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

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

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特色老旧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目前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搞得热火朝天,我市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更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您提出“关于保护特色老旧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议”表明您对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谋划。

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院落闲置废弃,传统建筑损毁、优秀文化传承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传统村落走向衰败,造成了大量固定资产闲置和土地资源的浪费,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瓶颈。我市这种闲置的老旧房屋几乎村村都有,正如您所说这些老旧房屋“年代久远、样式不一”,有的青山绿水环绕,有的隐于大山深处,将这不可多得的资源融于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定会发挥价值,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是小镇的内蕴力,生态是小镇的吸引力,旅游是小镇的辐射力,将乡村老旧房屋融入当地文化,结合山、水、林、田特色,建设旅游特特色小镇是乡村发展及精准扶贫的最佳选择。

二、坚持规划现行,注重旅游规划的引领作用。农村老旧房屋属于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了挖掘、打造这一资源必须制定系统的规划并把这一规划列入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以闲置的老旧房屋复活为抓手,积极引进项目建设,切实打造生态良好、生活富足、基础设施完善、富有鲜活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根据乡村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业贯穿乡村生产中。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的战略的再定位,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的有效手段。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便捷的交通等优势条件,通过租赁村中散落、闲置的古旧住宅,对其进行科学创新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在尽可能保持乡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院落实施主题式景观塑造,对房屋进行修旧如旧的除险加固,对房间进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改造和富有传统农家特色的装修装饰,使其在有效传承农村传统和特色文化的同时,成为富有现代气息,能够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等多种需求的古民居客栈、院落式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会所等新型业态。在充分挖掘生态之美,传承文化之韵,塑造产业之特,提升服务之优的基础上,打造集乡居休闲、有机果品采摘、民俗文化和传统美食体验等多种业态为一身的乡村生活服务综合体,使市民与村民和谐共处、和睦为邻,充分体验和分享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和原生态的田园风情。

散落在村内的闲置古旧院落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给企业改造经营,迅速变废为宝,其文化价值、居住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成为吸引都市人群体验传统村落文化和传统乡居生活的鲜活载体。打造“一户一院、一院一景、连点成片”的园林式特色乡村体验区。

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外朴内雅的精致民居,为都市人群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的田园雅舍。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民居风格和对农村生活场景的全景体验,吸引大批游客来参观体验。

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种感觉自是满心欢喜。农业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家电齐了,农屋新落成或翻新了,沼气用上了,小四轮和小汽车有了,甚至互联网也接通了,农民吃的、穿的虽比不得城里人,但也变得讲究了。

另一种感觉是莫名的纠结。富裕一些地区的村子,常常是大拆大建,让农民集中上楼,阡陌之中,硬生生拔出一些高楼,扛着锄头上楼并不新鲜。如果这些农民新居规划科学合理,则新的村庄风貌也是一道风景。如果没有规划,或者科学规划没有很好贯彻,想一曲是一曲,则这些农民新居建起来后,就多少显得凌乱。

前几天,地方的几位同志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们那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搞得如何如何好。通过城镇化建设,村民都集中上楼了,新农村代替了旧农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我问,农民集中上楼后原有宅基地被复垦为耕地,农民宅基地登记确权怎么办?他们沉默了。

集中上楼的探索和试点,是乡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全新的事物。集约节约农村用地不说,还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从土地建设指标上看,把旧村子推掉,复垦为耕地,然后在新地方建新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不说,还为农村新增了耕地。但问题很多,集中上楼后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否得到真正的保护;集中上楼的规划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划;集中上楼是在旧有村庄基础上的改造和完善,还是大拆大建,异地新建,把旧村子一推了事?

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撤村并村在各地时有发生。因为,深处偏僻的一些村子,特别是一些自然村,在城镇化率每年几乎递进一个百分点的今天,青壮劳力先到城里打工,家属亲眷随后跟去,有的村子甚至只剩下几户人家,这样的自然村不并也得并,不撤也得撤。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村子并不需要撤,也不需要并,但在几乎是“式”的规划下,强力推进“撤”,奋力推动“并”。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一些村子新生的同时,另一些村子消失了。

建设美丽乡村,肯定不是消灭乡村。推进城镇化,绝不是消灭乡村。新农村建设方针,就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尊重民意、凝聚民心、激活民智、集中民力,挖掘乡村发展潜力,突出鲜明特色,科学编制总体规划,以规划统领乡村建设,引导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始终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规划干到底。

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Haina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s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Sanya as a pilot city in the province's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houl have a higher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Yucai ecological zon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en abl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similar construction.

