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

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

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第1篇

   预防校园暴力欺凌应急预案1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红旗小学多举措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6月24日督学室李爱华督学来到我校进行督导,了解我校校园欺凌工作进程,王波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向督学进行汇报。我校针对校园欺凌都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举措;

   一是专题教育。学校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课,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危害性,这样做不但损害了她人的身心健康,还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严重的还构成了犯罪。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彼此爱护,共同进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通知》这一通知也大大保障了弱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希望国家对校园欺凌事件颁布法律真正确保校园欺凌有法可依,学校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二是完善制度。学校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是加强预防。学校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及时处理。教师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四是监督指导。学校领导加强对学校开展校园欺凌治理的检查,对校园内的治理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教育处理,做好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备案。

   预防校园暴力欺凌应急预案2

   一、治理活动目的

   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安排及要求

   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学习教育 20xx年5月—7月。

   (一)开展教育。学校集中组织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同时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于6月15日前制定《xx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依据《方案》组织、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自查工作,达到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目的。

   1、专题教育启动仪式。学校德育处负责在6月20日开展“校园欺凌治理”活动启动仪式。内容包括升旗仪式、德育主任宣读《方案》、学生国旗下发言《我们拒绝校园欺凌伤害——校园欺凌治理倡议书》和张宝增校长讲话四个内容。

   2、专题宣传学习活动。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xx]22号)和《市教委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津教委办〔20xx〕64号)精神,依据《xx区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文件,了解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等。利用电子屏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显示我校专题教育活动主题——“预防校园欺凌伤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时时警醒师生。

   3、主题班会教育。学校组织各班在6月20日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伤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为主题的班会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同时适当开展品德和安全教育。

   4、法制教育。学校将由张宝增小组协调(时间另定),邀请xx镇派出所、xx镇司法等部门专业人士到校,在3—5年级开展法制教育。

   5、承诺签名活动。学校少先队将组织所有少先队员于6月27日进行“我拒绝校园欺凌伤害”签名承诺活动。

   6、学校德育处协调心理健康主管教师孙鹏丽,根据《心理工作计划》,协同班主任,适时适当地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团体辅导,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疏导教育(档案存档)。

   (二)完善制度。学校由德育处负责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加强预防。学校由校安办负责,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检查校园一键报警线路,确保畅通;让学生知晓遇到欺凌伤害时,及时向学校汇报,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及时制止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发生或将伤害降到最低。

   (四)及时处理。学校将强化责任意识,一旦校园欺凌伤害又发生必须做到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厉教育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第二阶段:自查整改总结 20xx年9月—12月。

   1、自查。学校校园欺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针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整改和总结,形成报告并上报。此项工作于20xx年9月15日前完成。

   2、区县普查。我校将按照xx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配合搞好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督查,于20xx年10月20日前将完成。

   3、市级抽查。根据“市教育督导部门将组织督查组对本市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抽查“安排”,此工作将于20xx年11月15日完成。

   总之,我校将根据国务院、天津市、xx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的方案和要求,认真开展校园欺凌伤害专项治理活动,确保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若一旦发生将及时处置,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预防校园暴力欺凌应急预案3

   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xx]xx号)和《市教委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x教委办〔20xx〕xx号)精神,依据《xx区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为更好地开展我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活动,特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治理活动目的

   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安排及要求

   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学习教育20xx年5月-7月。

   (一)开展教育。学校集中组织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同时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于6月15日前制定《xx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依据《方案》组织、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自查工作,达到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目的。

   1、专题教育启动仪式。学校德育处负责在6月20日开展“校园欺凌治理”活动启动仪式。内容包括升旗仪式、德育主任宣读《方案》、学生国旗下发言《我们拒绝校园欺凌伤害校园欺凌治理倡议书》和张宝增校长讲话四个内容。

