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

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健康第一”以及“终身体育”思想进一步深刻影响,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不再受到教材的限制,开发校本课程有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学校激励机制的yi 不健全、教师自身专业,以及学校条件的限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城乡结合部中学学校开发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前言

围绕健康,快乐,终身受用的教育理念,实施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之前,教师应具体对教学内容有充分估计,创造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要适应体育教育发展,选择性编定武术教材是我校体育改革一项工作.目前我校选择了24式简化太极拳教材,重设武术课程,以适应当前体育教育改革需要。本文就孝陵卫中学的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一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南京孝陵卫中学全校教师和学生。

2.2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法。包括:1、太极拳课程选择、整合、补充、拓展 、新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把教学主体关系设计成开放性,把传授知识,技能融于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并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引导学生,师生之间共同实践,亲身体验太极拳运动,并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武术技能,感受传统体育太极拳的韵味。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选择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一方面给学生示范讲解教授的内容,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反馈信息。由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对武术的兴趣,了解对终生体育的需求的基础知识。例如:判断终身体育的两个基本标准:1、这项运动是否能贯穿人的一生,以时间纵轴为标准;2、在同一时间看是否有不同年龄的人在从事这项运动,从事练习者年龄跨度越大则越接近终身体育的标准。

三、结果和分析

3.1 太极拳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武术教材的兴趣。

3.2 太极拳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协作合作学习能力。

3.3 太极拳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

3.4太极拳教学拓展的学校体育的空间,对社区体育有指导作用。

3.5结论:在太极拳校本开发中,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投入到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者实施者,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研究,制定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重视体育科研工作,搞好本校课程开发工作。

四、我校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4.1 体育教师的兴趣倾向与课程标准化,科学化的矛盾

校本课程建设中,体育教师容易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照顾学生需要而表现出兴趣主义。这种兴趣主义的表现有:一是过多从自己兴趣出发设立课程,二是过于照顾学生的兴趣,不能保证一定的健康性,学术性,知识性。

实践中建议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学校积极鼓励体育教师从自己兴趣出发开展校本课程的设置。然后,可以逐渐从健康性,学术性,知识性,等方面多角挖掘课程。改革和完善,进而使校本体育课程更标准化,学科化。

4.2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局限。

体育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还不能适应体育课程开发的要求。实际上,体育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体育教师很多看法还不成熟,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有能力参与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目前还不是很多,缺乏学校行政部门及专家的指导,所以开发体育课程需要重视体育教师培训,要鼓励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体育课程的改革中,这可以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质。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5.1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和提高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知识,技术,技能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需要和体育的特点及自己的优势,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其次,体育教师要能编写体育教材。再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驾驭体育教材的能力。师资的培训使体育教师不断具备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能力。我们更希望:1,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针对性。2,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实效性。3,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连续性。

5.2 创造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体制与建立激励机制。

5.2.1 进一步改革体育教育体制,建立激励机制。

如果一个教师有学校的支持,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如果一个教师创新奋进,却仍然“干与不干差不多”,就会失去改革的动力,学校领导没有相应的决策,没有相对民主的管理机制,那么教师很难积极参与到课本课程的尝试和开发中来。也就是说,除了教师要扭转旧有课程观以外,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激励。但教师对新制度,新改革的认识,接受,实践,还有一个过程。只有建立一些激励制度,措施,才能加快这一过程。在许多学校,竞争机制还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起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59-02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目标,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是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发展并不顺利,在经历了艰难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探索之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概念不清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但是许多人对于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的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等等,却知之甚少、知之不深。例如,有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就是开设一些活动课程或选修课程;有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就是要教师自编教材。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校本课程发展的品质。

2.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模糊

其一表现为校本课程依据教师特长而开发,不能依据学生需要而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首先体现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局限于师资水平,多是教师擅长什么就开发什么课程,较少顾及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没能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二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多着眼于校内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能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而开发。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主旨。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只有根据学校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整合、拓展、创造进而开发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校本课程开发权力不足

