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戏剧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众所周知,人们根据戏剧中的诸多元素在综合艺术中的组合状态及其地位来判断这些综合艺术各自相异的艺术特征。但是,就活生生的艺术生命而言,形式构成诸元素远远不是它的全部,只不过是它的最为直观、最易把握、最为外显的部分而已。在戏剧综合体中,形式诸元素不能脱离内容诸元、风格诸元、载体诸元而独立存在,这些戏剧的构成因素在创作、表演、欣赏的任何环节上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英国艺术教育家罗斯曾指出:“美育的重要功能是意志和精神转向生命本身,转向作为具体内在价值的经验生命。”因此,戏剧教育的实施,完全有可能使学生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使学生的各种智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对生命意义的求索中,寻找到人生的趣味和价值,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双重戏剧教育模式
清华附中在百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各种类型的艺术教育形式,开发出了适合全体学生和适合有特长、有个性需求的学生的戏剧课程,为学生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1.课堂戏剧教育
课堂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贯穿到学科教学中,借助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我校高中校本课程“音乐剧赏析与表演”为例,该课程2003年开始在高中开设,2011年又延伸至初中创新班开设。教学特色在于学生参与音乐剧表演与创作。每学年36课时,共计2学分,一学年学习结束时,推出一台音乐剧专场汇报演出。音乐剧社设有表演组、演奏组、舞台美术组及宣传策划组(均可兼职)。不同组别的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发展需求参与到全部教学活动中,为热爱音乐剧,在这些方面有特长,有责任心和一定表演能力的同学提供了充分展现才华的舞台。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并体现团结互助、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总体协调、指导。课程中从认识、鉴赏、模仿、体验、排练到演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艺术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2.活动性戏剧教育
活动性戏剧教育指的是戏剧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各种戏剧活动达到全方位教育的目的。例如,我校每年开展的传统爱国教育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革命短剧展演,由校团委策划,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团队进行全程指导,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剧组,全班参与。整个短剧策划演出历时三个月,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开展的工作有:确定演出剧目、召开启动会、各班抽签确定剧目并邀请老师作戏剧创作讲座。第二阶段的任务有:各班撰写剧本、准备道具、进行海报宣传、限定日期审核剧本等。第三阶段主要是各班组织排练与彩排、邀请艺术组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和比赛评委。第四阶段为展演,展演中不仅评出一、二、三等奖,同时评出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导演奖,最佳舞美奖等奖项。第五阶段为总结与成果展示。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学习兴趣。戏剧作品大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每一部戏剧作品都描绘了不同的情境、时代和文化,学生通过鉴赏、表演等活动可以认识各个时代的面貌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反思自我的存在,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其次,启迪学生的艺术思维,体验丰富人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化为有血有肉的舞台形象,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我,思考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继而对角色的思想进行深切的体验。最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注重学科交叉,提升艺术审美情趣。戏剧课程实践包含了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灯光设计、服装和化装设计、音响师等人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学科交叉的戏剧教育实践
1.戏剧与音乐
“音乐剧赏析与表演”课程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戏剧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实施模式研究”的主要艺术实践载体,坚持每届都成功推出完整剧目的音乐剧专场演出。2016年7月16日晚19:30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由来自清华附中、北达资源中学和美国爱达荷州尖峰舞蹈团的近200名学生联合出演的大型音乐剧《When I Grow Up ・成长的脚步》震撼上演。本课程学生创办的音乐剧社不仅是活跃在学校文化生活舞台中的一个特色艺术团队,还多次参加市区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1年和2012年音乐剧社获得 “海淀区十佳学生艺术社团”称号 。
2.戏剧与文学
“音乐剧赏析与表演”课程每年都推出完整的剧目演出,其中包括了法语版音乐剧《钟楼怪人》、英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歌舞青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原创音乐剧《梦娃娃》和原创历史剧《万历十五年》的演出(首演时间分别为2012年和2016年),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艺术精品开启了新的里程。
