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第1篇

教养理念已异变

教养子女、树立家风是儒家“齐家”的重要内容。就教育方面来说,父母拥有着绝对的权威。科举制、古代株连制度、地方宗室声名影响等又督促家庭强化对子女学业、家风的管教。当前,教育体系的知识面拓展及体系教学,弱化了家庭教育的权威及责任,而社会分层的剧变、劳务输出的状况让不少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正统的家庭教育已然呈现缺位状况。

与此同时,无论是义务教育法还是侵权责任法,无一不强化了校方的责任,以往的家庭惩戒权让渡却没有走向法治化轨道,最多也只有家长的言语嘱咐,毫无保障效应,一旦发生事故,民间舆论往往让校方在惩戒方面噤若寒蝉。在媒体的急速传播下,一些不良教师的虐童案例放大了家长的焦虑及对抗心态,偶发的猝死、受伤案例则让学校在体育教学、外出活动中畏首畏尾。换而言之,出于规避责任,加之法定“惩戒权”的缺失,校方往往在德育、体育上投鼠忌器,缩减为“智育”的工具。

另外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加剧,种种压力通过成人化的预期分析、比较打击等方式传导到了每一个孩子内心,“成为大草原上的狮子还是成为大草原上的羚羊?”成了孩子们面前的单选题,“丛林法则”成为教育竞争的规则。当理性的竞争秩序不能保持时,当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不能跟进时,脆弱的学生心理就容易另辟蹊径去寻找宣泄口,在宣泄中寻找到凌驾以及自我认可的。

当下自媒体传播的便捷,让问题孩子们通过宣泄来自我实现、凌驾的变异心理更加膨胀,除掉原本的暴力、欺凌因素,欺凌者往往还通过秒拍、微博、朋友圈等途径在线直播其欺凌的行径,将受害者的形象也全程直播,进而论证出自己的强大,寻找更广泛的认可和凌驾。但也正是这种新的因子,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诱发其他校园产生模仿效应,也扩大了校园欺凌对社会的戕害恶果。这种欺凌的异变显然要引起人们充分的重视。

破解之道在体系

从教育体系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成人后的自我提升贯穿人的终身,而构建一个人的品质基础则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忽略掉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人材不期坏而自坏”。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即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或者说是监护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情况下,国家监护权的建立问题。当前我国已立法授权法院在七种情形下可以剥夺O护权,但我国配套的监护人监护资质评估、儿童福利制度依旧薄弱,这是教育体系必须完善的关键环节之一。

第二环节则是需从立法或修法角度授予学校惩戒权,并对惩戒权的实施予以规范化。一方面,需构建惩戒权的授予规则,涵括惩戒权的内容细化、惩戒权的适用规则、惩戒权的程序及救济途径;第二则需厘清惩戒权与体罚、虐待学生的界限,将适当、合法的惩戒权列入法定免责事由,同时防止惩戒权滥用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其三则是告知并让家长授权确认,一则名正言顺的实现惩戒权让渡,另外则是减少学校惩戒权合法使用的阻力。

作为配套,校园欺凌的发现和疏解机制不可或缺。发现机制可构建在校方已有的基础之上,如少先队组织、共青团组织,由学校专人及各班轮值学生负责报告。疏解机制需由校方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小组,负责对欺凌情况的调查,对欺凌方及被欺凌方进行心理干预,对双方家长进行通报,视欺凌的程度及情况向校方汇报并提出相应的惩戒建议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过程触目惊心,性质十分恶劣,一些女生间的校园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残忍恶劣,侮辱性极强,多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广泛关注。其实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小学欺凌现象在我国就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频发,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菁菁校园,为何会欺凌事件频发,是什么让青少年变得如此暴戾?

