其他意外。三是不按医嘱服药、控制饮食、定期复查而出现病情变化。
1.5 管理方面的因素 一是在抓医疗安全工作方面存在重结果,轻过程与环节的倾向。二是在医疗不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上存在重惩罚,轻防范的倾向。三是在对医疗安全工作的领导方式上存在重指挥,轻参与的倾向。四是医院后勤方面,如停电;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中断、医疗设备故障;医院内部的行路安全问题。
2 防范对策
2.1 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
2.1.1 转变医疗模式 以人文关怀为中心,寻找医疗服务创新点。改变医生只管治病的陈旧生物医学模式,建立生物-社会-心理现代医学模式,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强化医生的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素养,使之成为治疗疾病、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2]。
2.1.2 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初级人员应加强教育,严格要求其认真履行各级各类岗位职责和严格执行基本的医疗制度[3];对全院人员进行全面、全程的医疗风险防范培训,让其了解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和潜在的安全隐患,使广大医务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检查转变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主动规避医疗风险,打造医院安全管理体系[4];医院管理者在已有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风险管理难点,注重5个重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患者及重点员工)的有力监控遵照医务工作职业标准、常规、职责、执业许可法和医疗卫生法规,不断地再造服务流程,预防在先,补救在后,时常在风险出现前警钟长鸣,加强风险识别,以防患于未然[5]。
2.2 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2.2.1 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注意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准确操作、合理用药;及时恰当记录病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诊疗技术,坚持将核心制度落到实处[3]。严格规范药品、器材的购进、使用、管理;定期检查维护设备和设施,确保使用安全;定期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和医疗风险防范培训班,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2.2.2 优化就医流程 合理安排医疗资源、就诊布局、人员、科室、诊疗项目的设置,体现医院的服务理念和文化建设。医院的核心服务理念应面向所有人,应体现出爱护人、救助人、服务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6],文化建设应以“一切为患者,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医院服务宗旨。
2.2.3 加强科室之间及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 医务工作具有各科和医务人员之间协强等特点,要防范医疗隐患,必须环环相扣,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集体参与性强的科室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这就要求各科必须加强团结协作,对诊疗护理必须通力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科室负责人必须重视环节质量控制,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医务人员要互相支持,不要把同志间矛盾暴露在患者面前,要主动做好说服解释疏导工作[7]。
2.3 加强医患沟通制度建设
2.3.1 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8],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院长信箱、邮箱、意见箱及投诉电话,召开患者座谈会、印制各种宣传册等多种沟通渠道,方便医院与患者的沟通,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2.3.2 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9]。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
2.4 建立医疗隐患的信息报告系统 医院应当让每位员工理解,通过自愿报告体系收集的医疗隐患信息,绝非用于追究个人责任,而是作为改进医院系统和流程的依据。自愿报告体系成功的要素包括:①非惩罚性,有利于鼓励员工报告发现的问题;②保密性,当事人报告均不可泄露给第三者;③及时性,迅速分析并给于建议;④系统导向,着重流程和系统的设计而非意外事件[10]。报告件数的多少并不代表质量和安全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则显示医疗机构对患者安全的重视程度,也是安全文化的间接体现。在非惩罚性的环境下,使员工更乐于指出系统中的缺陷,报告各类意外事件和安全方面的隐患,便于他人从中吸取教训。否则员工由于担心报告后受到处罚而隐瞒实情,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一步改进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黄祖瑚,医疗安全与病人安全文化.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4):1.
[2] 高金声,等.呼唤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4):54.
[3] 谢秩芬,等.22起医疗纠纷的分析与防范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1,(5):286.
[4] 刘启望,等.对医疗安全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8,(1):20.
[5] 张明霞.加强风险管理保障医疗安全.重庆医学杂志,2006,(9):854.
[6] 王锦帆.论中国市场经济下的医患关系重建.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8):6.
[7] 黄勇,等.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医院管理长效机制.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6):14.
[8] 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中国医院杂志,2005,(4):41.
