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花样跳绳;小本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1.009

校本课程主要是突出学校的教学需求,在结合学校资源优势、教师条件、设备资源等方面的硬件与软件,并在思考小学生文化素质、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提升的综合考虑,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并在小学生主体性教育作用下,形成知识性、趣味性与针对性的完整结合,真正发挥出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并创新小学生花样跳绳的优势,更好地为小学生个性能力的增加提供良好的机会。

一、简述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性

(一)课程教学的兴趣引导

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花样跳绳是一项合作性、综合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花样跳绳的集中体现,可以全面激活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对花样跳绳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加之在课余时间也方便组织与自我锻炼,因此,小学生对于花样跳绳的需要会很大。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带动下,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等,这样,采取多种方式的课程安排,在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形态、组织方式、跳绳效果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的教学,可以多方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花样跳绳之中,这样,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运动效果。

(二)团结合作的精神引导

通过花样跳绳的活动组织,学生会形成相互合作、团结的氛围,尤其是在整个活动之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的组合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这样,学生能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以及在花样跳绳中配合的默契度。通过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研究,可以为学生在整个学习与运动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考虑小学生的综合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跳绳这一项运动锻炼中,提升每一个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譬如,在花样跳绳过程中,在教学之前,形成课前辅助教学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团结性。可以采取“青蛙跳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分成4个小组,围成两个小圈,学生自发设计荷叶,利用从这些荷叶中跳过的方式,提升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并采取比赛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分析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的注意点

(一)项目选择要注重学校的实际需要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的校本课程教学中,跳绳是一项简单的游戏活动,可以采用随时随地的运动方式,是一项简便易行的运动锻炼方式。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偏远的、综合设备条件相对差点的学校,在这样的场所中 进行实际运动,要采用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教学。在结合学校综合资源的情况下,要创编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选用十多种不同的花样跳绳教学方式。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重视的基础上,形成以花样跳绳为特色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创建出与学校资源相吻合的花样跳绳基地,丰富花样跳绳的内涵,并将这一项传统体育教学项目进行创新,赋予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将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作为教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式,体现出校本课程与花样跳绳教学的连贯性。

(二)教学方式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一如既往地抓好教师的带动性,形成“以大带小,形成梯队;狠抓基础,不断创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将花样跳绳编成校本课程,采用课程教学的方式,这样,在继承与发扬花样跳绳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业余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引导,让学生都参与到花样跳绳的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出花样跳绳在学生智力开发、思维训练等方式的优势。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引导,让小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增强学习能力。同时,花样跳绳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校本课程中,通过体育锻炼的内容教学,让学生学会几十种花样跳法,并注重在跳绳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在校本课程的详细叙述中,分段教学,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花样跳绳的花样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校本课程的综合优势。同时,在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中,融入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乐观、面对失败、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精神,形成小学生个性化的集中表现,这样,可以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材编写突出教学多元化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编写中,要注重体现教学的多元化需要,注重围绕小学生在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在整体设计中体现出教学课程、项目运动、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总目标上,要让学生锻炼好体质,在花样跳绳中提高自我活跃能力。同时,对于几十种花样跳绳的方法,要进行科学精准的描述与引导,采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对于花样跳绳中的技巧性包括摇绳、跳绳、上绳、下绳等,形成多方面思维的方式,学生在教材的带动下,能主动思维,多想跳绳的花样,更好地助推花样跳绳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品质培养中,乐观向上、合作团结、坚毅拼搏等,让学生能自我表演、自我训练,增强知识能力与技术掌握等。

三、探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德育教育融入校本课程教学中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优势,将德育教育与花样跳绳结合起来,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智力发展的有效性。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在花样运动中陶冶自我情操,培养多方面的意志品德,讲究团结合作精神。在课程教学中,形成阶段性的总结,让学生在实际运动中总结出自我多方面的不足,形成克服困难、增强技术性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中,要全方位地挖掘出德育教育的资源,形成教学开发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并体现出学校的教学特色。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综合运用

计算机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知识和历史都是通过上网查询到的。通过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知识对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进行编辑、下载,加工,体现了真正的学习过程。体现了自主性。跳绳活动在中国民间健身运动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绳运动的酷爱者,不断推陈出新,创出的大型集体网绳跳绳是花样跳绳中绽放的花朵。学生们自己创编的各种花样给校本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校本课程力求体现“主体性、教育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实践证明:校本课程从选择项目到教材的编写和评价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结合兴趣自由组合

