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学院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6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2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形式计量的所有权归国家的有形资产。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和实地考察方法,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深入探讨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的规模必然不断膨胀,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由于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高校固定资产大量的闲置和浪费,管理和使用严重脱节,账务和实物也严重不相符,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财政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文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的出台是为了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
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归口管理部门,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房产管理处、实验室设备与资产管理处等。同时各高校也加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如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公房管理办法、土地管理办法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便于具体操作。此外,各高校还配备了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高校固定资产实施有效地监管,大大的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经过文献调查发现,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文章和学位论文比较少,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研究更是比较薄弱,特别是如何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都需要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2.研究意义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高校固定资产合理、有效配置的手段和途径,研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促使高校固定资产发挥最高的效能,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软环境。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制度保障方面
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本文对1990年以来有关部门颁布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但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内容分散到各个法规之中,缺乏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并且已经出台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低,不能够很好地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表1 1990年以来涉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办法及规章制度汇总表
2.机构设置方面
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考察,本文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其科室职能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关业务由设备管理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分担。(2)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与设备管理部门职能有交叉。(3)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般下设综合办公室、资产管理办公室、公房管理办公室、招标管理办公室等。
通过对实地考察工作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弊端,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部门,并且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管理混乱,甚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权力越位、错位的现象。
3.人员配置方面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专门化的人才,并且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两类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一般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整个管理流程的监管。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涉及经济、基本建设、财务、计算机技术、统计等专业。
根据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实地考察,发现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没有重视一般管理人员和几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有些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只配置了一般的管理人员,没有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或者配置比例不当。
4.系统建设方面
通过考察得知,很多高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或者单一的Excel表格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利用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建立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是个别高校还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或者已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总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强大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完善制度
根据表1的统计,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并且只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没有深入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方面面,缺少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办法和规章制度,尤其缺少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所以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来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各高校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规章制度以及实施细则。
2.健全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一个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几个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控优势,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宏观管理以及对其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进行规范和监督。其他各资产管理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对职能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进行直接的管理和调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能充分发挥归口管理部门的管控优势,其他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防止多部门分散管理、权限不明的情况出现。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要健全责任机制以及制定处罚办法,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管理人员身上并严格执行。责任机制以及处罚办法的制定能很好的约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纪可依。
3.注重人员培训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允许的条件下,资产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专人专管。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人数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无法实现一般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那么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注重资产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让管理人员尽可能地掌握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关的经济、统计、计算机技术、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也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使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不再受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
4.加强信息化建设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系统化、规范化原则。系统化是指建立一套基于全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高校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入账以及报废等一系列环节实施动态管理。规范化是指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设计,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基础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库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只有基础数据库完整、准确、安全,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实现对固定资产基础数据的有效管理,能够与相关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数据实现集成与融合,并应具备强大的查询、统计、汇总和分析功能,能针对上级部门的需要生成符合要求的报表。
(3)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维护与扩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具备可维护性以及可扩展性,以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实现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系统维护与管理需求同步。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规模的重要指标。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同时,需要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动态管理以及保值增值,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进.试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1).
[2]陈诗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2007(1).
[3]陈蜀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4]罗超.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9).