学校既是执行课程计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主阵地,学校课程权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课程发展仍然是在“自上而上”的课程管理模式下进行的,因此,校本课程只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并且从课时上规定了各类课程的比例:国家课程占80%左右、地方课程占5%左右、校本课程占10%~15%左右。显然,学校的课程自是非常有限的,国家课程仍然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尽管如今已经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要求,但绝大多数学校是不可能直接参与教材开发的,学校和教师根本就不可能从课程走向课程中心。课程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依靠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教师仍然习惯于依赖校外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课程开发的专业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学科专家手中。这样一来,学校就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力,其校本课程的实施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4.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不利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中考、高考科目的设置无法全面反映和衡量学生各种素质。因此,在开发学校课程中,往往迫于升学压力,课程方案在具体执行中容易“变形”。很多学校在学校课程管理中法规意识不够强,擅自增加必修课时,部分学校为了适应高考3+X的科目设置,从高一便分成所谓的学科侧重班,搞文、理科侧重等。有些教育主管部门依然将竞赛、毕业、升学考试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的甚至唯一指标。这样,学校课程的开发计划得不到落实,它不仅不利于学校课程的开发,也有害于必修课的教学实施,同时会产生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矛盾”。“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追求学生个性、差异、特色,所以要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考试内容上不给校本课程留一个空间,那么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摆设。考什么?怎么考?怎样给校本课程一个适当的位置?这是考试政策中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建立共同教育远景,形成课程开发理念

在学校内部建立共同的教育远景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没有宗旨的教育,没有明确培养目标的课程开设,只能导致校本课程开发陷入一盘散沙的境地。“校本课程发展潜在的优势之一,是使学校课程更能合宜于学生的需要,使教师更能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实现教师的活动受教育性(的追求)所驱动,而不是受(外在)目标或标准驱动。”校本课程实施涉及到学校文化的变革,是一个发展学校新文化的过程,那些试图把新的课程发展机制嵌入到旧的学校文化中去的做法,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与之相适应,没有学校新理念的形成和新文化的建构,校本课程的开发便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大力加强校本培训,实现教师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鉴于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薄弱和开发能力的局限,必须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教师赋权增能。校本教师进修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培训途径和发展趋势。“校本教师进修系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这是一种可以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学校教职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可以在部分部门或某一科目上进行,也可以在整个学校的范围内进行,还可以在两三所学校间相互合作进行。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主体,培训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能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学校校本课程发展的角度,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发展理念相同、内容相通、效果相辅相成,内在联系密切。”学校根据教师开发与管理课程的需要开展培训,并注重实践让教师在实施课程方案过程中既成为参与者,又成为学习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效能。通过校本培训,给教师赋权增能,改变其“教书工匠”的地位,使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开发者、深入的研究者、热情的合作者。

3.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构建监督评估机制

构建有效的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机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学校课程评价体系,是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就是用素质教育课程观来指导评价,要摒弃片面的学校课程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校课程的全貌。学校应根据学校课程管理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后实施的评价。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评价的结果应定期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监督。尤其要建立广大教师参与学校课程评价的机制,因为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参与课程的实施,最能保证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作为学校还应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以便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运作过程,形成学校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此外,学校要积极推进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缩小升学考试与课程改革方案的距离,在选拔性评价中能够体现学校课程开发的绩效,以保障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校本课程;问题;策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行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有效改变以往学校只能被动接受国家下发要求不考虑自身情况的问题。开发期间,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被有效调动起来,进而更好的完成国家要求。然而,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针对性的处理对策。

1.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1.1课程开发问题

开发课程需要学校的教师、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同时对学校的条件加以考虑。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只是安排教研组长这类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编写开发,单纯的将一些不常见的体育项目加入到课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性开发,后续工作也不完善。

1.2知识传授问题

体育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目前专业性很低,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教学往往只是教授学生基本的动作和对抗,没有将一些专业体育竞赛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教授给学生。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只能被动进行一些重复性训练,无法深入接触各项运动项目的专业知识。

