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1篇

一是语文校本课程演变为应试教育后续工程。部分学校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没有着眼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功能,而是将其作为应试教育的后续工程,还是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卷面成绩这一方向,校本课程的开发充斥着知识点的强化巩固,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教育,导致这样的课程没有能够准确定位和发挥应有作用。二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学校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但是部分学校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存在着应付了事的思想,或简单地将别的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改动,或从网络等其他途径生搬硬套一些现成的内容,整个语文校本课程属于拼凑的杂牌军,主题不够鲜明,重点不够突出,功能定位也较为模糊。三是语文校本课程设置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校本课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活动,使之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或者缺乏较好的操作性,成为了纸上谈兵,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之后,广大语文教师在具体运用中无所适从,甚至将其束之高阁。

二、立足实际,创新理念,有效发挥语文校本课程作用的途径

(一)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育教学整体规划

从学校以及教学研究主管科室的角度出发,应该将校本课程研发纳入整体工作规划之中。要组织精干力量,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开发出质量上乘、针对性较强、具有较大操作性的语文校本课程,使其与语文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开发质量。

(二)紧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与教材目标开发课程

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首先要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起来,内容的选择、情感的渗透、观念的引导要符合高中生的思想特点,尤其是要针对高中生自尊心强、思想敏感等特点,和当前社会思潮对学生传统人生观念的冲撞等方面实际,融能力、知识与情感教育于一体,更加科学地选择校本课程主题与内容,更加科学地编排。另外还要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对现行教材进行补充,拓展知识与能力训练的范畴,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方面的需求,使其与现行教材的使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体现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学校;迁移

一、特色学校的内涵

1.特色学校的概念

特色学校是指在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

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并被社会所公认的传统的学校。

特色学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发展作出全面的规划。因此,特色学校具有全面、整体优化和相对稳定等特点。首先,全面性是特色学校的前提。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素质。其次,特色学校应具有整体性,这是一个学校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表现出一所学校的全局优化及整体效能。再次,特色学校应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性就是指办学独特风格的形成,并且学校成果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并在校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两者本质上并非完全相同,而是个性与共性、局部与整体、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从哲学系统观的角度来看,学校特色作为学校创建特色的一个过程,它是在前进、变化、发展的,是一个不断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由局部到整体的、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连续不断进步发展的历程。

2.特色学校的意义

首先,特色学校的设立促进社会发展。当今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正从以前的单一化、同一化转向多样化、个性化。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求学校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培养出现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特色学校的创建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它以全面、稳定、有效的特色为理念和方向,为社会培养出特色人才,大力促进社会发展。

其次,特色学校的存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改革是推动学校走向特色发展的直接诱因,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学校办出特色。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根本任务,要求真正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个学生,而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教育改革促使学校从“应试教育”的道路转轨到“素质教育”的道路,而正是这个转变使学校办出特色。因此,重视学校特色建设,本身就是教育改革的探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再次,特色学校的建设体现学校自身发展的追求。特色学校的意义在于学校发展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上,每所学校都可以以特色学校为目标,提升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找到一条全新而有效的发展道路,这就可以激发所有学校办学的活力,调动所有学校办学的热情,提高所有学校办学的自信。只要能够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或社会的特殊需要出发,找到一条全面、稳定、整体的特色道路,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二、校本课程和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独特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有三方面含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在校园文化上创造自身特色,因此在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资设备各个层面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征。而校本课程这一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需求之下开设的课程,就能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支撑,从而极大地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展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实行校本管理,进一步促进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

目前中学实施的课程主要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是在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的指导思想下开发的统一标准课程,无法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的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地方课程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缺憾。然而,立足于特色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需求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就能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不足,适应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和目标的发展,具有办学特色。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提供校本研究的机会,使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内容,而特色学校对教师在这三个方面必然存在着与特色相关的特殊要求。因此,以特色为指导思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使了教师在这三方面的特殊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了特色学校的建设。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展大学与中小学、社区与学校的伙伴合作,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学校的特色往往带有专业性,其类型有很多,有些是学科性或研究性的,类似于大学的专业教育;有些事艺术类或科技类的,需要开发利用社区的环境资源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特色学科,与大学接轨、与社区合作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三、校本课程与特色科目之间的迁移关系

1.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我们可以利用正迁移促进特色学科的建设。学习理论家围绕迁移的本质、基本过程、发生条件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形成了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泛化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经验整合说等多种迁移理论。总结这几大迁移理论可以发现,它们都承认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