在面对初中学生开展的语文课本剧活动中,由学生编创的戏剧《四世同堂新编》剧本共计一万两千多字,全部由学生完成。这部剧作采用了“戏中戏”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当代学生在现实语境下对传统经典作品的独到见解。与此同时,在面Ω咧醒生进行的纪念“一二・九”活动中演出的《》《红岩》《任长霞》《钱学森》,清韵话剧社的原创历史剧《万历十五年》这些剧目也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编创与排演。
3.戏剧与英语
英语短剧是清华附中“生态英语课程系统”中的拓展类课程之一。20多年来,学生共上演了100多部自己改编的英语短剧,其中包括根据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以及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名作改编的英语短剧。这些剧目的排演不仅锻炼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一般问题的资质和能力,而且还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加重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进行判断和行动。在活动中产生的优秀剧目,多次荣获CCTV “希望中国”校园英文短剧比赛北京赛区特等奖。
事实上,当今中国整体文化氛围已经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性文化一起汇入了社会文化主流,戏剧文化也不例外,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趋势,这股潮流趋势被赋予一个响亮的名字——“后现代”。我们不能不承认后现代对于历史延伸的贡献,它促进了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更深层的认识,它体现的是人格自由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和人对自身价值的进一步确认。然而,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价值取向,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后现代并不仅仅是“娱乐”的代名词,“后现代”不是让自己被娱乐消费,被娱乐绑架,更不是让娱乐异化了自我。同时,“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再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现代文化”“经典文化”层面是需要适当补课的。这个补课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教育。同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非仅仅体现在统计数字的增长上。更多的剧场、更多的演出、更多的观众人数、更多的票房业绩、更多教授戏剧的院校、更多戏剧专业的考生和毕业生,这些固然十分重要,但一些更具本质意义和规律性的繁荣发展可能更重要,譬如文化产品的“精神品质”的提高,譬如戏剧学子对戏剧艺术从生命深处的热爱……
由此记者想到,当我们被所谓“全球化”裹挟着进入“后现代”的同时,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在此之前有过真正的“现代”吗?何止“现代”,其实我们连现代之前的“经典”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多少有些积淀不足。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既能填补由历史原因导致的文化的空隙,又避免被“全球化”的潮流所抛弃,从“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这样一个课题中,或许可以厘清关于戏剧的“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有效衔接的思路。
国际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既保留了传统,又增添了新的元素
当今世界,全球化正迅猛发展,它一方面推动了形形的事件的发生演变,另一方面给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带来了潜在的影响。基本上,全球化就是认同生活新领域的成就,由此,各种成功的想法、创意能够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扎根,不受其发源地的地域局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科尼鲁·杜米丘认为,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个辩证的过程,它并不排斥集权和分权、同一化和分裂化、普遍化和局部化的同时存在。国际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增添了新自由主义的元素。
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后现代”对于“国际化”的适应性。通过“求同”而找到发展的共同目标。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的话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国际化并不是趋同化,更不是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的一致化。事实上,全世界的人民都在极力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国际化程度越高,就会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特性。我们一方面要有效地使自己置身于全球化中;另一方面要有决心保护不同国家戏剧教育系统的独特性,保护国家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中的主要元素。
通过以上观点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各国的艺术教育政策和艺术教育运行模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应该共同倡导的,即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在相对稳定的政策框架下,努力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培养能够真正了解亚洲、读懂世界艺术精神,同时又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所在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艺术人才。戏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戏剧所包含的内容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丰富,整合了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风土人情。因此,对于年轻一代的戏剧人的教育,应该树立他们保护本国文化的价值观,同时勇于抛弃过时、陈旧的观念,采取新的、富有创意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突破,才能在全球化中为本民族带来美好的前景。