1.3教学方法问题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但是由于高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少有自由时间,导致其自主性很差。学校虽然引进了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体育教育项目,但是却没有开发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特别是多媒体设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使用率偏低。

1.4教学评价问题

现有的教学评级体系并不够完善,针对所有的学生完全一致,并不能实现因人而异。与此同时,教学对于学生要求相对较高,有些学生并不能达到教师的标准,进而其学习成绩很差,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厌恶之情。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却造成了反效果,必须加以改进。

1.5学校场地问题

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合适的场地。但是目前我国市区学校的体育场往往并不大,跑道可能无法达到标准长度,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室内场地面积更是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导致同一时间有大量的学生在狭小的场地共同上课,教师无法对所有的学生统一加以关注,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2.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策略

2.1关注教学内容,自制合适教材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国家设计编写的教材,也就是平时授课中的应用教材,并将教材与课程之间划等号,这是不完全合理的。教师编写教材,需要将自身的经验和职业性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其中,期间,教师需要参考各种来源的各种信息数据,不能一味闭门造车。教材编写并不能流于形式,编写好以后通过审核,要继续印刷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当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开发。例如高中操舞类校本课程开发中,教材设计就要参考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一些如校园舞、基础街舞、基础民族舞等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同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2.2集思广益,深化课程开发

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期间,若是教师没能多方向参考,而是单纯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浅化设计,可想而知,这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得到锻炼,学生从这样的课堂上也许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一来,教师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完全抓不到重点,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令其明确校本课程的实质,鼓励教师到其他学校或是网络媒体中获取相关经验,引进专业的体育项目教师,进而完成课程开发。例如进行操舞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更应当安排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将他们的青春活力融入到课程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3合理安排课时,强调课程质量

目前有些高中对于校本课程存在着误解,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是这种理解并不正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并不是单独进行开发,而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课时量并不会大幅度上升,教师的工作量更不会大幅度上涨。另外,还有一种持有相关观点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课时越长效果越好,这种思想也不完全正确。校本课程更应该重“质”而不是重“量”,应该精益求精。例如操舞课程开发中,可以根据原有的校园舞课程进行改进,并不需要另设一门课程或是教学项目。

2.4改良评价标准,强化素质

教育高中体育原有的考试评价体系应该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平时上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实行素质教育。例如操舞类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当先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人特点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同时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完善。

3.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3.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重视高考中需要考试的科目,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并不足够。而且,有些学校甚至会将体育课时缩短,学生更不会在仅有几节的体育课上重视体育课程,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这一点。伴随着教师的有效引导,体育课程内容予以辅助,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继而学生也能快速掌握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提升身体素质,从中感受到明显的愉快心情和成就感,进而更深入地投入到教学中。

3.2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健康锻炼,在课后自发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长久发展下去,我国的综合体育素质也能进一步提升,这更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3.3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合作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能够得以提升,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内容有所增加,例如跳大绳、足球对抗等等。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竞技,进而其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3.4改善教学效果

经统计,在实施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以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与以往的传统教育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改善。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更愿意接收新鲜事物,学习过程中表现也相对积极,进而其总体学习成果也会非常明显。

4.结语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当今教学改革的要求,各个地区各个高中应当全面推行校本课程开发,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郑云峰.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4(06).

[2]王红英,任书堂,刘雪丽,杨再淮.上海市部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3]谢晴,陈锭华.上海市国际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5(08).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第4篇

一、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的内涵

旅游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方案中涉及较多,开发专门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对于不断丰富案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与时俱进,成为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普遍关注的时代热点。当然,旅游文化是在特定的时空产生和区域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乡土与时代气息。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体现不够准确与系统,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融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使旅游文化案例资源能够成为独立的创新课程是旅游学科与专任教师的神圣使命。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资源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以黔东南为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木屋、竹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风雨桥、鼓楼)、具有独特内涵的饮食(酸汤、泡汤)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洪水滔天、蝴蝶妈妈)、楹联碑刻(城步苗文)、各样歌曲等(侗族大歌)。总而言之,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综合体,将其引进校本课程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既可以充分发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辐射黔东南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应与时俱进,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地域性、民族性及社会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开启多角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旅游素养。

