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第1篇

内蒙古是一个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开发、推介具有浓郁内蒙古特色,系列完整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是内蒙古树立旅游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旅游商品化给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益处,但就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而言,又是一种威胁。要想使旅游商品化在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生态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之间得到平衡,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其他民族并存的聚居区,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

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主要由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组成,具体包括以下系列。

1.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游牧倒场、六畜饲养、围猎狩猎、特色捕鱼等。

2.居住民俗。蒙古宫帐、古列延式的蒙古包群、各类毡包、介字房、蔓子炕、斜仁柱等。

3.特色饮食。奶食品、肉食品、酒文化,如全羊宴、烤全羊、手把肉、诈玛宴等。

4.社会民俗。特色婚俗有鄂尔多斯婚礼;待客礼俗有下马致敬、叩首三拜等;信仰民俗有萨满教各式祭祀仪式、藏传佛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

5.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类有摔跤、赛马、射箭等;民间歌舞有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马头琴、好来宝等。

6.节庆民俗。那达慕、祭祀成吉思汗、马奶节、敖包会等。

内蒙古民俗文化是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由于地域辽阔,又表现出多元性特质和地域性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可观性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的类型在内蒙古自然与人文等各项旅游文化资源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针对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现有形态,将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研究内容确定为四种类型。一是静态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等;二是动态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如那达慕竞技参与活动等;三是民俗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如蒙古族奶食品、草原工艺品等;四是劳务向民俗文化旅游商品转化,如蒙古族的餐饮、礼仪等服务内容与形式。

三、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理念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其实质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其文化特质必须是积极而健康的。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了内蒙古地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因此民俗文化既是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又是其自然风光旅游开发的条件。民俗文化旅游在内蒙古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更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二)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外化、突出文化特色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外化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创新传统的旅游产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外化的含义有四层,一是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用物化载体体现出来;二是推广和普及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三是在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注人新鲜血液的活力,使之不断丰富与发展;四是应市场之需,结合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对其重新定位、设计、加工和包装。

总之,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外化或物化,既要保持资源的本色又要适时添色,让游客以可感、可知的方式品位文化的意蕴。

(三)结合优势,突出重点,进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1.结合旅游各环节,设计具有渐进式特征的旅游产品。旅游环节无非是吃、住、行、游、购、娱、通信以及相应的服务道德与技能,不仅能给旅游者物质上的享受、身心上的愉悦,还有文化上的影响和知识上的启迪。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针对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要进行配套开发,如蒙古族饮食文化、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建筑文化、蒙古族书法艺术、蒙古族娱乐文化等,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充分体验生活化的蒙古族文化,既娱乐又增长见识。

2.结合交流活动,开发内蒙古民俗文化专题旅游产品。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为适应不同人的兴趣,设计一些交流活动,达到开展文化旅游的目的。积极创新促销形式,促进区域旅游联合,拓展客源市场。内蒙古旅游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昭君艺术节等3O多个重点旅游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不断充实,逐步成为内蒙古效益明显的旅游节庆品牌产品,从而大力宣传了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在交流中促发展。

3.结合历史史实或文化遗存开辟文化旅游场所,组织文化专题旅游产品。整合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以历史为蓝本,以成吉思汗为灵魂人物,以草原、沙漠、成陵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内蒙古民俗文化专题旅游活动。

76.4.结合旅游者对文娱活动的渴求,开发旅游文娱活动产品。旅游文娱活动是以文化艺术积累为基础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感染力的精神产品,其形式主要有旅游文化节活动、文娱消遣活动、席间文娱演出等。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必须是一项富有特色的吸引物,而且能在当地旅游产品中充当龙头,这类产品深层次的艺术水准和精心组织的旅游接待工作有助于提高旅游地的整体旅游形象。比如策划举办中国一内蒙古中部一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旅游节、中国一内蒙古中部一昭君艺术节、中国一内蒙古中部一那达慕大赛等专题活动,从策划、组织、接待等环节上下功夫,提高文化旅游的水准。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第2篇