[论文摘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试办“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教材编写工作,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成立顾问小组,是独立学院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快。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的序曲。同时也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办学模式和体制的多元化。
由普通高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引入“民办机制”试办的“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而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前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00余所。加上原来已具有相当规模的民办院校,我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国有公办、国有民办、民有民办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独立学院的特点是把公办学校在品牌、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势和民办院校在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办学形式。为充分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它毕竟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因此,怎样办好独立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办好独立学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一)、借鉴高校管理模式,体现独立学院特点。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办学实体。与一般民办高校相比,新体制下的独立学院可充分利用公办高校在教学和管理制度、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和成熟经验,同时又吸收民办高校在筹集资金、发挥办学积极性、灵活性方面的优势,体现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办学资金、机制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双重叠加”,从而能够更好地使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大缩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本科层次大众化高等教育服务,缓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
(二)、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试验等各种资源。
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独立学院在创办初期,所有教学条件不可能都一步到位,除了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外,一定要有效地利用依托学校的部分资源。如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各种可利用资源,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克服公办大学机制不活,缺乏效率等一些弊端,避免一般民办高校客观存在的资源配置层次低,缺乏学科积淀的不足。
(三)、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普通公办高校都有一支较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行政、后勤管理队伍,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是近几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二是各高校专业教师分布不均衡;三是高校内部管理人员过多等等。而独立学院的灵活性可以取长补短,它在吸收借鉴院校的各种经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的同时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以保持高校稳定,形成高级人才资源的节约有效使用。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和知人善任的用才观和不拘一格的选才观,按照公开、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形成一套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以改变高校以往“要用的人留不住,多余的人出不去”的现象。注重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从而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努力形成一套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用人机制,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材编写工作
(一)、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1、教师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办好独立学院,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要以依托院校的教师,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教书育人,特别要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的作用。各公办院校都有一大批离退休教师。这是一种大有潜力可挖的教育资源。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离退休教师有700多名,身体较好的并能走上讲台的有380人左右,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教学态度,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在目前情况下,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和余热。对办好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选聘一批既有丰富地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拥有这样一批教师是提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措施。要打破只从高校教师中聘任的旧传统,同时也要鼓励本校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实践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条件时还可提倡建立一支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应该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发展的一个方向。
3、做好独立学院教师的交流、调剂工作。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法则,应使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得到合理的分配与组织,从而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重视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做好独立学院师资选聘、交流、余缺调剂工作是办好独立学院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条件时还可建立高校师资队伍(主要是退休教师)的人才市场,通过这人才市场进行调节,也是解决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
4、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中,内容除包含学科体系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外,还应照顾独立学院所招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较弱的特点,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重视补充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工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严格教学管理认真组织教学培养合格人才
认真组织教学,严格进行教学管理,是保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基础差别较大,思想素质不一,学习条件各异,若不进行严格管理,势必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 转贴于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学籍管理办法》。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订独立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籍管理首先必须突出一个“严”字。要求任课教师按学籍管理办法对学生进行考试资格审查,规定每门课程缺课、缺作业超过三分之一,实验报告缺交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不准参加期末考试。考试时要加强考场纪律,对考试作弊者成绩除按“零”分计算,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同时要奖罚分明,奖励少数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允许和鼓励其跳级学习。以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向上,加强组织纪律性,树立良好学风,对少数不认真学习,抱着“混文凭”思想的学生,应通过采取留级、重修,毕业资格审查,学分达不到要求者不准参加毕业设计,延长学习时间等予以约束,对个别表现特别差的学生采取退学处理等措施,严格实行淘汰制度。认真制定并执行独立学院本科学生“授予学士学位细则”,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避免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
(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认真负责、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应强调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教师要组织好教材,精选内容,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能力。