学生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这样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就能更好发挥学习的作用,形成整体进步。譬如,为培养学生积极竞争的勇气和健康的竞争意识,可以从中选用具有竞争对抗性特征的体育项目;如抵杠、拔河、爬花杆、踩高跷、踢毽子、滚铁环、扳手腕、三人或五人穿板鞋接力等;为培养学生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可以选用集体性项目;如接龙、接力赛、游戏捉瞎子、丢手绢等;为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如打花鼓、跳街舞、演木偶戏、打蹦蹦鼓、丢花包等。教师在活动中充当评价的主体,对学生的体育课程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并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提高。将这些活动与花样跳绳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出团结合作的综合性效果。

(四)综合发挥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优势

在跳绳活动中,用各种技法启迪学生学习跳绳的兴趣,并将跳绳中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各科学习上,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创新的意识。美术课以跳绳活动为素材,创作了《课间十分钟》、《大家来跳绳》、《冲击基尼斯记录》等作品。在自然、科技课学习上孩子们大胆运用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老师们说:同学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跳绳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利用跳绳活动中的情景编写数学习题,制作统计表。跳绳活动,外出表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供了真实的心理感受。

四、结语

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要与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花样跳绳的积极性,并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为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

[2] 张仲景,郝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06.5.

[3] 王红英,杨再淮.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6.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范文第2篇

校本研究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究,对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为中职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校课程教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校本教学概述

1.校本研究的定义

校本研究是以本学校教育发展为目的,中职教师立足本职,按照学校、学科、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要求而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内容、模式等的探索实践。

2.校本研究的主体和对象

校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据中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要,有时也要扩大到学生、学校发展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方面。

3.校本研究的特点

“研究工作化,工作研究化。”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相结合,科研与教研不分家,研究工作以工作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工作借助研究的力量求发展。

二、中职学校校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缺乏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知识结构单一陈旧,基本技能疏浅,综合能力偏低。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育科研能力,往往无法进行专业课题研究。农村职业中学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先进的教学经验得不到挖掘、总结。先进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很好的传播,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推广。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持续,因此在中职学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本研究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传统教学与研究互相脱离就造成了大量的教师匠,而非研究型教师,严重阻碍了中职教师队伍向专业化发展,校本研究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化的策略如下:

1.自我反思,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自我反思是中职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具体的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和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对话、自我诘难等的过程。还有人认为,自我反思是中职教师专业化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与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中职教师要养成以实践为基础和取向的反思教学的日常行为习惯,并把内省式反思、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研究式反思等作为教师生活的基本方式,全面贯穿于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中职教师教学的自主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含金量,最终形成教师的职业化品质。

2.同伴互助,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同伴互助,主要指中职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交流、协作与帮助,中职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和同伴的交流中中职教师能不断从伙伴中获得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加速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所以,鼓励创造民主、和谐的交流环境,倡导中职教师间进行纯学术的讨论和争论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中职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暴露自己的弱点,彰显长处,进而相互借鉴学习。此外,教师通过协作能够强化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能够做到群策群力,提高兴趣,发挥个性特长,使中职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因此,教师之间及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之间应该经常沟通、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创造优秀的教研成果。

3.专业引领,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中职师在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等专业人士的引领下开展和完成,是指专家为中职教师提供开展教学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就其引领形式而言,包括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及教学专业咨询等。从中职教师本身的角度来讲,校本研究能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帮助中职教师把“缄默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能让中职教师对自己所持有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反思。最后将能力与理念性的知识融和,形成中职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引领能避免校本研出现同水平的反复,避免研究的形式化和平庸化,而达成实质性的进展。

四、小结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项目本质上是对自己实践的一种省察和反思。它强调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问题解决,是提高中职教师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点,也是基础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走势。

参考文献: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现代化;学生发展

现代化学校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是北京崇文小学迁入新址4年来建设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

崇文小学创建于1960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公立全日制寄宿制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招收出国人员的子女,以解除出国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3年9月1日,崇文小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校址迁入新型的现代化社区——北京市崇文区花市枣苑,以其崭新的面貌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崇文小学面对新世纪教育发展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教育格言及“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新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学生就是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太阳——“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我们与孩子的生命一起律动;每天我们师生都在积淀着学校的文化;每天我们都在为生命奠基。