2.迁移现象在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中的应用

(1)相近学科

如果校本课程涉及学科与特色学校的特色学科知识系统相近,学生已经可以在进行一般课程的学习时,通过学科本身存在的紧密联系以及相同的学习成分自发地进行迁移,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更加强化了这种迁移。

(2)非相近学科

如果校本课程涉及学科与特色学校的特色学科知识系统非相近,学生则无法在一般课程的学习中将它们联系起来,也无法自发地进行这两类学科之间的迁移,因此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展来建立这两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迁移。例如,在以外语为特色科目的特色学校开展以数学为主要学科的校本课程时,可以在课程的开发中引入GRE考试的数学部分或者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试题。这些都是以英文的表达来设置的数学试题,这类题的引入能够在数学与英语这两门差距较大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能够提高英文的阅读和理解管理,丰富单词量,其中纯正的语法表达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惯英文的语法。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校本课程在教师特色专业的专业化培养、特色学校特色建设的促进、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创建等方面,都有助于特色学校的建设。另外,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的原理,学校应当根据特色需要,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淑珍.论特色学校的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夏向东.如何创办特色学校[J].教育发展研究,2002(02).

[3]袁先潋.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考[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7(07).

[4]赵丽.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学校特色;优质提升

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充实了学生的成长经历,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有更烈的学习愿望和进取精神、更好的学习习惯、更优秀的人格品质,同时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和实践、品行、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有质的飞跃;可以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推动教师的专业水平显著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形成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和教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龙华小学以“追求特色教育,成就特色教师,开展特色活动,塑造特色学生”为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发展理念,确立了以劳动基地为依托,发展“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劳动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绿色教育”为主题,形成学校特色,达到以点带面全方位育人。我校的“绿色教育”校本课程将劳动基地作为平台,引领学生亲身实践,与其他学科整合,与校园活动相联系,把绿色基地、经典诵读、校园文化和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更好的衔接整合,构建更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以校本课程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集布局、方向、目标、策略于一体的过程,是一个研发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自省自查,不断吸收先进思想、抛弃落后观念。这样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盘旋式上升的过程,使得教师的专业科研水平得到了十足的进步。

龙华小学了《校本课程实施意见》,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之中。校本教材是课程的关键载体,我校编写了《与绿色植物同行》教材。学校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筛选出了一大批敢于担负责任并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教师组成开发团队,主体是我校各个学科的精英骨干教师。在考查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探讨后,明确了教材由六个部分组成即:一年级:我与种子交朋友――认识种子;二年级:校园植物探秘――认识植物;三年级:果实累累――认识植物果实;四年级:我与植物共成长――观察植物的生长;五年级:绿色植物与环境;六年级:绿色植物与健康。并分成六个小组进行撰写。经过多次的编写、修改和完善,我校的校本课程《与绿色植物同行》编辑完成投入使用。

学校进行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核心的培训,组织“与绿色植物同行”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们全情投入,积极探讨,各展所长,发挥了无尽的创新精神。校本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大力推广,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和课程意识的进步。在思维与思维的触碰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呈现出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他们逐渐从对教材完全信任的“实施方”向课程的“决定方”转变。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审视、自我进步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开创性理念,构筑起了教师技能提高的平台。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了,沟通探讨的次数增多了,协作商讨更加频繁了,大家的教学水平在互帮互助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以校本课程推进学生个性张扬

我校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当作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根据年级特点确定各班的种植基地区域划分和种植计划,各年级的教学和德育活动紧密结合,按教学计划将植物种植于班级基地中,让学生能亲身经历植物的成长过程,通过艺术采风,记录植物最美瞬间等,把种植地基与经典诵读、习作创作等学生的学习实践真正的融合起来。

在校本课程中,孩子们可按照学校开展的活动项目,自主挑选喜欢的活动进行学习,如“种子画”和葫芦画的制作活动、快乐农场的种植活动、选用环保、废弃的材料亲手DIY的制作活动、“秀出环保宣言,争当绿色先锋”系列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领悟了团队合作的各项技能,增进了校园生活与社会之间密切关系,掌握了探索研究、整合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的责任心得到了增强了,个性得到了发展张扬。

