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法新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
改革开放30年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和劳动力最密集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将有更大的人才需求量。
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我不断研究探索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按照“以用定学,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将追求更高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行为准则,建立“课堂学习培养法律文书起草能力、施工现场培养解决工程法律纠纷能力”的课程改革思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手段等方面积极改革。
一、建筑工程法律与相关法规教学内容的组织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建筑企业开展各项业务的主要作业程序为主线,按各项业务开展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集成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建筑工程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建筑工程法律与相关法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以“学”“会”“懂”和“知识”“能力”的跟进关系为主线,设计了以下目标: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建设单位和各从业单位的相关法律规定;2.具备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阶段遵守、应用法律法规能力;3.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实务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个人的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
三、建筑工程法律与相关法规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实现模块化、任务化、系统化教学模式
根据工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划分为7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分为几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有若干个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接受任务、制订计划、确定方法、完成任务、效果评价、工作总结”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或者实训室完成每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方法
1.“面授+讨论”教学法。在讲课中,主讲教师搜寻与建筑法律、法规有关的实证案例,培养学生对建筑法律法规的学习兴趣。经常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采取过程讨论、考核鼓励的方法。2.“任务驱动+情境体验”教学法。通过布置起草合同书、投标函的作业形式,使学生提高实际能力。通过介绍相关律师事务所网站、专业法律网站等网络资源,从而开阔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3.“启发+互动”教学法。课程讲授中,每次新概念的提出尽量采用启发和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建课堂的积极气氛。4.“学+做+考+创”教学法。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例分析、招投标模拟、编制一系列合同,同时,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核评价中采用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法,将考核与创新能力相结合。5.“课堂解惑+网上答疑”教学法。在课堂上,主讲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及时进行传道解惑,解答学生的疑难;在项目现场,由项目工程师进行指导,利用QQ、E-mail等与学生保持沟通和联系。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当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课件,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具体、容易理解。2.网络教学手段。教师制作该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教学素材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形成网络课程,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课后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情境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以任务(项目)为载体,以工程过程为导向,引入职业活动训练项目,进行情境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任务形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现场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将现场教学合理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带学生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场结合实物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好地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为了加强该课程的可操作性,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从建筑企业、监理企业、项目咨询公司邀请行业专家,与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和设计,认真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编排。科学设计学习情境,认真选取了教学内容。在以任务(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应知部分的知识后,通过职业活动训练项目的情境教学,引入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通过培养、读研、访问、进修、兼职、客座等途径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水平、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机制,鼓励、奖励引导教师全面发展;提高教师职称、学历;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2.措施:(1)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和业务素质;(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送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培训、实践锻炼,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对新上课教师实行“导师制”。指派有丰富经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新上课教师指导,要有学习计划和指导计划,期末写出总结交学院和学校进行考核;(4)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教研活动、参加科研、教学督导、课堂教学比赛和教学课件比赛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提供平台,鼓励教师多出成果。结合学院的有关要求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参加教学研究、编写各种教学文件和资料的机会,培养科研、教研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逐步发生转变,同时受此影响,建筑项目规划管理体系以工程体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建筑项目的规划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亦或是技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创新化模式。因此,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对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为后期的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建筑项目管理的特点及现状