(一)地方性原则

天中本土音乐文化具有地方性,全市九县两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并且各具特色,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要注重地方性,把能反映地方特征的风俗语言等文化符号考虑进去,不能轻易改变地方特征。把九县二区的本土音乐制成声像资料,找当地的老艺人给高校本土音乐文化建设环境把关,保证地方性的音乐本土文化特征不变。地方的唯一性即是世界性,为未来天中本土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也即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等。从原生地移动到高校环境,尽可能保持本土音乐文化的真实性、原生性,特别是本土音乐文化展览馆的建设更需要真实性。本土音乐文化的乐器要老艺人使用过的,乐谱也要没有经过更改的原乐谱。要经常请老艺人到学校表演原生态歌舞,为大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原生态音乐标本,以供学生学习本土的草根音乐文化。

(三)综合性原则

本土音乐文化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建设物质的好做,而建设非物质的相对困难,如何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即做好物质的也要做好非物质的建设工作;重要的和不太重要的如何取舍,也需要综合考虑。同时需要做好原生态和次生态的本土音乐文化建设,既要考虑经济的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的因素问题,总之,需要综合把握建设环境因素。

(四)保护性原则

在做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同时,需要保护好本土音乐文化,当保护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以保护为主,不能因为创新发展而已破坏性为代价。特别是建设高校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过程中,一定要以保护本土音乐文化为前提,宁可不发展也不能破坏本土音乐文化。这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则。

(五)教育性原则

高校在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时,要考虑建设后的教育性,从本土音乐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考虑对大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效果。包括网络建设对大学生的环境影响,从而构成立体化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空间环境。

二、建设高校本土音乐生态环境的途径与方法

(一)建设方法

1.学校自建。

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积极主动地搞好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的方式一般是以展览馆的形式为主的物质性的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同时构建非物质的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资金可以分期分批投入,也可利用本土音乐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实行再投入再发展。建设的先期要合理规划,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建建停停,既要有长远规划也应有近期任务,注重建设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工作的可操作性。

2.合作共建。

高校虽有责任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环境,但由于学校的资金紧张,往往会受到资金的限制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任务,因此合作建设是可以选择的方向。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充分利用政府的平台及资源,比如和文化部门合作,有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时,把政府组织的活动放到高校开展,可以说是“借鸡生蛋”,不花一分钱还能办大事;二是可以和音乐协会合作,发动群众组织的力量,利用协会成员的采风活动,收集整理本土音乐文化的珍贵资料,实行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共享;三是可以和各地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人合作,把原生态的资料拿来共享;四是可以和社会市场合作,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实行本土音乐文化产品和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相对接,实现校企合作,达到合作共赢或多赢。

(二)建设途径

1.本土音乐自然环境建设。

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自然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展览馆、微环境建设等。特别是本土音乐文化展览馆,它是自然环境建设的主要阵地,把各种本土音乐演奏的新旧乐器、服装、乐谱等收集起来,在展览馆展出;本土音乐文化微环境建设,就是把相关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料,包括图片、音像资料等在相对集中的场地进行布置,比如本土音乐文化墙建设等。通过自然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学生提供试听环境,引发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感悟,为研究当地的本土音乐文化提供参考。

2.本土音乐生活环境建设。

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生活环境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涵资料,比如在校园内建设道路和景点时以当地的本土音乐文化中著名的传说故事、人物等命名,如将开天传说为学校花园命名为“开天园”;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故事将学校其中的道路命名为山伯路和英台路等;在学校的广播站定时播放当地的民歌与戏曲节目;定期举办当地的民俗文化节;将本土音乐与现代传媒技术结合,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的产品开发与销售,将本土音乐的文化与经济相结合,走文化经济的发展道路。