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

欺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侮辱、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对被欺者采取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或勒索钱财等行为;间接欺凌指对被欺者进行排挤孤立或语言谩骂攻击等。[1]校园欺凌概括来说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该问题最早被挪威学者奥维斯所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对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校园欺凌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一种,欺凌者个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对受害人实施排斥孤立、言语侮辱、肢体暴力、威胁勒索等行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的欺凌者还将欺凌过程、欺凌照片到网上,对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难以平复的伤害,甚至促使自杀行为的发生。[2]有些被欺凌者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反抗欺压行为或成为新的欺凌者,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而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处事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把欺负人当成家常便饭。如果欺凌者始终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其行为也没有得到惩罚和矫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会增大,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

1.手段多种多样

常见的手段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直接的身体暴力攻击,如推搡、掌掴、拳打脚踢等,还包括对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如嘲笑、侮辱、恐吓、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敌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为的表现。

2.持续反复发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将受欺凌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的心理,欺凌行为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多次反复欺凌受害者,并以此为乐。

3.当前普遍存在

校园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与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再加上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把欺凌理解为同伴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中学校园成为欺凌的高发地带。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龄更大、身体更强壮,或者实施欺凌的学生由多人组成,形成实力或者势力上的优势,使被欺凌的学生在心理上惧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对等局面。

5.行为隐蔽较难察觉

欺凌行为通常会发生在一些隐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长和学校往往很难发现。而且间接欺凌往往不明显,家长和老师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孩子的异常。当前网络欺凌逐渐兴起,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广更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贴吧等发送恶意诋毁、侮辱、威胁他人的文字与图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与精神伤害。[3]

三、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精力和体力都比较旺盛,有时需要对外发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还不成熟,有时为了“面子”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学生本来就较为懦弱胆小,受欺负了也不敢吭声;还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这些人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跟男生顽皮好动、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相比,女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或达到某种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强,情绪变化大,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而心烦意乱乃至情绪失控,通过欺凌等方式将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早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些家长本身素质有限又忙于生计,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指导,更有甚者,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青少年而言,父母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野蛮粗暴。而对于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自身无法调节时,可能会通过欺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团体的影响

人都有合群性,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团体里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在团体里他们能建立自信、加强身份认同,也能对抗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和欺凌。但这种归属感并不稳定,当意识到自己在小团体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或明显感到自己地位较低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会通过欺凌他人的方式来向团体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众传媒的不良示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视、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会增强他们的攻击性。再加上他们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学校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四、国外解决校园欺凌的做法

为了解决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从2007年3月开始,韩国教育部就向中小学提供免费“警卫服务”,只要学生提出求助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在校园周边或特定地点暗中保护他们。[5]今年年初,韩国政府还颁布了《人性教育振兴法》,规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相关课程设为必修学科,全国中小学校必须提交人性教育计划,并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特别加强了学校教育和咨询服务,不仅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还扩充校园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学校咨询机构的规模,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采用“同伴调解”的方法,挑选若干性格开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调解员,一旦发现有同学被孤立,就会特意多和该同学接近,尽量消除他们的寂寞与孤独;还会找不团结的同学谈话,努力使他们消除偏见和分歧,重归于好。

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中国留学生欺负同伴事件,涉事学生面临着美国司法部门的绑架、虐待等指控,可能会被处以终身监禁或驱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国对未成年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力度还有待商榷。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影响,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如果惩罚过重可能会让其自暴自弃毁其一生,太轻的话又可能达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园欺凌的对策建议

1.政府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制定实施了《校园安全法》,时至今日,共有48个州实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网络欺凌或电子骚扰。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也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我国的《校园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台。我国应该尽快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从法律的高度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健全惩戒机制,让欺凌者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对欺凌者实施应有的惩罚和处置,才能鼓励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来反抗。

2.学校

目前学校教育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与分数的提高、升学一样不可或缺。学校教育应两手齐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始,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团结友爱、社会公德、爱护弱小等教育。学校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改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

