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校本课程 开发指导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校本选修课成为课改工作的重点,顺利实施校本课程,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同时体现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条件完善,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校本课程)设置计划表》,提供给学生选择,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也可改编,还可收入学生成果。有的可以印刷刊出,成为固化课程教材。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临时班级、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时展需要,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1、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关于学生毕业学分要求,“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按18学时相当于2学分算,选修II在高中阶段,至少应有54学时,起始阶段,宜立足于《方案》中的下限要求,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遵循逐步开发,不断增加的思路。

2、课程结构设置

①生活艺术类;②兴趣爱好类;③学科延伸类;④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

2、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2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时候,专门制定了《江苏省宜兴中学主体教育特色建设方案》,从“主体德育、多元课程、生本课堂、人本管理、人文校园”五个方面,为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勾画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确立了“树立大课程观,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优势互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有机统一;教学做研相互融合”的指导思想,决定对我校开发最早、植根于宜兴地域文化的《陶艺欣赏与制作》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引领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提升和体系的完善。为此,我们邀请各方面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制定了《“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方案》,申报2012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和大力支持。

我校申报这一项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首先,学校所在地陶都宜兴,有着6000多年的制陶历史,凝聚着先民智慧的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享誉海内外。尤其是紫砂手工成型技艺,更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最具宜兴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可以植根于这一地域文化沃土,利用宜兴巨大的紫砂创作人才和研究人才优势,获得健康发展,并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我校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于2000年秋季开设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丰富完善,已经形成从教学大纲到校本教材,从硬件环境到课程实施、学分评定的比较完善的课程形态。陶艺课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课程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报道。

其三,“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六期教研课题《植根于紫砂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任务,课题已于2009年高质量通过立项单位组织的专家组的现场结题鉴定。

其四,我校是南师大的附属中学,可以充分利用南师大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科研优势和实践经验,制订科学的《“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并在建设过程中,获得自始至终的高水平学术指导。

当然,“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玩泥巴,也不是为了培养紫砂工艺师,我们所看重的是玩泥巴背后的文化,看重这种文化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支撑作用,并且通过它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所以在一开始就把“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定位为:以最具宜兴地域特色的紫砂文化为基础,通过构建以“紫砂文化艺术”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子集群,探索利用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和规律,探索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的策略与规律,从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且致力于把基地建成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研发中心的中型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我们努力在下列方面取得成果:

一、突出文化融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把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学校文化传统、地域文化特色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特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调体验学习,突出文化认同感、文化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与原有的校本课程体系相融合、同时又突出基地建设主题的校本课程群,并借助子课程群的建设,扩大“紫砂文化艺术”课程基地的影响力,提高课程基地建设的社会效能。

四、通过基地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五、探索普通高中与地方研究所、高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机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课程基地的软、硬件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确定了“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群的四个重点研发方向。

紫砂与文学: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诗文大家对紫砂壶及紫砂文化的吟咏赞美;紫砂壶铭文的哲学和文学意涵赏析;紫砂文化的地域印记和密码解读;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的交相辉映等。

紫砂与科学:紫砂原矿的氧化物组成;紫砂成品的化学晶体结构;紫砂材料晶体结构与数学、化学的关系;紫砂陶色泽与特殊金属氧化物及含量的关系;紫砂材料烧制过程中主要的热变化;紫砂材料烧制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紫砂材料的低导热性与物理学的关系;紫砂表面“水色”与物理光学的关系等。

紫砂与艺术:紫砂文化的艺术特质;紫砂文化与诗、书、画、印的关系;历代紫砂艺术大家与书画名家的联合创作;紫砂文化内生特质及与其他姐妹艺术的相互影响等。

紫砂的国际传播:紫砂文化艺术的域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域外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对紫砂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3篇

一、做好校本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面向”为指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为目标,在国家课程框架(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规定的限度内,自主地开展课程革新,保障素质教育的务实推进。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就是体现校本特色。要求每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核心、专家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体、有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代表参与的校本课程研发小组;认真总结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科学全面开展学生的需要评估,寻找梳理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对学校的现有课程进行全面深刻反思。

搭建校本课程建设体系,是校本课程建设走向科学高效管理的第一步。在校长领导下,通过专家论证,学校应做好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顶层设计。该课程体系应包括学校中长期的课程建设规划,包括校本课程育人目标、建设项目(含门类、数量)和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和评价策略。