全球化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
全球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很大程度上主宰了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由于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特性被界定为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生命有机体,这种稳定性能够保留文化的形式,但会随着政策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各国文化虽各不相同,却可凭借其灵活的特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戏剧亦如此。
【关键词】教育戏剧 生命解放 礼仪教学 运用
一、为什么将戏剧引入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思索教育宏观理论,还得关注教育微观技巧,为了同时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笔者便将目光投向戏剧,戏剧可以将这些教育的大理论与小技巧有机融合起来。戏剧通过惊讶、刺激、游戏、好玩,来把我们导向真理。戏剧就是让人看见自我、表达自我、超越自我和成就自我。因此,戏剧与现代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教育也是“让人看见自我、表达自我、超越自我和成就自我”,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最本真的出发点就是把学生导向真善美,并且,将人类的过去、现在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文明一并呈现给学生。可以说,戏剧和教育的最本质最相通的一点就在于两者都是“育人”。正如伦敦剧院中心名家所说:“发展戏剧比发展人容易。因为衡量戏剧的成就易为,我们往往忽略了用戏剧去培育人的意念。”当然,用戏剧育人,重点不在培养专业演员,而是把人引向――独立、自主、理性和审美。
(一)戏剧解放生命
爱因斯坦有言:“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其实一个人不仅要从自我解放出来,还要从所有的“他者”那里解放出来。同时,我们更应该“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戏剧应该是一个良方。因为,“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将戏剧元素引入教育无论是对教育,对戏剧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新视角、新阐释和新发展。
1.身体上的解放。“身体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的根本维度。身体形成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最初视角,或者说,它形成了我们与这个世界融合的模式。”而传统教育过于看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和接受,极重书面训练和书面考试,“损害了口语的表达、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研究”。从新课改开始,虽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陆续被介绍到国内,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教育评价w制依然是以应试为主,考试分数依然是衡量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的最重要指标,于是教师和学生都会为了提高分数而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书本知识”上面,学生因此不得不每天被捆绑在课桌上,青春活泼的身体也就不得不与课桌日夜相伴、分秒不离。长久下去,知识在学生大脑中是越储越多了,而学生的心灵是越来越麻木了。这种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教育,就是杜威批判的失败的现代教育而“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
而戏剧主要是以身体动作放飞想象,表达情绪,学生做各类戏剧活动的时候,身体自然就会得到舒展,从而把身体从课桌上给解放出来。学生只有身体健康了,身体感觉敏锐了,才能更好地认知自我、探究世界,在与他者相处时,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绪情感,更好地感受他人,体贴他人,以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和睦相处,获得幸福。
2.思想上的解放。
根据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李婴宁女士所提倡的“大戏剧”理念,她把戏剧分为“舞台戏剧和应用戏剧”两大类,她认为戏剧并不仅指舞台上由专业演员演出的戏剧;还包括“应用戏剧”,这是一种使用于社会其他方面需要的戏剧方法;这也是戏剧,而且是戏剧的一个很大的方面,有其独立的美学体系、理论体系、方法方式;是一个成熟的后现代独立戏剧学科。其特征就是注重打破舞台限制、打破专业技巧、观演合一,注重戏剧的使用意义和价值意义;也更注重戏剧活动过程带来的收获,而不仅仅是戏剧演出这个结果。平时的课堂就相当于一个的舞台,没有灯光、音响、服装等,如果按照常规的戏剧理念,戏剧是无法进行的。但是,戏剧的“演员与观众”是始终都存在的,教师与学生可以作为演员,同时教师与学生也可以作为观众。只要演员与观众存在,那么戏剧随时随地都可以上演。传统意义上的舞台戏剧属于专业演员的专利,没有经过正式训练的人员只能做观众,没有上台表演的资格和机会。而教育戏剧是以戏剧为媒介,以教育为目的,则提倡无论是否受过戏剧专业训练,都可以上台表演。重点不在娱乐观众,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即让戏剧的娱乐功能过渡到教育功能。
(二)戏剧解放课堂
传统教学观把教学活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并且表现为: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上述教学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呈现如下特征:首先,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A中心任务。其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必备的教学任务。教学最终落在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上面。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当作一群抽象的群体,而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再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自主性不仅得不到尊重、保护和张扬,反而不得不臣服在冷冰冰的固有知识的权威之下。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戏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1.戏剧带来“公共空间”,唤醒民主意识。公共空间的出现,是人类“渴望对话”的产物,而“对话”的前提则是“自我意识”与“分享意识”的苏醒,试想,一群奴性人格又怎会去要求自我话语的表达?而一群封闭人格又怎会去与他人分享呢?戏剧是一项团队合作活动,在成员之间充分沟通、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展开剧情。没有绝对的主角和配角,所有的角色都只是为了剧情的顺利进行。学生搭戏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民主与合作的过程。