二、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的形式

(一)内容选择

地理风情、文化神韵、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等,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案例资源。

(二)课程式样

课程形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为实操创造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改教学尝试。建议搭建“一对多”或者“分组学习”的合作平台。

(三)建设方式

民族旅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师进行课程案例资源建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旅游APP等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并尽可能多的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立体资源,让案例资源数据库更加丰富。

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

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在全域旅游时代比比皆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与开发之方法。

(一)开发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

在民族地区旅游校本课程开发中,实践性内容要注意策略,因为这类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趋向,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为此,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改革。例如,在我校这类课程开发中一要充分体现凯里学院民族特色,将凯里学院转型办学理念渗透进课程;二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条件,就可以开设《校园人工湖民族旅游环境特质考察》、《校园商业街布局合理》等走出校园的课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培养学生操作、设计、创新能力和在完成任务中分组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心智。

(二)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案例分析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来自本土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内容是多元的,例如专题考察、休闲旅游、课堂观摩等等,都丰富主体获取客体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案例资源讨论过程中,专任教师就资源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中,专家既可以避免只讲广度、难挖深度的误区,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印证道理。

(三)关注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材料,充分挖掘旅游专业所需的案例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失为教学开发与利用案例资源的便利、有效途径,让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综合,对于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意义重大。1.深入分析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案例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四)注重教学,精心挖掘新的有价值的立体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形式多样,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也与时俱进,所以旅游管理教学必须随时关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动态,以此充分引领和谐旅游文化素养,发现课程内容的新理念和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对校本课程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来体现民族旅游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求发展,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当地民族旅游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注重民族文化,从交流性文化中获取案例资源

文化是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饰、建筑、古籍以及文物,语言、旅游商品、民族文学、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民族医药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交流性文化的内容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上下代人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旅游管理校本课程案例可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课程,如丰富的苗侗地区历史、建筑、服饰、体育、工艺、歌舞等,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中,形成热爱本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念。

四、结语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第5篇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学校为了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音乐需求为中心,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办学理念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编制活动。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更新教学观念对校本课程开发尤其重要。目前,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虽说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开展,但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依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小学音乐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条件,为了满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爱好而开发的课程。它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施。

(二)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的小学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为我们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一是搜集当地流传的民歌、戏曲、童谣等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二是根据学校周边社区的一些可利用资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创造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

(三)有利于完善学校音乐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课程管理的一个整体。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使音乐课程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同时,它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实现了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得学校音乐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四)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首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对音乐的需求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其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调动音乐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为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最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需要教师们一起共同思考与探究,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针对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制,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都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不愿意主动思考、自主创新,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尽管2011颁布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留给了音乐教师很大的施展空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始终仍然喜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难以全面落实的主要原因。

(二)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受智育第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得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到如今, 音乐课程在学校所有课程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局面。在毕业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音乐课的时间都改上了文化课,使得音乐老师根本没有上音乐课的机会,更不用说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了。以上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的局面,必然导致学校音乐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丧失积极性,直接阻碍了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

(三)升学需要和音乐需求两者相矛盾

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充分关注到学生间的个性特征为首要出发点。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追求成绩和考学无形之中已成为了家长、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目标,而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学习音乐。因此,如何调节学生在升学需要和音乐需求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音乐课程开发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认识不足、专业技能较差、开发能力欠缺

在我国21世纪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使得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意义以及实施的途径等认识不足,导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偏差。如有的老师简单的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有的老师认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按照教师的特长或意愿开设一些音乐欣赏课或技能、技巧课,还有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的教师自编教材,教师根据学校已有的乐器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等。如今,许多小学的音乐教师都不是音乐专业的,他们的演唱技能和演奏水平都普遍较低,仅仅是略懂皮毛而已。因此,上音乐课也只是教唱几首歌曲,缺乏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导致有的音乐教师即使已经意识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也没有能力进行,这也是造成音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