二、充实校本课程建设的资源包

校本课程要从理论设计转为现实操作,关键的一步就是建立课程建设资源包。包括课程开设的师资、场地、器械、课时计划等。

实现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建立学校特色资源包。学校应加强本校特色研究,挖掘学校自身特色资源。研究学校创办人思想、校名来历、办学历史,学校校训、教育理念、教风学风,学校的发展方向如科技、外语、书法、体育,学校的历史成就特别是培养出了哪方面的拔尖人才等。只有融合这些本校独有元素,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能彰显学校的综合特色和个性。如重庆兼善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卢作孚研究》《孟子研究》,源于学校创始人卢作孚先生和《孟子》“达者兼善天下”;巴蜀中学开发的《人文课程》,基于学校的校训“公(公而忘私)正(正大光明)诚(诚实无欺)朴(朴实毋华)”,基于学校80年来培养的优秀学生,整个学校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为此,两所学校都编辑了相关阅读文本,人手一册,供学生阅读,供教学参考。

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资源包。学校应开发一定数量的限定选修课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哪怕一所学校,随意提供几十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1~2门研修,也可。因为,在新课程推进之初,只要有开展校本课程之思、实施选修课程之行,就是好的。当然,随着课改的深入,校本课程建设能分别从人生素养、科学精神、健康身心三个维度着手,更为有效、科学地发挥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填补作用,也许能最大化地显现其价值。对于此类课程的开设,一则借助图书,二则借助活动,三则关注全面,四则倡导“自我教育”。学生的阅读书目可以不同,活动方式可以有异,但必须人人参与,必须全面发展,必须倡导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我修炼。如学校可以指导并定期检查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哲学书籍”“经济学读本”情况,提升学生“树理想、有智慧、懂经济”等人生素养;学校可以每年一个主题,开展科技创新金点子大赛,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健身(周)计划设计与实施”“社区运动设施建设与运用方案设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普及活动”等,造就学生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为营造更加健康、卫生、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服务。

整合校内外及社区资源,建立学生个性成长资源包。鼓励校内教师,欢迎校外人员,允许个别有特长学生,担任指导教师,开设多元选修课程;用足校内场地,协调周边设施,用好个别教师私房资源,保障活动场地,开设特色选修课程。鼓励教师发挥个性特长,语文教师可以去教“家政服务”“单反相机使用”,音乐老师可以去教“茶道”“鉴宝”,数学老师可以去教“瑜伽”,化学老师可以去教“烹饪”。注重引人社区资源,如政府参事、经济学博士,国际击剑俱乐部,报社编辑,棒球俱乐部,攀岩俱乐部,艺术学校,欧文英语,开设“商道”“博弈论”“击剑”“跆拳道”“抖空竹”“攀岩”“棒球”“影视编导”“播音主持”“美国国家文化”;还有个别教师,利用自家的设备,在自己家里,自购原材料,教导学生“烘焙制造”。为保证课程多元性、时代性,学校可以由教师申报选修课题,可以由学生提出选修需求,也可以是学校设计部分课程。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雅少女俱乐部”“俊朗少年训练营”“财商教育”“英语口语过级”等课程,就是巴蜀中学顺应当前中学生男女性格培养,满足新时代学生经济素质提高等需求,由学校统一设计内容、统一调配师资形成的。

三、发挥评价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可持续牵引作用

学校在做好校本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后,不要经常更改整个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策略。最好的办法是在实践中调试,通过专家评价、校内反思,丰富它、完善它。校本课程的评价,概而言之,有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课程目标;有对教师教学活动(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有对学生学习活动而言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评价的最大功效是唤醒自己。在新课程实施、选修课程推进之初,学校不应过分考量具体某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施的规范性,结果的高效性;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评价中,都以自我评价为主,他人的评价仅仅给当事人参考,不作为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依据。学校更多的应该是让教师找到成功感、让学生得到发展点,让教师、学生在选修课上看到进步,看到自身的价值。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新生事物产生之初,只有不求全责备,才会继续前行。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4篇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

1.开发主题应依据本学校、本区域的人文和乡土特色选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办学宗旨、地方特色、教师和学生等,都需要开发者慎重分析和研究。只有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在对学校诸多因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和内容。