2.戏剧展现“社会万象”,激发角色意识。“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堂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孩子作为一个个小公民,正处在个性和自我意识不断苏醒和强化的黄金时期。在课堂这个微型社会里,每个孩子的话语和自我是否得到适切的表达和张扬,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权利的行使。而公民意识又是一个独立自主人的基本衡量标准,更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扮演戏剧角色是学生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绝佳机会。
3.戏剧提供“交流舞台”,构筑参与意识。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应用戏剧,不以演出结果为目的,而是强调参与演出过程的体验和收获,它把未经戏剧训练的观众和演员的界限打破,做到真正的观演合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4.戏剧保证“体验安全”,培育创造意识。杨澜曾采访先锋戏剧家孟京辉,问他戏剧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回答道:“戏剧就是玩,往往只有在‘玩’的情境下,我们才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挥,而不用担心受惩罚。”在课堂里,学生通过“假定”,可以尝试各种生命味道,而不必付出任何“成长代价”,就可以体验到古今中外各类人物的表情、性格、人生际遇。戏剧的这种“假定特性”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让学生在“真实的幻觉”中感受到一种自由的生命体验,这种自由将会激发学生旺盛的创造欲望。
二、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的契合度
(一)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性质上的契合
1.都注重实践。从中职生礼仪大纲中不难发现,礼仪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课堂应用上应注重学生与人交往的形象、沟通行为举止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在礼仪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就能给学生创造这样一种言语行为实践的场所和氛围,在这种真实的环境里,学生可以全方位地与他者进行交流、沟通与交往,并在交流与交往中体悟语言举止的功用和乐趣。
2.回归生活。礼仪课程所担当的重要责任之一是应该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因为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礼仪课程本身,必须对生活有所认识、感受、体会。而戏剧具有现实世界的一切特性,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境。当自己遇到或再次面临“剧中人”的问题时,该如何决断?戏剧就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预演的机会和舞台。中话剧先行者、南开学校的创立者张伯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戏剧演出:“在戏剧里面可以得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如果说礼仪反映生活经验,那么戏剧则是处理生活经验进而改善生活经验。
(二)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目标与学习方式上的契合
为了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礼仪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整个课程目标。整个礼仪课程目标彰显“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的体验。
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彭勇文指出:“教育戏剧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教育或培训,而不是像艺术戏剧那样以艺术性审美或娱乐为目的。”因此,过程大于结果,更加强调学习者在每一个练习即兴表演或表达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感悟和收获。
(三)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共通的育人价值上的契合
1.培育审美力。鉴于美育的重要作用,那么礼仪教学该为美育实施承担的任务是什么呢?――通过礼仪教学“培养学生的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戏剧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力和情感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戏剧呈现的是在紧凑的时空中,通过形象化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的“个体情感和类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2.培育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又是不容被忽视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礼仪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戏剧情节对小说进行续写或者改写等想象的练习,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育文化力。对于礼仪课程,无论培育是“审美力”还是“创造力”,其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都将归结于“立人”。应该培育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有一种认识和热爱。而通过排演戏剧,也能培育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拳拳爱国之心,因此,在礼仪教学中不仅引用戏剧的技巧,还要贯穿戏剧的历史,让学生透过戏剧学习礼仪的同时,更要习得礼仪和戏剧的精髓――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操的文化人。