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强调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因而应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应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实验内容,并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时要重视实习环节,使学生全面认识并熟悉本专业今后的服务对象,建立感性认识。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安排不同的生产实习内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他们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今后各种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毕业设计中,要首先选好题目,选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工厂的新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等项目进行。这种结合生产建设需要,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有助于锻炼学生,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又能满足单位及社会的需要。
(四)、成立顾问小组,发挥专家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学院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在独立学院成立类似普通高校“督导组”的“顾问小组”,顾问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独立学院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检查,研究独立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和意见。顾问小组的成员应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热心于教学和管理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中的大多数应担任一部分教学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以便于了解情况,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总之,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高教改革的浪潮中,只有政府支持、政策对路、法律保障,合作单位资金到位以及做好教学管理等工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建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改革思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0-72
关键词:“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CDIO
作者简介:郭晓丽(1971-),女,辽宁朝阳人,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38-02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推动高等院校专业改革与发展。笔者所在电气工程学院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文件要求为依据,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的基础上,开展面向国家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是专业发展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等。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良师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在进一步提高团队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的同时,关注团队队伍的人员结构,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有影响、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有标志性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在教育界有影响、教学水平在本专业处于拔尖地位、有标志性教研成果的教学名师,培养和引进在工业界有影响、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处于引领地位、有标志性应用成果的工程精英。
在引进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工程精英的同时要注重提升教师自身工程素质,调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制订教师获取行业资质证书任务要求。
制订《专业教师学历、学位进修管理方法》,学院制订教师学历、学位、职称三年规划,有指向性、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改善教学团队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
针对中青年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工程实践经历较少,特别是缺乏企业生产的经验的状况制订《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训练实施方法》,对已经实施、富有成效的做法,如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青年教师工作站工作1至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对其在站内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明确新上岗硕士、博士年轻教师必须参与实验室管理与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等凝练为规章制度。[1]
针对教学团队中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大胆引进外援。让企业工程人员参与教学、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实验管理,通过不同教学、管理理念的撞击,让思维的火花转化为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改进教学手段的催化剂。
强化优良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形成结构更合理、学术氛围更浓、协作精神更佳、创新精神更强、培养人才有手段、科学研究有水平、服务地方有特色的知名教学团队。
二、强化制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对师生具有一定的动力和约束力。
制订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因此要围绕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制订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其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度要详细明确,既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又要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对那些自觉性差、自制力弱的学生起到约束教育作用。
制订《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围绕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组织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规范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其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教学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订与执行、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督导等。
制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对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文件档案建设、课程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等。
制订《双语化教学实施办法》。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双语教学工作势在必行。内容包括:教师选聘、教材选用、教案准备、课堂实施、教学考核等环节。
全面落实学院出台的《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内容包括:管理与实施、选题、项目申报及活动开展、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研究成果、经费管理、奖励办法、时间安排、经费来源等10个方面。全面落实学院出台的《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教师年度考核评优细则》,以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目标,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2,3]
形成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的CDIO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与工程界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与工程实践的距离。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实际的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中,让学生“真枪真刀”地学习、实训。为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促进学生学业规划、工程项目研究、企业实践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学生尽早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4,5]制订《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双导师制管理及考核办法》。