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应当在校园内一些偏僻、不易察觉的地带建全监控网络,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应当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伤害的发生。[6]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给予青少年科学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律常识宣传栏、法制教育栏目、案例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给他们基本的防范知识,学会找老师帮忙,而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时,不要武断批评或者当众训斥,应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学生这么做的原因,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矛盾,让他们认识到欺凌的后果和严重性。教师还应该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对班级和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学到应对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尊重孩子,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既不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过分专制。平时处理事情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养。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子女的异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当得知孩子欺凌别人时,不要一味过分指责孩子,要耐心开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欺凌别人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若孩子被欺凌时,多给孩子爱、包容与理解,让孩子不要恐惧,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长与学校要保持联络,加强合作,一起出谋划策,制止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4.青少年学生

面对校园欺凌,青少年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打破沉默,及时与父母或老师沟通,取得帮助和支持。青少年学生要学会与人为善,接受他人的缺点,不孤立他人,学会宽容、体谅、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多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学会控制情绪。同时,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对考试的不如意、老师的批评、遭同学欺凌等,不应自卑退缩、自暴自弃,应当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对解决问题。

总之,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一起关注欺凌现象,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2] 贺岚.看不见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3] 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实践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 李茂.遏制“校园欺凌”外国如何出招[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5).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校园暴力 中小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校园暴力定义

关于校园暴力的定义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从医学的角度对校园暴力做出了定义: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简而言之,和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都可以界定为校园暴力。由于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叙述的是中小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欺凌行为。

2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2.1家庭原因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上产生各种纷繁复杂的观念,家长在各种矛盾与利益的选择中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秉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而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国内有调查显示,当家庭中出现亲密伴侣暴力时,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攻击等适应方面的问题。而儿童一旦出现适应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引发问题行为。国内学者李涛等发现,儿童社会适应的不良通常表现为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主要包括攻击、违纪、多动等违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行为;内化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发生在个体内部的消极情绪问题。

2.2暴力传媒的影响

如今的社会快速发展,新的传媒方式正在不断滋长。生长于新世纪时期的青少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新兴媒介的影响,这些新兴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和网络游戏等。由于电视电影节目良莠不齐,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并没有发展完全,因此观看这些电视暴力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节目的替代强化,将自己代入电视节目,容易幻想自己就是电视中的暴力人物,潜移默化地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攻击行为。而相较于电影电视中的角色,电子游戏中游戏者可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属于直接强化,即游戏者如果表现出攻击性就会得到奖赏,这种对暴力的直接参与强化了攻击行为,将使攻击行为增加。因此网络暴力游戏是诱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3学校原因

在当今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轻德育重智育,一昧地教书却忽略了育人。缺乏生命教育及法制教育,使学生只注重成绩,忽视自己道德建设。而学校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不作橐彩堑贾滦T氨┝ο窒舐沤不止的原因之一。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有些学校为了维护政绩形象,秉持“家丑不外传”的观念,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低调处理,将欺凌行为简单的定义为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因此不但不为受害学生讨回公道,还积极做受害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不追究到底。有很多受害学生和家长由于不想招惹更多麻烦,往往选择接受道歉或者隐忍转校,对施暴者的追究往往也不了了之,这无疑会纵容和强化施暴者“恃强凌弱”的思维和行为。

2.4政府原因

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及相关政策,没有形成有效而又明确的依据来认定“校园欺凌”事件,使得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经常会不了了之。而受《未成年保护法》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基本上都会从轻处理,或是由家长带回去教育。因此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没有明确保护暴力受害者的法律,以及由于对未成年犯罪的宽大处理,使得施暴者可以肆意妄为而不用担心法律的惩罚。特别是对于处于十四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无责任能力,因此在违法犯罪后不会被判刑,只是让家长领回家教育。这使得很多受害者家长在没有有效方法避免孩子遭受校园暴力的情况下,会鼓励孩子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对待校园暴力,而这种方式无疑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