下面笔者从3个方面简述我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3年底,崇文小学搬迁到寸土寸金的明城墙脚下,社会各界对其寄予厚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化学校建设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3年9月,我接手崇文小学的工作时,我和学校的教师团队通过关于学校如何发展规划的研讨,实践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着力为人的发展服务,用对教育的热爱设计教育,用对教育的情感规划教育,用对教育的倾心创新教育。为此,我有3点思考:其一,必须在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中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关于人的发展的理念要求;其二,由于寄宿在校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时间少,因而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其三,从6-12岁孩子成长的心理分析,孩子的成长需要亲情的抚慰,情商的培育会增进孩子的智力水平。

2003年的10月,我们提出了第一个教育口号,即我们的办学思想:“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孩子的生活。”在此引领下,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走进了崇文小学,通过听课、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参加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家教讲座,重新审视崇文小学,解读崇文小学的教育思想,通过反馈信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达成了家、校共同育人的共识。

2004年2月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我们把“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孩子的生活”的教育思想传达给学生,学生自主地将它改为“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学校生活”。这成为了我们培养社会人责任感的开始。3月6日,我们在全校家长会上第一次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即:“以情移情”发展学生,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崇文小学成为拥有自信、全面发展、潜能开发、不断发展的社会人。

教育中的“以情移情”要求教育者用情感走进社会生活,投入真情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面对少年儿童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计后果、认知事物感性、情感脆弱等特点,必须按照科学的心理矫正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转换角色定位,通过“移情”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责任意识。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对情感教育加以剖析,进而认识到:情感教育如同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正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对于心灵,关爱是最佳的营养;对于生命,情感是心灵之魂。由此,全体教师明确了“以情移情”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以“情”为中心磁场,让情感飞扬: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让同伴之间的情感互动起来,让家长的情感融合进来,让学生“用爱、用情、用心面对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基于此,我们在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并施行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办学模式。所谓“封闭式管理”就是做到校园环境、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工作过程、人际配合等方面达到全员、全程、全时空、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开放式办学”就是做到教学全程、工作全面、时空全方位对友好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开放,促进学校内部要素与社会外部要素的良性互动,走教育社会化之路。实践证明:“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这种模式能够聚集多种教育资源,形成优势,达成整体优化,从而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扩大办学的开放度和学校的知名度。2006年,崇文小学在京城教育调查组委会的百姓网络投票中被评选为“家长最放心校园安全小学”“北京市民满意度最高小学”“北京最佳育人环境小学”。

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关注前人、当代人和未来人。因此,我们在新校舍建设的4年里一直秉承“建设节约型学校”的观念,用现念来设计学校,注重其育人功能。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例如:学校在楼道建设中从选瓷砖入手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走访了著名的学校、医院等7个单位,同时也征求学生的建议,最后我们采用了价格低廉的瓷砖铺贴成楼道墙裙,每两平方米增加一块花砖以增加童趣,并把楼道的墙裙用做各班学生特长的展示墙。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节省了再建展示板的资金。

又如:我们关注学校寄宿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凸显学校“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学校门前的喷泉建设既美观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水的循环使用;假山瀑布中小鸭戏水、鱼儿嬉戏、水车飞转,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把饮水房修建成集休息、饮水和洗手为一体的休息间,饮水和洗手水龙头安装的高度适合学生的身高,学校坚持每学期检查一次饮用水的质量,学生从这些细节之处可以获得自己处处受到尊重的体验。

在我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德育、生活、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细节之处。

三、践行全员育人

崇文小学注重环境育人和全员育人,在现代化学校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4个规划,即:校园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其一,校园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的物质建设,它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其二,学科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规定课程建设和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发。其三,师资建设是现代化学校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3个方面的建设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其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并彰显其办学优势和特色。这里,仅介绍崇文小学践行全员育人的一些做法:

(一)打造一支“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广大教师以师德根本——教师的真爱促进学生成长:用教师爱的情怀涌动起学生爱的心胸,用教师的情感感召学生人性的热情和激情,用教师的真心投入呼唤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着力让学生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们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用爱引领学生感受爱,学会付出爱,进行爱的传递;