三、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育戏剧基本方法下的教学法
1.游戏式训练。主要是上课之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的有助于心情放松、注意力集中和团体协作的游戏活动,包括相互介绍,自我批评,分享,感恩,辩论,默契感应等。
2.角色扮演。即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运用动作、语言和道具去模仿某一规定情境中的人物,从而将该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等创造性地展现出来,这样参与者既是在扮演他者,更是在理解自己。
3.戏剧化情境导入。即设置多种情境,让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反映,尤其是在实际工作领域,可以提升职业人员处理实际情况的能力。
无论任何一种教育戏剧方法。都要做到“从戏剧和剧场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尽量趣味化、生活化以便于操作。
(二)教育戏剧基本教学法在《金融柜面服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以下是从“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时数、课程取向、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六个方面对教育戏剧基本教学法进行解读。
1.课程目标:透过戏剧编演过程,学习金融柜面服务礼貌用语、举止的应用;认识社会与人生;提升表达、沟通、合作及解难能力;同时增强创意与审美之素养。
2.课程重点:通过观察、想象、联想等方式提炼在银行、税务大厅、电信服务行业等生活中之戏剧素材;学习剧本编写、戏剧排演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批判力和创造力及审美力。
3.课程时数:共20课时,每课时90分钟。
4.课程取向:旨在礼仪技能学习。教师不宜过分注重教授W生戏剧表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演出时的效果和结果,而应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礼仪技能,文明用语,行为举止的应用,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疑难问题能力的提升。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戏剧是群体参与的综合艺术创作活动,教师不宜过分突出个别条件优越的学生,而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以促进生生同济间切磋,相互启发。
5.课程内容:礼仪戏剧剧本创作。将学生分组,每小组6―8人,根据金融服务礼仪柜面服务章节知识点,根据知识点重点,难点,编写相关情景剧剧本。还要注意剧情与礼仪知识点的结合。剧本创作应根据行动是推动戏剧发戏剧行动的基本力量这一原则。行动源于感情,“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咏歌、手舞足蹈……”都必须以真实坦诚的感情为基础。有行动,其接受者乃有反应。反应推动反应,剧情便有了进展。
角色分配与扮演:戏剧离不开真实可感的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模仿等形象化手段来塑造人物、构建戏剧的情节与结构。人物一旦确定,要求学生根据角色,掌握不同的人物在体态、举止、语言、服饰等方面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好角色形象。
台词魅力:通过对不同场景、不同性别、不同角色的个性的分析与探讨,让学生知晓在金融服务工作大环境下,不同角色、不同性格、不同岗位的人的语言是不同的,各具特色又符合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需要。
排练与合成:学生在充分沟通准备后进入角色,集体创作,个人创新。通过课堂排练,回课,修改,二度创作,修改,形成作品初期架构。教师应适时对学生的排演进展进行干预,使戏剧小品结构完整,角色丰满,表演生动,寓意深远。
演出总结:各小组以彩排的形式“预演”礼仪戏剧小品,注意音乐、多媒体、道具、服装的配合,同时各小组相互观摩,提出意见,再次修改后正式展演,邀请各班班主任,教务科学生科、学校相关领导以及有关学生进行观看、点评、总结。
6.课程评价。能准确而规范地掌握礼仪基础及实践类知识,能运用方法编写剧本,能根据戏剧行动和人物性格,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表情达意。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解决矛盾的能力,能加强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能从戏剧的“我一人”关系得到启发,懂得超越小我,理解关怀他人。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李婴宁.李婴宁自选集(上下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007年开始我们将教育戏剧引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在不断的实践中,开始将教育戏剧的手法与心理辅导理论、实践反映理论相融合,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我国教师的培训模式。本文就这些年来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手法进行教师培训的经验进行总结,介绍运用教育戏剧开展培训对教师个人自我反思带来重要影响的做法和原理。
一、何谓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DIE,DramainEducation)是指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于教学之中,也称为应用戏剧教学法,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在互动关系中,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通过“做”来学习。它通常与相关的议题相结合,其焦点重在以创造性戏剧为载体对议题探讨的过程性,而不是关注发展“故事或戏剧”本身。这其中没有“观众”,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指导教师本身既是指导者,也可以是参与者。通过戏剧的情境,在情境中的个体均可获得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对话,也增进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促进个体的成长和个人与其他人的社会互动。