【摘要】目的 加强医院的感染及医疗安全管理,保障医院工作正常运作。方法 找准问题所在,积极给予整顿,解决主要矛盾,加强医院感染和医疗安全管理,创新工作方法。结果 医院各项工作加强,责任到每个人。确保了医院的正常运作,落实管理职责,加大控制感染有效率,保证了医疗安全。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工作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效果满意。
【关键词】管理;医院感染;医疗安全
如今医院感染与安全的管理在全国医院管理检查中是重中之重,已成为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感染管理的专职人员责任明确,着重管理,各科室医务人员协调配合整顿。我院自2006年起对各科室定期督查,确保其医疗安全。现报告如下:
1 明确管理人员职责
1.1 感染管理工作 落实相关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随时进行检查指导,如有检测出医院感染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相关技术检测,并进行信息的分析、反馈和处理。调查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统计分析之后向医院相关管理委员会或医疗负责人进行报告。对于可能会出现的感染暴发事件,各科应做好记录、及时上报,便于管理组做好报告与调差分析,实施控制措施,组织、调整相关组织进行处理。定期开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工作的培训,及时检查并记录消毒器械和物品的使用。
1.2 指导工作 医院应动员每一位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的控制, 指导各科医务人员掌握有关的预防控制医院卫生安全指导工作 [2],进行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隔离技术、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工作。
2 加强科室管理
2.1制定各科医院感染管理管理制度和流程, 增强医务人员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隔离技术规范》,以及供应室的三个规范:《医院消毒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2.2 手术室的管理 我院手术室的器械清洗管理按规定严加执行,所有重复使用的器械均由供应室进行统一处理,手术室器械器具种类繁多,故凡重复使用的器械全部在供应室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严格执行供应室的三个规范,以达到清洁、消毒灭菌等处理的规范要求,确保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
2.3 重点科室、部门管理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尤其对产房、口腔科、血透中心、ICU、新生儿室、内镜室等重点科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科领导与负责人对于医护人员进行相应指导与宣教,对科室日常的消毒隔离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进行检查并记录相应工作的实施情况,一经查出问题,须立即予以纠正。每月本院感染管理科对于检查记录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进行相应奖罚制度,当事人与各负责领导统一按比例扣分,促进医务人员对于感染工作的落实。
2.4 医疗废弃物管理 建立相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制度、流程,根据条例对从事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以及处理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知识指导以及技术、紧急处理、安全防护等知识培训。严格执行交接记录,防止医疗废弃物外泄、遗撒、丢弃等,从而确保医疗安全。
2.5选派外出培训 选出我院重点科室、重点部门代表外出进行培训学习,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操作培训,更新医疗理念,树立全新知识观念,认识到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配合感染部门进行工作,加强管理力度。
3 加强沟通协调
3.1 感染管理范围 对于医院感染的预防以及控制要涉及医学多方面,多层次,如:临床,护理,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故加强各科沟通协调以及相互配合是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
3.2 感染管理权利 对于医院的感染管理来说,各级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临床对感染管理科开展的监测、督查缺少配合。感染管理科为职能科室,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将医院感染管理科定为具有管理及业务双重责任的职能科室,其与护理部、医务科的情况不同,医院感染管理需要多个职能科室配合,与人员的安排、技术水平等有直接关系;这管理起来较有难度,一旦爆发大型感染,对医院会产生巨大损失。
3.3 加强协调工作 医院的预防感染工作和医疗安全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参与到医院的工作中。可以进行例会或者全院会议进行问题的收集处理,提出需多方面协调或者难办的问题,便于协调,可以现场解决实际的问题,故各部门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4 加强监测力度
4.1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力度 不断完善我院感染的监测,监测有计划、有实施、有监督、有评估,不断完善。很多医院为了监测而监测、为检查而监测的做法非常错误[3]。按照国家卫生部以及本院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各科室需着重落实各项工作,将监测收集资料,分类汇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并与实施,从而为临床服务。
4.2 监测特殊病原体的加强 对于一些特殊感染的病例,如:多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ESBLS、铜绿假单胞菌等,应及时到相关科室召集会议,查找原因进行培训,指导控制工作,使大家掌握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制定本院预防感染和控制方法。
5 加强培训工作
5.1 加强医务工作者培训 应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我院各科医务人员的培训,例如:重点科室培训、全员培训、现场培训、专题讲座、工作例会等。通过下达管理通知书以及反馈监测控制信息等形式加强对于本院的感染管理。提高全体人员参与意识,从根本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使在感染管理中人人参与、不断加强。
5.2 对于专职人员培训 我院的感染专职人员多数缺少对于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我院派遣各科的部分医务工作者外出,通过参观学习、进修、研讨会以及学术会议等方式,提高学习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业务素质[4]。
综上所述,如今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安全广泛得到医务人员重视,加深医务工作者对于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了解感染新规范,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技能,保证感染管理环节的质量,促进感染有效控制。以卫生部下发的各项管理制度为主,协调全院医务人员工作,解决重点管理、预防并控制医院感染等问题,提高了本院医疗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保证了临床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晓琴.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46.