我们强调教师打动学生,用情打动学生的内心,感召人的本性,用真情对待他人;

我们强调教师启迪学生,用心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感受教师以爱育爱的师德风范中学会以心交心的人际交往。

(二)开辟“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师德建设途径

第一,用爱做教育。在师德教育中,我们把《爱的教育》一书发给每一个老师,着力引领全体教师学习师德教育楷模张思明“用爱做教育”的事迹。

第二,用情做教育。情感教育先于认知。就6-12岁的学生来说,情感的培养对其成长会产生终身支持作用,因而我们在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通过情商的培养来促进学生智商的发展。

第三,用心做教育。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在学校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比如:“话崇文昨天、展崇文明日,我爱崇文”系列教育活动;“用行动书写奉献之歌”的教育活动;“爱的教育”系列活动;“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系列教育活动。

一本好书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多读好书会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为此,我们着力引领全体教师在读书中提升人文素养。自2003年9月至今,我们逐步推进和落实读书计划,推荐了《走进新课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爱的教育》《赏识你的孩子》等系列书目,让教师学习感悟,互动交流,改变其心智模式。由此,每个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用情、用爱、用心做教育”的篇章。这种提升体现了“问题激励读书,读书改变能力”和学习型组织所带来的读书与思考的价值以及完善与超越自我的价值。

(三)加深伦理认知,着力培养充满感恩之情和责任感的社会人

第一,我们以传统教育的更新为突破口,以“五爱”教育为切入点,以少先队的组织建设为落脚点,开展了系列的“六个一”教育活动,以增强和提升学生爱的情感,使之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六个一”教育活动具体是: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影片;走进一个革命纪念馆;品读一册爱国主义教育的书刊;学唱一首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背诵一首爱的童谣;参与一次爱的教育活动。

第二,我们以养成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年龄等特点,分别从“忠、孝、礼、仪、诚、信、廉、耻”8个方面着力培养其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之通过6年的学校生活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并为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我们开设了“人文教育”的校本课程,注重整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资源,开发建设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以使“以情移情”的道德教育变成未成年学生的伦理认知,让学生怀有一颗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对学校、对家庭的感恩之心。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验体验课程积极心理艺术类学校

一、 体验课程的内涵和目标设置

体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体验对人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艺术类学生艺术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体验。常言道:“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智慧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陈述性知识可以靠认知、识记获得,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思维训练获得,而智慧得依靠人生体验获得。通过一种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理性的认识,这种方式非常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体验课程是基于体验概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领域的课程样态。重视情境创设是体验课程最根本的特征,在课堂上将符号化、形式化的课程内容,转化为现实化、具体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以一种愉悦的、欣赏的心理主动接受。因此“情境性”是体验课程的最根本特征。

体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具有“生活性”、“综合性”、“ 价值性”,即:体验课程的内容是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关心人的内在需求和整体发展;体验课程重视在活动中对各门文化知识内容进行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反映人生活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体验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建构。

体验课程的目标是把各学科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习得积极的情绪,着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构想

体验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进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使体验课程逐步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二)通过体验课程的开设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的学校文化。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名校,主要是依靠可以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来传承名校精神,延续辉煌。一所学校有形的文化――校址是要变动的、建筑物是要倒塌的、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是有年限的,只有无形的学校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对于艺术类学校来说,开设符合艺术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课程,可以自然地呈现艺术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把学校体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落实到课堂环境的层面。

课堂中基本的硬件条件如:设备、设施、场地、教学材料等是体验课程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体验的获得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人类积极的经验。当学生周围的环境、教师和同学提供积极的支持、同情和关心时,他们最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四)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学校体验课程的开发除了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方面的知识、开发利用的操作技术。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体验课程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是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五)提高识别学生资源的能力,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在体验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资源表现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和情绪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