3校园暴力的防治

3.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却也是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特征及其控制机制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联系,父母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负性养育方式越多,其子女有更高的愤怒情绪,并容易在特定情境中向外表达。因此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耐心引导而不是拳打脚踢。平时要注重于孩子进行交流,关心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对待孩子所遇到的困扰能及时知晓,与孩子保持沟通,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化家庭。而对待家庭内部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问题,可采取系统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对改善青少年家庭环境、减少青少年家庭内的暴力行为有协助作用。有利于缓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媒介方面

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感、培养社会支持体系和应对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电视媒体和电子游戏诱惑,试图使用虚拟世界作为替代来缓解现实中的社交问题。青少年学生很多是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得志,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与同学关系紧张淡漠才沉迷网络。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在与同学交往中体验乐趣意义,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而对于一些沉迷网络游戏不能立即抵制诱惑的青少年,应该让他们多接触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亲社会这一游戏使其远离暴力游戏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亲社会行为纳入自己的意识,减少暴力行为。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

3.3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定期督促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欺凌行为的界定与后果,并且可通过小品、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体验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内心感受。定期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学生热爱生命,敬重生命,同时能够懂法、守法、用法。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并将学校心理辅导机构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能找到地方去解决。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应与学生多加接触,留心有异常情绪的学生,及时的给他们心理帮助和辅导。同时应防患于未然,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方面的意识,教给学生对遇到暴力事件时,正确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真正遇到问题时不至于孤立无援。由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事件,因此应该在学校教育时注重对孩子进行自信心及社交能力训练,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产生自信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4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尽快建立校园安全立法工作,完善校园暴力立法行为。健全暴力行为惩治制度,让欺凌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有效地鼓励那些被欺凌的孩子起来反抗。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工读学校,对那些有暴力行为,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就读但是不至于送入少管所的青少年,送入工读学校就读。在工读学校应该进行常规的学校教育,使处于学习黄金期的青少年不至于荒废学业,同时建立职业教育,让青少年在工x学校里学会一技之长,这样以后进入社会,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价值,不至于无所事事。更要进行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能够真正的懂法、守法、用法,明确法律的界限。

4小结

校园暴力的频发,我们不能集中于哪一方面的过错,也不能忽视每一个方面的原因。对校园暴力的杜绝与预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社会各方齐心协力,就能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还孩子一个清平世界。

参考文献

[1] 秦秀清,朱双燕.论校园暴力的类型及主体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11,24(1):32-34.

[2] 李涛,徐振兴,等.亲密伴侣暴力中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448-1456.

[3] 邵阳,谢斌.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81-483.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第4篇

从2000年起,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而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文新教授对我国9 205名城乡儿童的调查显示,有近1/5的学生卷入欺凌事件,9%为受欺负者,7%为欺负者;挪威的一份调查显示,约15%的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卷入欺凌事件;英格兰调查结果显示的比例更高,约27%的小学生和10%的中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被欺负,约12%的小学生和6%的中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欺负别人。欺凌现象对校园安全的影响非常严重。

本期关键词:校园欺凌。

在校园里会发生各式各样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身体攻击从推搡、冲撞到打人、踢人、抢夺他人东西;言语攻击则从做鬼脸、起外号、挖苦、讽刺到骂人、羞辱人的行为。除了这些直接的攻击之外,还有造谣、孤立、排斥别人等间接或者隐性的攻击。攻击者和被攻击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能包括老师。

心理学界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小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因此欺负行为与其他攻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第一,行为双方力量不均衡,比如常常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欺弱;第二,欺负者往往是故意的或未受激惹,因此欺负行为的发生与被欺负者无关,在旁观者看来是无缘无故或是单方故意而为;第三,欺负者有时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反复欺负某个特定的被欺负者。因欺负行为当中,受害者更弱小,常常没有有效的回击手段和条件,因此欺负行为跟一般的攻击行为相比,除身体伤害之外,心理伤害更大。