四、加强档案建设,规范管理程序
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档案”不仅是检查学生培养质量的依据,也是教师考核以及上级对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凭证。要制订《教师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包括电子文档及纸质文档,内容包括档案的更新、档案核实、档案的借阅等。这样不仅规范了管理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制订《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办法》包括归档内容、要求、履行情况评定等。全面落实学院已出台的《教学资料袋归档、毕业设计归档细则》。
五、结语
众所周知,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成果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学院以电气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为内容,打造以“学习能力为综合能力生成的基础、工程能力为综合能力发展的手段、创新能力为综合能力提高的核心、创业能力为综合能力形成的标志”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不仅包括教学管理改革,还包括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每个环节都必须深思熟虑,层层布置与落实,这样才能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起到引领的作用,才能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和工程管理者。
参考文献:
[1]齐平.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9):169-171.
[2][美]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秦旻,郭小宏,李红镝.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5):104-107.
关键词:学风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
学风指学习风气,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是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德育建设的基础。作为独立学院,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从学生来讲,学风会影响其学习效果,乃至今后的成长和进步。如何在独立学院实现学风建设的构建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试图以华商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以期找到实现学风建设在独立学院构建的有效途径,让良好学风在独立学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中或的更多的知识。
一、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现状及特点
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充足,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能够充分利用大好时光和有利条件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勇于竞争。但也有部分学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经常逃课,平时不努力,考试作弊、违纪,想侥幸过关;或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屡教不改。
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万多名学生抽取2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当前自己所在学院的学风状况78.6%认为较好,21.4%的学生认为学生学风一般,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占22.8%,学习欲望不强的学生占23.5%,认为学习成绩好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占17.7%,觉得教学质量差的占13.5%,认为学习是一门苦差事的占15.7%,因学习成绩差,不想继续完成学习的占5.2%,认为考试前的突击复习是有效的占20%。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风问题较多,在新形势下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涉及面比较宽。以往学风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现在学习懈怠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抄作业,考试靠突击甚至违纪作弊;第二、学业失败现象较为严重,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入学成绩很高的学生也会补考甚至退学;第三、干扰热点转移。以往学业失败主要发生在热衷谈情说爱、兼职赚钱等学生身上,现在大多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第四、干扰年级前移。现在不少低年级学生就因就业前景而影响学习热情;第五、师生双向不满。以往主要是教师不满学生的学习态度,现在是教师抱怨学生不努力,同时学生也抱怨教师教学不尽心或授课水平低。第六、缺乏远大的理想,满足于现状的混学心态。“60分万岁”、“文凭到手万万岁”是满足现状的混学心态的典型表现。
二、独立学院学风建设问题的原因
产生学风问题是多方面的,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案例分析,探索了学生素质、学校管理、授课教师、家庭、社会等五方面的原因:
(一)W生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
在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每个班80%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集父母宠爱于一身,生活优越,很少吃过苦。在他们心中,读大学只是混文凭。面对学校严厉的规章制度,比如不能迟到旷课,不能带早餐进教室,不允许考试作弊违纪,不少学生不能理解学校的苦心,总认为大学是不需要别人的管理。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力、自觉性本就不强,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比较松散、懒惰,不关心学业、不遵守学校纪律,很多时候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事,把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当一回事。
虽然也有部分同学是热爱学习的,是认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但毕竟只是较少一部分,他们形成的优良学风氛围,不能感染大部分不爱学习的同学。所以,学生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了独立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学校管理体制的不规范性阻碍了良好学风的建设
良好学风的构建与学校的管理体制息息相关的。独立学院是21世纪兴起的办学机构,由于它年轻与独特性,它们必须创新,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因此,很多时候学生晚睡、迟到、旷课、宿舍经商、带早餐进教室、包车等问题一直存在,但学校开始没有很好的管理办法,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学生就没有明确的章法可以遵循,不遵守纪律的现象频频发生,又怎么形成良好的学风呢?所以说学校管理体制的不规范性阻碍了良好学风的建设。
(三)教师队伍的随意性抑制了良好学风的发展
在优良学风的形成中,教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独立学校比较年轻,教师是没有编制的,薪酬低,较难招聘到众多有资深的专家教授来学校讲学,招聘的教师较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讲课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知识的累积,讲解缺少深度和广度,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交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有些年轻老师只是把这里当作寻求更好职业的跳板,等评完讲师职称就直接走人。他们的精力不在学生、不在学校,什么教书育人,什么光辉的职业他们已看成过眼云烟,变得很现实,老板给我开多少工资我就干多少活。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师流动性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由于不少老师不满薪酬低,面对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上课迟到、旷课、代课、睡觉、玩手机等情况,老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上课,其他事情是学校的事,与己无关。独立学院的教师流动性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的片面性降低了良好学风的实行力度
家长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在独立学院,很多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是从小集父母宠爱于一身,根本没吃过什么苦,他们不懂什么是挫败感,缺乏社会历练,不懂得在大学如何提升自己。很多家长什么事情都给小孩安排好了,甚至还没等学生毕业,就为小孩安排好了工作。也有部分家长在小孩上大学后,不再关心小孩的学习,把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好像只要小孩一进学校,全部的管理责任都是学校的,与他们无关了。由于家长的不重视和纵容,部分学生在学校更加放肆,在学校里根本没怎么学习,总认为自己有父母做后台,不愁找不到工作。
(五)社会低下的认可度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影响了优良学风的有序开展
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偏见,与传统的公办学校的同学相比,我们的学生还是会自卑。在他们的心里,不管自己怎么努力自己也和别人有很大的差距,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当我们的学生说出自己是某某学院的时候,别人往往投以鄙夷的眼光。这既有对独立学院学生的不认可,也有对独立学院的嘲笑。这样对我们学生心灵创伤是很严重的,他们会怀疑自己,怀疑学校,怀疑社会,进而自暴自弃。可以说,社会对我们学生片面的认可度,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影响优良学风的有序开展。