教师只有具有学生资源意识,才能捕捉到学生资源,并将其充分地开发利用。教师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时,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并且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不能一厢情愿地零起点教学;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前预设某种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情绪,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例如,笔者尝试体验课程教学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引入一首外文诗《I love you, California》,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画面及配乐诗朗诵。视觉、听觉的效果一下子吸引了艺术类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步紧接着就是在制造“认知冲突”上下工夫,围绕诗中所描写的场景进行设问,根据诗中所描写的“I love your fertile valleys; your dear mountains I adore,”和“I love your grand old ocean and I love her lovely shore.”、结合地图,简述California的地理位置;根据诗中描述“I love your summer breezes, and I love your winter rain,”体现了California什么气候特点?;“I love you, land of flowers; land of honey, fruit and wine,”、“I love your vineyards stretching far”、“I love your purple sunsets, love your skies of blue”这三句诗所描述的California的景观与气候的关系?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听到、看到但暂时不能理解的现象,感到惊讶、疑惑,从而勃发认知兴趣。这种场合的认知冲突是学生认识到已有经验同未知因素之间有差别导致发生的。这种“冲突”乃是内部动机作用形成的原因。而这种“冲突”的相对“平缓”和暂时“解决”,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智力价值,这种价值体验又会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动力、对知识的价值认同,是体验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运作的案例分析

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教法选择:模拟实验法

实验材料:4cm×30cm的“竹片”(“木片”、“三合板”)每人2片。

设计原因:内力作用是一个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缺乏感性认识,不易完成连续的思维过程。

设计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为几分种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木)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木)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非常接近。

注意事项:①先看实验步骤,按步骤操作

②注意观察,并记录

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探究:

注:上表中的现象分析,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再实验的过程中完成的。然后是宣读分析结果和相互补充。

实验的迁移:

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注:在填上图过程中,要求:

①阅读课本有关内力作用的内容以及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示意图。

②引导学生将竹片的受力过程和岩层的受力过程进行关联。

③让学生悟得上述“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多媒体动画的演示:

将“水平岩层――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的过程,进行多媒体动画的演示。2. 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思考与总结

(1)本教学案例利用了竹片、多媒体动画等,模拟了内力作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现了体验课程“情境性”的最基本特点。

(2)本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创造者,不仅设计了教学活动,而且在参与和引导中调控了课堂。体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本案例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利用探究的方式营造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利用学生内部条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在探讨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相互启发、学会捕捉信息、学会分析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学会联想、学会迁移、学会推理、学会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3)“悟”是一种体验,有一种说法是“只有自己体验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因此,本教学设计是对结论的过程设计,或者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在体验中悟出联系、悟出结论,在悟的境界中去“自动地”构建思维结构。因此,我们在设计中不把结论急于直白地告诉学生,将结论隐藏在环环相扣的步骤里面,设计教学的“飞白”,给学生以更多的思维空间。比如,上述案例中,在实验中体验过竹片折断后,要求学生自己绘出“水平岩层――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进行迁移和“悟”的设计。如果,这个内力作用过程还是老师自己来讲解,那么,上述实验的设计就毫无意义,完全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形式而已。从这一角度说,本教学案例着重通过学生的体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数体现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方法论等一般不能体现;因此,本教学案例在设计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在知识要求上,也不再面面俱到,大胆地取舍和添加。比如“案例”中的断层,仅仅选取了“挤压断层”,并没有涉及“张力断层”,如果将其加入,反而会影响思维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相反,倒是将后面单元的教材内容――地震和火山提了上来。因此,将注重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变为注重思维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是体验课程对如何利用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尝试和突破。

上述体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体验课程的开发,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需要和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时候;只有当广大教师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资源,能够与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承载的知识、能力等一道进入课堂、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学校体验课程的建设才能从表浅走向深刻,体验课程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四、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前艺术类学校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学生如何通过课程发展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其它非专业能力缺乏关注和研究。艺术类学生普遍缺少文化底蕴,对于深入学习艺术专业、挖掘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力不从心,因此,艺术类学校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课程的开设,重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措施之一。同时,体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往并互相学习的理想机会。当所有的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最有效的互动和学习往往就产生了。学生可以从才华横溢的同伴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收益匪浅。所以,体验课程的显著优点,就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团队合作完成的。

体验课程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其体验努力与坚持不懈的必要,激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有利于强化艺术类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激发文化课学习的兴趣,成为一份持久的心理动力,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良好关系。

“体验” 是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方式与专业课学习方式的结合点,抓住“体验”这根绳索来重建艺术类学校的课程,形成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符合艺术类学生特点的“体验课程”,从而产生艺术类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总之,体验课程从侧重知识掌握到发展综合能力、从分科教学到跨学科整合、从优化学习内容到创新学习方式,引导艺术类学生主动融入文化课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泳洪.体验课程:课程改革新的生长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增总第13期),Vol.20