在各个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时有校园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让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a.邯郸,一位女中学生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以众欺寡)

b.广东,一位初二女生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七姐妹把该女生虏到一家宾馆,找来4个未成年少男了这个女生,并对她肆意殴打、,还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以众欺寡)

c.山东,一位初一男生两次被逼翻墙去给高年级学生买方便面,第二次翻墙的次日被发现死在校园排水沟里。(以大欺小)

d.某小学6年级一位男生,因选班委时没投某同学的票,被那个同学拉到男厕所痛打了一顿,导致成绩下降、闷闷不乐,最后不得不转学。(以强欺弱)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几乎每位教师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事件。作为教师,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你的学生身上时,你会持怎样的态度?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事件:某中学的两名学生上课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这个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各位教师网友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观花听静雨:现在的学生有多不好教,不当老师不知道!面对这种事情,老师有时候很无奈。

好心人:有时候,“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恰恰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有的学生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我校的老师还被学生打过,有时候老师也是弱势群体!

孤帆自扬:这种事还得靠老师平时多教育。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很辛苦,教师不好做,但教师任重而道远!

令狐冲:恪守职业道德,问心无愧!若是遭遇“校园欺凌”,一定把当事人当场拿下,狠批,使劲教育!

天使的眼泪:我们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坡上,不想享有“人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我们也不想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从事任何一行都要有职业道德,要对得起良心的拷问。

老顽童:还是那句话,在其位,谋其职!既然选择了,再难也要去做!

芒果:就事论事,学生在课堂打架,教师确实有责任制止。不过另一方面也许也显露了我们当前的教育政策着重强调对学生一面倒的保护,而在保护教师方面似乎有很大的缺失,才使得教师连一些正常的批评都不敢开展了。

上弦月: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老师,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多重原因引起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恰恰是背后的多重原因。

飞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置身于当时的具体环境,才能切身体会到其中的辛酸!

相关讨论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花季少年被“校园欺凌”暗伤,面对“校园欺凌”,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摆脱阴影。当然,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才能解决。那么,作为教师,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说法。

专家说法:

“观花听静雨”网友提到的“教师的无奈”,也可能代表了很多教师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的感受。一方面,欺凌事件发生最频繁的地方常常是脱离或易于脱离教师监控的地方。比如上学、放学路上最多,然后是操场,其次才是教室和走廊(操场上所发生的欺负行为是教室里的2.5倍,是走廊上的6倍)。因此教师对于教室外的欺负行为难以直接管理。另一方面,当前教师的反欺凌策略少且无力。实际上,经常发生的状况是:被欺负的学生向老师求助―老师批评欺负者―欺负者再去欺负被欺负的学生,如此循环。对于被欺负的学生来说,向老师求助常常并不能把自己解救出来,反而让自己深陷其中;而对于欺负者来说,老师的批评常常只是他欺负行为中的“被人欺负一下”的小插曲,因此,欺负别人―被别人欺负一下―再欺负别人,这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一个怪圈。

近30年来,各个国家开展了大规模关于欺负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我们不可能使“校园欺凌”事件绝迹,但是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却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降低其强度。

更新对欺负行为的认识

在生活中,常听教师或家长这样问被欺负的学生:“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呢?”背后的潜台词是:“肯定是你招惹他了。”显然教师和家长都想当然地按照一般性攻击行为的特点来理解欺负行为,想当然地相信“你离他远一点”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欺负行为的典型特征之一恰恰是“非激惹性”和“反复发生性”。也就是说,根本不是被欺负者招惹了欺负者。在欺负行为当中,被欺负者实在是很冤枉,他们真的什么都没做。更不幸的是,当被欺负者因为反复被欺负而屡次向老师求助时,老师有时会觉得像是碰上了一个反复喊“狼来了”的小孩,无法理解,进而心生厌烦,简单地把被欺负学生的求助行为当成“告状”或“打小报告”。当然,须要强调的是,确实有些欺负者会利用被欺负者向老师“打小报告”来离间老师和被欺负者的关系,或借老师之手实施间接欺负行为。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一起积极参与和配合,要对学生课下和休息时间的活动采取适当的监督措施,对于欺负行为坚决予以制止。

