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师;正确职业价值观;对策
高职体育教师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其主要的职责是通过教学来传播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并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建设服务。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高职体育教师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投入教学工作中。
一、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意义
1.高职体育教师的正确职业价值观是其职业的内在要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高职体育教师能够明确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才能制订好自己在本职工作中的发展目标,确定在本职工作中的奋斗方向,同时决定着高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使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增强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指导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正确的职业活动,使高职体育教师认同这个职业能够较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明确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保持严谨乐观、积极向上的职业态
度,深刻理解本职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与职业理想,不断追求本职工作的成就,使其职业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在工作中获得更加愉悦的工作体验,使工作满意度得到加强。
3.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能够减少职业活动中的盲目性与困惑,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热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
去,从而在职业能力上得到更大地提高,更好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影响高职体育教师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1.性别因素
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教师这个职业被大众认定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在性别角度上来看更适合女性的选择,使女性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也比较高,这就导致女性教师更重视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社会地位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社会对其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大,这就是社会对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结果。在这种影响下,广大高职体育教师积极完成社会的期望,逐步把社会价值观渗透到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中。
3.受教育程度因素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自己的职业需求也就越高,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拥有比较大的抱负,希望在本职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4.年龄因素
有研究表明,年轻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从理想的角度看待本职工作,更重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而年龄大的教师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视本身的经济报酬,职业价值观也就更现实。
此外,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还受到所在地域、家庭、职称、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高职体育教师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1.提高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引导其自身的学习与成长
高职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充分理解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以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补充新鲜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使自己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规划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坚定职业信念,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岗位中去,促进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正确引导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重视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必要性。在扩大投入和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环境及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职业价值观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并为高职体育教师提供发展的条件与机遇,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对应的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从而促进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3.社会要重视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
高职体育教师是社会成员之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现代社会要不断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这个职业;提高其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促进高职体育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工作中去;加强政策导向,满足高职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促进其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既影响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又影响高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浅析,探究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和对策,从而提高高职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凤琴.教师职业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证管办(证监会),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期货交易,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现将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非法期货交易中的职责分工通知如下:
一、凡涉及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非法从事境外期货交易(含外汇按金交易,下同)的案件,以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为主进行查处;除此以外的机构非法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案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查处,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配合。
二、对在国内期货市场中以各种名义从事非法期货经纪业务的机构和个人,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严肃查处,坚决取缔。
关键词 小学生价值观 人际交往 培养
一、小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及特点
1.小学生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客观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价,它是明辨是非的信念体系,是判断事物重要性的标准,是日常选择与行为的原则。一个社会之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如爱与尊重、健康与活力、自信与感恩等,地位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共同构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小学生价值观是指小学生在日常道德培育、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判断是非的信念体系。
2.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点
(1)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
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价值观的养成与个人生长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小学生在逐渐熟悉社会的过程中易受到社会现有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人或事对其价值观的最终养成均具有不容忽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个人的成长经历、认知水平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价值观念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他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亦难以真正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由于年龄所限,小学生的意志还不坚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家长、老师们的外界引导,因此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从他律转向自律的阶段。
(2)认知方式具有场景性
认知是主体在同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的践行必须建立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而小学生的认知深受所处场景的影响,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外界的参照物完成认知的过程。心理学家段小英针对5~12岁学生的认知方式调查表明,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场依存型为主,他们喜欢群体讨论,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他们相当重视他人的看法与态度,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比较多地考虑他人的意见,参考他人的言行。小学生的行为之所以符合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不一定是他真正认同该种价值观,更可能是周围同学是这样做的,或是这样做可以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奖励,免受惩罚,因此我们在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时候应当多给其创设具体的场景,营造良好的环境。
(3)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