2 蒋景华,陈文光,陶映.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4):419―421.
3 韩黎,朱士俊,魏华,等.医院感染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91―895.
【关键词】医院管理;质量保证,卫生保健;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5.23.0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519(2015)23-3682-02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生存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特别是当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仍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主线和重点,可以说医疗核心制度是医师进行诊疗活动的最基本的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石[2],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疗核心制度执行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好与坏,也会间接影响医院的美誉度和品牌效应。加强医疗质量建设,推进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与环节控制的全过程监督,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作者认为以核心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医疗质量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树立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理念
1.1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培训
医院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常存在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例如,部分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和术前讨论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病历书写规范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问题,导致医院经常发生医疗纠纷,整体医疗质量堪忧的情况。为此,在医院层面应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培训,将核心制度印制成册下发,做到人手一册。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与医疗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定期邀请院外医疗质量管理专家、法律人士来院就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与医疗质量安全等方面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促进医务人员医疗安全素养的提高,增强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医疗安全责任意识,把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和诊疗规范落实到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规程依法行医的良好习惯。
1.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考核
“三基三严”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医院可采取医务人员个人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相结合、三基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全员集中培训考核与重点人员分层分批次考核相结合等方法,让医务人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科室还可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科内业务学习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加强临床技能操作的现场演练。医疗核心制度可同步嵌入到“三基三严”训练中一并考核,在此基础上核心制度考核还可采用“时时提、天天学、周周问、月月讲”的方法,促进医务人员在掌握临床基础的同时熟练掌握核心制度。相关考核结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与医务人员个人积分考核和科室质量考核挂钩,实行奖优惩劣。
1.3加强纠纷案例分析,强化核心制度执行力
医疗纠纷的根源在于管理不善,制度落实不严,人员素质不高。医院在对人、财、物进行合理调配的基础上,应强化制度建设与管理,特别是针对医疗纠纷,应强化案例分析,通过流程回溯、根本原因分析等方法,查找纠纷问题根源,发现核心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整改落实。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对医疗纠纷要持公开透明的态度,不掩、不捂、不盖,每例医疗纠纷涉及的科室都要参与根本原因分析,吸取经验教训,确保医疗过程各环节严格按核心制度规范来执行落实,做到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
2建立医疗核心制度执行量化考评体系
2.1科学制订核心制度考核标准
[3]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医院全面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考核机制,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全面监控、加强沟通、整改到位等措施贯穿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是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4]。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医院应根据医疗服务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及院内规章制度,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提炼,将每个节点按照实际工作中落实的难易程度及在整个核心制度中所占权重加以量化,并以百分制形式制定出每一项医疗核心制度不同的量化考核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还可根据医疗实际情况的不同,适时地进行调整。通过核心制度考核评分,实现对医疗质量进行全程、实时监管。
2.2将核心制度纳入医院综合考评体系