二、如何以教育戏剧为手法开展教师培训
1.教师特点与培训重点难点
(1)教师特点
教师作为教育人的角色很容易自居于权威或控制者的高位。当他们居于此位置时,对方就处于被控制的下位,而教师对此种权利关系和心理位置的感知往往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成为盲点。教师很容易带着为了对方好的心愿而误做出强加于对方个人意志的行为,致使对方感到受伤害,引发矛盾,不但良好的初衷达不到,反而引发了消极的教育效果。
(2)培训重点难点
让教师看到自身教育实践中的盲点,引发教师个人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继而调整个人的教育行为,走出不自知的教育观念误区成为培训的重点,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多年来单一的讲授式培训难以解决的培训成效低的难题,经过多次培训的教师可以口若悬河地讲出各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固执地走着低效或无效的教育老路。
2.教育戏剧如何突破培训重点难点
(1)以暖身将教师带入放松安全的氛围
以开放肢体的活动、游戏来邀请教师参与其中,教师慢慢放下个人的身份角色而投入活动和游戏,随着情绪逐渐放松下来、肢体变得开放起来,教师对团体感到安全而乐于开放自我。
(2)以情境带入教师的经验
在教师乐在其中的热身中,活动自然转向教师熟悉的学校情境、教室情境、教学情境、学校活动情境等,教师在放松中也可以自然地将所感知到的真实情境中的经验带入现场情境。于是在培训现场,我们都可以随着教师一起经验他们真实的教育教学经验,如,整齐划一的课堂、单向互动的课堂、焦虑的教师、被体罚的学生、伸着食指指责学生的教师、低头沮丧被迫顺服的学生、课间欢快的师生游戏、看到学生进步的开心教师……没有刻意的伪饰。真实经验的带入,是进行培训可以产生效果的重要要素。
(3)呈现人际关系张力
教育戏剧利用戏剧的元素来呈现人物自身与外部的矛盾。使用教育戏剧时,较多地使用肢体语言来呈现教师对某些问题情境的感受,肢体语言透过人们之间空间距离的不同、身体姿态的不同都较为夸张地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评课教师与教师之间)张力。
例如,在全体观摩一节课的教学录像后,请愿意充当志愿者的教师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充当评课教师,一组充当那位录像中的授课教师。他们相向而坐。评课教师组4人开始现场为授课教师评课,他们每个人都逐条评析课中的问题,一人几乎没有表扬,全部都是课中的问题;一人对课中教学有些许肯定,然后一转折进入批评否定的评析;一人评析问题较为委婉;一人肯定与委婉提出问题参半。他们讲话时眼睛看着自己所记录的小本子,信心十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还跷着二郎腿,有的腰杆笔直地坐在那些教师的对面。
评课完毕,培训者邀请所有的授课教师组成员闭上眼睛,留意评课教师评课过程中所说的话激起的感受,看看哪些是自己喜欢的、感到舒服的,哪些是引起自己思绪波动的。然后,请他们睁开眼睛,用一个肢体动作来呈现出自己最强烈的那个感受。在参与的4人中,一人将一只胳膊支在腿上,将头弯向这只手上,手背支着低下的头;一人双手抱肘仰靠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一人一只手臂弯曲拳头紧握于胸前;一人伸手要握住对面评课教师的手。
(4)让弱势群体发声,启动对话,让彼此可以听到、看到
当人际张力被如此放大地呈现出来后,培训教师开始引导在场的每个人从当下的场境中去感知自己此刻的感受与对此情境内人物关系的理解,请大家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然后,让评课教师组和授课教师组来表达内在的感受与对事件的理解。这一过程,是每个人表达自我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也是倾听他人理解与感受的过程,在这样安全的、平等的氛围中,每个人的表达获得尊重,使得彼此可以看得见他人、听得到他人。
仍以评课教师评课与教师发生冲突实例来说明。有老师说,理解那位低头的老师说她感到懊悔;也有老师认为她在反思自己,“这节课真的上得那么糟吗?”有的说她在想“我是不是适合做老师哦?我要选择一下我的人生哦,我要做老师还需要做很多准备,我还欠缺很多很多哦”。对那位抱肘仰坐跷腿的教师,有老师认为,她在想“反正也这样了,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你走了之后我该怎么讲还怎么讲”;有老师理解那位握拳的老师说,“我的条件就是这样了!我已经尽力了!”也有老师对此的解读是,“我要好好反思,我要加油!”大家相对比较一致地理解那位想去握手的老师,认为她是感谢评课教师给自己提出的意见。
评课教师如何感知那些被评课的教师呢?下面是评课人对这位老师的理解:
有的评课人觉得她在反思我这节课还可以怎么改进?有的评课人说,我觉得我的话是不是给她压力了。她可能正困扰着呢,我怎么改进这堂课呢,我的这堂课怎么这么糟糕呢?还有的评课人认为那位低头的老师更多的是想,唉,真是对不起这些孩子,我怎么教成这个样子!更多的是懊悔。
她们在听到评课教师评课后的感受和想法究竟是什么呢?
理解差异最大的是前两位。那位低头的教师开始不断地流着眼泪说,“我觉得我先是委屈,我那么的辛苦,我努力地让这节课更精彩。可是老师的评价让我接受不了。”她边擦眼泪边继续说,“那两位老师(肯定多一些的老师)的提法我觉得还可以。”
这时,一直在旁边一位老师回应: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两组老师的表情真的不一样。这组评课教师是释然的、自信的心态。那一组被评课的教师呢,是心潮澎湃。评课教师呢,心想,反正我把这节课的问题都评完了,改进的方法也指出来了。至于他们的表达方式,令我们这些老师感到振奋的有,难受的有,让我们思考的也有。我在想,评课教师如何站在授课教师的角度上,去体会他们的心态、条件以及设备手段上的困难,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用“如果……是否好一些”的句式来表达效果就会好多了。
那位双臂抱肘的老师说,有一位评课教师的用词非常不恰当:肯定是错误的、绝对。这样的词让我很不舒服。虽然我也很感激他,但是我不愿意再听下去了。现在我的条件就是这样的条件,我已经尽力了。你却把我说的一无是处。
看来彼此在这样的关系中所感所想还是有很大的出入。
引导被评课教师思考在听评课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一下自己与评课人之间的关系。
低头不语的那位老师说:我感觉就是一个领导在批评一位老师一样。上下级的关系,高高在上的(指导教师让对方站到椅子上),那个语气在指责(让他把手指指)。我感觉自己像犯了大罪一样(蹲在那里,低着头)。领导在训斥下级,我就是犯了错的孩子。公开课没有上好,给学校丢了脸。她再次涌出泪水。
另一位老师对批评指责的评课教师的感觉是:她处在千里之外。身体向后靠。那个眼神,对我来说,不是很亲切,有点公事公办的感觉。
也有被评课人觉得那些评课教师像自己的朋友,有的直言快语,有的像一杯温茶。也有人觉得更像没有距离的朋友(于是他们过来彼此拥抱)。我是年轻教师,给我提出建议,我虚心接受。所以,对她的指导表示感谢。
再来听听站在椅子上、伸着手指责教师的那位评课人。引导教师问,看着那名蜷缩在那里的被评课人,是什么感觉?他说,觉得自己有力量,我们的老师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你怎么能把课上成这样!不可原谅,不可饶恕!我觉得老师不应该,怎么上课连一点准备都没有!