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当遵循群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一个正处于逐渐成长阶段的小学生,不同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因此其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小学生群体具有某些共有的特征,例如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弱、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因此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既要考虑其个人性,亦不能忽略其群体性特征,我们在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不但要深挖个体的特性,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且还应遵循群体的普遍规律,实行育。同时,在平时的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协调好群体性与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尽量使得个体性教育融入群体性教育的考量范围内,让群体性教育暗含在个体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4)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贯穿于整个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内在思想会通过其外在行为予以体现,而外在行为亦会反过来强化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思想内化与外在表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当同一思想观念控制下的外在行为频繁出现时,即表明主体已形成该种思想,此即稳定性。然而,我们已经多次提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其思想与行为均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极具发展性。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稳定性,忽略其价值观发展的最新动态,而是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力图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扭曲: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复杂多变,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而且作为最没有自我意识的群体之一,价值观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价值观充斥其中,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摇摆不定,小学生的价值观亦产生了波动与扭曲。第一,国内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留下的崇尚权威等价值观念仍然存在,不少小学生的理想的形成不是缘于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是基于权力、气派等因素考虑;第二,国外价值观导致小学生群体中利己主义盛行,所以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父母的利益、朋友的利益往往不在其考虑范畴之内,集体主义在他们眼中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2.价值观游离:学校教育的缺陷
在多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当下,不少小学生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评判体系,因此缺乏理想,缺乏信仰,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始终处于游离的状态。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一,理念错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客观规律,但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过于政治化、片面化与理想化,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知行脱节,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德育内容无法得到现实的印证,与小学生的年龄不符,小学生在课堂中所接受的德育内容过于崇高,远离实际生活,大大影响了他们对其内涵的准确认知,同时,我们过于强调统一的社会理想,却对小学生的个人理想置之不理;第三,模式刻板,部分教师对价值观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照本宣科、训诫式等违反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模式大量存在,这不但导致正确的价值观无法获得小学生的认同,反而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价值观边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在实践中不仅没有起到表率作用,甚至经常发挥错误的示范效应,家长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无法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小W生的价值观日益边缘化。第一,情感教育缺陷,随着双职工家庭数量的不断攀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可是巨大的时代差异使得他们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导致小学生的精神教育始终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当代小学生多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自私自利行为频发,也缺乏正确应对挫折的勇气与能力。第二,教育方法失当,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影响依然未能消散,重智力教育而轻道德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被忽略,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
4.价值观教育被排斥:自身人格的不健全
不少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价值观教育存在排斥心理,他们对正确的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外在的良好言行无法得到真正的内化,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健全的自身人格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因子。第一,社会适应能力低,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教师的言行过失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亦堪忧。第二,缺乏意志力,我国的小学生在实践中显示出意志力缺乏的问题,临近下课时间即坐立不安,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稍有头疼脑热就借口不去学校,一遇到问题就求助父母,如此薄弱的意志力自然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极易迷失价值,思想困惑。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1.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加快,创造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前提。第一,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小学生又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能会影响自己对价值观的认知,因此我们应当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正面的支撑。第二,优化网络环境。当代小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而网络环境纷繁复杂,我们应当通过完善政策规范、构建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等途径清理有害信息,优化网络环境。第三,加强舆论宣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舆论的积极引导,我们可以通过新兴传媒方式,同时借助动画片、广告等传统传媒方式不断深化小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挥学校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作用
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包括价值观的教育,其在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发挥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第一,教育引导。听从老师的教导、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科学地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其他任课教师均应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应当无处不在。第二,典型示范。教师应当时常向小学生讲述道德模范等的先进事迹以帮助他们科学地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让模范们走进校园,走到学生的身边,因为学生之间亦是互相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评选模范学生,并且将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考核指标之中,引导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3.重视并改善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重智重德。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是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家长需要明白德智兼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国家依靠的栋梁,其在家庭教育中既要重视智育亦要重视德育,给予孩子全面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巧妙引导。一味溺爱抑或过于严苛均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应当主动关注孩子,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尊重他们的想法的基础之上纠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念,共同参与孩子每一项好习惯的养成。第三,以身作则。家长应当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时刻修正自己的言行,谨防因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的认知困惑。
4.完善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
良好的保障机制是解决小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的基础,其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效果。第一,充实教育队伍。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共同完成,一支完整的小学生价值观培养队伍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研究机构,还需要提升学校领导、德育教师等各个环节的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优秀人才作为校外辅导员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完善考评机制。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一个合适、科学的考评机制,理顺学校的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的行政式管理,实行服务、参与式管理,对教育者推行目标责任制,逐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综合督导评估之中,对受教育者的德行评价应当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第三,提供经费支持。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制定价值观教育专项预算,用以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抽取部分经费用于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慧,曲悦.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德育,2009(11).
[2] 夏华娟. 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 教学与管理,2010(11).
[3] 华东师范大学“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课题组,杨小微,黄向阳. 我国中小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德育环境调查[J]. 思想理论教育,2008(12).