3.本土音乐网络环境建设。

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网站,网络环境建设具有很多优势,一是容纳量大,大量的视听资料都可以在网络存放,而且能够时时更新;二是传播速度快,便于学生学习,学生在收集和网络环境建设过程中提高了对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网络环境建设需要整体设计,在前期的框架设计好后逐步添加内容,可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本土音乐文化放置于网络环境之中,在教师指导下全部由学生动手完成。

4.本土音乐教育环境建设。

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环境下得以生存与发展,教育环境建设极为重要,一是将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化,在大学生中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人的教育下,形成全面的本土音乐文化系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为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培养传承人;二是把本土音乐文化形成教材,进行学校与社会的传播。三是校园内定期举办本土音乐文化节、本土音乐文化原创作品大赛等;四是以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为依托,开展本土音乐文化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社会产品,为保护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三、建设高校本土音乐生态环境的困境与对策

(一)资金不足问题

地方高校在建设本土音乐生态环境方面,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特别是像黄淮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建一个本土音乐文化展览馆需要购买的乐器就占很大资金,只靠学校的资金是不行的。我们的做法是:学校建设场地、环境等,由建立的合作联盟单位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实物建设,并且是分期分批建设;另外,靠社会的其他渠道捐助,比如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人对乐器的捐赠、黄淮学院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捐赠等;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基本解决了高校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中展览馆建设的难题。

(二)持续发展问题

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物质和非物质属性,既要注意物质的环境建设,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的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本土音乐文化的原生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发展的可持续性。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避免发展中对原生态本土音乐文化的破坏。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是次生的本土音乐文化建设环境,利用高校中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搞好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要求音乐文化的原生态的持续性,创新要求音乐文化的变化性。要树立传承中的创新理念,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创新即是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比如进行高校中的本土音乐文化原创作品大赛,要求大学生利用高校中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创作新的本土音乐文化作品,以此推动本土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也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新传承模式,走出一条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路子,但不能以经济为主,更多的需要注意社会效益,寻求本土音乐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的同步持续发展。

四、结语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第3篇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济南皮影艺术受到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传媒的冲击,自身的特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如何让皮影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受到人们关注。如何与创意文化产生一定的联系,使得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文化第三产业的推动力量的,使济南皮影艺术成为一个品牌产业,屹立于世界民俗艺术的巅峰。

关键词:济南皮影;文化保护;产业发展

皮影艺术在济南有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济南的皮影艺术包括戏曲样本和戏曲人物,故事情节波罗万象。以济南方言为解说形式,幽默滑稽,令人捧腹大笑,受到淳朴好客的济南人民所喜爱。然而其受制于演出形式的限制,一时还无法探索产业化的模式,因而著有此文。

一、济南的皮影民俗保护

(一)在宏观方面。可喜的是国家与地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比如申办成功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济南皮影文化以专项基金用于文化的传承。在社会方面,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群体出资出力,比如开展了皮影艺术的设计类比赛、突出一系列支持皮影艺术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高峰论、开展皮影协会的活动建设,扶持并鼓励企业进行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引进其他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吸收其优秀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向国外推出本民族创新化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收获了一定的效果。在学校层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入课堂,带领学生参加皮影艺术博物馆的参观与学习。这一系列的组织方式对现有的济南皮影文化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然而也有不足的地方,缺少有代表性的剧团品牌与以及创新意识不够。

(二)在微观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逐渐的增强,人们自觉地去保护地域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不少全新的体验方式。比如:建立起了私人皮影收藏展览馆、组织学员进行皮影艺术的学习、开展DIY自己做简单的皮影人物赠送亲友等方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在经营的同时人们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提高国民素养。