另一位站在椅子上的评课教师回应现在的感受:我的初衷不是这样的,做学术,应该讲真话,一针见血,实事求是,但没必要玩来倒去的。当然要注意方式,至于又高又远,没那个感觉,那不是我的初衷。站在这里,感觉在交流方面、沟通技巧方面还需要学习。(有什么不舒服吗?)当然,非常地惭愧,人家不接受我!工作失败!我们老远到乡下去听一节课,人家不接受,就达不到最初的目的。走近老师的课堂、走近学校,实现转变,一切都不可能。
指导教师询问,你想怎么办呢?她说,可以从沟通开始,我愿放下一切从头开始。于是,现场,这位评课教师从椅子上走下来,走到授课教师面前,说:老师,听了你的课,我非常振奋。感谢你的努力,你的付出。从开始上课,你就很想把这堂课上好,你的声音洪亮,有亲切感,特别是后面的情感教育……
(5)在对话的基础上,引发反思与理解,有意义的学习开始发生
从站在椅子上的评课人走下椅子重新沟通开始,真正意义的换位思考开始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开始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反思开始发生。
在场的其他评课教师也在此刻情境中,回应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有教师说,之前,我光注意了授课教师的缺点,没有发现优点。刚才我也假设,如果我是这位教师,想到这位教师授课的辛苦,我觉得如果这样讲的话,也难以接受。有教师说,我忽然想到了我的学生们,我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总是我说你应该如何如何。有教师说,作为评课教师,一定要了解那个教师的背景,所在地区、学校、班所处的位置,这样就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感情就出来了。有教师说,我评课时,照着小本子念,不面对教师时,就是公事公办的。当面对教师时,使用“您”,尊重出来了,就变得友善了。有教师说,当我们被问题遮住时,就看不到问题的全面,看不到教师教学中的优点了。有教师总结说,首先要熟悉教师的个性特征,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好评课。有一位老师说,我以前评课总爱挑刺,自己说出来舒服了。今天太受震撼了,自己心里的初衷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今天的感受用两个字描述,震撼!有老师说,交流的目的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对方听进去了、理解了多少。
三、教育戏剧带给教师转变的原理
1. 注意情境角色,使人进入他人的立场、观点
在培训的现场,培训教师没有给教师讲有关评课的原则、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而是借用观摩一节课后的教育戏剧活动,设置了评课环节,让评课人和被评课人进入角色。这个情境中的角色设置使得教师有机会进入到他人的立场、观点。在那个角色中的人,就会使用该角色的身份思考、行为。
2. 他人角色中也可以带出个人的经验
虽然可以进入他人的角色,用他人的角色去思考和行动,但是,这种思考和行动也带有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借由角色本身,可以带出这些感受和经验。那名听到点评人批评指责自己课的教师本身就是一名校长,而批评指责他任课的那名评课人本身就是一名领导。虽然进入评课和被评课的教师人数有限,但是,对在场的所有教师而言,这一情境的熟识程度极高,在场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牵出他们个人的评课与被评课的经验。借由角色,他们可以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少有顾虑,使得个人经验真实呈现在现场公共空间。
3.感受的行为雕塑表达夸张,展现了人际矛盾张力
从角色感受入手是开启真正对话的第一步。进入感受可以使人避免在头脑层面超理智的谈话,让人用心思考,使对话可以深入。因此,让角色中的教师将个人感受用行为雕塑来表达、用空间距离和肢体语言的呈现可以把内心的东西外显出来,这种凸显,使过往隐匿于经验的东西可以看得见。熟视无睹的东西被放大呈现于眼前往往可以产生震撼作用。而这一过程也强化着在场的每个人的感受,让人们激发、唤醒它们,使它们藏不住、不流出出来都难受。感受的强烈强化了表达,使对话产生。而在他人立场角色的人对此角色的感受体察更为强烈。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他人。
4.对话产生了解,对话产生反思,对话产生理解
很多时候,人被个人角色立场观点所局限,自说自话,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了解与沟通,误解便产生。而借用教育戏剧,呈现了个人的经验于共同空间中,人都在其中看到他人,也看到未知的自己,对话才开始产生,看不到他人的时候只能是自说自话。而当听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听到他人背后的境遇,才能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反思,对个人反思的表达、对他人境遇的体察,才能使不同角色立场的人开始走向相互理解。
美国是目前世界戏剧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曾经有报道称,美国现在有超过一千所大学(学院)设立戏剧系,而且还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即使没有戏剧系(专业),也设有戏剧艺术欣赏与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在美国大学中,戏剧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是无法分割的,校园剧场和完整的戏剧创作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实践成果是以多种戏剧创作方法予以实现的———既有常规戏剧创作的排演,也有其他创作方法的实践,其中就包括大量“教育性戏剧”、“教育剧场”学习结果的呈现。许多高校都会举办年度的戏剧演出季,这些规模和质量都有一定水平的活动,甚至可以成为学校所在的学区内的主要戏剧活动。教育戏剧不只是在西方发达的国家有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在亚洲各国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在研究、探索如何把教育戏剧的方法融入到普通的教育中去,如何借助戏剧艺术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美育的熏陶。在菲律宾、柬埔寨、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都有专业的教师从事教育戏剧工作。我国的香港、台湾早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起步。