   2、专题宣传学习活动。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xx]22号)和《市教委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津教委办〔20xx〕64号)精神,依据《xx区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文件,了解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等。利用电子屏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显示我校专题教育活动主题――“预防校园欺凌伤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时时警醒师生。

   2、主题班会教育。学校组织各班在6月20日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伤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为主题的班会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同时适当开展品德和安全教育。

   3、法制教育。学校将由张宝增小组协调(时间另定),邀请xx镇派出所、xx镇司法等部门专业人士到校,在3-5年级开展法制教育。

   4、承诺签名活动。学校少先队将组织所有少先队员于6月27日进行“我拒绝校园欺凌伤害”签名承诺活动。

   5、学校德育处协调心理健康主管教师孙鹏丽,根据《心理工作计划》,协同班主任,适时适当地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团体辅导,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疏导教育(档案存档)。

   (二)完善制度。学校由德育处负责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加强预防。学校由校安办负责,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检查校园一键报警线路,确保畅通;让学生知晓遇到欺凌伤害时,及时向学校汇报,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及时制止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发生或将伤害降到最低。

   (四)及时处理。学校将强化责任意识,一旦校园欺凌伤害又发生必须做到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厉教育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第二阶段:自查整改总结20xx年9月-12月。

   1、自查。学校校园欺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针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整改和总结,形成报告并上报。此项工作于20xx年9月15日前完成。

   2、区县普查。我校将按照xx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配合搞好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督查,于20xx年10月20日前将完成。

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校园欺凌;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7-0016-04

近年来,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欺凌问题多次成为社会热点。对于校园欺凌,人们一般想到和关注的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行为。但是广义的校园欺凌应该包括所有侵害到学生的在校利益,或者破坏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因此,校园欺凌不只发生在校园内,也可能发生在校园外,甚至发生在互联网上。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直播、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顺势而起,为人们搭建了方便快捷的提供、、分享以及获取意见和信息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社交媒体,使得校园欺凌也蔓延到了社交媒体。欺凌者在社交媒体上对个人或群体进行恶意伤害,称为网络欺凌。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欺凌事件通过社交媒体使传播更迅速、范围更广。因此,我们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必须关注社交媒体兴起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引导和应对。

一、社交媒体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校园欺凌的方式多种多样,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也很多,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校园欺凌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使校园欺凌更具隐蔽性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匿名性是社交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社交媒体中真假信息难以辨别,许多虚假信息的发出者都使用匿名的方式,很难追溯来源。匿名带来的自由,让不少社交网站成为粗野言语、低级趣味的“垃圾场”,一个现实生活中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网络暴民”。在以往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是谁很清楚。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匿名欺凌者躲藏在网络之后,处于“隐身”状态,利用虚假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网名来掩人耳目。这就使得校园欺凌更加隐蔽、不易发觉。社交媒体所在的网络世界向来被称为“虚拟空间”,但是其实网络也是真实的社交空间,从数字格式上可说“虚拟”,带来的情绪和心理体验却十分真实。

(二)社交媒体的便利性使校园欺凌更具随意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一个智能手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App发出言论,满足自我表达欲望的释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由于势单力薄或者寡不敌众等原因,人们会自我遏制欺凌言行,表现得比较谨慎小心或比较善意。与在现实中的欺凌相比较,由于处于“隐身”状态,社交媒体上的欺凌更容易更随意,使得欺凌者较少甚至没有责任感和负疚感。青少年十分渴望被人认同、获得关注,“曝光别人的隐私”“人身攻击和谩骂”有时可能不是出于恶意,而仅仅是为了获得高转发率、高“点赞”率,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对于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有的欺凌者并不认为网上欺凌会造成伤害或是一种过错,只觉得这是开玩笑和嬉戏。