对事不对人

教师要更新自己对欺负行为的管理策略。从欺负行为的定义来看,教师应意识到自己很容易一不留神就成为“欺负者”,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既有身体优势、更有权力优势。如果你对于欺负行为的反应常常像“令狐冲”网友所说的,“一定把当事人当场拿下,狠批,使劲教育”,那么你就要注意了,作为教师,你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很有可能只是利用了自己的“权力优势”,再次示范了一次“仗势欺人”而已。虽然这不能算是欺负行为(因为事出有因),但是同样是在向学生示范着“狠批”这种言语暴力。

在这一点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建议是:改人治为法治。教师无须再同时扮演警察、法官、惩罚实施者三合一的角色,而是成为明确的、可执行的规章制度的制订者。比如在班级通过班会或讨论制订出一套针对欺负行为的规章制度,对于违反规定者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应的“非敌意”的、“非体罚形式”的惩罚。同时对于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当中的“非敌意”非常关键,也就是说,欺负行为所得到的惩罚或批评并非出自某个人的“气愤”或“生气”,而是欺负行为的自然后果,而且是所有学生都可预见的后果。

这样的处理方式遵循的是“对事不对人”策略,可以妥善地保护被欺负者和欺负者的内在自尊。因为欺负行为本身其实是面双刃剑,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都为其所伤。被欺负的学生除了身心直接受到伤害,还会因害怕受欺负而不敢上学,对学校失去兴趣,反复受欺负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无助、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以及失眠、恶梦等症状,甚至会引发自杀。而欺负者也可能因为长期习惯于使用欺负行为达到个人目的,形成攻击性人格,最终导致在同伴群体中遭受排斥,进而增加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有研究显示,“校园欺凌”事件的欺负者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对被欺负者给予支持与帮助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督导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园)。

二、督导时间

2017年9月1日(星期五)。

三、督导内容

(一)开学条件保障

1.组织师生返校情况。教职员工是否及时到岗,学生是否是按时返校。

2.落实资助政策情况。是否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是否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开学收费是否规范。

3.课程开设情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是否在起始年级全覆盖使用,小学科学一年级、小学书法是否开设,教材与教辅资料的选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在开课前将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是否按要求设计课程表。

4.后勤保障情况。学校网络、多媒体设备、教学终端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是否经过建修维护,饮食、住宿、水电暖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是否到位。

5.开学主题教育活动情况。是否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7年修订)》,做到上墙、入屏,并开展“三爱”和“三节”教育活动以及安全防范主题教育活动。

(二)安全管理到位

6.校舍隐患排查情况。是否组织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整改,并实行台账化管理。

7.食品饮水安全与卫生防疫管理情况。是否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饮用水是否经过水质检测。

8.校车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制定管理制度,是否加强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和校车安全管理。

9.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是否落实学校“三防”建设,是否抓好重点领域治理(防溺水、防踩踏、防火等),是否防范非法入侵校园,是否加强校园欺凌和暴力治理,是否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和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情况

是否按照进度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是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是否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测评,是否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和落实。

四、人员安排

本次督导由联系片区领导带领各联系学校干部组成督导组,深入各联系学校进行开学工作督导。

五、工作要求

1.规范督导流程。督导组要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座谈访问等方式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束后各片区督查组要认真填写《xx县2017年学校秋季开学督查表》(见附件),并按照基本情况、亮点工作、存在问题与困难、整改意见和工作建议的格式汇总,于9月4日(星期一)上午12:00前交督导室。

2.严肃工作纪律。各校及督导组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树立良好教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