截止到目前,我国依旧大力提倡项目规划与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因此,在短短的数十载,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与管理发展势头强劲,进步明显,但是,由于发展历史短暂,科学的规划管理意识薄弱,因此我国的建筑项目管理规划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与规划相关的法规制度存在缺陷。尽管我国相继颁布了一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类的法律法规条文,但是当前的建筑项目规划管理的强劲发展势头导致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滞后。
第二、建筑项目规划管理决策者责任意识淡薄。建筑项目施工规划管理对于实践的应用比较重视,但是对于一些工程的成功案例的总结却加以漠视,未能对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实施系统性的总结,造成不同工程之间的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存在较大的出入,规划管理人员只能在实践中自己慢慢摸索,逐步运用。
第三、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价格战横行。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能够在投标中占据主动,不惜任何代价,盲目压缩价格,因此投资商对于施工企业的评估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呈现一定的盲目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建筑项目规划管理理念的不合理利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规划管理者对于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建筑项目管理中的方法生搬硬套,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盲目使用,大大降低了施工的可行性,同时导致一些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这样不仅仅导致工程产生了巨大的成本代价,同时对于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也带来了挑战。
2、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满足建筑项目规划管理者对于建筑项目的规划管理的需求,建筑项目规划管理学科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步入一道正轨的发展道路,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
2.1 科学性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式快捷化,科学化的建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建筑项目规划管理学科,其自身的特性决定其必须走向全球化发展模式。我国是一个建筑大国,因此建筑项目规划管理必须同国际接轨,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规划理念,在其应用过程中做好相关的理论总结,同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建筑项目规划管理的科学性的知识体系。
2.2 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网络化,技术的优化发展,大大便利了建筑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很多规划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局域网络系统,系统内部的节点的联系以及部门之间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和施工阶段,不可避免的与大数据、云储存发生关联。而规划、施工、管理依托这些高科技的信息科学理性地的分析,所产生效应会显著提高。
2.3 提高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项目规划人员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经验较为丰富但缺乏理论学习的人员。这一类人长年累月在施工现场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企业根据其自身的能力对其实施提拔,成为管理阶层,这类人员在现场的控制管理几乎全凭自己的经验实施。第二、虽然经过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缺乏实战经验人员。这一群体均源于高等院校的专业人员,虽然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实践经验极少,因此对于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成本以及优化管理均难以进行很好地把握,因此,一些施工人员会对高等教育存在误解或者质疑,导致建筑项目内部沟通出现问题。
所以,建筑项目必须提高建筑项目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提升不同管理层次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对于建筑项目规划管理人员必须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培训工作,如果缺乏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则应做好理论体系的培训,如果是缺乏实战经验,那么必须加强现场的实习培训。最后,不断充盈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一些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往往无法到实践中去应用。尤其是建筑项目行业,尤为突出。因此,建筑项目规划管理人员必须以老带新逐步完善,使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的年轻技术骨干,不断增强实践经验,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通过互帮互学把经验完善成系统理论。
2.4 建筑项目之间合作的发展趋势
建筑项目管理的飞速发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建筑项目管理阶层对于项目规划管理的掌握程度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促进建筑项目管理学科知识在施工中的应用,“工程项目总控”的理论体系逐步开始在不同层次的企业中开始运用。我国对于工程项目总控理论的引进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之间公平地执行相关规定,工程项目总控实施指挥。当前阶段我国的工程项目总控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些发展水平不同的施工企业基于共同利益,自发的组建工程项目的总控,彼此协调合作,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其二、国家地方部门基于当地建筑企业的发展优化考虑,实施同一层次或者不同层次建筑企业的总控建设,增强竞争力,吸引外资,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项目总控,都是基于建筑企业彼此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间的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做好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设计以及竣工考核的管理研究。于是不同企业为了对建筑项目规划管理的落实应用,外包现象孕育而生。外包指的就是建筑企业基于工期、成本以及工程质量等因素的考虑,委托别的企业实施项目规划管理,实施彼此间的利益分红。这种发展模式有效的促进了不同建筑企业彼此之间的建筑项目管理的交流学习,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工程质量,促进了建筑项目管理的优化发展,不断提高建筑项目的管理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邱宁、于鹏跃. 我国建筑企业在建筑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科技信息.2011(03).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J]. 管理论坛. 2012( 1) .
[3] 蒋卫平,喻可泽,杨正勇. 浅议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J].项目管理技术. 2008( 11) .