二、济南的皮影民俗其产业化模式

(一)济南皮影民俗发展模式

首先从继承方面进行了开化。济南的皮影民俗艺术现在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受到封建时期师傅带徒弟,传男不传女、传内不穿外的封建保守的思想,剧团里的名角只是掌握在所谓的世家手里,社会资源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分配。怕手艺诀窍丢了,没了吃饭的家伙。应该给掌握手艺的注册知识产权,让他们的艺术变为可以在市场化当中运作的资源,保证老艺人门的权利,就可能不会出现老人们人去楼空,什么都留不下的尴尬境地。通过与出版商的联系,高价转让绝活的技巧,比如刻录成影像资料进行教学,进行网络授课,开展线下培训课堂,放宽学习门槛,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者,进行推广。使得在有度可控的法律保护下进行传承。

将皮影设立为一个学科,从草图概念方案的推敲、到材料的选择、工艺的制作,剧本的排练等一系列的教学课程进行培训,集中优秀的艺人,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引进双师型人才,实践与理论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培养模式。同时开展国际交换生的来往,增加国内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新的剧本,重新夺回济南皮影艺术的观众群体,儿童的喜爱肯定有父母的陪伴,同时增加对青年夫妇喜欢的受众的剧目比如《海贼王》、《犬夜叉》、《火影忍者》等国外优秀的作品进行改变,同时保留传统老年人喜欢的传统剧目,比如样板戏等形式的剧目。

在表演形式上增加全新的舞台美术效果。从观众的欣赏角度,到剧场的空间设计都结合皮影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设计,让人们从4D的角度体验皮影艺术,通过空间的转换,使得观众边走边欣赏皮影的表演,小小的皮影艺术,结合现在的音乐与舞蹈等表现形式,展现出符合时代当下的表现形式,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加入全新的艺术体验。

济南皮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借此发展旅游文化,皮影玩偶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包装设计,在市场中进行推广,带动皮影相关产业的发展,皮影玩偶的的加工形成产业化链条,降低了学习皮影的门槛,丰富了皮影表演艺术家皮影人物的更新与换代。同时在馈赠亲友的同时做到了很好地宣传,从而有利于济南皮影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对皮影的深加工要做到精细,可以参考其他皮影文化城市相关旅游也的发展成果,满足来济南游玩的有课可以带走的不仅仅是泉水,还有济南传统的济南皮影艺术缩影。

(二)济南皮影艺术受到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

济南皮影艺术加入文化创意元素可以带来更好的收入,而文化创意加入皮影元素也许就会转变整个济南皮影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整个行业的命运,指明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济南皮影艺术受到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首先,抬升济南文化底蕴。其次,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与税收收入。然后,改变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中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最后,加强社会皮影团体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多去参加百姓们的生产实践,从生活中日提炼最真实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观众产生共鸣。

(三)济南皮影民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济南皮影民俗在中国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独具一格。济南皮影民俗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曾经的中华儿女带来了欢声笑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现代产业化背景下的当今社会,皮影艺术摆脱传统的手工作坊似的经营模式已经很难进行传承,结合精细分工产业化的当今社会,皮影艺术的产业化进程应当是势不可挡的。

结论

济南皮影民俗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在产业化大潮的今天,寻找一个保持传统韵味,既不破坏其文化精髓的方式,又能增加新的感受,在形式上创新,在功能上更好的为当下人们的审美所接受的契合点是当下要解决的重点。济南皮影艺术的产业化道路要敢于突破,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做好调查。了解观众的真实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创作的灵感。形成全新的文化产业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创造艺术美的享受。使其发扬光大更好的传承中国古老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服务于当下人的生活,提高品味。

参考文献:

[1]范周,吕学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第4篇

历史悠久 孕育文明的摇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世界掀起了寻根问祖的浪潮,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无疑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通行证。当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在我国岭南、西南以及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生活着由远古时期西瓯、骆越人的后裔所组成的现代壮侗(国外称侗台)语系族群,主要包括中国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越南的岱族、侬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的阿洪人等21个民族,人口近1亿,这一语系族群在历史上曾以现今壮族居住的地区为中心向外迁徙。根据来自全国和全区著名的民族学、壮学、社会学、民俗学、生态学专家调查研究,得出大明山南麓区域是壮族龙母文化的发祥地和骆越古都文化遗址,与东盟各国是同源异流,都是骆越的后人,不管是在宗教、语言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不需语言翻译就可以直接交流。可见,环大明山南麓区域是众多的骆越民族后裔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大明山景区可以成为广西乃至中国对东盟国家开展旅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先天条件。