(三)社交媒体的快捷性使校园欺凌被更迅速广泛地传播

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较,社交媒体信息量更大,反应更加灵敏。信息更便捷,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率更广。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把校园欺凌事件以文字、图片或录像的方式放入社交媒体,其他人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浏览转发使更多人看到,欺凌事件就会被迅速广泛传播,难以被阻断和控制,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而且一旦信息被广泛传播,则可能永久记载在媒体上,难以删除。正如前不久发生的中关村二小学生伤害事件,在短短几天中刷爆了朋友圈,原帖被众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连续转发,网上的争论迅速达到白热化,不到一周时间,仅原网帖的评论就超过3.6万次。中关村二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一夜成名”,成为承受校园欺凌这一社会问题的载体,成为众矢之的。

(四)社交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使得校园欺凌产生的伤害更严重

当欺凌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被迅速广泛地传播时,一方面一些网友会做出不恰当的回复,或恶语谩骂或嘲S贬损或散布谣言等等,甚至对被欺凌者进行二次伤害;另一方面可能有粗俗言语、不雅照片、视频等通过社交媒体流向相关人群,这无疑又会使当事人在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打击。与此同时,可能还有一些人会因为接触这个信息而触动自己的内心创伤,引发消极情绪,陷入心理危机。

再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家长选择网络曝光,推动了社会对校园欺凌的重视和思考,其勇气可嘉。《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不》一文很能触动善良者的愤怒,引起网民热烈讨论,但留言大多愤怒、报复、火上浇油,一边倒地指责学校,鲜有客观理性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将学校、家长以及孩子们一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给明明带来的伤害远比那两个淘气男孩的伤害大得多,整个事件中相关各方满盘皆输,没有一个人从中获益。

二、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一再向我们敲响警钟,校园欺凌迫切需要得到高度重视,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遏制需要政府、社交媒体平台、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欺凌提供法律保障

面对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欺凌,首先应加强惩罚力度,提高损害赔偿标准以警示欺凌者;其次要保护欺凌信息不被散播,防止进一步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保护被欺凌者合法权益;最后法律中要明确社交媒体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义务。

目前,英国、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已就网络欺凌行为进行了立法。比如英国法律中规定:通过公共电子通信网络(包含网络社交媒体)恶意冒犯、猥亵、伤风败俗或者恐吓威胁等性质的讯息将构成犯罪(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是否犯法最终应当由法庭来定)。日本法律中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和家庭对防范学生受到有害信息侵害负有责任与义务。还规定,一旦发现诽谤中伤留言或接到受害者投诉,通信服务提供商要及时采取删除有害信息等措施。

在我国,2015年6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颁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这几个文件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防治,但是原则性规定较多,具体运用时不得不借助于司法解释。未来我国的反校园欺凌立法应立足于实用目的,不论是校园欺凌的定义,还是校园欺凌的处理程序或者相关人员的责任,法律条文尽量具体、详实,凸显其可操作性,避免立法后仍旧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

(二)社交媒体服务商应承担社会责任,确保青少年获得安全的网络体验

目前社交媒体缺乏传统媒体的自我审查机制。一些社交媒体,尤其是营销公众号,为博眼球,增加点击率,就随意根据网友留言、论坛帖子撰稿,然后取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推送,最后传统媒体也不甘寂寞介入其中。由此导致谣言、假新闻满天飞,导致校园欺凌势态扩大化。

当今世界,关注网络媒体不良影响的国家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由的背后是责任,社交媒体作为“准公共机构”,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发达的社交媒体,应该有自我审查的意识和能力,应该对其中传播的内容进行约束,做到自净。手机公司、网站等通信服务提供商有义务为青少年提供过滤软件,免费进行过滤服务。

例如,2016年11月16日,据路透社称,美国社交媒体巨头Twitter宣布,将升级部分功能,允许用户通过屏蔽关键词来阻止暴力和仇恨言论,以更好地打击网络欺凌。该公司还表示,将提供“一条更直接的途径”,让用户举报不当内容,并且已改进了内部管控,以有效处理用户举报的滥用行为。