三、在独立学院构建优良学风的策略
面对学风建设在独立学院的缺失现象,我们不仅要找出它的原因,更应探寻改变这种现状的策略:
(一)重视学生差异,实施分层管理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主力兵,由于其群体的庞大,我们应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抓班风,抓先进,树典型,做好帮扶制度
好的班风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从班委着手,选出一批责任心强、热爱学习、遵纪守法的同学作班委,让他们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用他们的先进性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带动一个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做好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利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带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整个班风就会好很多。
2.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的学风意识
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学生的学风意识,搞好政治思想教育是先导。要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纪律法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座谈会、个别交流思想、典型事例或反面教材剖析等方式,启发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完善体制,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制度
作为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法按章办事、从严执教、从严管理,完善教学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完善课堂教学、作业练习、实习、考试等纪律,完善留级、退学等学籍管理与奖惩制度,加强师生上课的考勤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法律关系。
学校应建立教学检查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学生教学信息监督员队伍,建立大学生综合测评素质测评的体系,将优良的学风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紧密联系,讲综合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的评优评先、发展党员的依据。通过考评来调动授课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风建设良好氛围
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学风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文明良好环境,会对不文明行为产生无形的约束力,进而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要充分创建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促进学风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W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文化生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学生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学生们激发学习热情,弘扬科学精神。
(四)加强师资和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独立学院需要做好稳定教师队伍,留住一些优秀的教师,增加教师的待遇,让教师能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学风建设;其次,学校应明确规定一门课的学风,任课教师是第一责任人,通过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教师考勤、查课等措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的师德,使学生指导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证,也是教风、学风建设成果的综合反映。学校要深入持久开展尊师爱生活动,让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也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贴心人。
(五)加强与家长沟通,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对家长把孩子送进大学其他就一概不管的做法,我们老师要及时说明,让他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让家长意识到应该让自己的子女增强社会竞争力,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督促他们尽量提高自己,争取一切机会提高学习及处事能力,严厉打击孩子混文凭、享乐的错误观念。
为了让家长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辅导员应和家长多沟通,把学生们在校情况多向家长汇报,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多和家长讲解,杜绝家长帮助纵容学生无故请假的事件发生。相信通过学校的努力,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得以转变,重新重视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成长,从而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助于学风建设的构建。
(六)增强自信,展现自我
当今社会知识化信息化高度集中,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不能用高考一时的失利来否定自己,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们应该在这新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对自己所缺乏的东西主动去修补,而不是只会怨天尤人,堕落自己。同时学校老师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多给他们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能够自我肯定,争取更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对独立学院来说,学风建设更是任重道远,我们既要认识到学风建设的艰巨性,也要看到诸多有利因素,常抓不懈。当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风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远贵.论大学生学风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70-72.
[2]王莉.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99-101.
关键词: 高校院系档案管理 现状 原因 对策
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高校院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线单位,其形成的档案是记录和反映高校教学实践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衡量学院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各类评估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好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探索和总结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规律,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现状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专业发展,院系档案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其管理工作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院系档案的质量堪忧,造成与后续工作衔接的诸多问题,为此,应高度重视这一情况变化。
1.软硬件设施不完善。
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一般起步较晚,由于学校扩招院系学生增加、学科建设发展及科研平台的建设等原因,院系办公用房相对紧张,因此,很多院系并未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有的以办公室代替档案室保管院系档案,达不到档案室防光、防潮、防渍以及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电子政务生成的电子公文也与日俱增,电子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绝大部分校级档案部门已通过购买或自行研发管理系统的方式,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但院系一级的档案管理往往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有些院系没有生成电子档案的条件,状况好的院系会有档案电子目录和电子检索工具归档管理,大多数档案管理都以物理方式展开,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为低下,管理层级较低。
2.档案搜集管理不标准。