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大明山以“雨后晴翠、层峦迭嶂、满目生机”而得名,又曰“鸣山叠翠”,是桂中最高峰。由于地处北回归线,地形复杂,气候独特,使得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相对高差大,塑造了风光无限、多姿多彩的景观资源,这里四季景观各异,组合有度,具有雄、险、秀、幽等景观特色。“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便是大明山四季的生动写照。同时,宜人的山地旅游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是避暑旅游的好去处。另外,大明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3%,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为17万个,是目前全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是一个难得的休闲养生胜地。这里以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据综合考察,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64属2023种,分别占广西植物区系列科、属、种的73.9%、430%和28.0%。野生脊椎动物31目90科294种,其中鸟类151种,哺乳类动物60种,爬行类动物42种,两栖类动物19种,鱼类动物22种。这里是广西野生动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物种多样性、生物代表性、生物稀有性等特点,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

彰显特色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胜地

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是文化旅游、个性旅游、专题旅游等参与性强的旅游。为此,大明山景区从发展传统观光性旅游产品的模式中走出来,突出优势,彰显特色,保持较长的生机和活力,努力实现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的目标,从战略高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提升品牌价值的道路,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依托壮族龙母文化、骆越古都文化新品牌,打造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旅游开发是以旅游产品价值创造为核心,对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的挖掘过程。大明山以其自身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为依托,打造其核心竞争力。依托壮族龙母文化、骆越古都文化以及现代华南壮侗语族和东南亚“同源异流”20多个民族的文化因素,拉紧交流的纽带,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品位,以吸引东南亚国家部分民族进行“寻根之旅”的文化旅游活动。目前,壮族龙母文化、骆越古都文化已得到进一步挖掘利用,尤其是壮族龙母文化被及时纳入大明山的总体规划,并列入南宁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从根本上丰富了大明山景区的文化底蕴。同时,积极围绕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开展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随着这些规划得以实行,大明山必将对东南亚“同源异流”民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得到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游客产生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同时,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大明山景区结合丰富的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了8条精品线路及沿线41个观景亭台,其中可对外开放的线路有:从天坪综合服务区“科普展览馆”至“神奇草坪”往“北回归线塔”,经“玉脉石英”奇观廊沿湖边回到服务区的神奇之旅,从“不老松”至“金龟瀑布”的养生之旅,从龙湖桥沿湖边往堤坝停车场的休闲之旅等路线,沿途可观赏到鱼跃龙门、云龙佛光、大地峰林、橄榄大峡谷、天然氧吧、骆越王阁、龙神阁、仙境亭等壮丽景观。此外,根据不同季节,还可以看到山花烂漫、雾凇、连天云海等自然界的奇观,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河文化;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57-03

兰州市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具有融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充分利用好省会兰州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先发优势,积极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不论是对于转变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带动丝绸之路文化带与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区及陇东南文化产业区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研究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黄河文化是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资源条件

黄河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黄河文化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正因为这一文化的核心性,黄河文化具有了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兰州市黄河文化是以兰州市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明显的黄河兰州市地段特征,这就是山水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融为了一体,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魅力。黄河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在兰州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色的兰州市黄河文化资源也成为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展示兰州市黄河文化符号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和潜力所在。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市文化产业,提供黄河文化服务,丰富兰州市黄河文化发展的内容,应成为今后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200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84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5.23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2.99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2.21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1.91%;2013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8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06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动态来看虽然占比在下降,但总量在大幅增加。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兰州市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随着兰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兰州市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都市圈文化产业,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三)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面临良好机遇