[2]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外公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Vol.23.NO.3

[3]樊文汉.浅论幼儿园体验课程[J].科技创新导报,2009. NO.36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34-06

1984年,上海就启动“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江阴市在1997年8月由华士实验学校首开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先河,该校也是江苏省较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随后,江阴又出现了夏港实验学校等3所由一个法人代表统领的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学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江阴市目前实际以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运行的学校共有5所。这5所学校的组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新建型的,如英桥国际学校、山湾实验学校;合并型的,如临港实验学校;混合型的,如华西实验学校、南闸实验学校。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一协调管理,这主要由“一体型”的一贯制学校采用;一种是分部或分段管理,适用于“分离型”的一贯制学校。实践表明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体系、文化建构比较顺畅,学校发展态势一般较好。

近年来,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地方教育的均衡发展,许多地方创建了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从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未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但九年一贯制不等于“小学+初中”,如何在中小学学校教育转型中,防止“两张皮”现象的出现,亟须按照九年一贯制的特点和规律,就“小学、初中”有机衔接贯通的理想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和显著特点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是指该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年级通常被设为一年级至九年级。[1]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l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小学毕业生这个概念已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教育意义,小学与初中受教育过程的“不间断、不选拔、衔接性、一体化”符合了时展的要求。

(二)“九年一贯制”的显著特点

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近几年已成为许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热门趋势。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贯性

首先是学生入学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通常以一年级到九年级编排年级,小学毕业后用不着择校可直升本校初中。其次是学校管理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校管理使用一套班子,一套管理理念,学校的校训、办学愿景、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都是九年贯通一致的,从根本上保持了基础教育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2.集聚性

首先是人的集聚。九年一贯制学校有9个年级,一般规模都较大。如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小学部54个班,2200多名学生;初中部27个班,1100多名学生,全校教师298人。其次是物的集聚。九个年级的教学班,需要数量众多的功能教室,运动场地、校园面积都较大。集聚性能较好地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规模效应,但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困难。

3.发展性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内部管理能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有总体的培养目标,每个年段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分层制定子目标,各层级之间的目标是连续的、递进的、发展的。学校可以一以贯之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培养德性、学力、身心、个性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困境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

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整体规划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高质量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而言:

1.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2]能够依据学生培养、发展的一体性目标,开发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九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对课程进行纵向融通、横向整合,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成长环境和要素;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讯共享,节省办学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学校办学效益。[3]

2.有助于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凸显,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行“九年一贯制”有利于学校管理队伍系统地思考,提升领导力;有利于教师大跨度地全程育人,提升专业素养。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实现小学、初中考试、科研、管理的一体化,改革管理结构,增强管理效能,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3.有助于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可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使中小学教育的衔接贯通性更加紧密,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将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本质解读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两翼中的一翼”[4]。一方面是供给端的转型升级,降低教育生产和培养当中的能耗,实现学生成长路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的变革,通过九年一贯制,使学生的成长路径变得多元化。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既能有效缓解学生择校与升学的压力,也能从根本上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避免由于分段带来的升学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保持义务教育的系统性、渐进性、连贯性和科学性,成为破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难题的一种教育体系。

(二)“九年一贯制”的现实困境

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难以真正“一贯”起来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使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理念不同、文化冲突、管理困难等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以江阴为例,2010年以后,九年一贯制的华士实验学校和其他3所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实验学校因实质上的“一贯”不起来纷纷重复了“昨天的故事”,小学与初中重新分离,各自独立办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不少,但就目前而言,学校管理、课程衔接、师资融通三大方面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1.管理难度加大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般而言人多、事多、物多,加之中小学教育规律不同、教师层次不同,学校内部管理难度加大。这些学校9个年级,7到16岁的学生同处一校,教育管理的量大、复杂又困难。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在要求的执行上有差异,特别是初中受中考制约,许多学校狠抓学生智育不敢有一丝懈怠,尽管在“一贯制”的教育生态下,但学校却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中、小学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评价的难度反而增大。学校虽“一贯制”办学了,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仍分开核编、分开督导评估、分开核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数、分开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使得学校在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或处置不当就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是“中途转制”的,大多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校长大多是中学部校长兼任,对小学的管理不熟悉。其他管理干部又出现中小学比例失调,往往是初中管理干部多,出现小学干部管不了中学,中学干部又不懂和不愿去管小学的困境。有些学校只能采取“局部变革”策略,如临港实验学校就尝试了后勤、党务、工会等一些非业务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教学、德育业务部门仍分开管理。有些学校虽尝试完全的一体化管理,也因缺乏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因此,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仍面临体制、机制变革的难点,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学校管理者文化认同和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均受到挑战。