关键词:新教改;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做好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为帮助学生能够从历史教育中了解历史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宜的有效方式。对于眼下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及时找出解决对策并改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定义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后更突出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正确价值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后,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人生观、政治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做到“舍生取义”,当民族自由和国家安全面临外来威胁,中国人民应为实现民族自由解放而英勇斗争;政治观,要求学生做到“坚定不移”,拥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政治立场;经济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金钱和财物摆在恰当的位置;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对优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当前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教育不受重视。此次新课改的特点就是把“价值观教育”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且得到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回顾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制定的教案,可以发现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他们都很重视价值观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价值观教育取向。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观察到教师都过分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往往成为结语一语带过。2.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对历史的了解与应用,更应包含对价值观培养。一方面,历史学习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格和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另一方面,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印象更深刻和持久。如课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教案设计将“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个人在历史发展的推进作用”。3.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学目标需要依靠教学活动实现,随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和运用,对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的单一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讲课时,很多教师都会跟学生说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形势单一过于呆板,给人感觉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三、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结合历史事实和先进人物事迹。历史并非枯燥乏味,它有鲜活的历史人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取材,运用相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育对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历史事实的列举和介绍,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2.采用多种多样的渗透方式。高中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说理法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历史教师授课选材内容丰富、感彩鲜明,且从中穿插价值观教育内容,做到寓教于史、循循善诱和联系现实,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领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授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等进行说理教学,更能让学生置身于史实的复杂背景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实心理活动和真实情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3.寻找教材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切入点。新课改后高中教材多采取“专题式”汇编形式,虽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讲课,但大量背景材料被省略,仅以一句话简单叙述,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需要历史教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通史知识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情感的过渡和升华,将间断的历史轴线重新衔接。此外,高中时期的青年学生已具备较强烈的自主意识,不再适应“填鸭式”说教教学,需要教师采用批判性思维,辩证性分析教材的思想内涵,合理选择历史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切入点。高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史甚至世界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素材,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经典例子进行价值观培养,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添加,还可以引用本地特色、历史影像、时事政治等渗透价值观教育。同时,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修养,坚持原则,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崔海燕 单位:射阳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5):147-149.
大众文化背景高校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引言
大众文化的含义是,采用现代传媒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作为媒介的一种生产、传播的形式。它是按照商品市场的一般规律进行运作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获得愉悦的感觉,并且将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随着大众文化日益发展,它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其他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观念体系,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融入了很多大众文化的内容,在高校学生的交往和学习中,其形式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成为了高校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下,大众文化是必要的教育环境。如何利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来引领大众文化,从而适应其发展的新要求,促使高校核心价值观顺利的进行,这是高校教育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院校中,他们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大众文化背景之下,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综合素养。
(一)展开马克思思想主义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高等院校中,可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以思想为指导内容。在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正确的运用的方法论,为正确的认识核心价值体系(在观点、方法以及思想上)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不断以思想为指导,展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用于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内容;不断改进本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大力度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社会上出现的错误观点,并且能够准确的理解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这些均对大学生日后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荣誉感
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源泉是民族精神。我国的各大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理想及信念进行深刻的教育,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承担国家发展的重任,不断增加其自信心,使学生的民族精神更加浓烈,认识到中华民族具备的伟大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富于进取的民族,并且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在大众化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价值取向的大众文化教育
在当代学生的心理和社会认识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学生在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识中有不定性是很正常的。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大众文化背景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需要重视整个教育的动态过程。在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充满信心,严格遵照《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观点,坚持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出现的差异问题,包容多样化的现象,从而使社会思想达到共识。
(二)远大理想及信念教育
在当今社会中,东西方的文化正在不断的互相渗透,在不同的文化间,差异和冲突无法避免,学生的价值观也因此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偏执现象。通过不断的向学生灌输中华文化、宣讲我国在60年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不断的增强其爱国情绪、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树立共同的信念、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教育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要勇于树立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及凝聚力,这是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放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素养,先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使学生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不断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进行中,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各种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中,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使之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一)学会利用先进的文化作为导向作用
先进的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来说,不论是哪一种文化形态,都离不开社会和经济的支持。先进的大学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沉淀下来的意识和观念,校内文化的格调、品位、理念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都得以体现,这是一个不断进行创新的动态过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教育者的基本素质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围绕人才的培养而开展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教育者的教育工作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培养社会型人才的角度来说,需要保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知识以及素质三方面成为一体。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对教育者的责任感、组织能力、人格魅力以及道德修养、科学管理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教育者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注重政治、人文、自然等学科理论的学习,充分意识到先进文化的促进作用,并要懂得利用心理学的理论,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龙一平,沈绍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诉求及其实现\[J\].前沿,2009,(09).
\[2\]齐卫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浅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01).