[4] 王永斌. 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组织管理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1) .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思想
衣、食、住、行是人们得基本日常生活,每一样的比重都很大,建筑物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住,因此防范建筑物火灾是现在的重中之重。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中防火是首要的条件之一,尤其是以木材为主的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虽然是混凝土或是钢筋为主的高楼大厦,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此文根据已有的建筑设计文献,从建筑发展等多个角度研究分析建筑防火设计的思想转变,并试图找到全新的建筑防火设计,这既是思想的回归也是创新研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建筑防火设计的发展是人们思维转变的发展的历程。
一、古今建筑防火设计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梁、斗、柱层层叠叠搭筑而成。尽管这些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留下了辉宏的一笔,但是其易燃、助燃的缺憾,始终难以克服天灾人祸带来的巨大危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历代的工匠们都在建筑防火设计上大下功夫,体现出朴素的防火设计思想和匠心独具的东方艺术理念。
20世纪初,近代建筑的防火设计体系已初具模型。这种防火体系是一种由指令性条文而建立起来的建筑防洪规范化设计体系。一般而言,设计者只需依从规定的设计参数进行设计,便可以达到安全防火的要求。换句话说,设计师便成了既定规范的执行者,所有的防火设计全是“车间流水线生产”,没有丝毫的新意,对建筑的多样性和艺术性造成了沉重打击。
二、建筑防火设计的创新遇到的难题及应对措施
实际上,每一个建筑物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是建筑设计师的思维理念不同决定的。因此建筑的基本用途也是最先考虑的原因,设计师们根据建筑的最终使用情况对建筑进行设计,因此设计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2.1建筑防火设计的创新困境
2.1.1设计和使用功能设计内部存在着矛盾
现在,很多大型建筑都对防火设计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且将建筑的防火区分称几个部位,可是由于空间过于庞大不利于设计的整体效果,所以现在的防火分隔物只有防火墙和防火卷帘。过于单一的防火分隔物不能在所有的场合都起到很好的防火隔离作用,并且其功能单一,不具备灵活性。
2.1.2设计的总体不和谐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很重视住房的设计,对居住地要追求舒适的环境。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建筑商会对居民居住楼区建设大量的绿化面积,可是这些植被在防火设计上会阻碍防火设计的功能作用,有些甚至为火势蔓延推波助澜。
2.1.3技术问题
即使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目前为止很多的技术手段仍然是人类所不能达到的,建筑设计的防火设计也存在着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这种问题也是建筑设计发展的首要难题。技术不达标会造成防火设计成为一场空,没有实际的效用,一旦发生火灾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转移,对整个社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2.2解决策略
2.2.1引入新的防火理念
目前,在国际上流行一种名为性能化消防的设计。所谓性能化消防设计,是指借助消防安全工程学的方法和 手段,在对具体建筑物的火灾风险、火灾发展状况以及主动和被动防火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个案评估的基础上, 确定该建筑所需要的消防措施的设计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当设计师进行复杂的消防创新设计时,都会考虑采用性能化消防设计。这种消防设计不仅灵活可变通,而且涉及范围广,顾及面大,更有利于防火安全。
2.2.2完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在对人员密集型的大型购物中心及商业步行街进行消防设计时,应该对所有的空间进行统一划分,防火区与疏散、隔离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界定。不能以美观为理由,以牺牲防火安全规范为代价对建筑进行设计。也不能在消防材料上偷工减料。只有在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对各个区域进行美化设计,以灵活的设计来展现不同的文化理念。
2.2.3落实日常管理和人员培训制度
在生活中,消防设施损坏、弃置随处可见,居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管理人员不曾履行其管理职责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对消防安全的忽视,引起了一起又一起悲剧的发生。因此,对日常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居民安全用火用电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自救紧急预案的同时,还应当定期的对线路、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定期对居民组织疏散逃生演练,争取在火灾中减少人员伤亡,甚至杜绝火灾悲剧的发生。
2.2.4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
在不同的建筑形态下,应当采用不同的消防装备。例如:大型石油库应采用远程灭火方案,使用大流量消防水炮最为适宜;公路隧道内,应配备有灵活移动的消防摩托和排烟消防车等等。借助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不仅可以减少人员伤亡,还能够灵活的对火灾进行控制,提高救火效率。当然,其建筑体本身的防火性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各种形态的建筑体中,我们也可以采用新型高科技建筑设计材料。例如:在大型商业建筑的“中庭”、“内天井”等区域推广自动可开启天窗;在超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中推广新型防火材料的应用等等。
2.2.5增加建筑防火设计的科研研究
只有不断的研究,不断地创新才能进步,止步不前是一项事物的灭亡的前兆。针对建筑防火设计的研究更是重要的难以攻克的课题。应由有关部门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建筑防火设计进行创新研究,每一项新的技术的研究都是困难并长期的,因此要详细谨慎的进行研究,如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也要有不同的解决火灾的方法等设计策略。