当今全球性文化产业制造中心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出现了战略性“拐点”的机遇。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向西开放的机遇,以及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的建设,使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兰州市应利用在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自身优势,带动和盘活融山水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黄河文化资源,把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中包括: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黄河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发展高端商务旅游;打造更多兰州市黄河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对兰州市进行文化包装,使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

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

黄河穿城而过造就了兰州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形成了兰州市富有特色的黄河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就是要依托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淀,塑造兰州市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发掘黄河文化资源,发展反映黄河文化内涵和渗透了黄河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些知名文化品牌,将兰州黄河文化价值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价值,提升兰州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辐射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让兰州黄河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播,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发展力。为此,要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设计好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架。

(一)空间布局――打造“一带三基地”文化产业区域架构

根据《兰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规划,未来兰州市将根据本市资源优势、城市特色、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以“一带三基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布局。

“一带”即兰州黄河文化风情带。应把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建设成为以黄河为轴心的文化产业带,集文化推广、风情旅游、特色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使之成为兰州市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体验长廊和水上乐园,更好地传承和体现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兰州黄河文化风情带的建设,应以以黄河文化体验为主线,加快推进位于黄河沿线的青城古镇、什川古梨园、黄河楼、兰州老街等项目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生态产业、休闲餐饮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各有特色的的产业结构。

“三基地”由中心城区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基地、“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远郊县区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展示基地构成。

中心城区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基地建设,要积极挖掘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如秦腔艺术、庙会、葫芦雕刻、太平鼓表演以及兰州市的饮食文化等。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兰州市已建成了秦腔博物馆等,通过展馆和演播大厅可以让游客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兰州传统娱乐业中包含的民俗文化的厚重感,是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休闲娱乐项目,今后应该继续挖掘,发展更多体验型休闲娱乐活动。此外,还应加快发展兰州市有比较优势的休闲娱乐项目,形成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娱乐企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建设,要依托兰州市新区的政策资源优势、兰州市高新区的先发优势和兰州市经济区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广纳贤才,聚集创意、设计、策划、绘画、影视、动漫等行业的精英,努力将文化创意研发基地打造成专业化的文化创作中心。同时,要通过政策鼓励和资源注入,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促进文化创意孵化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助推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开发文化创意衍生产品。此外,还应通过建立产品展览馆,加强与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展示以兰州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中心,开展文化创意沙龙,促进文化交流、创意融合,推广文化创意产品,推进“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健康发展。

远郊县区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展示基地建设,应依托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丰厚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以构建和谐、绿色、生态新家园为理念,以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态两大特色为龙头,将其建设成为融生态观赏、民俗游览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主题生态产业基地。在项目选择方面,应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民俗特色工艺品研制生产和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生态农业等,在空间拓展方面,要积极向城市渗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餐饮、文化娱乐、文化生态区域景观等,增强在可游性和可赏性方面的吸引力。

(二)产业重点――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

从产业层面看,兰州市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应该是一个主体、两大羽翼。一个主体是文化创意产业,两大羽翼是文化旅游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产业、民俗文化产业。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以兰州市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创意设计、广告展示、文化信息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包括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旅游休闲、时尚服务、工艺品创作、建筑装潢等创意活动的开发力度,努力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等新的文化产业增长业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其次,兰州市各创意文化产业园要加强与“北上广深”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区域的交流合作,让兰州市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对接这些地方的文化产业优势,对兰州市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深化和提升,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要努力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各种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要在已经形成的黄河风情线基础上,围绕“母亲河”主题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同时,要打造集产业发展、文化博览、会务会展演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精品黄河文化活动,做好黄河文化展示、黄河休闲体验方面的文章,提升兰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增强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还应打造更多兰州黄河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对兰州市进行文化包装,使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让游客能够更多体验兰州黄河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第三,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首先,积极培育与创新新闻出版印刷产业。依托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以主业为平台,加快文化产业中的传统制造向数字创新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采用网络出版、网络传播等现代传播手段,提高出版的时效性,不仅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且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绿色服务,让消费者享受到愉悦的文化消费,以此扩大兰州市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促进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甘肃省极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演出受到全球观众的瞩目,利用已有的条件和优势,大力挖掘演艺文化资源的潜力,应成为成为甘肃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而兰州市作为甘肃省文化娱乐消费相对比较成熟和活跃的主要市场,应在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特色性、互动性及业态的丰富性方面不断创新,构建娱乐、休闲、餐饮、运动、体验于一体的业态组合,以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激发人们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第四,重视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兰州市的民俗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民间艺术技艺优良,社火表演、太平鼓表演、木刻版画、沙雕艺术、葫芦雕刻,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兰州牛肉拉面更是将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餐饮展示在世人面前。重视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和宣传,打造自己的品牌,并进行产业创新,将民俗文化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将民俗文化扩大推广。