台湾的一些大学也积极响应“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改革,已经成立了教育戏剧研究系,特招中小学教师进修“教育戏剧课程”,着力于带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巧用戏剧技巧”,充分调动学生们在学习上的互动积极性,由此使教育活动更富于成果,同时也使教师在自身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提升,这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香港,戏剧教育获得了和台湾一样的重视。在香港艺术发展局的支持下,由香港演艺学院、教育机构、协会、团体联合组成了香港教育戏剧论坛(TEFO)。同时,香港教育局推行“发展初中戏剧教育”种子计划,开始为初中学生提供三年的戏剧教育课程。2007年在香港举办了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IDEA)会议。戏剧教育已被列入中小学教育大纲。香港在戏剧知识的普及化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很多综合性院校里都开设了专门的戏剧选修课,并由本校的戏剧系或剧社来负责这项戏剧普及工作,它们面向全校范围开设戏剧欣赏的公共课。因此,很多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受到的戏剧的教育和熏陶使得他们很多人爱上了戏剧,工作之余更愿意加入业余剧社,继续将戏剧发扬光大,也有很多人毕业后从事起戏剧教育的研究。
在我国大陆,最早介绍西方的教育剧场的是教育家孙家琇先生1984年发表于《外国戏剧》上的《关于英国的TIE》一文。1995年,李婴宁教授访问巴西戏剧家奥古斯都•伯奥,发表的《风云世界的民众剧场:AugustoBoal访问记》,以及她赴英国研习教育性戏剧课程后,发表的《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是首次向国内介绍教育性戏剧的文章。此后,孙惠柱教授引进的“谢克纳人类表演学研究中心”在上海戏剧学院成立创立社会表演学专业研究生项目,并在此后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综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与戏剧学的交叉结合的实践和研究。2005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设立艺术(戏剧)教育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云南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也相继开办了戏剧教育专业。这几所专业戏剧艺术高校着力培养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在普通学校和社区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应用戏剧实践活动,培养了中国首批从事教育性戏剧的基础教学、实践和研究人才。与此同时,近年来许多省市的文化部门、专业协会和一些高校在不断举办“青年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节”等戏剧活动,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校园剧社成立了。在每年一度的校园戏剧节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参与,这样的氛围,也为“教育性戏剧”、“应用性戏剧”在高校中的开展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戏剧”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中应用与推广的意义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教育戏剧”是用来发展个人、社会,以及人文教育为目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完成戏剧演出,或创作一出舞台剧不是最终的目的,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教育”,在于参与戏剧活动时的同学们获得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能让学生认识、了解社会,能够探索、发掘自身的潜力,在戏剧活动的参与中建立道德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与精神得到健康的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世界、探索人生,增加他们的自我理解力,努力培养与他人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会多角度的思考;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习运用戏剧的形式体会个人的成长,让他们发展属于自己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建立起应有的自信的有效途径。把高校作为推广与实践的阵地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戏剧专业院校要承担为教育戏剧培育“火种”的责任我们前面介绍过,目前国内开设戏剧教育(“教育戏剧”)专业的院校还为数不多,并且局限在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几家权威的专业戏剧院校。为了落实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中最新的指示精神,大力提升戏剧艺术在我国各阶段教育中的比重和认知程度,拓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欧美成熟、系统的“教育性戏剧”的理论与实践,让戏剧艺术为各类教育服务,发挥戏剧艺术更大的功用。就目前而言,应该以这些专业戏剧院校做为策源地,培育优良“火种”,并在适当时机,向条件成熟的专业艺术学院、高等师范类院校辐射、散播,不断推进戏剧教育(“教育戏剧”)专业的开办,以形成燎原之势。国家和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扶持戏剧教育专业的开办,建立健全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证戏剧艺术教育(“教育戏剧”)专业的教学质量。惟其如此才能在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戏剧艺术才能在各阶段的普通教育中真正发挥美育和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