医疗核心制度是维系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制度,医院应把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与医院综合奖惩和科室质量考核挂钩,制定奖惩细则。实行月度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督查结果与月度医疗质量考核相结合,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有较大缺陷的进行扣罚;同时医疗核心制度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核心制度督查结果同步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按绩效考核指标予以奖惩。核心制度的督查结果还可与个人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进一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自觉性。依托考评体系中的奖惩杠杆,医院逐步引导临床科室加强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管理,真正做到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位。
2.3健全核心制度落实监管体系
在医疗质量控制理论和实践中,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的环节控制和过程监督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5]。医院可从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部门和临床科室质控小组3个层面组建医疗核心制度监管小组,形成三级管理构架,同时把全院各临床科室按网格划分,形成若干个网格,监管团队的成员可根据网格进行责任分工,按层级对接,分片监管,以防止督查有偏差。监管小组应有计划的制定核心制度督查进度表,确定每个网格每月督查1~2项核心制度,网格之间督查内容相互交叉,做到每个网格督查全覆盖、核心制度内容无遗漏。
2.4注重核心制度抽查的重要性
要了解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的效果,在定期督查的基础上抽查更能反映出医务人员核心制度落实的实际情况。医院的医务部门、质量监管部门应经常深入临床一线对重点科室(如ICU)、重点人员(如新进人员)等进行抽查,对科室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检查。院领导、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参加临床科室早会,了解医务人员对核心制度的掌握情况和执行情况。通过抽查发现问题,加以整改,避免因医务人员思想懈怠发生医疗差错或事故。
3持续推进核心制度落实信息化建设
3.1不断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掌握和调控医院运行的网络中枢,医院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系统、临床管理系统、医技管理系统及其他辅助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完整、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医院管理、运行指标、临床应用等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准确的生成相关统计报表进行自动分析,为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提供决策依据,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加强核心制度监管,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环境[6]。完善的信息系统既能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又能给监管带来更多便捷,有利于工作的快速跟进和推动。
3.2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质量监控
电子病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医疗核心制度是否落实,在病历中能够得到体现。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可实现病历质量网络实时监控,根据医疗核心制度执行关键环节设定控制规则,如可实时对围术期各项制度、危急及时处理及规范记录、有创操作、高风险诊疗项目操作知情告知及规范记录等进行实时监控,并运用医院信息系统提供质控反馈渠道[7]。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质控,可及时发现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有效降低了病历质控的人力要求,提高病历质控的普及率、效率和公平性。
4加强临床资格准入和医疗技术准入的监督把关
严格控制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没有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的人员,不能独立从事医疗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技术准入,按照医疗机构相应级别开展适宜的项目,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加强对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对科室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需进行严格的效果评价和临床实践,确保实际运用中切实体现出技术或项目价值,服务好患者安全。面对医院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和繁重的医疗工作,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往往思想上容易产生懈怠,从而忽略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8]。医疗核心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防范医疗风险,避免或杜绝医疗差错与事故的重要制度,也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应长期坚持,持续抓好。只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每一个诊疗行为上,医疗质量才有根本保障,医院才能够屹立于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服务市场中。对于医院的发展,医疗质量安全与核心制度落实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二者应共同推进,互促发展。医疗质量无止境,核心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切实抓好医疗质量安全与核心制度落实两个要点,处理好二者关系,医院的质量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加通畅、长远。
参考文献
[1]曹德林,仇永贵,王丽.我院引入PDCA循环监管医师交接班制度的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1):34-35.
[2]王凤玲,邢沫,,等.建立医疗核心制度督导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41-42.
[3]周宗庆,雷慧菁,洪小燕,等.核心制度量化考评体系对基层医院医疗质量综合指标的干预[J].中国医院统计,2014,21(5):373-374.
[4]谭天林,欧兵玺,廖世川,等.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25--27.
[5]叶承莉,任家顺,张沁宏,等.实时质量考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9):918-920.
[6]陈敏,武琼,张帧,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的挑战与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8):597-599.