三、以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推行绿色教育是校本课程的根本目标,它指导着学校一切活动,使得学校显性的教育优势和内在的人文底蕴得到了大力彰显。为了使绿色教育走的更远,更加完善,龙华小学校园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低碳、环保、节能思想,绿色教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我校学校建设随处都融合了环保、低碳的思想:实践基地一期工程完成了“绿色长廊”、“半亩荷塘”、“报恩泉”三个项目的建设,二期工程完成了面积400平方米的“空中教学植物园”,三期工程扩建基地、修建了环形排水系统,安排校本课程专用教室,里面设置了数字生物馆,发挥教育载体作用,四期工程修建环形排水系统。

我校在楼顶建设的占地400平方米、与“半亩荷塘”隔“绿色长廊”相望的“空中教学植物园”,利用“半亩荷塘”养鱼池定期抽出的水,蓄水池里的雨水和涮墩布的水,通过压力泵引上房顶对植物进行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利用了养鱼水丰富的养料对植物施以自然肥料,一举双得。绿色、节水、环保理念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行动中。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开发校本课程,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改进了教学理念,实现了学校教学水平提升,为进一步研究特色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开端,为学校今后平稳有序的前进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4篇

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的发展;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开发的课程要注重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学校应紧密联系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就业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城市化进程等因素。

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地方需要什么人才,而国家课程中又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要尽量避免重复教学。

其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开发课程,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实施课程。

第三,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同时,不同的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是否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

第五,学校对每门课程的开设必须有课程纲要,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校本课程要有评价方案,要认真进行评价。

第六,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充分认识学校自身的利于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学校的资源优势,广义地说是指学校拥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狭义地说是指学校拥有的各种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途径。我们所说的学校资源优势,是指学校拥有的形成校本课程的因素来源、实施课程的必要和直接的条件。认清自身的优势,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也只有认清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优势,才能开发出体现学校特点、突出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况

基本情况。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按照新课程设置标准,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现已完成三轮校本课程的开发,每届每个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完成率100%。2011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63人次,开发校本课程51门,2012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50人次,开发校本课程48门,2013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45人次,开发校本课程65门。每届以高一高二四个学期分四批开展校本课程选修,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占一线教师98%以上,先后总开发校本课程165余门,并成册定型30余本,如《东归文化》《弟子规解读》《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和静县矿产资源分布》《法律课堂》《论语选读》《乒乓球》等深受学生喜欢,其中《东归文化》《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我的职业我做主》入选和静县地方教材。

具体措施。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我校通过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必修内容+选修课程”,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事件故事和环境发展,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感,提高学生学习原动力,增强建设家园报效祖国的信念。

与教师特长相结合。在有专家称,能把成绩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才的学校和教师,固然是好学校和好教师;但能把成绩“非一流”学生转化出色的学校和教师,同样是好学校和好教师,甚至是更好的学校、更好的教师!因此,学校校本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以成就学生来成就自我为教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科组教师的积极性开设自己所熟悉领域或自己专业特长方面的校本课程。如《东归文化》《汽车技术》《吉它入门》《手工刺绣》《跆拳道》《计算机图片处理》《Flas制作》《桥牌入门》等。

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后,不断地完善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争取每一位学生入学就有自已的导师,从人生规划、成长记录到毕业选择,实行“一站式”服务,尽可能争取在生活学习上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结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学校指导部分有能力的教师开发指导学生学会生活的校本课程。如《经典著作(论语)解读》《中外青春励志讲座》《法律讲堂》《法律与生活》《故事哲学》《成语故事》《营养与健康》等。

与学科设置相结合。课程设置的标准是统一的,但课程设置的结构要因人而宜。学校根据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采用相应举措,调整必选课程的组合,提高学习效率,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学科相结合的,致在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校本课程。如《化学平衡》《化学实验》《高考数学探索》《化学竞赛辅导》《生物基础知识专题辅导》《英语语法》《数学文化》《初等数学研究》《—走进大后方》等。

与学生兴趣相结合。高中生学习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学生除了繁重的学业负担外,或多或少有自已所感兴趣的领域,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支持鼓励老师向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末知领域方向探索。如《原声电影欣赏》《趣味数学》《历史事件探秘》《看电影、学地理》《对联趣事》《生物探秘》《化学探究实验》等。

与地方职业培训相结合。利用社会社区资源,也是丰富校本课程建设方法之一,我校和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聘请技术专家或技能老师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开设校本课程,受到学生喜欢,并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如《美发师》《美容师》《插花师》《手工艺品制作》等。

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和静县是东归历史名城,不仅有厚重的东归文化精神,而且是旅游资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经济大县。我校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东归历史》《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和静县矿产资源介绍》《我的职业我做主》《维语速成教程》《蒙汉对照日常用语手册》等。