P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引导;育才生态区

Key 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planning guidance;Yucai ecological zone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62-02

0 引言

“十”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因此,小城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亚作为全省城乡统筹试点示范市,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科学规划、勇于创新,城乡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了民生改善,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

1 育才生态区概况

育才生态区前身为育才镇,是三亚市最年轻的建制镇,2014年随着三亚市“撤镇社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育才镇更名为育才生态区。

育才生态区地处三亚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也是三亚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镇。该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生态区约2万人,以黎、苗族居多(约1.9万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区域面积314.9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育才生态区具有发展特色种养业和黎、苗族文化,传承农垦传统文化及乡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2012年,育才生态区被确定为海南省的特色风情旅游小镇。

几年来,育才生态区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将完善小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作为建设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小镇建设的新路子。

2 经验探讨

2.1 精心规划、科学发展

育才生态区是海南南部滨海地区联系中部山地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三亚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全市“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山海相连、指状生长”城市空间发展思路下,育才生态区作为中脊之一,必将成为三亚市辐射海南南部区域的重要战略地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为育才生态区的科学发展提供前提和依据是关键,为此,市政府划拨专款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并聘请省内资深专家对规划编制成果严格审查,力争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目前,育才已完成了至今的第一版镇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按照育才生态区镇域空间发展策略,将强化中心区建设,优先发展中心区,吸引人口向中心区集聚,提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对生态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冲击。鉴于现状中心区主要由南区的立才农场场部和北区的区管委会属地组成,在中心区用地布局上,采取场镇合一、统一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统筹的原则,使区镇发挥职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三亚市域北部山区中心,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服务基地,具有浓郁黎苗风情的山地风情旅游小镇。

为打造地方特色小镇,规划专章提出镇区总体城市设计应“显山、亲水、传文、营镇”,强调须对镇区整体形态风貌进行管控,包括街区界面引导,重点项目意向以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等等;镇区整体建筑形态以低层多层为主,建筑风貌体现热带特色,尺度适宜,具有地方特色,色彩清新淡雅。

2.2 制定实施方案,有序分期建设

在目标年限内,育才生态区制定一系列实施方案,采取了重点区域先行的开发行的计划,通过新建与改建同步推进的方法,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发展。

2.2.1 基础设施先行

依托市政府财政支持,育才优先发展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贯穿整个中心区的育才大道进行扩宽改造、绿化和亮化,加快了育才大道路沿线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了包括育才中心幼儿园、育才中心学校、育才敬老院在内的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同步在各行政村内配建了垃圾中转站、农村多功能文化室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2.2 示范区效应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效应,加快推进了中心区街道改造工程,通过对中心区道路两侧已建的建筑物按照“穿衣戴帽,装饰装修”形式,推进中心区重要街道立面、开敞空间的景观风貌和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及街道亮化工程,整治滨河环境,建设中心公园和滨水景观带,改善中心区(含农垦地区)面貌,初步形成特色山地小镇的整体形态。

2.2.3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根据《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工作部署,育才生态区精心挑选了雅亮、马亮、雅林、那受、龙密、青法6个行政村作为美丽乡村改造建设试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及扶贫计划相融合”要求,先行委托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将6个试点村分类为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等。并根据试点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产业培育、服务提高、素质提升等5大工程,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有计划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收的目标。

2.3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育才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三亚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背景,其生态保育、生态涵养的责任重大,因此,一方面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态(山地)、热带植物、民俗资源等特色优势,借鉴国内外旅游小镇经验,高标准、高门槛引入企业参与,可持续地发展符合公共性、具有地域特色且生B友好型的观光农业、民族风情、康体休闲等旅游项目,提供既区别于滨海地区的旅游产品,又使山地农民增收,达到以旅促农,联动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中心区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支持低碳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例如,在规划区内开展可持续性排水系统的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源分离技术”,力争实现生活污水的“零”排放;太阳能利用技术;推行绿色交通以及开展生态岸线修复技术等等。