[7]魏威,何革,邵征洋,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质量环节中控制的体会[J].中国医院,2013,17(6):42-44.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信息安全;虚拟专用网;数据备份
引言
随着医疗产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同一区域间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减少病人的医疗环节,成为各个医院争相努力的重要方向。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正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也是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和发展的产物。为了实现医疗信息在区域间的共享和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高效的医疗协同平台和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实现医疗数据及信息的共享和处理。由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之上的,其中涉及到多个子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跨网络的数据转发,因此数据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医疗数据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实时性,因此设计和建立安全医疗网络系统,成为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必要条件。文章从医疗平台的安全架构出发,讨论和分析建立医疗网络的安全的重要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安全部署的方案和要点,作为建立完善的医疗协同平台的重要参考。
1 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主要功能是防范在网络中可能存在威胁,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保护。从确定安全保障的目标出发,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包含技术层、管理层和业务层三个层次。技术层、管理层、应用层是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整体,正是三者之间的紧密耦合和相互协作才确保了医疗信息平台的安全。技术层支持应用层的实现,而管理层是确保技术层正常工作的关键,应用层则是技术层和管理层最终体现出具体的业务实施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框架的要求包括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包括对应用访问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访问对应的应用服务的对应端口,同时对那些不符合访问规则的请求进行拒绝,能够对整个网络的流量进行监控,从而对病毒和入侵行为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作为网络的运营及管理人员而言需要对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以及数据库的操作权限进行管理和审计,对那些没有授权的非法访问要能即使发现、告警,并实施阻断。进一步对于那些承担了整个网络运行的物理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安全设备等需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如果发生安全事件,可以利用统一管理系统进行故障定位和故障排除,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提升整个协同平台的运行效率。
在管理上,网络的访问权限和应用服务器的访问权限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管理,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和措施。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培训,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确保医疗协同平台的物理安全和系统安全。
2 安全实施方案
该部分是对医疗协同平台部署中的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相关的实施方法和细节进行分析,力图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防护体系。本方案考虑到的安全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防火墙部署
在每个医院或医疗机构的外联出口部署一台硬件防火墙,该防火墙的内、外网卡分别连接于内、外部网络,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是从逻辑上完全隔开的。所有来自外部网络的服务请求只能达防火墙的外部网卡,防火墙对收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后将合法请求通过内部网卡传送给相应的服务主机,对于非法访问加以绝。并通过互联网边界的防火墙设备设立一个独立的DMZ区域,用来部署医院的WEB、网上挂号等应用系统。
2.2 入侵检测系统部署
由于医院的具体应用比较多,需要部署大量的应用服务器,有些服务器需要外部网络的用户进行访问,因此在外部用户访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和审计。在外接互联网的接口处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对网络中的非法访问和非法流量进行检测和控制,从而阻断那些对内部网络有害的流量和访问,确保整个医疗系统的网络终端和服务器的安全。
2.3 互联网边界IPSEC VPN部署设计
考虑到下级医院或者分支机构需要接入到医院的信息中心,实现医院与下属单位和社区诊所等基层医疗组织的信息共享和网络访问,方便远程诊疗、远程视频会诊,我们采用了基于IPSec协议的VPN隧道的方式建立医院与下级机构的虚拟专用网。基于IPSce的虚拟专用网是是运行在一套完整的协议体系之上,它给出了应用于IP 层上网络数据安全的一整套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包括认证头协议(Authentication Header,简称为AH)、封装安全负载协议(EncapsulatingSecurity Payload,简称为ESP)、密钥管理协议(Internet Key Exchange,简称为IKE)和用于网络认证及加密的一些算法等。利用这一套完整的安全机制,可以有效地保证接入端访问医院信息的可靠性。
2.4 SSL VPN部署设计
为了满足移动办公需要,使在外出差或专家医生远程医疗会诊能够安全、方便地接入到医院信息网络中,实现远程办公与远程医疗协助。同时考虑远程接入的安全要求,通过在医院外网DMZ区域旁路部署SSL VPN设备,对外网移动办公及远程接入用户提供基于SSL安全套接层协议的VPN隧道,实现对医院内部网络的访问,保证在远程接入到内网访问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2.5 数据容灾备份设计
医院重要的数据都集中在业务网络的核心数据中心区域,这些数据与医院的业务紧密相关,一旦发生损坏,后果非常严重,甚至会对医院造成损害,因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数据灾备措施,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出现意外时,系统能够自动恢复,确保系统持续运行,更好地支撑医院的业务系统。
3 结束语
医疗产业的发展需要为患者提供更完善和方便的医疗服务,信息化技术在服务提供、信息获取等方面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医疗协同平台的建立正是对各种医疗信息的集成,帮助和促进医疗服务的完善。而平台安全事关医院和患者的利益,文章从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建立医疗平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从访问安全、数据安全、接入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建立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提供了有益的安全模式。
参考文献
[1]赵锋,曹文杰.医院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策略设计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6).