另外,利用软件对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进行监控,以提早发现网络欺凌、自杀威胁或犯罪活动,进而重点防范,这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等地区已经成功尝试。但这种做法涉嫌侵犯隐私权,引发了很大争议,将来可否继续实施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学校要大力开展校园反欺凌专题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

学校作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发生地,应当承担反欺凌的主要责任。学校应当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理程序,配备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理人员。校园欺凌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引起家长、孩子的不快和焦虑。在处理问题时,学校和教师应有更清醒的认识,能够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去面对需要呵护的孩子,给家长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解决问题要充满人性关怀,不能冷冰冰地简单对待。当家长对学校处理出现异议时,更应审慎妥善地处理好,切记不可激化家校矛盾,甚至闹到两败俱伤。

除了常规的校园安全培训外,学校还应该开展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项培训。学校应将反欺凌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和年度重要工作中,每学年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反欺凌培训。首先是欺凌行为识别技能培训。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通常会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异常,表现为迟到或旷课,学习成绩下滑,注意力涣散、行为退缩、抑郁寡欢、焦虑不安、性格变化等症状。当发现身边的学生有类似情况时,教师要有所警觉并及时干预。其次是普及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技巧,教给师生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可以将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编成漫画读本,发放到师生手中;可以开设系列相应课程,进行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传授应对校园欺凌的安全自护方法;还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将校园欺凌的各方当事人邀请到一个团体中,聆听彼此感受,提升移情和应对欺凌的能力,促使当事人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上网、交友等习惯

中关村二小事件中,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被精神科大夫诊断为疑似急性应激反应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人员,笔者认为明明妈妈更可能是急性应激反应障碍,而且属于偏执人格。家长遇事不够冷静,得理不饶人,使得原本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演变成为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冲突,原本是想保护孩子,结果给孩子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和伤害。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明明家长这样成为校园欺凌事件推手的家长时有涌现。

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社会(社区)和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引导广大家长要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发挥榜样作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上网、交友等习惯,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网络活动,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及时管教,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也要避免溺爱袒护、教而不当。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要通过关爱陪伴,化解欺凌事件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帮助孩子重拾自尊自信,走向自爱自强。

总而言之,工业4.0时代已经来临,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生长于“E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他们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做好社交媒体这一新环境下的校园欺凌的防范与管理,已成为学校和社会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应该正确把握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正视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制定基于社交媒体背景下有效的校园欺凌防范与管理策略,体现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让教育有温度有尊严,保障和还原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杨岭,毕宪顺.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7-12.

[2]纪瑞.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J].科教导刊,2016,29(10):165-166.

[3]方海涛. 美国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借鉴[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2):32-38.

[4]魏叶美,范国睿. 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16(2):20-23.

[5]孙晓冰,柳海民. 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与实践,2015(11):26-29.

[6]李惠君. 校园欺凌的防范与心理干预[J].新教育,2016(15):7-8.

[7]厉恒. 企业危机公关的媒体策略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08.

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活动,从2018年3月以来,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和部署,进行各项工作。现对本镇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工作

按照教育局的要求,2018年3月以来,在校长、支部书记的组织下,召开了多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部署会议,其中有支委会,校委会,教师大会,在会上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意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制定《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方案》,《排查“校园贷”“套路贷”工作方案》等,全面布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各项工作。2019年以来,针对本镇学校开展情况,于3月1日,5月24日、8月23日、10月12日、11月4日召开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做到了对工作的再学习、再部署。