2.4 引入和培植特色产业,注入原动力

小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丰富和提升小城镇产业结构,是推进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此,育才注重加强对散落在北部山区旅游用地的规划引导和业态设计,充分利用腹地丰富的水系、水库、热带山林和田园等自然资源并充分融合,形成“主题鲜明、业态丰富”的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由低水平散点式向高端网络化、品牌化和区域整合方向发展。注重培育高品质、好业态的富民型特色产业,充分结合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搬迁安置区、预留旅游建设用地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收益持续”的风情旅游小镇和精品绿色产业带,带动山区腹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规划,充分预留产业发展用地以及各主导产业及其关联设施建设用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引导产业落地,使“规划有计划,规划落项目”,增强小城镇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

2.5 科学有序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2.5.1 制定规章制度、审批有法可依

推进小城镇发展建设,离不开有序的规划建设管理,为此,三亚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三亚市村庄建设管理办法》、《三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住房报建管理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村镇建设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制、完善审批制度和流程。在法定的框架下,育才生态区结合自身辖区管理机构设置,建立了一套涵盖土地、规划、施工、房产等在内的一站式审理制度,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为基础群众提供便捷的建房报建途径。

2.5.2 充实基层管理人员,加大违法建设管控

为保证城乡规划顺利实施,切实做好城镇建设管理工作,育才按照相关要求设置和完善了国土、规划、综合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相应的延伸机构,并在各行政村配置一名规划建设协管员,整合力量进行执法监察,建立覆盖城乡的常态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区管委会严格按照《三亚市违法建筑管控办法》要求,始终保持对违法建筑打击和管控的高压态势,通过建立网格化巡查管控机制,加强对违法辖区内违法占地、顶风抢建督查督办,严控违法建筑增量。

3 结语

育才生态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环境等优势,顺应国家宏观发展及市场需求,借助“特色风情旅游小镇”的发展契机,坚持“以旅促农”的理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城区改造、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而产业的发展、有序的城镇建设管理也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作为城市功能的“接收器”和带动村庄发展的“辐射器”,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育才生态区的建设经验能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引导其他小城镇选择更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庄宇,彭锐.浅议城市特色及其塑造――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6).

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桃花湖模式”包括项目模式和参与方模式。其中,项目模式是以民宿旅行为切入口,打造桃花湖的畅游闭环服务系统,在系统内提供主题民宿居住及活动体验,生活雅集文化体验,培育旅行新媒体及旅行达人,运营维护热爱民宿旅行的城市社群,同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高校合作,开办文创旅游民宿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参与方模式则是桃花湖团队联合当地政府、村集体与村民,以项目连接城市中产阶层。在这个模式中,桃花湖团队主要由媒体人、设计师、规划师等组成,包括民宿酒店运营团队、文创园区以及产品运营团队、乡村旅游景区策划运营团队。进行乡村旅游民宿策划运营,乡村文创区域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策划建设运营。桃花湖团队与当地政府是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寻找乡村旅游、文创建设的契合点。村集体与村民是桃花湖旅行的合作者和股东,针对区域发展项目,成立新经济体,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企业出资,合作开发推进。村集体与理事会对资源实行统筹优化,区域合作。桃花湖的项目吸引城市中产阶层前来,参与度假、共建分享,而城市中产阶层反哺乡村,将会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就业,促进城乡多元融合。

以上模式。将会对桃花湖的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以下效果:一是项目的落地推动,村集体与村民闲置荒地增值,就业机会增多,乡村经济实力增强,区域价值提升。二是乡村旅游,民宿度假景区集群形成发展,有序建设,避免了一哄而上建民宿的乱局。三是乡村旅游有效带动精准扶贫。