三、促进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开发和打造具有兰州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展示兰州市独特的文化,就必须将兰州市特色文化符号凸显出来,并挖掘其潜力,展示其独特魅力。对兰州市来说,黄河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都市文化产业,应围绕黄河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首先,要注重品牌培育中的文化植入。黄河文化蕴涵着厚重包容、坚忍不拔、朝气蓬勃的人文意蕴。要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就应该把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融入到品牌建设中,使品牌文化与黄河文化相契合,凸显出其特色和精神;也可以通过品牌文化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使黄河文化的理念和主题深入人心,使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次,要努力将兰州黄河文化打造成有较高影响力的的品牌文化。兰州黄河文化的开发已经打造出了一些品牌,如以《大梦敦煌》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品牌等,但要使兰州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度更高,精神价值的影响力更大,文化品牌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就要力争把兰州黄河文化打造成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含金量的品牌文化,依靠品牌文化的传播、引导、提升,促进兰州市文化产业和与之关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力度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兰州市的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社会价值,为此,兰州市应当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加大创意型文化产业开发力度。首先,要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的作用,政府要为加强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制定激励二者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降低产业融合壁垒等,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意转向,增加附加值,实现转型升级。其次,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解决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环境、提供保障条件等薄弱环节的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引导生产企业与原创企业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版权转让等,把创意产业价值延伸到生产企业,使创意产业产品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在推进兰州市城市建设特别是兰州新区建设中,更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塑造兰州市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形象,凸显出兰州市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兰州市应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条件和已经形成的文化品牌,围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为主题,把文化因素植入产业发展中。一方面,积极发展兰州地区特色文化产品加工制造业,以文化产品制造拓宽加工制造的范围领域,充分挖掘区域典型文化物品的内容,如黄河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其知名度,努力以产品质量和品牌内容增加收益,拓展市场,带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主导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创新,推进已有的文化品牌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开发项目,纵深开发文化品牌的潜力,为其他产业带来文化附加值的提升,努力延伸上下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越来越多的文化关联产业集群,在做大做强主导文化产业过程中,利用主导产业本身的高度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实质性转变。

(四)利用“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促使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兰州市作为我国向西开放前沿地带的重要城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方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黄河文化是兰州文化的标志和魅力所在,兰州市应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对兰州市的黄河文化资源和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平台和不断拓展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大力弘扬兰州黄河文化,扩大兰州黄河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有识之士关注黄河文化,了解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投资于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加快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步伐,通过产业引导、政策倾斜、项目扶持,促进兰州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贸易等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培育出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助推这些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兰州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挖掘兰州文化产品的国内国际价值。

(五)构建社会各界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较大的投入,兰州市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完善。首先,要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为民间资本平等、公正地参与文化产业投资提供保障,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公平合理持续的的融资平台。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产业开发适合于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从多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再次,政府应设立创投基金,对于处在起步阶段但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性、示范性投资,更多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和国外投资的进入,形成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其快速发展,逐步优化兰州市的文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