2.课程难以衔接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真正“一贯”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学校的课程衔接、贯通不顺畅,难以实现一盘棋发展。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都有着差异。就课堂教学时间而言,小学一节课40分钟,中学一节课45分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操场上挤满了上体育课的学生,小学体育课没下课,中学体育课开始上课了,操錾仙峡蔚纳峡危玩的玩,尤其是上到球类课,小学生往往好奇,在操场上追逐观望,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安全管理的难度。

小学初中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国家课程,教材都是中小学分开独立编写的。小学到六年级有总复习与毕业会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比如数学,中小学都有,但在课程内容上并不是中小学无缝对接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学老师并不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无法体现九年一体化的衔接贯通的教学优势。另外,六年级、九年级为应对毕业或升学统考,有些学校会过早地结束毕业年级的课程,留出大段时间用于复习,将会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造成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语数外等主科地位强势,非中考科目被边缘化,体艺课程又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中小学课程及教学要求的不衔接与不贯通,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3.师资难以融通

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合并型”的,都存在管理的磨合和文化的冲突问题。教师虽同处一个校园,但遇到事情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访谈过一些由中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尽管学校组建也有几年了,但仍有这样的现象,在食堂打饭,中学教师排一个队,小学教师排一个队,自动划清界限。窥一斑而见全豹,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要真正融合不是件易事。

中小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工作氛围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学教师上班比较晚,分数、质量压力不是很大,但教科研氛围良好。而中学教师到校比较早,中考压力大,平时更多的时间花在批改作业上,教科研氛围却一般。当前,初中教师相对宽裕,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但由于中小教师是分类核编的,所以学校仍很难将中学教师调配到小学任教。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级的配比也有差异,因而往往出现小学有一级或高级岗位,中学同职级岗位又特别紧张,但学校又不能将此调剂给中学用,中学教师又不愿流动到小学,中小矛盾非常突出。师资难以融通的困境,在短期内会一定程度地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及发展策略

实施“九年一贯制”,目前需要按照一贯制的特点与规律,从学校与政府两个层面入手加以改进和调整,探索突破“困境”之策。现以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一贯制施行的实践作个案解剖,对“九年一贯制”实施的关键路径作一简述。本文限于篇幅,仅从教育内部学校的层面作些理性分析。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

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局直属学校。办学规模从第一年的8个教学班增加到现在的38个班,学生数也从17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03人,教师从32人,增加到123人。2016年首届初三学生中考取得了均分和全科合格率全市第一的成绩。山湾实验学校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已初步形成特色,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就学校层面而言,需要立足于一体化、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重新审视‘6+3’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5]。

1.要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融合一体

要将不同阶段的教育融合在一起,科学管理是关键。山湾实验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将9年作为一个完整阶段来进行目标定位,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合群乐思、行知合一”的办学理念,尊重规律是山湾实验学校的文化品格和学校精神。学校形成了具有指导性、操作性、持续性和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师”发展的生态化项目建设规划,先进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系统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

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让孩子站在学校中央”的教育哲学,将形式上的小学部和初中部的育人目标指向为一致,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一体化的育人目标统领下,学校采取了分部分段的管理模式,学段设置为“三二二二”制,即一至三年级为一段,四至五年级为一段,六至七年级为一段,八至九年级为一段。分部分段管理能有效避免因W校规模大、级部多给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发挥各学段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可以既尊重各学段特性、保持分部的相对独立性,又兼顾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坚持管理目标的一体化、统一性。

2.要确保学校课程体系的连贯衔接

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核心特征。[6]山湾实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了小学与初中的界限,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辅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有效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确立了“成就学生成长高度、夯实学生生命厚度”的教育智慧和“以生为本”的课程建设理念,以“纵向融通、横向整合”的策略来建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的构架,按三个层次排列,分别是:指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课程;指向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拓展课程;指向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综合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精品化、综合课程系统化”。