桃花湖模式将会有力带动桃花湖周边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名人民宿。一是村民以房入股,可充分利用闲置房屋。村民不仅每年有收入或分红,在合作期结束之后,还可以收获一栋完好的物业。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实现增值,提高收入。二是民宿内投入重金,建设生化环保处理系统和配备现代化厨房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以减少生活污染,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依托民宿成立桃花湖公益团队,在村内宣扬环保理念,开展各样公益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桃花湖旅行团队可以起到带领都市人回归乡村的作用,进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

文创硅谷。游客涌入,带动文创产品的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青壮年返乡,复活“空心村”。

蒸汽朋克山地乐园。通过在周边乡村建设桃花湖艺术小镇的蒸汽朋克山地乐园板块的部分项目,带动周边农家乐、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将使农民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生存方式。

创意农业。在桃花湖畔乡村落地创意农业板块,开发观光农业区,在桃花湖畔乡村落地建设部分创意农业项目,使当地松散型的生产方式逐步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桃花湖旅行团队对桃花湖的发展规划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关系,直接带动区域的基础建设以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桃花湖开始,桃花湖旅行团队致力于打造桃花湖模式,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可复制模式,并将其推广至全国乡村的建设,开拓美丽乡村建设新蓝图。

对话研讨

“乡建热”的冷思考

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 魏玉栋

当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少扶强、多扶弱,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必能激发出更多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二是少打扰、多尊重,少打扰生态,尊重世间万物的自然存在。少打扰村庄,乡村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己的道理。更重要的,少打扰农民。三是少、多自爱,可以学人家的思路、理念、方法和技巧,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四是少统一、多差异,美丽乡村建设的真谛是做差异,而不是做统一。产业需要做差异,文化需要做差异,村建更需要做差异。

由点及面 梯度推进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山东省临沂兰陵县委副书记、县长 薛峰

近年来,我们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以全省“多规合一”试点县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由点及面、梯度推进。目前,全县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市级生态乡镇10个,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庄1个、省市级生态村45个。

乡村建设要强调内在的灵魂

杭州静庐澜栅民宿主人、杭州藏美建筑公司创始人 杜江

规划设计是外在的,乡建才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它更强调仍诘牧榛辏强调文化群、强调乡愁与情感、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舒适程度等。其实我们所期待和向往的乡村,就是外在是乡土的,但是仍谌词蔷致的、舒适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享受。

各方协同参与形成有机的乡建共同体

九派新闻文明频道主编、九派开元智库机构负责人 王龙泉

若要实现理想申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景与目标,有四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二是资本主导,农民看戏;三是农民主导,自下而上;四是情怀主导,多方介入。这四条路径各有利弊。面对多元复杂的美丽乡村建设,各方协同参与,形成一个有机的乡建共同体,是一条值得探究的新思路。

“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湖北模式

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形象工程建设,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建设,它是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的综合体,既需要经济、项目、人力的投入,也需要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增加群众精神需求、强化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由此,“美丽乡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打造“美丽乡村”品牌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美丽乡村”品牌如何打造,如何让乡村产生巨大的魅力?这是当前各地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各地面临的新课题。为了建出拿得出手、叫得响亮、推得出去的“美丽乡村”亮点,打造出“美丽乡村”品牌,笔者对大兴镇星光村、正大乡新桥村、盘信镇团塘村、盘石镇芭茅村、太平营乡石榴村、大坪场镇干串村、蓼皋镇芭坳村、长兴堡镇九龙新村、迓驾镇青山村9个点进行了调研,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一、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具备的条件

通过对9个点的调研,总的来说,打造“美丽乡村”品牌趋于成熟,具备了以下条件。

(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面实施了“一事一议”、危房改造及改水、改厕、改灶的“三改”工程,村寨路、联户路基本硬化,实现了水、电、通讯“三通”,大部分农户住房得以改善,普遍用上了沼气。

(二)带动发展的资源丰富。“美丽乡村”建设首当其冲要保证村寨具有发展后劲,带动农村及农民富起来,调研的9个点基本有带动发展的资源基础。比如迓驾镇青山村通过修复水渠加固扩宽水库做“水”文章,配置游船,开办水上游乐园和农家乐,依托水资源打造青山文化园;大路乡后硐村有文笔塔、戴氏祠堂及风雨桥3处古建筑,有利于打造文化旅游新村。