三、结束语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是最具有的生命体,因为人类懂得思考,懂得创新。建筑防火设计的思想回归与创新的实质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的思想循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长期又艰难的任务。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以前的建筑防火设计理念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科技含量,是一种建筑保护措施。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建筑设计的防火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思维设计,包含着科技的理念。现在新型的建筑防火设计是性能化防火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回归,回归于古代的防火设计但是又不同于古代的防火设计。算得上是一种继承式的发展。不仅将古代的防火设计的精华运用之中,有将现代的高科技运用其中。适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地增加,那么对生活的基本条件的追求也正逐步的增加,建筑的防火设计要有人性化,满足现代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戴超.中国木构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体系初探[D];同济大学;2007年
[2] 邢君.木及砖木结构古建筑防火初探[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3] 任文堂. 论城市公共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体系建设[J]. 安全. 2003(06)
关键词:法定 计量检定机构 质量体系文件 编制
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关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身健康、财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随着计量监督范围的扩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承担了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商品包装计量检验等一些新的为计量监督提供技术保障的工作,同时对型式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社会环境的需要,国家对JJF1069-2007《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进行了修订,并于2012年颁布实施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
本所根据新的考核规范要求组织人员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按照管理体系文件实施管理,形成:“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作业有标准,体系有监督,不符合有纠正”的完善管理体系。
笔者根据编写过程中的体验谈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参与编写的人员要统一意见,明确新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主要变化内容。
在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实施指南中,对JJF1069-2007与JJF1069-2012两者主要内容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质量体系文件参与编写的人员除了熟知这些变化的同时,对增加的条款是否适合本单位实际要统一意见。例如:在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中,增加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项目,对型式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本所为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不具备对新计量器具型式评价的考核资格,且目前不具备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项目的检测,因此在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应该将此项内容略去。又如,在组织与管理中,增加了“业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运行可靠”的业务管理要求,对于本所而言,实现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一体化模式目前还无法实现,但是单位已有设想,那么在编制这一条时,可加上条件性的限制,即规定目前的业务管理仍以目前的多模块分割式的信息录入形式,同时又增加一条,一旦业务管理变更为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一体化模式,本所将以新的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业务管理模式,并在质量体系文件中后面相关内容中做出对应的规定,这样编写以保证文件化的管理体系文件与现实运行的管理体系相一致。如此这样,一旦统一了意见,各编写人就明白自己如何编制相应分配的内容,不至于质量体系文件前后内容冲突。
二、结合计量工作的特点,切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是最高管理者对本组织的指导思想和承诺。质量目标是通过各种活动所能达到的总体目标,是可测量和可量化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向。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能为组织提供关注的焦点,帮助组织使用其资源达到这些预期的结果,成为组织内全体职工的工作准则和价值取向,也是最高管理者将组织引向何处的决策方向,同时质量目标的实现表明了产品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结果,证明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
依照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最高管理者应首先切合计量工作的职能和本单位实际,明确本单位的质量方针,制定与本单位计量工作相适应、与质量方针相一致并可以量化和测量的质量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部门的分解质量目标系统,列出质量体系要素与部门职能分配表,同时各部门在充分理解质量目标精神的基础上,积极贯彻落实,加强产品实现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与控制,明确责任,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三、编制质量体系文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各文件之间的对应性、符合性和协调性。