我县三小的校本课程《乡土文化――乐亭皮影》就是依据区域文化优势和学校特色而开设的。乐亭县素有全国皮影之乡的美名,“乐亭影”(也称唐山皮影)是一种光影交集的民间艺术,是集剪纸、雕刻和民间的舞蹈、音乐、说唱等于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实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因而学校选择开发了《乡土文化――乐亭皮影》这门校本课程。课程从三年级起设,分为四大专题:皮影雕刻、染色操耍、皮影舞蹈和健身皮影,选课学生有500余人。学生们的皮影舞蹈《影娃娃》还曾在中央电视台3台的“艺苑风景线”栏目播出。本课程在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展示研讨会上进行展示后,被评为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在2011年12月份首届河北省校本课程教学展评活动中《小小皮影戏》一课,荣获全省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2.开发理念上应注重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学习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开发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享誉中外的“冀东三枝花”之一的乐亭大鼓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乐亭大鼓的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中、长篇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数十部;短篇唱段有《双锁山》《大闹天宫》《拷红》等100余段。乐亭一小依据本校教师资源和学生需求开设了《乐亭大鼓》校本课程,不仅传承了这一独特的曲艺形式,而且结合剧本、表演的改写、改演和再创造,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传统道德等有了近距离的形象接触,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创作能力,激发其表演天赋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可以说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成功的、有效的。

除开发出具有区域乡土特色的课程外,有的学校还开设有“爱的教育”、“可爱的乐亭”、“古诗文诵读”、“礼仪”、“书画”、“民乐”、“暖棚育桃”、“果树嫁接”、“花卉培养”、“貉子养殖”等多项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级、时间和过程空间等进行选择。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与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相一致,能够与农村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

3.开发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与综合实践活动等其他学科相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把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有序地自然地蕴涵在校本课程中。要充分利用和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加强沟通和整合,促进各学科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并淡化学科上的界限。开发者在进行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必须依照农村学校的实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社会、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农村独特的区域优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能够弥补学校其他课程资源的不足。

例如李各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我与小树共成长”就结合了“植物的生长奥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做到了有机整合。每位学生种植管理一棵小树,实名挂牌承包,从浇水、施肥到看护,根据树的生长变化情况认真做好管理和生长日记,使选课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课程还融入了绿化与环保主题,使学生在活动化的课程中又得到了道德修养的升华,找到了与“品德”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乐亭二小利用与县交警大队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学校资源优势开设的“小交警”校本课程,紧密结合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异曲同工的课程效果。

4.课程的呈现方式应注重过程设计重视研究性

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也要重视研究性。因为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开发的校本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发展。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有多种,如选修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等。在开发中,必须注意过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实践和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拓展生存空间必备的素质,从而体现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有具备研究性,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才有利于学生不断创新,健康发展。

例如古河小学依据附近村庄民间传袭的剪纸艺术而开设的校本课程“剪纸”,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就淡化了对学生作品优劣的评价,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和问题的探究。剪纸的艺术魅力在于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课程把中国的民间剪纸与外国剪纸进行比较,从构图、形象、到色彩以及细节表现等各个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认识到中国剪纸更强调装饰效果这一结论。各庄小学开设的“课本剧”校本课程,注重的也不是选课学生演技的好与坏,课程重视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剧本创作与设计的运用和过程研究,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诸如此类的校本课程就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学生的需要和终身发展服务的。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

1.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一是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二是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申请。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四是课程老师按要求写好《课程纲要》并及时上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五是授课教师耍加强班级管理,每次上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课情况报教务处:六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七是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2.严格执行课程开发申报程序

一要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要通过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二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还要撰写《课程纲要》。三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

三、校本课程的有效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学生选课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的学分要把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学生的评价。

四、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反思

1.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基础

校本课程资源是有广泛综合性、特色性和地方性的。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它展现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可以是对现行国家课程进行加工、补充,也可以是一本书一张纸,还可以是一人一事、一物一景。它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力求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必须坚持活动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的活动意识,利用农村广阔天地,突破“课程”等于“教材”的狭隘课程观,迈出课程开发就是编写教材的误区,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都可提取充实成为优质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对已开发的课程还要根据其适应性、有效性进行及时增删或补充。