今后的目标

从2014届开始,我校注重校本课程的内涵,把学生喜欢的、具有相同背景的、潜在开发价值的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和补充完善,开发出“走进和静,走进和高”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使非一流的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已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将我校打造成中考学子首选的理想知名学校。

在原有《东归文化》《东归历史》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相关校本课程,积极组织历史教师并邀请东归博物馆东归历史专家开展交流座谈会和指导教材的开发方向,使东归历史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亮点。

结合我县地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南疆钢铁生产基地),在现有《和静县矿产资源分布》《我的职业我做主》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一定的友好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提升对和静县经济发展的认识,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驱动下,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我校高中生专业选择针对性拓宽渠道。

通过探索“走进和静”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可以使我校能够借助主题为“东归文化和东归精神”的校本课程而走出区域特色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也可为我州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公民。

需要突破和改进的方面

思想认识上必须要统一。在分数至上和升学第一的质量观的误导下,大家往往会忽视生源实际,单纯地以高考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判学校和教师,从而导致优质生源高度集中,形成学校间恶性竞争和两极分化的局面,使得二线学校的路子越走越窄,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内涵发展,创建别具一格的特色品牌学校,才会有出路。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5篇

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都江堰中学虽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但长期以来,为了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执行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划片招生”政策。每年招生分数线平均低于成都市同类学校90—100分以至更多,甚至低于都江堰市获得政策优惠的改制学校60—90分,择优录取优质生源的“县中”模式在都江堰市不复存在。如何解决生源“低入口”与社会期盼的“高出口”这一矛盾,是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学校以如何提高高一新生基础素质为突破口,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初中升入高中,就如人生迈上一道新的台阶。而大量学习平常的同学进入高一后,随着学科知识量的增加,学科难度的加大,学科思想方法的渗入,学习方法与能力的不适应便显现出来,“两极分化”也就提前到来。如何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科学解决这一难题,为新生搭建一个平稳过渡的阶梯,启迪了学校编写《进阶高一》校本教程的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实施

2009年5月,学校成立了《进阶高一》系列教程开发小组。设计思路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分科编写。内容框架分别以“中考不考”(因而被初中教学忽略的),但在高中教学中又无可回避的那些知识为主要线索,并围绕这些知识的学习,重点介绍初、高中学习在知识内容上的区别,在学科思想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方面的差异,侧重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侧重于训练思维与培养能力。如《语文》部分,第一章就是“方法篇”,然后才是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及“语言运用艺术”等内容。

在编撰《进阶高一》校本教程的过程中,学校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高中教学经验的名、特、优教师精心设计教程的编写思路、体例,邀请了部分初中学校教学成效显著的优秀教师共同参与、密切合作。认真思考每一个入编的内容细节,仔细推敲每一个思维模式、方法指导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严格审核每一个例(习)题、训练题目的目的、意图与作用。

《进阶高一》:特色校本课程

在《进阶高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一改以往利用暑假举办两周“初升高衔接教学”的传统做法,在高2012届新生入学后,利用开学第一个月全面实施了《进阶高一》校本课程的教学实验,而未急于抢上高中新课程。要求参与实验的学科教师要认真反思初高中教学行为方式的异同,修复初高中《课程标准》间的“裂痕”,缩小初高中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差异,弥补初中学科基础知识的不足,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加强学科解题思路的训练,关注学习心理与方法的辅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凸显《进阶高一》校本教程的编撰主旨与突出亮点。并于实验结束后组织了一次测试。通过师生问卷调查了解及与以往各届对比、与该年级在成都市、都江堰市的调研考试和期末统考中,学生进步很大,效果较为明显。2009年都江堰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全都江堰市中考前1200名的“初升高有效生源”中,我校2012届仅占三分之一(405人)。随着该年级教学的有序推进,在成都市、都江堰市的各种教学考核中,其效果优势日渐突出。2011年9月成都市高2012届的“首诊”测试,学生上线人数达到678人;2012年3月成都市的“二诊”考试,上线学生达683人,超过了都江堰市上线人数的50%。按照都江堰市教育局“以入量出”的评价机制,基本实现了由入学时的“低入口”到毕业时“高出口”的转变,刷新了学校“二诊”考试中线上线人数的历史记录。

实践表明,对于教育并不十分发达地区的高中学校,重视弥补生源质量的不足,加强高一新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科基础的“补救”,对于学生及早适应高中学习,促进今后发展确有重要的意义。

《进阶高一》特色校本课程教材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