二、强化工作领导,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责任

中心学校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委会其他人员为成员的“扫黑除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学校“扫黑除恶”日常工作,确定了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责任清单,确保扫黑除恶日常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扫黑除恶的氛围,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中心学校加强了扫黑除恶的宣传工作。一年来,召开各方面会议9场次以上,对工作进行布置、宣传;悬挂标语横幅4条;利用校内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9条;班主任利用家长微信群,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4次;利用QQ群向家长宣传2次;向学生家长发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致家长一封信3次;校内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讲座”2次;张贴宣传画5处;利用教师微信群,QQ群向教师宣传8次;利用晨会升国旗时间,进行扫黑除恶宣传教育4次;全校召开“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队会二次;在教师政治学习中组织学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知应会”内容,并进行“应知应会”的测试;与家长、学生签订“预防校园欺凌承诺书”规范家长、学生的行为等。通过宣传活动对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工作的意义、打击重点进行宣传。学校设置了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畅通了信息渠道,为收集线索提供有力条件。

同时,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开展了“一案一整治”活动;校园周边线索摸排工作;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排工作;按照教育局的部署,落实“四个清单”工作,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得到深入开展。

四、做好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防治整治工作

中心学校按照市教育局等十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学校制定了《预防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的整治和防控工作:

1.中心学校依据本校的实际,设计了以“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内容涉及到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在学校一楼大厅设立一校园欺凌举报信箱,同时公布两个举报电话,分为中学部、小学部各一个。

2. 根据学校的条件设计了一张宣传单,发给学生,以起到对学生的教育。

3.组织全校在5月13日召开一次“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各班级采取讲解与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

4.在5月17日的“律师进校园”活动中,学校邀请律师在其讲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校园欺凌和暴力方面内容,同时按照法律、法规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法制教育。9月16日中心学校退休支部书记,为学生上了一场有关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的教育课,为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提供了依据,对学生起到了教育目的。

5.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活动。按照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特点,学校制定了“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承诺书”,要求家长和孩子在承诺书上签字,共同做出承诺。

6.在5月28日和9月6日,分别组织小学部和门卫安保人员学生进行了一次反恐防暴应急演练,通过情景设计,学生学会了在应急情况下,在班级教室怎样应对暴力突发事件。

7.利用初三家长会,初一新生家长,初一新生教育会的契机,由安全办、政教处对家长进行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家长会,让家长明确“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预防、防治方法,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奠定了基础。

8.通过学校通过电子屏进行宣传,同时与班主任和教师签订责任状,形成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良好氛围。

9.学校两次召开教师培训会,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教育,提高教职工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意识、能力水平,遇突况能够及时妥善做好应急处置。

10. 修改和健全了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应急预案的能够,建立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整治的长效机制。

11.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了解校园欺凌和暴力常见的表现形式和应对方法,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12.对校园及周边进行排查。对校园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摸排,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或倾向及时处理性、苗头性问题。对校园周边不良青少年敲诈勒索、打架斗殴、欺凌学生、危害校园安全等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排查。

14.做好预防校园欺凌工作,学校坚持落实校园欺凌防治的各项制度,落实了责任到岗到人,坚决防止欺凌事件发生。经过工作全校没有出现一起欺凌事件。同时认真开展了管制刀具收缴等工作。各个班级做到了每日两次的管制刀具的收缴。学校由安全校长及相关人员每周抽查一至二次,并请驻地派出所民警到校进行管制刀具的收缴,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全学期没有收缴到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

五、加强摸底排查,对重点人员,突出管理

学校下发家长一封信,动员学生家长按照线索摸排内容,向学校提供线索。中心学校由班子成员牵头,对周边的重点人群进行检查,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总体工作方针,对校园周边进行全面的入户排查,按照一户一表,的要求进行全面排查,做到不漏掉一户的进行收集线索,确保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学校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启动联动机制,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入开展

中心学校积极联系驻地派出所,请公安民警入校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及管制刀具收缴工作。同时配合镇安委会,镇扫黑办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形成联动机制,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村小的扫黑除恶及校园欺凌的治理

在中心学校的指导下,各村小依法协助相关部门打击涉教违法犯罪活动,针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学校周边乱象,加强综合整治,实施有效打击,促进校园周边环境优化提升。

八、做好中、小学失学、辍学学生服务管理工作

关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