首先应注意质量体系文件编制的系统性和对应性,对质量体系文件结构进行策划,并覆盖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全部相关要素的要求和规定。
质量体系文件分三个层次,分别是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手册是机构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一个组织的系统特征,对影响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各要素作出统一的规定。程序文件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他包括了质量体系中采用的全部要素的要求和规定。所以质量手册中对某一要素的描述,在程序文件中就有对应此要素的活动或过程的要求和规定。而作业指导书是实际操作的指导。表单及记录是属于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追溯的依据。因此,这三层文件是相互依存,一一对应的。
在依据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除了按照《考核规范》构建质量手册的文件框架,同时注意在编制《程序文件》时映射质量手册对应的规定和要求,为防止出现不对应的情况,方法可采取编制《考核规范与手册条款、程序文件及记录对照表》的方式一一列出《考核规范》各条款、质量手册与考核规范对应条款、与质量手册对应的程序文件、与程序文件对应的记录文件。依照此表编制就可以达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在编制过程中既不偏离《考核规范》的条款要求,又能使质量手册的规定和要求在程序文件中有对应的活动及过程,同时又有相关的记录可以作为追溯,使整个质量体系文件实现一一对应。
其次是注意编制的符合性。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具体的控制要求以满足本单位需要为度,而不是越多越严就越好,就是说要适度。太严苛了,即达不到管理的效果,也容易引起职工的反感,激化矛盾,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当然也不能定的太低。总之就是要适度。通过清楚、准确、全面和简单扼要的表达方式,实现唯一的理解,所有文件的规定都应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完全做到。
第三就是注意质量体系文件编制的协调性。
文件和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避免产生不一致的地方。从整体结构上来讲,针对编写具体某一文件时,应该紧扣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中的相关条款,明确文件的目的、范围及相关要求的信息,在本单位的质量体系文件中尽量不要描述与之范围之外的活动,以免产生歧义。
质量体系文件中的所有规定除了围绕《考核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要求,同时要在文件中描述出组织机构中各部门及岗位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某项活动中目的和范围是什么,由组织机构的哪一部门、哪一个岗位来执行,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组织机构图。组织机构框图是最常见的表现部门、岗位、职工关系的一种图表,形象的反映了组织内各机构、岗位上下左右相互之间的关系,她是组织机构的直观反映,也是对该组织功能的一个侧面诠释。所以,通过组织机构图明确组织内部各部门组成及各部门职权和功能关系。从而明确质量手册中相关规定和要求的执行机关。有助于各关系接口的协调衔接。所以质量体系文件之间的协调亦是组织机构中各部门及各岗位职能关系的体现,所以编制中要注意结合组织机构图,
认真处理好各个过程的接口,避免各个活动的不协调或职责不清。
第四就是编写质量体系文件的文字要求。
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一方面职责要分明,语气要肯定,不要使用“大致”、“基本” 、“可能”之类模棱两可的词语,另一方面质量体系文件整体结构清晰,文字简明,文风一致,遵循“最简单、最易懂”的原则,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影响质量体系文件的宣贯。
四、加强内部质量体系的审核
体系文件编写完成后,要试运行一段时间,这方面各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定试运行的时间。试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体系文件的宣贯力度,保证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环节上的管理人员都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权限,这是保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文件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能有效运行的关键;另一方面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运行中提出的问题加以汇总。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各种问题,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十分重要,作为最高管理者应注意加强部门间的关系协调,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基本通畅,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记录。
质量管理体系阶段性运行结束后,开一次内部审核会议,对试运行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达到各部门的共识,统一各部门的意见,为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实施提供保障。因此,此次内审尤为重要,是考核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本单位实际工作是否相适应的重要工作。审核结束后,修改不适应本单位的条款,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给予评价, 最后由单位最高管理者批准实施。
总之,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编制计量检定机构质量体系文件,应明确JJF1069-2007与 JJF1069-2012的内容和要求的变化,编制过程中要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立组织机构关系,明确岗位设置和各岗位职责,注重体系文件之间的对应性、符合性和上下左右岗位关系的协调及文件之间的协调性。加强内部审核,寻找质量提升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符合《考核规范》,符合单位实际的真正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文件,才能真正在其指导下使机构的管理体系运行正常。
参考文献:
[1]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实施指南, 2012
[2]JJF1069-2007《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实施指南, 2007
[3]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