山湾实验学校创新教育机制,实现小、初、高课程深度整合。依据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内生要求,在市教育局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大力支持下,大胆尝试,进行“五四制”创新教学改革。打破“六年小学、三年初中”的传统学制,将小学六年级的课程与初中课程整合,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要求。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在5年中基本完成,6年级用2―3个月时间对小学内容进行巩固,剩余时间教学7年级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组建创新教改班,针对创新班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学校组织开发了“古文阅读”“篆刻”“生物实践课程”等几十门校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创新班课程逐渐形成体系,创新班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逐渐显现优势。

3.要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贯通使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要实现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就必须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融合、贯通使用。山湾实验学校积极搭建中小学段教师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开发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大学科的主题研讨活动。如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中小学语文各开一节阅读教学课,中小学老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相互了解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利于中小学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与衔接。学校组织五六七年级的衔接专题研讨活动,五六七年级各学科教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和会诊或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促进五六七年级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有机衔接。

山湾实验学校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着力点,营造和培育新的“共读、共思、共研、共写”的学习共同体和学校组织文化,进行同学科教师的联合课题研究,实施纵向专业沟通和引领,有力地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或教育论坛等,让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逐渐形成合力。学校建立纵横交织的教学促进机制,横向管理,学段评价,实现对“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全程管理和全员考核评价,量化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有直接的联系。学校逐步建构起教师“能上能下、中小贯通使用、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结合”的“一贯制”学校师资贯通使用的机制。学校积极寻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一贯制”办学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适切的考核与评价,这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有序、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九年一贯制”的发展策略

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政策下推进的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不断提升,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学”,需求的改变,带来的是对优质教育的更多、更强烈的期盼。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必须“提档升级”为“优质学校”。2015年6月,在江苏泰州举办的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的时代命题。这预示着在未来,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提升学校品质将成为学校发展新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

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外在是品牌,内在是内涵。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指出,构建和提升学校品质,“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先导,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是主体,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7]。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依据上述要求和策略来提升学校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当下处理好以下两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在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上找到精准发力之处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对而言是一所全新的学校,缺少底蕴的积淀。正因为如此,“一贯制”学校要在办学的理念和发展的思路上去进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基于九年一贯制特殊而又全新的发展背景,学校在提升品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精准发力:

一是要在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统领之下,在对学校发展内涵作进一步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将学校发展的制度建构、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策略。

二是要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基础教育价值追求的引领下,真正创生自主化的课堂样态和教学文化,更精准地把握好义务教育基础性和发展性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进一步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教师之行,形成融合一体的教师文化,引导各学段、学部教师理念的认同、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变。要着力于教师底蕴的厚实与R邓匮的培育,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促进教师能力的“内外兼修”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共生共长。

2.在学校发展的资源要素上瞄准短板尽力弥补

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实绩优异,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为优质居民小区配套组建的“合并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显现出了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亟待弥补的短板,这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少学校每年大量扩班,教师严重缺编,学校不得不聘请多名代课教师或将退休教师返聘使用,教育主管部门、编制办能否考虑新校的特殊情况与小班化教育的现实需要,给予学校一定的师资保障,能否按照班师比给予倾斜性的教师配备。

二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大、年级多、学生多,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人流量大,往往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交通拥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必须经常与市政建设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在学校路段设立护学岗或组织家委会护学小分队,确保上下学时段师生的安全。

三是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不断扩班,学生激增,学校运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学生两操、体育课以及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必须尽早向政府职能部门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些“合并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仪器设备、专用教室不达标,学校很多设备已进入高维修期、淘汰期,有些设施设备也急需更新换代。如果这些短板不弥补,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弥补办学资源要素上的短板,突破学校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红利。地方政府支持学校解决最必备、最急需要添置的仪器与设备,可以助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特色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实绩和教育影响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颖惠.一贯制有助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4-11-12(2).

[2]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

[3]宋世云,张纪元.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校长,2015(6).

[4]柴葳.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N].中国教育报,2016-1-23(1).

[5][6]王晓燕.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简单的“小+初”[N].中国教育报,2016-11-30(4).

[7]王定华.启动学校品质提升[J].人民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