院系在高等学校是一线教学、科研单位,其形成的档案资料特别多。目前较为突出的情况是院系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不统一。有些院系归档范围太广,档案的冗余度大,造成档案保管占用过多的空间,在档案利用时,查找困难,调用不便。与此相反的是有些院系归档范围太窄,许多该归档的材料没有搜集,这样就可能丢失或遗漏一些重要的档案材料。保管期限不统一,容易遗失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在管理人员变更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院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体现在管理意识的缺失和管理人员信息素养不高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对于院系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学和科研人员并不愿意将自己的书籍、科研成果送到档案室保管,从而影响了档案收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院系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院系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工作培训,普遍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4.档案利用率不高。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目前,各高校院系对档案的管理都是分散的,从而形成院系档案管理条块分割,以至于档案管理混乱,查找不便。院系的档案以纸质方式储存,档案一般都是锁在档案柜里,除了偶尔有人查学生的考试成绩外,其他资料很少被利用,而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也是坐等利用者上门,对档案本身没有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对档案材料中的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和整理加工,深层次开发院系档案资源,这样就使档案丧失了一部分功能,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档案的价值。
二、原因分析
1.重视不足,投入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档案工作无足轻重,致使高校档案工作处于被忽视的不利位置。在资金投入上,只注重与办学直接相关的投资,档案工作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往往得不到正常满足,甚至没有设立档案室的库房,没有配备必要的电脑、扫描仪等技术设备,导致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远远低于信息化社会对档案工作技术装备的要求。在定编定岗时,对从事档案工作的编制过度压缩,造成人员不够,院系基本没有档案管理员这一个编制,一般由办公室主任或教学秘书兼任,他们对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精力,也缺乏相关的专业信息知识对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开发,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相关管理标准、规章制度不健全。
2008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档案局公布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了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归档时间,要求高校档案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没有制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办法,或者制定了但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了档案管理者无法判断或者凭经验判断哪些资料应当收集,哪些资料有利用和保留价值,哪些资料比较重要,保存期限多久。
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对档案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制度,它明确规定归档制度、保管制度、借阅制度、档案销毁制度、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是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但目前大部分院系规章制度不健全,日常工作还停留在经验、感觉阶段。
3.档案的保管方式影响着档案的利用效果。
目前高校院系档案的保管还停留在纸质手工保管阶段,保管环境恶劣,编目不科学,无专人负责,查找困难,利用不便。院系档案基本没有形成电子档案的保管方式,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低,没有建成档案数据库和实现网络连接,不能快捷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也不能形成档案的资源共享。
三、改善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强化意识,增加投入。
档案工作是院系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的部门和范围极为广泛,必须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配合。这就要求院系领导、档案员及教职工必须把档案工作提高到战略的、基础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抓好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切实体现了一个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出现,因此,高校及其院系领导要重视院系档案室的建设,首先要保证档案室库房的用房,设立合乎标准的档案室;其次要加大投入,配置必要的先进设备如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逐步实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双重管理模式,进而实现学校、院系档案的联网和档案资源共享,提高档案资料的检索速度和查全查准率。
2.健全制度,完善体制。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准则和依据,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院系档案管理制度,才能指导和规范院系的档案管理工作。2008年8月20日,《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公布,突出了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位置,在高校档案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应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宏观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在修改、补充和完善档案业务规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应时代和学校、院系发展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力,从而大大提高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健全院系档案管理机制,制定院系档案管理责任制,让院系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成为院系档案管理的参与者,定期或不定期地移交个人教学、科研档案至档案室;档案室有责任定期抽查个人教研档案的归档情况;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档案管理工作检查和评比,促进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院系档案的收集和保存,推动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信息素质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当前,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参差不齐,专业人员缺乏、业务知识薄弱、工作方式随意等都成为当前院系档案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人事部门应该考虑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在院系档案管理编制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考虑有专业特长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其次,面对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院系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具备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增强档案管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4.提高档次,加强利用。
在当前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情况下,整合院系档案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建立院系档案的查询目录,将院系各类档案进行科学分类,让查阅者一目了然。二是对院系各类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并派专人负责,帮助查阅者掌握检索方法,或者直接提供档案信息。还要加快档案的数据库建设,实现院系档案管理电子平台连接宽领域信息系统,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档案材料数字化、网络化,这样,既可以为档案需求者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收集档案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服务功能。
档案收集和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基础,院系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主要来源和基本单元,因此要深层次开发院系档案信息资源,积极地挖掘现有的档案信息,使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一个层次,能够为院系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形成以收集整理为基础、开发利用为重点、现代化管理为目标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新格局。
当前,我国高校的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标准的缺乏、档案意识的薄弱和人才队伍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随着一系列改进措施的提出与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必将成为一项常态工作,并逐步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为高校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玉杰.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6):22-26.
[2]卢余群.把档案工作放在高校工作更突出的位置:关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深入思考[N].中国档案报,2009-04-02.
[3]王树新.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刍议[J].中州大学学报,2011,(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