2.课程开发成败在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民主课程管理政策,是一种课程开发自上而下的高度放权。但现在看来,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尚未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是自身的责任和权利,仍然把校本课程开发看做是上级行政、校长布置的任务,实施过程中往往抵挡不住国家课程的“冲击”,课时经常被挤占。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不断创新、备课繁琐,耗费精力,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喜欢,教师厌烦,应付了事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健康发展。鉴于此,校长要千方百计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像开发学生的潜能一样开发教师潜能,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真正让教师自觉地从课程实施者转变成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于一体的课程改革主体。唯有此,才能成功、有效地开发出适合“这一个”的校本课程

3.提升课程开发水平关键在校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了学校更多的自主和自由,但它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统一的模式,需要学校结合本校、本地资源创造性地实践和探索。我们走过了从借鉴挖掘、整合优化到形成特色的不平凡之路。从课程启动到专题培训,从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到《课程评价管理(试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如何提升课程的领导水平,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机制将是课程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特别是“组织实施”和“评价改善”将是今后加强管理的难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是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的建设,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是龙头,校本资源开发是基础,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是双翼。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校本管理这一纽带的科学整合,充分发挥校长对课程规划的设计和领导作用,才能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5篇

建构城乡校际教师联合培训机制

校际课程开发机制。我们建立了以城带乡校际课程开发机制,并在理念上达成共识。校际合作是比较松散的联合体,必须有核心机构来引领。我们将教育梦的共同愿景作为主线,统领参与学校的办学、从教行为。课程开发教师协作机制。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需要、不同学校教师、同一学校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教师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对教师推进课程的专业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培养。师生课程开发互动机制。我们把师生作为课程实施、开发的主体,广泛吸纳师生参与课程开发,让师生既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机制。通过培训家长,让家长了解、认同、支持课程,成为课程的支持者和促进者。通过开放学校、课堂,让家长了解学校课程,配合学校实施、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请家长和社区人士上课和评价,与社区共同建立课程基地,丰富课程内容。

建构城乡校际教师联合培训模式

网络式校际研训模式。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把以城带乡作为促进校际联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研训“时间自由、交流话题广泛、交流面宽阔”的特点。操作流程:在校园网开设相应交流平台,比如专网、QQ群、博客;确定网络板块负责人,负责信息和日常网络教研活动:多形式开展网络教研,以教师反思中最为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活动的主题:以课题为引领,以课例为载体,以集体研讨为抓手。媒体资源共享,校园文化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通过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互学互进。

主题式校际研训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校际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教学行为,研究教学方式。操作流程:本着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确定主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对主题确定和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个主题的确定打下基础。

引领式校际研训模式。通过专家引领,指导、帮助教师行动研究,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操作流程:共同筛选问题集约成主题,咨询相应专家建议确定研究主题。教师进行探讨;邀请专家、教研员作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邀请农村学校教师参加;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场或书面再次邀请专家、教研员对活动进行评估、指导。

课题式校际研训模式。根据结对学校的共同问题或需要探讨的主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操作流程:每所学校提出需要研究的课题:各校交流拟研讨的课题或提出共同的课题,参与结对的学校共同议定,形成共同申报的课题,由我校牵头进行课题申报;进行课题实施中的学校研究内容分工、课题研究方案制订和考核评价;具体实施;阶段总结研讨;课题结题。

开放式校际研训模式。通过城区学校课堂开放,给结对的农村学校教师、给更多农村学校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操作流程:重点确定全天候开放课堂的内容、时间并提前告知相关农村学校,让参与学校也进行一些探讨:我校精品课展示和常态课呈现,由我校组织各校围绕专题进行经验介绍;课堂开放后的继续探讨与交流。我们还邀请这些农村学校参与老师的备课设计、活动方案制订、活动小结。课堂开放式研训,培养、锻炼了众多教师。

构建校际共享课程

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提供优秀教学课例、导学案、检测资料。建立与优秀学习网站的链接,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跨校博客群,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师在线指导提供有利环境。

网络呈现学校文化课程资源。校园文化作为浸润性课程资源,我们在注重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将校园文化上传网络,作为共同体学校学生的课程资源。各校在共同体纲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培育文化特色,给学生以真的探求、善的追寻、美的熏陶以及智慧的启迪、行为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