(三)群众整体素质较高。绝大部分群众具有强烈的思发展、盼发展热情,都表示愿意竭尽全力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四)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强。9个点都有一套政治素质优良、办事公道正派、群众信用度高,在带头致富、率民奔富上起表率作用的村级班子,这些村级班子在推动工作中体现了高效率的执行力。

二、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存在的问题较多,最主要的有六个方面问题。

(一)农村环境“脏”。调研中发现,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在村寨中普遍存在。一是村寨垃圾处理设施缺少,农民生活垃圾均是乱扔乱放。二是村民卫生意识差。虽然部分村寨建有垃圾池,村民没有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哪里方便就往哪里扔。三是卫生保洁缺乏长效管理。绝大部分村寨没有建立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卫生清理持续性差,农村环境保持长期整洁卫生难度特别大。

(二)村寨建设“乱”。绝大部分农村整体布局感觉很“乱”,由于村寨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农民建房随意性较大,一家一个样,到处乱建,没有按照统一的样式和集中建设,生活区、生产区、服务区没有分开。同时还存在农民建新房不拆旧房现象,村庄容貌整体上看杂乱无章,土地浪费也比较严重。

(三)农民口袋“穷”。在农村,还有较大部分农民仅解决温饱问题。多数村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农民还是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所得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增收途径有限,每年所有收入除去各项开支后结余不多,甚至支出大于收入,农民可支配的钱并不多,农村贫困现象还比较严重。

(四)农户住房“空”。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收益不高,有时还要靠天吃饭,外出务工所得收入远比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所得收入多,有劳动力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儿童,有的全家外出,整栋房屋没人居住。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老人的赡养、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

(五)农业产业“弱”。近几年,虽然国家投入的农业资金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得到加快,但从整体上看,农业产业还十分脆弱。主要体现在:一是规模较小,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弱。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只停留在原材料生产或初级加工,没有形成效益较好的产业链。三是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程度低。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高,收益低,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没有农民的大量参与,农业产业难以发展壮大,很难形成支柱产业。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差,土地产出率低,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

(六)精神生活“乏”。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是农村文化基础条件薄弱,绝大部分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更缺少必要的文娱活动配套设施。二是文艺队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开展的文化活动水平不高、档次较低,演出活动不丰富不精彩。三是文艺队伍唱词质量普遍偏低,难以抢占农村精神高地,农村文化不能充分发挥在教育、引导、鼓舞群众形成合力推动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三、破解打造“美丽乡村”品牌难题的应对策略

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必须紧紧围绕“生活富美、环境优美、邻里和美、言行尚美”的“四美”标准,以村庄整治为抓手、产业发展为支撑、项目建设为重点,结合实际在六个“着力抓好”上发力扎实推进。

(一)着力抓好村庄环境整治。一是对村寨内外生活垃圾进行彻底清理。二是村寨要建垃圾处理池、配垃圾清运车,农户要配垃圾桶等设施,对垃圾集中处理。三是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建立政府补助、以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筹资机制,确保垃圾、污水处理正常运行。四是加强对村内乱搭乱建的草、棚、房进行清除。五是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和房屋立面改造。

(二)着力抓好村庄建设规划。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必须坚持村庄建设规划先行,切实破除无序建设难题。一是要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布局规划。二是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合理安排中心村、保留村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区域布局与建设规模,明确道路、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重点做好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编制。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打造精品村、景观带、整乡整镇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

(三)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以农产品物流园和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二是提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农业、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主题农庄、特色乡镇、精品示范区(线)。

(四)着力抓好文明乡风培育。如果一个村没有文明乡风,就谈不上“美丽乡村”,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抓好文明乡风培育。一是要根除那些与建设“美丽乡村”不和谐的陈规陋习,抵制迷信,移风易俗。二是要创新活动载体,组建村级文艺队伍,将农村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比如勤劳善良、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自立自强、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编制成农民易懂、乐听、喜看的小调、民歌、小品,让那些积极、健康、质朴的乡风得到发扬。三是要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抢占农村文化制高点,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让农村融入现代文明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