[2]黄慧勇,黄冠朋,胡名坚.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与应对[J].医学信息,2009(6).
[3]张涛,田国栋,蔡佳慧,等.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1(4).
[4]王希忠,王智,黄俊强.安全审计在信息安全策略中的作用[J].信息技术,2010(3).
【关键词】 氟西汀; 癫痫; 抑郁;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022-02
癫痫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的慢性脑病,发作突然,无法预知及提前控制,且病程较长,常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且长期的疾病困扰、服药、自主能力受限以及受到社会及他人的歧视、误解等,常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负面情绪,抑郁在癫痫患者中较常出现且对病情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部分患者产生自杀倾向[1]。本文笔者通过对本院部分癫痫伴发抑郁患者在抗癫痫治疗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进行联合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2年8月收治入院的癫痫伴发抑郁患者76例,其中男43例,女33例,年龄19~58岁,平均(34.82±6.73)岁,平均抑郁病程(5.71±2.16)个月,平均癫痫病程(9.18±5.42)年。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符合自限性癫痫诊断标准,经脑电图检测均已证实确诊,经临床治疗处于癫痫稳定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超过20分,且具有正常的阅读、表达能力;排除认知障碍、意识障碍及语言、听力障碍等无法正常交流患者,既往服用抗抑郁药物史、癔症史、精神病史、脑卒中史患者,合并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基础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或主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等[2]。所有患者在本次实验前均对实验有充分的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将76例癫痫伴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0~58岁,平均(35.02±6.53)岁,平均抑郁病程(5.82±2.09)个月,平均癫痫病程(9.32±5.26)年;对照组患者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9~56岁,平均(34.65±6.48)岁,平均抑郁病程(5.58±2.04)个月,平均癫痫病程(9.04±5.1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单独或联合使用丙戊酸钠、苯巴比妥及卡马西平等进行常规抗癫痫治疗,药物每日使用剂量为卡马西平600 mg、苯巴比妥90 mg、丙戊酸钠600 m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进行治疗,20 mg/d。所有患者连续治疗8周为1疗程,期间不另行服用其他对中枢神经有影响作用药物、抗抑郁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后抑郁情况(汉密尔顿临床抑郁量表,HAMD),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定
其中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为:治愈:治疗后患者未出现癫痫发作;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发作频率降低超过75%,且发作时症状明显降低、时间明显缩短;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发作频率降低50%~75%,且发作的症状和时间均有缓解;无效:发作频率降低未达上述标准或有升高,发作症状未见缓解[3]。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抑郁程度(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癫痫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具有突然发作、发作频繁、病程绵长、病情反复等临床特点,使患者无法从事驾驶、高空作业部分工作,对其社会功能产生限制;同时病情及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的记忆能力造成损伤,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长期的治疗与服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费用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社会、患者身边人群对癫痫病的不了解常会导致歧视、排斥情况的出现。这些情况都使得患者长期受到压抑而无法缓解,进而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及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可以产生自杀行为[4]。
以往临床上对癫痫患者的治疗主要以症状的缓解与疾病的康复为中心,但随着现代人们健康意识与生活需求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移,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逐渐作为健康指标受到关注和重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也不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控制,而尽量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因此,对于癫痫伴发抑郁患者,临床医师及相关学者更多的开始针对其抑郁情绪及相应心理障碍展开治疗,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尽快融入家庭及社会,对其临床疗效也有明显的辅助效果。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抑郁程度(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使用氟西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况,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且不会引起更多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宋春海,王伟,阚敏宸,等.氟西汀治疗癫痫伴发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312-313.
[2]杨玉先,叶红涛,魏统国,等.综合干预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523-2525.
[3]陶琳,孙美珍,杨萍,等.5-HT1A受体对癫痫伴发抑郁的影响及神经保护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6):723-726.
[4]钱宏阳,黄淑英.西酞普兰治疗癫痫伴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2,20(1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